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大田县 >> 太华镇 >> 魁城村

魁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魁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魁城村简介

  太华镇魁城村位于太华镇东南方向,在省道306线沿线,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连均溪镇上太村,南承石牌镇三坊村,西与温坑村接壤,北和张地村毗邻,全村总人口3410人,分18个村民小组,743户,有连、陈、詹三姓。水田面积243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煤炭等矿产品加工、农林业、劳务输出以及油茶、茶叶等种养业。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41元,集体经济纯收入为129.27万元。
  魁城村地处戴云山脉南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10.6mm,年平均气温27.2℃,一月平均气温18.2℃,七月平均气温35.9℃,最高气温达39℃,无霜期322天。水利资源丰富,有二条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森林、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毛竹为主。
  魁城村村庄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其中仙亭新村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计90余幢已入住74户。通过社会捐助、投工投劳方式,群众自发创建仙亭公园,又对魁城下洋的连氏龙井大宗祠进行翻建和修缮,既有效保护历史文物同时也实现资源的再生与永续利用。
  魁城村现有卫生所2个,沼气池陆续建设150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0%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如今,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魁城村经济等社会各项事业正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有序地健康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5105 365000 -- 查看 魁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魁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魁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罗丰村

  大田县太华镇罗丰村位于太华镇北部,与建设镇相毗邻,与永安市青水乡相交界,是大田县革命老区村之一。   全村土地总面积十五平方公里,海拔450米,耕地面积1750亩,其中水田面积1450亩,有林地面积11470亩,306省道贯穿全境,距县城五十公里,距镇政府十三公里。   全村共有425户,总人口1932人,六个自然村,十四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党员五十六人,其中女党员十二人。村民主要靠种养业及劳务收入,村财年收入二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443元。   我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595mm,水源属文江溪。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高,水土保持情况良好,是理想的农业发展村。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水稻、烟草、柑桔、雪蔗、金银花、反季节蔬菜等生态农业。规模养猪场一家,养鸡、鸭各二家。   罗丰工业园区建设初成规模,目前已有引进3家企业,境内其他的企业有机砖厂2家,石板材厂1家,石料场1家,加油站1家,油茶加工厂1家。   罗丰村卫生所一所,全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参达90%以上。   我村将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谋发展,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中国梦要求,凝集民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促使我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华溪村

  华溪村位于大田县太华镇西北部,东与群团村交界,西与上京镇黄城村交界,南与小华村毗邻,北与高星村接壤。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盆地,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266户,总人口1236人,7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8646亩,其中耕地面积1282亩,林地24691亩,生态公益林8855亩,森林覆盖率达76.3 %。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毛竹、油茶等经济林),另外农闲时的劳务输出也能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全村生态绿化率为88.9%,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8%。   华溪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华溪村名山古迹,人文显赫,素有太华镇第一高峰“牛屎粪丹”高峰,还有“八仙下棋”、“仙童坑瀑布”等名山,还有现有的古建物“法泉宫”等。华溪村海拔650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冬暖夏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76.3mm,年平均气温18.1℃,一月平均气温6.5℃,七月平均气温32.5℃,最高气温达38.9℃。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华溪村现有卫生所1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7%,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小华村

  小华村位于大田县太华镇东南部,省道306线沿线,交通十分便捷。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与温坑村地界毗邻,南与上京镇梅林村相邻,北与上京镇上平村相邻,四面青山环绕。平均海拔600米。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48mm,年平均气温22.5℃,一月平均气温19.6℃,七月平均气温25.7℃,最高气温达29.3℃。共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1236人,264户,共有2个姓氏,张氏、林氏,村内有土堡(泰安堡)一座,属省级保护文物,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保护文物。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有“牛鼻孔”处山泉水水质量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供应全村饮用。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的矿产品有煤,铁矿,钨,石灰石等储量居全县前列。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小华村现有卫生所3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新农保参保率98%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温坑村

  温坑村位于福建省大田县太华镇南部,省道“306”线贯穿全村,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魁城村接壤,北邻群团村,西与小华村毗邻,南与仕坑村相接。全村共有人口1068人,12个生产小组,土地面积11386亩,其中水田713亩,园地74亩,林地9050亩,有林面积8237亩,森林覆盖率达72.3%。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植,如烟草、茶叶、林业及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934元,集体经济纯收入8万元。   地处戴云山脉北侧的温坑村,是闽江流域的源头之一,地势属山地丘陵地带,东边黄坑自然村地势较高,多数山地坡度大于18度,村部所在地海拔620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996毫米,多年平均气温19.7℃,无霜期290天,一月份平均气温5.5℃,七月份平均气温33.5℃,最高气温达38.7℃。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温坑村现有卫生所1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新农保参保率97%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温坑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群山环绕,森林茂盛,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是宜居宜业的好地方。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突出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村内无工业企业。村区域内没有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近几年来,我村按照省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农膜回收率达74.5%;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88.3%,化肥平均施用量控制在250公斤/公顷以下,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违章搭盖。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4%,生活污水处理率92.4%。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池(箱)5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清运人员1名,清运车1辆,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专人运输垃圾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户生活垃圾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清运率100%、无害化处理率92.9%,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仕坑村

  仕坑村位于太华镇南方,在省道306线沿线,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东与三坊村地界相连,南与梅林村相邻,西与小华相邻,北与温坑村相邻,有4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329人,分10个村民小组,水田面积829亩,全村5个姓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煤洞收入,劳务输出以及种养业。2012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5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5.92万元。   仕坑村地处太华镇东南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10.5mm,年平均气温26℃,一月平均气温17.4℃,七月平均气温34.7℃,最高气温达39.7℃,无霜期320天。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矿产、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毛竹为主。   仕坑村现有卫生所3个,沼气池建设46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5.69%,新农保参保率95.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魁城村

  太华镇魁城村位于太华镇东南方向,在省道306线沿线,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东连均溪镇上太村,南承石牌镇三坊村,西与温坑村接壤,北和张地村毗邻,全村总人口3410人,分18个村民小组,743户,有连、陈、詹三姓。水田面积243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煤炭等矿产品加工、农林业、劳务输出以及油茶、茶叶等种养业。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041元,集体经济纯收入为129.27万元。   魁城村地处戴云山脉南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10.6mm,年平均气温27.2℃,一月平均气温18.2℃,七月平均气温35.9℃,最高气温达39℃,无霜期322天。水利资源丰富,有二条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森林、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毛竹为主。   魁城村村庄布局合理、村容整洁,其中仙亭新村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设计90余幢已入住74户。通过社会捐助、投工投劳方式,群众自发创建仙亭公园,又对魁城下洋的连氏龙井大宗祠进行翻建和修缮,既有效保护历史文物同时也实现资源的再生与永续利用。   魁城村现有卫生所2个,沼气池陆续建设150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0%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如今,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魁城村经济等社会各项事业正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有序地健康发展。   

张地村

  太华镇张地村位于太华镇东南方向,在省道306线沿线,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连菖坑,南承魁城,西与群团村接壤,北与西埔村毗邻,原系本镇魁城村(旧称“闽县蓬屋村”)的一个自然村,名“剩地”,后因“剩”和本地方言“张”谐音,故得名“张地”。因是魁城大队的自然村,故当时只设一名副大队长负责张地自然村的日常事务,直至1984年成立张地村民委员会(原有白砂岭1个自然村)。2011年末全村总人口862人,分6个村民小组,194户全部姓连,村民勤劳,民风淳朴。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矿产品加工、农林业、劳务输出以及种养业。农民人均纯收入9664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14.45万元。   张地村地处戴云山脉南侧,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13.9mm,年平均气温27℃,一月平均气温18.4℃,七月平均气温35.7℃,最高气温达38.7℃,无霜期320天。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矿产、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毛竹为主。   张地村已有沼气池50口,尚在陆续配套增加建设中;现有卫生所1个,医疗卫生服务周到,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7.69%,新农保参保率95.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在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张地村经济等社会各项事务正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万湖村

  万湖村位于太华镇西北部,海拔600米,区域面积27697亩,省道306线从南至北穿境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东与西埔村紧接,南与玉井村毗邻,北与汤泉村交界,西与德安村相邻。全村有3个自然村,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10人,769户,共有连、詹、郑、伍等7个姓氏。耕地面积5272亩,其中水田面积3897亩、农地面积1375亩,林地面积1905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草、蔬菜种植、槐猪饲养、林业、劳务输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842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3万元。   万湖取名于万积、万全两土堡和白马湖的首尾字。现存万全土堡,傲立于村中央,坐东朝西,占地面积201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42平方米,建筑高9米,悬山顶,四面回廊相连,宽1.4米,底基厚3.6米,高2.5米,放正、右二门,用花岗岩砌成长方形门洞。几经修缮,现为村老体协活动中心。   现有初级小学一所,5个教学班、3个幼儿班,在校生67人;有村级文化阅览室和活动中心;民间汉剧团一个,业余演员23人,演出《龙凤阁》、《清官册》等传统和新编剧目,演出范围除本县农村外,延伸至永安、漳平等周边县市广大农村。有卫生所5个,沼气池建设195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6.8%,新农保参保率95%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全村95.3%以上村民饮用安全卫生饮用水。   境内属丘陵地带,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8℃,年平均降水量1660mm,一月平均气温10.3℃,七月平均气温27.7℃,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无霜期285天。土壤多为肥沃沙壤土,林木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8%,绿化覆盖率达69.2%。万湖水库库容33.3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680亩,受益面积1500亩。   

西埔村

  处于太华镇东北部的西埔村,距镇政府所在地6.5公里,东连菖坑,南与张地村相邻,西与万湖村接壤,北与甲魁村毗邻,有1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558人,344户,分10个村民小组,水田面积849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草种植、农林业、劳务输出以及种养业。   交通便利,运输业发达,拥有货车72辆,矿产资源丰富,农业项目有一定规模,村内种植各种绿色无公害蔬菜100多亩,烟草种植面积达280亩。我村有着流传悠久的古文化气息,村里拥有汉剧团、越剧团,佛教的旧址西埔庵也在我村境内。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9781元,集体经济纯收入46.32万元。   

菖坑村

  太华镇菖坑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4.8公里,位于太华镇西北部,东毗坑头,南临张地,西连西埔,北俯大合,全村有156户7个村民小组,共713人,村域面积12676亩,其中水田面积427亩,独姓连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矿产资源加工、养殖业、生态农林业种植、劳务输出等。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735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7万余元。   菖坑村地处戴云山脉南侧,年平均降水量1523.9mm,年平均气温26℃,一月平均气温17.4℃,七月平均气温34.7℃,最高气温达38.5℃,无霜期312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种养业的发展。位于东南侧的岩坑寨有大量矿产资源,植被资源丰富,树种以杉、松和竹为主。   菖坑村是太华镇沼气池建设示范村,已建35口,拥有卫生医疗所1个,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周到。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新农保参保率93%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现在,在太华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党的惠民政策指引下,菖坑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务正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科学有序、持续健康地发展。   

群团村

  群团村位于太华镇中部,是镇政府所在地,东与西埔村相邻,西与华溪村相邻,南与温坑村、小华村相邻,北与太华村、玉井村相邻,有3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184人,715户,水田面积2261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矿产品加工、种养植、林业、茶叶、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89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7万元。   我村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77.1mm,年平均气温18.9℃,一月平均气温6.5℃,七月平均气温33.5℃,最高气温达38.7℃。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群团村现有卫生所3个, 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甲魁村

  位于太华镇东北部的甲魁村,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东与大合村地界相邻,南与西埔村相邻,西与万湖村相邻,北与锦溪村相邻。全村分为上坂、碧坵、下盖、下坂四大片,村长达3.5公里,洋头至洋尾河流贯穿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830人,172户,耕地面积1020亩,其中水田面积650亩,共有苏、柳、章、黄4个姓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草种植、种养殖、劳务输出。有丰富的煤矿、钾长石、石英石、铁矿等矿产资源。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56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85万元。   太华镇甲魁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适中,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阔叶树、经济林和竹林为主。   甲魁村现有卫生所1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0%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太华村

  太华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东与群团村地界相邻,南与群团村相邻,北与玉井村相邻,有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78人,102户,水田面积258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集镇商贸、林业、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94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6万元。   我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电视)建设基本实现。自来水实现了户户通;全村80%以上农户住上了钢筋水泥房。全村所有贫困户纳入了社会生活最低保障。   严格按照镇政府的集镇建设规划抓好建设,从改善人居环境出发,强化环境卫生整治,积极配合镇政府抓好农贸市场建设,街道集市杂乱的状况可得到根本改变。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2.2%。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集镇街道配置了垃圾桶(池)15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池元村

  池元村位于太华镇西北部,距212省道4公里,东与太华镇汤泉村地界相邻,南与万湖村相邻,北与罗丰村相邻,西与德安村相邻,有2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923人,192户,水田面积788亩,村部海拔420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林业、烟叶、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69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9万元。   地处戴云山南侧的池元村,境内山岭耸峙,沟壑密布,地形坡度大于18度,平均海拔513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76.3mm,年平均气温19.2℃,一月平均气温6.7℃,七月平均气温34.7℃,最高气温达38.9℃。水利资源丰富,有清澈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年平均种植烟叶130亩,有密集式烤烟房8座;规划2个(上池元1个、下池元1个)新村建设点。   池元村现有卫生所1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新农保参保率池元95%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德安村

  德安村位于太华镇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东连池元,南与高星村相邻,西与槐埔接壤,北与罗丰村毗邻,有1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1103人,258户,分8个村民小组,水田面积1123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草种植、农林业、劳务输出。2011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8096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4万元。水利资源丰富,水质清晰;土地肥沃,矿产、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为主。是大腔戏的发祥地。   德安村海拔较高,是适合种植名贵树种栽培,药材培植,种植毛竹,发展高山云雾茶,无公害蔬菜的好地方,村内现以种植茶叶面积超过百亩,毛竹林发展面积超过近千亩,大批的无公害蔬菜销往各地,提高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高星村

  高星村位于太华西南部,与青水畲族乡丁海行政村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23公里、距泉三高速桃源入口13公里,东与华溪村地界相邻,南与德安村相邻,北与东风农场丁榜桥村相邻,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21人,101户,水田面积827亩,共有4个姓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草种植、林业、劳务输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256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4万元。   一是高效经济林发展迅速。近两年来,我村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了600亩竹林,新增杉木造林2000亩,村民自主养殖蜂蜜23窝,同时也极大地改善生态环境。    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高星村现有卫生所1个,沼气池建设17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7%,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三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重点以村部为中心打造美丽环保村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7.2%,新开环村公路4.1公里,扩宽公路5.4公里,投资14万元建设村庄亮化工程,对村民生活污水进行无公害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3%。另外,村还投资30万元建立蓄水池4个,让每家每户通上自来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中心道路实现路灯亮化。村内无乱搭、乱建、无偷盗行为、无犯罪案例,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96.05%。   

黄沙村

  黄沙村位于太华镇东北部,与文江乡花桥行政村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9公里,东与锦溪村地界相邻,西与汤泉村毗邻。六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826人,207户,水田面积863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业、林业、劳务输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649元,集体经济纯收入28万元。   黄沙村行政村的所在地海拔高360米;本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既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又有海洋性气候特点。冬短少严寒,夏长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各年平均降雨量为1595mm,多年平均径流深843mm,据县气象局资料记载,本区年日照时数1708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8.9℃,极端最高气温38.7℃,极端最低气温﹣6.3℃,平均天霜期268天,年最低相对湿度为80%,风力由于受山脉屏障和摩擦影响,一般风力不大,平均风速为1.5m/s,瞬时最大风速20m/s全年按天气成因大致分为3-4月春雨,5-6月梅雨,7-9月份台风,雷雨10-2月少雨等四个时期。   本区地形属山区丘陵地带,境内高山环绕,山峦层叠,地质构造主要为华夏尔,地层岩性复杂,以煤矿为主。山地广布灰化红壤和山地黄壤两种,河谷地区多为水稻田和其它经济作物区,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   黄沙村现有卫生所1个,沼气池建设10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6%,新农保参保率90%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锦溪村

  锦溪村位于太华镇东部,与黄沙村行政村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华山村、泮车村地界相邻,南与甲魁村相邻,北与文江乡花桥村相邻,有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466人,105户,水田面积356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水稻、林业、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17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0万元。   地处戴云山东侧的锦溪村,境内山岭耸峙,沟壑密布,地形坡度大于18度,海拔362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77.1mm,年平均气温18.9℃,一月平均气温5.5℃,七月平均气温33.5℃,最高气温达38.7℃。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锦溪村现有卫生所1个,修建周氏宗亲祖祠、在原村部广场建设老年健身活动中心、在原土楼旧址建设锦溪小学一座、开设锦溪文化书屋等,促进我村文化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7%,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泮车村

  泮车村地处戴云山西侧,位于太华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文江乡后洋村地界相邻,南与大合村相邻,北与华山村相邻,境内山岭耸峙,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695人,150户,水田面积791亩,森林面积1974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植、林业、茶叶、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489元,集体经济纯收入7万元。境内海拔615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分明,鸟语花香,自然景观优美,人居中环境舒适。多年来,泮车村充分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打生态品牌、唱文明戏、走和谐的发展之路。严格按生态村的要求,在维护森林完整同时,统筹合理利用资源,并在生态农业上做文章,建立生态茶叶基地村,成立联兴茶叶有限公司,实现茶产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并解决了不少劳动力,给农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再则,加快荒山荒地改造力度,植树造林278亩,在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中进步,改善全村生态环境。   一是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热情高涨,成立了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请有关部门对该村进行了规划,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的整治。从2010年开始,先后投入近500万元改善我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及美化村内环境。主要是硬化村道6Km、路灯建设16盏、茶叶种植400多亩、建设定点垃圾收集池5个、配置垃圾箱10个、完善农村饮用水源设施建设等工程,优化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人居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等,进一步优化了村内生态环境,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二是建立长效保洁机制。长期以来,保洁制度、长效管理制度上墙,建立健全了全村环境卫生保洁制度,同时利用广播、发放宣传单等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进一步提高,使我村的村庄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是拓宽生态致富渠道。充分利用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设备,认真学习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和农牧业适用技术。按照村民种植土豆、茶叶等经济作物的传统习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民致富。打造以生态茶叶种植为支柱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华山村

  华山村位于太华镇东北部,与本镇泮车.锦溪村行政村相邻,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东与文江乡后洋村地界相邻,西与锦溪村相邻,南与潘车村相邻,北与文江乡花桥村相邻,有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993人,229户,水田面积683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植、林业、茶叶、劳务输出等。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56元,集体经济纯收入9万元。   地处太华镇东北部的华山村,境内山岭耸峙,沟壑密布,地形坡度大于17度,海拔535米,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潮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77.1mm,年平均气温18.9℃,一月平均气温5.5℃,七月平均气温33.5℃,最高气温达38.7℃。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华山村现有卫生所1个,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6%,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坑头村

  坑头村位于太华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与前坪乡山川行政村相邻,与大广线相连,南与菖坑村相邻,北与大合村相邻,全村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99人,167户,水田面积398亩,共有2个姓氏,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林业、劳务输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663元,集体经济纯收入75万元。   地处偏远的坑头村。矿产资源丰富,有褐铁矿,铅锌矿,水晶矿及煤,石灰石等非金属矿;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坑头村现有卫生所1个,沼气池建设48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100%,新农保参保率95%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大合村

  大合村系三明市大田县太华镇中等行政村,位于太华镇东部,万川公路穿境而过,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东与前坪乡山川村地界相邻,西与甲魁村相邻,南与坑头村相邻,北与泮车村相邻。有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全村常住总人口1211人,250户,水田面积908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736元,集体经济纯收入45万元。   地处山区的大合村,境内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水稻种植、林业、劳务输出,基本形成了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蔬、禽、全面发展的生产局面。   大合村现有卫生所1个,沼气池建设83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9.7%,新农保参保率90%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   

汤泉村

  汤泉村位于太华镇北面,省道306线穿越境内,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东与黄沙村接壤,南与万湖村交界,西连池元村,北与罗丰村毗邻,总面积15.99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海拔407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村中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温泉,其常年水温达55—85℃,出水量达6.06升/秒。有汤头、顶庄、牛耙垄3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88人,743户,共有蒋、陈、肖、廖、林、张、周、郑等37个姓氏的族人聚集而居,和睦相处,民风淳朴。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植优质稻、烟草、林业等项目。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560 元,集体经济纯收入108万元,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7.2%、绿化覆盖率达90.9%。   汤泉村是抗日战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下党游击队的革命基点村。1939年建立了0大田县委汤泉直属支部,1942年改建为0闽中工委汤泉直属区委,1944年改建为0闽西北特委汤泉直属区委。为了夺取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0领导下,汤泉人民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进行了坚苦卓绝、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谱写了汤泉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汤泉的原名“仕阳境”,因有温泉又叫沂水,后改金汤,俗名汤头。每年正月二十日晚举行迎花灯庙会,不论姓氏,只分坊道,人人参与,花灯各式各样、百花齐放。每个坊道有一班狮队、一班鼓城乐队。迎花灯开始时,响铳开道、青狮带头、男女假面人领队,队伍徐徐前进。共有18盘式舞狮、战鼓乐、腰鼓、地道戏、汉剧演唱等内容丰富,场面壮观的民间习俗活动。汤泉迎花灯已被列入大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魁城村特产大全




魁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