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大田县 >> 吴山镇 >> 东埔村

东埔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东埔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埔村简介

  东埔村位于吴山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7户村民,总人口343人。
  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共筹措资金136.2万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项:一是新建村部一幢2层,建筑面积345平方米;二是铺设村道水泥路3.45公里;三是实施“造福工程”,共有4个偏远自然村的27户、143搬迁到新村居住,占总人口的51%;四是修建自来水工程,可满足全村村民使用;五是开垦茶园220亩。同时,加强现有3000亩毛竹林管护和扩鞭,新培育养禽专业户5户。预计在2008年可实现人均1亩茶、10亩竹林、50只家禽目标。
  去年来,该村列入县级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开展以“五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家园整治活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确定卫生清洁员,建立季度评比机制。通过一年的努力,新建村民休闲活动场所1处、科普宣传栏 20米、公共垃圾池2口、新购垃圾箱3个、沼气池8口、改沟200米、改厕20座、改圈8座、改厨6间、主房立面装修1560平方米、附属房外墙粉刷420平方米、庭院硬化地板面积460平方米、安装路灯3盏、拆除破旧危房160平方米。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5202 365000 -- 查看 东埔村谷歌卫星地图

东埔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东埔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梓溪村

  吴山乡梓溪村位于吴山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7公里,县城23公里,东邻屏山乡溪头村,西接谢洋乡科里村,北靠石牌镇拱桥村,是吴山乡北大门,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8705亩,其中山林地面积14986亩,省道秀里线贯穿全境。土改时属武陵区科里乡,1953年后属屏山区科里乡,1960年后划归吴山公社。全村总户数245户,人口1137人,四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党员41人,人均收入8819元。   近年来,该村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 “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和乡党委、政府“茶叶富民”政策,由乡村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引导村民上山开荒种茶,在发展茶叶过程中,该村坚持引进茶叶企业开发与当地农民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茶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致富、村集体发展的主导产业。全村现已开发茶园1200亩,茶叶加工厂42家,引进茶叶企业4家,其中外资企业1家,并配套山地水利、机耕道、防护林等基础设施,主要种植铁观音、金观音等。   同时,梓溪村立足本村实际,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主要成效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划新村建设及高速公路征迁安置点2个,有28户156人搬入新居;二是筹措资金35万元,完成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三是新建老年人活动中心35m2,添置桌子、椅子等基础设备,购置象棋、棋牌等娱乐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村部改建工程已竣工,现已投入使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四是实施照明工程,投入5.58万元,在306省道沿线新村及安置点安装节能型路灯55盏,完成闭路电视入户150户。五是开展清洁行动,投资1.2万元建造垃圾集中收集地1个,购置垃圾箱6个,长期雇佣清洁员1个,定期进行垃圾清理,美化环境,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六是投入资金130多万元,实施农田整理项目,改造农田450亩,新建机耕道3条8公里,村内生产道路1条3公里,耕作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东埔村

  东埔村位于吴山乡西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全村现有4个村民小组,87户村民,总人口343人。   近年来,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共筹措资金136.2万元,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5项:一是新建村部一幢2层,建筑面积345平方米;二是铺设村道水泥路3.45公里;三是实施“造福工程”,共有4个偏远自然村的27户、143搬迁到新村居住,占总人口的51%;四是修建自来水工程,可满足全村村民使用;五是开垦茶园220亩。同时,加强现有3000亩毛竹林管护和扩鞭,新培育养禽专业户5户。预计在2008年可实现人均1亩茶、10亩竹林、50只家禽目标。   去年来,该村列入县级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开展以“五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幸福家园整治活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确定卫生清洁员,建立季度评比机制。通过一年的努力,新建村民休闲活动场所1处、科普宣传栏 20米、公共垃圾池2口、新购垃圾箱3个、沼气池8口、改沟200米、改厕20座、改圈8座、改厨6间、主房立面装修1560平方米、附属房外墙粉刷420平方米、庭院硬化地板面积460平方米、安装路灯3盏、拆除破旧危房160平方米。   

阳春村

  阳春村位于大田县南部,距县城32公里,距省道2公里,距高速公路互通口2.5公里,交通便捷。全村辖6个自然村,382户1621人,党员54名。2010年人均收入6806元,村财收入161.52万元(含上级各类补助)。   1、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农民增收主渠道。   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响应乡党委、政府“茶叶富民”政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建党群致富链,紧紧抓住“生产发展”这一要务,以改善茶叶加工环境,提高制茶水平,推进茶叶规模化、产业经营为突破口,深入实施“168”工作机制,结合村里发展的重点产业规划及县造福工程搬迁项目,在和洋格自然村建设茶叶加工集中区,对居住偏僻分散的茶农实施搬迁。并相应地配套建设山地水利、机耕道、防护林等基础设施,通过造福工程建设,实现人口聚集,方便搬迁户谈茶、议茶、学茶,搬迁户互相交流、学习,形成了“赶、超、学、比”局面,极大地提高阳春村广大茶农的制茶技术和茶叶品质,增加了茶农的种茶收益。茶农也积极地参加各类茶赛,并屡获佳绩。全村现有茶园面积1360亩,茶叶加工厂156家,茶叶加工设备185套,年加工毛茶150多吨。被县列为“一村一品”茶叶生产专业村,茶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村广大村民的主要致富渠道,先后被多家报刊等媒体广为宣传和报道。   2、关注民生,改善村容村貌,建设为民利民基础设施。   一是强化灾后安置点建设。为了确保让受灾户及时搬入新居,乡党委、政府把安置点建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纳入2010年“大干150天”工作重点,与年度工作一起考核,按倒计时安排“比学赶超”竞赛表,迅速完成地勘、规划、设计、征地等前期工作,确保工程按序时进度进行。同时,通过向上争取、主动对接挂钩部门、向社会各界争取补助、群众自筹等方式,多渠道筹集重建资金。在施工方面,实行驻村干部挂包值班,签订责任书,科学安排施工工序,确保建设进度。为保证工程质量,成立了安置点建设理事会,负责对建筑材料、施工过程进行现场监管,力求把灾后重建工程打造成群众放心满意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结合吴山乡特色茶业发展规划,鼓励受灾农户从事高山优质茶的种植、加工、销售,目前,集中安置农户共拥有茶园面积480余亩,订购加工设备36套,计划于2011年春茶加工时节实现投产,每户可年产成品茶叶800公斤、实现利润6.5万元以上,在实现灾后重建家园的同时,突破了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瓶颈,增强了受灾农户的致富“造血”功能,推进了茶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开展以“五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全民“清洁家园行动”,建设公共垃圾池一个,设置垃圾桶15个,常年雇佣了一名环境保洁员,专人管理,定期清理。新建沼气池17个,实现人畜分离。今年在村道及新村周围建设完善了绿化带,增设路26盏,覆盖村主干道1.8公里。三是建设小区服务中心。在和洋格茶叶集中加工区内,单独规划了一块占地为450平方米的土地,新建小区服务中心,工程总造价约70万元,现已投入使用。四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通过各方渠道大力筹措资金640万元,完成和洋至阳春3.3公里、阳春至东埔村3.86公里、加工区内3.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实施道路、村庄、小区绿化20多亩,修复灌溉水渠5条8.6公里,实施土地整理598亩,新增耕地60.3亩。   

和洋村

  吴山乡和洋村位于大田县南部,省道秀里线和“泉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设有高速公路互通口,交通便捷。全村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现有142户、625人,党员39人。   近年来,和洋村以“建美丽和洋村、做幸福和洋人”为目标,积极探索总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坚持走“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因地制宜发展高山茶产业,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动、群众参与,不断增强引领致富的能力,总结形成了“村党支部+专业合作组织”的融合模式、“带创党员+致富能人+农户”的帮带模式和“两述+两评+三公示”的评价模式,称为党建富民“三道加法”。该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被中央、省、市等主流媒体广泛宣传报道。2013年,被列为党建品牌创建市级示范村、“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实现村财收入73.69万元,其中自有村财收入6.44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626元,比2005年的4101元增加了7525元,比增183%,其中茶产业人均收入941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1%。   和洋村探索实践党建富民“三道加法”,不仅带动了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规划建设了官路新村小区,一期已入住28座,目前正在进行二期建设,计划入住50座;投入110万元,完成4条村道水泥路面硬化计3.5公里;投资25万元,完成农村饮用水工程;投资350万元,完成76户坡屋面改造6893平方米、省道沿线茶叶店面品位提升工程;投入113万元,兴建了大田县目前唯一一家集茶叶展示、销售、村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村级茶事活动中心;新建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添置了体育健身器材,丰富了村民业余生活。   

程堂村

  程堂村地处吴山乡政府集镇所在地,省道306线和“泉三”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南与永春接壤,辖3个自然村,287户,总人口1121人,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646亩。2012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597元,集体经济收入达32.81万元。    近年来,程堂村党支部按照“抓基层夯基础,抓管理强素质,抓创新提水平,抓队伍争一流”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整体水平,把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作为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结合点。在农村无职党员中推行了“设岗定责”制度,全面推行了农村党员承诺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2009年以来实施了以“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带领党员群众共同致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双带”工程,目前,全村共结成培带对子18对,共培养19名党员成为致富能手,并成立“仙叶茶叶合作社”、“大坪头茶叶合作社”、“多福洋茶叶合作社”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产业化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广泛发动党员群众,扎实推进“兴茶富民”工程,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和乡党委、政府 “种植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创建特色农业乡”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自然与资源优势,引导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建立大坪示范片500亩。至今,全村发展茶园面积达1359亩,高标准平台建设的有800亩,创办茶叶加工厂18家,拥有茶叶加工设备18套。今年全村预计可加工茶叶1.5万公斤,主要产品为铁观音,销往安溪、三明等地。    程堂村探索实践的“双培双带”工程,不仅带动了茶产业的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各项民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修建村部一座4层近500平方米,硬化自然村道3条5公里、机耕道4条7公里,老年人活动中心、新村点2个、自来水工程等。这一批民生项目的实施建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程堂村经济社会的科学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吴山村

  吴山村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 “优化产业,持续推进,突出和谐,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确立“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尽力而为,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增强了经济实力,促进了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和农村的和谐进步。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吴山村人口多,耕地少,村民们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农业生产,种植蔬菜600多亩;种植烤烟120多亩,收成在即;去年冬春以来新开垦茶园560亩,全村茶园总面积达2300亩,今年来新添置茶叶加工设备九套,春茶茶青产量达二十万公斤;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种粮直补资金已全额发放到位,粮农种粮积极性进一步提高。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420元/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1.5%。   二、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县电力公司做好电网改造前期工作,现已完成变电站扩容征地工作;清理修复牛沟岭水库水渠2公里,以保证300多亩的农田罐溉;动工兴建吴山“茶叶一条街”的商业用房一座,年底可完工交付使用。   三、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壮大集体经济。对村部资产进行整合,通过公开招投标,把闲置的部分村部办公楼及停车场承包给村民经营,年可增加村财收入1万元。    四、做好为民办实事项目。投资1.5万元完成吴山中小与旧街连接处长80米的水泥路面铺设,投资0.3万元完成大田四中路口的涵洞桥铺设,方便了中小学生及群众的来往。   

科山村

  科山村土地总面积1.43万亩,现有茶叶面积2300多亩,是大田县带头发展茶叶种植村之一,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全省高标准茶园建设基地。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221户,687人,村两委6人,党员36人。   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主题,牢牢把握作为市政府挂钩村的机会,立足海拔较高、植被茂盛、水源充足、空气清新、生态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村两委成员始终把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发出点和立足点,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一、组织学习丰富经验,提高茶叶种植技术。加强与安溪铁观音、闽北武夷岩茶、宁德坦洋功夫等知名茶叶品牌的对接,以“请进来”的方式聘请省、市、县及相关茶叶专家进行技术传授,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茶农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种茶、制茶及售茶等方面经验,在不断拓展茶叶品种的同时,不断提升产品档次。   二、强化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建立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等,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做到小事相互通气,大事集体讨论,集体决定,避免了个人说了算、凭老经验办事等错误,通过建立一套比较齐全的村规民约,持之以恒地抓好村务公开,使村干部接受群众的监督,村里的工作有章可循。建立村两委班子成员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全村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人,并公布于众,让群众来监督、评判,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充满活力的机制。   近几年来,虽然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的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比较陌生,农民群众0现了“想富而不敢富”、“想富没有致富门路”、“想富没有致富本领”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该党支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群众致富:一是发动党员作群众的邻路人,解决了群众想富没有致富门路问题。如该党支部与安溪客商联系引进“订单农业”——种植日本良种辣椒,客商提供种子、化肥、技术指导,实行保护价收购,但农民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想干而不敢干、三分之一的人在看、三分之一的人不知该怎办。为此,该党支部带领党员先种植,用实际效果证明可行性,这些年许多群众也纷纷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发动党员作群众的良师益友,解决群众想富没有致富本领问题。在党员中培养经济能人、种植大户,积极开展“一助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党员大户为帮扶群众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目前有15名党员参与了帮扶活动;发动党员作群众的保护伞,解决想富而不敢富问题。让党员积极参与市场流通,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群众吃上定心丸。   

锦山村

  锦山村位于吴山乡东部,距乡政府1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9975亩,其中耕地面积1956亩,现有10个村民小组,923人,213户;0正式党员25名。   近年来,我们村工作指导思想是以-理论为指导,认真践行“-”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年初工作部署,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团结全村广大人民群众、因地制宜、脚踏实地、发展经济,为全村共同实施夯牢基础。主要目标是:   一、党建工作   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力堡垒作用。村两委要积极带头,按“六个好”标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走致富道路,以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提高党员服务意识,模范意识,多为群众办好事、实事。   二、农业“两增收”工作   1、大力发展高山优质茶,在前几年已有420亩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上级对农业工作的扶持有力时机,对山场再规划、再发动,力争今年新开茶园150亩,且循环逐渐良性发展。同时要提高茶叶附加值,如(引进先进加工技术和茶园营护、规划山场、引进外商到锦山兴办茶厂等)。   2、续建和扩大果园种植面积:锦山村目前已有230亩柑桔园,要在此基础上,重新开挖一条通向果园的机耕道,引进一条水源,力争在2012年新开垦果园100亩,增强农业的生产后劲。   3、调整产业结构,以茶、果为依托,发展疏菜、槟榔芋等价值高的农产品。   4、巩固林改成果,发挥林业作用,营护山场,并鼓励村民植树造林,做好“山”的文章。   三、工业项目   1、对原有锦凤电站应改造、理顺产权等关系,为今年村财收入提供来源。   2、支持堵安后续工程的建设,力争早完工、早投入使用,为村财收入提供后劲。   四、公益性项目   1、要集中力量,加大对锦山5.13公里村道规划与建设,完成整条村道的任务,并在原村已全部拓宽5.5—6米的地基,力争在去年的基础上办三件事一是动员全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积集财力。二是争取上级部门财力补贴。三是力争今年对5.13公里的村道铺设水泥路面,并且要争取省、市、县合验。   2、筹建一个50平方米老人活动中心。   3、完善自来水工程项目,在原有基础上,向中洋小区延伸1.5公里,让更多的群众喝上干净、健康的自来水。   4、加强组织建设,认真做好第三批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我村参加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党员有25名。其中年老无书写能力13名。外出党员3名,这些党员除1名长期病重,确实无法参加的,24名党员均参加学习教育活动,在先进性教育工作中主要采取措施:一是认真组织党员扎实开展学习活动。二是认真辅导有书写能力的党员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三是制订“锦山村保持0员先进性活动实施意见和0员先进性计划表”。四是对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及时与乡教育办联系,力争乡教育办指导,确保先进性教育,不走过场。   5、根据党委、政府各阶段中心工作,认真完成好计划生育,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森林防火、村财增收等各项工作,把锦山村发展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实施、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工作努力进取。   

张坑村

  张坑村位于吴山乡北部,北与屏山乡交接,南和济阳乡相邻,离吴山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有69户,总人口298人,党员16名,村两委成员6名。全村土地面积5672亩,其中耕地面积348亩,林地面积4515亩,山地面积809亩,2011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668元,村财总收入15.37万元。   张坑村班子成员较为务实、进取,建立健全了民兵连、团支部、妇联、治安民调等配套组织,并利用规范的村务公开栏对村民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及时公开,让村民随时监督村里的重大事项,村“两委”成员以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借助地理优势,党员模范带头,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搞好招商引资,解决了该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并为农户增加了收入。   近年来,该村“两委”成员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建设“54321”优势农业产业群和实施乡党委、政府“种植万亩高山优质乌龙茶创建特色农业乡”的决策部署,结合村的地理情况,因地制宜,村支两委一班人积极谋划,采取引进外商投资开发和党员带头引导群众自主开发的方式,大力争取项目支持,发展茶叶种植,使村民的生活得到了不断改善。至今,全村发展茶园面积达353亩,创办茶叶加工厂7家,有茶叶加工设备7套。其中大田县岩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入驻本村开发60亩。今年预计全村可加工茶叶1万公斤,产品销往福州、厦门和安溪等地。   


东埔村特产大全




东埔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