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口村座落在高峰脚下,位于梅山乡南部,距乡政府17公里,距县城37公里,村共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48户,668人,共有党员22名。龙口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稳定压倒一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设“平安龙口”为目的,以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为着力点,服务保障我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各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全村治安形势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龙口村创建市级生态村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龙口村地处乡道沿线,是周边8个行政村的文化经济中心;二是生态优势,龙口村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7866亩,其中林地面积14660亩,森林覆盖率79.3%,耕地面积1312.8亩,其中水田1180.6亩;三是产业优势,龙口村主要种植毛竹、生姜、茶叶、油茶等,毛竹种植面积5000亩,生姜种植120亩、茶叶种植420亩,油茶种植240亩,基本形成了以毛竹、生姜、茶叶、油茶生产为基础的“猪-沼-茶(油茶、茶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生产格局。
地处戴云山西侧的龙口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51mm,年平均气温17.7℃,一月平均气温7.9℃,七月平均气温25.8℃,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264天。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5207 | 365000 | -- | 查看 龙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璞溪村 |
璞溪村位于福建省大田县梅山乡东北部,东与尤溪坂面乡接壤,北邻尤溪新阳镇,西与沧州村毗邻,南与盖竹村隔沧州河相对。全村共有153户,总人口582人,4个生产小组,土地面积31175亩,其中耕地面积940亩,林地30004亩,有林面积26664亩,森林覆盖率达85.5%,拥有生态公益林16245亩。村民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毛竹、芦柑、油茶等),还有野生红菇、杂菇、蜂蜜等,特别是“璞溪红菇”色深味浓,营养丰富,更是远近闻名。目前村内有毛竹加工厂一座,年加工毛竹10万根,产值达200万元。2008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5734元,全村生态绿化率为86.46 %。 璞溪村环境优美,四面皆山,生态无污染,两侧峰峦耸立,村头山山交错,成天然屏嶂,村尾山脉穿插,俨如巨人伸手,挡拦水尾。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两边山麓,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璞溪村旅游资源丰富,素有“小台湾”之美称。 璞溪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加强野生红菇的管理,大力发展杂菇、蜂蜜、芦柑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一是突出培育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村区域内没有任何污染工矿企业,没有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近几年来,我村按照省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璞溪——现代化的乡村乐园。 |
梅山村 |
梅山村为大田县梅山乡政府所在地,毗邻本乡沈岭、新楼、秀岭、西书。全村共有467户,人口1910人,有16个村民小组,党员52人,分别分布在牛头崙、二保、坷垅、大山等四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毛竹、芦柑、木薯、柑橘和生姜等)。全村山林面积3325亩,生态绿化率为75.4%。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梅山村力争建设成宜居宜业的中心村。一是积极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统一回收并集中处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农膜回收率达97.0%,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7.1%,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二是持续进行村容村貌整治。完成新村部建设和村部周边绿化,村中心处已建成一座水冲式清洁公厕,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8.71%。村辖区内配置垃圾桶(池)12个,在村外建设一个垃圾中转站,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3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三是努力打造新村造福村民。结合造福工程建设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在抢棒洋处规划建设宝山新村,作为大山自然村村民进行整体搬迁的安置点。该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110平方米,目前已全面完成工程土地征用工作。该工程分两期安置村民,第一期已实施建成23户、顺利安置96人,第二期工程建设已进行至土地平整阶段,力争于2013年底落实剩余的68户及16户位处梅山村偏远地区的零散户,共计335人的安置工作,同时计划再投入2140万元逐步完善新村区内的水泥路面硬化、自来水工程、下水道建设、电网线路架设等基础设施。 |
郭井村 |
郭井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西北部,东与尤溪县新阳镇高士村交界,南与梅山村接壤,西与文江乡民主、大中村毗邻,北与西坑、西书村相望。由郭井、竹林兜、王庄洋、一保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1568人,分为十四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5803亩,其中非林地面积971亩,林地面积4832亩,有林地面积占4686亩,绿化覆盖率达87.6%。境内地势以丘陵地为主,海拔从300米到500米不等,由西书村流向沧州河的际头溪穿村而过,年最高温度42℃,最低气温-2℃,气候适宜,土地肥沃。 郭井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水稻、木薯、烟叶)、运输业及劳务输出。种植业中以烟草发展最快,2008年由村主干带头开始种烟,到2011年底已发展到近120亩;运输业方面,本村目前共有农用车6部,客运中巴2部,随着县道前梅公路的改建完成,越来越多的农民将靠“四个轮子”走上致富之路;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6660元;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3.00% 。 郭井村地处前梅公路边沿,是梅山乡政府附近的行政村之一,交通较为便利,信息畅通。依托全乡经济发展优势,郭井村发展烟叶种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烟叶种植的辐射影响作用来看,郭井村可辐射带动全乡其他各村的产业发展。从生产发展的模式和产业发展的模式来看,对全乡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示范意义。 |
秀岭村 |
秀岭村座落于梅山乡中部,东临沧州村,南与沈岭村接壤,西与梅山、新楼毗邻,北与德州村、尤溪县新阳镇相连,辖三堡、林溪、坑门、街下坂四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382户、总人口1645人,全村总面积11039亩。村两委成员共6人(其中支委3人,村委3人),全村共有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5人。2007年实现村财收入65.63万元(其中:上级补助63万元,自有收入2.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18元。 特色经济:农业发展方面,全村种植木薯810亩,生姜320亩,辣椒260亩,蘑菇15万平方尺。企业发展方面,大力扶持本村林业大户吴树和创办了树和林业有限公司。 为民办实事:筹措资金160多万元,完成了全长3.1公里、宽4.5米的村道四级路建设以及全长2.6公里的三堡、坑门、林溪等3个自然村水泥路硬化,大大改善了村民交通条件;为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村投入1.5万元,完成了坑门、三堡2个自然村路灯架设;筹措资金75万元,完成了村级饮水工程,蓄水池150立方米,可供全体村民及集镇住户用水。 社会事业:以“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为契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推动全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上新水平;以实施殡葬改革为契机,转变群众观念,做好移风易俗工作;以创建“平安秀岭”为契机,充分发挥村调委会、治保会的作用,加0制宣传力度,依法打击刑事犯罪;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做好矿山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制度,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战斗保垒作用。2007年秀岭村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在全乡目标责任考评中分别获得“2007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责任考评一等奖”、“2007年度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责任考评一等奖”。 |
沈岭村 |
沈岭村坐落于梅山乡东南部、沈岭岬北面,东临天盂山,南通长津村、长坑村,北通梅山村。距县城52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交通便捷。地处闽中山区腹地,县道前梅公路贯穿整个村庄。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人口 1456人,分为九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19户,95人。土地总面积5924亩,其中非林地面积2174亩,林地面积3750亩,有林地面积占2567亩,有经济林534亩,林业用地2777亩,山林面积9135亩,农田面积958亩。绿化覆盖率达71.48%。 历史人文:沈岭村旧属大田县管辖,沈岭村主要有吴、雷两姓居住,雷姓属畲族,吴姓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繁衍生息,代代兴隆。 特产经济:沈口村特色农业主要是以粮食、木薯、生姜、茶叶、辣椒为主。土地肥沃,队上森林资源丰富。 气候条件:沈口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糙。历年平均气温21.1篊,历史最高气温39.2篊,最低气温-6篊;雨量充沛。年平均雨量1474㎜,年最大降雨量2090.4㎜,年最少降雨量941.7㎜;雨季集中于4~9月,雨季降雨量占全年的80%。平均每年雾日6.6日,以冬春季居多;历年平均相对湿度82%。 土壤: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土壤淋溶强烈,表层经人工耕作熟化的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利于轮流种植多品种农作物;山地为自然次生植被,土壤演化较慢,土层瘠薄。 生物: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主要是次生殖被为主。内覆盖常绿树木,树种类型多种多样,山势属丘陵地带,陂度较高,植物群落顺利演替,形成一片绿色自然的景观。 经济发展概况: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柑橘、烟叶、食用菌生产。该村创立“福梅牌”辣椒远近闻名——品质好,奇辣且有香味,皮厚肉多,而且经煮,(多次煮不减辣昧且不糊不烂)。有人说福梅牌辣椒“辣嘴不辣胃,辣中有香味,辣后可回味”。如今全村在“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吴初塍的带头发动下,成立了“福梅”辣椒专业协会,发展会员近三千余户,种植辣椒8000多亩,成立了福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营农产品加工、营销,其产品远销湖北、上海、江西等地,年创产值4000多万元,目前该公司已成为我县农业发展“龙头”企业。并辐射带动了邻近的乡和县的发展,近有湖美、前坪,远的有尤溪、德化、长汀。 |
沈口村 |
沈口村座落于梅山乡东南部,天乌山西面,东临沈口村,南与龙口村、沈口村接壤,西与沈岭村、梅山村接壤,北与雄峰村相连。距县城5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人口1073人,分为九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0389亩,其中非林地面积5329亩,林地面积15060亩,有林地面积12286亩,有经济林92亩。绿化覆盖率达70.01%。 历史人文:沈口村沈口村旧属大田县管辖,旧称福建省大田县三十都沈溪保(今梅山乡沈口村)沈口村有陈、吴、黄、雷四姓居住,雷姓属畲族,陈姓约占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二。 建筑景观:陈、吴、黄、雷四姓祖房均在文革期间破除,至今没有修复。 特产经济:沈口村特色农业主要是以粮食、木薯、生姜、辣椒为主。土地肥沃,队上森林资源丰富,地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碳,根据地持钻探有700多万吨储存量,有一定的储量的铁矿。 气候条件:沈口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糙。历年平均气温21篊,历史最高气温39.6篊,最低气温-6篊;雨量充沛。 土壤: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土壤淋溶强烈,表层经人工耕作熟化的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利于轮流种植多品种农作物;山地为自然次生植被,土壤演化较慢,土层瘠薄。 生物: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主要是次生殖被为主。内覆盖常绿树木,树种类型多种多样,山势属丘陵地带,陂度较高,植物群落顺利演替,形成一片绿色自然的景观。 经济发展概况: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烟叶、食用菌和金桔等农作物。 沈口村自2009年起,积极开展绿化家园行动,紧紧围绕生态主题,不断优化村庄环境,着力打造一个山青水秀的新农村形象。村支部在上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经济抓党建,以四村建设为载体,精心组织实施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通过着力优化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大田县梅山煤矿有限公司开发后洋铁矿、成立大田县九十九峰红菇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现已发展优质水稻780亩,蔬菜复种面积680亩、茶叶种植710。已形成以蔬菜、水稻、木薯、生姜、辣椒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 在村域经济发展上。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思路,坚定走“科技+合作社+农户”的道路,积极发展蔬菜、水稻、木薯、生姜、辣椒,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752万元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和谐、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局面。 |
雄峰村 |
雄峰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北部,东与卓坑里村交界,南与香坪村毗邻,西与沈口村接壤,北与盖竹村相望。全村总人口 1365人,村子由雄峰、桃坑、后则、大山、狮坑后五个自然村组成,分为十二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3442亩,其中非林地面积4023亩,林地面积19419亩,有林地面积占17005亩,森林覆盖率达72.5%。 以创建生态村为契机,雄峰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该村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等做法,培养村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同时实施《村民公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的行为,提倡文明新风尚,移风易俗,促进创建村的文明品味的提升。 通过培育生态产业。在创建生态村的过程中,鼓励创建村绿化种植各种果树、药材、无公害蔬菜等多种特色农业,制定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抓好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村的内容,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
盖竹村 |
盖竹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东北部,东与尤溪坂面乡闽湖村交界,西与沧州村接壤,南与雄峰村毗邻,北与璞溪村隔河相望。四面群山环绕,中间形成了一个小盆地,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89户,总人口386人,2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 13563亩,其中耕地面积324亩,林地面积12613亩,生态公益林9155亩,森林覆盖率达90.6%。2009年人均收入6099元。盖竹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东北部,辖1个自然村, 2个村民小组,94户406人,25名党员。现有耕地面积1035亩,林地面积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6%。农民以烟叶、毛竹、泥炭土为主导产业,以原生态的红菇、油茶、蜂蜜为辅助产业。2012年村财收入22.12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740元。 先后被评为“平安村”、“省级生态村”,已申报国家级生态村。 今年来,盖竹村以美丽乡村“一好五美”的创建目标,紧紧围绕布局优化、村落绿化、庭院美化、道路硬化、环境洁化、沟渠净化和特色产业园的发展思路,建设幸福宜居的美丽乡村。 布局优化方面,聘请南平市城市规划局完成村庄规划;村落绿化方面,在进村路口、庭院前后和环村公路沿线种植香樟、桂花、罗汉松等珍贵树种250多棵,铺设红叶石楠、金叶假连翘、红花继木的苗木8万余株;庭院美化方面,完成30座危房改造,同时在村部前修建“盖竹”农民休闲公园;道路硬化方面,对环村道路进行硬化,全面实现“户户通”;环境洁化方面,在村内人口集中区建5个垃圾池,配备6个垃圾箱和一名农村卫生保洁员,建立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沟渠净化方面,建设拦河坝1座,灌溉渠1800米,排灌渠1691米,排洪沟600米;特色产业园方面,新增烟叶种植面积160亩。 |
新楼村 |
新楼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政府所在地,原系良种场,1984年成立行政村。毗邻本乡郭井、梅山、秀岭等村。全村现有94户,人口350人,4个村民小组,党员15人。境内地势丘陵地带,海拔为300米,由西书村流向沧州河的际头溪穿村而过,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重点以发展种养业和第三产业为主。村民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毛竹、芦柑、木薯等),还有茶叶、生姜等,全村生态绿化率为86.6%,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为99.0%。 新楼村环境优美,四面皆山,生态无污染,两侧峰峦耸立,村头山山 交错,成天然屏嶂,村尾山脉穿插,俨如巨人伸手,挡拦水尾。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两边山麓,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 新楼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大力发展茶叶、芦柑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一是突出培育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村区域内没有任何污染工矿企业,没有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近年来,我村按照省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 |
沧州村 |
沧州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东北部,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共524户,总人口2015人,土地总面积33634亩,耕地面积2828亩,其中水田2535亩,旱地293亩;山林26349亩。全村有三个自然村即埔兜、后埔和大庵坂。全村总人口2015人,16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33634亩,其中非林地面积 7285亩,林地面积26349亩。 我村现有山林26349亩,配合梅山乡的整体开发,具有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沧州芦柑”,远近闻名,由于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质如泉,出产的芦柑果肉汁多脆嫩香甜、风味独特、富含维生素及其它营养成份,广销粤苏浙等地区。村内无污染企业,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状况。 沧州村民风淳朴,自古以来人们环境保护意识较强,村庄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2010年以来,村两委以沧州村创建市级生态村为契机,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完成了村庄环境整治“三清四改五化”,区域内主要道路全部硬化,中心村主要道路全部亮化,自来水工程建设已全部完善,生活污水已能达到按标准排放。 近年来,村两委一手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手抓村民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一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加强传统水稻的管理,大力发展油茶、高山茶叶,突出培育生态农业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村民道德意识不断增强,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同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 |
香坪村 |
香坪村位于梅山乡的东南部,东与尤溪、德化交界,南与湖美毗邻,西与黎坑隔河相望,北与沈口、雄峰接壤,是街面库区移民村之一,距街面水库香坪库湾仅7公里。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3户,996人口,土地总面积32494亩,林地面积28284亩(其中生态公益6210亩),有林地面积23171亩,森林覆盖率达87.7%。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农林为主,另外有天然红菇、梨菇、 蜂蜜、 油茶等,也能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特别是香坪蜂密、油茶远近闻名,由蜜蜂采集百树之花酿制而成,呈金黄色,天然营养,美味可口,健身脾胃之功效,远销四方。全村生态绿化率为87.7%,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达96.5%。 香坪如舟,村里地势平坦,犹如船底,狭长的两面围合的秀峰恰似船帮,船头是高高的仙顶岭,与船尾尖峰遥遥相对。这艘标致奇特的“船”就泊在山的臂弯里,夜来时,雾履轻盈,萦绕着“船”,似乎可感觉到“舟”的晃动,不禁感叹,好一艘亘古长绿,鸟语花香的香坪之舟。 人称香坪有“三奇”,其一是莲花井,据说,莲花井的作用很大,长期食洗井水的女孩,皮肤细腻光滑,容颜娇美。冬暖夏凉,传说有预测人的运道财气之功效,从此芳名流传,有到香坪的人必看莲花井。奇之二是祠堂夏园坊的后花台有一块巨石,人称这是出米石,石中央有个三指宽的小洞。出米石遗址是游人观赏的好景点。奇之三是村里有座长园堂,很久以前,房子的后角柱会流出油来。 香坪村于2010年10月引进一家以珍稀花木繁育栽培与开发推广运用的福建省茂林珍稀花木有限公司。 香坪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叠峦,森林茂盛,鸟语花香,楚楚迷人。因整个村庄都被香树绿阴等杂树覆盖,故而得名香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登山远眺,东北面是一片水天相连街面水库的双龙湖,叫人美不胜收,令人心旷神怡。 香坪村冬不冷夏凉爽,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村中各家各户饮用的水都是高峰纯净的山泉水,非常适合生态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
西书村 |
西书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的西北部,南邻长坑村,西邻梅山村,北邻西坑村,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具有丰富的光、热、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资源尤为突出,具备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387户,1582人,有三个自然村即庵仔洋、洋头和后堂崙,总面积9539亩,其中耕地面积1513.2亩,人均收入8320元,绿化覆盖率为87%。 西书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山泉小河傍山潺潺流过,灌溉村庄的农田,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8.2%。 西书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高山生姜和朝天辣椒)、养殖业,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加强传统水稻的管理,大力发展油茶、高山茶叶。一是突出培育生态农业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近几年来,我村按照市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农膜回收率达98.2%;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6.7%,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控制在259公斤/公顷以下,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违章搭盖。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6.6%。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20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通过生态村创建工作的开展,如今的西书村,环境有了明显变化:村庄更绿了、河流更清了,环境更美了,呈现出优美、整洁、和谐的村容村貌。 |
西坑村 |
西坑村位于福建省大田县梅山乡西北部,东与郭井村接壤,北邻文江乡民主村,西与文江乡大文村毗邻,南与西书村相连。平均海拔500多米,距乡政府8公里、距县城60公里。全村分西坑、宁坑、郑山等三个自然村,全村总人口 1002人,分为七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1340亩,耕地面积940亩,林地11180亩,有林面积7490亩,森林覆盖率达67%。村民主要以种植业收入为主(毛竹、芦柑、木薯等),还有茶叶、生姜等 。 西坑村环境优美,四面皆山,生态无污染,两侧峰峦耸立,村头山山交错,成天然屏嶂,村尾山脉穿插,俨如巨人伸手,挡拦水尾。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两边山麓,房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 西坑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勤劳致富,大力发展茶叶、蜂蜜、芦柑等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一是突出培育生态农业、民俗旅游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 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完成新村部建设和村部周边绿化,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龙口村 |
龙口村座落在高峰脚下,位于梅山乡南部,距乡政府17公里,距县城37公里,村共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48户,668人,共有党员22名。龙口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稳定压倒一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建设“平安龙口”为目的,以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为着力点,服务保障我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各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切实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全村治安形势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龙口村创建市级生态村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区位优势,龙口村地处乡道沿线,是周边8个行政村的文化经济中心;二是生态优势,龙口村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7866亩,其中林地面积14660亩,森林覆盖率79.3%,耕地面积1312.8亩,其中水田1180.6亩;三是产业优势,龙口村主要种植毛竹、生姜、茶叶、油茶等,毛竹种植面积5000亩,生姜种植120亩、茶叶种植420亩,油茶种植240亩,基本形成了以毛竹、生姜、茶叶、油茶生产为基础的“猪-沼-茶(油茶、茶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生产格局。 地处戴云山西侧的龙口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551mm,年平均气温17.7℃,一月平均气温7.9℃,七月平均气温25.8℃,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264天。水利资源丰富,有溪流贯穿全境;土地肥沃、林木资源丰富,储量高,树种以杉、松和竹木为主。 |
岭后村 |
岭后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西南部,离大田县城40公里,东与龙口村交接,西与文江乡相邻,南与金阳村接壤,北与高泉村毗邻。与乡道仅2公里之遥,交通十分便利。村庄呈凹势状,素有小盆地之称。全村有两个自然村即半岭和后坑,村名取两个自然村名各半而得名。全村总人口768人,5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7850亩,其中非林地面积2842亩,林地面积5008亩,森林覆盖率达72.4%。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高山生姜和朝天辣椒)、养殖业,经商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特别是“高峰生姜”,远近闻名,由于空气清新,土壤肥沃,水质如泉,出产的生姜肉质细嫩、汁足味美。 岭后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因整个村庄都被绿树和毛竹覆盖着。整个村庄林木繁茂,村容整洁、布局合理,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形成了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独特气候。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山泉小河傍山潺潺流过,灌溉村庄的农田,并建起一座年发电40万千瓦的水电站。 岭后村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历任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加强传统水稻的管理,大力发展油茶、高山茶叶。一是突出培育生态农业等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村内无工业企业。村区域内没有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近几年来,我村按照市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农膜回收率达98.2%;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5.8%,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控制在259公斤/公顷以下,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违章搭盖。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10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岭后村冬暖夏凉,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村中家家户户饮用的水都是纯净的山泉水,非常适合人居住。 |
高泉村 |
高泉村座落于梅山乡西部,毗邻本乡龙口村、岭后村、长津村、长坑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0公里,交通便捷。 村落与居民:全村总人口1389人,分为12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1173亩,其中耕地面积1719.6亩,水田699.4亩,森林面积6972亩,绿地面积632亩。绿化覆盖率达68.06 %。 历史人文:高泉村人才辈出,前有清光绪年间陈文华俊进士,后有旅居在马来西亚的拿督陈孟通先生,为故乡做了不少好事。 建筑景观:高泉村共有古居3座,为各分支祖祠,是陈氏子孙每年节日聚集共商大计之所在。 特产经济:高泉村特色农业主要是以粮食、木薯、生姜、辣椒为主。 气候条件:高泉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干糙。历年平均气温20篊,历史最高气温40.6篊,最低气温-8篊;雨量充沛。 土壤:由于地处南亚热带,夏季炎热多雨,土壤淋溶强烈,表层经人工耕作熟化的土壤,有机质明显提高,利于轮流种植多品种农作物;山地为自然次生植被,土壤演化较慢,土层瘠薄。 生物: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典型植被群落,主要是次生殖被为主。内覆盖常绿树木,树种类型多种多样,山势属丘陵地带,陂度较高,植物群落顺利演替,形成一片绿色自然的景观。 经济发展概况: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特别是生姜的种植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高泉村无重污染项目,境内环境污染较轻,环境质量良好。高泉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绿化、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文明程度,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长坑村 |
长坑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西北部,东与长津村交界,南与高泉村毗邻,西与西坑、西书村接壤。全村总人口795人,由下坑、旧坑、际头坑、后泽四个自然村组成,分为8个村民小组,195户,土地总面积6020亩,其中非林地面积1159亩,林地面积4861亩,有林地面积占4274亩,绿化覆盖率达75.2%。 长坑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木薯、辣椒、生姜)及外出务工,种植木薯130亩、生姜50亩、辣椒30亩,辣椒是该村一大特色,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该村有机种植的“福梅金姜” 辣味适中,远近闻名,产量较高,远销泉州、厦门及省外。年均外出务工人数达200人以上,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6660元。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6.00% 。 历年来,长坑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11年新村建设共新建房屋11幢,已完工10幢。新增茶园150亩,辣椒、生姜、木薯等特色种植面积各30亩,荒山种植毛竹500亩。新建蓄水池12个,可灌溉农田200多亩,使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 目前长坑村无工业企业,没有规模化的禽畜养殖业,没有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水资源利用合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我们可以相信,随着新农村建设和闽湖生态旅游开发的深入,长坑村这颗高峰下的明珠将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并将散发出更加炫目迷人的风彩。 |
长津村 |
长津村位于大田县梅山乡西部,东与沈口村交界,南与龙口村毗邻,西与长坑村接壤,北与沈岭村相望。由津坑、岭兜、长乾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人口 670人,164户,分为6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3138亩,其中非林地面积1097亩,林地面积2541亩,绿地面积264亩,绿化覆盖率89.4%。是水足粮丰、山清水秀的小长津村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裕,适于农耕,农林业发展良好,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水稻、茶叶、油茶)。 |
德州村 |
德州村座落于梅山乡西北部,东邻沧州村,西与尤溪县新阳镇中洋村德州村相连,南邻秀岭村,北与尤溪县新阳镇夏阳村交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5131亩,全村现在人口320人,79户,下辖3个村民小组。 人文历史:德州村始祖清朝光绪年间在漳平市云墩乡,因匪徒抓壮丁三兄弟-带着母亲逃亡定居在德州,繁衍生息,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历无匪盗故称德州。 80年前为人工摆渡小木船去梅山往尤溪的通道。81—89年在村尾建造了铁索桥,比较便利人行通道。20世纪来临之际建造梅山通往尤溪县最长一座大桥,改变我村无公路历史。解放初归属沧州乡,59年又与秀岭大队合并,61年上级为了便于发展生产,成立了行政村。 气候:我村属于亚热带常绿林带区,常年平均气候在18—19摄氏度,最高气温38摄氏度,最低气温—4摄氏度,海拨平均在240米左右,土壤大体属中壤土质,可谓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 特产经济:以种植油茶、芦柑为主,其次枇杷、水稻。耕地面积330亩,林地3650亩,现有油茶660亩、芦柑120亩,枇杷10亩。 地势:属于丘陵山区,北高南低,并向东方倾斜,文江溪流向我村,环抱整个村庄。河流两岸有数棵百年历史的樟树。在我村洋面有20亩地势平坦,准备开发工业园区,有待名人贤仕前来投资办厂,一条水泥路从村庄经过,直通尤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