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坂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部,东与文江村交界,西与建设镇建爱村接壤,南与琼口村毗邻,北与大安村相连。西北两面群山相映,文江河在两山之间穿流不息,河两岸形成了狭长的洋面,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601户,总人口2056人,1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土地面积 17782亩,其中耕地面积1554亩,林地面积14174亩,森林覆盖率达79.70%。
朱坂村自古以来就是大田后路片中较为富裕的村庄,姓氏以廖、余氏。因有村中有所张大阔公庙,张大阔公有史以来都是村民和邻里村民所共同信仰的,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阔公丰场戏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朱坂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且大多建筑精美,足见当年村子的富庶。
一、健全工作机制,打造高效队伍。
“打铁还须自身硬”。按照乡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务全部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同时,将村里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监理会,对村级事务决策、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督。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我们推行了党员设岗定责制,按照因事设岗、因人定岗的原则,设立产业发展、科技示范、民主监督、综治维稳、村容管理等岗位,明确了全村56名无职党员的岗位和职责,引导党员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打造了一支想事、谋事、成事的村级班子队伍。
二、夯实基础建设,打造美丽村庄。
抓住列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契机,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村情实际,对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共筹资8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8公里,完成从朱坂裴坑水尾到朱坂洋尾长约5公里得水渠建设。同时朱坂村有线电视入户达90%以上,通讯覆盖率达98%,摩托车全面普及,宽带布线路全覆盖,数字化、信息化逐年迈进。2012年投入资金20万元,对村级组织活动中心进行了围墙维修、庭院平整、绿化以及基本办公设施配备。为加强本村文化建设,预计筹备5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约为600平米的老人活动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阔公丰场戏的宣传。
三、突出产业发展,推动村民致富。
朱坂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本村内挖矿打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朱坂村92%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四、致力文明创建,构建和谐村风。
以 “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为指导方针,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2010年被市评为“文明村”;制定了村民文明公约,调动了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增强了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这些年我们以“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改陋习、树新风”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些树文明新风活动,组建了文明宣传小分队,大力宣传计生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涉农政策等知识,切实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和观念,连续几年无治安、刑事、群体性案件,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5206 | 365000 | -- | 查看 朱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桥下村 |
桥下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东北部,北面是奇韬镇东佳村,西面是奇韬镇文经村和文江乡朱坂村,南面是文江村,距县城有60公里,大田至奇韬的主干公路横穿桥下村中心而过,交通便利,可直接通往三明、尤溪、大田、沙县等地。全村群山环绕,风光秀丽,只有一个自然村,共97户,总人口404人,分为3个村民小组。行政村总面积4800亩,林地面积3600亩,耕地320亩,森林覆盖率75%,绿化率达82%,且木材蓄积量大,主要以杉木、松木居多。 桥下村姓氏多为陈氏,虽然是个小村庄,但全村村民团结友爱、坦诚好客、勤劳俭朴、村容整洁、卫生良好,是个和谐、文明的小村庄。我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烟叶和水稻、外出务工,以及到矿山挖矿打工,另外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166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5.1万元。如今的桥下村96%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桥下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站在村中心环顾四周,村子是在群山拥抱中形成的盆地,村中的小溪潺潺,群山环绕为桥下村孕育了大片的森林。 |
大中村 |
大中村位于文江乡东南部,与尤溪县新阳镇相邻。全村共有柴桥头、大类、大乾、麦弯、仁板、洋梅6个自然村。全村共有445户,总人口1687人,11个村民小组,现有党员50,村务干部8名 。 【物产】土地总面积12363亩,其中耕地面积825,林地面积6816亩。现有木薯种植面积3000多亩,烟草150亩,茶园150亩。 【经济情况】大中村紧抓文江乡大力支持“一薯两叶”发展为契机,依靠种植木薯、烟叶、茶叶带领全称致富。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8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24万元,占66.3%;第二产业为26万元,占13.9%;第三产业及其它为37万元,占19.79%.人均纯收入9173元,村财固定收入1.7万元,集体经济组织收入29.43万元。 【村风民风】大中村村民朴实热情,对自己家乡文化更是充满崇敬和热爱,其中洋梅片的佛公文化遗产,仁坂片的李公庵文化遗产都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村容村貌】全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整个村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林木繁茂,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 【基础设施】我村水力资源丰富,建立一座中型水电站,邮电通讯设施完善,6个自然村都已实现移动通讯信号覆盖。 大中村地理位置优越,生态保持良好,森林茂盛。淳朴的村风民风更使大中村显得和谐美好。面对新农村建设、生态村建设等良好的发展契机,大中村显示出了更多的热情和活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团结合作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中村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
民主村 |
民主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东南部,距县城有47公里,东面与梅山乡连接,北面邻文江乡大中村,西面靠典坑村,南面顺公路至大中与大文村相邻,县道“管大线”贯穿全村。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上村、下村、盂坪),9个村民小组,345户,1453人,党员34名。现有土地面积8263亩,其中耕地面积960亩、林地面积5826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36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73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49人。全村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烟叶、毛竹、油茶、鸭禽等为辅,发展主要特色农业有木薯种植、食用菌等。 |
大文村 |
大文村系大田县文江乡第七大行政村,东与梅山乡西坑村交界,西与文江乡典坑村相邻,南与小文村连接,北与民主村毗邻。全村共369户,总人口1380人,整个行政村面积3.5平方公里,共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829亩,其中耕地面积521亩,林地面积2254亩,生态公益林135亩,森林覆盖率达79.7%。 由于受自然条件约束,乡村贫穷落后,小孩们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或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都积极地拼搏勤奋好学,许多孩子都在大学里深造,全村姓氏多为陈氏。 近几年来,我村按照市县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进入正轨。大文村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违章搭盖。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6%。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配置了垃圾桶(池)3个,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87.4%,无害化处理率79.17%,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小文村 |
小文村是大田县文江乡一个小行政村,现有人口615人,共168户,4个村民小组,整个行政村面积4800亩,林地面积3456亩,耕地475亩,森林覆盖率达72%,。小文村位于大田县的东北部,距县城有44公里。东面与大文村连接,西与昭文村相邻,南是联盟村,北与典坑村接壤,交通十分便利。 虽然地处山区,经济收入相对滞后,但在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政策的感召下,修了路、装了路灯、安装了自来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大部分中、青年人都出外打工或掌握一门谋生技能,许多青少年他们在学校里也积极努力的刻苦学习,立志将来为国家、为家乡多作出贡献。尽管现有林地不多,但近年村民在山上都种上了许多树木、毛竹、板栗等,已有板栗、毛竹销售收入。 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邻村挖矿打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57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3.23万元。村两委协同努力,认真把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上致富路。如今的小文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整个村庄村容整洁、林木繁茂、水清气洁。 |
典坑村 |
典坑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的南部,东与民主村连接,南于琼口村相连,西与文江村毗邻,北与昭文村接壤,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有人口368人,三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 5280亩,其中耕地面积723亩,林地面积4270亩,生态公益林287亩,森林覆盖率达80.87%。 【经济状况】我村主要经济来源于种植业,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40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5.13万元。 【村风村貌】典坑村虽然地处偏僻的小山村,但人们的思想解放,全村人团结友爱,勤劳朴实,人穷志不穷,青年人踊跃在外取才,小孩们为了寻求自己的山路或为了改变家乡的面貌都积极的拼搏勤奋好学,许多的孩子都在高校里深造。 【自然景观】典坑粗山清水秀,温度适宜,是避暑的好去处。 【物产经济】森林资源丰富,由于山地面积大,具有发展森林的优越条件,森林覆盖率大,木材蓄积量多。这里杉、松木质细腻而有光泽。特别是典坑的毛竹林地多,拥有较丰富的毛竹资源,同时也是文江乡毛竹最多的一个村。 |
朱坂村 |
朱坂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部,东与文江村交界,西与建设镇建爱村接壤,南与琼口村毗邻,北与大安村相连。西北两面群山相映,文江河在两山之间穿流不息,河两岸形成了狭长的洋面,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601户,总人口2056人,1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土地面积 17782亩,其中耕地面积1554亩,林地面积14174亩,森林覆盖率达79.70%。 朱坂村自古以来就是大田后路片中较为富裕的村庄,姓氏以廖、余氏。因有村中有所张大阔公庙,张大阔公有史以来都是村民和邻里村民所共同信仰的,在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阔公丰场戏正准备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朱坂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且大多建筑精美,足见当年村子的富庶。 一、健全工作机制,打造高效队伍。 “打铁还须自身硬”。按照乡党委、政府关于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行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村级重大事务全部采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民主决策、阳光运行。同时,将村里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监理会,对村级事务决策、村级财务管理实行全程监督。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我们推行了党员设岗定责制,按照因事设岗、因人定岗的原则,设立产业发展、科技示范、民主监督、综治维稳、村容管理等岗位,明确了全村56名无职党员的岗位和职责,引导党员做到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打造了一支想事、谋事、成事的村级班子队伍。 二、夯实基础建设,打造美丽村庄。 抓住列为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契机,在各级部门的支持下,结合村情实际,对照“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标准,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共筹资8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8公里,完成从朱坂裴坑水尾到朱坂洋尾长约5公里得水渠建设。同时朱坂村有线电视入户达90%以上,通讯覆盖率达98%,摩托车全面普及,宽带布线路全覆盖,数字化、信息化逐年迈进。2012年投入资金20万元,对村级组织活动中心进行了围墙维修、庭院平整、绿化以及基本办公设施配备。为加强本村文化建设,预计筹备5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约为600平米的老人活动中心。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阔公丰场戏的宣传。 三、突出产业发展,推动村民致富。 朱坂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本村内挖矿打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朱坂村92%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四、致力文明创建,构建和谐村风。 以 “村民富、村庄好、村风正”为指导方针,抓好“文明村”创建工作,2010年被市评为“文明村”;制定了村民文明公约,调动了村民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增强了村民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自觉性。这些年我们以“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改陋习、树新风”等创建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些树文明新风活动,组建了文明宣传小分队,大力宣传计生生育政策、法律法规、涉农政策等知识,切实增强了村民的法制意识和观念,连续几年无治安、刑事、群体性案件,全村呈现出了一片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 |
琼口村 |
琼口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北部,东与朱坂村交界,西与建设镇大同村接壤,南与白沙村毗邻,北与朱坂村裴坑自然村相连。西北两面群山相映,文江河在两山之间穿流不息,河两岸形成了狭长的洋面,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427户,总人口1651人,8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 8969亩,其中耕地面积977亩,林地面积6517亩,森林覆盖率达72.66%。2011年全村总产值82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值96%,第二产业占0.5%,第三产业占3.5%。在农业总产值中,粮食占87.7%,蔬菜占4.5%,其他作物占7.8%。琼口村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距离文江街道6.8公里,道路均为水泥硬化路面。村两委班子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好。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922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28.44万元。 |
文江村 |
文江村,位于大田县东北部,属乡政府所在地。全村交通便捷,距大田县县城50公里,县道大管线纵贯境内。辖区内共有林厝、新村、坂义、红砖、东溪、溪尾、中文洋7个自然村。我村总人口2721人,共有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698亩,林地8939亩,绿化覆盖率达79.3%。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烟叶、水稻、木薯、食用菌)。201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共2132.82万元,年人均纯收入6348元。 文江村是文江乡的第一大村。文江村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境内的文江河是文江村的母亲河,河水清澈,倒影着两岸的村容村貌,文江村也是因河而得名。文江村是典型的农业村,历任村两委干部一直致力于带领村民加强农村农业建设。一是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村内大力发展了实用菌类种植业、木薯种植业及相关加工工艺业,形成了一条绿色、有机食品和现代生物科技的新型生态农业产业链。同时,村两委积极主动联络市场,使生态农业产品与市场做到有效对接,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家禽畜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底下岁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合理开发利用文江河周边生态资源,水域环境等得到有效保护。 文江村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交通便利。在未来的发展中,文江村仍将致力于生态农村建设,力求把文江村建设成为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整洁,更加生态化的社会主义新型生态农村。 |
大安村 |
大安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北部,东与奇韬镇文经村交界,西与朱坂村接壤,南与文江村毗邻,北与奇韬镇桃东村相连。东西两面群山相映,文江河在两山之间穿流不息,河两岸形成了狭长的洋面,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208户,总人口872人,4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 8198亩,其中耕地面积560亩,林地面积6316亩,森林覆盖率达77.25%。 大安村自古以来就是大田后路片中较为富裕的村庄,姓氏多为廖氏。因有大河从村中流过,且水尾隐蔽,自古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据相传,村下片的永兴堂曾是大田后路最精美的建筑,屋内的木雕和石雕至今还能看出当年的富丽堂皇。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且大多建筑精美,足见当年村子的富庶。 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邻村挖矿打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8849元。201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12.42万元,在文江乡20个村中位列前茅。如今的大安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近几年来,我村按照市县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进入正轨。大安村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大安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站在村中心环顾四周,村子是在群山拥抱中形成的盆地,西面是高耸入云的天马山,海拔有一千两百多米高,正是这座大山为大安村孕育了大片的森林,每到山花烂漫时,有许多男女老少甚至外村的人都到此踏青游玩。村中的河流自北向南贯穿全村,村道沿着河东岸通向隔壁的桃东村,并连接县道“管大线”。便利的交通为百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也把新的思想观念带进山村。 |
昭文村 |
昭文村系大田县文江乡一个山区行政村,位于文江乡中南部,距乡政府有10多公里,东临小文,西临大同,南临小芹、山芹,北向典坑,交通有一条硬化水泥路。全村共298户,总人口1280人,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0422亩,其中耕地面积1284.4亩,林地面积8006亩,森林覆盖率达70.8%。 村风民情:昭文村虽然地处偏僻山地,经济相对滞后,但是村民为了寻求自己的出路和改变家乡的落后状况,大多数人外出打工或掌握一门谋生技能。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外地打工所得,另外,茶叶、板栗、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27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12.38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国家好政策落到实处,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现在的昭文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自然景观:昭文村姓氏多为杨氏。据相传,村下片的三阳堂曾是大田最精美的建筑之一,达580多年,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且大多建筑精美。昭文村四面环山,青山绿水,人缘随和、热情好客,最值得自豪的是花岗石,瓷土,有历史光荣的悠久,也是村里的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物产经济:1、农作物,昭文村气候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是文江乡最合适种茶叶生产,还有许多可以种植,如板栗、生姜等。2、森林资源:这里森里覆盖率高,木材量大,具有发展林业资源优越;资源条件优越,如柑桔、茶叶、柿子等都可以种植生长。3、瓷土资源:瓷土储量相当大,品位也很高,尚待开采和利用。 |
龙门村 |
龙门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南部,东与光明村接壤,西与龙门村相接,南与太华镇华山村毗邻,北靠山芹村。四面环山,龙门溪在两山之间自东向西穿流不息,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256户,总人口1039人,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1706亩,其中耕地面积525亩,林地面积9001亩,森林覆盖率达69.5%。 龙门村的前身是龙门公社,革命先烈曾在此为解放全中国而战斗,村里姓氏多为周氏。因有两河从村中汇合流过,且水尾隐蔽,又有圩场赶圩,自古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且大多建筑精美,足见当年村子的富庶。 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外出务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收入8878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25.31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充分利用各项好政策,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龙门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龙门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站在村中心环顾四周,村子是在群山拥抱中形成的盆地,北面是高耸入云的大垵山,海拔有八百多米高,正是这座大山为龙门村孕育了大片的森林。村中的河流南北两条汇合贯穿全村,县道“管大线”从村穿过。便利的交通为百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
光明村 |
光明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东南部,东与梅山乡金阳村接壤,西与太华镇华山村相隔,南与后洋村毗邻,北与龙门村相连。东西两面群山相映,小河在村中穿流不息,河两岸形成了狭长的洋面,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共223户,总人口901人,6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7710.3亩,其中耕地面积1284.4亩,林地面积5539亩,生态公益林2137亩,森林覆盖率达75%。 光明村自古以来就是较为富裕的村庄,姓氏多为林氏。因有小河从村中流过,且水尾隐蔽,自古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据相传,村下片的荣龙堂曾是大田最精美的建筑之一,达480多年,屋内的木雕和石雕至今还能看出当年的富丽堂皇。全村还留存多处祖房,且大多建筑精美,足见当年村子的富庶。 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邻村挖矿打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753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15.52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光明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光明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站在村中心环顾四周,村子是在群山拥抱中形成的盆地,南面是高耸入云的黄龙山,海拔有九百多米高,正是这座大山为光明村孕育了大片的森林。村中的河流自南向北贯穿全村;“管大线”由北向南贯穿全村。 |
后洋村 |
后洋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南部,东与前坪黄垅村相连,西与太华华山村交界,距县城30公里。县道广大线南北贯穿全村,东西两侧群山相映,中间形成了一条溪流,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溪流两畔。全村共170户,总人口715人,2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6650亩,其中耕地面积420亩,林地面积4930亩,生态公益林560亩,森林覆盖率达74.13%。 近年来,后洋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山区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木薯、油茶、生姜等特色农业产业,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108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70.2万元。同时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开拓了农民致富新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解决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空气、水、土质量,并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提高了生态种植生产效益。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林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后洋村连续多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多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温厝村 |
温厝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南部,东与龙门村相接壤,西与花桥村接壤,南与太华镇华山村毗邻,北与山芹村相连。南北两面群山相映,村子坐落于群众山脚下,辖内龙门溪在两山之间自东往西穿流不息,河两岸形成了狭长的洋面。全村共187户,总人口857人,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 7554亩,其中耕地面积670亩,林地面积5674亩,生态公益林830亩,森林覆盖率达75.1%。 温厝村有三个自然村,姓氏较多,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外地打工所得,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27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21.38万元。 近几年来,我村按照市县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建防洪堤。强化环保意识,认真清理田间农膜等废弃物,统一回收,生态农业建设逐步进入正轨。温厝村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温厝村在群山拥抱中,村里人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因此为村里带来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现在温厝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村中的河流自东向西贯穿全村,村道沿着河流通向隔壁的花桥村,并连接县道“管大线”。 |
花桥村 |
花桥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南部,东与建设镇大同村交界,西与太华镇黄沙村接壤,南与本乡温厝村毗邻,北与建设镇香浮村相连。南北两面群山相映,文江河在两山之间穿流而过,河两岸形成了三个冲击洋面,就是现在的三个自然村。全村共127户,总人口545人,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6530亩,其中耕地面积470亩,林地面积4843亩,森林覆盖率达74.17%。 在古代,花桥村是大田后路片中重要的水路关口,据当地村民介绍,花桥村在元明时期,就已经有“司、关帝庙、城隍庙”。明嘉靖1535年,大田置县后,县署设典吏厅,基层设包括花桥在内的4个巡检司,配巡检、司吏各1名,弓兵30名,专管治安。明代,卫所军人成了关羽信仰和关庙修建的主体。地处大田县东北部的花桥村,曾经是大田水路“下通尤溪至省城,上达延平府(今南平)”的唯一通道。花桥巡检司是闽中重要的军事机构,军人和官佐频繁的流动,促使了关羽信仰的传播并在此落脚扎根。全村姓氏主要为王、涂、张氏。因有大河从村中流过,且水尾隐蔽,自古被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 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外出务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049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18.3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花桥村85%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整个村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林木繁茂,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 花桥村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群山环绕,森林茂盛,鸟语花香。站在村中心环顾四周,村子是在群山拥抱中形成的盆地。村中的河流自西向东贯穿全村,村道沿着河北岸通向隔壁的黄沙村,并连接省道。便利的交通为百姓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
小芹村 |
小芹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北部,东邻昭文村,西邻花桥村,南邻温厝村,北邻建设镇大同村。距文江乡23公里,距县城有45公里。全村群山环绕,风光秀丽,有五个自然村,共191户,总人口669人,分为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6941亩,其中林地面积5272亩,耕地面积460亩,森林覆盖率达75.95%,且木材蓄积量大,有金丝楠木名贵树种,主要以杉木、松木居多。 小芹村姓氏多为柯、陈、罗、余、叶、林等姓氏 ,虽然是个小村庄,但全村村民团结友爱、坦诚好客、勤劳俭朴、村容整洁、卫生干净,是个和谐、文明的小村庄。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水稻、外出务工,以及到矿山挖矿打工,另外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纯收入为8572元,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17.82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 |
山芹村 |
山芹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南部,距县城40多公里,东与联盟村交界,西与小芹村接壤,南与龙门村毗邻,北与昭文村相连。东西两面群山相映,村子坐落于群山脚下。全村有2个自然村,共94户,居住分散且人口稀少,总人口428人,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4879亩,其中耕地面积450亩,林地面积3678亩,森林覆盖率达75.4%。 山芹村虽地处旮旯,受自然条件的约束,乡村贫穷落后,但风景优美,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地处文江乡高海拔区域,每当雨后日出之时,云雾环绕青山,有如仙境,最适合开发高山云雾观光茶园。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土地面积广,有着丰富的林业资源,林地绿化率高达82.3%,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毛竹等。气候条件优越,山芹村适宜种植生姜、木薯、番薯、单季优质大米。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有花岗岩、钨矿等尚待开采。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团结友好,民风淳朴,思想积极向上,勤劳节俭,都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努力拼搏。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邻村挖矿打工所得,另外木薯、生姜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518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3.87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山芹村8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
联盟村 |
联盟村是大田县文江乡后进村的一个行政村。现有人口649人,共分5个自然村,居住分散,人均收入5360元。行政村总面积10093亩,其中林地面积7129亩,耕地面积530亩,林地面积7192亩,森林覆盖率79%。联盟村位于管大线37公里,且该线是从村头北面开始一直贯穿至村尾南面,共有5公里。整个村像个“鞋垫形”,距县城有42公里,东面与梅山的西坑村、高泉村、容后村、金阳村连接,西面是文江乡的小文村、山芹村毗邻,北面是文江乡的大文村,南面是文江乡的龙门村相接壤。 村风民情:联盟村人们思想开放,团结友好,男女老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乡村贫穷落后,大多数村民靠外出劳务,培养孩子们学习深造。 自然景观:联盟村拥有非常好的植被,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河水又没有受任何污染,现有生态林705亩。 物产经济:1、森林资源:联盟村山地面积广,具有发展森林的优越条件,森林覆盖率高,现有林木蓄积量大,这里的杉木、松木木质细腻而有光泽,还有丰富的竹林。全村商品林面积7436亩。2、经济作物:联盟村气候非常优越,可种植橘子、芦柑、板栗、水蜜桃及高山茶等经济作物。3、矿产资源:联盟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石英石、铅锌、磁铁矿、云母石等储量相当大,尚待开采。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情况: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邻村务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联盟村8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整个村庄村容整洁、布局合理,林木繁茂,宅边路旁绿化,水清气洁。目前村内无工业企业。村区域内没有规模化的畜禽养殖业。 |
白沙村 |
白沙村位于大田县文江乡西南部,东与典坑村交界,西与建设镇大同村毗邻,南与昭文村接壤,北与琼口村相连。全村共83户,总人口278人,党员14名,全村土地总面积3266亩,其中耕地面积357亩,林地面积2545亩,森林覆盖率达77.92%。 如今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和到邻村务工所得,另外木薯、油茶等特色产业也能为村民带来不少收入。2012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201元,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为12.28万元。在村两委的协同努力,把好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全村百姓不断走向致富。如今的白沙村90%的农民已住上钢筋混凝土新房。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