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坪村位于前坪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西与太华镇大合村连接,南与均溪镇上华村接壤,辖有湖坪、南坑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851人(党员41名),216户,全村土地面积11966亩,耕地面积1066亩,森林面积8931亩,森林覆盖率74.64%,绿地面积239亩,绿化覆盖率为76.63%。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业、劳务输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8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8.1万元。现有鑫鹭峰矿业有限公司、鑫丰矿业、晨华铸造、盛联铸造、和晟铸造等企业落户湖坪村。
地处戴云山西侧的湖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温暖潮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5℃,无霜期263天,水利资源丰富,每个田垅都有丰富的水源,适宜种植农作物。
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多,已探明的矿种有铁矿、铅锌矿等10余种,矿产品主要以褐铁矿、磁铁矿为主,开采历史悠久,银川矿区是大田县乃至全省的重点矿区。支柱产业形成,围绕大田县委提出的建设“五大功能区”要求,找准站位,有效运作,努力将湖坪打造成为大田县机械铸造加工重要基地。立足科学规划,在银顶格开发建设500亩循环经济项目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境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距县城24公里,交通便利,随着大管线改造完成,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突破。2个自然村于2006年实现通水泥路。投入2610万元的11万伏前坪变电站于2009年3月正式运行,为湖坪村境内产业发展提供电力支撑。
湖坪村现有卫生所一个,沼气池建设30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3%,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多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4%。在村中心处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1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2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86%,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5209 | 365000 | -- | 查看 湖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北坑村 |
北坑村简介 北坑村民均是杨氏泰后裔。位于前坪乡北部,东接乡政府驻地前坪村,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786米,距县城28公里,距乡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共有72户,总人口307人,2个村民小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土地总面积2812亩,其中耕地450亩,水田150亩,旱地300亩。林地2222亩,森林覆盖率74.15%,绿化覆盖率为76.67%。 近年来,北坑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高山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油茶、生姜等特色农业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开拓了农民致富新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解决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空气、水、土质量,并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提高了生态种植生产效益。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林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北坑村多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100%,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4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97%,无害化处理率96%,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下地村 |
下地村位于前坪乡最南端,距乡政府所在地8㎞,距县道“东梅”公路1.5㎞。全村土地面积5550亩,其中林地4005亩,森林覆盖率73.9%,耕地面积634亩, 水田183亩。该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760米,四季分明,温暖适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年平均气温16.5℃,一月平均气温7.6℃,七月平均气温25.5℃,最高气温达36℃,无霜期278天。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18户,人口476人,党员2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共5人,其中支委、村委各3人。2011年,农民人均收入8668元。辖区有石灰石、铅锌矿、褐铁矿等。 主要种植生姜、油茶、茶叶等,基本形成了以生姜、油茶、茶叶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和效益。 近年来,下地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积极改善村容村貌。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们创建生态村的热情高涨,自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请有关部门对该村进行了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的整治。对村内2条纵横主街和背街小巷进行硬化,统一规划建设了村幼儿园、村希望小学、农家书屋等。截止2011年3月,种植马尾松2万株,油茶3.2万株,茶叶15万株,乡土阔叶树种450株。二是建立长效机制。长期以来,该村十分重视加强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利用党员活动日、党员生活会等形式,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为主要内容,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教育广大村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同时,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生态户”和“五好文明户”等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三是拓宽生态致富渠道。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设备,认真学习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和农牧业适用技术。按照村民种植生姜、油茶、茶叶等经济作的传统习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生态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多年来,下地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7.1%。在村中心处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配置了垃圾桶(池)6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92.4%,无害化处理率80%,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下坑村 |
下坑村系三明市大田县前坪乡第一大行政村,位于大田县的北部,西与均溪镇接壤、东与湖美交界、南与上地村相邻。离前坪乡人民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县城19公里。共有2个自然村,分别为前洋自然村、后洋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44户,1002人。土地总面积7460亩,森林面积5515亩,绿地面积135亩,主要种植生姜、水稻、辣椒、木薯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拥有丰富的森林和矿资源。 下坑村是典型的山区村,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2004年引进了大田县广福矿业有限公司和大田县前坪乡下坑村铁矿酒埕曲矿点,2005年扩建广二生产线,总投资二千多万元,解决部分劳动力出路,提高村民人均收入,村财年收入15万元。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特别生姜和辣椒的种植为村民带来可观的额外收入,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8719元。强化环保意识,狠抓造林绿化,至2012年12月底,完成造林874亩,全村绿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绿化覆盖率68.4%。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3.18%。 近几年来,我村认真贯彻乡党委、政府的指示精神,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特别是生姜,按照无公害的标准做好质量监控;认真清理田间农作物秸杆等废弃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理,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96.8%,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控制在257公斤/公顷以下,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加强支部阵地的建设。投资128万元完成村部改建;投资15.3万元平整和硬化体育活动中心500平方米、2010年灾后重建砌护坡600立方米、河堤建设、修复水泥路面硬化300平方米、建设篮球场;投资31.2万元新建坑里至车碓板970米道路,投资7.5万元建设村内机耕路6公里;投资12.42万元进行环村道的路灯建设。同时加强了村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使其达到了创建卫生示范村室建设标准和计生服务室标准,为广大村民身体健康提供基础保障。优环境,美家园,建立了垃圾处理点,使我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实行了殡葬改革,女儿能上族谱,实行了民族决策建立了一事一议制度,实施民主管理,实行村务公开,建合理财小组,使基层组织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 同时我村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高山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生姜、辣椒、木薯等特色农业产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开拓了农民致富新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牧养殖、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搞好资源的再生和利用,保护好自然环境。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村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实现了村内大于25度坡地零开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违章搭盖。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8%。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两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24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上地村 |
上地村位于大田县前坪乡南部,东与湖美乡万建村交界,南与下坑村毗邻,西与湖坪村接壤,北与黎明村交界。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820米,距县城22公里,距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总人口430人,分为四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6190亩,其中非林地面积618亩,林地面积4972亩,有林地面积占4550亩,有779亩划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森林覆盖率达73.5%,林地绿化率75.57%。 上地村民均是林氏泰五公后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上地村旧称三十二都上地,始祖泰五公于元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从湖美乡林兜村入此定居繁衍,至今已有687年历史。 全村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业(茶叶、生姜、油茶), 该村有机种植的“高峰金姜”远近闻名,姜块肥大,表皮光滑,色泽金黄,肉质脆嫩,辣味适中,产量较高,远销泉州、厦门及省外。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7680元,全村绿化覆盖率92.8%,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6% 。 历年来,上地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年以来,完成3.7公里道路全面硬化,带动了村庄及周边地区的林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流通和贸易,促进了村庄经济的发展,彻底解决制约上地村民奔小康的交通瓶颈问题。全村用上洁净的自来水,农网改造覆盖全村,电信、电力设施日趋完备。 近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上地村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依照省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合理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86.3%),全方位开发农业循环经济,实现粮食过腹增值,禽畜粪便综合利用,大大降低化肥施用量(控制在300公斤/公顷以下),生态建设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该村没有规模化的禽畜养殖业,没有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水资源利用合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
湖坪村 |
湖坪村位于前坪乡西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西与太华镇大合村连接,南与均溪镇上华村接壤,辖有湖坪、南坑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851人(党员41名),216户,全村土地面积11966亩,耕地面积1066亩,森林面积8931亩,森林覆盖率74.64%,绿地面积239亩,绿化覆盖率为76.63%。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种养业、劳务输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080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8.1万元。现有鑫鹭峰矿业有限公司、鑫丰矿业、晨华铸造、盛联铸造、和晟铸造等企业落户湖坪村。 地处戴云山西侧的湖坪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常年温暖潮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37.2℃,极端最低气温-5℃,无霜期263天,水利资源丰富,每个田垅都有丰富的水源,适宜种植农作物。 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多,已探明的矿种有铁矿、铅锌矿等10余种,矿产品主要以褐铁矿、磁铁矿为主,开采历史悠久,银川矿区是大田县乃至全省的重点矿区。支柱产业形成,围绕大田县委提出的建设“五大功能区”要求,找准站位,有效运作,努力将湖坪打造成为大田县机械铸造加工重要基地。立足科学规划,在银顶格开发建设500亩循环经济项目区,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境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距县城24公里,交通便利,随着大管线改造完成,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得到突破。2个自然村于2006年实现通水泥路。投入2610万元的11万伏前坪变电站于2009年3月正式运行,为湖坪村境内产业发展提供电力支撑。 湖坪村现有卫生所一个,沼气池建设30口,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98.3%,新农保参保率96%以上,适龄儿童就学率100%,普法合格率100%。多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4%。在村中心处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1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2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100%,无害化处理率86%,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山川村 |
山川回族村位于前坪乡西部,海拔680米,全村分山头、川 石两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124户588人,其中回族人口336 人,占全村人口的56.8%,是少数民族村。全村土地面积面积7189亩,其中林地5283亩。村民收入主要靠运输业、劳务和种植业为主。2012年村财收入1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174元。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现有选矿、铸造、矿产品深加工等企业多家,是我县重要的产矿基地。 村根据《大田县开展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通知,按照党的-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努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围绕“绿色城镇、美丽乡村”这一主题,以“组织建设好、产业精美、生态优美、村庄秀美、生活甜美”为目标,按照基层组织、农村经济、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社会和谐“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实施村容整治、新农村建设、村庄绿化、亮化、道路基础建设、文化休闲景观公园建设等项目,着力打造一个村庄美丽、家家富裕、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家园。 |
黄龙村 |
黄龙村位于前坪乡西北部,东接乡政府驻地前坪村,西北与吉坑村接壤,北与文江乡相邻,西南接本乡山川村。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820米,距县城26公里,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全村共有192户,总人口704人,6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6842亩,其中耕地828亩,林地5628亩,森林覆盖率65.3%,绿化覆盖率为68.4%。 黄龙村民均是林氏泰五公后裔,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社会风气良好。黄龙村旧称三十一都黄龙山,始祖泰五公于元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从湖美乡林兜村入此定居繁衍,至今已有687年历史。其后裔子孙遍及本乡吉坑、山川村,本县文江、桃源,永安市槐南、清水,顺昌大干等地。 近年来,黄龙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高山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生姜等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加大茶叶加工厂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开拓了农民致富新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解决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空气、水、土质量,并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提高了生态种植生产效益。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林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黄龙村于2006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多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78.1%。在村中心处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8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94.3%,无害化处理率80%,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吉坑村 |
吉坑村位于前坪乡西北部,东南与黄龙村接壤,北与文江乡相邻,西南接本乡山川村。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820米,距县城28公里,距乡政府驻地8公里。全村共有116户,总人口463人,4个村民小组,党员16人。土地总面积4483亩,林地3368亩,森林覆盖率75.13%,耕地634亩,水田183亩,绿化覆盖率76.96%。 近年来,吉坑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发挥高山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发展茶叶、生姜等特色农业产业。同时加大茶叶加工厂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和喜爱,开拓了农民致富新路。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沼气池建设,实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形成农业饲料、畜禽粪便还地、秸杆还田等生态链形式,解决了畜禽养殖对环境的影响,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了空气、水、土质量,并使土壤肥力得到提升,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提高了生态种植生产效益。三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森林资源,林域内无乱砍滥伐现象,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无地下水超采和地下水污染现象发生。 该村多年来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投入41万元硬化村道2段600米、引水渠600米、蓄水此200立方米、村部翻新外墙装修等。在村中心处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全村配置垃圾桶(池)6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1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理率90%,无害化处理率80%,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
福井村 |
福井村地处前坪乡北部,东邻湖美乡旺建村,西靠黄龙村,南连前坪村,北接梅山乡金洋村,离政府驻地3公里。村子坐落于前坪第一高峰“大扁峰”脚下,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850米。全村共有152户,总人口631人,4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3819亩,其中耕地面积745亩,森林面积2818亩,绿地面积67亩,森林覆盖率73.8%,绿化覆盖率75.55%。 种植业是福井村主要经济来源,生姜和茶叶的种植是福井村的特色农业。福井村是有机“高峰金姜”的生产基地,“高峰金姜”姜块肥大,色泽金黄,肉质脆嫩,辣味适中,远近闻名,畅销泉州、厦门及省外。 福井村的茶叶种植主要位于大扁峰周围。大扁峰海拔高度1098米,常年云雾缭绕,置身其中,如临仙境。乡政府引进大田县润芝堂有机茶叶有限公司,把大扁峰及其周围的小山包共468亩开发成有机茶园生产基地,生产高山生态茶。生产的茶叶色泽鲜艳,扑鼻清香,生津润喉,益于健康,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车子可以直接绕公路直达山顶上的休闲亭,可以尽情饱览群山秀色,领略“一览众山小”的情怀!大扁峰历史悠久,传说在大扁峰上有一墓穴,相传为“蜡烛冲天”的风水宝地,谁得此宝地,将子孙腾达,大福大贵,据说在清朝年间有杨氏葬于此地,发迹与否,大家一起考证吧! 近年来,福井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事业的投入。投入资金37万元整改造新村至村部桥头50米道路硬化,村部办公楼装修,村部操场硬化,便利为民服务。为了让全村村民都能喝上洁净的自来水,投入资金23万元建设了两个60立方米的清水池致力解决了全村喝上干净水的难题。由于雨季时节暴雨集中,河道堤坝被大水冲毁,村民的农田受损严重,农业是发展的根本,为此投入资金15万元,对河道堤坝进行了修缮和加固,并建设了农业灌溉引水渠350米,为村民农田灌溉用水解忧。 为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建设整洁的村容村貌,村部强化了对环境卫生的整治,经过努力,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8.15%。在村中心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村中心处以及村主干道配置了垃圾桶(池)5个,并聘请了长期卫生保洁员1名,且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生活垃圾清理率95.39%,无害化处理率96%,村民的生活环境明显改观。 |
黎明村 |
前坪乡黎明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距县城2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7076亩,林地面积4576亩,耕地面积1025亩。现有7个村民小组,213户,878人。共有党员34人,有3名支委,3名村委,六大员配备齐全。村内有铅锌矿、褐铁矿等矿产资源待开发。2011年度村财收入达138.5万元(其中:村部一楼出租给针织厂每年0.4万元,湘闽选矿厂土地补偿费每年1万元,宝生矿业土地补偿费每年1万元,其余靠转移支付和各级有关部门补助运转);农民人均纯收入8532.6元,主要以水稻、生姜、茶叶等种植,鸡、鸭、猪等家畜养殖,矿山务工和劳务输出收入为主。 自2006年我村被列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村以来,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陆续开展了对通往自然村的机耕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工作,总长600米;完成户户通水泥路7.5公里,自然村水泥路面硬化1.5公里;完成长4公里,宽3米的机耕道工程;修建防洪堤525米;完成1300平方米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完成10亩景观林种植,绿化了村庄;新建沼气池14口,改造16口;完成旧村改造、“五清六改”重点综合整治和坡屋面改造活动,并聘请片区环境监督员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在村里安装21盏路灯,方便了广大村民夜间出行;2011年完成自来水工程,解决了581人饮水难问题;完成西坑洋引水渠600米、河堤150米;完成坂头新村立面贴瓷砖3200平方、坡屋面改造3530平方、进户路硬化2100平方、绿化面积300平方。经过不断努力,我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实现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村道亮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村民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 |
前坪村 |
前坪村简介 前坪村是大田县前坪乡政府所在地,境内以丘陵为主,海拔76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生产高山茶、生姜的重点村,乡道“东梅公路”贯穿整个项目区,交通便捷。辖区土地总面积5003亩,分前洋片、中洋片,6个村民小组,155户,2011年末总人口627人,村民主要以耕作为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鸡犬相闻,民风淳朴。林地3723亩,有林地面积3682亩,森林覆盖率73.60%。 前坪村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2011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9268元,全村生态绿化率为75.58%,通过入户问卷调查,村民对村域内的环境满意率高达98.75%。种植业则主要为粮食、生姜、茶叶种植,境内有农业企业“大田县福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家,从事生姜生产、保鲜、销售,从2010年起,实施生姜标准化栽培示范3000亩,年总产值可达1500万元;茶叶企业“友缘茶业专业合作社”一家,年产茶干12吨,产值260万元。 近几年来,我村按照省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充分发挥高山自然优势和土地资源,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农业,特别是生姜标准化栽培,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从种植、加工等环节做好质量监控,提升产品质量,同时,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强化环保意识,合理利用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达84.17%),推广使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秸秆还田等技术;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理化综合病虫害防治技术,广泛宣传使用高农残和禁用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农药施用强度2.90公斤/公顷,化肥施用强度199.7公斤/公顷,生态农业建设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设生态型新农村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违章搭盖。2011年,完成农村安全引用水工程建设,新建蓄水池一座100m3,全村155户,使用安全、卫生饮用水150户,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6.8%。通过用沼气池、化粪池、湿地处理等方式,生活污水处理率达53.5%。辖区内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80%。并建成投入使用水冲式清洁公厕一座,推行门前卫生“三包”责任制,为家家户户配置了垃圾桶(池)17个,并长期聘请卫生保洁员2人,制定了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运输,乡统一处理,做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生活垃圾清运率87.1%,无害化处理率66.1%,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 境内现有选矿企业两家,工业污染排放达标率100%,没有发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没有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水资源利用合理,生态环境保护良好。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