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洋村位于城关镇东南部,东与溪尾乡接壤,北与下村村交界,西与水东村毗邻,南与腾洋村、星明村相连,距县城13公里。土地面积为8.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96亩,林地面积为6.512平方公里。
新洋村辖华口溪、洋中、上潭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1户,828人,其中男426人,女402人。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40人。有林、陈、邱、郑、徐、黄、郭、曾、戴9个姓氏。
建国前,新洋属八都登霞保,三甲、洋中、上潭称为“三甲村”,曾呼“桂林坊”;五墩、华口溪为四甲,曾呼“坂头坊”,整个村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1951年全村属星明乡。1954年取名为“新洋”(“新”意为新起的地名、“洋”字取自然村“洋中”的其中一字),从星明乡分出成立新洋乡,辖新洋、霞村2个村,属台溪区领导、管理。1956年归属城关区管理。1958年新洋大队成立。1984年10月改制建村为“新洋村”,村部设在上潭。
新洋村主导产业为种植烟叶、西瓜、蔬菜、磨菇及苗木育种。2008年,农业收入275万元,林业收入为21万元,牧业收入为92万元,工业总产值为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3万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6100 | 365000 | -- | 查看 新洋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沈塔社区 |
沈塔社区居委会于1999年7月成立,位于城关东北方,现迁至城东新村8号办公。社区上至尤一中,下至埔头村和三奎头自然村,北面至城关村秀村自然村,南面与台溪乡接壤,夹杂在城区、城关村、埔头村、水东村、园溪村之间,属城乡结合部社区。 社区辖14个居民小组,居民1206户,人口3945人,其中男2061人,女1884人。社区设有3个党小组,有党员127人,其中男党员114人,女党员13人,其中80岁以上老党员2人。社区内下岗失业人员810人,低保户327人。辖区有供电有限公司、质量技术监督局、七0三台、盐务局、水文站、埔头工业园区、殡仪馆、经济发展总公司、水泥制品厂9个企事业单位。社区现有7名工作人员,3名男性、3名女性,平均年龄40岁,其中党员2名,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3名,其余均是高中以上学历。 社区紧抓构建和谐社区要务,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积极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社区党的建设以及社区治安、精神文明、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环境卫生等工作都同步发展,取得较好成绩,曾多次荣获县、镇党建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社区劳动保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
城东社区 |
城东社区居委会于1999年6月成立,办公地点设在城东新村5号楼002室。社区东至沈溪河畔,西至影剧院,南至青印溪,北至尤一中。辖区内有国税、流域公司、尤溪一中、农业银行、计生局、中医院、图书馆7个省市县属单位,楼房205幢,辖10个居民小组,居民1407户,人口5405人。社区下设3个党小组,有党员85人。社区内“4050”人员154人,企业退休182人,下岗失业人员322人,低保户151人。 社区着力打造文明安全小区,积极开展文明楼院、平安家庭创建评比活动,现已创建文明楼院39幢,平安家庭1336户和3个文明安全小区,其中城东文明安全小区1999年被评为省级100个高标准文明安全小区之一。2006年以来,先后被评市“平安家庭”示范社区、县先进党支部、县平安村(居)、县综治和平安先进集体。 |
西门社区 |
西门社区是福建省三明尤溪县城关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426100,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426。邮政编码为36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8 ,车牌号码为闽G。与水东村、园溪村、星明村、腾洋村、新洋村、石路村、埔头村、城关村、沈塔社区、城东社区、北门社区、西街社区、东街社区相邻。 |
北门社区 |
北门社区居民委员会位于城区北部,办公地点设在北门路3-1号202室。其前身为大埔山居委会,于1988年8月成立,1999年8月经区划调整后,改名为北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东起沈城影院,西至埔山路,南临七五路、解放路,辖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下辖13个居民小组,1736户5418人。社区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129名。社区内企业退休人员340人,下岗失业人员472人。辖区有电信局、经贸局、国土资源局、教育局、地税局等单位22个,其中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社区工作人员有5名,其中党员4名,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自社区成立以来,坚持“服务居民,办事公正”的理念,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着力为居民提供计生、低保、医保、社保、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民事调解、青少年教育、劳动就业等社区服务,并以西街文苑“三和”小区为样榜,大力推广典型经验,建成“张家、邮电、酒厂”三个“文苑式三和小区”,形成小区理事会、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共建共为,小区整洁优美、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喜人局面。2004-2007年社区获县综治和平安建设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获县统筹城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
西街社区 |
西街社区居委会前身是建设西街,民国前与民国初属宣德街,含宣锦坊、通驷坊、拱星坊、升平坊、登云坊。民国末,属城溪镇三民保。1950年初,西街人民政府成立,西街随之建立。1950年6月土改时,城关镇人民政府成立,撤消西街人民政府。1970年3月,改造城关镇时,成立建设街。1981年4月26日,福建三明地区行政公署批复同意“建设街更名为建设西街”。 社区办公地点设在西街24号402室,辖社区面积0.1平方公里,社区东至中心路,西至和贵路,北临七五路,南靠青印溪;由中心路、升平路、新建路、和顺路、七五路和建设西街、厦岗街共“五路两街”纵横交错组成。辖区有住宅大楼76幢,企事业单位25个,辖10个居民小组,1715户,5225人,其中男2672人、女2553人。社区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86人。 西街社区是城关镇商贸最为集中的一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个体经营户621家,其中大型商场(百联购物广场) 1家、旅店7家、娱乐场所3家、大小酒楼、餐饮店27家,其他服饰、美容等个体482家。居民主要靠店租或房租、个体经营、外出经商或务工、工资收入,200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207元。 古话曰:“千金买房,万金择邻”。近年来,西街社区在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立了以毛祖声为会长的西街社区文苑小区和谐家园共建活动理事会,在家园共建活动理事会的促动下,培育了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小区和谐的“三和”之美文苑小区,促进了小区居民从“互不相识”到“家家互助”,从“单门独户”到“和谐共处”,从“和谐共处”到“家园共建”,从“小家庭”到“大家庭”的观念转变,建立起了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工作互帮、思想互促,环境舒适优美、生活规范有序、服务设施配套、人际关系和谐、社会治安良好、居民安居乐业的文明小区。 辖区内有两处古迹:一处是朱子文庙,位于现中心广场右侧。自唐、宋、元、明以来几经迁移,到清隆五十八年(1793年)迁回现址。现在大成殿系乾隆以后的建筑物。文庙规模宏伟,大成殿祀孔子,两旁分祀东西配与东西哲;堂下中为露台,旁为东西庑,正南为战门;门左为名宦祀,右为乡贤祀,门外为泮池;跨过石桥,外为棂星门,前为屏墙,刻有“万仞官墙”四大字;整个殿宇为杉木结构,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围以红墙、建筑堂皇。建国后,前面部分改建成-,大成殿也几经毁坏。1984年省府、县府拔款修建,当年完工,现为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另一处是“金鱼井” 又名“湛泉金鲫”。唐代建于城内西街通驷桥下,井长八尺、宽三尺、离地高一尺左右,井身凹石壁内,井泉清澄甘甜,大旱不竭。明田濡有诗云:“炎炎六月中,流水彻骨冷。邃谷不射鲋,居民犹井井 ”。传说朱熹当年经常光顾此井,可看到井内有两条金鱼,一公一母安详的游着,而别人总说哪里有金鱼,怎么没看到……由于该井阴凉,泉水清澈甘谆,至今也没发现有金鱼,也许两条金鱼至今一直活在朱熹的心里……所以后人一直叫它“金鱼井”,传至今日。它不仅传来了甘谆的泉水,还传来了朱子儒家的文化、思想,以及和谐的治家之本。 |
东街社区 |
东街社区居委会前身为建设东街,民国前与民国初属宣德街,含宣化坊、崇文坊、福昌坊、积善坊、兴贤坊。民国末,属城溪镇中正保、宣化保、崇贤保。1950年初,东街人民政府和解放街人民政府成立。同年6月,撤消解放街并入东街。1970年3月,“东街”改名为“胜利街”。1981年4月26日,福建三明地区行政公署批复同意“胜利街更名为建设东街”。1992年改为东街居委会。2003年3月改为东街社区居委会。 社区现坐落于青印溪北岸--河边路39号楼(南门市场2楼),辖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社区北至解放路,东至青印溪大桥、西至中心路。下辖11个居民小组,总户数1539户,总人口4447人(男2276人、女2171人),其中劳动力2196人。社区内企业退休人员254人,下岗失业人员458人,劳动力已转移153人,低保户74户192人。2008年,居委会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 社区党支部委员3人,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104人,预备党员1人。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有社区治保、调解、爱国卫生委员会、妇联、共青团、计划生育、卫生室、警务室、老年活动室、市民学校、社会保障等工作机构;有计划生育协会、社区党建联系分会、社区共建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社区义务巡逻队等社区群团自治组织。 社区内有住宅大楼149栋,其中文明楼院5栋、五好文明家庭100户,流动人口300余人。辖区内有行政企事业单位48家、1个大型农贸市场、2个大型超市、1个机关托儿所、3个幼儿园、13家诊所、2家社区服务站、1个市民学校、1个市民文化活动室和市民书屋。 近年来,着力创建平安和谐社区,培育了一支“中青演唱队”文化宣传队伍,同时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夯实社区组织基础,促进了社区三个文明建设。 |
水东村 |
水东村位于尤溪河东岸,东邻石路村、新洋村、腾洋村,南靠园溪村,西与城关一河相依,距县城约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8.3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为7.79平方公里,旱地面积160亩,果园面积420亩,经济林面积200亩,鱼塘面积21亩。 水东村辖水东和大濑坂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7户,779人。党员26人。1992年建设水东电站时征用全部耕地,村民由此“农转非”,其中水东电站原迁移民为86户342人;淹地不淹房的有111户437人。有田、卢、严、吴、苏、林、陆、罗、陈、邱、郑、柯、黄、曹、蔡、管、潘、魏、童、李20个姓氏。 清朝及民国初期水东村属登俊坊、兴政坊(大落坂为龙台坊)。民国建保时属东南保(东南保管辖着水南、水东、大濑坂、路口等自然村)。1949年,水东村成立;1952年属东南乡;1951年11月止属东埔乡,12月起属东南乡;1953年属东埔乡;1954年属东南乡;1956年属城关镇;1958年公社化时,原属园溪乡管辖的路口、大濑坂2个自然村划归水东村管辖;水东村先属城关镇,后镇不设,便属城关大队;1960年12月,水东、水南从城关大队分出,成立东南大队,水东村属东南大队;1984年10月,“东南大队”改制建村为“水东村”,管辖着水东、大濑坂、路口3个自然村,村部在水东。 水东村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村民提供了住宿、餐饮、旅游、商贸、运输等服务性行业和发展库面养殖等便利。2008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7万元,工企业总产值102万元,村财收入为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42元。 2007年年初县委、县政府作出“改造水东,迅速东扩”的战略决策。4月,县委、县政府实施改造开发水东片区。我村积极配合水东片区开发改造,截止2009年5月,已完成一、二、三期拆迁工作,共拆迁558户房屋、38家企业和12家公建单位。依据规划,水东新城将建成居民生活区、零星商场、农贸市场、中小型文体场所、医疗保健、商务写字楼、星级酒店、河滨公园、休闲娱乐融于一体,形成三纵三横路网结构,完备供水、排污、供电、燃气、电讯、广电等地下管网以及公厕、垃圾中转站、加油站等基础设施。通过3-4年建设,一座交通便捷、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富有现代化气息与旧城相辅相成的新城将展现在全县人民面前。 |
园溪村 |
园溪村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26.8度。南邻台溪乡,东北交腾洋村,西靠西城镇,西南与坂面乡相连。地处于城关镇的西南方,全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6.25公里,面积为15.7平方公里。村驻地海拔162米,距城11公里。 园溪村辖王源头、庵(安)头、姑院(古园)、溪口(龙亭溪口)、老鼠坑等5个自然村,共设有9个村民小组,皆为汉族。全村有258户、1074人,其中男性541人,女性533人。党员49名。村内60岁以上老人118人,劳动人581人,劳动力转移二、三产业的418人。人口以范、詹、王、林、曾、曹、邱、傅、郑、邓、郭、黄、严、周等姓氏组成,范、詹、王姓人口约占总人口85%以上。 建国前,园溪各自然村中姑院(古园)居七都,其余属八都,称黄安保。1949年建制行政村,村名源自所辖的自然村古园、溪口各一字为名,叫园溪乡。1950年建立园溪乡属尤溪一区(城关)管辖。1951年至1955属尤溪县第七区(台溪)管辖。1958年园溪乡改名“园溪大队”属城关公社管辖。1984年10月“园溪大队”改制建村为“园溪村”,村部设在庵头。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园溪村,四面环山,一条尤溪河穿村而过,村落大至是由西向东走向。境内丘陵起伏,山峦重叠,耕地绝大多数是“眉毛丘、斗笠田”,平均气温约在15-20度,无霜期约300天,降水量充沛,累计年降水量约在1600毫米之间。 建国前,交通非常不便,以木船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建国后,设渡口一个,建铁索桥一座(150米),各自然村通公路。1991年建起水东电站,系水东库区重点移民村,全村搬迁到水东后山居住,新盖砖混结构楼房63000平方米,家家户户住新居。在生活区内全部铺设硬化水泥道路,村部在牛形坑、老鼠坑建筑拦河坝,铺设一条引水管道七公里多,人人都用上自来水。 园溪村自然资源丰富,土地面积23036亩,其中林地面积17871亩(油茶200亩、绿竹300亩、毛竹250亩、柑桔100亩),耕地面积668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地以杉、松、毛竹、绿笋等林产品为主,每年可生产2300立方米木材,可实现30年轮换采伐,年村财收入达百万元。2008年村民年人均收入5252元。 |
星明村 |
星明村位于城关镇东南18公里处。东与溪尾乡交界,南与台溪乡接壤,西邻园溪村、腾洋村,北靠新洋村。全村土地面积7.5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5.112平方公里(油茶林544亩,绿竹林204亩,毛竹林1135亩,金桔园75亩,耕地面积1812亩)。 星明村辖前洋、后洋2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348户,1401人,其中男718人,女683人;全村共有劳动力692人(其中男劳动力352人,女劳动力340人),已转移劳动力416人。下设4个党小组,有45名党员,其中2名预备党员。人口虽多,单姓邱。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丘伯二从台溪福藤坑迁入八都火甲马垄坑为丘姓之祖。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丘为邱。 1945年,星明属八都,归城溪镇登霞保管,曾呼上坪,俗称坑底。1951年土改时建立乡政权,取名为“星明”,意为五星红旗光明,成立星明乡,属尤溪县第一区管,辖现时的星明、腾洋、新洋、下村4个村。1952年至1953年,星明乡属台溪区。1954年起归属城关区。1958年,星明大队成立。1984年10月,改制“星明村”,村部在坑底。 星明村地理环境优越,但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主要以杉、松、乔木、竹为主。村民收入以传统种养业和劳务输出为主;农作物种植以优质再生稻、烟叶、西瓜、槟榔芋为主。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3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91万元,工业产值241万元,人均收入4815元。 |
腾洋村 |
腾洋村位于城关镇东南15公里处,东与溪尾乡、星明村、新洋村毗邻,西邻园溪村,南与台溪乡接壤,东北与新洋村相连。土地总面积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45亩,林地面积4.528平方公里,其中油茶林700亩、毛竹林520多亩、茶叶135多亩、水果253亩。 腾洋村辖顶头洋和陈坑底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37户,505人。下设2个党小组,党员27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有劳动力340人,其中男劳力182人、女劳力158人,年均转移劳动力230多人。有杨、吴、李、阮、陈、林6姓氏。明末崇祯(公元1628年)间,陈琼聪由漳平县开基到八都顶头洋,为现顶头洋陈姓始祖。腾坑陈姓系清朝初由本县廿三都开基来的。本村林姓,一个是清朝初由本县十九都开基来的,现称十九都林;另一个是清康熙(公元1662—1723)年间由永泰开基到均竹坋,现称为永泰林。 建国前,腾洋属八都登霞保,名呼腾坑。1951年至1955年属星明乡。1956年建乡,取辖村腾坑、顶头洋各一字为名,叫腾洋乡。1958年,腾洋属星明大队。1965年,腾洋重新从星明大队分出,成立腾洋大队。1984年10月,改制为腾洋村,村部设在腾坑。 腾洋村地理位置较差,自然资源紧缺,村财基本没有收入。近年来,通过政府积极引导,组织村两委外出参观学习,按照“活水生财、养山增财、以田稳财、劳务输出富财”的思路,立足村情,整合集体固定资产,盘活流动资产,重点从完善山场和毛竹林承包合同、强化民主理财、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增收节支等方面入手,增加村财收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科技进步,扩大优质稻、名特优杂粮生产,提高名优茶果比重,优化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食用菌、蔬菜、烟叶、茶果、畜禽、竹业等六个产业。重点抓好竹业和茶果生产,提高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比率,着重发展订单农业,烟后订单后西瓜、油茶和茶叶,现已成为农民增收新的项目。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0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5万元,工业产值97万,人均纯收入4605元。 |
新洋村 |
新洋村位于城关镇东南部,东与溪尾乡接壤,北与下村村交界,西与水东村毗邻,南与腾洋村、星明村相连,距县城13公里。土地面积为8.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996亩,林地面积为6.512平方公里。 新洋村辖华口溪、洋中、上潭3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91户,828人,其中男426人,女402人。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40人。有林、陈、邱、郑、徐、黄、郭、曾、戴9个姓氏。 建国前,新洋属八都登霞保,三甲、洋中、上潭称为“三甲村”,曾呼“桂林坊”;五墩、华口溪为四甲,曾呼“坂头坊”,整个村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1951年全村属星明乡。1954年取名为“新洋”(“新”意为新起的地名、“洋”字取自然村“洋中”的其中一字),从星明乡分出成立新洋乡,辖新洋、霞村2个村,属台溪区领导、管理。1956年归属城关区管理。1958年新洋大队成立。1984年10月改制建村为“新洋村”,村部设在上潭。 新洋村主导产业为种植烟叶、西瓜、蔬菜、磨菇及苗木育种。2008年,农业收入275万元,林业收入为21万元,牧业收入为92万元,工业总产值为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83万元。 |
石路村 |
石路村位于城关镇东部,北邻梅仙镇,西靠埔头村,南面是水南,东北接新洋村,距城8公里。土地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54亩,林业用地为3098亩。 石路村村辖3个村民小组,92户,357人(男193人、女164人),其中劳动力210人,劳动力转移190人。党员15人,村民代表15人。有苏、陈、林、蔡、潘5个姓氏。 建国前,属八都归下村保,后隶属于大埔保。建国后一直属埔头村(大队)。1979年9月,石路自然村从埔头大队分出,与尤溪县管前柳塘水库移来的农户组成了石路大队。1984年10月“石路大队”改称为“石路村”。 石路村村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2008年全村工农总产值25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为125万元,工业总产值为127万元,村财收入为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991元。 |
埔头村 |
埔头村位于尤溪河两岸,东岸是大埔自然村,西岸是三奎头自然村,东接石路村,北与梅仙镇毗邻,西与南紧靠城关,距城5公里。土地面积为7.87平方公里。 埔头村辖大埔和三奎头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29户,948人,其中劳动力320个。下设3个党小组,31名党员。有刘、肖、张、吴、陈、林、胡、柯、欧、唐、徐、康、郭、程14个姓氏。 建国前,大埔、三奎头均属于九都。1943年属梅仙区。1944年属城溪镇。1950年埔头村属尤溪县第一区。1951年土改时属东埔乡。1951年12月成立埔头乡。1953年属东埔乡。1954年恢复成立埔头乡。1958年“埔头乡”改制建队为“埔头大队”。1984年10月“埔头大队”改制建村为“埔头村”,村部设在大埔。 埔头村是省级第一批百村示范联系村、三明市新农村建设第一批示范村,树立了“工业带动型”新农村典型。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85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09万元,农林牧渔产值850万元;村财收入196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95元。 2003年,县委、县政府在埔头村建立省级工业园区,规划园区开发工业用地2200亩,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5.5亿元,安置就业11000多人。 经济实现两增收。通过盘活村集体楼盘、厂房、土地等资源,激活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潜力,实现村财稳步增收,从2003年的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96万元,并还清集体债务80多万元,从一个负债村变成一个村财盈余村。在工业园区未落户之前,主要发展农业经济,2003年以来,受工业带动影响,种植业收入比重逐年减少,农民收入发生了结构性转变,由过去单纯的种植业收入转变为工资性收入、运输业收入、房屋租赁收入、经营收入及分红等,村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村里把土地征用金全部转化成股金入股,失地村民每人每年可获1000多元分红,村民工资性收入达250万元,从事商店、饭店、运输及房屋出租等第三产业收入达200万元。 社会事业三发展。一是教育事业新突破。工业发展,引起外来学生的日渐增多,2005年全校小学生达425人,2006年达720多人,原有校舍无法容纳。为解决外来打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新办2所幼儿园,筹集220万元,新建可容纳1000多名学生的埔头小学,于2007年9月投入使用;实行困难学生救助制度,对特困户子女实行免费上学救助,基本解决了校舍紧张和上不起学的问题。二是卫生事业新发展。把村财收入的5%单列用于村民医疗保健,完善5所农村诊所,确保村民、外来务工人员小病不出村;投入9480元为本村948名农民落实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民参合率达100%,实现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可统筹的目标。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落实农民低保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对13人实行低保补助,并提高“五保”户供养水平。为115位40岁以上的村民办理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发放60元生活费,确保村民生活有保障、养老有保障。 农村迎来三变化。一是农民生活质量变好了。认真按照规划,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70多万元,完成主街道、巷道水泥硬化,主街道两侧人行道铺设瓷砖,完善村内排污管道和主街道路灯,建设人饮工程,开通闭路电视和电信宽带网,100%的农户用上自来水、闭路电视和固定电话,与园区实现道路设施、污水管网和房屋布局的和谐对接。二是村容村貌变美了。投入50多万元,开展“三清六改”整治和“家园清洁行动”,完善房屋立面装修,开展乱搭盖整治,拆除房屋附属房,硬化房前屋后空地,人员集中区内道路安装果皮箱50对,新植绿化树360多棵,组建保洁队伍,成立环境卫生督导队,建立卫生保洁“四有”长效机制,垃圾实现“日产日清日转运”,人居环境全面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村庄人气变旺了。暂住人口从原来的600多人增加到11000多人,街道两旁餐饮、超市、建材经营、服装、食杂等各类店铺就有110多个,村民们不出村就能购足基本生活所需,街道更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
城关村 |
城关村地处城区,与城关镇相融,东毗水东村,西接西城镇,南与水南一水相依,北邻梅仙镇。土地面积6.4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8亩,林地面积4.53平方公里。 城关村辖音坑和秀村2个自然村, 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87人(男459人,女428人), 其中劳动力人数491人,劳动力转移254人。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31人。有丁、马、于、卫、王、毛、方、周、卢、田、邱、范、苏、陈、赵、施、宋、张、林、肖、郑等147个姓氏。 清末及民国时期,城关村归属于城内各坊、各保。建国后,城内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户先组织起互助组。1955年成立乐城关初级社。1956年,城关办起乐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时,城关大队成立,不仅管理着现时城关村所辖范围,还管理着现时的建设西街、建设东街、水南、水东所辖范围。1984年10月,“城关大队”改制建村为“城关村”。 城关村农民以从事种植蔬菜和水果、养殖、务工、经商为家庭主要收入。2008年,城关村农林牧渔总产值为7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