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尤溪县 >> 西滨镇 >> 三连村

三连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连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连村简介

  美丽而富饶的三连村,位于西滨集镇东南部,旅游景点枕头山脚下,地处尤溪河畔,与集镇隔河相望,属水口水电站库区搬迁村。全村拥有土地1254亩,其中耕地382亩,林地10105亩,186户825人。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富饶的三连,境内水能、水利、森林、生物物种等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1℅,全村土地肥沃趋势平坦,温度湿润,盛产粮、果、菌、水产、畜产品、红菇、木材等名优土特产。是尤溪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枕头山旅游景点所在地。村所在地海拔仅80米,年平均气温19.8℃,温差5-7℃,无霜期330天,年日照1762.8小时,年降水量1445毫米,相对温度81﹪。
  距福银高速公路15公里,316国道10公里。为沟通两岸经济发展,架设西洋至三连悬索桥于96年6月正式通行。福建省库区办主任朱彭年亲自为该桥立碑题名“连洋桥”。
  走进三连村,绿树将整个村庄穿上绿衣,一座12米高大雄伟壮观的村门屹立在村门前,犹如一座别墅山庄。接线公路连接村主街,门前路、环城路全部水泥硬化,村庄规划井然有序,是社会主义精品村建设的楷模。1997年9月三明市委书记黄贤模亲自为“三连村门题写村名,2006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村,开发“双峡溪”休闲生态旅游山庄,集休闲、运动、观光于一体。
  如今的三连村拥有企业3家,其中胶合板场,年创产值285万元;万集淡水养鳗场,面积110亩,年创产值320万元;珊元养猪厂,年创产值380万元,库湾鱼塘80亩,商品鱼基地32亩,蔬菜基地100亩,养蛋鸭、肉鸭、肉鸡等。社会总产值426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2万元,农业总产值3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62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6102 365000 -- 查看 三连村谷歌卫星地图

三连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连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鲈江社区

  鲈江社区是福建省三明尤溪县西滨镇下辖的社区区划代码为350426102,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350426。邮政编码为365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598 ,车牌号码为闽G。与后坪村、西洋村、三连村、下墩村、过溪村、双洋村、西芹村、际后村、厚丰村、科竹村、彩洋村、乐洋村、演溪村、坂兜村、刘坂村、七里村、雍口村、华兰村、七斗村、彭坑村、彩城村相邻。  

后坪村

  后坪村是少数民族(畲族)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滨镇西北部,海拔300米,东邻坂兜村,西邻乐洋村,南邻演溪村,北邻科竹村,距县城55公里,距集镇10公里,均为水泥路。   现全村总人口187户716人(其中男409人,女307人),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劳动力总数434人,其中已转移就业369人,土地总面积6640亩,其中耕地面积603亩,森林面积5381亩。村民都以古代建筑房屋居住,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民族团结,2006年被三明市授予“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尤溪县授予2004-2005年“五个好党支部”。   后坪村,旧称福建省尤溪县十三都后坪村,后坪始祖1504年自建宁县定居后坪繁衍,至今已有500年。   后坪村人杰地美、气候宜人、人才辈出、交通便利,茶香(铁观音)万里,农林总产值38万元,企业总产值26万元,当地农民将大部分劳动力转移至全国各地,剩余劳动力在本村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花生、芥菜、地瓜)及水稻种植,其中以种植地瓜(甘薯)著称全县,产品漂亮甘甜。近年来大力发展芥菜种植,有二家加工半成品糟菜,主要销往闽清、福州等地,全村年可生产250吨芥菜。有历史天然正宗红菇群,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35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388元。   

西洋村

  西洋村位于尤溪县的东北部,闽江西南侧,戴云山脉北段西坡。全村地域东西端相距约3公里,南北端相距约4公里,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面低,村镇地域属沈溪河谷盆地。水口电站形成后,村镇一面依山,三面环水,东邻过溪村,南邻三连村,西连坂兜村,北与南平市杉岭村和下墩村交界。土地利用构成属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新型工业农村。   西洋村位于南平市、尤溪县、福州市三角形的中心位置,304省道穿村而过,距离316国道仅7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西边尤溪出口20公里,东边洋0口20公里。水运可泊500吨泊位货轮通往闽江直达南平、福州等地。村镇离最近的火车站仅15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交通地理优势。   尤溪唐开元二十九年建县后,西洋村就有先祖居住。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属延平府杜溪里鲈江镜,明洪武年间改名十四都。1949年解放后,西洋村隶属南平专区尤溪县西洋公社西洋大队,1970年6月改隶三明地区尤溪县西洋公社西洋大队,1983年7月三明改市后隶属三明市尤溪县西滨乡西洋大队,1994年改西滨镇西洋村。   西洋村系西滨镇政府所在地。全村人口2282人(其中男1119人.女1163人),劳动力人数1530人(劳动力转移人数621人),共618户,分10个村民小组。全村汉族为百家姓,主要以陈、郑、潘、甘、林、刘、王七大姓氏为主,全村集镇人口近1.3万多人,有十几家厂矿企业,十几个县直属单位。农林牧渔总产值3988万元,工业总产值196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68元。主导特色产业:网箱养鱼、商贸。   西洋村1994年被省建委列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六个乡镇示范点之一,又是全国500家重点乡镇建设示范点,先后被全国老龄委授予“全国敬老模范村”、被省级授予“明星村”、“卫生村”、“敬老模范村”、“民主法制建设示范村”,被市委市政府定为“市级小康村”、“市级科技示范村”、“市级新农村建设推进村”等荣誉。集镇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完善。新村环境优美、乡风淳朴、热情好客、历史有九家十八杂、西洋客居地之美说。   西洋村有旅游价值的胜景:泰山宫、观音堂、基督教堂等古建筑群。北边有海拔1103米的大峰山,南边有枕头山风景区隔岸相望。水口水库形成水上游乐园,成为人们生活余暇娱乐游玩的理想场所。   西洋村土地面积12平方公里,现存耕地480亩,林地面积15895亩,水域面积5000亩。山地多、耕地少,开发山地资源潜力大。地表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育,河流密布。尤溪最大一条河流沈溪河流经村落,鲈江溪、横坑溪三溪汇聚。地下水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水质好,属低矿化度淡水,中偏酸性(PH值5.45-7.40)宜于饮用和农业灌溉。气候资源自然条件好,光照充足,太阳辐射量大,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然环境适宜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矿产资源较少仅在横坑地段发现铜铀云母矿。   随着科技体制的发展,全村有3个科研场所,生态种植园、食用菌研究基地、县养蜂协会。教育事业:本村有2所学校、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3000人。文化事业:全村有一个文体协会,三队民间十番乐器队,一个村嫂管弦乐队。建一座面积750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大楼,一个村部后花园和正在开发的金鸡湾公园。医疗卫生:集镇有一所卫生院、七家诊所。体育事业:组建两个老人体协、一个老人体育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全村社会福利事业迅速发展,抚恤救济、社会救济、灾害救济、养老、敬老事业都得到大力发展。   盛产脐橙、板粟、蜜柚、早种六号枇杷等名优水果;土特产有天然红菇、香菇、黑木耳、灵芝、杏孢菇、蜂蜜、茶油、绿笋等;盛产淡水鳊鱼、白刀、鲶鱼、鲢鱼、鲈鳗、老鼠鱼等名优特产。主要珍稀植物有南方红豆杉、罗汉松、杜仲、金钱松。主要珍稀野生动物有:梅花鹿、云豹、穿山甲、虎纹蛙、猫头鹰。民营企业以纺织、造纸、冶炼、木材、制药为主。利用当地资源开发的项目日益壮大,被确定为市级经济开发区,各种产业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经营体系,随着“三加一”项目机制的推进,西洋村正朝着一座新型工业农村发展,构建和谐西洋。   

三连村

  美丽而富饶的三连村,位于西滨集镇东南部,旅游景点枕头山脚下,地处尤溪河畔,与集镇隔河相望,属水口水电站库区搬迁村。全村拥有土地1254亩,其中耕地382亩,林地10105亩,186户825人。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富饶的三连,境内水能、水利、森林、生物物种等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1℅,全村土地肥沃趋势平坦,温度湿润,盛产粮、果、菌、水产、畜产品、红菇、木材等名优土特产。是尤溪县“打造朱子文化城”枕头山旅游景点所在地。村所在地海拔仅80米,年平均气温19.8℃,温差5-7℃,无霜期330天,年日照1762.8小时,年降水量1445毫米,相对温度81﹪。   距福银高速公路15公里,316国道10公里。为沟通两岸经济发展,架设西洋至三连悬索桥于96年6月正式通行。福建省库区办主任朱彭年亲自为该桥立碑题名“连洋桥”。   走进三连村,绿树将整个村庄穿上绿衣,一座12米高大雄伟壮观的村门屹立在村门前,犹如一座别墅山庄。接线公路连接村主街,门前路、环城路全部水泥硬化,村庄规划井然有序,是社会主义精品村建设的楷模。1997年9月三明市委书记黄贤模亲自为“三连村门题写村名,2006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村,开发“双峡溪”休闲生态旅游山庄,集休闲、运动、观光于一体。   如今的三连村拥有企业3家,其中胶合板场,年创产值285万元;万集淡水养鳗场,面积110亩,年创产值320万元;珊元养猪厂,年创产值380万元,库湾鱼塘80亩,商品鱼基地32亩,蔬菜基地100亩,养蛋鸭、肉鸭、肉鸡等。社会总产值426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2万元,农业总产值37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62元。   

下墩村

  下墩村属水口水电站库区淹没搬迁复建村。位于尤溪河下游,东部与尤溪口镇相邻,西部与西洋村接壤,南部与集镇中心隔桥相望,北部与南平交界。距316国道和南福铁路7公里,距福银高速互通口28公里,省道205尤口线、县道西彩公路交汇过境本村,在库岸建有200吨码头,水陆交通便利。   下墩原为西洋大队自然村之一,1980年由西洋大队分离成为行政村,1992年因水口水电站建设需要,全村搬迁至现下墩新村。全村267户,703人,4个村民小组。6930亩土地,5484亩林地,35亩耕地。   下墩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平均海拔78米,房屋坐北朝南呈网格状台式分布。   几年来,该村立足人多地少的库区村情,牢牢把握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村计划,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全村有纺织、纺纱、林产、养殖、腐竹等企业16家,其中本村村民领创办企业4家。有37户投资或入股企业。建立500亩“早钟六号”枇杷、商品猪和母猪生产、麻鸡、网箱养鱼等四个规模和效益农业基地。全村有85%以上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其中,在企业上班的劳动力有232人,占64.5%。经济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村庄设施的改善和村容村貌的改观,基本实现了按规划建设,社区化管理,达到“五通”、“五有”、“五化”要求。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20774万元,村财收入82.5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6718元。   村内集休闲与娱乐为一体,现有祥和亭、江滨公园、多功能活动中心。路旁、农户门前建有绿化带,人均绿地10平方米。2006年,被三明市委、市政府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村,县委、县政府示范村。2006年获省级“园林式村庄”称号。   

过溪村

  过溪村位于尤溪县下游东岸,海拔68米,总面积1平方公里,东面依山西濒沈溪,南毗三连,北界南平下洋坑,全村人口293户,1077人,其中男545人,女532人,辖两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党员52人,土地总面积11790亩,其中林地面积9404亩,耕地面积96亩,工农业总产值437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441万元,农业产值1935万元,村财收入25万元,2008年人均收入5450元。   过溪村山青水秀,土地肥沃,95%为谢、张两姓,其余的为陈、游等。沈溪贯穿村畔,满清中叶先代祖先曾从师闽南少林门人习练少林拳术,造诣颇深,尤其是谢家子弟,每当夕阳西下,济济苍苍,齐集武术馆,练拳踢腿,从无间断,蔚然成风,特别是武功武德并重,为远近乡人所称赞,被誉为武林之乡。   过溪由本县梅仙下渡迁至定居,繁衍至今已有300多年,清朝乾隆年间有一进士张应栋成为一代名人,曾当过福清道台。   过溪村属于库区村,又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库区小康村,一排排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条贯穿全村的水泥大道漂亮整洁,乡村花园里,鸟语花香,景色宜人,便是广大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现我村已建设2200多平方的东来公园和移民俱乐部内有各种文化、娱乐、健身器材,每当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甚是宏伟壮观,村边湖仙岛正在办加工厂,有等若干年后进一步开发。   过溪村位于过溪村工业区的“尤溪县仙锦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水口库区上游东距316国道8公里,西接京福高速公路尤溪大排和洋中两个互通口,均为18公里,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公司占地面积23999平方米,建筑面积7790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3560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拥有员工80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人才18人。   2008年村部社会总产值达4443万元,其中企业总产值达2543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5450元。   

双洋村

  双洋村系位于闽西北,东与南平市樟湖镇龙池村7公里接壤,南与洋中镇后楼村相距9公里,西与本镇拥口村9公里,北与本镇过溪村5公里接壤,距县城50公里左右,离镇所在地8公里,村庄水泥路宽达8米多,长两公里多,都是用村资和政府补助铺设的,把两个自然村合并为一体,公路两旁都种上风景林,公路四通八达。   村落面积1.5平方公里左右,现全村人口319户,1296人,其中男657人,女639人,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人均纯收入达5841元,劳动力783人,第二、三产业劳动力转移514人,土地面积20177亩,其中林地面积17096亩,耕地面积1402亩,果园1510亩,工农业总产值1975万元,其中工业502万元,农业1473万元,企业569万元。   双洋村在近20年来,曾荣获27项荣誉,其中获得县级以上的有:1989年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0年度荣获省级明星村和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1991年获省级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工作先进村;1993年度获省级高校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双洋村保存完好的清代古民居3座(其他因文明村建设拆毁),原有防匪寨2座,三层高达十九米,墙厚1米左右,占地面积达250平方米,有瞭望口、防火口、射击口,左右有瞭望台、炮台,大小门铆上铁板。有4座木桥,上面盖着瓦片。自1987年评上省级文明村,村景发生巨大变化,旧民居被拆除,全部盖上三层砖木结构和钢筋水泥房,前有洋头自然村,后有村尾自然村,自然呈“吕”字形排列,主干道实现硬化,路灯实现亮化,家家户户通电、通电话,村里有电影院、供销社、老人协会、医疗站。人均居住面积80平方米左右,有4座水泥桥、2座石拱桥,原来弯弯曲曲通过农田的小溪,经改造后基本上成“一”字形,大大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有四座庙宇。家家户户都饮用上了自来水。   双洋村原属南平市管辖,另称南平府十四都,现属三明市尤溪县管辖。双洋村自宋朝末年就有人定居,至今已有800多年村史。当时自然条件恶劣,山区资源缺乏,生活贫困,一些人定居不安迁出迁入,有些人自生自灭,人口极少。在清朝嘉庆年间,始祖文公第二代子孙蔡绍彩从洋中镇桂峰迁入本村,由于他的智慧和勤劳,带领子孙植树造林,开荒造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全村曾出过2个举人,数名进士。   双洋村有耕地面积1400多亩,除种植粮食外,还种有许多经济作物,如甘蔗、葡萄、淮山、烟叶、蔬菜、香芋等,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年砍伐量在几千米以上。村里因地制宜,建起了两家木材加工厂,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还有效的解决富余劳力。   双洋村历来重视教育,古代曾出过2个举人,数名进士,近有蔡奇,任杭州市市长。至今本科生十几人,考入大中专院校三十多人,他们都在各行各业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西芹村

  西芹村位于西滨镇东北部,纰邻南平市樟湖镇,平均海拔500米以上,是个山高路陡的革命老区。距镇中心12公里,至大排高速公路互通口34公里,通往樟湖316国道的机耕路13公里。全村土地面积6661亩,现在人口151户,470人,劳动力283人,森林面积550亩,耕地面积748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092万元,人均村收入4709元,村财收入20.6万元,1994年前后全村搬迁到镇中心西区定居。   革命战争年代,我村曾有邱隆丰、甘梅卿等村民参加革命,加入中国0。邱隆丰烈士解放前在白沙县白云山壮烈牺牲,解放后甘梅卿被授予革命功臣等称号,后任宁德地区妇联主席等职。   解放前以林志群(原福建省民政厅副厅长)为首的革命志士就在西芹开展游击战,期间得到西芹人民无私帮助,深感西芹人民淳厚朴实的民风和向往光明不甘压迫的革命意志。   西芹人历来重视教育,古代出现了甘作霖等名人志士,民国时有甘梅卿一家5大学之美称,解放后先后10多人考上本科,大中专生20多人,现在外工作公务员20多人,还有甘建邦(博士)现在美国德州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达90,生产水果如梨、枇杷等质地优良,曾获三明市“水果之村”之美誉。拓展创办2家石材加工企业。   

际后村

  际后村位于尤溪北部,左邻厚丰村,右连集镇所在地7公里,南边是科竹村,北与南平市延平区太平镇杉岭交界至海拔1103米大峰山15公里。村所在地海拔为136米,属低海拔地区,适宜种植亚热带植物。全村总面积11。3平方公里。现有426户,1685人。辖际下、东山寨2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西洋至彩城公路从村中境内通过,主干道全部实现水泥路。   全村地处低海拔地区,气候优越,适宜亚热带植物的生产,土地面积16953亩,其中森林面积14303亩,耕地面积1409亩,森林覆盖率为83%。是粮食和经济作物主产区,粮食以大面积种植水稻、甘薯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是瓜类、铁观音茶叶、槟榔芋、京薯、豆类、蔬菜、玉米等。食用菌有蘑菇、香菇、木耳等。水果主要以柑桔、橙类居多,还种有蜜柚、蜜桃、李、萘等其他水果,面积达2350亩,产量达1175万担,曾被誉为水果之村。   际后村自古以来都被十三都片称为经济较为繁荣的村,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新的发展。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279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34万元;农业总产值19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3元。   改革开放以来,村级组织得到加强,多项获得了县镇的表彰。村容村貌整洁,新村建设成绩裴然,集中建设了际下、东山两个居民点。新建房屋80余座,建筑面积达1。9万平方米。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村里还新建了老人活动中心,成立了老人协会、红白理事会、五显宫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   际后村水力资源丰富,际后溪是本镇的主要河流之一。现有两座中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125千瓦,年发电量近千万度,并入省网直供,电力供应充足稳定。饮水工程正在抓紧解决,不久的将来,村民都能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本镇第一大水库——彩洋水库的左右干渠通过际后村南北两面达31公里,水源充足,可灌溉全村农田,惠及全村百姓。   旧时际后村和厚丰、科竹、后坪、乐洋、彩城、彩洋统称为十三都。际下、后宅同辖一村,各取一字,故取名际后。解放初期,1961年,还成立了际后人民公社,上属西洋区公所管辖,下管十三都片各村,后由于体制变革,于1963年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恢复际后村。际后村是十三都片较为中心,便设立了际后基点村。基点村的建成,先后建起了“际后购销站、际后信用站、际后粮库、际后邮电所”等单位。由于形势的变化,近年来,这些单位均已人去楼空,成为历史。   际后村大部分为李、陈两姓,约明朝丰年,李氏家族从安溪湖头迁来,陈氏家族从南平迁来,吴家从彩城迁来,开垦荒地,定居繁衍。历史上际后是人才辈出,自从明朝丰年间至清朝出过进士1人,秀才多人。解放后,陈克棉考入清华大学,据不完全统计,考入大中专院校达100多人。   际后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建筑——五显宫和观音楼闻名全县。这些古建筑虽然都毁于“文革”中,现已恢复全貌。宫楼内排列着华光大帝、千里眼元帅、顺风耳将军等精美木雕。显现当时的木雕工艺和闽中古建筑风格。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连接厚丰村郑孔时大厝及大峰山旅游的又一新景点。   现今的际后村,企业发展迅猛,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有年产值1800万元的宏业纺织有限公司、年产值111万元的竹器加工厂;年产值48万元的机砖厂;年产值500万元的龙华腐竹厂和年产值100万元的龙华养殖场各一家。安置村富余劳动力210人,使本村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已建成科技兴农、工业强村、和谐繁荣的新农村。   

厚丰村

  厚丰村位于西滨镇西北部,与南平市延平区接壤,距西滨镇所在地10公里,全村332户1323人,分布为厚泽、仁洋两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党员60人。村民代表37人。土地总面积24690亩,林地面积20051亩,耕地面积1659亩,2007年集体林地期货均山分组到户10587亩。全村劳动力744人,已转移劳动力548人,老年人177人,占人口总数的13.4%。全村为郑、纪、陈、万等10个姓氏。计生情况:双查对象116人。二女户26人。计生小组9个。村内水力资源丰富,建有3个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000kw。村集体拥有250kw电站1个,年收益7.6万元,归老年人分红之用。   厚丰村有一古民居,王井坊(郑氏大厝)始建于清朝乾隆57年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建筑面积4480平方米,有三堂四进108个房间,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其雕刻、绘画和建筑设计独具一格,于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厚丰村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农户100%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村路两侧绿化、路灯亮化,居民区通道平整通畅,路面硬化。文体设施有篮球场、健身器材,老年人活动中心有阅览室、电视室、乒乓球室等。全村电视、电话入户率达100%,农户逐步安装宽带,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继续保持计划生育合格村,争创一流村协会。   厚丰村建设生态型旅游新农村,着力开发永兴宫(白马大王)、双峰亭庵旅游景点,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壮大种植、养殖业的发展,确保农民增加收入。兴建3个千头以上养猪基地,盛产有柑桔、竹笋、绿笋、竹产品、土纸、草鱼、山地鸡、蘑菇、香菇等产品,2008年农林牧渔产值1749万元,工业产值418万元的,农民人均纯收入5025元。村财收入20万元。   

科竹村

  科竹村位于西滨镇的西北部,东于西洋村、坂兜村接壤,北与厚丰村为邻,东北与际后村相连,南靠后坪村,西与乐洋村为界,全村总面积19564亩,四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54户,904人,劳动力572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4012元,全村主要经济收入靠村民外出务工,现以转移劳动力524人,有林、陈、吴、涂、符、黄、汤、方、谢等姓,全属汉族。   科竹村历史悠久,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有沸鼎潭、玉带石、马鞍山、狮形顶、瀑布潭等名胜古迹,进入村时,使人心旷神怡,有幽青山村之感,历代有许多名人,曾为自己的家乡做了许多贡献。   科竹村教育历史较久,自(清朝)康熙初年就创办了书斋、学堂,为科竹村培养了许多人才,在科举制度时期,考取进士四人,考取举人的有8人,考取贡生2人,考取秀才3人,学堂一直延续到1929年,1930年由卢兴邦创办起一所新学堂,第一任校长是张叶盛。   历代知名人士:林仕谟,是国子监太学生,在康熙五十九年考取举人;林永珑,是国子监太学生,在乾隆四十七年考取进士,官封正六品,加捐州司马,在京都任职九年;林大丰,在嘉庆二十二年考取进士,官封五品之职;林明皇,在道光十三年考取举人,官封九品之职。举人6人:林光远、林光阑、林光华、林大泮、林光鸿、林奕场,武举人2人:林奕均、林奕震。秀才2人:林明创(武秀才)、林光苏(武秀才)、林光沂(贡生)。   科竹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明朝时科竹村旗杆厝360间房屋,被烈火婪为灰烬,重建以后又被土匪烧毁,给本村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现在仅存清代古民居建筑只有两座,一座是下厝(州司马故居),被列为省级文物定点保护单位;一座是上汾旧民居,也是清代时期所建的。   科竹村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稻米,品质特别优良,由于自然水域没有污染,空气清新,近年来无公害蔬菜得到普遍种植,销往福州等地,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人均纯收入达4012元。   

彩洋村

  彩洋村地处西滨镇北部边缘地带五峰山下,毗邻南平市太平镇,东距大峰山8公里,南距集镇18公里,西距彩城村交界7公里,北与南平市炉下村接壤,1984年从厚丰村分村归彩洋水库管理站管辖,1987年成立行政村,有1个村民小组,人口255人,其中男139人、女116人,共有劳动力151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117人(出国劳务20人)。土地面积7217亩,其中耕地面积346亩(水田面积250亩),森林面积6222亩。1973年镇在我村建设一座水库,库容173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65万立方米。库区山清水秀,坝头有蝙蝠洞。距村东面8公里大峰山建一座仙奶庙,海拔1104米,已列为南平市游览胜地。2005年积极筹措资金修建水泥路18公里至集镇。我村素有文明与秀丽著名,民房集中,民俗纯朴。2008年我村工农业总总产值42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8万元,农业总产值3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01元。我村毛竹资源丰富,现有毛竹林面积1659亩,人均达6.5亩株,是当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   

乐洋村

  乐洋村位于西滨镇的西北部,在青秀的雷锋亭与五旗顶山麓的东南面盆地的坡地之中,东联后坪村与科竹村,南水泥公路通演溪村,11公里到演溪口的304省道15公里处,在此处下行7公里至西滨镇政府所在地,上行15公里到福银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西接七里村与联合乡的湖洋村,北临厚丰村。我村共有2个自然村,即乐科甲村与汾洋村,现全村916人,其中男447人、女439人,共有劳动力498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302人。现有土地12346亩,其中耕地面积1236亩,林地面积11106亩。我村处于海拔300米—600米处,山清水秀。于72年建小水库1座,库容15000立方,供发电用,以资村民生活用电,但因发电量小,于1982年全村使用电网合并时而废弃不用。2006年修建完成演乐公路水泥硬化。   原有远近闻名古建筑---三堂厝,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厝建三堂(三幢明清建筑风格的木构屋相连)雕梁画栋树木旗杆,设官厅、鼓楼,据传旧时文官,武官过此要落轿下马恭瞻之,为富豪刘思官钦授贡生刘元朗祖孙于清道光年间建造,可惜如今残破不堪。现保存至今地方风俗习惯,农历每年正月十五时有宫板凳龙灯之俗,延续2001年,宫龙灯时的“十番”锣鼓打击乐,动听宜人,别具一格,还有特色小吃—夏粿,在农历立夏节气,家家户户以米粿做皮,包裹以用新鲜竹笋,几番沸煮后瓣丝切段,拌着猪肉、韭菜,葱蒜等佐料炒成的馅,形状象半圆月亮,重约50克。吃者只觉香气沁脾、松软可口,不亚于沙县小吃馄饨。还佐以炒田螺,红糟猪肉等食物来庆祝立夏节。   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29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77元。我村毛竹资源丰富,全村现有毛竹3000多亩,年产毛竹7.5万根,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名优特农产品总类多,如杨梅、笋干、茶叶、茶油、田螺、篙竹、甜竹等。   

演溪村

  演溪村位于尤溪县西滨镇南部上游6公里,在枕头山对面沈河畔,距尤溪县城38公里,离福银高速尤溪出口处10公里,交通方便,区位优势;又是1990年省重点水口电站库区淹没镇西滨8个行政村之一。全村拥有土地面积17447亩,其中森林面积14857亩,耕地1233亩,现有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人口283户,1148人(其中男594人,女554人),全村劳动力671人(从事第三产业129人)。设一个党支部,4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4人)。   建村三百多年来,村民传承历史文化,重视培养后代,村风民俗规范优良,村民思想意识与时俱进。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演溪的新一代。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本村培养大学本科生23人,大、中专生46人。迈进二十一世纪以后,村容村貌不断改观。全村道路硬化百分之百,主街道安装了路灯,建起了垃圾灶,环境绿化美化卫生清洁。2007年家家户户饮用了自来水,解决了村民和企业用水困难。邮电通讯、电视设施完善,电视闭路、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全村。肥沃的土地、富饶的物产、便捷的交通、充足的电力以及勤劳朴素的村民、优质的服务营造了宽松、和谐、优越的投资环境。   演溪村解放前属南平府管辖,旧称南平府尤溪县溪坪保,演溪村始祖景安公由南平杉岭迁入尤溪,至今三百多年。演溪村清朝年间,刘敏三代获匾“文魁”,现存溪坪必美坊古厝的建筑,足以见证当年的辉煌腾达。   演溪村历史上都是经营山、田为主,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艰辛种植耕耘,最终也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演溪村的山山水水,唤醒了演溪村民,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演溪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如今建起沈溪豆制品厂、养鳗场、螺旋藻养殖场、水泥加工厂、水运小码头、养猪场等私营企业。随着这些私营企业应运而生,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再加上祖传钜夹芯板的手艺,饮食业、服务业(年肉面)的发展,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7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80万元,工业产值405万元,企业产值564万元),村财收入13万元,人均纯收入5193元。集体强大了,农民富裕了,百分之八十的农户已盖起了混泥土结构的新房,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明亮宽敞的住房比比皆是。   文化事业也日趋完善,演坑、溪坪分别成立了老年活动中心,配备了健身器材,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村部新建了篮球场,可供青少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演溪村2008年又被县委、县政府列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在干群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文明、富裕的演溪既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坂兜村

  坂兜村属国家重点工建设水口水电站库区淹没搬迁安置村之一。在尤溪县的东北部,沈溪下游。304省道贯穿全境,上至县城40公里,下至集镇中心所在地2公里。域界总长15公里。地理条件优越,水陆交通方便。距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20公里,下接316国道10公里。水路500吨货物船通往闽江下游,直达马尾港。新建500吨级坡道式三个泊位码头一座,装卸便捷实用,不受枯水期影响。   坂兜村历史上原属南平专区的尤溪县,1970年6月,三明成立省直辖市,归属三明地区管辖。于1981年1月从演溪大队分割,合并西洋大队的小坑自然村设立坂兜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成立行政村。   坂兜村土地总面积7.26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9440亩,耕地面积263亩,7个村民小组,115户,543人,男269人,女274人,其中劳动力已转移348人,男177人,女171人。   坂兜村是库区搬迁村,以304省道为主街,实行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的办法,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钢混结构新房。公共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乡村水泥路铺设到户。优雅的环境,整洁卫生,新村的崛起美不胜收,依山旁水,气候宜人,幢幢民宅金碧辉煌,构成别具一格的乡村风貌。   坂兜属西滨镇工业园区被征地的村,提供工业用地面积200亩,内联外引企业8家,造纸厂、选矿厂、石粉厂、木材加工厂、腐竹厂、黄粉虫养殖基地等,产值达2000万元,创税利200万元,村财收入12万元。村民人均4950元。   坂兜村水域资源丰富,大型水库岸线长约2.5公里,本村内库容面积近500亩,陆地水系3公里以上2条,1至2公里水系2条,水资源充足,为工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了水源,全村100%农户都饮用上了新建的安全卫生的生物慢滤自来水。   坂兜村为低山丘陵地,地貌西高东地,呈梯形分布,坡度15-35,最高海拔点556.6米,最低海拔库容65米。森林资源丰富,林木种类繁多,人均林地面积近20亩,森林覆盖率70%以上,林木蓄积总量达5万立方米以上,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林地面积9496亩,其中公益林9000亩,人工林占80%,1986年全县率先成立林业股份公司,发动村民投资入股造林,消灭荒山,每年更新营造速生丰产林600亩,得到了中央林业部造林司的充分肯定。10年内新造丰产林6000多亩,于2001年2月全国率先实行林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分类经营,明晰产权,实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   

刘坂村

  刘坂村位于尤溪下游,老0福观公于康熙1663年由尢邑四十九都(新阳镇高仕村)迁到刘坂(十三都)至今有300多年十八代了,当时地名叫栗籽坂,后来改为刘坂村,现在管辖二个自然村,共222户957人,6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86亩,山地11724亩,森林覆盖率达78.6%。现有规模企业5家,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35元,人均纯收入5209元,村财收入18.7万元。劳动力收入主要靠码头装卸货物和外出打工及经商。   刘坂村方圆7.5公里,东靠枕头山,西至七里村,南至拥口村,北至演溪村。距离尤溪县40公里,西滨集镇8公里,南距福银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10公里,304省道贯穿全境,离316国道17公里。我村背靠山峰,面朝河,气候温暖宜 人,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海拔70米,适宜种养业的发展,无公害蔬菜已成为我村的一个主要产业。   1992年随着国家重点工程水口水电站的建成,我村也改变了村容村貌,新的居民拔地而起,公路两旁整洁、宽敞、明亮的小洋楼处处可见,老百姓感到无比的欣慰。2009年我村已全面完成农村人饮改造工程、亮化工程、下水道工程、骨灰楼工程;完成河道航标的设立、海事处签证点的建设。2003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西滨镇工业园区村之一,招商引资,开发园区是我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天时、地利、人和,水陆交通便捷,通讯完善,环境优美,是投资建厂的一个好地方,2008年已有三杉木制品有限公司、托普林机械铸造厂、刘坂笔杆厂、宾顺石材厂、万鑫肉联厂五家企业落户园区。我村现有大中专毕业生30多人,处级以上职务1人,科级以上职务5人,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七里村

  七里村位于尤溪县正北偏东沈水下游左岸,南与梅仙镇谢坑村隔岸相峙,东联本镇刘坂村、拥口村,西与联合乡吉木、湖洋相邻,北接本镇乐洋、演溪村,距县城30公里,距西滨镇15公里,隶属西滨镇管辖。全村土地总面积31132亩,占西滨镇土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耕地面积1782亩,水田占1777亩,林地面积24422亩,辖12个自然村,分别是:郑斗、中半、洋中、上坑、裕后山、刁饭、上对面、下万、前岭、下七里、孟坂、大排。全村地形为梯形,从南起至西北升高,平均海拔186米,最高山峰雷头亭800米。   现有人口700户2382人,占西滨镇十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男1256人,女1126人,劳动力1301人,已转移就业劳动力943人。七里村是拥口库区淹没村,1992年,水口水库淹没线至下七里,1995年在下七里建一座中型水电站——雍口电站,共有雍口电站库区移民622人,其中原迁移民309人。县道过往七里约7.5公里,西联吉木口,经过大排、孟坂、下七里,东出拥口村。2001年京福高速公路经过七里约3公里,尤溪段连接线互通口设在大自然村,2003年完成村内主道水泥硬化,2008年完成裕后山、上对面、洋中、下七里自然村通村主道水泥路硬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广电局等通讯网络设施基本上覆盖全村。   七里村主要资源是林木。随着国家政策,经济发展迅速。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达590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469万元,农业总产值2433万元;企业总产值3972万元,粮食总产量694吨,水产养殖总产量55吨;水果种植面积1371亩,总产量596吨;生猪出栏数2062头,总产量167吨;村财收入13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4816元。   七里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建村,民国时期属十一都,解放后属西洋公社(今西滨镇)。下万泰山公庵作为历史文化经济中心,村委会位于洋中、中半、下万自然村交界中心,与下万泰山公庵相近,以此为中心北联刁饭,东出下七里,南下孟坂,西上大排均七华里左右,故有七里七里七七四十九里之说而取名七里。史有嘉庆丁卯年岁贡生罗琦,咸丰辛亥年恩科举人何文钦,咸丰二十一年钦封九品登侍郎罗日炳。七里罗、何、陈三姓居多,建有罗氏祖房与何氏祖房,清朝建有下万泰山公庵、裕后山千莲旗庵、雷头亭、五谷仙庵,七株龄长百年的大樟树,现存2株。   1942年前岭村民罗魁寿等人前往南平春柒洋廖坪探亲时认识地下党,后引进0游击队进驻七里,提供住食,秘密开展工作至1945年止,1984年落实政策中七里被定为革命老区村。   

雍口村

  雍口村是水口水电站库区迁移村和京福高速公路过境村之一,位于西滨镇西南角,东倚枕头山与后楼相邻,南接华兰、七斗,西毗七里、梅仙科地村,北与刘坂隔河相望,全村共457户1862人,其中男983人、女879人,17个村民小组,辖7个自然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   雍口村建村历史悠久,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以来,皆有史可考,历来是尤溪的重要通商口岸,古称“瓮口”、“红口”,明末开始改称雍口并沿用至今。   我村地处黄岩支脉枕头山系腹地,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重峦叠嶂,河谷纵横,物产丰饶,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全村土地面积34927亩,耕地面积1829亩(水田面积1784亩),森林面积29897亩,其中11473亩被列入生态公益林,以盛产红菇闻名全省,境内水系支流众多,地势陡峭,水流湍急,水利资源丰富,现有水电装机容量已达5000千瓦。   我村历来为水陆交通要道,现有库区水路下至尤溪口与闽江相接,上可达南平下直抵省城福州。公路经尤口线距京福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仅8公里,距县城33公里,距集镇所在地13公里,离316国道19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小学和医疗站各一所,邮政、电信均在村内设有分支机构,通讯设施完善,自来水管网覆盖全村,移民房前道路、环村路全部水泥硬化,老人活动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目前我村劳动力人数756人,劳动力转移623人,其中从事第二产业,如胶合板厂、矿山、工厂等约380人,第三产业约183人,从第一产业转移出去从事种植油茶、绿竹、柑桔约60人,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89万元,其中工工业产值1321万元,农业产值2476万元,企业产值1321万元,人均纯收入5008元,村财收入45.7万元。粮食产量1037吨,水产养殖产量18吨,水果年末面积1179亩,生猪出栏数1880头、总产量152吨,   我村在经济建设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利用村占双溪电站45%股分抽取部分资金从2006年1月起作为65周岁以上老人生活补贴,村出资购买钢管乐器组建女子乐队,以及在全村范围内进行了垃圾清理、回收,使我村环境得到美化,目前,雍口人民正在向着全面小康的目标阔步前进。   

华兰村

  华兰村解放初期,华兰村管辖范围包括现今的彭坑、七斗两村,隶属于溪尾人民公社,后因各种原因,华兰村一分为三,即现如今的华兰、彭坑、七斗三个行政村,行政管辖也由溪尾转至西洋人民公社。华兰村历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唐朝以前,就有人类迁至本村开发活动,追溯到南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华兰原称花蓝,因本村四面环山,中间一片平地,两条溪流贯穿全境,从高处眺望,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溪水与居民交相辉映,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景色优美,故称花蓝。众所周知,是华厦子孙,“华”与“花”又是谐音,故更名为华兰。   华兰村地处尤溪县西南部,是西滨镇的第三大行政村,毗邻溪尾乡、洋中镇,是三个乡镇的三角地带,水肥物丰,且交通十分便利,距福银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仅13公里,往返县城的班车穿梭不止,村庄两岸五座桥梁犹如彩虹飞架南北,村民来往十分方便。全村总面积11.7平方公里,2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有482户1957人,耕地总面积22297亩,林地面积19000多亩,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每年的粮食产量位居全镇榜首,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   近年来,引进外资创办了一个服装加工厂,村民合资创办了2个木材深加工厂,为我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由于我村水源充足,3个水力发电站运作正常,县级11万伏变电站落户我村。随着富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已涌现出多个种粮专业户,蘑菇种植有增无减,面积达80万平方尺。劳务输出逐年增加,部份精明人士已到国外创业,为国家创收外汇做出应有的贡献。据2008年统计,我村人均纯收入已达4725元,村民的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华兰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多处古迹景点久负盛名。现存古迹遗址有:长安桥桥墩,在村中央地段,该桥在当时是通往尤溪口、福州的经济交通要道,当年客流云集,车水马龙,令多少文人墨客,三教九流驻足流连,故我村又有华兰街之美称;象山堂庙,座落在我村东南方一座巍巍屹立的丰山峦中,此处地脉钟样,形如庞象,故称之为象山堂。当年建有上下两堂,左右两厅,诸-尊,立炉镇座,规模宏壮,栋宇巍峨,远近香客慕名而至,常年香火不熄,云蒸霞蔚。但在文革之秋,被毁于一旦。现今已部份修复一新,再显当年辉煌。另有基督教堂、刘尾院庵等景致,都有别具一格之处。   在历史的长河中,据各姓氏族谱记载,先后涌现出多名高学府人才和地方-,张姓有一个进士,郑姓林姓各有一名知府,姜姓有一名知县,其他举人、贡生、秀才若干名。现如今,更是一如既往,本村的大学本科生、大中专院校生,自恢复高考以来已考入近200人。   

七斗村

  西滨镇七斗村位于东经118度19分50秒,北纬26度13分50秒,与梅仙镇科第村、溪尾乡枣坑村、西滨镇华兰村、拥口村交界,全村共有一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143户,559人。共有土地面积15934亩,非林地面积1997亩,森林覆盖率率87﹪。   2001年,我村集资220万元水泥硬化至雍口村长9公里的公路。距离西滨镇政府20公里,京福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25公里。   有1座历史悠久古建筑——观音楼。   七斗村海拔280米,气候优越,适应亚热带的各种作物种植,特别是水质较好无污染,适应各类养殖业发展,村民主要种植水稻,毛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和林业来增加村民收入。   旧社会七斗村是个十几户的小村,属梅仙镇科弟村管辖,解放后划分到溪尾乡管辖,人民公社开始后成为独立的行政村,因交通等原因划分到西滨镇辖区至今。主要姓氏是郑氏,来自于德化与大田,全村有黄、姜、林、陈、吴、朱、蒋等姓氏。至今全村共有大学生20人。   七斗村现有村级小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150千瓦,年发电量80万度,现已并入省网供电。2006年全村已初步完成村民自来水饮用安装,全村已全面安装有线电视、电话、手机中转机站。   七斗村主要的经济来自于林业,是西滨镇重点林业村,2008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026万元,村财收入7.8万元,农业产值93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2005年被尤溪县列入林业改革重点村,对全村山场全面实行分户投标、联户经营的政策,做到户户有山,人人有责,不断增加了集体收入,同时也巩固了林业的发展和村民收入,促进了七斗经济、文化、生活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   

彭坑村

  西滨镇彭坑村位于东经118 °21′47″,北纬26°12′81″,处于溪尾乡纲纪村、溪尾乡溪尾村、西滨镇华兰村交界。全村1个自然村,有6个村民小组,119户,454人,2个党小组共23人。其有土地面积5413亩,其中森林面积47100亩,森林覆盖率98%,现有劳动力256人(男134,女122),已转移198人(县内57人、县外141人)。本年拟培训转移5人。    1986年至1988年,村自筹资金先后对0.7公里环村路和0.8公里出村路进行水泥硬化。2005年根据农村路网建设优惠政策,再次对村路进行20公分的水泥硬化。距离尤溪县34公里;距离西滨镇23公里;距离溪尾乡12公里;距福银高速洋中互通口13公里。   彭坑村地处海拔165米,年均气温18.9℃,年降水量1602毫米,无霜期299天。适应亚热带的各种作物种植。盛产毛木耳、香菇、蘑菇等食用菌。农业:农田面积464亩(人均一亩地);粮食年产量230吨,国家统购粮30吨。现已完成水渠建设3000米,拦水坝2座,基本上不存在农田抛荒现象;林业:林地总面积47100亩,其中公益林114亩,毛竹林182亩,果园80亩,绿竹1000多株,自林改以后除了公益林和村民自留山外所有的山场都有村民个人承包;养殖业:全村共有5户养猪专业户、现有存档生猪300多头,母猪42头。全村鸡年存栏量1000多只;鸭年存栏量2000多只,现有养兔专业户1户,现有存栏200多只,规模正在扩大;食用菌:全村主要是种植蘑菇,年种植蘑菇1.8万平方尺,产值5.4万元。   象山堂,座落在我村与华兰村交界的一座巍然屹立的山峦中,此处地脉钟祥,形如庞象,故称象山堂。当年建有上下两堂,左右两厅,诸-尊,立炉镇座,规模宏伟壮观。栋宇巍峨,远近香客慕名而至,常年香火不熄,云蒸霞蔚。但在文革之秋,被毁于一旦。现今已部分修复一新。现显当年辉煌。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村于1995年至2000年进行新村规划建设,已有60%的村民住入了新房。   彭坑村解放前隶属福建省延平府十八都彭坑保,解放初期隶属溪尾区华兰村。后于1958年成为彭坑行政村,属溪尾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属汤川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底又并回华兰村;1961年划回彭坑行政村属西洋人民公社管辖。   彭坑村全村只有一个姓氏,姓陈,来自福州闽候。至今全村共有大学生20人,高级工程师2人,他们正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乡村富裕贡献自已的一份力量。   近年来,在焦坑自然村投资150万元创办了欧磊石材厂;村民独资创办了2家养猪厂。为我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村民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落实,农村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我村已涌现出多个种粮专业户和蘑菇种植专业户。据2008年统计,我村工农业总产值778万元,工业总产值85万元,农业总产值693万元,村财7.8万元,人均收入为5410元,村民的生活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彩城村

  彩城村属于西滨镇高山的一个行政村,海拔650米,与南平市虎山村,联合乡惠州村交界,离西滨集镇20公里,距县城65公里。全村有大地头、桥头坑、洋城三个自然村,现有人口323户1326人,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915亩,森林面积19287亩,其中毛竹林8256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648万元,人均纯收入4967元。   彩城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利,气候宜人,夏凉冬暖,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适宜各类农作物种植和食用菌栽培。投资267万元铺设水泥路面长10公里,宽4.5米。利用毛竹林数量多的优势,完善林业体制改革,毛竹林分山到户,经济林谁造谁有,用材林加强管护,村民积极地深翻、抚育、施肥,不断提高毛竹林产量、产值,成为村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村内有木材加工厂、造纸厂、竹器厂、电站等企业。本村林竹资源丰富,年砍伐木材千米以上,产竹6-7万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困难。近年来,养殖业、种植业也大力发展,家禽家畜户户养殖,特产有茶叶、笋干、土纸、山地鸡、香菇、黑木耳等产品畅销省内外。   自古以来,村民勤劳、勇敢、好客,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建设美好家园。90年代初,建成小学教学楼,占地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村部办公楼、电影院,村民居住条件得到完善。70%以上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生活井然有序。家家户户有电话、电视,通讯网络齐全,交通方便。自恢复高考以来,考进大中专深造的学生有80多人。目前,担任科级以上职务的有十多人。   


三连村特产大全




三连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