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深村是革命老区,位于洋中镇西北面,与南平市樟湖镇交界,人们习惯于叫际头,50年代曾与际口合并为大队,后独立为一个村,海拔为180米。全村土地面积170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775亩,山地面积1173公顷。全村下辖三个自然村(际头、山门、深渡),7个村民小组,199户,629人,396个劳动力,其中,男劳动力216人,女劳动力180人,劳动力转移169人。
际深村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在2005年已通水泥路,村头公路通往后楼连接洋中高速互通口仅16公里,村尾公路连接洋樟公路,左通316国道,全程仅13公里,右通往际口村至洋中高速公路互通口,全程仅12公里,交通非常方便。
村庄四面环山,房屋集中,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山顶林木茂盛,山脚绿油的果园、毛竹、绿竹、小径竹比比皆是,村庄中间有一条源头小溪,水质清澈见义,溪中有天然的龟、虾、鱼、鳖,空气清晰,村民勤劳善良,安分守已,民风纯朴。际深村以农耕为主,以种养殖为主要收入,主要种植水稻、烟叶、辣椒、槟榔芋、果树等。规模养殖有猪、羊、鱼、鸡、鸭。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1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513万元,增长13.82%,其中,农业总产值13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6103 | 365000 | -- | 查看 际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际口村 |
际口村位于尤溪县的东北部,海拔120米,历史上曾名蓦口,现全村人口908人,255户,劳动力总数为490个。全村下辖辖田头洋、田溪、潭边三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46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825亩,山地面积893公顷。 际口村交通便捷,县道X737贯穿全境,村部距离福银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5公里,距离316国道8公里,交通方便。 际口村有名胜古迹“圣泉岩”,拥有有求必应之美称,始建于北宋年间。清朝康熙皇帝为此庙牌匾亲笔提词为“清一大师”扬名八闽大地。位于田头洋水尾处有个80m高的天然瀑布,下有天门彩虹之胜景。蓦口水尾500m处有2公里长的水库,是游客们钓鱼休闲之胜地。 际口村山清水秀,气候宜人,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主要物产有:毛竹、绿笋、苦笋、木材、脐橙、柑桔、无公害农副产品。水资源丰富,建有两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000kw。 际口村有1000多亩肥沃良田,其中发展烤烟990亩,年出产烟叶3000担,仅此项村民收入达580万元以上。山羊、淡水鱼、山地鸡养殖、食用菌种植也有一定规模。多家企业落户本村,主要有造纸厂、机砖厂、粉干厂等。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246万元,财政收入17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901.2万元,比增14%,其中工业产值235万元,比增31%,农业产值1666万元,比增12.45%,农民人均纯收入4987元。 |
后楼村 |
后楼村位于尤溪县洋中镇西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 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食用菌、瓯柑产业是后楼村的主导产业,主要是规模化栽培香菇、木耳、杏鲍菇、金针菇、绣球菌和瓯柑种植,后楼村现已形成集食用菌、瓯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截止2012年底,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4321万元,村财收入2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241元。全村共辖42个村民小组,1845户农户,7120人,占所在的洋中镇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全村共有劳动力5031个。村设1个党总支部,8个党支部,党员251人。全村土地总面积69000亩,其中:耕地面积6956亩,林地面积53500亩。近年来,先后被福建省老龄委办公室、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文明办评为敬老模范村,被省“双学双比”领导小组授予“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称号,被县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后楼是福建省尤溪农民创业园食用菌产业园的核心区,村内已有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食用菌企业有“福建马诗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天益菌业有限公司”、“福建省祥云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农(福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4家公司,家庭菇场2家,村内有“尤溪县洋中镇洋中村遵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尤溪县老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社企带动农户种植瓯柑3000多亩,发展食用菌3000万袋,形成了以洋中镇后楼村为核心,辐射西滨镇为主轴的瓯柑、食用菌产业带。 |
康林村 |
康林村位于洋中镇西北部,海拔284米,属洋面低海拔山区,全村土地面积160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230亩,山地面积1107公顷。该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452户,1642人,劳动力为850个。 康林村交通便捷,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0公里,距长乐机场、三明机场百多公里,向莆铁路穿越本县境内,距火车站不足百里,交通四通八达,异常方便。 康林村群山环抱,土地肥沃,气候宜人,适宜种植各种山区经济作物,有林地面积21499亩,林区树种繁多,郁郁葱葱。水资源丰富,有年发电量45千瓦时小型电站2座。 康林村主干道路面全部硬化,全村开通384门程控电话并安装上闭路电视。林业、食用菌、烟叶是该村经济收入支柱产业,食用菌主要生产香菇、木耳、蘑菇等,仅此项收入每年都在200万元以上。2008年,种植烟叶面积500亩,产量1500担,产值达120万元;种植蘑菇60万平方尺,产值达120万元;种植香菇10万袋,产值15万元。此外,辣椒、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是村民经济收入一大亮点。该村引进一家雨衣加工企业,就业人员60多人,总收入达60万元。同时,康林村利用交通便捷优势,全村共有个体运输车30辆,总收入达200万元。 康林村与省级旅游区枕头山山水相连,旅游资源有待开发,溪湖底卢兴邦手下团子故居占地面积1200多平方米,整个建筑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康林人杰地灵,解放后有中专生数百人,大学生148人,研究生4人。多名工程师、教授。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199万元,财政收入2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840.7万元,比增14.79%,其中工业产值208万元,农业产值2633万元,比增10.75%,农民人均纯收入4903元。 |
龙洋村 |
龙洋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福银高速从村中经过,洋中服务区设在龙洋。现辖23个村民小组,有758户,2650人,村劳动力总数为1343个。全村总面积1493公顷,其中山地面积1080公顷,耕地面积2640亩。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共培养出本科生33名,大专生45名,中专技校生100多名,成为全县闻名的才子村,秉承了大儒学家朱熹的风范,为祖国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龙洋村伴随改革春风迅速发展。全村农户持续不断的耕山种果、大办山区第三产业,如今,数万亩荒山已披上绿装。至2006年底,全村共有纸厂1个,机砖厂3个,豆腐皮加工厂1个,养殖场2个。该村现在种果、科菜、养鸡、养鱼、养猪的专业户越来越多,经济效益也越来越显著,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龙洋村交通四通八达,福银高速横跨全村。电话实现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共安装电话450户。外出人员献爱心,捐助完善了村部文化中心、老年人娱乐场所、小学和主要街道等公益项目的建设。 龙洋村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努力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创建文明村、户、安全文明小区的活动有声有色。加强科教、文、卫、体等阵地设施建设,改善了村小学的教学环境,兴办了各项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象棋等体育协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娱体育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龙洋村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农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烟叶、蔬菜、毛竹等经济作物,烟叶种植1200担,产值达96万元;种植苦菜、苦瓜50亩,产值高达100万元;新培育毛竹500亩。同时,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黄板纸厂,年产值达300多万元;引进石材厂,年产值达200多万元。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6219万元,财政收入4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206万元,比增8.93%,其中工业产值1432万元,比增22%,农业产值2774万元,比增12.65%,农民人均纯收入4538元。 |
联洋村 |
联洋村位于洋中镇西南面,曾名洋头。海拔400多米,为半高山谷地。全村土地面积8560亩,其中耕地面积560亩,山地面积8000亩。全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100户,总人口360人,村劳动力总数为180个。 联洋村交通便捷,村距京福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1公里,向莆铁路座落本县内,距316国道二十几公里,交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 联洋村自开基600多年以来,历史上虽无名胜古迹,名人记载,然而1980年联洋村独立为行政村后,人才辈出,现有博士生1名,研究生2名,大学生13人,中专生20多人,遍布祖国四面八方,在各个岗位上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联洋村山銮叠嶂,连绵起伏,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资源丰富。有6000多亩活立木山场,油茶树1000多亩,茶籽油年可产10000多斤,有果园200多亩,毛竹、无公害蔬菜等。还有矿泉水资源极为丰富。 联洋村面平坦,村民房屋皆在路旁依山而建,出门交通便利,村里有两座石拱桥,桥下小溪流水,清澈见底,每当夏季来临之际,乡亲都在桥上纳凉聊天。 联洋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其中油茶是全村的特色产业,油茶林总面积1000多亩,为了响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油茶产业,2008年全村低产改造400亩,新植100亩,实现产油量1万斤,产值达到20万元;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达到360吨;加强果园改造力度,在稳定管好原有果园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血橙、欧柑、蜜桃嫁接改造;大力发展个私造林,全村造林1000多亩,实现林地无荒山,同时,加强对毛竹林改造;抓好以农民增收的主导和支柱产业的食用菌生产,2008年全村种植蘑菇6万平方尺,毛木耳15万袋,食用菌总产量达30吨。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养羊120多头,鸡500多头,肉蛋产品质量好、品质高,市场销售价格较好,产品供不应求。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736万元,村财收入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690.67万元,比增15.74%,其中,工业产值22万元,农业产值669万元,比增12.47%,农民人均纯收入4766元。 |
洋边村 |
洋边村(以前名叫东阳),地处洋中镇西部,紧邻集镇中心地带,海拔200米,最高山峰海拔538米,距福银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3公里,是公路通往尤溪县城主干道必经村,交通便捷。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是新兴的生态旅游观光村,该村辖12个村民小组,人口911人,其中,男481人,女430人,266户,劳动力565个,其中劳动力转移285人。全村土地面积62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28亩,山地面积473公顷。 近年来,洋边村从2006年以后先后引进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有限公司、生态旅游观光园、防水服装厂、铭华纸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达8000多万元,解决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同时突出食用菌、烤烟、茶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2008年,种植蘑菇30万平方尺,收入达60万元,种植烟叶250亩,产量800担,产值75万元。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3483万元,财政收入8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36.7万元,比增12.72%,其中工业产值380万元,比增66%,农业产值1757万元,比增1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051元。 洋边村是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市级推进村,目前村容村貌是焕然一新,实现了亮化、净化、人和的景象,公益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洋边村自南宋年代,建有一个马仙亭,名叫“高峰亭”,历史悠久,西边有座横山耑把守水尾,有数百老树常青留荫;南边有底山同山峦叠翠排列;北边有貌似“仙人看书”山形鼎立。历史上曾有武秀才王朝清手持百斤关公刀习武。 |
水圳村 |
水圳村系尤溪县洋中镇的一个小村,位于尤溪县的东北部,洋中镇的东南部,现与汤川乡交界至白际3公里,可通往山兜经省道福三线至福州,西北连洋中镇至高速路口15公里,全村人口639人,其中,男332人,女307人,177户,辖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劳动力总数为282人。 水圳村历史悠久。被誉为闽西北的“粮仓”,为县级文明小康村。 水圳村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凉湿润,日照充足,有利于林木竹果生长。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现有2个水库,2个水电站,年发电320千瓦。主要物产有木材、竹、笋、松脂、梨各种农副产品等。 水圳村境内空气新鲜没有污染,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结构由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转变,农、林、牧、副、渔各业得以全面发展。 水圳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充分利用区位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树种植,以种植芙蓉李为主,种植1350亩,产值高达135万元,培育油茶780亩,新植180亩;大力发展养殖业,全村养鱼25亩,产值5万元,养牛20头,产值30万元,重点扶持养羊专业户,出栏320头,产值24万元。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2505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2198万元,比增13.5%,其中,工业总产值313万元,比增66%,农业总产值1885万元,增长11.58%,农民人均纯收入4811元。 |
桂峰村 |
2003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村”。 桂峰村位于洋中镇之东北向, 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直线距离仅500米。全村349户,1268人。海拔550米,为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 桂峰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50多年了。南宋中后期,金兵南侵,小朝廷偏安东南,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随着南移。作为名门之后的蔡长,承祖训避世筑居、耕读传家,桂峰便成为他理想的首选之地。后来,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桂峰经过,是尤溪内地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促使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 桂峰村位于洋中镇东北部,毗邻南平市樟湖板镇,村部距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3公里,历史上曾名桂岭,又叫蔡岭、岭头,被誉为“遗落在山中的明珠”、“山中理窟”、“云霞仙境”。 小桥流水,曲巷通幽,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旋踵即景、移步换天。这就是对是现存明、清时代古建筑39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尤溪桂峰村写照。 桂峰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50多年了。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就势分布于村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文物古迹作为历史文化名村的主要标志,是承载各个历史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积淀,古建筑是文物古迹的重要组成部分。桂峰村满目皆古,古道、古街、古树、古书斋、古碑刻、古画、古族谱等,最出色的则是古建筑,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有:蔡氏祖庙、蔡氏宗祠、石狮厝、楼坪厅大厝、后门山大厝、后门岭民居、后门田大厝、资寿寺。据统计,清代以前的古建筑就有39座,桂峰古建筑规模之大,保留之完整,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少见。 桂峰地灵人杰,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开基发展遍及各地。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墙上张贴的许多科举捷报,至今仍依稀可见。 三十几座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年代的古建筑中,有一条则是相同的,那就是突出亦儒亦官亦商的文化品位,对后世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巨大。 |
梅峰村 |
梅峰村位于洋中镇集镇所在地东部,全村土地面积3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3135亩,林地面积22450亩。该村下辖6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710户,人口2943人,党员112名。2006年被列为新农村建设市级整治村。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896万元,比增14.7%,其中工业产值5795万元,比增22%,农业产值3101万元,比增12.65%,农民人均纯收入5349元。 梅峰村凭借区位和资源优势,全村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农业方面:该村是优质烟叶种植大村,是全县首批清香型烟叶基地,烟叶产量突破5000多担,农民仅此项增收500多万元;该村还拥有20000多亩活立木、毛竹、小径竹山场等,尤其是在林改后,大力发展个私造林,在全镇率先成立了第一家个私林场,面积3000亩;除此之外,该村还出产优质水果,畅销省内外,拥有瓯柑、脐橙2000多亩,年水果产量达1600多吨。工业方面:目前村内已有尤溪县星隆塑料制品厂、尤溪县鑫兴纸业有限公司、福利包装纸厂、华厦装饰板厂,三联木制品有限公司、铭华板业有限公司、熟客食品厂等17家企业落户,固定资产总投资3130万元。另外,福建农林大学也在该村征地220亩,作为教学实验基地。随着一、二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该村的个私经济也蓬勃发展,尤其是运输业发展较快,全村拥有各类机动车辆200多辆,各类个体工商户130多家。其它方面:该村作为市级整治村以来,先后投资23万元完成村主街道立面装饰、人行道花格砖铺设、安装路灯52盏;投资70万元完成坎兜小学校园改造工程及水泥路面铺设;投资400万元完成县道X737洋樟公路梅峰段水泥路铺设; 投资85万元完成11个烟田基础设施改造项目和烟叶生产烤房群及烟农活动中心。投资45万元完成丹坑至台峰7米宽水泥路修建。2006年,该村被县评为文明村,2007年被市评为2006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治村鼓励奖,2008年被县评为新农村建设优胜推进村。 |
王宅村 |
王宅村位于尤溪、南平、闽清交界处,全村土地面积2880公顷,其中山地面积1500公顷,耕地面积1145亩。该村下辖5个村民小组,138户,462人,村劳动力为246个。 王宅村交通便捷,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官洋服务区仅一河之隔,与京福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的水泥路全线贯通。离京福金沙互通口仅13公里,与南平316国道相距9公里,道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方便。 王宅村东与南平相邻,北与闽清交界,1942年-1946年间,原福建省省委领导带领游击队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开展游击活动,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做出杰出贡献,解放后,被定为革命老区村,随着我村经济的发展,我村被誉为“小金三角”之称。 王宅村地广物博,群山环抱,青山绿水,气候适宜,冬暖夏凉,境内资源丰富。拥有全省最大的林区----美菇林,林木蓄积量约60多万立方米,毛竹1500多亩,小径竹5000多亩。有王宅溪和来地溪两级流域贯穿全村,现有:隘头库区、王宅库区、来地库区、城门溪库区,四库总发电量达3600千瓦时。有铅锌矿、铜矿、铁矿、水晶石、花岗石、灰绿岩、高岭土等,本村奇盛石料厂年产量可达50万平方板材。有冬笋、甜笋、苦笋、土鸡、土鸭及无公害农副产品。 王宅村地处三县交界处,乡村文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全村有耕地面积1145多亩,农业基础设施良好,具有发展高优农作物的条件,境内可开发一定规模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基地。如:花卉、蔬菜、苗木规模养殖等特色种、养殖。山场养殖、库区养殖、竹山养牛羊等大、中型养殖基地,有一定规模的发展,村部约有万平方的房屋供厂房、住宿。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村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投资了60万元完成了村通镇内20公里道路硬化工程;投资10万元建设了村自来水厂;投资2万元完成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投资5万元建成农民健身场所。今年王宅村还将硬化通隘头自然村道路、改造电灌站、铺设硬质化渠道等项目列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王宅村发展奠定基础。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4106万元,财政收入3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265.1万元,比增4.39%,其中工业产值1133万元,农业产值1132万元,比增11.55%,农民人均纯收入4777元。 |
际深村 |
际深村是革命老区,位于洋中镇西北面,与南平市樟湖镇交界,人们习惯于叫际头,50年代曾与际口合并为大队,后独立为一个村,海拔为180米。全村土地面积170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775亩,山地面积1173公顷。全村下辖三个自然村(际头、山门、深渡),7个村民小组,199户,629人,396个劳动力,其中,男劳动力216人,女劳动力180人,劳动力转移169人。 际深村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在2005年已通水泥路,村头公路通往后楼连接洋中高速互通口仅16公里,村尾公路连接洋樟公路,左通316国道,全程仅13公里,右通往际口村至洋中高速公路互通口,全程仅12公里,交通非常方便。 村庄四面环山,房屋集中,土地肥沃,森林资源丰富,山顶林木茂盛,山脚绿油的果园、毛竹、绿竹、小径竹比比皆是,村庄中间有一条源头小溪,水质清澈见义,溪中有天然的龟、虾、鱼、鳖,空气清晰,村民勤劳善良,安分守已,民风纯朴。际深村以农耕为主,以种养殖为主要收入,主要种植水稻、烟叶、辣椒、槟榔芋、果树等。规模养殖有猪、羊、鱼、鸡、鸭。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1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达1513万元,增长13.82%,其中,农业总产值13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30元。 |
天堂村 |
天堂村位于洋中镇东部,距京福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16公里,海拔815米,全村土地总面积15860亩,林业用地面积12908亩,耕地面积1020亩。全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148户,513人,村劳动力总数为264个。 天堂村自然环境优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宜人,人杰地灵,被人们誉称为“人间之天堂”。境内资源,物产盛多,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木、马尾松、毛竹、小径竹、脐橙、金柑、西瓜、香菇、天然果实等。 天堂村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养猪业,投资500万元,兴办兴瑞养猪厂,预计产出母猪300头、小猪5400头;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投资250万元,成立尤溪县天堂山泉水有限公司,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同时,该村加大进行个私造林力度,目前拥有3000亩个私林。 天堂村内有3公里宽敞的水泥公路围绕全村,家家户户通电话,安装有线闭路电视,饮用天然浅井水,该村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241万元,财政收入2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39.8万元,比增12.01%,其中工业产值124万元,农业产值916万元,比增11.24%,农民人均纯收入4644元。 |
上塘村 |
上塘村位于洋中镇东北部,海拔485米,为半高山谷地,在京福高速公路遂道上方,东与南平、古田、闽清交界,南与天堂村接壤,西连文化名村桂峰,北邻坪坑村。全村147户,561人,其中,女260人,男301人。该村下辖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7298亩,耕地面积1283亩,林地面积14223亩,其中有林地13459亩,森林覆盖率达80%。 上塘村交通便捷,福银高速公路贯穿我村境内,距离互通口仅20公里,距长乐机场200公里,距离三明机场100多公里,距离316国道8公里,交通四通八达非常方便。 上塘村山中物产丰富,拥有14223亩活立木山场,毛竹、小径竹、野生药材等,还有天然矿泉和无公害的绿色食品。 上塘村拥有1283亩肥沃农田,近千亩小径竹、毛竹,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每年劳务输出200人左右,仅此项收入达200多万元。该村充分利用山区优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现有油茶面积307亩,产值20多万元,个私造林2000多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养猪为主体的的多种养殖模式,增加农民收入。 上塘村内有12公里宽敞的水泥公路围绕全村,家家户户通电话,安装有线闭路电视,饮用天然浅井水,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304万元,财政收入14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048万元,比增12.36%,其中工业产值133万元,农业产值915万元,比增11.02%,农民人均纯收入4737元。 |
坪坑村 |
坪坑村位于尤溪东北部,与南平樟湖板交界,海拔665米,距镇政府21公里,是尤溪县最边远的一个高山小村。全村有三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5户,662人,村劳动力总数为340个。全村土地面积为1507公顷,其中山地面积980公顷,耕地面积1490亩。 坪坑村,旧称福建省尤溪县洋中十七都岐峰村,曾经是人丁兴旺,集体收入和家庭收入较富裕的典型村,在清朝末年时,曾经为村争的荣誉的有两名,一个秀才名蔡其祥,一个举人名蔡启旺,至今两座石旗杆还屹立在本村祠堂两边。解放后蔡美风毕业于某校电大,曾在湖南省轻工业厅任总设计师。 2004年以来,村容村貌以有了明显的改观。村级6公里交通路现已铺设水泥路;闭路电视网络已延伸到3个自然村;电网设施也得到了完善;坪坑村所在地家家户户都安装了自来水;村民95%都享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村里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几年来无发生恶性案件,村民生活日益提高,村民安居乐业。村容村貌不断完善。 坪坑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5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尤其丰富,村落中祠堂、古水井、老街、古庙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002万元,财政收入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848.73万元,比增12.42%,其中,工业产值94万元,农业产值75万元,比增12.67%,农民人均纯收入4811元。 |
浮洋村 |
浮洋村位于洋中镇的西南,占地面积四万一千多亩,其中国有林占地11000多亩,生态保护林占8600多亩,农田占1800多亩,人均占地42.3亩。该村下辖四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人口有965人,村劳动力个数为487个。 浮洋村离福银高速公路洋中互通口有21公里,现在都已经铺上水泥路面,中心村与锦洋自然村连接段正筹措铺设中,武洋自然村与汤川的百际村仅隔5公里,与天堂村、上塘村、官洋村为邻,也都有水泥路面,交通便利,益于相互交流,经济互补。 浮洋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足。良好的气候成就了我村竹子的生长,全村约有一万多亩苦竹林,生长旺年可出产苦笋50万多斤,每年还可采伐各种规格竹子供给福州、闽清、闽候,还有汤川乡等地菜农的使用,还有较丰富的毛竹林、甜竹林,四季野果不断。 充沛的雨量带来了充足的河水,独特的地势造就了河水的极大落差,我村开发电站6个8级:猫坑电站、前溪电站、大福岭电站(三级)、后林电站、后溪电站、苦竹洋电站,总共装机容量达4千千瓦。 我村虽属于丘陵地带,但是大山的腹地里蕴藏着不少的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灰绿岩、“满天星”石材等都待开发。 离浮洋村5000米的戴云山脉有一处山峰叫“顶宫山”,土名叫“腾云仙”,海拔有1700多米,她雄伟壮观,屹立在群山之中。当你登上山顶,放眼四望,便可以饱览壮丽山色,极目眺望,十几里的山村尽收眼底,山峦在肢下起伏,云雾在身边飘荡,使人有种腾云驾雾进入仙境般的感觉,由此便有了美名——“腾云仙”,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旅游避署的好地方。 有待于开发的资源丰富:一是可办竹制品加工厂,本村的竹子资源,再加上邻村原料供应充足,运输路程较短,方便且灵活。二是矿业开采,有“满天星”石板、高岭土、灰绿岩。三是电站兴建,水资源充足,地势优越,可兴建中小型电站。 小径竹是我村的天然资源,我村山地面积多,山地势高,适宜小径竹的生长,特别是苦竹长势良好,目前有1000亩的苦竹林,产值高达35万元;大力发展烟叶产业,种植面积达150亩,烟农收入到达33.8万元;发展个私造林,确保采伐湿地更新造林,自林改以来,个私造林达4500亩;保持优质单晚稻面积1700多亩,并扩大种植再生稻300亩。 |
官洋村 |
官洋村位于洋中镇东面,历史上曾名为官峰。海拔780米,周围山峰呈半月沉江形,又谓莲花开放,形成高山上的小盆地,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1762人,531户,辖3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劳动力总数1011人,其中,男533人,女478人, 外出人口总数592人,从事第二产业341人,服务业251人,流往县外就业457人。全村土地335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120亩,山地面积2772公顷。 官洋村交通四通八达,福银高速公路过境12公里,村部距京福高速公路官洋服务区仅10公里,距洋中互通口29公里。距长乐机场、三明、福州一天均可来回,通往洋中镇、官洋服务区的水泥路均已铺成通车。 官洋村风景优美。境内天牛峰、高山鼻遥遥相对,玉笋、印石耸立呼应,石门槛金鸡报晓开,沙帽石圣公留踪迹,石碑匾对面山边悬,水尾水库似明镜,官峰庙神景合一更添光彩,林下崖瀑布直泻而下,官峰桥似玉带佩腰。周围山峦迭起,婀娜多姿,温柔可亲,潺潺小坑流水伴着飕飕凉风,催人奋进,可谓是避暑休闲好去处。 历史上能人贤人层出不穷,解放后中专生132人,大学生127名,研究生3名,工程师教授多人,遍布祖国四面八方。 官洋村洋面群山环抱,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境内资源丰富,有32892亩杉木、松木;有油茶林420亩,水果280亩,铁观音茶叶基地336亩,毛竹林224亩,银杏103亩,生态公益林9741亩,自留山7305亩。 官洋村有广阔的农田、山场、草场、除种植水稻播种面积3120亩外,有特色农产品龙须菜560亩,苦瓜20亩。村民们放养牧牛87头,羊103只,饲养猪365头,鸭1万多只,土鸡2万多只,设立一个竹基地;水库中养殖着一批又一批鲢鱼、草鱼、鲫鱼…… 官洋村劳动力资源尤其丰富,每年输出500多人,收入600多万元,还有几十人远涉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赚回大量外汇,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官洋村村落建筑主要以流线形街道两旁诸多钢混建筑和依山就势庭院建筑。沿着水泥路漫步,村头村尾足足需要半个时辰。淳朴的村风,文明整洁的村貌正在形成,发展中的新农村前景是光明的。 200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391万元,财政收入71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213万元,比增6.14%,其中工业产值1218万元,农业产值1995万元,比增12.49%,农民人均纯收入4981元。 |
洋中村 |
洋中村位于尤溪县的东北部,是洋中镇集镇所在地,是洋中镇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活动中心,全村960户,人口3321人,3个自然村、25个村小组、6个党小组,党员138人,耕地面积3601亩,林地面积34750亩。全村妇女1486人,其中女劳动力764人,女农民技术员5人,现有妇代会委员7人,妇代会小组25个。青年2072人,团员46人,村团支部书记1人,委员2人。 近年来,洋中村的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除了中央政策好,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外,主要是我们注重发挥人和组织优势,充分发挥八个方面作用,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工业方面:作为一个工业带动型新农村,在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经济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下,工业发展如火如荼,以工业反哺农业的形势一片大好,工业经济成为村的支柱产业。被县列为县经济开发区洋中园的称号,形成了埂尾、樟溪坂和宝亭洋工业园区,宝亭洋1000多亩的开发任务,到目前已完成。开挖土方工程,填方碾压410万方,浆砌排水沟2100多米,主干道水泥硬化工程完成1000多米,自来水工程已引入园区,整个宝亭洋园区总投资达2600多万元,引进鞋业项目和中翔纳米厂等18个厂家入住园区,其中鞋业园于09年元月8日,举行奠基动工仪式。农业方面:在发展果业的基础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特色农业不断发展。借助于福建农林大学科教基地,推广水稻新品种种植,①抓好高山片区优质水稻品种,提高村民增收。②利用洋面农田种植烟叶蔬菜和蔬菜反季节种植等经济多样化产业结构。③利用福建光华百斯特生态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增加农户养殖鸡、鸭、鱼的基地,积极用现代工业观念谋划农业发展,重点引进农产品龙头企业,依据洋中本地永盛农产品、熟客食品厂等企业,抓好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培植和基地建设,推进农村、农业、农民产业化发展。 洋中村曾先后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评为明星村、文明村,被三明市委评为农村带领群众奔小康先进党支部和文明村等光荣称号。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