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尤溪县 >> 西城镇 >> 新联村

新联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联村简介

  新联村位于尤溪中西部,距县城8公里,东与团结村相接壤,西与和平村交界,南联七尺村,北与玉池村相接。尤溪至大田公路穿越而过,离“向莆”铁路尤溪火车站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总人口306户,1295人,其中:男659人、女636人。劳动力751人,其中劳力转移328人。土地面积5010亩,其中:耕地面积1170亩,林地面积3075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09万元、工业产值690万元,粮食产量705吨,村财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6元。
  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旧名为六都梁坑堡,解放后由梁坑、后隔、丁兜、官坑、吉坑五个自然村组建而成。1954年由5个自然村组建新村而得名为新联村,旧属城关镇管辖。196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团结管辖区。
   全村农地分布在海拔160—500米的地域之间,林地、农田地质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林地用材林有杉、松木,盛产茶叶,有机茶园、芦柑、食用菌类、品质优良畅销全国。
   人力资源充足,现有劳动力转移328人,其中各种技能工123人,在外务工205人,在校生23人。如:留美国田联明,留日本梁瑞禄等6人。劳务输出是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随市场发展,种植业、饲养业同时发展,猪、羊、肉鸭、山地鸡、蔬菜、食用菌遍布城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食用菌品种有:平菇类、香菇、金针菇、长根菇、茶树菇、毛木耳、灵芝等。
   水资源充沛,天然水质好,利用这一天然水源生产的沈峰牌纯净水畅销全县各乡镇。
   现留存清代末古民宅10多座,雕刻丰富多彩,如村中梁家祠堂、高山老宅、丁兜的大宅厝、后隔的前口厝、大厝等。古有大田知县梁高为官清正廉明,百姓赠送石狮一对,现供于梁家祠堂门口。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6106 365000 -- 查看 新联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联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新联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西社区

  城西居委会地处距县城2公里的城乡结合部,于96年5月组建。辖内常住总人口3102人,818户,其中男1632人,女1470人;街面库区移民1845人,398户,划分四个片区,19个居民小组,6个工作人员,其中移民干部2人。其基本情况如下:   一、计生。计生总人口3102人,818户,育龄妇女1038人,已婚妇女614人。09年度发证37本,出生14人,落实四术33例,提前享受奖励扶助2人,子女就学成才扶助2人。   二、稳定。辖内常住库区移民398户,1845人,多数移民以套房居住为主,分布疏散。我居上下工作人员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库区稳定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针对少数思想抵触移民做好平时疏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针对重点情绪不稳定的移民进行值班跟踪,责任落实到人,并做好记录,及时汇报;三是组织学习,大力宣传政策并及时把库区材料逐户发放;四是充分利用老年协会参与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引导老年人参与身心健康活动。   三、低保。通过民主测评,张榜公布,针对特殊困难群体享有应保尽保,共有51户,153人,上级拨助月补助金10980元,其中库区移民30户,88人。   四、就业。劳动力1856人,其中男947人,女909人。其中移民总劳力976人,男503人,女473人。目前,包括上岗前培训713人次、县级86人次,移民自生就业较典型的有规模超市4家,建材2家,食杂店6家,饮食餐馆2家,其中沙县小吃一家,运输8户,菜、肉、水果摊7家,年人均收入上万元以上。   五、财务。每年靠镇拨助31500元,包括各类补贴2500元/人,办公经费2000元/人。   

后洋村

  后洋村位于西城镇的东南部,距离镇政府约5公里,全村辖有5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46名0党员,全村共计人口353户、1484人(其中男:756人,女728人),劳动力总数86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57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1218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500亩、林地面积为9090亩。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4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55万元、工业产值890万元,企业产值1299万元,粮食总产718吨,村财收入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4元。   后洋村地域平坦,田地连片集中,整体地势呈“盆地”状态,自然生态保护完整,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人居环境清新优美,新村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全村95%以上农户住上钢筋结构的新房,全村自来水工程已全部实施。流经我村的“清印溪”河流两岸种满了苍翠的绿竹。水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尤溪后洋水电责任有限公司与下寨电站”为新形势下经济建设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两条共投资60多万元,通向湆头村与东村村的水泥路,于2008年度相继投入使用。以租赁形式与镇工业园区签约,目前引进36家规模程度不一的企业在此投资兴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大量村民从传统的农耕劳作中脱离开来,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良性流转。近年来,烟叶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我村被三明市烟草公司指定为“优质烟叶生产重点村”,烟基项目更是福荫村民,广大烟农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2008年税利返回也使得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多元。尤溪经济开发区城西圆延伸到我村,国家重点工程“向莆”铁路途径我村,为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团结村

  团结村地处城郊,是西城镇镇区中心村。距县城5公里,在建的“向莆”铁路过境2公里,“向莆”铁路尤溪火车站座落本村大池塘。即将开工建设的厦沙高速公路也将过境我村,我村未来将成为尤溪县的交通枢纽。现有6个自然村,16个村小组,618户,总人口2440人,其中男1255人、女1185人,劳动力1321人,至2008年末已转移劳动力503人。全村土地面积8880亩,其中:林地6390亩、耕地1335亩。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575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659万元,工业产值3100万元),粮食产量687吨,村财收入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70元。辖区内有尤溪县第五中学、西城镇中心小学等全日制中心学校、银行、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现有富春纺织有限公司、绿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百洋木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就业100多人。全村自来水入户率80%,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100%。   团结村立足村情,着力推进“工业带动型、城郊服务型”新农村建设。全村共出动劳力230人次清理生活垃圾,拆除猪、牛栏,厕所12间,铺设大池塘花格砖人行道100米和西城中心小学人行道地砖,改造街心花园一个,栽绿化树木150棵,安装路灯60盏。继续推进英边洋精品小区建设,出台卫生保洁机制,实行卫生门前三包,增设垃圾桶和垃圾中转站,实现垃圾统一处理,统一调运,保持环境整洁、美化。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调优结构,新植果园300亩,完成个私造林500亩,新增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面积200亩,投入基地基础设施建设70多万元。辖区内现有富春纺织有限公司、绿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百洋木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实现就业100多人。2008年村财收入达96万元,比2007年75万元增收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了673元。加强基础设施投入,2008年,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40多万元,其中投资15万元完成七口街桥头至桃园新村河边路路面硬化;投资11万元铺设大池塘安坑、三弟厝水泥路1000米和大池塘人行道花格砖铺设100米;投资78万元完成团结三车至高崎2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以及投资5万元完成英边洋精品小区的小巷路面硬化和其它的附属工程;从而实现村主干道路面硬化率达100%。同时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共完成水渠改造和清淤3条,总长度达1.9公里,投入资金4万多元。   

光林村

  光林村地处城郊,东邻尤溪县城,西接西城镇区,是典型的城郊型经济村,全村现有274户,总人口1107人(其中男575人、女532人),劳动力631个,至2008年末已转移劳动力315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0%。党员40个,全村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8055亩,其中:耕地1140亩,林地5535亩。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11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08万元、工业产值9800万元,企业总产值10645万元,粮食产量428吨,村财收入66万元,人均纯收入5330元。境内有304省道,城西街以及青印溪并列贯穿中部,并将全村分为南北两大区。目前“向莆”铁路也在我村西南方向横穿而过1.3公里,在不久的将来距尤溪火车站仅有两公里之遥。   光林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青印溪对岸建有西城第二工业园,引进尤溪卫校等众多企业和单位,正在引领典型农业村逐步迈向以工业、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强村。自1992年被列入城西开发区以来,先后引进了“西城人造板有限公司,前景竹木加工厂,塑料加工厂,水泥管厂,永兴机砖厂”等多家企业入驻。   光林村地处城郊,以种植蔬菜为主,是城区的“菜篮子工程”基地,有300亩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提供40%的蔬菜需求量。有5户培育优质果苗、绿化苗等。近年来规模畜牧业快速发展,现有年能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猪场7个,还有多个的养鸡场、蛋鸭场。   光林村目前拥有800亩的土地有待开发利用。近年来,以村部为中心点的道路水泥硬化正逐步向各自然村延伸。   

解建村

  解建村位于西城镇东南方向,地处集镇所在地,东面靠大池水库,南面与联建村相邻,西面与尤五中隔河相望,北面与上源村接壤。海拔120米,距县城6公里。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可谓四通八达。我村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依山傍水,山青水秀,青印溪穿境而过,素有“秀溪洋”之美称,福建尤溪经济开发区城西园落户于本村境内。    全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489户农户,1912个人,其中男934人,女978人,劳动力987人,其中16-40岁的男劳动力367人、女劳动力342人,劳动力转移535人。土地总面积14160亩,其中:耕地面积1530亩,林地面积10680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332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77万元,工业产值1250万元。企业产值1380万元。2008年村财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0元。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全村95%以上的村民已住进新居;100%住户安装了电话、闭路电视;100%村民用上自来水;100%村民享受医疗保险,孤寡老人,特困群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农民生活安居乐业。全村拥有私驾轿车30多辆、农用车20多辆。村-户投资80多万元,在秀溪河上游建设了一个34㎡游泳场,村民夏季纳凉、休闲、健身有了好的去处。村内主干道铺设水泥路面5公里,两侧绿化成荫、路灯明亮、道路洁净、环境优美、村庄美观。    解建村走多业并举的路子,农田水利建设现已铺设U型渠近万米,满足了灌溉排洪的需要,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轮作蔬菜和烟叶,2008年种植优质稻800多亩,种植蔬菜400亩,种植烟叶150亩。现有鸭苗繁育重点户2户,年可向社会提供50万羽的鸭苗;养猪专业户1户,年出栏200头商品猪;从事花卉苗圃4户;从事个体工商户10家;兴办私营企业2家(竹木加工厂、生态砖制品厂);到城西园企业就业的村民有328多人,人均每年可收入13000元。    2006年度获三明市“新农村建设整治村鼓励奖”。在外工作副处级以上的干部有3人,乡村医生张宏荣曾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称号   

联建村

  联建村坐落于尤溪县西城镇东南部,距镇1.5公里,离县城6公里。与相邻村庄全部通水泥路,交通十分便利。全村现有13个村民小组,406户,1699人,其中男876人、女823人,党员45人。共有劳动力978人,至2008年末已转移劳动力136人。现有党员44人,村党支委3人,党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4人,31—59岁31人,60岁以上9人(1人80岁)。文化程度:小学文化16人,初中20人,高中4人,中专2人。土地总面积11640亩,其中:耕地1485亩,林地面积9390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219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59万元、工业产值935万元,企业产值1201万元,粮食总产845吨,村财收入2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75元。   联建村农业经济以种植为主,占农业总产值的67.2%,其他收入32.8%。充分利用城郊地理优势,发展城郊型经济。2008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191.1亩,其中粮食作物491亩。   联建村有新建民房455个单元,占地面积18867㎡,建设面积109401.6㎡,建设投资(原价)4798.5万元,人均居住面积81.16㎡,人均建房投资3.56万元。全村拥有轿车25部,铲车、挖掘机8部,龙马车15部。在村中心为村民建了一个集娱乐、学习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有书刊、报纸、棋类,同时在村中心建个标准篮球场。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了“养老生活补贴”活动。连续投资300多万元修了全部道路,使村内道路得到全部硬化通畅。   联建村私营企业发展,村内共有企业3家,其中食品加工1家、竹木加工1家、建材1家,2008年村企业总产值185万元,解决就业55人。在外投资500万元以上3家;投资100万元以上3家;投资50万元以上5家。   近年来,联建村投资建设路、桥、水利、自来水等工程累计500多万元。现有农村低保30户、74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8.3%,其中免费人数154人。   

上源村

  上源村位于西城镇的东部,是一个偏僻的山村,海拔从300米至800米,东与联建村接攘,西与东村村为界,北和梅仙镇为邻,南连解建村。距镇所在地7公里、县城12公里,毗邻红土地工业园区和“向莆”铁路尤溪站,现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硬化,交通便利。   上源村共有7个自然村,9个生产小组,258户,总人口997人,其中:男513人,女484人,劳动力总数556人,已向非农产业转移363人。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为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2003年得到政府的规划批准,小学并校西城中心小学,村民陆续迁徙镇区附近。因此,大部分村民都到镇区工厂就业,或者经营其它项目。现村内仅剩几十户住户,大部分以发展毛竹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其中:仅毛竹一项,平均人均收入就达450元。种植业主要有:水稻、铁观音、油茶、油柰、芦柑、冰糖芋等。养殖业主要有:山羊、土鸡、土鸭、肉猪、母猪、草鱼、鲤鱼等。   上源村土地总面积17175亩,其中:耕地面积975亩,林地面积15285亩(其中:生态林面积4822亩,毛竹林面积3894亩)。由于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现已有部分开发商到村内兴办企业。其中:以旅游业最具特色,如:老兵假日农庄、天然游泳池、钓鱼山庄等休闲娱乐场所。今年又成立了尤溪山地车协会,每逢假日游客不断,从而也带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6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5万元,工业产值450万元),企业产值895万元,粮食产值607万元,村财收入116万元,人均纯收入4332元。   

七尺村

  七尺村紧临镇区,距集镇仅5公里,省道206线穿村而过,即将动工建设的沙厦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可望设在七尺村,交通条件便利。是人口大村,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666户、2679人,其中男1397人、女1282人,劳动力总数1551人,已向非农产业转移77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5965亩,其中林地20775亩、耕地2685亩。2008年,全村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92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811万元、工业产值3115万元,村财收入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57元。   七尺村是农业大村。2006年全村共平整农田1156亩,2008年实施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2009年全村种植烟叶461亩,成为西城镇烟叶种植第一大村,种植西红柿等蔬菜80亩,全村共有养鱼、养鸭专业户13户。   七尺村是工业新兴村。自2006年开始,西城镇开始在七尺村开发建设七尺工业项目集中区,七尺村的工业经济实现了新飞跃。工业区总体规划1000亩,首期开发300亩,并完成“三通一平”200亩,已有4家企业入驻。目前村内共有工业企业5家,分别为永森竹制品厂、隆森机砖厂、远森木业有限公司、远兴竹业有限公司、沈祥化工有限公司。其中远森木业、远兴竹业、沈祥化工成为上规模企业。   七尺村是旅游潜力村,省级自然保护区——九阜山地处境内,总面积2308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96%,是原始的亚热带雨林,名贵植物、生物种类繁多。卢兴邦出生于朱源里自然村,卢家祖祠和卢兴邦故居保存完整。   

和平村

  和平村地处尤溪西南方,距镇政府5公里,海拔360米。全村168户,651人,其中男336人、女315人。有6个村民小组,1个自然村,党员31人,其中女党员5人。土地总面积4443亩,其中耕地765亩、林地2825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3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33万元、工业产值598万元;村财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09元。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68 亩,总产量461吨;胶白面积21 亩。林地面积2825亩;其中用材林1845亩,油茶285 亩、茶叶100亩、毛竹林面积115 亩、生态公益林8 亩、果树62 亩、绿竹45 亩、小径竹118 亩。其他面积247亩。   水利设施完善,临近双里水库,水利干渠贯穿全村境内。   个体企业发展,黄必养在本村发展茶叶加工,年产值16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26人;黄必秀种植茶叶100多亩,年产值120多万元,解决劳动力就业35人。   计生工作,其中育龄妇女数202 人,占总人口30.8%,已婚育妇145人,占总人口22.1%,其中:无孩育妇7人,占已婚育妇1%;一孩育妇58 人,占已婚育妇8.8%;二孩育妇63人,占已婚育妇9.6%,二女育妇10人,占总人口1.5%,,已结扎10人;多孩育妇17人,占已婚育妇2.6%.   党建工作,共有党员31名,其中:流动党员2名、女党员5名;30岁以下2名、30—40岁2名、40—60岁14名、60以上12 名、80岁以上1名。   社会事业发展,现有农村低保10户31人,年发低保金总共19152 元,月发低保金每人51元,年发低保金617元;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5.5%,其中免费人数111 人(重点优抚对象1人、残疾2 人、二女扎户40人、独生子女户37人、低保户31人)。   人文发展,读本科大学生10人。在外工作当任领导干部的有2人,在部队正团级1人(黄联钦),付团级1人(兰洪伟)。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郑庄村

  郑庄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193户、776人,其中男412人、女364人,劳动力总数437人,已向非农产业转移168人。境内共有4个自然村。全村土地总面积4650亩,其中耕地885亩,林地2715亩。随着撤点并校,大部分人已迁往集镇所在的洋面村居住,据统计,共有124户迁出,在郑庄居住的大多为老人。   郑庄村由于地处西城镇西南,距镇政府13公里,相对而言比较偏僻,制约经济发展。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41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6万元、工业产值701万元,村财收入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4元。   郑庄村是个茶叶生产大村,有茶叶538亩,其中铁观音230亩,茶叶种植面积5亩以上的就有50余户,种植大户郑开炜等人牵头成立了九福香茶叶专业合作社,并租用原小学校舍创办了加工厂,生产铁观音、绿茶等。参加县里组织的茶叶鉴评会获优质奖;参加三明市林博会获优质奖。   郑庄村是个种养村,种植东愧杨梅30余亩,具有个大味美的特点,每年的6月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杨梅种植户仅杨梅一项就达3000元。近年来,该村还利用山地养殖土鸡,全村共有养殖户10户,年出栏2.7万只。   

玉池村

  玉池村位于西城镇南部,秀丽的青印溪绕村而过,省道304金泰线穿过全境,为西城镇第二大行政村,辖4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2105亩,其中耕地2145亩、林地7845亩,总户数704户,人口2903人,其中男1497人、女1406人,党员66人,劳动力1675人,2008年转移劳动力1132人,工农业总产值959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538万元、工业产值7052万元,企业产值7285万元,粮食总产984吨,村财收入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45元。   村内现有3家机砖厂、2家塑料制品厂、竹木加工厂、有机茶加工厂、一家汽车修理厂和货运车队。境内有省级经济区城西园及西城镇第一工业区。   玉池村水源充足,土壤肥深,适合种植水稻,是粮食大村。林木蓄含量多,主要林种为杉、松、毛竹、小径竹、绿竹等,其中以小径竹较为突显。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台山罗汉寺,始建于唐高宗永隆年间,毁坏后于明崇祯年间重建,距今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占地约为15亩,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化生塔等,造型另致,独具一格,是旅游观光的一处佳景。   玉池村交通便利,距县城8公里,集镇3公里,和县城之间有公交车往返,并被县委、县政府纳入大城区规划。在建中的“向莆”铁路跨越村东并设建尤溪客运站。筹建中的沙厦高速公路将过境玉池,并将设县级互通口,届时玉池将是尤溪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山村

  三山村位于西城镇东部、距县城46公里,与沙县交界,平均海拔800米,分布4个自然村,317户,总人口1346人,其中男692人、女654人,11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土地总面积50055亩,其中耕地面积1890亩,林地面积45765亩(其中竹林面积5265亩),党员35名。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54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955万元,农业总产值1399万元,企业总产值1145万元,粮食总产值570吨,村财总收入123万元,人均纯收入4182元。创办了3家企业,其中造纸厂1家,竹制品厂2家,安置了本村部分劳动力就业。   1996年林业体制改革,全村毛竹林全部按人口均分给农民管理。1998年被三明市人民政府评为“十佳毛竹村”。多年来被上级林业部门多次评为林业先进单位。2006年县委,县政府在我村建立了《尤溪县现代科技示范园区》,园区核心面积3200亩,辅射面积1.5万亩,累计收入20多万元,修建竹林灌概500立方,引水渠1.5公里,埋设灌概管网3.5公里,修建了竹山道路12.7公里,科技示范园区取得了很好的效益,接待县内外参观人员30多批,800多人次。我村周银妹所有的毛竹最大口径达57.3公分,获得2007年三明市毛竹王评比第一名。   

东村村

  东村因地处湆头溪东岸而得名,民国前属五都,民国初期属东村保,1949年解放后,隶属城关区东后乡,1955年隶东村乡,1958年撤乡镇,改设人民公社,隶属城关(红旗)人民公社东村大队,1968年改隶团结人民公社东村大队,1984年人民公社改为乡镇,隶属团结乡东村村,1995年团结乡改制为西城镇,东村隶属不变。   东村村地处尤溪县西北部,距县城17公里,距镇政府13公里,辖6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全村有农户392户,人口1610人(其中男853人,女757人),劳动力人数88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130人),土地总面积34215亩,其中耕地2280亩、林地29460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292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78万元,工业产值945万元,企业产值1295万元,粮食产值917吨,村财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12元,农民收入以粮食、竹业、柑桔、油茶、烟叶为主导产业。   东村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森林、水力资源优势明显。全村林业用地面积2946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6000多亩,森林复盖率82.8%。境内建成五级梯级电站,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达4400千瓦。   东村6个自然村全部通公路,进村主干道路面硬化6公里,并于2007年9月建成通车。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村,有线广播电视及宽带信号通3个自然村。2005年村部所在地通自来水,受益人口400多人,占全村人口25%。   东村知名人士:余有江,十届省政协常委、省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主任、党组书记(正厅级);游有雄,厦门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有军,清流监狱副监狱长(副处级);余光宗,航空航天高级工程师(湖北宜昌);张洪生,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陈浩,中软电子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湆头村

  湆头村位于西城镇中部,土地面积24510亩,其中耕地3525亩、林地17550亩(其中毛竹林1081亩)。现有6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608户,2663人(其中男1378人、女1240人),54名党员。劳动力1508人,至2008年末已转移劳动力132人。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7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35万元、工业产值1450万元,粮食总产1336吨,村财收入68万元,人均收入4798元。   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举全县人民之力,改造环绕吾坂的河床和沙滩,把千亩沙滩改成了每丘4.4亩的良田,整个洋面实现路相通、渠相连。依托此优势条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其中村庄中心区1000亩良田成为尤溪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现代农业、林业、烟草、畜牧水产,是省、市、县“五新”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建立3个现代化育秧棚和40个蔬菜及珍稀食用菌大棚,面积1.2万平方米,建立全电脑操作烤烟房10个,发展了60亩水面养殖,种植优质杂交稻430亩,以及烟叶、淮山、玉米、马铃薯、葡萄、西瓜等多种经济作物503亩。   

山连村

  山连村地处西城镇中部,四周青山环绕,绿树成荫。清澈的青印溪河水顺着酿西线公路弯延而下,通往县城的公路已拓宽且硬化,我村交通十分便利,离镇政府只有13公里的路程。   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36户、929人,其中男477人、女452人。劳力532人,至2008年末已转移劳动力299人。全村土地面积11310亩,其中耕地面积885亩、林地面积9570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11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37万元、工业产值780万元,企业产值866万元,产粮1336吨,村财收入45万元,人均纯收入4335万元。   林业方面,自从林权制度改革后,林权由集体所分配到农户村-户经营的意识逐渐加强。去年我村成立了林业合作社,以村民自筹营林资金,村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二者按一定比例投入、分成的形式经营,村民推选专人管理、负责。通过这一组织,使村民对林业投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且已初见成效。   随着农村产业逐步发展,村民的就业显现多元化,村内建起了3家养殖场,一家养鳗场,其余劳动力转向企业。目前,辖区内共有3家企业,其中一家木材加工厂、一家生态养殖场、一家碎石场,企业年产值从几万元到百万元不等,这些企业可为村民提供百余人的就业机会,为村民增收创造了便利条件。   

麻洋村

  麻洋村位于西城镇西部,距县城18公里,福三公路穿越而过。全村土地总面积17880亩,其中:耕地面积2610亩,林地面积13005亩。分布6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603户,2560人,其中:男1368人,女1192人。劳动力1592人,已向非农产业转移1063人,0党员50人。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1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25万元、工业产值994万元,粮食总产1187吨,村财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4元。   1997年以来,全村共有253户新建砖混结构楼房363个单元,均已全部迁入新居。有150多户,分别在玉池、团结、城西、城关等地购买套房,改善了村民住房条件,全村70%的农户,已住上新楼房,交通设施,自然村龙马车均能通行,水泥路逐步完善。整个村家家有电灯、户户有电视,环境整洁、美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气象。   麻洋村于1998年被列为“福建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省、市农业部门的“五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再生稻栽培技术在国内外处领先水平。特别是近几年来与省农科院合作,全村推广种植超级再生稻,单产进一步提高,夺得高产丰收,并于2001年、2003年、2005年再生季产量分别为581.1kg,582.8kg,585kg,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再生稻超高产低耗栽培已是国内外的典型。   麻洋村是林业大村,林业改革以来,我们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以村集体统一管护,采取股份全作制,从2004年至2008年,林业股份分红每人分别为:120元、130元、250元、100元,平均每年人分红150元,农民得到了实惠,调动了村民积极性,共同自觉性,共同自觉保护好森林资源。   

北宅村

  北宅村距西城镇政府以北20公里,海拔320米,分布有6个自然村,12个生产小组,394户,总人口1568人,其中男812人、女756人,有887个劳动力,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有476人。全村党员38人,女党员3人,60岁以上党员有12人,35岁以下的有10人。   全村土地面积13785亩,其中耕地2445亩,林地8865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21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358万元,工业产值750万元,农民人均收纯收入4404元。   北宅村地势陡峭,自然村分散,现有主干道麻洋至北宅吴坑长6公里的水泥路。由于大量人口外迁,70%左右人口搬到镇中心或附近村庄,属于劳务输出型村。村财收入主要依靠有限的林地转让费,农民收入主要是靠外出打工。   北宅村拥有丰富的矿藏资源,如卓源山有大量石灰矿、铅锌矿等,具有很大的潜开发力,也是本村今后经济发展潜能力。   同时本村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典型的高山流水,山泉清澈见底,是渡假休闲的好去处。卓源就有历史悠久的仙妮妈古庙,游客到此观光不绝。   另有古传说北宅村对面农田约15亩是明代赶墟场,靠管前皇山大坋中心一带居民到此墟场购物鼎盛一个朝代。   在清朝光绪年间卢兴邦还在现北宅村部建造一座房屋,是主要用来收税银的仓库,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在0期间,设北宅村部。   

新坑村

  新坑村地处尤溪县西城镇的西部偏南方向,海拔450多米,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土地总面积14475亩,其中耕地1530亩,林地12690亩。共有276户、1115人。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1名,有8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24名。   2008年工农业总值140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41万元,工业产值660万元。企业产值759万元。粮食总产量561吨。村财收入2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   全村共有1115人,其中男577人,女538人。劳动力652个,占总人口的58%。2008年已转移劳动力57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8%。在村的人口不足400人,2009年全村育妇349人,其中已婚育妇232人。现有查环对象64人,查孕34人,当年持证生育妇女31人(其中一孩23本证,二孩8本)。已有“二女扎”5例。对“二女扎”对象,村给予手术营养补贴200元。   新坑村林地12690亩,人均占有11.4亩。其中毛竹林达300多亩、果树210亩。平均年砍伐木材量在1000立米左右,是村财收入的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贯穿村庄而过的坑溪川流不息,方便了生产生活,因此坑而得村名,建县四级站金鸡车水电站。是西城镇较为边远的村庄,至湆头经秀村到沙县的公路干线就达7公里。2004年投资110万元铺设宽3.5米的水泥公路。2008年随着音(头)三(山)公路水泥硬化,改善了交通条件。    新坑村均为陈氏,发祥至今600多年,源于永安市贡川陈氏,陈氏宗祠是清朝嘉庆年所建,其基座、围墙及旗杆等均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大专以上毕业的达81人,中专92人,获得硕士学位有2人,任副县级以上领导4人(其中副厅1人)。   新坑村外出劳力的50%多从事沙县小吃,每个劳力年均纯收达6万元以上。从2002年2月起,引入创办竹凉席穿织厂,年纯收入在10万元以上。2008年,引进外来人员建设养猪场一个,共饲养母猪80头,菜猪百余头。   

秀村村

  秀村村地处尤溪县西北部,距县城约30公里,土地总面积27945亩(其中:耕地2160亩,林地面积23880亩),共有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79户,1146人(男629人,女517人),劳动力672人(劳务输出613人)。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804万元(农业产值1024万元,工业产值780万元),村财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9元。   农业:耕地面积2160亩,抛荒149.7亩。年产文峰板鸭10000只。现有蜜蜂养殖户65户,养蜂806箱,年可产蜂蜜16000斤。   林业:林地面积23880亩,毛竹1300亩,油茶450亩。   其他:育龄妇女359人,已婚育妇248人(无孩育妇22人,一孩育妇94人,二孩育妇78人,多孩育妇54人),应查环80人,已查环79人,应查孕47人,已查孕46人,二女扎户8人。低保17户,55人。农村合作医疗共参加医保1058人,参保率92.97%。   

文峰村

  文峰村地处尤溪县北部,距县城约30公里,土地总面积19095亩(其中:耕地3210亩,林地面积14220亩),共有5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766户,2966人(男1568人,女1398人),劳动力1711人(劳务输出1663人)。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3126万元(农业产值1936万元,工业产值1190万元),村财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9元。   农业:耕地面积3210亩,抛荒415.8亩。年产文峰板鸭5万只。   林业:林地面积14220亩,毛竹2500亩,油茶1050亩。   其他:育龄妇女962人,已婚育妇664人(无孩育妇43人,一孩育妇278人,二孩育妇215人,多孩育妇12人),应查环233人,已查环222人,应查孕97人,已查孕92人,二女扎户21人,奖励扶助对象2户4人。   低保59户,140人。农村合作医疗共参加医保2008人,参保率65.24%。   

凤元村

  凤元位于西城镇的西侧,与沙县郑湖村相毗邻,距尤溪县城40公里,距沙县县城47公里。全村现有4个自然村,29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56人,其中女党员5人。农户662户,人口2668人,其中男1578人、女1090人。共有劳动力1543人,至2008年末已转移劳动力1243人,占劳动力总数的80%。土地面积18300亩,其中:耕地3120亩,林地面积12870亩。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7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85万元、工业产值885万元,企业产值1095万元,粮食总产1187吨,村财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24元。    近年来先后荣获“先进党支部”、“路网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凤元村目前已形成拥有烟叶生产基地200亩、毛竹林3200亩、优质稻播种780亩的农业生产规模。   第三产业经营收入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共有780人,占劳动力56%,遍布省内厦门、福州、泉州以及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全村共有38户参加拆旧建新,住进了新房。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活动设施齐全,配有老人活动室、棋牌室、报刊宣传栏、政务、村务公开栏。有线电视布网合理,实现100%用户用上有线电视。村小学功能完善,共设置6个年级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04人。社会救济保障落实到位,全村共有109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计划生育事业稳步推进,全村有二女户16户,独生子女户76户。   

新联村

  新联村位于尤溪中西部,距县城8公里,东与团结村相接壤,西与和平村交界,南联七尺村,北与玉池村相接。尤溪至大田公路穿越而过,离“向莆”铁路尤溪火车站1.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总人口306户,1295人,其中:男659人、女636人。劳动力751人,其中劳力转移328人。土地面积5010亩,其中:耕地面积1170亩,林地面积3075亩。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7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109万元、工业产值690万元,粮食产量705吨,村财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26元。   辖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旧名为六都梁坑堡,解放后由梁坑、后隔、丁兜、官坑、吉坑五个自然村组建而成。1954年由5个自然村组建新村而得名为新联村,旧属城关镇管辖。1968年成立人民公社隶属团结管辖区。    全村农地分布在海拔160—500米的地域之间,林地、农田地质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林地用材林有杉、松木,盛产茶叶,有机茶园、芦柑、食用菌类、品质优良畅销全国。    人力资源充足,现有劳动力转移328人,其中各种技能工123人,在外务工205人,在校生23人。如:留美国田联明,留日本梁瑞禄等6人。劳务输出是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随市场发展,种植业、饲养业同时发展,猪、羊、肉鸭、山地鸡、蔬菜、食用菌遍布城区,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食用菌品种有:平菇类、香菇、金针菇、长根菇、茶树菇、毛木耳、灵芝等。    水资源充沛,天然水质好,利用这一天然水源生产的沈峰牌纯净水畅销全县各乡镇。    现留存清代末古民宅10多座,雕刻丰富多彩,如村中梁家祠堂、高山老宅、丁兜的大宅厝、后隔的前口厝、大厝等。古有大田知县梁高为官清正廉明,百姓赠送石狮一对,现供于梁家祠堂门口。   


新联村特产大全




新联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