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尤溪县 >> 联合镇 >> 联西村

联西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联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西村简介

  联西村地处尤南交界,距乡政府2.5公里,上连东边,下接联南,是个革命老区村,全村总人口1077人,男598人,女479人,劳动力623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53人,全村土地面积4251亩,其中耕地面积758亩,林地面积2175亩。
  联西村地处尤溪通往南平的必经路边,村内平道全长约2公里。交通优势比较明显,村内3条通往自然村的机耕路,已全面硬化,全长3.5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福银高速穿村而过,过境1.3公里,把全村一分为二。
  近年来,联西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生产,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全村主要靠农业种植、养殖劳务输出支柱收入,全村引进两家企业澳莱特照明有限公司和竹编厂,增加村财和农民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3440元,工业产值49万元,农村牧渔业总产值87万元。
  联西村现有小型水库1个,饮用水工程日趋完善,供水池5个,管道4公里,可供156户饮用,村内有乡变电站一座,满足了居民用电,邮电、电讯、移动、联通、电视已全覆盖各自然村,实现村通广播。
  联西原名后甲,明朝时归划十工部管辖,曾与东边合为一个村,后设立联西村,联西村上世纪四十年代我村部是南尤沙革命据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林德西、陈锡康、林志章各位同志参加贫农团活动。设立基点联系户,接头户,极大地支持了革命工作,解放后,我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村,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曾有贡生2人,秀才4人,全村高考考取重点大学的有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深造的有近30人,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游居海外的华侨2人,台胞1人。
  联西地处海拨300米—500米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平均气温19.2度,无霜期285天,历史曾遗留庙宇3处,每年4月初三庙会做佛事三天,异常热闹,人们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6200 365000 -- 查看 联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西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联西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湖洋村

  湖洋村位于联合乡东部,东南与西滨镇乐洋村交界,西北方与本乡惠州村交界。全村总面积7286亩,其中:耕地729亩,林地5436亩(毛竹1622亩,茶叶220亩,水果139亩),杂地1121亩。全村有两个自然村(湖洋、上际)。173户,总人口586人(其中:男304人,女282人),劳动力300个,其中转移劳动力148个。   交通状况:距联合乡政府8公里,距尤溪县城36公里。湖洋村公路3.3公里于1966年举全村农民之力开通;于1999年通过村民集资、上级拨补部分铺设了惠湖柏油路3.5公里,总投资35万元。于2007年总投资150多万元,惠湖公路水泥硬化4.5米宽3.5公里长,同时并改建湖洋电站至上际自然村0.8公里公路,路面水泥硬化4米宽。共路面硬化4.3公里。浅丁坑、碗坑洋等交通便捷。   历史区域:建村历史达600多年之久,有2个自然村、湖洋自然村有7个村民小组,95%以上为郑姓,其余随母姓,男到女家的极少部份;只有上际自然村落几个村民小组,有刘氏、肖氏、廖氏。属十一都。   基础设施:全村两个自然村均通水泥路,有20千瓦发电站一处。湖洋自然村60%以上农户饮用自来水,电话、电视进农户,电力充足、联通、移动信号覆盖全村。67%以上农户住入砖混农房。宽带进村。各项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55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1万元,工业产值147万元。村财收入6.4万元。我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导,畜牧业为补充,劳动力转移工资收入为经济基础,促进我村各业发展。2008年粮食总产量362吨,小型养猪厂9个,年出售生猪400多头,劳动力转移工资收入达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文教卫生发展快。90%以上农户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平安湖洋”活动。   古迹典故:雷锋亭(土地公庙),原建于宋代,占地面积约2亩多,于1966年0被拆毁。于1982年重建。现香客不断,异常热闹,人们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运好顺。   湖洋郑氏“四世五代”匾额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尤溪县正堂何郑氏颁发并报省备案(实物照片存档于县文化馆)。这块匾额的含义是指:湖洋村郑氏姓连续四代人均五代同堂。即:第一世,汝盛公93岁,五代同堂;第二世,扰光公汝盛公之长子84岁五代同堂;第三世,刘谦使振光公长子世高之正配89岁五代同堂;第四世,济川公是世高公之长子84岁五代同堂。   

惠州村

  惠州村位于联合乡南部,是一个四面环山、地势狭长、山多田少的村庄,公路、河流依山蜿蜒属丘林地带,东与湖洋村和西滨镇的七里村交界,西与岭头村相连,南毗吉木村相接,北邻联东村相通。距乡镇中心4公里,与福银高速公路大排互通口相距8公里,海拔160米。全村共有688户,2835人(其中:男1412人,女1423人),劳动力人数1428人,其中劳动力转移886人。全村共有党员88名。共有4个自然村,2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为25225亩,其中:森林面积15300亩,毛竹面积1914亩,农田面积1779亩,茶园面积1640亩,果园面积963亩,油茶林1160亩,人均占地面积8.8亩,农田0.62亩,茶果0.91亩。我村现有4个发电站,10养猪场,3个茶叶加工厂和2个机砖厂。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893万元,工业总产值3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956元。    我村自然条件好,基础设施较完善,全村闭路电视覆盖面达100%,电话及通讯覆盖面也达100%,自来水覆盖面达60%,通往各个自然村的主干道已基本实现了水泥路硬化,70%的农户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新房,近年来,造福工程迁移了五个地质灾害点3个自然村的农户121户545人。使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民间流传的历史景观和典故:1981年夏的一个下午,出现了河水回潮的现象,河水从转洋的鲤鱼墩开始高涨,潮水涨至距鲤鱼墩约500米湖洋大桥下,大约每半小时一次,一直持续到傍晚。光绪三十四年,发生特大旱灾,河流干涸,全部农田都无法耕种,全村群众全部到丁丁溏挑水食用。1944年,水稻出现抽葱现象,致使农民颗粒无收。我村在早期就有许多手工作坊,如染布作坊、鞭炮作坊等等,至今仍有传人。   

吉木村

  吉木村位于联合乡的东南部,距乡政府约10公里,东与西滨镇七里村交界,西与梅仙镇毗邻,南与梅仙镇的白坑,北与惠州村相连。主要交通自吉木口至联合的路段全面铺设水泥路面,乡道贯穿吉木村,是联合乡的门户与窗口中。京福高速公路从村境内穿过,尤溪互通口在我村交界处,对外交通方便,为我村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我村属山区丘陵地带,村所在地海拔10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冬季温凉,春夏多雨,降水丰富,村庄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使吉木村的风景气候,更加宜人。   全村共有473户,总人口1650人,其中男904人,女746人,劳动力人数1023人,其中劳动力转移608多人。土地总面积2.2万亩,其中耕地923亩,林地15376亩、茶果1026亩,水面面积300亩。分布牛眠坑、岭下及吉木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一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有赏54人,其中:女党员6人,设有10个计生中心组,配有10名中心小组长。   吉木地属联合工业园地,现有13家矿厂和一个木制品厂落户在我村内,其中隆兴科技矿业有限公司,是乡村联办,共同投资的企业,极大地解决我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   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多种经济、种养业及务工,村现有村办小电站2座,个体联办小水电站2座,个体商店、饮食店12个。   全村农业总产值1509万元,工业产值324万元。企业产值6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67元。   属雍口电站库区村,依托库区的优势,充分利用库区项目资金,修建了1000多米洋尾安置区,前墓沟及伏型墓道路硬化,同时,做好自来水建设工程,目前已有130多户村民用上了自来水,极大地解决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全村共有3个医疗卫生室(所),从医人员6人,小学教学楼1座,教师8人,学生100多人;建立老人活动中心,内有棋牌、电视、乐器、图书等;建立吉木村警务室,内有电脑、联控等材料,极大增强村民文化生活和社会风气。   是革命老区村。陈其守,男,生于1916年2月4日,生前系尤溪县联合乡吉木村人,于1948年参加尤南沙地下游击革命斗争,在吉木村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减租抗霸革命斗争,为新政权做出贡献。烈士陈玉章,男,1978年为响应保卫祖的号召,积极报名应征,于1979年5月29日为抢救遇难战友光荣牺牲,时年21岁,其所在部队漳浦县3285部队72分队前来本村举行隆重追悼大会,墓葬吉木地大墓甲公路边。   

岭头村

  岭头村位于尤溪县北部,毗邻南平,距乡镇中心9公里,福银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14公里,尤溪县城33公里,海拨280米,全村共有3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780户,3038人,其中男1582人,女1456人,劳动力人数1763人,其中劳动转移人数1298人,土地总面积17577亩,其中耕地面积2086亩,林地面积12664为,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187万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2571万元,工业总产值616万元,村财收入1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22元,是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革命老区村。    岭头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史,在一九四八年秋季林光清同志在南平市大贝区做木材厂时参加革命南尤沙游击队,解放后,一九五五年入伍的胡风灶烈士在一次永安市铁路工程建设爆破中不幸光荣牺牲,年仅23岁。并有胡玉木、胡少斌在解放时期参加过淮海战役,为党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我村被省、市定为革命老区村。    岭头人民勤劳耐苦,努力发展,农民主要收入靠种粮和外出务工,2008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多吨,农民畜牧养殖存栏1000多头,连年来农民收入逐年增加。   岭头村在不断的变化,1999年惠州至岭头公路柏油路硬化5公里多,又于2004年惠州至岭头公路又实现了水泥路面硬化,2005年村部至水井自然村又完成了水泥路硬化。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岭头村于2006年,拓宽了水尾至程坑、洋中至林头共2.2公里的机耕路,于2001年建设村部办公大楼壹所,800多平方米,又于2002年建设岭头小学教育楼一所,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于2009年又建设了灯光篮球场和体育健身场所,2010年全村所有自然村水泥硬化5.6公里,新建露天舞台和广场,安置灾后重建43户。旱厕改造285户;2011年全村村道安装路灯100盏,修建拦水坝2座,2012年坑底水泥路硬化3.2公里和灾后重建小区水泥路硬化500米;2013年水库除险加固200万元、人饮工程投资70万元,危房改造80户,新建住房达400多户面积达6万平方米,全村60%以上农户住上新房,2014年至2015年村两委规划实施土地增减50亩、土地整治1770亩,防洪堤从水尾桥至代坂1.3公里,共计投资上千万,将全面改善岭头村农业基础实施。95%安装有线电视,95%拥有固话和手机,80%拥有摩托车,全村拥有80多部小轿车,这些都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开端。   人才辈出,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为国家输送了大中专学生200多人,其中,北京大学1人,人民大学1人,同济大学1人,梁福涛获得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博士,全村在岗国家工作人员达200多人,其中担任正处级干部5人,岭头村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岭头村人民勤劳朴实,待客热情,本村内有旅游景点皇化峰,劝化堂,伏虎奄等,岭头村人口周密,干部、群众有着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在新农村建设中只要敢于拼搏,勇于创新,岭头村的明天一定人更好。   

下云村

  下云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联合乡西北部,距乡政府20公里,与梅仙镇丁地村接邻,由于地处偏僻,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经济较落后。全村土地面积6501亩,其中耕地面积427亩,林地面积3200亩,毛竹林面积1497亩,村财收入不足1万元,现负债30万元,是本市市级贫困村。   有3个村民小组,127户,人口496人,(其中男276人,女220人)。现有0党员17人,(其中女党员1人)。劳动力282人,(其中劳动力转移195人)。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02万元,工业总产值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99元。   村财穷,村财长年处于负债状态,村帐户因负债而被查封。尤其2008年村为结束无路状况,投资60多万元而上水泥硬化路面项目,而又负债30余万元。   自然条件恶劣,村处于地质滑坡区,2008年新建水泥路一年内多达15处溜方。耕地有200亩为梯田,多处缺水,或被野猪危害而无法耕种。山地毛竹林大多坡度超过40°,且土质脊瘦,杂石多,而无人挖冬笋,毛竹林多数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疏于管理。   人气不旺,村民文化水平低,多数村民仅小学文化程度,初高中文化水平较少,经济条件较好的村民均搬到外地居住,现已有20余户,60多人在外居住。村年青人多在外地打工,造成村计划生育工作压力大。留守村民多以种田砍毛竹为生,全村人均纯收入2007年为2865元,2008年为3099元。   

云山村

  云山村位于尤溪县北部,毗邻南平市塔前镇菖上村相连,海拨800多米,系南、尤、沙革命老区贫困村之一,距联合乡12.6公里,距连云3公里,下云5.6公里。   本村共有147户,576人,其中男303人,女273人,两个自然村,本基湾自然村距离村部的3.5公里,也是南、尤、沙主要根据地。五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力362人,其中转移劳动力258人,全村土地面积5402亩,其中耕地面积559亩,林地面积4843亩,农民收入方面主要以农为主,为特色水稻,花生,反季节蔬菜,积极发动引导带动力转移为主要收入,以毛竹林为支柱产业,人均收入500元,积极发展毛竹加工业带动村经济收入60万元,人均纯收入1980元。   是福建省联合乡最美梯田村之一,吸引众多外地客商到此观光。拥有丰富石灰石,钎锌矿等矿产资源。拥有毛竹林1780亩和古老的银杏树、红豆杉。是解放前夕林志群领导的南、尤、沙游击队活动根据地之一,扬仰新(游击队队长)、包国新等烈士葬于连云烈士墓,是一个革命老区贫困村。   现留有清代古民居2座,古民居“景雕”,“包姓祠堂”(2006年翻盖),包公庙、仙奶庙等古迹,金鸡山、牛角山下的风洞等旅游胜地。   

连云村

  连云村位于尤溪县西北部,与南平塔前镇毗邻,全村平均海拨高度760米,是个革命老区基点村,下分四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全村总人口1446人,其中:男782人,女664人。劳动力人数934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378人。土地总面积9700亩,其中:耕地面积1081亩,林木面积3869亩,毛竹林面积4300亩,银杏面积450亩。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为33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5万元,农业产值106万元,林业产值164万元,牧业产值19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   立资源促发展,我村现有毛竹资源4300亩,该资源是我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了做强做大做活毛竹产业。一是做强竹山基础,全村利用三年时间,进一步落实竹山责任制,狠抓竹山管理,进行深翻、施肥,从而提高了竹山的立竹量和毛竹寸口。二是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从原来的零加工到至今已创办4家毛竹加工厂,毛竹总产值从原来的65万元,目前增加到165万元,农民生活明显得到改善。   近年来,养猪业得到迅速发展,通过两年来,以科学新技术逐步推动着养猪业发展,目前发展到6个厂,预计年底实现利润50万元,逐步带动村民,增加经济收入。   我村革命斗争由闽西北游击队林志群,特派蒋荣德到菖上、连云领导农民起义,点燃革命大种,引导广大农民抗租、抗税、抗丁,1948年6月14日夜间,在本村水尾大庵召开108人贫农团大会,由蒋荣德在上总结了革命胜利的成果,给我村农民讲述了革命道理和方向,布置了该地区革命任务计划,并成立贫农团领导成员:团长林正恩,副团长林立水,成员:扬仰清、包上助、林绍义、林上品。并布置了分工任务。互相配合,灵活地开展各项革命斗争活动。由于这种革命活动,引起了地主恶霸害怕,他们向县保安队报告我村这一革命活动情况,事隔三天,县保安队就派出了一个排的兵力突然进驻,进行全面搜拢、清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继续发动革命势力,总指挥决定转移南平、沙县,不幸在途中被保安队拦截,我村五位年青革命者被捕,遭受几天的严刑拷打,壮烈牺牲。1958年上级政府为宏扬革命精神,纪念革命烈士,在本村建立革命烈士墓,给我村定名为市属革命老区基点村。   

东边村

  位于联合乡金鸡山腹部,尤溪县的最北部,与南平市延平区塔前镇毗邻,距乡镇中心7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18公里,距尤溪县城、南平市区均为40公里,海拨530米,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45户,1020人,其中男558人,女462人,劳动力人数577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302人,土地总面积4533亩,其中耕地面积768亩,林地面积2126亩,2008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874万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1334万元,工业总产值540万元,村财收入0.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863元,是个资源贫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革命老区贫困村。   东边村具有光荣的革命史,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期,这里曾是0南尤沙边委重点革0据地之一,该村董顺清于1943年9月由0南沙尤支部李铁、余兴瑞介绍加入中国0,成为尤溪第一个0员,革命烈士曾志洽曾是地下游击队小队长,1948年11月在泰宁战斗中被杀害,年仅22岁,现安葬在连云烈士墓。在解放战争时期,东边村人民英勇顽强,坚定信念,善于斗争,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因此,该村被省、市定为革命老区重点村。   东边村人民努力求发展,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水稻,发展养殖业、劳务输出等。2008年全村为国家提供商品粮100多吨,农民畜牧养殖年存栏约1800多头,其中小规模肉猪重点养殖户6户,家禽重点养殖户3户,梅花鹿养殖户1户,近年来,引进小规模企业2家,解决劳动力转移就业280多人,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   东边村社会在不断变化,1999年公路实现柏油路硬化,2007年村内公路实现水泥路面全程硬化,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该村结合滑坡体综合治理和本村实际,分别在4个自然村实施重建家园,到2008年全村新建住户达80多户,面积达1.3万平方米,全村30%以上的农户住上新房,90%安装有线电视,90%拥有程控电话、手机,80%拥有摩托车,东边村部办公大楼于2000年落成,到2009年内各自然村可实现水泥路面硬化,为新农村建设起了良好的开端。   东边村人民注重教育,东边小学成立于1960年,教学楼建于1975年,占地面积46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现有九年制在校生70多人,就学率达100%,自从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全村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0多人,其中清华、北大毕业生3人,据统计,该村籍在岗国家工作人员达40多人,其中担任处级干部以上5人,1988年全国高考当中,全省文科状元陈熙满就出在该村,东边村人民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   东边村人民勤劳朴实,东边村梯田精耕细作,景色迷人,被评为福建省最美的梯田,现已被烈为省摄影家创作基地,东边村干部群众有着艰苦奋斗和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只要扬长避短,勇于创新,相信东边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联西村

  联西村地处尤南交界,距乡政府2.5公里,上连东边,下接联南,是个革命老区村,全村总人口1077人,男598人,女479人,劳动力623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53人,全村土地面积4251亩,其中耕地面积758亩,林地面积2175亩。   联西村地处尤溪通往南平的必经路边,村内平道全长约2公里。交通优势比较明显,村内3条通往自然村的机耕路,已全面硬化,全长3.5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福银高速穿村而过,过境1.3公里,把全村一分为二。   近年来,联西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生产,经济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全村主要靠农业种植、养殖劳务输出支柱收入,全村引进两家企业澳莱特照明有限公司和竹编厂,增加村财和农民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3440元,工业产值49万元,农村牧渔业总产值87万元。   联西村现有小型水库1个,饮用水工程日趋完善,供水池5个,管道4公里,可供156户饮用,村内有乡变电站一座,满足了居民用电,邮电、电讯、移动、联通、电视已全覆盖各自然村,实现村通广播。   联西原名后甲,明朝时归划十工部管辖,曾与东边合为一个村,后设立联西村,联西村上世纪四十年代我村部是南尤沙革命据点的重要组成部分,曾有林德西、陈锡康、林志章各位同志参加贫农团活动。设立基点联系户,接头户,极大地支持了革命工作,解放后,我村被确定为革命老区村,历史上,有据可查的曾有贡生2人,秀才4人,全村高考考取重点大学的有5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深造的有近30人,现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游居海外的华侨2人,台胞1人。   联西地处海拨300米—500米之间,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平均气温19.2度,无霜期285天,历史曾遗留庙宇3处,每年4月初三庙会做佛事三天,异常热闹,人们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联南村

  联南村位于联合乡的西南部,它的东、南、西三面是丘陵山高,仅东北方向较为平坦的人多地少居住相对集中的村落,东与乡政府和联东村一溪之隔,南与惠州村和岭头村毗连,西与联西村相邻,北与东边村和联合村接壤,村委会设在南山尾自然村,全村面积10.5平方公里,有四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601户2414人。其中男1270人,女1144人,劳动力总数1555人,其中男劳动力822人,女劳动力733人,劳动力转移人数803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314亩,林地面积6129亩,其中毛竹林223亩,生态公益林2210亩,2008年全村农林牧渔总产值410万元,工业总产值60万元,人均纯收入3120元。   联南村交通方便,离乡政府仅100米左右,福银高速公路经过本村有3.4公里,离福银高速公路互通口仅12公里,尤溪通往现南平市和革命老区连云村的公路穿村而过,村内的四个自然村的道路均是水泥路面,可驾车环绕一周,同时,还有3条通山垅田机耕路大道,90%以上村民的摩托车和农用车可直通到家,直是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联南村村民勤劳、节俭、朴实遵纪守法,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建造水库,开辟山洞,开垦农田,改造低产田,改造河道,建河堤等一系列农田基本建设和造林、绿化、修路架桥,建造楼房等村庄建设,使整个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于2003年-2005年度被尤溪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村”,2005年被福建省司法厅、福建省民政厅评为全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等光荣称号。   联南村地处丘陵地带,全年降雨量约1700毫米,冬季最低气温-2℃,最高气温是39.2℃,气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有280天以上,土壤肥沃,适宜林木竹和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物水稻、茶叶、水果、蔬菜等。   联南村基础设施是逐渐完善,全村新建住房面积5.3万平方米,有60%村民住上新房,有100%用户用上自来水,100%以上安装有线电视,98%农户有程控电话,100%青壮年有手机和小灵通,85%农户拥有摩托车,还有30多部家用小车,于1999年已实现农村电网改造,以及各类加工厂7个,全村还有四个医疗室和9个小商店,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使农民的收入能够持续稳定的提高。   联南村历史悠久,是全乡最早开发者之一,在联合境内,民国时期为十二都,解放初期在尤溪县领导下最初把十二都洋面以溪为界,为联东乡和联西乡,后合并为联合乡又把十二都变为四个行政村,本村位置在洋的南面而得名联南村。   本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解放前,本村15个姓氏均有自己留子孙读书的“油灯田”,民国时期除都中有公立小学外,本村还有4所私塾,在科举时,本村进士1个(曹必伸)贡生3人(姜圣华、曹延楷、曹志俊)秀才9人,解放后,更加重视教育于1973年创办了联南小学,直至2004年才合并到联合中心小学,联合中学及身尤六中和联合农中学校址均在本村,据不完全统计本村有研究生10人,在外工作副处以上有4人。   

联合村

  联合村属联合乡北部一个大村,东与联东村,南与联南村相处,西与东边村交界,北与南平市土堡乡虎山村为界,联合村地势复杂,有平坦的平洋,有偏僻的高山。自古以来,曾命名为“洋岭保”、“洋岭村”、“联北村”,1958年公社化时改称联建大队,81年改称联合大队,1984年又改称联合村。   联合村现有耕地面积12342亩,其中耕地农田面积1651亩,林地面积6981亩,全村人口计3140人,其中男1612人,女1528人,共有804户,全村农业粮食总产量达275.4万斤,全村劳动力总数2201人,其中男劳动力1201人,女劳动力1000人,主要经济收入有畜牧业养猪、养鸡、养鱼,有经商开店,百货,五金,食什,饮食,有运输等收入,全村人均收入年达3086元,全村划为双岭、岐兜、洋边、际兜、西边、洋中6个自然村,本村交通方便,四通八达各自然村,均铺上水泥路,其中洋边、际兜、西边、洋中已安装路灯。   距联合乡政府1公里,距尤溪县城36公里,于2006年通过集镇规划,村民集资,上级补助,铺设了6.5米宽水泥路。   村内有登步山水库、小岭水库;60%以上住入砖混结构房;实现了宽带进村,电话、电视进农户。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1千多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98万元,工业产值215万元,村财收入7.5万元。经济来源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补充,劳动转移工资性收入为基础,各项社会事业发展,98%以上农户参加新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开展“平安联合”活动。   

联东村

  联东村地处南平与尤溪两县交界的边沿,是联合乡政府所在地,南面与本乡惠洲、联南,西面与联南村隔河相望,北靠联合村和南平坑柄村,全村土地总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14亩,林地面积13300亩,全村分东山头、瑶坑、塔兜、山坑4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628户,人口2340人。其中男1301人,女1039人。劳动力169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892人。   全村共有4个自然村,村村通水泥路,饮水工程日趋完善,我村塔后片自然村80%用上了自来水。邮电通讯、电视设施完善;移动信号覆盖全村每个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广播,交通便捷,电力充足,优质服务,营造良好的优美环境。   近年来,我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从东山头滑坡区迁移到集镇安置34户,边远自然迁集镇开发区安置5户,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 产值36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万元,农业总产值280万元,村财收入7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中小学教育蓬勃发展,新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展开,“平安联东”建设富有成效。   联东村是联合乡集镇所在地,交通曾是尤溪县通往南平市的必经和主要通道。我村交通有优势较为明显,距离吉木口314省道12公里,距离福银高速公路、尤溪互通口13公里,距316国道50公里,距尤溪县城36公里,距福洲131公里,南平51公里,三明110公里,各自然内交通便捷,自然村头尾相隔3公里,现已全面水泥路面硬化。   联东村历史悠久,来自宋代自今已700多年之久,在宋代年间瑶坑陈姓公美公最早开墓到本村定居后,相继而来的有陈、张、谢、刘、蔡、林、余、柯、吕、何、邹、李等12个姓氏,分别定居在瑶坑、山坑、主步坑、都坑斋、东山头、塔兜、米贵水、双尾、东山头、岭尾等12个自然村。现在的联东村,分成东山头、塔兜、瑶坑、山坑4个自然,20个村民小组。   宋、元置乡。明、清时代,我县划分为50个都,我村属十二都。清代中期以团甲排为政制区划。   在民国初期,仍沿袭旧制的政区,地方-,设为团董保董联保主任,到中期易团。早为乡保。早制,后期为塔云乡,云岭乡,云源乡。乡以下管辖:塔兜、南山、三源、后林、洋岭、连云和十都、十一都。   建国后,我村属二区梅仙管辖,1953年改为九区管辖,1950年开始土改,联合地区划分为:联东、联南、联西、联北、东边五个村。   1949年冬至1950年初,山坑、岭尾、朝坑,划属联南,岐兜划属联东。1951年民主速政把五村合并为联东、联西两个乡。1953年春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又改为联东、联南、联西、联北四个乡。1954年增选后又合并四个乡为联东、联西两个乡。列为公社后,本村为联东大队,直到1983年至1984年,联合人民公社改为联合乡人民政府,联东大队改为联东村民委员会。   联东村旅游资源丰富,古建筑于南宋古迹,伏虎岩闻名全县,主要建筑有石门祖殿、文昌阁、石门塔、接佛亭、览胜亭、观音堂、虎啸亭、泰山公、虎岩洞和摩崖石刻等。其中石门祖殿始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至今已有800余年,清康熙皇帝御赐“石门殿”殿前的摩崖石刻记载着历史以来建设各项目点滴,其文化内涵极为深远。2001年1月被尤溪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七为伏虎岩庙会,临近地区人民群众近万人参与庙会做佛事三天,香客如云,异常热闹,人们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今伏虎岩是邻近群众旅游、休闲、朝圣的好去处,年年亦有大批游客慕名而来。   联东村位于联合乡所在地,位于玳瑁山脉的北部,地势南低北高,北端金鸡山海拔1281米我村220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润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年平均气温19、2度,无霜期2 8 5天,主要河流从南平坑柄村流入我村经惠洲、吉木注入尤溪最大河流,全长15公里,山坑溪从西滨镇的彩城村高山地狱集水流入本村注入丹溪河,长5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黄豆、槟榔芋、大署、甘蔗等。水果主要有柑桔、脐橙等。主要特产花生、银杏,明糖等久负盛品。   全村耕地面积1528亩,土壤分河沙土、粘性土、黄泥土等三类土壤:河沙土分布在塔兜板、犬哭洋、双尾林、彭坑尾等自然村;粘性土分布在瑶坑、东山尾、双尾林、彭坑尾等自然村;黄泥土分布在东山头、后山坑、都坑、主步坑等等自然村。   联东村塔前水尾左边有悬崖峭壁,右边也有同样高的悬崖峭壁,隔河相望,又是联合的门口,形成两扇石门,故名石庵。伏虎庙建于宋代淳溪年间,该庙曾遭到三次失火,最后一次是乙酉年重建的,距经已一百多年了,在1966年文革时期被拆毁,1984年冬本乡群众自发募集资金,重建石门殿---伏虎庙。   塔兜街七屋石塔,建于明代年间,系瑶坑陈姓的三甲进士道显公为筵道捐募建筑该塔,其石块是从下旦洋的白鸟石开为石条建成七屋石和铺设石门殿的石栏杆。1966年0期间被拆毁。   基督教的教室,于民国初期建在本村米贵水。历任教师有林冠英、蔡有樟,陈文焕、詹居仁,甘圣明等人,当地教堂,附设学堂,校名---英章学校,林冠英教师兼校长,蔡有章教师兼教员,因被当地保董冕杀,后建白灰墓(教堂墓)墓地在教堂面前,该墓于1961年被挖毁。该教堂重建于现在联东村村部。   


联西村特产大全




联西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