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星村153户,总人口499人,其中女性248 人。劳动力18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178人。共有土地面积20832亩,其中:耕地面积1520亩,林地面积19312亩。200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0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6201 | 365000 | -- | 查看 阳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珠建村 |
珠建村293户,总人口1208人,其中女性598人。劳动力488人,其中劳动力转移471人。共有土地面积35924亩,其中:耕地面积1733亩,林地面积34191亩。200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4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4元。 |
溪坪村 |
溪坪村位于尤溪的东南部,与闽清县交界,东邻闽清叶洋村,南连本乡山岭村,西接岳溪村,北毗山兜村,辖溪坪、苍霞呈2个自然村,胡氏单姓村民居住,全村13个村民小组,257户,总人口1055人,其中女性489人。全村党员39名,其中妇女党员6人。劳动力721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82人。土地总面积22031亩(其中耕地2473亩,林地16779亩),海拔880米,呈高山盆地平原小区地貌,源于东洋里与南底两条小溪流汇聚于驻地中心鲤鱼崙下贯通全境向北注入南溪,由于这里地势开阔平缓,全境落差极小,溪流流水无声,所以故名“溪坪”。 溪坪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光热条件优越,降水充沛,年气温16.5℃,年日照时数1680h,年平均降水1356㎜,无霜期275天,耕地多为沙壤泥质,适宜种植水稻、烟叶、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山地多为黄土坡地,适宜发展茶叶、油茶、果树、毛竹,培植云苓等中草药材。近年,全村硬化主干道公路3.2公里,特别是闽清金沙高速公路路口开通,这里距金沙高速公路路口25公里,离省城福州较近,车辆2个小时之内便可到达,交通运输便捷,加上耕地面积广的优势,高山反季节蔬菜成为当地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效创收的主要途径之一。 |
山兜村 |
山兜村位于尤溪县东大门,距离县城78公里,比邻福州地区闽清县,离福银高速金沙路口25公里。有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公路8公里,水泥路5.5公里。284户,总人口1104人,其中男612人,女492人,党员47人,其中女党员3人。劳动力总数787人,其中劳动力已转移人数421人;土地面积19176亩,其中耕地面积2139亩,林地面积15604亩,2008年种菜200亩(包括复种)。农林牧渔总产值901万元,工业总产值22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1元。 |
岳溪村 |
岳溪村位于尤溪县汤川乡白岩山东部,属汤川乡第二小行政村,东与溪坪村、山兜村为邻,南与山岭相毗,西与珠建村交界,北与香林村接壤,由上东溪、西溪、寨仔、后塆、后山、桥头厝、坑边组成。现划东溪、岳溪两个自然村组成。村部所在地驻于岳溪自然村,驻地海拨82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28.5公里,境内辟有岳溪-山兜村级公路,可与闽尤国防公路相连。 土地总面积2904亩,其中耕地面积994亩,林地面积26843亩,森林覆盖率达68%,地广山多,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全村居住池、包两姓汉族村民129户,462人,其中女性324人。辖2个自然村。劳动力30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156人。 本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蔬菜、食用菌、烟叶;山地面积大,可种植茶叶、毛竹、杉木、松木;开发资源丰富,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现已探明蕴藏矿产有:铅、铁、铜)。白岩山旅游区等有待开发。 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5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4元。 |
香林村 |
香林村有土地总面积10748亩,其中耕地1726亩、林地9022亩。据一块残缺的石碑记载,香林村在清乾隆之前,称上林。后来也许因为在村的南北山坡上长有成片的天然兰花,在鲜花盛开时节,飘溢出浓郁的兰花香,故而改名香林。 据考证洋中一座石板桥,桥面左边刻有“梁贞明五年(919年)建造”,右边落款“大夫陈大年捐建”。大王堂一座石板桥,桥面左边刻有“晋天福二年(937年)建造”,右边落款“赵十五姐捐建”。村中还存有“鼓楼隔”和按姓氏居住的地名,以及“城隍”神衹等遗迹,同时依据流传,综合推定,香林村始建于唐末五代。当时,跟随王绪、王游、王审知从河南入闽的移民,先是进入闽南,后再移居香林,开发了这一片的集居地。 第一批居住的村民有陈、吴、罗、肖、李、宛6个姓氏。他们分别居住在陈厝壑、吴厝垅、罗厝园、肖厝里、李厝坪、宛头壑。约在宋末元初之间,他们陆续回迁闽南,至今还留有“闽南墓”等地名,村周围的山场仍称“六甲山”(六姓共有)。 第二批居住的村民有陈、黄、吴、马等四个姓氏。他们分别居住在陈坂中(陈姓)、店前洋(黄姓)、吴厝坪(吴姓)、马太厝墘(马姓)。约在明末清初之间,他们又陆续向临近的二十都珠溪、吴厝、岐坑等地移居。村里至今仍留有他们的祖墓,每年八月初,都有来人扫祭,有的委托他们在当地的亲戚代为管理。 第三批进村的即现住村民有赖、池、黄、林等姓氏。赖姓于明嘉靖41年从德化移居来的;池姓于清康熙25年从闽清际峰移居来的;黄姓于清朝年间从本都山兜移居来的;林姓也是在清朝年间从本都君竹溪迁往尤溪县城关转迁来的。 香林村据一些老人听到的传说和有关的佐证,在明清时期,香林村的地域范围:东邻闽清宝峰,南接岳溪、山兜,西连溪滨、阳星,北靠胡厝的浮坪,土地面积约在2万亩左右。由于居住的村民更换,在他们离村时,把所辖的山场、田地或变卖,或送人,而大量的山场、水田丢下无人管理,任人侵占,村民每更换一次,地域范围就缩小了许多。现在的地域范围:东至后限仑顶、大岭头,南至大坑、石厝洋、上园隔、秋竹洋隔,西至棋盘石、村村岺头、鸡母林,北至胡厝上寨、牛鼻仑、上坂寨、大王火坑等范围的山场和水田。 香林村的隶属关系,早在宋代,香林、胡厝场称仓下埕,属兴文公长安里。元代里改团,明代团即都,都下设图,后又改图为境。明兴化年间,香林村称兴隆境,称尤溪县十九都兴隆境。 民国初期,二十都称汤山乡,十九都称香湖乡。民国34年(1945年),香湖乡与汤山乡合并称香山乡,后又改称香湖乡。香林村先后归属香山乡和香湖乡。 解放前夕,本村赖天济与当时尚在秘密活动的0闽浙赣区委城市工作部地下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并加入0地下党组织。他与岭头村吴冠山合伙,于1949年4月间,在本村成立了香湖游击队,吴冠山任队长,赖天济任政治指导员,下设两个班,有队员30多人。以香林寨仑粮食仓库为据点开展活动。因此,香林村是尤溪县的老区村。 建国后,1950年3月,尤溪县第四区在溪尾成立,香林村归属第四区管辖,派出南下干部陈初开进村,宣传发动群,建立村人民政府和农民协会,第一任村长赖联柱、农会主席池传安,办公地点在上坊牛后寨。1952年香林、胡厝两村合并,成立香湖乡,办公地点先在香林赖天济土堡里,1953年改设在胡厝前洋阿福寨里。 1958年撤消区公所改办汤川人民公社,香湖乡改为香湖大队,香林村按片分设几个生产小队,1979年公社和大队改为乡、村建制,设独立的汤川乡香林村,成立村民委员会,由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主任、委员,一届三年。 香林村地处戴云山麓,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以中高山峰为主,海拔820米,最高山峰四角林仑海拔1100米。源于白岩山的高洲溪,通过林前,与林中小溪交汇。属中亚热带气候,气温较低,山高水冷,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土质浅薄,属碱性沙质土,素有“一斤土十二两沙(过去是以十六两为一市斤)”之称和“雨来满地浇,雨过鞋不湿”的说法。过去由于山火频繁,森林植被不断受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多是光山秃岭。近年来,人民政府加大护林防火力度,做好封山育林,昔日的光头山,都长了林木,一片绿水青山,郁郁葱葱。但又由于砍伐严重,所有山场很难找到象样的可用之材。 1951年土地改革时,全村耕地面积1889亩,粮食产量729600斤(市斤)。1955年国家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工作,香林村三定土地面积2608亩,粮食产量483317斤。 1952年,由赖绐陶、池传开、赖联燕首先办起农业临时互助组,很快在全村普遍推开。1954年开始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以赖联燕为社长的光辉农业生产初级社,以赖联昇为社长的香林农业生产初级社。1955年,在农业合作社热潮的推动下,初级社转为高级社,小社并大社,基本形成一村一社,香林村称光辉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 全村现有290户,总人口994人。劳动力664 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79人,2008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63元。 |
胡厝村 |
胡厝村位于汤川乡境内,是尤溪县东大门,与闽清接壤。全村地域面积4.5万多亩,林业资源丰富,素有“烧不尽长岐林柴”之称。胡厝水“丰”,境内水资源充沛,梯级水电站年供电量壹万千瓦时以上。境内交通便捷,X735公路穿境而过,距京福高速公路洋中镇和闽清县金沙镇的互通口30公里。307户,总人口1146人,其中女性533人。劳动力80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人数269人。共有土地面积28655亩,其中:耕地面积2318亩,林地面积23878亩。 改革开放以来,胡厝村经济发展较快,2006年村财收入60万元,农业基础较好,以种植业为主的水稻、木材、茶叶、果树、竹业、烤烟、食用菌和养殖业等发展生态型经济迅速,已初具规模。胡厝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学校、卫生所、供电、供水、通讯、娱乐等设施齐全,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和气融融。 胡厝民风淳朴,境内繁衍有胡、卓、黄、林姓氏,尤溪县志记载了敕建于乾隆49年的“节孝坊”、“马道”。 旅游资源丰富。胡厝石“奇”,境内“狮岩”、“鹰嘴岩”、“石船”、“纱帽石”等形态逼真,“鹰嘴岩”底下有一深潭,景区的奇山异石,天然的洞府,自然园林于一体,集山、林、泉、瀑、云、雾于一谷,形成了险、雄、奇、秀、幽的山水形胜之地,真为“三伏”可避暑,“三九”可观雪,特别在南溪水库人工湖上更可晨观日出,晚赏明月。 眼下,胡厝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两个发展平台,东边以水库为中心,周边的茶、果园、竹林为一体的农业生态效益型的旅游观光蓝图,西边以陶瓷为中心的生态型工业构筑专业园。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2332万元,农业产值完成39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03元。 |
白际村 |
白际村处于汤川乡边沿,东邻胡厝、西连水圳、南接阳星、北与洋中浮洋接壤 。距洋中高速公路互通口15公里,交通便捷。村落民房依溪两岸而建,居住分散,主要分布在上白际、下白际、吴宅、岐头四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22户,总人口459人,其中女性205人。全村党员26名,其中妇女党员2人。劳动力30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102人。共有土地面积14771亩,其中:耕地面积1218亩,林地面积12709亩。 白际属高海拔山区,地势险要,悬崖峭壁,瀑布飞泻,天然景色十分壮观,素有“八个际”,因“白际”与“八际”谐音,故而得名。白际的河流贯穿全村境内15.2公里流入阳星村,由于落差大,水资源充足,开发水电潜力大。本村已采取个体、联合体等形式,兴建了3个梯级小型电站,装机容量2200KW。 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9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365万元,农业产值完成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09元。 |
山岭村 |
山岭村系尤溪县汤川乡的一个边沿行政村、位于尤溪的东南部,东与闽清县池园镇东洋村接壤;西与汤川乡珠建村、岳溪村交界;南与闽清县上莲乡后佳、卑溪村交界;北与汤川乡溪坪村毗邻,距尤溪县城94公里,距汤川乡政府所在地33公里,共有201户,总人口663人,其中女性324人。全村党员43名,其中妇女党员6人。劳动力452人,其中劳动力转移216人,有吴、池等姓氏,共有土地面积18251亩,其中耕地1544亩、林地16220亩, 全境属高山盆地地形,平均海拨在800米以上,四周山峰连绵起伏,视野十分开阔,一目十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朴实,年平均气温在19℃,阳光充足,尤其是冬天,气候更加宜人,每年极少有结冰和下霜,更是避寒的圣地。属黄壤地状况,土地肥沃,除盛产杉、松木、毛竹外,当地盛产青粉芋,芋大粉白,产品远销广东、浙江、江苏一带,这里石头林立,有较丰富的石板材资源。 2008年全村共种植佛手瓜500亩,青粉芋454亩,实现工农业总产值78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123万元,农业产值完成6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95元。 |
溪滨村 |
溪滨村共有490户,总人口1634人,其中女性786人。劳动力582人,其中劳动力转移429人。共有土地面积24789亩,其中:耕地面积3391亩,林地面积21398亩,200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5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2元。 |
赤墓村 |
赤墓村系三明市尤溪县汤川乡所在地一行政村,地处戴云山脉北部山区,北纬26°7′,东经118°6′。南靠溪滨村,北依溪尾湖山,东毗阳星村,西与丘山村隔溪相望。距尤溪县城56公里,省城138公里,距京福高速洋中互通口20公里。赤墓村有土地面积12601亩,耕地面积1601亩,林地面积9653亩。 村落面积2.8平方公里,全村均是汉族,由卓、张、陈三个姓氏组成。主要分布在大村(张氏)、洋头(卓氏)、赤墓(卓氏)、无边洋(陈氏)、无边寨(陈卓氏)五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864人(其中男484人,女380人),近200户,劳动力572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08人。 赤墓村全境属高山盆地地形,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中间十里平畴,四周山峰连绵起伏,山清水秀、景致如画。年平均气温18℃,冬春两季云雾缭绕,犹如仙境,给优质茶叶的生产带来了优越的天然条件。盛夏时节,气候凉爽,更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 赤墓村地处汤川洋腹地,田畴平坦,土地肥沃,高山海洋季风性气候形成了赤墓特有的气候特点,也造就了赤墓特有的经济特征:一是茶叶种植在这里有天然的优越条件,目前佳铭茶叶公司已落户我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铁观音等优质茶叶。近年来,野生茶叶价格一路看好,其中以大村的普济茶为最,普济茶入口微苦,之后甘甜爽口,味香清纯,令人心旷神怡(关于普济茶当地还有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二是无公害反季节蔬菜种植正逐步形成一定规模,也形成了几大品牌蔬菜:茭白以其个大、肉白、入口脆的特点,在全国的茭白种植中独占鳌头;荷兰豆远销香港、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三是连绵的戴云山脉充沛的雨量,10512亩的山场就是一片绿色宝藏,丰富的林木储量自不必说,山中更有各种独具风格的山珍佳肴,小径竹(笋)、苦笋、苦蕨等已成为人们的-货。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250万元,工业总产值3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47元。 |
珠峰村 |
珠峰村位于尤溪县东南部巍然高耸的白云山麓,海拔888米,居全乡之最。东与珠建村接壤,西与黄林村交界,北连汤三村,南与中仙乡文井村毗邻。距县城64公里,距乡所在地9公里。 村落面积1.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21723亩,其中耕地面积1508亩,林地面积17397亩。现全村常住人口948人,241户,其中男513人,女435人,劳动人数627人,劳动力转移360人,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珠峰村四周群山环抱,山脚下拓展出一块长方形的小盆地,一条银光闪烁的小溪流从村头穿越村尾,好像一条绸带曲曲弯弯向远方伸延。青山着黛、碧水含烟,房屋依山建筑,星罗棋布,掩映在葱茏的竹木之中。民风淳朴,和睦相处。 珠峰旧称尤溪县二十都雲盖村,解放后改为珠峰村。始祖陈奉公于元朝初(1229年)因叔祖触犯天颜累及族姓,从闽清际下迁入雲盖。明朝洪武十一年改为姓池。在雲盖定居繁衍,至今已有778年。珠峰村山青水秀,地灵人杰,古往今来,以其博大的胸怀,醇灵的甘泉哺育着不少英才俊杰的茁壮成长。明朝时有庠生起鲤公、一振公、雷鸣公;清朝时,有乘九公;康熙年间由行伍历官至延協左营都司邑侯、仕龙公由藩司吏员考授巡检、凤翔公由吏员赴京进选授浙江温州府巡检、禹珍公嘉庆元年钦奉思诏邑侯,钦赐正七品。解放后,腾蛟起凤,人才更加辈出。 珠峰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十多座,土楼3座。村落中祠堂、古井、民谣、山歌、龙灯、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尤其是“石柱旗杆”、“百岁寿石坊”、“泰山宫”堪称村落三绝。遗憾的是文革之时惨遭破坏。 珠峰村东面的白云山巍峨雄伟,方圆几十里,山顶海拔1400多米,在这里极目远眺,但见峰峦迭嶂、高耸入云,远处群山环抱,林海苍茫;近处云烟缭绕,松涛阵阵。山头上苍松挺拔、迎风招展;山脚间竹木成荫,山花烂熳;跌落山涧,汇成飞瀑,奔腾呼啸而下,那哗哗的轰鸣声、那飞溅的水珠雾气,真使人神飞遐想,怡然忘归。山高水更高,山顶上的池沼里还有蛙蛙鱼,山下的溪流里有鱼儿、水鸡、天然鳗鱼、龟、鳖,据说龙潭深处还有只千年老龟,大如簸箕。山上生长着贵木奇珍,飞禽走兽。红豆杉、水杉、罗汉松、楠木等树木,虎、豹、猴、山羊等动物。奇山秀水,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如《白云山宝库》的“枪刀库”、“千人锅”、“万人被”;李铁拐与吕洞宾两位大仙对弈的“棋盘石”,休息的“石眠床”等神奇故事,美妙动听。 珠峰村山多地广,除了丰富的山林资源外,这里特产一种小径竹“金针笋”,其味甘甜清香,遐尔驰名,还有“云雾茶”、“香菇”等山珍佳品,铁场的磁铁矿,1958年大炼钢铁时,曾经土法提炼过。但奈于公路未开通,交通阻塞,丰富的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200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5元。 |
黄林村 |
黄林村系三明市尤溪县汤川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尤溪县东部,海拔600公尺,常年气温15-19℃。村内有溪流一条由12坑汇集而成,贯穿全村长达九公里,东于下井、汤三、珠峰三村相接,南于中仙乡文井、长门村交界,西与台溪乡安阳村毗邻,北连溪尾乡巫坪自然村,距乡政府所在地8.3公里,县城50公里。全村共有村道1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硬化13公里)。有林、黄、傅、乐、洪、吴、陈、张、郭9个姓氏,因黄姓最早到,林姓人口最多,所以称黄林村。全村共13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10人(其中男953人,女857人),劳动力1335人(其中劳动力转移413人),0党员57人,其中女党员5人。全境面积26308亩(其中耕地面积2611亩,林地面积21507亩)。 黄林村现留有清代建筑两处。村落中各氏祠堂、古路、民谣、山歌、庙会、龙舞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崇福宫”又名“夫人宫”位于村部左角上方,于大清乾隆四十八年扩建,神庙完整,至今有340多年之久,杉木构造,结构严紧,技术高超、分有三堂一院,雄伟壮观,历史悠久,是我村名胜古迹之一,行人观赏赞叹不已。古庙分为三堂一院五厅两观楼一天井,左边横庙一座,四周围墙高二米,长400米,占地面积为2450平方米,三堂的五厅分为金刚厅、夫人两厅、奶母厅、观音厅。文娱台左右设有两观楼,台后设有梳妆厅子,内檐滴水进天井,外檐滴水入沟排出涌溪流。庙内部结构严紧,能工巧匠技术高超,画龙绘境,生动形象,形状各异,引人注目,柱绘龙凤,顶架合海,垫子刻有通龙凤虎、狮、象、猴、猫各居两旁。尾堂楼上夫人厅,形状呈圆形底,直径五尺五寸,分五层用垫子缩陷于顶,直径只为一尺三寸,垫子弧形,一长一短;环周而架、构造技巧,均匀精致,极为希罕。堂与堂之间铺有九层石条,台阶梯五节,堂中地面铺四方石块,皆完备无缺。庙头堂屋脊两头雕塑威武雄壮的飞龙顶翘,其余脊两头绘塑月形钩陈翘尾,实为景观。位于我村豪峰水尾岐坑口,有一座名为“岐坑桥”于大清道光六年重建,是黄家0投银建成的,桥由溪石垒砌而成,形为孤状,宽三米、长十米,桥面纯是杉木结构的一座桥亭,亭中有“观音送子”菩萨之香位,两旁青山环绕,桥下秀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称为我村古迹二景观。 黄林村长期以来,田里种植水稻,山里以发展各类竹业为主。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村以发展烤烟生产为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大大提高,烟农效益明显提高。近年来村民大大提高了对林业认识,各类竹业蓬勃发展,开发培育小径竹、石竹2000多亩,已成为我县“石竹发展基地”。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2336万元(农林牧渔总产值1995万元,工业总产值3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 |
汤三村 |
汤三村位于汤川乡政府所在地上游1.2公里处,毗邻珠峰村,距县城56公里,平均海拔840米。土地总面积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83亩,林地面积8832亩(生态公益林3320亩)。辖有4个自然村,有陈、张、蒋、洪、黄、李等姓氏,10个村民小组,932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1人。全村劳动力661人,转移418人。党员39人,其中女党员4人。2008年人均纯收入4966元,农林牧渔总产值830万元,工业总产值242万元。完成村内4.5公里(汤三至奎兜1.2公里、张厝3.1公里、石板桥0.2公里)水泥路硬化。农产品主要是水稻、蔬菜、茭白、木耳。 汤三村前圆(李氏陇源坊)概况。前圆李氏位于汤川小溪之源头,乡政府的东方,建村六百余年,来自江西南昌。村子在大隔山脚下,这里群山环绕,峰峦迭障,后山有开口石,前面有笔架山、脚下小溪流,右边巨树舒枝展叶,为人们遮风挡雨。这里清静优雅,风光秀美,人杰地灵,真是龙源宝地。旧社会,这里贫穷落后,兵匪、疾病泛滥,一片悲凉。今逢盛世人口翻一番达16产70多人。更可喜的近年到婚定年龄的个个都成双成对,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 李氏祖祠曾是六扇七柱单层建筑,因暴雨后山崩蹋,房屋破毁。逢盛世,政府关心令三亩多农田改为旱地铲除隐患。1967年乡亲团结重新建造了二层楼房。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秉承祖德,人与人之间、邻里之间也更加团结和谐了。呈现一片可喜景象。 [建筑景观]陈氏祖祠乃入闽始祖千郎公第八世文华公与妣洪氏于宁改和癸己三年,从闽清县龙乡际上村迁入肇基于廿都长安里汤三村奎峰之麓,立祠中堂,堂前两口池塘命名“明月潭”美称。 奎峰龙祖发源记,杨中楼房大官厅望任兼亥(后改壬丙向) [奎峰四景]纱帽山上县誌,山前有笔架山金钟山,前代有序,西有牛蹄岩,飞龙序,南有升龙池。 [古之族人]守中公严州县丞,致中公侯官知县,陈国翰顺治八年(一七一一) 邓科中式三十三名进士贡生任广东惠州府教授调任福建小长泰县教沦升湖广长沙县知县。 [宋代族人]陈祥道、陈肠兄弟同朝为官,其兄弟五人登进士者四,叔侄举进士者七,陈氏山卿僻壤“五子四登科,一门七进士”传为佳话。 陈祥道(1044—1116)字祐之作用之。(宋太学博士)他的《礼书》序言“先王之治,以人为本”发愤二十年, 修成《礼书》一百五十卷另有《论语句解》《仪礼注解》等著作。 陈肠(1068—1128)字晋之(宋代音乐理论家)。他呕心沥血十年修成《乐书》二百卷。该书征引浩博,内容丰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 [今之族人]陈子久尤溪县人大代表会主任;陈由财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传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友务中国银行三明信贷科科长;吴梅金中国银行三明分行会计科科长。 睦公十五世孙—文长公支系。清河张氏入闽始祖—睦公,因黄巢起义,随王审知平黄南下,建室于候官县孝悌乡惠化里。膝下有三子,第三子赓公迁永福月洲,活动及沈水龙山,为吾族之鼻祖。 第九世仪凤公,其伯父肩孟公官拜龙图,子五人济济朝班,蔡京妒忌百计陷害,涉及其肩立,致使其孙仪凤公隐居腾峰(现名大村)开垦生息,繁衍子孙。 传至第十五世文长公,靠养殖生活,自帝昺(公元1278年)时,赘居于郑后,(现名尤溪县汤川汤三村)子孙繁盛遂族期斯焉,至今已有728年之久,繁衍二十三个辈代,现在最高辈份有克公(出生于1927年),低辈孙道辈(出生于1993年),张贤人口近500人。 本族历史悠久,子孙后裔已遍布各地,第十工世偕才公迁往闽清云际后洋,第十九世驴兜公迁尤溪华兰,第二十六世毓芹公迁宁德县黄丹坑八都大洋,第二十八世大责公迁宁德八地匏楼尾,第二十八世大容公父子迁延平府(现名南平)大岐尾,第二十九世昭通公迁德化,第三十一世无侣公迁建(宁)座府郁廊步等。现吸有云际和华兰两地宗亲有联系,其余的失去联络,若知情或发现与我族有关史料,恳求加强联谊,并望各地宗亲前来寻根谒祖。 据族谱记载:古代有永志公官授总兵之职,宗愩公奉旨恩授国子监,太学生,昭礼公嘉庆九年奉旨恩授国子监元,昭哲公奉旨恩授国子监,嘉庆十年奉旨恩授岁进士外翰林。解放后,有张番正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军某部师长,人才辈出,祖德孙贤。 |
下井村 |
下井村系尤溪县汤川乡政府所在地村庄之一,位于尤溪县东部,平均海拨840米,年平均气温16-18度,距省城138公里,距县城56公里,在戴云山脉北侧的芝山与大山脚下,夹在脚板溪和汤溪之中,座落于汤川基点基首,(以川溪流向)历以“三排”之称,东至汤三村,西至溪尾秀桥村,南至黄林村,北至光明村。10个村民小组,有蒋、洪、谢、黄等姓氏,其中蒋姓占全村人口的95%左右。305户,总人口1197人,其中女性538人。劳动力800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06人。共有土地面积17573亩,其中:耕地面积1612亩,林地面积14068亩。 下井村属高山丘陵地带,似一片桑叶,全村人口集居叶柄,是水糸发源地,村内每个片点都有一口古井,历有十多口,现存在五口,故前人取名“霞井”,后人简改为“下井”,整个村落构成井状排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气候冬天稍冷,夏天凉爽,(汤川夏天堪称自然空调之乡,是避暑圣地)。 下井村自九十年代以来完成了闭路、电话等为民工程,增加了村民知识视野和信息流通,2000年至今,进行全面的新村规划,现三个新村规划点初具规模,已筑60个单元,村里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进一步改善,1.2公里村主干道,4.2公里环村路都进行了水泥道路硬化,并安装了路灯亮化工程,解决了群众行路难。同时多方争取资金建设农村路网机耕路3.8公里,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我村又提出了“打造绿色环境,做活特色产业”的新思路,年初每家每户在房前屋后种植桂花树5000多株,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下井蒋氏始祖尚书高公任江西吉州刺吏,赠兵部尚书,清朝未,解放初期,我村涌现一批爱国能人知士,1910年,蒋肇开、蒋肇从等成立无钱会,代表了穷人的利益。1919年蒋惠卿为下井第一位考入省立三师,后转黄埔军官学校,1926年蒋文艺参加革命,后被提为六县指导员。改革开放以后,下井村寻求出路,渴望知识,先后培养上百名大学生。 村厝建筑。主要为民国,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后三个时期的建筑,土木结构,雕檐画壁,建筑风格鲜明,当地称为“八仙厝”,因民国至解放前期盗匪众生,政局动荡不安,每座古民居建筑布局成“臼”字形,即“活”的意思,除大门外,侧门众多,土匪来时,可四通八达,便于避难和防御,部分居民还建有碉堡,窗户里都是炮眼,利于射击和防御。 佛子坑亭。位于景屏山左首,筑于清朝末年,全桥简朴大方,巍峨壮观,桥身横架于悬崖陡壁之间,均以方石砌成拱形,亭中正厅立有南海观音佛位。览亭内外,和风拂袖,气爽神离,鸟语清脆,蝶舞嗡飞,悬崖千尺,松拨林丛,岩水伴奏,瀑布长啸,真可谓川第一大奇境矣。 仙水井。相传南宋穆帝年间,有一位仙翁受南海观音之托,引人入善,驾临东土,路经三径,时值浩日当空,腹饥口渴,行人均以沟水饮之,慈心不忍,用杖击地,泉破土而起,长流不息,逐隐身而去。 此地原无泉源,今突有之,行人皆愕,详视冷如冰,洁如雪,试饮之,其味胜甘露。携之付于病者饮,顿觉神醒痛离,皆谓之“仙水”后人有诗赞之:击地属相传,慈善点世人。劝君暂试饮,驱疑信仙临。 脚板溪瀑布。是属汤川名景,因其落差大,水景丰富而闻名远近。溪水源于山泉,水质甘甜清澈,尤其到了春天梅雨季节,瀑布气势如虹,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瀑布两边林木丛生,鸟语花香。 “迎龙灯”活动,每年农历正月,村中由各房轮流做灯头,收聚资金,策划灯会制作项目。下井“龙”是全县最长的一条龙,头尾一百零八节,共用一条龙布,整条龙制作活灵活现。还有舞狮、小丑、花灯车、管乐队、锣鼓队、乐器队等各式各样组成,整个队伍宏伟壮观。经过家家户户门前都会驻足片刻,户主用鞭炮相迎,祈求升官发财、丰收兴旺、幸福安康。 下井村是洋面村之一,洋面良田多,村里主要发展特色产业反季节蔬菜,主要有茭白、荷兰豆、蝴蝶豆、莴苣、甜椒、青椒、青瓜等品种繁多。食用菌主要生产毛木耳、花菇等。茶叶主要有铁观音、绿茶、纯山茶。下井村山林面积占85%以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中开发的山林有杉树木、松树木、竹林、果林等。竹林种类繁多,有石竹、甜竹、毛竹等。 下井村2000-2002年被县评为“文明村”;2002年被县委评为全县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村”;2000、2003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4年被县评为“信用村”;2006年被县综治委评为建设平安村居“先进单位”;2001、2003、2005年分别被市、县计生协会评为“先进村协会”,连续14年被乡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连续6年被乡评为“五个好村党支部”。2008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完成325万元,农业产值完成194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66元。 |
光明村 |
光明村系三明市尤溪县汤川乡第一大行政村,即乡所在地,是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位于尤溪县戴云山脉北部山区,北纬26。7’,东经118。6’之中,南邻下井;北接丘山、溪尾乡长华;东北毗邻溪滨、赤墓;西边秀峤,距县城56公里,省城138公里。土地面积24627亩(其中耕地面积2944亩,林地面积21683亩)。 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均是汉族,由十二个姓氏组成,主要分布在吴厝、北洋、上下寨、旧街四个自然村。全村人口达1940人(其中男1008人,女932人),520户、18个村民小组。劳动力754人(其中劳动力转移538人),目前,全村村道都有水泥硬化,交通方便,四通八达,村民业余活动丰富多彩,共有三个老人活动中心。当地农民主要是种植蔬菜(茭白、荷兰豆、甜椒、莴苣等),品种较多,远销福州、厦门、浙江等地,营销协会能够带领广大村民勤劳致富。另外,种植的杨梅、茶叶,小茎笋、汤川大米也是远近闻名。 汤川洋属高山盆地、十里平畴、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景致如画、自然造就天然八景:①高山平洋;②霞蔚芝山;③虎掉深潭;④石猪蹲巅;⑤深潭潜蛟;⑥龙际瀑布;⑦棋盘仙迹;⑧山顶泛波。建筑景观现存清代古民居建筑20多筑,土楼建筑10多座。古民居木质结构、土木结构、宽畅明亮、居住适宜。村落中祠堂、古井、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民谣、山歌、龙舞、庙会交融出村落独特的魅力。历史上曾有闻名遐迩的“天后宫”、“圣君殿”、“文昌阁”三大建筑,其中“天后宫”为汤川诸多寺庙之最。“天后宫”是元未,户部侍郎、北洋卓子立聘请能人巧匠按金銮殿格式兴建,明朝吴厝吴举公增修。天后宫一台、三楼、五殿的长方建筑、规划宏大、雄伟壮观。其凤楼龙阁、飞脊彩椽、金碧辉煌、美不可言,它集古代能工巧匠之大成,艺术水平精湛高超。焕发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丽和辉煌。奈于历史原因毁于1966年文革之乱,胜感遗憾。现今民众为了继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在原“天后宫”旧址上,模拟旧制,重新兴建,现已初具雏形。 光明村地处汤川洋腹地,田畴平坦、土地肥沃,由于高山气候,形成了尤溪特有气候特点,也造就汤川特有的经济特征。多年来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由于山高气爽,云雾弥漫、生产的茶叶品质特佳,浓香腹郁,闻名海内外。种植反季节蔬菜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品种不断增多,如茭白、荷兰豆,蝴蝶豆等畅销到广东、浙江、上海等城市,甚至远销海外。烟叶生产也开始起步发展。由于我村田畴平坦、土地肥沃、很适宜种植烟叶,所种植烟叶质量好,来年必将成为种植烟叶的基地。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3891.50万元,工业总产值73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0元。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
丘山村 |
丘山村系尤溪县汤川乡政府所在地村庄之一,位于汤川乡西北,汤水溪下游。西靠锦屏山;北与溪尾乡湖山村接壤;东南与赤墓村、光明村交界;距省城福州市138公里,距尤溪县城56公里,距汤川街、乡政府约1.5公里。平均海拔约830米,年平均温度16-18°,年降雨量1700毫米以上。 全村大小两个自然村。村落面积1.3平方公里,总面积6293亩,农田1681亩、林地4612亩,全村人口719人,203户,其中男350人,女363人,劳动力249人,其中劳动力转移155 人。 丘山村全村三面环山,沃土平川。汤溪水横贯全村,及至水尾溪水急剧下跌,形成大小多个瀑布。其中最大的命名为“龙潭瀑布”,高百余丈,溪水悬空直泻而下,声震如雷鸣、云雾飘渺、彩练如鹊桥飞架。本乡已在其中筑建水电站两座,溪流两岸林木森森,良田葱郁,是汤川乡土地面积较好的地方。 自1970年起修建了“尤闽”公路穿村而过,路面由沙石路改成柏油路,后又改成硬化水泥路,汤溪也经改建成平直通畅河流。汤溪两岸经过平整,以小改大成为机耕田。1997年起全村兴起新村建设,延公路旁建起许多高楼,先后又安装了自来水管和照明路灯,家家户户灯火如繁星,通明连成一片。村路直通全村连及赤墓村,交通方便。村落路边已栽种了各种花木果树、名贵树种绿化全村,生活比起过去已经提高,小村洽似小城区。 丘山村是全乡建村历史最短的村庄,才二百多年。较长的“方姓”早在宋朝时期在丘山居住,但因族小人丁不旺,至今才几户人家,没有什么名人。“陈”姓在汤川最迟,历史有“无钱会”会长陈子江、嘉庆岁进士陈肇纪、民国“补充团”团长陈广元。解放后,人民生活提高、文化提高,有教授、副教授四人,博士三人,研究生五人,大学生一百多人,局科室工作干部九十多人。 解放后,全村有正月元宵节,“花灯会”在全乡较为有名。近年来有老人协会、岳阳理事会组织象棋、桌球、乒乓球、文化室、影视室活动;有中老年人、青年人组织做“回春保健操”活动;有“篮球”比赛活动;有“广场舞会”活动;还有一些喜爱经常做“吹、拉、弹、唱”文娱活动,以歌颂美好生活丰收兴旺。每年都有一次祭祖、拜奠先人功德,激励后生敬祖孝亲、会餐。 丘山村由于土地肥沃,水土良好,村中主要种水稻、烟叶、反季节蔬菜,有茭白、荷兰豆,红、白蝴蝶豆,甜青椒、青瓜、西瓜、黑木耳、西红柿、甘著、包菜。、食用菌有凤尾菇、黑木耳、花菇。山上主要是杉木、松木、毛竹、石竹、油茶、杨梅和一些果树。 |
阳星村 |
阳星村153户,总人口499人,其中女性248 人。劳动力18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178人。共有土地面积20832亩,其中:耕地面积1520亩,林地面积19312亩。2008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10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