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涧村西邻象山村,向东延伸街接剑溪,是一个交通十分便利的人口小村.全村现有住户146户,人口597人,4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3人,0党员22人,村民代表2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0560亩.其中耕地面积381亩,村地面积6332亩,园地面积3240亩,其他面积500亩.村财收入不稳定,且债务负担繁重,农民虽有稳定的收入,但人均产值还是很低,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成效,社会治安相对稳定.
针对本村基本村情,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紧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主”十字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益。
玉涧村主要抓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防止农民抛荒,在粮食直补款方面本着谁种补谁的原则,刺激农民生产主动性,做到不抛荒,少垦荒,多种因多产粮,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加大烟叶种植面积,去年烟民16户,亩数为136亩,创收效益38、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736元,今年烟叶种植21户,亩数160多亩,预计可比去年增创效益。种植柑橘,针对市场经济不景气,产品不好推销的前景下,将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改良,通过农技部门技术的大力指导,提高产量和质量,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农民发展油茶,油茶低产村改造146亩,新植油菜村20亩。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引导菜农在菜园建造蓄水池,解决大热天干旱问题,针对玉涧现有的地理环境,修筑机耕路,确实解决茶农坡陡路难走问题,大大减轻茶农的劳动强度,且引导茶农种植桂花树,改善茶叶品质,增加农民的又一项收入。发展毛竹业,积极争取农技部门技术指导,改造低产林,扩大毛竹业更大空间的发展。抓住向蒲铁路建设机遇,引导农民种植蔬菜、瓜果,养殖畜禽,扩大农民利润的空间。二是办好为民办实事。投资30万元进行烟基工程建设。投资1.3万元进行人饮工程建改造,确实解决村民饮水难题。投资1万元建设公益性公墓。三是拓宽村财渠道。加大烟叶种植面积,加强烟叶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使税利返回款比去年1.1万元基础上有所增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造旧村,开发新村,增加村财收入。公益林管护和财政转移支付款2.38万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4.6万元。铁路建设土地补偿费及其他收入。四是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新局面,确保我村计生工作良好发展。五是做好社会安定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工具进行法律法规宣传,使村民人人学法、知法、守法,不发生群众打骂斗殴事件,及时解决群众纠纷,把矛盾降至到最低限度,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由基层自行解决,确保无集体-事件发生。
六、玉涧村历来重视教育,村虽小,但大中专生多达50多人,今后村两委仍一如既往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玉涧村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如“大扳底”猴洞自然风景优美,有着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向蒲铁路建设和剑溪货运站的建立,玉涧兴业办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玉涧村的未来建设将更加美好,经济将更加繁荣昌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6204 | 365000 | -- | 查看 玉涧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桃坪村 |
桃坪村位于台溪与清溪中间,总户数226户总人口803人,土地总面积4520亩,其中:耕地646亩,林地3102亩,辖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党员20人。 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383万元基数上保持稳中有增。其中:工业总产值179万元,农业总产值204万元,分别农村工业产值增长9.6%,农业产值增长6.5%的标准要求,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元。农民收入主导产业以农为首,调整结构促增收,搞好500亩毛竹生产林基地,强抓管理,同时大力发展旱粮作物,继续扩大规模种植焦芋,发展种植玉米、大豆、西瓜等作物,确保种植焦芋300亩以上,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桃坪位于尤溪县东南部,东与台溪村,南与西吉村,北与上宅村,西与福廷坑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距县城28公里,交通便捷,县道与乡道及向莆铁路贯穿村境而过。地下矿藏资源丰富,蕴有金、铁、铜、铅、锌、石灰、滑石等诸多矿藏。近年进行初步开发,引来各地仁士观光与投资。现已开采滑石、白石米,石灰畅销国内外。 桃坪村(原名桃源庄)东南处有一奇景,鸬鹚漈(距村部2.5公里)。凤洋溪水犹如银河缺堤飞泻而下,形成“三瀑三潭”之奇景,诗颂“漈水源从天上泻,若雷若雪到崖前”。狮子峰巅悬红日,凤凰山顶涌狂澜。崖上异草丛生,奇花吐艳,仙洞穿岩,彩虹挂壁、层岩陡峭,怪石峥嵘。金猴跹藤,珍禽戏侣,奇洞立崖,传为群仙遗迹。潭中鱼卟游弋,龟鳖划舟,水天一色,形成天然山水之妙画。果有“镜潭树影奇花映,胜似遨游世外天”之感。 桃坪村民朴实厚道,祖辈以农、林、矿产为主。近年来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于2007、2008年新建楼房18户。文风蔚然,现有60多人获得博士、硕士、大中专学位,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23人。 陈子炓,生于1965年,任中国石油地质部浙江省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80年考进北京大学古生物系(时年15岁,尤溪首例),1984年为上海同济大学海洋系研究生,1992年南京大学地球系攻读博士,2003年重庆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 陈子松,生于1970年,现任福建省地矿局审计处副处长(硕士学位)。 陈子坎,生于1972年,现任福建水口集团公司水工科科长(硕士学位) |
洋头村 |
洋头村位于台溪乡东南部,距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18公里,全村共有人口915人,其中男483人,女432人,劳动力人数406人,已转移301人。共辖6个村民小组,共有党员37人,其中女党员4人。 改革开放以来,洋头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876万元,工业总产值23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72元,比上年增长11%,村财收入16.7万元,经引年增长13.3%,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达369.8万元,位居全乡第一位。 洋头村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林林业发展,全村共有土地面积9630亩,其中耕地644亩,林地总面积7630亩(其中毛竹林4860亩,于2004年响应中央林改政策,全部分包到户,人均4亩多,仅此一项就让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300多元),油茶林面积1260亩,茶叶面积486亩(其中铁观音302亩),柑桔101.5亩,形成了以竹业、油茶、茶叶为三大主导产业的新型农村。 近年来,洋头村大力扶持农、林业产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我村于2009年4月村支书郭其生分别成立了沈峰油茶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全县第二个茶油商标,同时成立了农家茶叶专业合作社,产业化组织带动生产、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产品畅销福、泉、厦等地,全村共有企业16家,其中石材厂1家,竹制品厂2家,电站两座,调味品厂1家,茶叶加工厂8家,专业全作社2个,今年全村GOP可增长13%,人均纯收入可增长11%,达4850元。 洋头村注重文化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重人才培养。近年来分别涌现出了中央组织部调配局局长(正厅职)、市老干局副局长和上海恒创印刷厂拥有几千万资厂的人才。村里不断投入资金兴办老年文化娱乐设施,先后创建了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健身场所、篮球场、乒乓球室,让老年人老有所乐。 洋头村着力推进产业信息化建设。村里不断完善信息网,建设信息服务点,加快信息化步伐,准备设立茶油和茶叶信息网站,开通农信通手机短信服务,免费向农业管理者、生产者提供信息,确保茶油、茶叶、竹制品和农副产品产销顺畅。 洋头村注重法制教育,加强法制宣传,村里先后荣获省、市、县、乡法治建设先进单位、创平安先进单位和个人,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洋尾村 |
洋尾村位于台溪乡北部区域,是一个多姓氏的行政村,距县城16公里,属规划城郊型界区。东依乌所岩山麓,背靠后甲村,东北与莒洋村接壤,西北邻接书京村,南与台溪村相连,距乡政府所在地1公里,村域面积1.8平方公里。 全村辖有12个村民小组,党员38人,居住农户435户,总人口2040人,其中男性1051人,女性989人。全村共有劳动力1022人,转移就业168人。全村有耕地面积906亩,林地7840亩,其中生态林1040亩。2008年林牧渔总产值1624 万元,工业总产值40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830万元,村财收入24.7万元。 洋尾村村落依乌所岩山麓呈扇形扩展延伸至台溪河两岸,形成自上而下碗延连绵的后埔栋丘陵梯田,有刘坑、对坑两条小溪呈人字形穿村交汇流入台溪河,其水源与土垅水库的蓄水融合保障全村农田的灌溉。 全村农居住宅傍山环村建置,似繁星灿烂、显众星拱月。改革开放以来,新村建设规划有序,村居座落整齐美观,从村南始建,沿城台公路两侧开发建设,现已形成长达1公里新兴街道。街道实施水泥硬化,安装路灯亮化,就近建置1个候车亭,方便村民候车。街道沿线建有多个垃圾堆积灶,环境整洁干净。 近几年,全村还加大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力度,共计投资30万元,完成6公里环村道路水泥硬化工程。全村交通便捷,移动通信、闭路电视实现全复盖,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 洋尾村旧称尤溪县二十五都龙溪境黄宅保。全村居住有13个姓氏,以詹、陈、吴姓居多,属明清朝代入住的多姓氏众居村落。据从詹姓族谱日记载,其开基始祖源茂公詹茂源明嘉清年间官至淅江宁波府府尹。全村现有翻新修建的“夫人宫”、“吴仙宫”、“仙亭”,明清时代的旧宫庙宇古建筑,分别座落山清水秀的丛林中,景观别是一格,成为村民文化娱乐,休闲中心去处。村落中各姓氏的祠堂历史文物景观交融出多姓氏村居的独特风格魅力。 全村改革开放以来,优秀人才辈出,每年都有5-8名学子进入高校深造,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5人,中考录取尤一中10人,优选进入特招班1人。全村在外工作人员事业有成,有5位干部升为科级领导,有1人升至处级领导;还有部份人员成为企业家或民营企业老板,为家乡树立榜样,做出贡献。 洋尾村资源丰富,尤其是毛竹资源独占鳌头,现有高标准毛竹林3200亩。依托其资源优势,引进投资建有年产值1000万元的明达竹胶板系列竹制品加工企业。茶叶产业颇具规模,建有4家绿茶加工企业,农为产业化有所起步。全村农户还盛产冬笋、笋干等系列产品,特色产业突显。 |
莒洋村 |
莒洋村位于尤溪县东南部,台溪乡集镇区西北部,东南连接本乡洋尾村,西临书京村、城关园溪村,北接城关镇星明村、腾洋村,平均海拔320米。全村人口1065人(2008年末统计数据,下同)男542人、 女523人、264户 、10 个村民小组,劳动力转移168人(县外),辖莒洋、小坪2个自然村,村内水泥路环绕全村,乡主干道城台线公路过境村内3.5公里,村庄西往城关15公里,南到台溪集镇区2.5公里。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324 万元 ,工业总产值3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6元。土地总面积9675亩,其中:耕地面积569亩,林地面积8366亩,森林覆盖率86.5%,毛竹林面积1520亩,油茶面积1500亩,茶叶面积150亩,柑桔面积210亩。其中:油茶面积及人均拥有面积居全乡前列 |
书京村 |
书京村 书京村缘于取书坪、京岭自然村各一个字,位于台溪乡政府洋面一隅,距离政府3公里,全村共有174户742人(其中男457人,女385人),分书坪、京岭两个自然村,六个村民小组,属于经济发展落后村。 书京村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约45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在18-22度之间,年均降水量1600-1800毫米之间。全村共有土地面积8280亩,其中耕地591亩,且绝大多数以梯田分布,林地面积5777亩。 书京村自然资源匮乏,仅有少量林业、水利资源,均已大部开发;交通闭塞,属于典型的的“只进不出型”,属于交通的一个端点,一条3.5米宽1.7公里长的水泥路贯穿全村,辅以两条主要机耕路。 村民居住散落,居住环境差,若从高往下看,只有零散的星星点点。 书京村2008年,全村村财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996元,是市级贫困村,全村农林牧副渔总产值1412万元,工业总产值173万元,全村共有劳动力506人,其中转移267人。村财基本靠上级拨付、救济过日子,村财固定收入少,无较大项目收入支撑,比较固定的村财收入仅电站发包收入1万元/年,财政转移支付款及其它的上级救济、向上争取的一点。村里日子过得紧巴,在规划全村宏观建设,福利建设等方面显得的苍白无力,后劲不足。 书京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劳务输出、竹业、茶叶、油茶及其它的小项目为主。劳务输出人员且大都无特长技术,多以体力活见多,收入较低;几个收入主要产业多为粗放经营,效益低下。 村里民风纯朴,主要有邱、陈两姓。现存有典型的清代建筑,清光绪年间围屋两座。 书京村竹业。现有竹林面积1512亩,目前除少数自留地外,大都承包经营。我村山高坡陡土薄,成为制约本村特色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更有农户便因此管理方式更为落后、粗放,盲目认为科学管理投入成本大,产出效益也不见的能高多少。另由于,承包期将近,多数人不愿为此投入更多,因此形成了质、量双降的恶性循环。其二,由于本村地理条件、人才技术条件制约,未能对毛竹进行深加工,只有简单的毛竹买卖,表面的,肤浅的,粗放经营。所以才倒致了竹业发展停滞不前,收益低下,虽是我村主要特色收入依靠之一,也未能给农民带来大的收入效益。 书京村茶叶。共有茶园面积260亩,都为绿茶,茶园多在山顶,虽有机耕路通达,但由于茶园分散经营,道路维护简陋,交通十分不便,大大增加了茶叶产出的成本,加上本村土瘦,土质不佳,所产出的茶叶质量和产量均一般偏低,收入效益低下,给农户扩大规模,改善品种,加大投入,科学管理带来了种种顾虑。 书京村油茶。共油茶面积350亩,均属于原大集体时期所种,后改分配到户,这样的油茶树龄偏老,品种单一,品质低下,且大多数农户并不以此为增加收入,仅仅是为了保留住这分财产,让其自然生长,不指望它能为家庭带来多少效益,因此不肯投入,不要说科学管理,就是草过人高,只要能采摘,也懒的去除个草,施个肥。所以,本村的油茶效益极其低下,虽人人有之,却不见的人人能收。 书京村发展潜力:一是村财增收。盘活抛荒地,重新发包个人改种;合理开发洋尾片土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增加村财收入。二是农民增收。注重提供就业信息,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岗前技能培训,逐步改变外出务工人员的“老把式”工作状况,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收入。做足、做强、做好特色产业。采取由大户扩展到小户的方式,逐步改变竹业落后的经营方式,招揽引进一批有技术有实力的人才,对毛竹进行深加工,做强、做大竹业;利用我乡东岩云雾茶品牌,结合我县、乡在省获得多项茶奖契机,对口经营,引导农户扩大规模,增加品种,联片经营,改善生产条件,实行科学管理,做好茶叶产业;科学管理,引进优良品种,逐步逐片改造油茶林,结合我县大力推广油茶种植的机会,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做足油茶这个产业。 |
盖竹村 |
盖竹村位于台溪乡东部,海拔658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是高山村,背依景秀的文笔峰,面朝雄伟的总督山,北与丁岩村接壤,南连坑美村交界,东临东山村五公里,西接文笔山。距县城三十公里,距乡所在地十三公里,村落面积2.6平方公里。现全村506户,人口2176人,其中男人口1096人,女人口1080人,劳动力1317人,男劳动力686,女劳动力631人,劳动力转移673人,分布全国各地。全村辖三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47名党员,9个二女扎户。全村林地面积12806亩,其中生态林2316亩,耕地1861亩。 盖竹村物产经济,这几年农民收入靠毛竹、烤烟、茶叶、油茶、种粮、劳务输出等。我村有丰富的毛竹和茶叶资源,现有毛竹林5618亩,茶叶1650亩。有3家竹产品和4家茶叶加工厂和清水笋罐头厂一座,其产品销售国内外,“慈心园有机茶有限公司”落户我村,其有机茶园1000多亩,厂房占地面积36亩,产品有机茶铁观音,曾获得省级优质品牌。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984万元,工业总产值4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961元。村财收入24.6万元。 盖竹村村东总督山下“茂荆堂”前有石鼓,后有石钟,乃垂古遗物。击之则鸣,妙在其中。村南颖水溪畔有状如蜡烛的“罗心山”,巍峨直立,千年柏树,百载水杉,珍奇香木,点缀其间。村东金钟山下“猫形墓”旁有棵五百余载的奇树,挺拔数丈,胸周五围,伞状蔽日,四季长青,液汁膝红,花色雪白,雪前吐蕊,争芳斗艳。顶树开花,如高山结雪,故称“报雪花”。县志尚有记载:《三明日报》、《三明侨报》曾作报导,堪称“世罕奇树”。 盖竹村现留有清代建筑“际宅厝”古建式一座、内有102间。且尾后山峦重叠,气势磅薄,尾前奇峰若拜,扬柳垂青,真游览之胜地也。另有景点双凤亭、桥头宫、百丈际瀑布、石蛙石等处。现有珍贵树种罗汉松、红豆杉、水杉等。 盖竹村获至宝宋床元巳未五年,即公元一一九九年陈子文荣登曾从龙榜进士(县志省志都有记载)官拜渐江省处州府通判,任职三十余载,廉洁奉公,厚爱百民,卓有建树。寿终时,受皇上钦封御葬,并赐有墓碑石一道,篆刻“宋富川通守陈公朝奉之神道”。以示抚恤,以铭永志。自恢复高考,有大批人才输送出去,公布在全国各地的工作岗位,有搞科研、教授、记者、教师等。2009年高考本科上线17人,中考有6人被尤溪一中录取,其中特招生2人。 盖竹村2004年以来投资140万元,完成了5.6公里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设候车亭一个。2008年硬化环村路2公里、水渠防洪沟1.8公里。实现移动信号、电信、闭路电视、广播、自来水等,富饶的物产,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服务营造了宽松优越的投资和旅游环境。 |
丁岩村 |
丁岩村位于台溪乡集镇的东北部,平均海拔780米左右,村内南北方向及环村两侧的主干道实现水泥硬化,向西通往尤溪城关。村落基本上呈环村带状形,多以砖木二层楼结构房为主。现有住户124户,分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72人,其中男248人,女224人,劳动力为261人,其中外出劳动力136人,村民中青壮年人员多以外出务工为主。 丁岩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周均为高山林地,海拔800米左右,山上植种以松、杉、毛竹为主。竹林、经济林及茶叶是丁岩村村民的经济来源。在青山、绿水、田园之间,土壤多为黄土,宜种杉木、茶叶。 丁岩村现有耕地面积650亩,毛竹林面积2968亩,茶叶面积723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毛竹、茶叶、水稻种植及外出务工。2008年丁岩村工农业总产值为920万元,其中大农业产值762万元,小农业494万元,林业193万元,牧业66万元,渔业4万元,服务业5万元,工业1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850元,村财收入为7.7万元。 丁岩村现有村委会办公楼1座,废弃小学1座,老人活动中心1个,无完善公厕。村里建有一座自来水压力净化池一个,村民用水取自山泉水和自来水,用电取自台溪乡变电站,村民燃料主要以木材为主,同时兼用少量瓶装液化石油气。 丁岩村现有正式党员15人,其中:1人为三明市派驻村-,预备党员2人,丁岩村属于不足500人的小村,支委2人,村委2人,并交叉任职。 丁岩村现有124户,472人,男性人口248人,女性人口224人,育妇总数144人,已婚育妇88人,零孩4人,一孩23人,二孩28人,多孩29人,未婚青年78人,按政策需“双查”对象30人,独生子女户17户,一女一男户19户,二女户1户,共有9户属于低保户。 丁岩村有丰富的山林资源,木材、毛竹、茶叶是丁岩村的重要山林资源,目前村民对竹业、茶叶的管护还处于低水平,可以引导农民学习科学管护,并且目前村民主要靠山售原木,原竹来获取经济收入,对开发竹、木二次产品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丁岩村有丰富的水稻资源,是丁岩村另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应积极利用好国家惠农政策,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使水稻种植不减,产量稳中有升,另外,还可以引导村民种植无公害蔬菜,增加农民收入。 丁岩村外出务工占全村劳力的半数,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培训以增加村民收入也大有文章可做。 |
后隔村 |
后隔村是台溪乡高山村,海拔820米,有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525人(男283,女242),劳动力190人(转移110),土地总面积6200亩,(耕地)565亩,林地4400亩。主要经济指标:农林牧渔总产值884万元,工业总产值1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62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毛竹林140亩,茶业330亩等产业发展。 |
东山村 |
东山村属台溪乡高海拔地区,有1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74人,其中男1003人,女773人,劳动力910人,土地总面积44149亩,其中耕地面积2735亩,林地32246亩。村民人均纯收入4669元。 村民主要生活靠种田为生,近些年东岩云雾茶发展较快,种植茶叶成各家各户热门产业,食用菌目前正开始发展,已有五户初见成效。 东山有有罕见的天然水松,属省重点保护单位;有美丽的自然景点“榨油石”,相传,本村一位穷苦而辛勤的农民在一座高山顶峯,发现一群壮汉在用力的锤打石头,眼见那石尖底下冒出象泉水般的油脂,禁不住为之喝彩,话音刚落,随后不见人影,化作一屡青烟,随风而散。有保护文物“昔字炉”,村民为表达对孔子文字的珍惜,光绪年间,建一座昔字炉,昔字炉两边题词“字味香成丹桂,炉烟瑞结青云”,每逢七月初一日各家各户集中有文字的费纸到昔字炉焚烧。有独具一格的“粜米石”,相传,本村有一贫苦放牛人家,坐在石头边上,忽然,天上一声雷鸣,仙人李铁拐出现在眼前,看到这户人家整天忙碌而愁于家中无米下锅,就用手中拐杖往石头一点,大米就从石头小洞中落下来,随后李铁拐随手将拐杖插在对面的沼泽地,成为如今罕见的“天然水松”。有“众罩山”,是本村地一座千年古寨,海拔1243米,东邻山村,西接盖竹坑美村,南连丁岩、后隔村,北至山头、安阳村,据族谱记载,是东山十景之一,古人留有“鲜峰一柱独连天,柱独连天映雾烟,烟雾映天连独柱,天连独柱峯鲜”的四文诗一首,独赞其壮美,山寨云雾缭绕,气候宜人,是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也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处,所以称之“众罩山”,目前正在筹建“众罩仙亭”。 |
安阳村 |
安阳村地处中高海拔地区,地外四乡镇交汇处,交通便捷,自然条件独特,适合发展反季节蔬菜和其他农作物等。 居住地分散,共有234户,1003人,低保户16户54人,分居在谢地、际下、暗隔、后洋等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 全村耕地面积873亩,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工农业总产值1211万元,工业总产值223万元,村财收入渠道少基本上依靠转移支付和向上级少量款项来维持村的运转,集体资产稀缺,没有“造血”功能,村资源有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711元,农民增收渠道不多。 村级组织建设薄弱,党员共有25名,其中女党员2名,35岁以下党员4名,党员趋老龄化。 农民收入主要外出打工和本村现有的资产有竹业、茶叶、种植四季节蔬菜等,全村劳动力438人,外出人数274人,占全村62%以上。 |
台溪村 |
台溪村,台溪乡政府所在地。土地总面积21581亩,辖台溪、小际坑、四斗3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706户,3010人(其中男1578人,女1432人)。县级新农村建设整治村。近年来,台溪村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台溪村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7公里,距台溪乡另一中心清溪20公里。近年来,随着“构建和谐新农村”步伐的加快,台溪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家家实现了通电、通水、通电视、通路、通电话,集镇上实现了亮化美化。村水泥路阡陌交错、纵横相通,村农田基础设施、竹山路等农林业基础设施不断改进。该村还建立了两个老人活动中心,添置了相关设备,使之不仅成为老人娱乐健身、沟通交流的场所,还成为宣传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好阵地。 台溪村资源比较丰富。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这里土地肥沃,有耕地1733亩,林地19848亩,其中:竹林7000亩,油茶1100亩,茶叶950亩,柑橘300亩。近年来,茶农注重改造茶叶品种,学习种茶技术,提高种茶水平,扩大销售渠道,茶叶、油茶已逐渐成为该村的主导特色产业。2008年,茶叶实现总产值120万元,人均400元。另外,该村还有1847人的劳动力资源,村里注重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每年向企业输送40人,劳动力输出收入80万元,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溪村经济不断发展。工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台溪乡规模最大的工业企业—尤溪县富达纺织有限公司坐落该村,为村里120名富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问题。还拥有竹木加工厂、茶叶加工厂、石粉厂等各类中小型企业8家。同时,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农民种粮、种烟、油茶林改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得到稳步发展。2008年,该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95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60万元,农业总产值12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5元,村财收入61万元。 台溪村民风勤劳纯朴。群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扎实做好“山、田”两篇文章以外,在农忙季节过后,都纷纷到附近的企业、工厂上班,或到县城务工。这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傍晚时分,台溪的街头、空地上,男女老少聚成一群,跳起了城里流行的“广场舞”,告别了“麻将、-”,农村人也过着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
福廷坑村 |
福廷坑村隶属台溪乡,位于台溪乡西南部,乡道过境村旁,距台溪乡政府20公里,全村有230户,人口1005人(其中:男528人,女477 人),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有土地面积7610亩。现有农田面积707亩,2009年农民种植烟叶500多亩,烟叶产量1700担以上,产值达100我万元,还种植油茶、茶叶500多亩,是盛产柑桔、柿子等水果,畅销省内外。 村里建有装机容量150千瓦水电站1座,村民投资兴建茶叶加工厂2个。村里的硅石资源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据史料记载,福廷坑村历史悠久,顶兜自然村黄其炳,于清朝康熙年间中举人,出宰奥西,为室化、汞淳等地县令。现有林德炎同志,曾任省委人事处处长等职务。 |
七官场村 |
七官场村座落在清溪西南方向,是交通僻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小村。现有人口892人、林地面积10080亩、耕地面积596亩、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种油茶、柑桔、烟叶、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该村有丰富的石灰石、煤矿、铅锌矿、铁矿、金矿等矿产资源。 2009年七官场村的发展思路是:一是增加集体收入。管好水电站争取收入8000元;转让林地一片可增收8000 元;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5—8万元。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新种植油芥25亩,改造油茶林30—50亩;和烟叶400担;柑桔低产改良2片使其增值25万元;开办茶叶加工厂1座。力争使农民人均收入达5000元以上。三是为民办实事:向上争取资金铺设村部至吾园水泥路3.6km;安装路灯2.6km;争取在村部改在地建设自来水工程。四是引进项目。抓好引进铅锌矿探矿项目。五是计划生育。狠抓双查率达100%,无计划外生育出现,力争今年甩掉后进村的帽子,创计生合格村。六是社会稳定。努力维护好一方平安、加强平安家园建设宣传力度,使群众知晓率达80%以上。密切联系群众、妥善处理村民各种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构建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上宅村 |
上宅村概况 上宅村位于尤溪县台溪乡南麓,东邻台溪桃坪村,西连坂面乡,南接福廷坑村,北邻台溪书京村、包溪采育场。全村共有土地总面积9791亩,其中:林地面积7804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435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093亩,耕地面积684亩),全村辖2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203户,771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县委、县政府实行“三个一”项目机制以来,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315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47万元,农业总产值15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68元。村财收入8.2万元。 为全面推进农村奔小康进程,富饶的物产,便捷的交通,充足的电力及优质的电信服务营造了宽松了优越的环境,多年来,我村固定资产投入巨大,为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工程,2004年,全村完成该村境内5.36km的水泥路路面硬化工程,总投资152万元。为使农田得到良好的灌溉,2007年,积极争取资金,同烟草有关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完成大圳、倡伶、小墘、大坑头等4条总长为4.31km的基工程建设,总投资47万元。 上宅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达2.6万立方米,年产木材430立方米,毛竹林面积2435亩,毛竹拥有量达40多万株,年产商品材3万多根。地下矿藏丰富,目前已开发的有石灰石、硅灰石、滑石粉土,储量丰富,频位很高。因地制宜,大力开发山区经济,我村主要有烟叶、蕉芋、茶叶、油茶、芦柑及丰富的小径竹。2008年全村烟叶种植面积103亩,产量246担,蕉芋种植面积225亩,现有茶叶(绿茶)面积520亩,油茶195亩,芦柑172亩等。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相当可观的收入。 上宅村地处棋盘石山脉,区内山多林多,不文气象宜人,曾有先前的仙人足迹一棋盘石,有济阳十景,鲤鱼朝天,铁 手臭亭等景观,自古吸引着很多游人观光游玩,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是上宅村历届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力发展村民经济,努力改善农村面貌是上宅村人民的追求。我们着力打造和谐新农 |
园兜村 |
园兜村位于台溪乡西北部,距县城34公里,距乡政府21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256户,1112人,其中劳动人转移285人,设立1个党支部,拥有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1名。 园兜村是全乡典型的土地流转经营村,全村土地总面积4477亩,其中耕地面积530亩(改种11亩,抛荒13亩),公益林96亩,油茶740亩,茶叶610亩(其中铁观音5亩),柑桔350亩(其中:芦柑210亩,脐橙16亩),柿30亩。土地流转662亩是典型的烤烟生产基地。全村256户村民,有85户村民承包经营地,主要是种植烤烟,采取一季烟一季稻轮作模式,烟叶年产值达170万元,有三分之一的农户在山上种植管理茶果,三分之一的农户外出务工或从事非农产业。 园兜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茶叶、油茶、烟叶是本村主要的产业支柱,以“因地制宜”的切合实际,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为农民提供信息,外出劳动力可创产值85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增产。但美中不足的是全村因水源不足有三分之二的农民还存在着饮水困难等问题。 园兜村2008年全村农业总产值375万元,工业总产值45万元,其中运输业35万元,渔业1万元,粮食产量573吨,农民人均收入3177元,远远低于全乡4070水平。 园兜村全村电视覆盖面达到100%、97%农户安上电话用上手机,新农全参合率达84%,享受农村低保19户,其中(五保户2户)。 |
西吉村 |
西吉村地处台溪乡中南部,位于清溪盆地东北部,东邻象山村,西连园兜村.凤山村,南接清溪村,北邻福廷坑村.桃坪村。地势东部.北部较高,两边各一条小山脉,中间夹着一条小河,南部.西部较平坦,这里分布着大量的水田,是农田保护地带;海拔约38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村距离县城32公里,距乡政府22公里;向莆铁路和206省道途径我村。 西吉村有14个村民小组,325户.1297人(其中男671人,女626人)。现有7个村干部,土地面积16335亩,其中林地面积9830亩,耕地面积656亩。村财政收入主要靠林业.烟草和上级拨款等,村集体固定资产23万元,2008年末资产总额85.07万元,负债37.65万元,所用者权益元47.42万元。人均产值7560元,劳动人数650人,劳动力转移人数327人。 西吉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森林资源丰富,有古老的红豆杉.罗汉松等国家珍稀植物。山中生长着山羊、野猪、蟒蛇等多种野生动物。村民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有:烟草.茶叶.芦柑等,据初步统计,2008年末,烟草种植面积430亩,产量1300担,产值140万元。茶叶面积500多亩,产干茶56.6吨,产值134万元。芦柑310亩,产量达930吨,产值达186万元。油茶种植500多亩,但管理粗放,品种老化,效益低。 西吉村基础设施情况:2006年完成曲垅----村口1.3公里路面硬化工程;建了两座桥(下注坪水泥桥.罗碑水泥桥),使西吉村总共有了五座桥。2007年完成了下注坪机耕路路面硬化工程。2008年整个村主要道路都安装了路灯。 西吉村地势平坦,有优越的地理环境,早期就有人类活动。县文化馆和博物馆有关工作人员,在1990年和2009年4月份,两次来我村考察,在我村的门楼溪顶和隔坑岭两个地方,发现了古人类使用过的瓷器,据专家鉴定是青铜器时代的。 西吉村陈氏祖房是明代的早期建筑,高三层的木料结构,窗户装成条型;门呈月亮形,具有明代建筑风格。每年春节都开展“挑三合”有趣的活动,即:陈氏家族都有一种风俗习惯,每年的春节,选一天黄道吉日替去年刚出生的男孩和刚娶过门的媳妇的生辰八字上族谱。而且,还要准备许多果品、礼品。早晨天刚蒙蒙亮,就得挑着果品、礼品和祭文来到这座祖房祭祖。摆上挑来的祭品,点上香烛,念完祭文,并在族谱写上男丁的生辰八字和姓名,同时也记上刚娶过门的媳妇的生辰八字和姓名、出生地。祭完祖,大家聚在一起,给每个新郎敬酒,到中午才结束。 |
清溪村 |
清溪系台溪乡最大的一片行政村区域,位于尤溪县东部,属丘陵地带,连接戴云山脉之下,共有12个行政村组成,人口面积占全乡一半以上。清溪村是清溪片的中心村,东与中仙乡三华、北与台溪乡所在地接壤,距县城约31公里,村落面积4.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00多人,417户,12个村民小组。 清溪村是清溪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自古以来集市贸易繁荣。清朝中期,各地商人纷纷来此建立市场及各种手工艺师也到此谋生,传授技艺,并在此安家落业,共有36个姓氏在此繁衍子孙后代,是个多姓氏的民政村。 现有377县道沿途经向蒲铁路西城客运站、坂面、清溪直通中仙铁路货运站,并与闽南相连,形成多渠道交通运输网,方便快捷。 全村共有3个居民区“非”字形按房建筑布局,形成了一条长达700多米的集市贸易街道,每逢“三、八”墟日,各地的生意及周围的村民都来到集市进行各种交易,人山人海,一片繁荣。 井字形的农田平坦、肥沃,是生产粮食、烟叶、蔬菜的理想基地;山上茶果飘香,郁郁葱葱,是全省有名的茶果之乡;河滩绿竹成林,是天然无公害食品,全国有名。 清溪村属中心村,一条半圆形的河流环绕全村,形玉带系腰特有的景象,实为壮观;位于村南面有广泰宫、吉祥寺,风景秀丽,香火旺盛,西面有威济宫历史悠久,现已改观,都是休闲旅游胜地。 |
象山村 |
象山村是台溪乡最大的行政村,区域位置得天独厚,风景优美秀丽,交通便捷,城关至中仙的县道和向莆铁路从我村境内通过。南是德化, 北接台溪与乡政府相距20公里, 东邻中仙, 西通坂面与县城相距35公里。民风淳朴,村民勤劳能干,村内到处都是茶叶、烟叶、柑桔,经济发展,生活宽裕。 现有759户, 3335人,其中:男1735人,女1600人是个人口大村, 分布二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8人,0党员75人,村民代表4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1420亩,其中林地面积13450亩,耕地面积1986亩,园地面积5054亩,其它面积930亩,村落面积约14.1平方公里。劳动力2146人,其中:外出务工578人,经培训输出劳动力80人,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3372万元,工业总产值12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29元。 村民收入:一是种植烟叶1145亩,加强田间管理,提供技术服务,确保烟叶增产增效 二是种植柑桔850亩,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改造,农技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提高产量和质量,适应市场需求;三引导茶农在茶园里建造蓄水池,修筑机耕路,完善基础设施,减轻劳动强度,茶园种植桂花树,改善茶叶品质。成立茶叶生产合作社,提高茶叶附加值,比上年增收20万元;四是鼓励村民发展油茶,新植20亩,改造老弱油茶林60亩;五是抓住向莆铁路过境我村建设的有利机遇,组织村民种植菜果,养殖畜禽,房子出租,比上年增收13万元;,发展二三产业,运输行业比上年增收14万元,饮务行业增加5家增收8万元,为铁路建设提供优质服务,下大力度招商引资办企业,争取引进好的项目,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劳务收入比上年增加12万元,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象山村民风淳朴,和睦相处,现居住廖、陈、乐、杨等19个姓氏。在六角旗山下建有一座广泰宫。宫殿建筑雕梁画栋,塑像栩栩如生,宫外有一口水缸,无论春夏秋冬,泉水源源不断,当地村民称为“圣水”,传说喝了“圣水”,能治百病,延年益寿。山石林立,风景秀丽,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
玉涧村 |
玉涧村西邻象山村,向东延伸街接剑溪,是一个交通十分便利的人口小村.全村现有住户146户,人口597人,4个村民小组,村两委干部3人,0党员22人,村民代表2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10560亩.其中耕地面积381亩,村地面积6332亩,园地面积3240亩,其他面积500亩.村财收入不稳定,且债务负担繁重,农民虽有稳定的收入,但人均产值还是很低,近些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成效,社会治安相对稳定. 针对本村基本村情,全面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紧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主”十字方针,推进新农村建设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益。 玉涧村主要抓好以下各项工作: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防止农民抛荒,在粮食直补款方面本着谁种补谁的原则,刺激农民生产主动性,做到不抛荒,少垦荒,多种因多产粮,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加大烟叶种植面积,去年烟民16户,亩数为136亩,创收效益38、5万元,人均收入达到3736元,今年烟叶种植21户,亩数160多亩,预计可比去年增创效益。种植柑橘,针对市场经济不景气,产品不好推销的前景下,将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改良,通过农技部门技术的大力指导,提高产量和质量,适应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增加农民的收入。鼓励农民发展油茶,油茶低产村改造146亩,新植油菜村20亩。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引导菜农在菜园建造蓄水池,解决大热天干旱问题,针对玉涧现有的地理环境,修筑机耕路,确实解决茶农坡陡路难走问题,大大减轻茶农的劳动强度,且引导茶农种植桂花树,改善茶叶品质,增加农民的又一项收入。发展毛竹业,积极争取农技部门技术指导,改造低产林,扩大毛竹业更大空间的发展。抓住向蒲铁路建设机遇,引导农民种植蔬菜、瓜果,养殖畜禽,扩大农民利润的空间。二是办好为民办实事。投资30万元进行烟基工程建设。投资1.3万元进行人饮工程建改造,确实解决村民饮水难题。投资1万元建设公益性公墓。三是拓宽村财渠道。加大烟叶种植面积,加强烟叶田间管理和技术指导,提高烟叶产量和质量,使税利返回款比去年1.1万元基础上有所增加。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改造旧村,开发新村,增加村财收入。公益林管护和财政转移支付款2.38万元。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补助4.6万元。铁路建设土地补偿费及其他收入。四是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制定村规民约,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工作的新局面,确保我村计生工作良好发展。五是做好社会安定工作。充分利用宣传工具进行法律法规宣传,使村民人人学法、知法、守法,不发生群众打骂斗殴事件,及时解决群众纠纷,把矛盾降至到最低限度,做到矛盾纠纷不出村,由基层自行解决,确保无集体-事件发生。 六、玉涧村历来重视教育,村虽小,但大中专生多达50多人,今后村两委仍一如既往加大教育资金投入。 玉涧村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如“大扳底”猴洞自然风景优美,有着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向蒲铁路建设和剑溪货运站的建立,玉涧兴业办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玉涧村的未来建设将更加美好,经济将更加繁荣昌盛。 |
际坑村 |
际坑村距乡政府33公里,与中仙乡剑溪村相毗邻,是台溪乡最偏僻的山区行政村,全村共有214户,人口865人,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8380亩,其中耕地面积633亩。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17元。农林副牧渔有数量无品牌,特色产业不突出,产业化水平低。林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但经营粗放,效益不高,毛竹林2700亩,人均3亩多,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村财固定收入少,由于前几年把林木毛竹林转让30年利润先用做水泥路(村水泥路7.3公里)。 际坑村总人口865人,男436人,女429人,劳动力人数588人,劳务输出298人,其中县内108人,县外人数190人。土地8380亩,其中耕地面积633亩,林地面积4517亩(集体林1037亩,转让2073亩,公益林1407亩)。毛竹林2700亩(小径竹100亩)。经济林530亩(油茶面积370亩,茶叶面积110亩,柑桔面积50亩)。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930万元,工业总产值227万元。2009年农民收入结构情况、劳务输出县内108人,收入11万元,县外190人,收入30万元。管护油茶214户,收入15万元。管护茶叶20户,收入12万元。管护柑桔15户,收入2万元。管护毛竹林214户,收入108万元。种植水稻收入38万元,牧渔业收入80万元,蕉芋28户,收入16万元。创办企业:竹木加工厂1个,人数15人,收入20万元。茶叶加工厂1个,人数6人,收入3万元。 际坑村农业:全年生产商品材800—1000立方米,毛竹3万根,杂竹50吨,生产竹扫把5万把,产笋(包括绿笋、杂笋)20万斤,茶叶200担,茶油3万斤,目前有油茶示范基地250亩。 际坑村工业:落地村内的长盛木业公司,投资规模1500万元,主要产品滑梯板远销欧美地区,产品质量优、信誉好。装机400千瓦的大众桥水电站总投资200万元 年发电量150万千瓦。 际坑村公共设施:村内新建村部办公楼及农民文体活动中心,建筑总面积680㎡,农民公园面积610㎡ ,园内池塘、凉亭、村标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为广大村民增添休闲娱乐情趣和乐趣,尤其是2.5公里环村路灯与洋尾、台溪集镇路灯衔接,亮丽夜景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游玩、品尝水煮活鱼,月子土鸡的独特风味。 |
凤山村 |
凤山村位于台溪乡西北部,又名山兜,因与本县汤川乡革命老区山兜村同名而变更,且因其有座山的形状像凤凰,故命名凤山。该村距县城32公里,距乡政府22公里。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308户,1282人,劳动力485人,其中转移劳动力160人。设立1个党支部、44名党员,其中女党员6名。 凤山村土地面积大,经济作物少。全村土地总面积12945亩,其中耕地面积666亩(抛荒35亩,改种25亩),林地面积9735亩,其中公益林2050亩,油茶林800亩,茶叶500亩,柑桔270亩。 凤山村增收渠道广,人均收入低。全村共有大小企业12家,其中竹木加工厂1家,茶叶加工厂11家,工农业总产值1646万元,其中农林牧渔总产值1393万元,工业产值253万元,农业产值906万元,村财收入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6元。。 凤山村区域位置凸显,资源利用不高。凤山村地处清溪河两侧,清福宫戏文壁画、近千年古树香樟都是历史遗留的重点文物,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茶叶、油茶、烟叶是本村主要支柱产业,每年可创茶叶产值82万元、油茶产值40万元、烟叶产值33万元,外出劳动力可创产值130万元。但资源利用不高,存在耕作粗放,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不广等问题。 凤山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离群众要求还有差距。投资35万元完成环村路1.5公里道路硬化,投资5万元安装了55盏路灯,投资15万元修筑烟田基础设施,统一建造5个智能化烤烟房和侯车亭,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全村电视覆盖面100%,95%农户安上电话、用上手机,参与新农合1194人,参合率93.35%,享受农村低保19户54人。但自来水工程、灌溉水库、环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 凤山村计生基础相对滞后,方法措施有待加强。全村育妇386人,已婚育妇260人,其中无孩13人,一孩88人,二孩111人,多孩48人。当年女性初婚9人,发放生育证16本,其中一孩9本,二孩7本。当年出生5人(08年10月—09年6月)其中男性3人,女性2人,一孩4人,二孩1人。已落实节育措施7例,其中结扎1例,上环6例。主要存在问题:底子不清;一男再生屡禁不止;社会抚养费增收不到位;常规工作不落实;节育措施拖欠严重;计生工作出现滑坡。 |
大头桥村 |
大头桥村位于台溪乡西北部,因自古以来有座大木桥,故命名大头桥,该村距县城30公里,距乡政府24公里,全村465户,1655人,9个村民小组,劳动力555人,其中转移劳动力225人,设立1个党支部、拥有38名党员,其中女党员5名。 大头桥村土地面积多作物少,全村土地总面积10900亩,其中耕地面积905亩,(抛慌16亩,改种13亩)获地面积9995亩,其中公益林2050亩,油茶林945亩,茶叶265亩,柑桔730亩。 大头桥村区域位置凸现,资源利用不多,大头桥村地处清溪下游坂面乡,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资源丰富,茶叶、油茶、烟叶、柑桔等经济作物是本村主要支柱产业,每年可创产值,茶叶115万元、油茶47万元、烟叶62万元、柑桔15万元,通过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因地制宜,切合实际”的原则,按照“宜粮则粮、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宜林则林”的思路,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为农民提供信息,外出劳动力可创产值180万元,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但资源利用不高,存在耕作粗犷新技术、新品种应用不广等问题。 大头桥村基础设施投入较大,离群的要求还有差距,投资16万元,村路0.72公里道路硬化,投资6.3万元安装了21盏路灯,投资8万元修机耕路,农田基础设施,统一建造车亭,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全村电视覆盖面100%,95%农户安上电话用上手机,参与新农合1460人,享受农村低保25户,78人,但自取水工程,灌溉水利,环村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还需要进步完善。 大头桥村计生基础相对滞后,方法措施有待加强。全村育妇324人,其中无孩24人,一孩86人,二孩113人,多孩101人,当年女性初婚17人,发放生育证18本,其中一孩15本,二孩3本,当年出生6人,(08年10月-09年6月)其中男性2人,女性4人,一孩5人,二孩1人,已落实节育措施11例,其中结扎1例,上环8人,轮流2人,主要问题底子不清,社会抚养费征收不到位,常规工作不落实,节育措施拖欠严重,计生工作出现滑坡。 |
山头村 |
山头村地处高海拔(780米),自然条件独特,适合发展反季节蔬菜和高山优质茶。居住地分散,共有275户,1300人(其中男687人、女613人),低保户28户、63人,分居在壶山头、山头、富山坪、吏部坑、上大马、玉井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山地崎岖,生活环境恶劣,土地面积约15277亩,其中耕地面积2028亩,林地面积12471亩,竹林面积2738亩,油茶面积1139亩,公益林面积3049亩。2008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647万元、工业总产值237万元。村财收入渠道少,基本上依靠转移支付和向上争取少数款项来维持村的运转,集体资产稀缺,没有“造血”功能。村资源有限,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678元,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民收入主要外出务工、竹业、茶叶、种植烟叶(246亩)、反季节蔬菜等,全村劳动力601人,外出人数326人占全村30%以上,外出务工人员学到了一定的技术。村级组织建设薄弱,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2名,35岁以下党员4名,党员老龄化。 山头村有剑门庵又名剑门寺,位于台溪乡山头村巫山的剑门之麓,海拔1303.6米,始建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唐乾宁四年(897)重建,它是我县古代三大名胜之一。“文革”中被毁,现存建筑基本为198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剑门庵有五个大殿和一座和尚厝,占地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原有300多尊大小不一的塑像,分别奉祀在五个大殿里。主殿上厅主祀林应将军、文峰状元等五位祖师佛像。两旁分祀24位佛教0神像,即二十诸天众和四位天神。下厅为钟鼓厅。中殿为三宝厅,主祀三宝佛,两侧侍立阿难、迦叶尊者;前排为观音菩萨和善财、龙女。观音菩萨前还奉祀地藏菩萨。中殿正厅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偏厅为伽蓝神殿,塑有伽蓝和土地神。山门供奉弥勒佛,左右配祀韦驮和关羽二位0神。现寺中还存有铸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的香炉一鼎和铸于明成化八年(1472)孟冬的大钟一口。据载,早年有庵田30多亩,油茶10几亩,毛竹林80多亩,供和尚林、文两祖师生产做斋花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