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牌村系尤溪县八字桥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柳塘水库上游(注:洪牌村和管前的洪村原名都叫香山坊,古为尤溪一都),和八字桥洪田村相毗邻,与管前镇洪村、沙县南霞乡东周村相接壤。水泥公路从八字桥乡经过我村直通管前镇。
洪牌村土地面积8639亩,耕地面积为876亩,林地面积7364亩,其中油茶林面积为1233亩,金柑面积为3140亩,其余的是道路和村庄。全村现有319户,总人口1260人(其中男669人、女591人),劳动力875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03人。下辖二个自然村,分别为园坑洋和墓兜洋,分十四个村民小组。两个自然村成一条龙形状,直与洪村相接壤。
洪牌村现唯有一个姓氏(除婚娶异性外)全部姓陈,宋朝年间宋绍兴元年陈六六公从永安市九龙迁入我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陈六六公定居于紫岭头雪竹弯,即现在我村与洪村第一祖祠地方。从此以后在香山坊繁养后代达600多户,4000多人口。在明朝年间出过一个陈显太监,并在柳塘秀峰顶上赐建一座秀峰宫,即秀峰金銮殿,现在村民中间还有流传一句古语,即要看金銮到秀峰的传说,可想而知以前的秀峰宫建的多么富丽堂皇,而秀峰宫在0期间全部烧毁,现在在村民的努力下已从建。史祖的后裔团结奋进,房屋错建,以邻为亲,共谋家乡的事业发展,在历史期间有出过十几位举人和秀才,解放后有更多学子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全国各地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奋斗。
历经多年苍桑,洪牌村的原有历史景观已在0期间全部被破坏,目前仅有墓兜洋自然村陈氏“第二祖祠”前的“二象交牙”的两棵榕树和清朝同治年间(1865年)栽下的三颗金柑古树,据传乃三洪金柑的母本树(注:三洪金柑即洪牌、洪村、洪田),至今枝繁叶茂仍能产果,实属罕见,及据观赏价值。
洪牌村是中国金柑之乡同时亦是制种育苗基地,同时也是主产金柑的一个最悠久的地方。我村年产金柑达2000多吨,而且品质优良,价格优惠,依托乡金柑佛手瓜专业合作社销往全国各地。制种育苗亦是我村经济来源主要渠道之一,从1978年开始至今都在生产。另外一千多亩的油茶林通过改造,正成为洪牌村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2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3万元,农业总产值8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6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6206 | 365000 | -- | 查看 洪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彭新村 |
彭新村位于八字桥的东北部,尤溪县柳塘水库边,与洪牌、马坪村交界处,距八字桥乡政府10公里,系尤溪县八字桥乡最小的一个行政村。 全村总面积3867亩,耕地247亩(水田187亩),林地面积2105亩,金柑347亩,油茶林100亩,毛竹66亩。全村94户,340人(其中男170人、女170人),劳动力222人(其中劳动力转移66人),2个自然村分别叫鲁坑与溪仔坂,5个村民小组,12个党员。 彭新村原属洪牌村鲁坑自然村,1993年成立行政村,更名为彭新村。该村属柳塘水库移民村,人口稀少分散,原有王、郑、肖、罗、鲁、彭等姓,后来鲁和彭两姓灭亡,现只剩下四姓。全村房屋多数木质结构。2000年后随着生活不断提高,其中12户的房屋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2006年被省列为库区移民村,年人均可得库区移民补助600元,近年来路、水、电各项基础设施在上级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较好的完善。 彭新村是产粮村,几乎家家有余粮,每户有金柑果园。莹石矿储量颇丰,现有莹海矿业有限公司负责开采,年产值达78多万元。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0万元(工业产值78万元、农业产值302万元),人均纯收入3011元。 |
后曲村 |
后曲村是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一个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304省道贯穿全村。东与管前镇马坪村接壤;西与本乡下畲村、坑头村交界;南邻管前镇西溪口村;北连村头村,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 全村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竹林面积3664亩,林地面积7207亩,耕地面积426亩。全村总人口718人(其中男393人、女325人),劳动力416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02人,2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 后曲村原名“厚福村”旧属南平市所管辖,旧称福建省延平府一都稠洋堡厚福坊,杂姓混居,据传早先有陈姓、杨姓、郑姓、吴姓四大宗派共居一村,鼎盛时期,村内日可销售一头牛。现存有郑氏两大派系,于清朝初期,由尤溪县西城镇七口迁入,人口众多,占全村总人口百分八十以上。其次,吴姓自明朝崇祯年间由永安迁入,几经变迁,人丁稀薄,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六左右。其他,蒋姓、王姓均于解放以后迁入。 后曲村物产资源以毛竹为主,竹山面积3664亩,金柑511亩,佛手瓜350多藤。农民主要收入来源竹山、佛手瓜、金柑和家庭饲养。村内现有企业3家,工农业总产值175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116万元,农业总产值635万元,人均纯收入3216元。 |
下畲村 |
下畲村系尤溪县八字桥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与大田县广平镇万筹村、五峰村接壤,在秀丽的五峰崎山脚下,东临管前镇后垅村、西交坑头村,南连大田县崎韬镇龙溪村,北接后曲村。水泥硬化公路经过坑头村至八字桥乡镇府所在地,有10公里之距。 下畲村土地面积6.7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9019亩,田园面积1300多亩,其余的是道路和村庄,全村现有181户人家,总人口735人,其中男:428人、女:307人。全村劳动力473人,劳动力转移268人。辖三个自然村,分别叫:上洋、中洋、下洋。分四个村民小组,三个自然村形成一个“品”字形结构的村落。 下畲村产姓郑(除婚娶异性之外),明朝时期,有两位始祖先后从广平镇万筹村开基迁入,郑魁一公定居在留地洋,郑大一公定居在祖厝洋,均已繁衍28代,大约有600年的历史。两位始祖的后裔团结,房屋交错建造,以邻为亲,共谋家乡的事业发展。清朝末年考中三个秀才,解放后有三位正科级干部,五位副科级干部。近年来,有更多的学子大学毕业,分别在不同的岗位工作。下畲村自古有抗击土匪保卫家乡的光荣传统,现还存有三处抵御土匪的旧寨遗址,分别叫:龙身仑寨、彭罗岩寨和彭溪岭寨。解放初期,全村民兵积极投入清匪斗争,仅凭手中大刀、长矛夺来匪徒步枪一枝,抓获匪徒一个,其中六位民兵英勇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下畲存有座四合院叫前尾洋厝,木质结构,历经了十一代人,大约有两百多年。屋顶上的燕尾栩栩如生,梁柱门窗的雕刻玲珑剔透,左右厅子上墙壁的装修,是用瓷碗的碎片为材料,拼成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更加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下畲村是产粮村,每年向外出售数万担,林地面积大,森林覆盖好,除衫木和松木外,还有白楠和柳衫等名木古树留地洋头最大的一棵柳衫,径围要四个人手拉手才能报的拢,成为下畲村的风景树,自80年开通公路以来,每年按计划砍伐,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上千米木材。近些年来毛竹大力发展,即将成林,特色产业为金柑和佛手瓜,金柑户均两亩,佛手瓜遍及房前屋后、田头地脚,是每个农户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工农业总产值为:97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83万元,农业产值:8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8元。下畲村景色秀丽,地广物丰,地下埋藏着金、铜、铁等矿物。唐朝时期曾在彭溪炉垅建炉炼铜,现存有炼铜炉遗址一个。 |
坑头村 |
坑头村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第二大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与大田县广平镇万筹村接壤,在秀丽的玳瑁山脚下,南邻下畲,北交黄龙,东可直至八字桥乡,有5公里之距,全是4.5米宽的水泥公路。 坑头地广物丰,村落面积14.4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6197亩,竹林面积7992亩,油茶林面积57亩,耕地面积1608亩。现全村人口有2248人(其中男1314人,女934人),543户,辖1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力1561人,劳动力转移763人。 坑头村旧称福建省延平府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一都居积保,现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坑头村现有四个主要姓氏,姓余人口较多,还有罗、肖、高等姓氏。分别在不同的年代在此定居。其中余氏始祖余孙七公于明朝,永乐7年(公元1410年)从大田县广平镇石室迁入,已繁衍26代,至今已有597年。明、清两代共考中10个秀才,解放后,有五位干部分别位居副处级职务,为家乡建设作出贡献。近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学子考取大学,先后分别在不同岗位工作。 余氏祖祠始建于民国年间,公元(1915年),有六单元三层木质高楼,保存比较完好。此外,龙峰院自然村的灵峰寺,正堂梁柱宏伟,年代久远,有历史价值;西部白鹤寺,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游客络绎不绝;在池塘坑自然村境内风景秀丽的山上建庙堂一座。坑头村自古有抗击土匪,保卫家乡光荣传统,曾经涌现过为村捐躯的壮士,传为佳话,有口皆碑。 坑头村森林覆盖率好,植树造林成绩显著,林地面积13000亩。有珍贵名木古树,其中红豆杉和楠木最为著名,素称尤溪红豆杉大王就在坑头。有特色产业为毛竹和佛手瓜,毛竹山共有8000亩,年约产竹10万支,产笋350吨,经济价值达145万元;庭院作物佛手瓜家家户户都种植,遍及全村每个角落,最高年份产量达5000吨,为改善广大村民的生活起了重大作用;还有辅助经济作物茶、果等,增加了不少农户经济收放。坑头村景色秀丽,山青水秀,交通、电信发达,各自然村通公路,田头地段通机耕通,手机、电话、摩托车家家普及,不少农户买了小车,小型造纸厂一座,水电站一座,光纤基站一座,移动机站一座,信号覆盖全村。村里有壮大的营销队伍,营销人员百余人,为本乡及周边的农副产品提供产、供、销优质服务,为家乡经济发展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在现村村两委引导下,村级组织连续五年在全乡各项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得到县、乡领导的表彰,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望,也为全村的全面发展作出的突出的贡献。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2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3万元,农业总产值1975万元,人均纯收入3482元。 |
黄龙村 |
黄龙村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东与后曲村接壤、西与罗岩村交界、南连坑头村、北邻村头村距乡政府所在地3.1公里,全是水泥路面。 黄龙村土地总面积4915.5亩(其中耕地面积375亩、林地面积3160亩),总人口683人,(其中男352人、女331人)168户,辖4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劳动力375人,劳动力转移178人。 黄龙村旧称福建省延平府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一都居积保,该村始祖来源于大田县黄城峡林埔坪祖祠,由萧小十公即十四公之第五子,本在萧溪边平美孟厝居住,生子显三公同子开迁尤溪一都玉田寄住后,又移迁八字桥黄龙坑,进而定居该村繁衍,立姓为萧,至今已有41代。黄龙村出了许多文人。明清两代共考中4个秀才,近年来亦有相当数量的学子考取大学,其中研究生1名,先后分别在不同岗位工作。 萧氏宗祠共有5个单元,二层木质结构,保存比较完好。此外,现留有清代建筑物即珊瑚宫殿和太保宫殿,其做工讲究,别具一格。 黄龙村海拔高度700多米,气候宜人,雨水充沛,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毛竹、金柑、佛手瓜、辣椒、雪莲果等等),主要特色产业毛竹、金柑、佛手瓜,这三大主导产业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全村共有毛竹林面积2863亩,年可采伐商品竹2万多根;佛手瓜种植面积120多亩,产量200多吨;金柑100多亩。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黄龙村交通、电信发达,现有移动信号站一座,信号覆盖全村。同时,村里还有部分村民组建了营销队伍,为村的农副产品销售提供了服务,同时也为村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93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32万元,工业总产值2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元。 |
罗岩村 |
罗岩村隶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管辖,位于尤溪县西部,与大田、沙县三县交界,东连村头、黄龙,西交广平龙宫,南邻本乡坑头,北接大洛华口,距乡政府所在地(304省道)4公里,均为水泥路面,离尤溪县城58公里,离沙县城关44公里。 全村土地面积809.9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937 亩,林地面积10449亩(竹林面积5457亩,年采伐毛竹量10万根以上);现有人口1056人(男560人,女496人),276户,劳动力530 人,转移劳动力278人,分布上洋、中洋、下洋三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罗岩村旧属延平府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一都居积保罗岩坊,始祖吴尚三公(是吴国始祖泰伯、仲雍第十三世子孙)于南宋理宗(公元1237年)由石坑后(今大田县梅山乡雄峰村)迁居罗岩,定居至今770年。现有吴氏祠堂为清代仅存的一座古民建筑之一,是一座二层木结构楼,右边横楼二单元,规模较大,壮观雄伟,其做工讲究,“三雕”图案玲珑别致,栩栩如生,极有考古价值。铁钉岩海拔高度1008米,是三县交界的标志,翘首于铁钉岩峰巅之上,俯身于峡谷之中,跌宕起伏,延绵千里,真是一处旅游胜景。 罗岩村海拔高度700多米,气候宜人,雨水充沛,适应各种农作物生长。特产金柑是全国五大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金柑之乡”,罗岩村是其中一个金柑产地,全村种植面积480亩,产量600多吨,佛手瓜是一项无公害食品,分布八字桥乡五个村,罗岩村现有佛手瓜种植面积630亩,产量2100多吨。罗岩“炸豆腐”也闻名十乡八里。金柑、佛手瓜、毛竹是罗岩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今后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向。同时,该村充分利用八字桥金柑佛手瓜专业合作社这一平台,积极发展营销业,目前,全村共有69人长期从事各类营销服务,其中持有农村经纪人资格证的有9人,这必将带动罗岩村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截止08年底,罗岩村工农业总产值1212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18万元,农业产值994万元;人均纯收入3208元,村财收入32.78万元。 |
龙湖村 |
龙湖村隶属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管辖,位于尤溪县西部,西、北与沙县大洛、南霞毗邻,东连洪田南接村头。 全村总土地面积7936亩,中幼林面积3366亩,毛竹林面积2000亩,耕地面积714亩,金柑面积700亩。现有人口778人(其中男453人、女325人),219户,分布为榄底、前洋、山后、水尾、石头坑五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劳动力523人,劳动力转移235人。 龙湖旧属延平俯尤溪县常平乡进溪里一都居福保山后坊、水尾访、榄底坊,这里居住有张、吴、夏、林四个姓氏,一九四三年林志群曾带领红军一支小分队驻扎在水槽坑,在这里活动几个月,后被伪乡公所林子明带兵围歼,烈士的遗骸于一九五四年才由政府派入收敛,这里山高路陡,特别是闻名远近的文筆峰,海拔948米,以石头直耸高空,别具奇丽景光,游人皆争为观赏,夏日登高,阵阵清风拂面,使人心旷神怡,俯视山下,四周村落尽收眼底,可谓八字桥乡难得的一处景观。 龙湖村海拔高度600米,气候宜人,雨水充沛,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乡特产金柑是全国五大产区之一,被誉为“中国金柑之乡”,龙湖村就是其中一个金柑产地,全村种植面积700亩,产量1200多吨,龙湖村现有林地面积7863亩,年采伐毛竹量8万根以上,金柑、毛竹是龙湖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8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77万元,农业产值710万元。人均纯收入3112元 |
洪牌村 |
洪牌村系尤溪县八字桥乡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柳塘水库上游(注:洪牌村和管前的洪村原名都叫香山坊,古为尤溪一都),和八字桥洪田村相毗邻,与管前镇洪村、沙县南霞乡东周村相接壤。水泥公路从八字桥乡经过我村直通管前镇。 洪牌村土地面积8639亩,耕地面积为876亩,林地面积7364亩,其中油茶林面积为1233亩,金柑面积为3140亩,其余的是道路和村庄。全村现有319户,总人口1260人(其中男669人、女591人),劳动力875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03人。下辖二个自然村,分别为园坑洋和墓兜洋,分十四个村民小组。两个自然村成一条龙形状,直与洪村相接壤。 洪牌村现唯有一个姓氏(除婚娶异性外)全部姓陈,宋朝年间宋绍兴元年陈六六公从永安市九龙迁入我村,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陈六六公定居于紫岭头雪竹弯,即现在我村与洪村第一祖祠地方。从此以后在香山坊繁养后代达600多户,4000多人口。在明朝年间出过一个陈显太监,并在柳塘秀峰顶上赐建一座秀峰宫,即秀峰金銮殿,现在村民中间还有流传一句古语,即要看金銮到秀峰的传说,可想而知以前的秀峰宫建的多么富丽堂皇,而秀峰宫在0期间全部烧毁,现在在村民的努力下已从建。史祖的后裔团结奋进,房屋错建,以邻为亲,共谋家乡的事业发展,在历史期间有出过十几位举人和秀才,解放后有更多学子大学毕业后,分别在全国各地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奋斗。 历经多年苍桑,洪牌村的原有历史景观已在0期间全部被破坏,目前仅有墓兜洋自然村陈氏“第二祖祠”前的“二象交牙”的两棵榕树和清朝同治年间(1865年)栽下的三颗金柑古树,据传乃三洪金柑的母本树(注:三洪金柑即洪牌、洪村、洪田),至今枝繁叶茂仍能产果,实属罕见,及据观赏价值。 洪牌村是中国金柑之乡同时亦是制种育苗基地,同时也是主产金柑的一个最悠久的地方。我村年产金柑达2000多吨,而且品质优良,价格优惠,依托乡金柑佛手瓜专业合作社销往全国各地。制种育苗亦是我村经济来源主要渠道之一,从1978年开始至今都在生产。另外一千多亩的油茶林通过改造,正成为洪牌村村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2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23万元,农业总产值8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6元。 |
洪田村 |
洪田村系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八字桥乡管辖之地,位于县治西北部离县城57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全村横直5公里是历史原始森林遣业区,全境青松翠竹,古柏遍野,夹杂在村边二旁岩畔间,全村有5个祖姓同居。 全村共620户,总人口2469人(其中男1339人、女1130人),24个村民小组,劳动力人数1628人(其中劳动力转移294人)。其中洪宅祖的郑氏宗族,占全村总人口78%之数,是八字桥乡氏族之首,分5个自然村。全村总面积17500亩,其中农田1420亩,毛竹林2400亩,杉松杂林7500亩,是历史木材产地,盛产海纸,香茹金柑,现有金桔产地3000亩,人均一亩果,村通水泥路,交通方便、平步无坡,村状呈楕长形,有来自15公里外六个村庄水源,淮流村中七曲湾溪,聚归柳塘水库。 洪田村洪宅郑氏宗族,原自公元前806年间,郑桓公封郑国公,领域河南省荥阳县为都城,后裔孙以郑为姓,中原之有郑出自郑桓公之手,众裔在附近居60代后,因之沧桑变更,后由郑冲公过江入闽,领众裔居福、兴、泉、台、杭诸郡居数代后,由郑璋公分迁大田县桃源镇住居,后迁青水乡三房村,再由七十公分迁四十四都铭溪坂头安居(旧为尤溪辖境),又由郑二六、二八、二九,三公于宋末元初迁居尤溪县一都上田村文星寨居五代130多年,由郑崇孝公迁居洪宅村,于明朝洪武七年建祠定鼎,子孙昌盛,兴隆发达,至今共传31代,计共776年之久,祠堂宏伟高大,堂前广场达数千平方米,能容万众之所,是我村政治文化之中心,更在文笔峰菁英紫气滋润下,逐代降生英豪雅士之辈。 洪田村文笔峰海拔936米,离乡政府1.5公里,顶巅宫殿创于元朝,由周围十几个村祖组合成七境共建历史文物,祀奉马氏真仙,是一都发祥佛地,七境宗教活动中心,侧面是悬崖峭壁,崔巍青佳,万斛叠岩,直插云霄,正面青松翠竹,古柏遍林,形成九曲湾道,旋绕顶巅,是学友游览胜境,八字桥乡文物宝垒,有洪宅郑居南先生留韵:迎头登高九曲湾,乘风攀桂上天关。推开白云看世界,玄空踏雾一重天。 洪田村郭坑底龟形厝后门(元朝附马府住址)有祖上遗下紫荆树一株,高9米,树阔在一米高处量30公分之左,树头又发二株小树,有一米来高,皮白褐色、无粗纹、鳞片、叶细小、花紫色,冬天落叶,八月开花身似无皮树和毛竹外表一样坚硬光滑,阳光照时树体似有发亮之状,从头到枝一样颜色。 全村自1985年起有大中专学生100多人,其中郑腾齐在福建省交通厅运输处工作;郑守正为辽宁省鞍山市政协委员。 2008年度农林牧渔总产值1220万元、工业总产值175万、农民纯收入4119元。主导特色产业:金柑,并在2007年福建省金柑果品鉴评会荣获第二名。 |
村头村 |
村头村系尤溪县八字桥乡政府所在地的一个行政村,位于尤溪县西部,与沙县大洛接壤,东与洪田、后曲两村交界,西与罗岩、大洛交界,南与黄龙相连,北与龙湖相接。海拔650米,气候凉爽宜人。304省道从村庄贯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头境内的八字桥墟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农产品和商品交易市场。 全村共有面积11022亩,其中耕地面积738亩,林地面积7394亩。村头村共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10户,总人口1325人(其中男474人、女417人),劳动力891人(其中劳动力转移399人)。 村头村起源早,历史悠久,祖祖辈辈村头人就传说着“尤溪未建县,先有界头段”。界头江家曾出过两个秀才,有一个当过私塾的先生。解放至建乡前,村头早有设立八字桥墟场。八字桥得名传来已久,坑头溪与村头溪交汇成“八”字,两溪溪口各建一座桥,排列如“八”字形,故名八字桥。解放后,村头村有两个人获得博士学位,一个在日本留学,一个在美国留学。 村头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7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90万元,农业总产值1413万元,第三产业1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68元。全村农民收入依靠三大特色产业,主要有4500亩的毛竹林,12000藤绿色佛手瓜,500亩的金柑果园。这三大特色产业推动了全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金柑、佛手瓜合作社、裕农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营销队伍,推进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