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沙县 >> 凤岗街道 >> 府前社区

府前社区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府前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府前社区简介

  府前社区,位于县城中部,东至建国路以西、西至三官堂路以东、南邻沙溪河、北至铁路,面积39万平方米,辖居民小组22个,住户3523户,常住人口8907人。是商业、金融、文化、政务服务等机构、网店之主要分布区,大街小巷商店密集,规模大的有万福隆超市、厦商百货、苏宁电器、新华都超市,建筑最高的21层之绿园大酒店以及纵贯社区北面和中部的步行街、金鼎城商业街、三优街等构成了全县最为灿烂的购物消费中心。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环境友好社区、省级社区精神养老家园、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市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妇代会、县街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学习型党组织、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等荣誉称号。近年来,社区以党建为龙头,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党校,设立了党员爱心服务站,为困难党员、社区-提供爱心援助。创办了社区市民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社区广场露天舞厅,成立了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真心家政服务公司,为居民提供了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四大类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7001 365000 -- 查看 府前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府前社区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府前社区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西社区

  城西社区,位于城西北路(古时称西门兜)2号。东至桥北西路、县交通局,南临沙溪河,西至金陵路,北至铁路。现纵横2路5巷,为交通运输、小商品批发、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推广以及高新科技开发区之主要分布区域。辖区居民小组20个,非农业人口1380户3577人。党员63名,流动人口615户,居民姓氏有162种,拥有人口100人以上的姓氏有十二种:陈、张、林、黄、罗、王、刘、邓、吴、李、杨、郑等十二种,人口合计数为2760人,占社区总人口的77%。   

府前社区

  府前社区,位于县城中部,东至建国路以西、西至三官堂路以东、南邻沙溪河、北至铁路,面积39万平方米,辖居民小组22个,住户3523户,常住人口8907人。是商业、金融、文化、政务服务等机构、网店之主要分布区,大街小巷商店密集,规模大的有万福隆超市、厦商百货、苏宁电器、新华都超市,建筑最高的21层之绿园大酒店以及纵贯社区北面和中部的步行街、金鼎城商业街、三优街等构成了全县最为灿烂的购物消费中心。社区先后荣获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先进集体、省级环境友好社区、省级社区精神养老家园、省级科普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市级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市先进妇代会、县街先进基层党组织、县级学习型党组织、文明社区、平安社区等荣誉称号。近年来,社区以党建为龙头,带动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了社区党校,设立了党员爱心服务站,为困难党员、社区-提供爱心援助。创办了社区市民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家长学校、社区广场露天舞厅,成立了社区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站、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真心家政服务公司,为居民提供了便民利民、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等四大类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东门社区

  东门社区,地处县城东部,2006年8月整合后,东起二十八曲,西止建国路,南临沙溪河,北至鹰厦铁路,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现有非农业人口1652户、4380人,其中支部党员75 名,低保户96户,居民小组21个。区内城隍庙、宝严寺、天主教堂临河而建,与十里平流、七峰叠翠风景相倚,古建筑兴国寺、佛教圣地吕祖庙(赞化宫)也位于该社区。古时最直最宽的“官街”(即东大路,旧时外官进城或秀才中举、中考者回乡接受乡里官人、百姓们夹道迎送的必经之路)贯穿该区中部,其周围大片旧宅区是旧城改造未触及之处女地,仍保持着原两路九巷的原貌。闽清、闽候从事水运、渔业的移民自古居住该区沙溪北岸和东溪西岸(即李纲东路一带),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沿河拆迁改造时部份迁移新居。居民姓氏共有156种,拥有100人以上的姓氏有陈、林、黄、刘、张、王、吴、罗、郑、徐等,人口合计数为2009人、占社区总人口的51%。   

城北社区

  城北社区,地处县城北部, 1990年3月组建,原称府北居委会, 1998年8月更名为城北居委会,位于建国北路和长泰路以西、鹰厦铁路以北、府北路和西山路以东、北至金沙科技园区。辖区面积58.9万平方米,居民小组20个,非农业人口4861户,常住人口9213人,流动人口1513人。文明安全小区3个、共建单位30个,支部党员135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绿色社区、市科普示范社区、市级民主法制示范社区。居民姓氏共有133种,拥有人口100人以上的姓氏有陈、林、张、黄、王、罗、吴、邓、李、郑、刘、杨、叶、朱、魏、谢、胡、洪、乐、廖、徐、余、范、曹、陆等26种,人口合计数为7423人、占社区总人口的81%。   

石桥社区

  石桥社区,地处县城西端,居委会位于城西南路15-16栋之间。1999年7月以沙富路以西为界,从城西社区析出而新组建。石桥社区东起沙富路麻公岭以西,南临沙溪河,西至三联化工有限公司,北至畔溪水果场、灵元采育场,为铁路和工矿企业单位、宿舍、车行、货运、仓储以及蔬菜生产交易市场等主要分布区。辖区面积约4.6平方公里,辖20个居民小组,非农业人口1619户、4221人,流动人口约2000人,党员88人。成员单位8个,私营企业十余家。有省名胜风景区大洲淘金山、宋代理学家罗从彦纪念馆以及大洲村利用地下水兴建的游泳池等。有凤岗学区、万佳花园和火车站旧宅区改造等新亮点建设,基本形成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幼儿服务、商业网络、法律、电信、美容美发、医疗保健、治安综治、早餐网点、交通运输等全方位、多形式的便民服务网络。   

莲花社区

  莲花社区位于沙县县城北部,四至范围:东至西山路和府北路,南至铁路,西至三官堂路和长富路,北至金沙园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社区内有3个文明安全小区,16个共建单位。住户2460户,常住人口7280人。社区居委会成员5名,党员95名。   社区以党建为龙头,以社区服务为重点,以社区共建为载体,以居民满意为目标,扎实开展社区工作。目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趋于规范,设有两站: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康复训练站;三个中心: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托幼中心;四支队伍:治安巡逻队、卫生保洁队、公德巡查队、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四个机构: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事务监督小组、社区共驻共建理事会。近年来,社区各项工作取得成效。2003年4月,莲花社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 “文明社区”;2005年11月被福建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授予达标单位。2005年3月被沙县妇联评为“三八红旗集体”2004年度、2005年度被凤岗街道评为先进党支部、妇女工作先进集体;16个共建单位中,西山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寿险公司荣获全国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先进单位;另有九个单位分别荣获第八届省、市级文明单位。   莲花社区将按照“构建和谐社区”的服务宗旨,立足转变社区思想观念,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方式,为居民提供各种亲民、为民、便民的服务,为社会营造和谐安定的氛围。  

西霞村

  西霞村,原西霞乡(后改称际口乡)乡政府所在地,地处县城东北侧与县城中心相距6公里,海拔240米,三面环山,东面莲花山海拔750米,为凤岗境内第五座高峰。土地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26307亩,森林覆盖率达84.7%,耕地1950亩。辖西霞、庵头、南丰、樟墩、大坑、廖坑等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430户1649人。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11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623万元;村财收入5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04元。村民姓氏共有57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有黄、陈、张、周、王、罗、林、吴、李、姜,人口合计数为946人、占全村人口的60%。   

大洲村

  大洲村,位于县城西部沙溪北岸、石桥社区地段,从西南面的怡山至北面的淘金山一带分别与垅东、西郊、西门等村相邻,土地总面积5平方公里(国有、公用地1.71平方公里)。有山林4194亩, 其中生态林2342亩、经济林76亩,森林覆盖率60%;耕地(旱地)265亩。辖6个村民小组,人口412户1451人,村民姓氏共有76种,陈、吴、朱、为主要姓氏。1965年被县政府指定为蔬菜专业村,现在是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县内蔬菜主要生产基地,耕地以种蔬菜为主、年产蔬菜3642吨,其中葱、莴苣、芹菜、空心菜等4个品种荣获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品牌。2011年,全年农业总产值1426万元,工业总产值4270万元,企业总产值9985万元,村财收入2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721元。2003--2009年连续三届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称号,为省计生协会先进单位。境内有淘金山景区和宋代理学四贤之一罗从彦祠堂(纪念馆)、景福堂(观音庙)、猴王庙(齐天大圣庙)、村办游泳馆等旅游、观光、休闲景点。2001成立淘金山旅游有限公司,2003年该景区被评为省级名胜风景区。   

西门村

  西门村,地处县城西段,旧称“西门兜”、“城前”,历属光需坊(保);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西山、西郊、大洲等村相邻,南临沙溪河,土地总面积5.59平方公里。1979年以来建有陈马、后薛、天黄、麻公岭、马道、石碑、大池、竹子山、金色家园等9个新村宅区,村民住宅区地跨城西、石桥两社区。辖8个村民小组,人口590户2355人。有林地4043亩,其中生态林1606亩、经济林1036亩,森林覆盖率33.7%;耕地290亩、水田占92.8%,果园230亩;畜禽养殖业,全年出栏生猪3160头、家禽9万只。2012年,村财收入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714元。村民姓氏共有75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也是有男有女的本著姓氏)有陈、黄、张、林、罗、杨、廖、徐、连、吴,人口合计数为1135人、占全村人口的60%。   

西山村

  沙县凤岗街道西山村地处沙县城区,全村现有土地总面积300亩,8个村民小组,813户,2138人,正式党员56人。2012年,村财收入1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00元,村集体净资产达9000万元。至2012年12月止,我村耕地被征用1753亩,征地款4493万元,已发放村民4600万元,(其中2000年年人口发放安置费3000元,2005年每人口发放安置费1万元,2009年元月再次发放安置费1万元)。先后荣获全市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先进村、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行办事公开制度市级示范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敬老模范村等荣誉称号。    多年来,西山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协作,艰苦创业,使西山村迅速崛起,实现了村强民富。一是村财又好又快发展。入股投资了水电站、机砖厂、云南镇康汇华水电站、云南盈江鸿福公司,收购了物华水泥厂,兴建了西山商贸综合大楼、西山市场、沙县公路港(北港)等,村集体经济形成滚动发展、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2012年村财收入由2006年的408.6万元增加到1420万元,村财收入增加三倍多,平均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1年3月投资建设的沙县公路港(北港)被列入三明市重点建设项目,该规划占地地面积14.67公顷,计划总投资约1亿元,分二期开发建设,目前已投资约6000万元兴建了信息综合楼、汽车维修中心、物流仓储中心、停车场等项目建设。二是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村内建有文化中心一座、老人活动中心一座、农贸市场一个、村医疗所一个,新村住户屋前屋后均实现100%绿化、100%路面硬化。三是农民保障机制健全。从1993年起为全村60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发放退休金100元后逐年增加。从2005年1月份起,将社会保障面扩大到全体村民。目前全村30—59周岁每人每月分别可从村里领取300-500的生活补贴,60周岁以上每人每月可从村里领取600—800元的退休金。从2007年起,村委会还为全村村民办理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同时建立了村民医疗补助制度,患重大疾病的村民在县新农合医疗补助的基础上按县补助的实际金额村再补助50%。每个村民每年最高可从村集体领取10000元的医疗补助金。2012年村民从村集体得到的收益达980万元,人均4600元。。实现了生活水平有固定的经济来源,老有所养,医有所治的多年愿。   

北门村

  北门村,地处县城中部偏北区域,除少部分插花山场与古县村、水南村、金泉村交界外,大多分布于东山村以西,际口村、际硋村以南,西山村、西郊村以东。村民住宅区地跨城东、东门两社区。历称赤珠坊(保)、建国社(大队)。近年来,大片耕地和山林被金沙科技园区和城镇建设所征用。现有土地面积9.65平方公里,有林地6878亩, 其中生态林1459、经济林2014亩、毛竹林147亩,森林覆盖率43.3%;耕地228亩、水田占96%。辖11个村民小组,人口893户3105人。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村”、省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省先进妇代会,村党支部曾荣获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年,村财收入6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14元。村民姓氏共有102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有陈、张、林、叶、黄、罗、邓、郑、王、徐,人口合计数为1458人,占全村人口的50.8%。   

东山村

  东山村,地处县城东部,东与高砂镇顺溪洋交界,南面、西面和北面分别与古县村、北门村和际口村、西霞村相邻,历属迎恩、城东两坊(保),俗称“七街”、“建设”。土地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境内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峰有莲花山、山头山、天子墓、性天峰4座(其中最高峰为位于西霞境内莲花峰东侧的莲花山、海拔561米),辖底峡、桦溪、山头3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人口642户2216人。除文昌门巷以东的东大路、文庙路一带为旧宅区外,1986年以来分别建有东园新村、景山新村、东山3号新村等新宅区,地跨鹰厦铁路的南北区域,东南面依东溪西北岸与仙舟洲半岛相望。村民住宅区主要分布东门社区。有林地1.68万亩,其中生态林5564、经济林1464亩、毛竹林419亩,森林覆盖率68%;耕地304亩、水田占96.85%,果园545亩,常年菜地1300亩,水产养殖地300多亩。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230万元、工业总产值5000万元,村财收入11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913元。   

古县村

  古县村,始于东晋义熙年间之沙村县(后改称沙县)的县治所在地,唐中和四年(884年)县府设于现址后被遗为村民居住地(俗称“旧院”)。位于沙阳八景之沙溪“十里平流”的下游北岸,形如左拇指翘出之半岛,土地总面积7.03平方公里(国有、公用地1.49平方公里)。下院村落地势平坦宽阔,北依仙奶殿山、后门山,东南、西南面溪水环绕与琅口镇琅口村隔溪相望,西北面与廿八曲风景区、东门贮木场(仙舟半岛)相邻。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96户814人。有林地5110亩,其中经济林821亩、毛竹林52亩,森林覆盖率47.2%;耕地180亩。2012年,实现农业产值1645万元、工业总产值78万元,村财收入4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486元。古县村已列入县政府重点旅游区建设项目之一。境内遗留古迹有城隍庙、古榕抱古樟、老渡口、射箭坪、仙奶庙等。村民姓氏共有52种,各姓氏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有林、程、王、石、廖,人口合计517人、占全村人口的65%。   

灵元村

  灵元村,位于洞天岩水库保护区的西北侧,距县城12公里。土地总面积约9.9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26万亩,森林覆盖率78.6%;耕地面积707亩。辖3个村民小组,人口165户669人。2012年,农业产值1143万元、工业产值61万元;实现村财收入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92元。村民姓氏共有48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陈、邓、黄、林、刘。村民中建国前从尤溪、大田、连城、上杭等一带前来打工者为多;陈姓先祖发源带为贡川→连城→灵元村,在灵元已发展十四代之久;进入最早的为余氏家族。   

根坑村

  根坑村,位于凤岗东北端之海拔最高区域,东与村头村、南与西霞村相邻,西面和北面分别与高桥镇的黄溪坑、官庄、新坡和上里、石垅(异洲林场)等村交界。辖根竹坑、卢坑、岩后、弓坑、下弓坑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人口415户1718人。土地总面积24.12平方公里,是凤岗街道管辖面积最大的行政村,属于沙县革命老区基点村。有林地34579亩, 其中生态林8313亩、经济林1092亩、毛竹林4275亩,森林覆盖率90%;耕地(水田)1969亩,小水电站3个、装机容量总计505kw。据专业勘探,境内西南侧含有大量中档饰面石材,规划可开发面积2.13km2;岩后自然村的后门山表露和含藏有一定量的石英砂矿,其质量有待进一步勘探。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3486万元、工业产值354万元;实现村财收入2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153元。村民姓氏共有62种,人口数位列前十名的姓氏有张、潘、黄、余、梁、游、胡、卢、熊、李、姜、陆、吴等十三种,人口合计数为1499人、占全村人口的92%。   

村头村

  村头村,东与高砂镇上坪村大竹交界,南面、西面与西霞村毗邻,西北至根竹坑之东面、南面。辖村头、小竹、中村、村尾4个自然村,属于沙县革命老区重要的基点村,是凤岗境内革命“五老”人员最多的行政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3户673人。土地总面积约为11.58平方公里,有林地16984亩,其中生态林3039亩、经济林933亩、毛竹林3475亩,森林覆盖率84.1%;耕地760亩、水田占94.19%,水电站1个、装机容量300kw。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区:⑴毛竹,主要分布小竹村、约占全村60%。,清末民初即已成林,当时竹笋、纸业生产均较发达,后因战乱等故而消失。⑵茭白,1982年开始种植,分布各自然村,现总面积400亩;⑶柿子,1995年在南林后种植60亩。2012年,实现农业产值1650万元,工业产值180万元,村财收入13.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382元。村民姓氏共有36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郑、张、黄、江、兰,人口合计数为395人、占全村人口的66%。古迹方面留有一江氏小祠堂遗址。   

际口村

  际口村,地处县城东北部、东溪和沙将公路沿线,京福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辖区东面、南面与东山村相邻,西面、西北面与北门村、西郊村,北面与张坑湾、西霞村交界,土地总面积9.36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245户936人。2009年开通10、11路公交专线,方便村民。有林地11500亩, 其中生态林640亩、经济林1080亩,毛竹林323亩,森林覆盖率74%;耕地640亩、水田占87%,个人果园330亩,村办股份制企业2家,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30家。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57万元,工业总产值1306万元,村财收入5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628元。   

际硋村

  际硋村,位于沙将公路沿线,发源于夏茂的东溪从西北向东南纵向穿过,将村庄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距县城7公里,海拔120米;东与西霞村,南与张坑湾、北门村相邻,西与富口镇延溪村、姜后村,北与高桥镇黄溪坑交界,土地总面积11.57平方公里(国有、公用地2.25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人口174户715人。拥有林地19508亩,其中生态林4138亩、经济林1495亩、毛竹林675亩,森林覆盖率88.4%;耕地面积504亩、水田占42%。2012年,实现农业产值1532万元,工业产值1432万元,村财收入4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343元。古迹有二、三百年前的康王古庙一座,村民每逢农历二月初一,均有在夜晚举行隆重的“过火龙”等为民消灾活动。村民姓氏共有55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姜、吴、张、陈、孟、洪,人口合计数为378人、占全村人口的62%。   

西郊村

  西郊村,地处县城西北部,距城市中心区4公里,属革命老区村。辖山坪峡、岩头、峡仔、罗坑头、铺头、横坑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人口273户1129人。土地总面积约18.85平方公里,有林地24900亩,其中生态林3311亩、经济林4030亩、毛竹林1265亩,森林覆盖率85.9%;耕地301亩、水田占97%,茶园1987亩。茶叶生产历史较悠久,现有近2000亩茶园,大小茶厂7个,是凤岗境内茶叶第一高产出区。2002年,省级经济开发区金沙园开始规划建设,村部分土地被纳入金沙园规划范围内。从2008年建设至今,该村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连排住房210户,建筑面积73560平方米,建成房屋已全部分配到农户手中,有70多户入住。2011年被省住建厅评为省优秀住宅小区,造福工程示范点、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2011年开通11、12路公交车专线,方便村民。2012年,工业总产值2394万元,农业总产值4766万元,村财收入1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3元。   

垅东村

  垅东村,地处县城西南侧,距县城约3公里。东与大洲村交界,东南、南面濒临沙溪河,西南、西面、北面分别与水美、三姑、龙坑等村相邻,土地总面积约7.83平方公里。无自然村,海拔180米,呈盆地状,山体遍布火山岩(即潜石英正长斑岩,位于境内南部,县规划开采面约2.43km2),自古均有零星开采,是搭桥铺路、建材加工的优质石材,建有小(二)型水库、小山塘各一座。辖3个村民小组,128户494人,村民依山环例而居,有林地8897亩,其中生态林4460亩、毛竹林2025亩、经济林658亩,森林覆盖率77.1%;耕地466亩、水田占94%。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96万元、工业26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3万元,引进外资135万元,村财收入3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457元。境内始建于五代闽王延政时期的栖云寺距县城1.5公里,是沙县四大名古寺之一,新修建于1985年;深藏于生态林中的官岩瀑布,落差80米、宽约3-4米间,常年有水,旱时水较小,具有一定开发价值。村民姓氏共有42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朱、陈、颜、沈、罗、吴,六种姓氏人口合计为229人、占全村人口的62%。   

三姑村

  三姑村,地处凤岗西南端海拔最高区域,东与垅东村、水美村,南与井后村,北与际岩村、灵元村相邻;西与三明市陈大镇“755处”及富口镇盖竹村交界,土地总面积约13.14平方公里。主村三姑海拔600米,位于主村西侧的狮子峰海拔高达1008米,为凤岗之最高峰;位于狮子山东侧的葫芦山与际岩村鹰嘴峰等高、海拔965米、为凤岗第二高峰。龙骨头采石点含藏火山岩相的潜石英正长斑岩约96万立方米;产于山间盆地的泥煤矿点,平均厚度0.6米,储量0.3万吨。全村共划分为主村中的坡头、肖厝、任尾溪、李厝四个片和岩下、省龙坪、油楻、陈村4个自然村的8个村民小组,人口293户1116人。有林地1.72万亩,其中生态林5300亩、特用林2950亩、经济林765亩、毛竹林4800亩,森林覆盖率89.1%;耕地面积1344亩、水田占95.83%,常年菜地60亩、果地240亩、茶园225亩、山塘水库两座约20亩。境内古迹有太监府、太监墓和狮子峰古庙、狮子口等县内名胜风景区。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1858万元、工业产值422万元;实现村财收入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29元。人口数位列前六名的姓氏有郑、肖、邓、李、陈、黄,人口合计数为802人、占全村人口的77%。   

龙坑村

  龙坑村,地处洞天岩库区北侧,距县城6公里,东与大洲村、南与垅东村、西与三姑村相邻,北与富口镇岩地村交界,土地总面积(尚未勘界发证确权)约8.42平方公里。无自然村落,村庄为一小盆地,海拔319米,辖4个村民小组,人口105户478人。拥有林地8800亩,其中经济林654亩,毛竹林1374亩,森林覆盖率79%;耕地284亩、水田占74%。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62万元、工业总产值193万元、企业总产值226万元,村财收入52.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1004元。   

际岩村

  际岩村,位于洞天岩水库保护区西侧,南与三姑村相邻,西与富口镇佑溪村交界,北至东北与灵元村相邻,土地总面积约7.06平方公里。无自然村落,村部海拔540米,其西侧的鹰嘴峰965米与三姑村葫芦山等高、为凤岗第二高峰,岩石山体险峻多姿景观宜人。拥有林地9821亩,其中生态林2743亩、毛竹林4082亩,森林覆盖率84.6%;耕地602亩、水田占96.18%,果园30亩、常年菜地10亩。山脚下牛浆坑有500亩山林,于1998年被列入天然森林保护区。划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5户567人。古迹有驸马府遗址等。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890万元、工业产值10万元;实现村财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758元。村民姓氏共有41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官(其中恢复“上官”姓氏12人)、罗、吴、陈、黄,人口合计数为418人、占全村人口的80%。   

水美村

  水美村,位于凤岗东南部,东至沙溪河,南至芽垅山脊与井后村相邻,西至三姑村三姑岭,北至金山中际路与垅东村相邻,主村海拔203米,土地总面积约7.7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0240亩, 其中经济林591亩,毛竹林2375亩,森林覆盖率73.2%;耕地501亩、水田占96.28%;茶果园710亩。辖水美、南山下、下水尾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人口183户628人。2012年,工农业总产值1246万元,村财收入15.5万元,人均收入10206元。村民姓氏共有22种,人口数位列前五名的姓氏有张、余、陈、杨、朱、傅,人口合计数为571人、占全村人口的92%。居住主村水美的121户415人村民中,始自乾隆三十九年从安溪县蓬莱镇岭美村前来落户的张姓人氏后裔约占85%,其先祖在水美分别于嘉庆十四年、清同治元年、清咸丰八年分别建有三座土堡,其中“双元”、“双兴”两土堡规模较大仍保存完好,分别占地17亩和13亩,外以高厚土墙护卫,气势较宏伟,结构也较独特,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井后村

  井后村,位于凤岗南端,南临沙溪河,西至三明市陈大镇班竹岭峡,北至三姑木西花(桂花)峡,东北至水尾鹅垅峡。土地面积约6.56平方公里,林地9383亩,其中生态林4168亩、毛竹林1671.8亩、经济林564亩,森林覆盖率82.8%;耕地412亩、水田占93.45%,果园50亩,菜地20亩,小山塘10亩,水井10口,小水电站两个、总装机容量800千瓦。辖3个村民小组,人口105户420人。毛竹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发展桂花树绿化产业,培育桂花树,种植绿化苗100亩。2012年,完成农业产值1192万元、工业产值203万元;实现村财收入1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931元。陈197、余60、郑30,官3人等,三种姓氏人口合计数为290人、占全村人口的69%。   

庙门村

  庙门村,原称蔬菜大队,是当时全县唯一只种植生产蔬果的专业大队。1979年后,大片田宅被新村建设征用。现有零散山坡地141亩、菜地50亩、其他旱地94.6亩、年蔬菜播种面积215亩。是凤岗街道人均拥有土地最少的行政村。辖8个村民小组,310户975人。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36万元、工业总产值233万元,村财收入85余万元,人均纯收入11979元。村民姓氏共有56种,各姓氏人口数位列前六名的有林、陈,张、曹、罗、谢,前六种姓氏人口合计397人、占全村人口的40%。   


府前社区特产大全




府前社区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