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泰宁县 >> 朱口镇 >> 龙湖村

龙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龙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湖村简介

  龙湖村位于邵泰沿线,距县城30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和平互通口5.5公里,泰宁互通口18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70户,2210人,党员83人,党员中心户7个。现有耕地面积2379亩,林地面积10148亩。2009年村财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600元。
  龙湖村是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通过实施“五双”工程,推进六步工作法,发挥八个方面作用等,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一是工业园区村规划出6300亩工业用地,已列入省定县级工业园区,由县、镇、村公司动作共同开发,解决本村劳动就业及发展商贸服务业。二是全村茶园面积最大的村,全村共有茶园面积1200亩,茶业加工厂三家,带动全村200以上就业,三是全县水稻制种最多的村,全村年制种面积在1000亩以上,年产值300万元以上。2004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级绿化示范村,市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9101 365000 -- 查看 龙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龙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龙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洋发村

  一、 地理与人口   洋发村位于东经117°17′50″,北纬27°01′40″,海拔350米,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户数288户,总人口1084人,辖洋尾、灯众、许山、交胜、喇叭口、谢坊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二、 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洋发村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交溪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洋发隶属东乡,民国33你那(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洋发属二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洋发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洋发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洋发为大队,隶属龙湖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龙湖公社改为龙湖乡,洋发大队改为洋发村民委员会。   三、 经济发展   洋发地处低山丘,以农业为主,特产荸荠,有五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主要经济作物收入之一。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洋发电站装机容量二百二十五千瓦。近年来洋发村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200多亩,优质稻500亩,培育良种100多亩,种植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800多亩,种植锥栗230多亩,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15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810元左右。   

石辋村

  一、 地理与人口   石辋村位于朱口镇西部,东经117°13′27″,北纬26°59′04″,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8公里,距泰宁县城20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总户数285户,总人口1121人,辖寨色1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二、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石辋村在宋、元时期,人口鼎盛,曾有圩市,古有“朱口圩集是从石辋搬迁而来”之说,现在仍有小街巷,保存宋代房屋两栋。距石辋两公里,有南石堡遗址,寨门里有近3000多平方米的平地,俗称“跑马场”,据传元代曾聚兵与朝廷相抗。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将溪下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石辋隶属北乡,民国33年(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石辋属五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石辋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石辋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石辋为大队,隶属朱口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朱口公社改为朱口乡,石辋大队改为石辋村民委员会。   三、 自然景观   距石辋1公里有明万历年间创建的狮子岩,至今有400余年,高6米、深4米、长40多米,呈长条状,岩洞左侧刻“狮子岩”三个大字,落款咸丰三年(1853年)。   四、 经济发展   石辋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烤烟和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200多亩,优质稻500亩,培育良种100多亩,种植小籽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800多亩,锥栗230亩,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6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768元左右。   

寨色村

  一、 地理与人口   寨色村位于朱口镇西部,东经117°44′02″,北纬26°58′38″,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7公里,距泰宁县城19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总户数171户,总人口649人,辖寨色1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   二、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寨色村原属石辋村的一个自然村,1977年与石辋村分开,成立寨色大队,隶属朱口公社,1984年9月成立寨色村民委员会。   三、 自然景观   富有盛名的名岩古刹之一的“宝盖岩”就坐落在寨色境内,宝盖岩以岩洞高大宽敞著称,洞高10余米,长50余米,深30余米,从外面看去就像古代高官乘坐的四驮车上的华盖,宝盖岩的得名即由此而来。宝盖岩建于绍兴八年(1138年),分前后两重城堡似的山门扼守要冲,前面一座建于民国五年(1916年),1982年修复,后面一座为清乾隆五十七年建(1792年),匾额题刻“烟霞洞”三字,主体建筑以大雄宝殿、天王殿为中轴,大雄宝殿供祀释迦牟尼、文书普贤,两侧0排列十八罗汉,岩石的右侧有舍利群、大型卧佛和观音塑像,宝盖岩的左上侧岩壁间刻有“修仙岩”。宝盖岩四周山夹如束,古木参天,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吸引了不少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探幽游览,留下许多诗词题刻。   四、 经济发展   寨色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烤烟和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300多亩,优质稻300亩,培育良种50多亩,种植小籽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400多亩,锥栗230亩,积极招商引资,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思路,投资1000多万元的生态岩茶生产基地落户官田,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6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823元左右。   

王坑村

  王坑村位于朱青路公路沿线,距离集镇3公里,辖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468户、1698人,其中,党员31人,耕地面积2248亩,山林面积1.17万亩,该村主要的农业产业为小籽花生、淡水鱼养殖、锥栗、莲子、烟叶等,2011年实现村财收入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8元。    今年以来,县委组织部、镇党委及挂点帮扶单位县妇联相关领导非常关心王坑村的发展,多次到王坑村实地调研找问题、查原因、解决实际困难,给予王坑村在转化过程中大力的指导和帮扶。在县妇联和镇党委的帮扶下,结合王坑村实际,制定了2012年度发展规划,王坑村拥有特殊的紫色土壤2000余亩这一特殊资源,通过党支部做工作,引导农户实施土地流转,特别是,培育了种养殖大户30余户。目前,已经培育小籽花生基地1000亩,小籽花生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在当地具有较高知名度。还连片发展锥栗种植800亩、莲子600亩,烟叶种植220亩,新引进发展淡水鱼养殖200多亩,鳗养殖100多亩,产品远销三明、南平等地。   

赤坑村

  一、 地理与人口   赤坑村位于朱口镇西部,东经117°15′02″,北纬26°59′60″,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6公里,距泰宁县城17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全村总户数342户,总人口1402人,辖塘边、上赤坑、下赤坑、上坪、肖坑、桥头坑、岭许、王坑口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二、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赤坑村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将溪上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赤坑隶属北乡,民国33年(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赤坑属五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赤坑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赤坑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赤坑为大队,隶属朱口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朱口公社改为朱口乡,赤坑大队改为赤坑村民委员会。   三、 经济发展   赤坑村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旱地占耕地三分之一多,农业用水靠山塘蓄灌,赤坑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烤烟和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200多亩,优质稻300亩,培育良种100多亩,种植小籽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800多亩,锥栗230亩,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6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769元左右。   

擎布村

  擎布村距泰宁县城17公里,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7公里,距朱口镇区2公里。全村共有3个村民小组,140户,591人,党员25人,党员中心户2个。现有耕地面积1642亩,林地面积746亩。   擎布村主要以烟叶、小籽花生、水稻制种、优质稻等高效农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先后引进朱溪渔业专业合作社、品味粉干合作社等特色产业,产业优势凸显。但也存在人多地少的困境,劳动力缺乏,每年都有近300人外出上海、江浙、广东、闽南等地务工、经商。   

梅林村

  梅林村位于泰宁县东北部,邵泰公路沿线,朱口镇王公桥工业聚集区所在地。全村区域面积12.68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460户、1933人,其中党员60名。2011年实现村财收入6万元、人均纯收入7870元。   近年来,梅林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认真落实“五双工程”、全面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一是林木工业基地村。王公桥工业集中区位于梅林村,共有金海木业、鑫林木业、吉祥木业、联友木业、恒顺木业等规模以上企业9家。依托园区优势,村党支部积极带领群众发展餐饮、便民超市等第三产业,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630余人。二是综合整治示范村。梅林村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伊始就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充分发挥以村党支部为核的“八个方面”作用,大力实施“六化工程”和“家园清洁”行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完善了下艾、上艾等小区基础设施建设,硬化主干道8条、拆除空心房100余户。同时,成立了村级环卫队伍、新建垃圾池9个、安装路灯150盏,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三是土地流转典型村。近年来,村党支部的积极引导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全村共有效流转土地800亩,其中,引进了瀚森农业有限公司、福建绿圣生态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福建省泰宁县绿禾农林有限公司,发展高效立体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340亩、种植烟叶420亩、制种300亩、栽培食用菌300余亩。四是特色文化起源村。梅林村民风纯朴,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天下第一团”美誉的梅林戏在这里发源、传唱、盛行,曾有十个男儿九担箱的空前盛况,现今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风文明,在传统梅林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并赋予了更多时代特色,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朱口村

  朱口村为泰宁县朱口镇中心村,也是泰宁县最大、三明市第二大行政村,全村现辖朱口、金坑、水茜、福星新村四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共有村民1393户、6041人。朱口村党总支下设四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23名。2012年实现村财收入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880元。    朱口村村情主要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全县最大行政村。在人口方面,朱口村是全县最大的行政村,也是全市第二大村;在面积方面,朱口村辖区面积25.66平方公里,为全县最大集镇所在地,初步形成“一个大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的河滨公园)、“二条主干道”(邵泰路和河滨路2条1公里的主干道)和“三个精品住宅小区”(河滨、许朝、瑶上3个住宅小区)的建设格局。二是产业集约示范村。为发挥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朱口村先后引进泳鑫虫草菌业、山天畜牧、三泰食用菌等3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年均生产食用菌超500万袋、增收千元;成立机砖厂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资源整合,促进天亿新型建材、福星机砖、屯山建材等5家新型页岩机砖厂共同应对市场风险、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同时,依托神农片农业示范园区培育小籽花生1000亩、红豆杉150亩、公害淡水鱼120亩;并在水茜新建茶厂1座,开拓有机茶示范基地500亩。三是后进薄弱转化村。近年来,朱口村通过落实“五双工程”、实施“168”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引导“双强”型党员、干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干部为民谋利广言路,党员带头创业有思路,村民增收致富有门路,逐步扭转了朱口村长期以来,落后现状,呈现了政通人和的氛围。四是外出创业典型村。由于朱口村人多地少,朱口村党总支积极引导农户外出经商创业,每年有2000多人外出创业经商,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主要是在上海、浙江、江苏等地从事超市、餐饮等服务行业,每年创收可达2亿元以上。今年以来,朱口村还引导上海流动党员成立了创业协会,发挥资金、致富信息得优势,相互帮扶,同时还积极引导在家农户引进致富项目。   

音山村

  音山村是全省“百村示范”村之一,也是全县第二大行政村,辖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552户、2222人。基于体量大、代表性强的特点,该村坚持高点站位、高端策划、高效实施,建设宜居宜游美丽村,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 初显成效。近年来,音山村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国家先进基层妇代会、省级信息化示范村等40多项荣誉、。一是规模化整治村。在全县率先实行农民理事会运作,统一规划要求,以自然村为单位,集中连片同步推进水、路、沟、房等整治,尤其强化违章搭盖和“空心房”清理,采取“一房五改”(集中建设附属房,同步实施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建沼气池),从根本上解决了“整后脏乱差回潮”问题,整治面达95%以上,其中“一房五改”做法在全市推广。二是园林化景观村。呼应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品牌大道、迎宾之路的功能定位,突出村庄“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屋旁)和庭院绿化,配套建设小花圃或小花园,辅之以景观化改造农房,基本实现村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目标,人、村庄、自然构成一幅和谐相融的绚丽画卷。三是集约化农业村。依托全国烟叶工作现场会主要参观基地和省粮专项目,大力实施烟-稻-菜、烟-稻-种等“钱粮丰收”工程,发展基地带动型农业;村民参与入股,总投资3850万元,先后新上佳境园艺、三明最大的食用菌库房周年调控、闽西北最大的山天禽业乌凤鸡饲养加工3家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龙头带动型农业。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906万元,比增1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54元,比增8%。四是配套化文明村。建成了占地4200平方米、全县一流的农民休闲公园及文体综合大楼,宽带网、合作医疗所、文化中心户配备齐全;经常性组织开展梅林戏、大家唱等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文明户、科技户、党员标兵等形式多样的创评活动,营造了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农家新风。   

源色村

  源色村东部与将乐接壤,距泰宁县城20公里,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10公里,距朱口镇区5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10户,1369人,党员36人,党员中心户2个。现有耕地面积2025亩,林地面积14280亩。   源色村主要以烟叶、水稻制种、优质稻等高效农业为支柱产业,近年来引进香猪、肉兔和肉猪养殖,为农村经济体添加活力,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也存在人多地少,劳动力缺乏的困境,每年都有近700人外出上海、江浙、广东、闽南等地务工、经商。2012年村财收入1.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72元。   

官田村

  一、 地理与人口   官田村位于邵泰路沿线,东经117°17′08″,北纬27°03′07″,海拔320米,距福银高速邵武和平互通口8公里,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13公里,距泰宁县城25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全村总户数395户,总人口1546人,辖官田、许坊、交岭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二、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官田村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龙湖西堡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南坑隶属东乡,民国33年(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官田属二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官田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官田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官田为大队,隶属龙湖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龙湖公社改为龙湖乡,官田大队改为官田村民委员会。   三、 自然景观   官田村西南,以第三系沉积岩和震旦系上段变质岩为主,由于断裂构造,再经风化,形成悬崖峭壁特异地形,有许多典型的丹霞地貌,如天成岩周围方圆十几里内全是一座座峰崖崔嵬,赤壁陡立的丹霞地质山体,山崖上或疏或密镶嵌着大大小小一千多个洞穴,其中较大的有天成岩、地质岩、龙井窟、佛成岩、狮成岩、寿星岩、蜜蜂岩等,而且这些较大的洞穴大都建有或以前曾经建有寺庙,这样就构成了一组独立的岩寺群落,成为天成岩旅游的一大特色。   四、 经济发展   官田村是我镇主要产粮基地之一,近年来,官田村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为中心,坚持一手抓环境整治一手抓经济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建绿色新农村,大力发展烟叶和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300多亩,优质稻1500亩,培育良种200多亩,种植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350多亩,种植无公害茶叶920多亩,锥栗1480亩,积极招商引资,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思路,投资1000多万元的生态岩茶生产基地落户官田,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30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861元左右。   

渠高村

  一、 地理与人口   渠高村位于东经117°19′44″,北纬27°01′55″,海拔440米,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18公里,距泰宁县城29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总户数280户,总人口1081人,辖下渠、当戈、洋家纺、上白石、下白石5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渠高村委会所在自然村下渠,是因村前有水渠而得名。   二、 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渠高村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信义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渠高隶属东乡,民国33年(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渠高属二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渠高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渠高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渠高为大队,隶属龙湖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龙湖公社改为龙湖乡,渠高大队改为洋发村民委员会。   三、 经济发展   渠高地处低山丘,以农业为主,近年来洋发村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发展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200多亩,优质稻80亩,培育良种200多亩,种植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200多亩,种植锥栗150多亩,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13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798元左右。   

神下村

垇头村

  垇头村距县城40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和平互通口25公里,泰宁互通口28公里,距朱口镇区2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09户,443人,党员17人,党员中心户2个。现有耕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6432亩。垇头村主要产业以毛竹山林为主,2012年村财收入0.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   

黄厝村

  黄厝村北临邵武,东接将乐,距泰宁县城30公里,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18公里,距朱口镇区15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247户,899人,党员34人,党员中心户2个。现有耕地面积1842亩,林地面积15390亩。   黄厝村主要以烟叶、水稻制种、优质稻等高效农业为支柱产业,但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但也存在人多地少的困境,劳动力缺乏,每年都有近300人外出上海、江浙、广东、闽南等地务工、经商。   

南坑村

  一、 地理与人口   南坑村位于东经117°19′53″,北纬27°05′34″,海拔650米,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20公里,距泰宁县城30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14公里,全村总户数267户,总人口1007人,辖南坑、高峰、南木乾、上山、游厝、下家、风厝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   二、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南坑村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龙湖东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南坑隶属东乡,民国33年(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南坑属二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南坑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南坑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南坑为大队,隶属龙湖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龙湖公社改为龙湖乡,南坑大队改为洋发村民委员会。   三、 自然资源和植被情况   南坑系侏罗统举兰群火山岩和震旦系变质岩结构,基岩组成复杂,切割强烈,构成众多的沟谷,土壤以黄土壤、黄红壤为主,南坑因地势高,气温低,适应毛竹、阔叶、针叶林木的生长,植被繁茂,森林资源较为丰富。   四、 经济发展   南坑村土地多属山垅乾排田,粮食产量低,当山林面积大,木材蓄积量多,生产锥栗、板栗、杨梅等。近年来,南坑村两委带领群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烟叶等经济作物种植,全村共种植烟叶400多亩,优质稻500亩,培育良种200多亩,种植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200多亩,种植锥栗450多亩,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15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807元左右。   

游源村

  一、 地理与人口   游源村位于东经117°17′38″,北纬27°06′37″,海拔350米,距福银高速邵武和平互通口2公里,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20公里,距泰宁县城32公里,距朱口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全村总户数325户,总人口1215人,辖铺前、溪背、杨家乾、上阜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二、建置沿革与人文历史   游源村在宋、元、明、清时期隶属绥城乡乐城里龙湖东保,民国初年至民国20年(1931年)初,县以下划分为城区及东、南、西、北四乡,南坑隶属东乡,民国33年(1934年),-占领泰宁后,清乡化区,全县化为5个区,游源属二区,解放后,1950年县人民政府成立后,暂时民国时期的政区为基础划分区乡,游源属二区,1958年“-”时,搞人民公社化,全县建立6个人民公社,游源隶属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10月至1962年4月,贯彻《农村人民工作条例》,调整社队规模,恢复各自然村,游源为大队,隶属龙湖公社,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改建为乡镇,龙湖公社改为龙湖乡,游源大队改为游源村民委员会。   三、 经济发展   游源村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大力培育烤烟种植、水稻制种、大棚蔬果等经济作物。全村共种植烟叶500多亩,优质稻800亩,培育良种450多亩,种植花生、西瓜、蔬菜、辣椒等经济作物400多亩,种植无公害茶叶920多亩,增加了村财和农民收入,村财每年可收入17.5万元左右,农民平均年收入5859元左右。   

龙湖村

  龙湖村位于邵泰沿线,距县城30公里,距福银高速公路和平互通口5.5公里,泰宁互通口18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570户,2210人,党员83人,党员中心户7个。现有耕地面积2379亩,林地面积10148亩。2009年村财收入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600元。   龙湖村是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近年来通过实施“五双”工程,推进六步工作法,发挥八个方面作用等,村党支部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善,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一是工业园区村规划出6300亩工业用地,已列入省定县级工业园区,由县、镇、村公司动作共同开发,解决本村劳动就业及发展商贸服务业。二是全村茶园面积最大的村,全村共有茶园面积1200亩,茶业加工厂三家,带动全村200以上就业,三是全县水稻制种最多的村,全村年制种面积在1000亩以上,年产值300万元以上。2004年以来先后获得省级绿化示范村,市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里家源村

  里家源村距县城25公里,距福银高速泰宁互通口10公里,距朱口镇区7公里。全村共有4个村民小组,112户,478人,党员20人,党员中心户2个。现有耕地面积1052亩,林地面积14069亩。里家源村主要产业以毛竹山林为主,2012年村财收入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   


龙湖村特产大全




龙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