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泰宁县 >> 新桥乡 >> 坑坪村

坑坪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坑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坑坪村简介

  坑坪村简介
  坑坪村,位于乡境之西南,北靠新桥村,南与杉城镇相接,东邻汾信村,西与建宁县辖区相连。村部所在地蓬坑海拔630米,距乡所在地新桥12.5公里。有蓬坑、排根、坑塞、溪尾、坪寮、赤塞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烟叶、食用菌,粮食自给有余。食用菌生产,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栽培品种多,效益好,是村民主要收入之一,1997年竹荪产量达4000公斤,产值13万余元,1998年-1999年茶树菇栽培达100余万袋。
  该村山林面积较多,人均山林36亩,居全乡之首。有8000余亩山权、林权属村集体所有的山场在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内。
  1993-1994年个人兴办金盘山和金峰两个清水笋罐头厂,年产清水笋400吨以上。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装机容量150千瓦的水电站承包给县电力公司经营,承包期至2007年。
  该村原大排上自然村3户村民,于1989年分别搬迁到排根和坑塞两个自然村居住,大排上自然村现无人居住。
  2005年完成村公路硬化工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29200 365000 -- 查看 坑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坑坪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坑坪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汾信村

  汾信村简介   汾信村,位于乡境东南,北靠本乡岭下村,东与本县上青乡接壤,南邻本县杉城镇调洋村,西与本乡坑坪村相连。村部所在地冢丘,海拔650米,距乡所在地新桥10公里。现有汾水、张信地、大坊、大坊新村、冢丘、乾隆村、夏家坪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该村是人均耕地最多、山林较少的村。村民以农业为主,是新桥乡粮食主产村之一。年出售粮食在60万公斤以上。烤烟种植面积较多,产量高,品质好,也是新桥乡烤烟生产的主要村之一,该村汾水自然村20世纪60年代以前还生产土纸,现在还有一些农户生产斗笠,是新桥乡唯一生产土纸和斗笠的村。   该村山林面积虽少,但宜林荒山却多,1985年后个人营造杉、松木面积达500余亩,栽种果树300余亩,1989-1992年间,该村毛竹林大面积发生毛竹枯梢病,通过积极防治,毛竹枯梢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加强了对竹山的科学管护,竹山得到恢复,张信地自然村村口,有20余亩百年以上古树群落仍保护完好。   畜牧业生产,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汾水自然村60余户,饲养黄牛120余头,户户养有母黄牛,以繁殖牛崽出售;冢丘自然村22户,饲养母猪30余头,户均1.5头,农户季节性养群鸭每年都在2500-3000只之间,畜牧业收入是该村农户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新村建设较为突出,自1985-2004年有5个自然村109户农户,搬迁新居或灾后重建。2005年张信地24户搬迁至夏家坪建新居,2001年新村部竣工验收使用。   该村2001年冬开始修建大坊至城新公路17公里(五际坑)的村公路2.7公里,耗资40余万元,于2004年10月正式通车。2003年修筑张信地至岭下水库3.5公里机耕路,已可通拖拉机,耗资3万余元,村民投工投劳1000余个工日。   

岭下村

  岭下村简介   岭下村,位于乡境之东,南靠本乡汾信村,东与上青乡相连,北邻本乡枫源村和上青乡,西界本乡新桥村。村部所在地岭下,海拔480米,是新桥乡海拔最低的村,距乡所在地新桥6.5公里,有东窠、吴家山、上岭下、下岭下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人均竹山仅3亩,是新桥乡人均竹山拥有量最少的村。该村土地肥沃,气温较高,有利农业生产,是新桥乡粮食主产村之一,年出售粮食在50万公斤以上,1997年定为省级商品粮基地。根据《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意见》,编制了《新桥乡岭下村省级商品粮基地项目扩初设计书》,按该设计书规划的工程于2002年开始实施,2003年4月竣工验收。该村土质、气候适宜烟草种植,也是新桥乡烟草生产主要村之一,2004年种植达460余亩。   该村历来有稻田养鱼和放养秋鸭的习惯,也是农户经济收入的一部分。   岭下村原竹山少,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大量新植毛竹林,据统计新植毛竹林达500余亩。   新村建设,1986-2004年间涉及4个自然村,102户迁入新居,2005年下岭下旧村改造、拆旧建新16户,建筑面积3328平方。新村部于2002年动工兴建,2003年竣工交付使用。原南高塘自然村23户分别搬迁东窠、吴家山,南高塘已无人居住。   1998-1999年投资10余万元,新建和扩建村校及“普九”设施,是新桥乡校舍较好、教学设施完备的村校之一。   2005年围绕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展创建“平安村”建设工作。   

枫源村

  枫源村简介   枫源村,位于乡境东北角,北靠邵武市桂林乡,东与本县上青乡接壤,西邻本乡王明村,南界本乡岭下村和新桥村。该村有大际上、里凹、外凹、芹寨洋、枫源、西边排、牛鼻岭等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村部所在地枫源海拔650米,距乡所在地新桥3公里。1996年该村被县委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村”。   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1988年开始种烟,逐年有所增加,2004年种烟320余亩,产量970担。村民粮食自给有余。养殖业逐步得到发展,2004年养群鸭3000余只,乌凤鸡2000余只。   2002年里凹有17户,在芹寨洋择址建新村,当年迁入新居。里凹、外凹两个自然村水桥,于2003年5月动工重建水泥石拱桥,当年9月竣工通行,由私人捐资4万余元,取名“富贵桥”。   2005年完成村公路硬化工程。   

坑坪村

  坑坪村简介   坑坪村,位于乡境之西南,北靠新桥村,南与杉城镇相接,东邻汾信村,西与建宁县辖区相连。村部所在地蓬坑海拔630米,距乡所在地新桥12.5公里。有蓬坑、排根、坑塞、溪尾、坪寮、赤塞等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农业生产,主要是粮食、烟叶、食用菌,粮食自给有余。食用菌生产,是该村的一大特色,栽培品种多,效益好,是村民主要收入之一,1997年竹荪产量达4000公斤,产值13万余元,1998年-1999年茶树菇栽培达100余万袋。   该村山林面积较多,人均山林36亩,居全乡之首。有8000余亩山权、林权属村集体所有的山场在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内。   1993-1994年个人兴办金盘山和金峰两个清水笋罐头厂,年产清水笋400吨以上。上世纪70年代兴建的装机容量150千瓦的水电站承包给县电力公司经营,承包期至2007年。   该村原大排上自然村3户村民,于1989年分别搬迁到排根和坑塞两个自然村居住,大排上自然村现无人居住。   2005年完成村公路硬化工程。   

新桥村

  新桥村简介   新桥村,位于乡境之中,东与枫源、岭下、汾信三村为邻,南界坑坪村,西邻水源、大兴两村,北靠大源、王明两村。村部所在地新桥海拔600米,是新桥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新桥原名“际口”,又叫安仁市,清雍正年间在街口建起“新泰桥”后被称为新桥。距县城24.5公里,是全县各乡镇中最热闹的集市之一。新桥村下辖西源、桥下、西坊、新桥、柞树下、儒家坪、朱家际、夏家山八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该村竹山少,人口较多,是人均竹山较少的村之一。2005年围绕平安集镇建设开展创建“平安村”建设工作。   新桥村是一个典型的多种经营的村,粮食年产990余吨,村民粮食自给有余;1995年开始种烟,当年仅24亩,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种432亩,2004年种植面积达510亩,是全乡种植面积的四分之一,烟叶收入成为该村部分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食用菌生产也成为一些农民的主要产业,据记载,1997-1998年种花菇10万袋。2002年种竹荪达180余亩,产量2.39万公斤,经济收入76万余元,2004年种竹荪80余亩;养殖业也在逐步发展,2003年该村养乌凤鸡1.2万余只,放牧黄羊40余头;该村坪上、洋西坑、窑上、丑家垅四片果林200余亩,种植的黄花梨、油奈、水蜜桃等水果,均已采摘上市;2003年在县水务局扶持下,在西坊段架起21个蔬菜大棚,种植大棚蔬菜。   搞好公益设施建设,修筑各自然村道路7条,桥梁4座,架设朱家际输电线路,新桥老街路灯安装,补助桥下、夏家山农户闭路电视安装费用以及个别自然村饮水工程建设等,累计投资9万余元;2003年投资5000元完成洋西坑公墓建设。   新桥村老年协会成立于1999年,有会员近百人,协会设有老年活动中心,活动中心有娱乐室、阅览室、电视室等场所,老人们每天可到活动中心看电视、读报刊、打麻将、下象棋等娱乐活动。协会设会长、副会长各一名和调解员2人,帮助调解一些家庭因老人、子女吵闹纠纷问题。是全乡办得较好的老年协会。   新村建设,1995-1998年期间,完成五星、南排两个村民小组居民房屋拆旧改建工程,儒家坪自然村改建工程于2003年9月动工,2004年底大部分村民已搬入新居。夏家山于1991年开始搬迁至对排(现仍称夏家山)建新村,1996年全村18户全部搬迁至现新村居住。   

王明村

  王明村简介   王明村,位于乡境北部,东靠枫源村,西连大源村,北与邵武市桂林乡接壤,南与新桥村相连。村部所在地宝石(原名瑾岗坊),海拔750米,是新桥乡高海拔村之一,距乡所在地新桥6.3公里。该村由上宝石、下宝石、王明坑(原名德兴坊)等3个自然村组成,有4个村民小组。   该村于1993年对竹山承包进行了适当调整,人工造林4300余亩,山林覆盖率由1985年的80%至2004年达到95%。2001年进行了林业体制改革,实行林权有偿转让,将集体所有的上矛坪、下矛坪、上八十、下八十和大洋峰等有林山场共1100亩,有偿转让给县林业局所属杉阳公司经营50年。在王明坑自然村水口边,庙子栋至双坪一带山场有一古树群落,树龄均在百年以上的杉、松、杂木百余棵。上宝石村口有棵二百余年罗汉松,迄今枝繁叶茂。   1985年乡、村合办清水笋罐头厂,该罐头厂于1995年12月以39万元将其厂房和设备卖给私人经营,年产清水笋罐头200吨。1978年前村办的电站,自发自供,1988年与乡水电工作站联网承包,2003年将电站有偿转让给私人经营。   1989年该村在上宝石兴建新村部,当年竣工,村委会则由王明坑迁至上宝石村。2003年开始村公路硬化工程,2004年底竣工,耗资162万元。2002年9月王明坑动工兴建村口水泥桥,2003年12月竣工,群众捐资5万余元,取名“富贵桥”。   上宝石自然村有94户信奉基督教,4户信奉天主教,1989年新建基督教堂一座,2000年4月福建省宗教事务局,授于该教堂为福建省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先进集体”称号。   全村有100余人在全国各地,从事清水笋生产、笋干经营和搞第三产业、开店,这是该村的一大特色,1993年被三明市评为“笋干经营专业村”的称号,1994年被县委县府批准命名县级文明村。2005年王明坑5户搬迁至西源建新居。   

水源村

  水源村简介   水源村,位于乡境之西,北靠本乡大兴村,西与建宁县辖区相邻,东南与该乡新桥村相接,1986年该村有水源、塘背、际上、江头、上坪、凉伞栋、矮栋上等7个自然村。在20世纪90年代,凉伞栋、矮栋上两个自然村村民分别搬迁至狗崽栋、水源自然村建房居住。原际上村因屋背后龙山上,高10余米处有一条长约30余米,宽10余公分的裂缝,离房屋仅数米,随时有坍塌的危险,因此于1994年该自然村向有关部门写出搬迁重建新村的申请,同年9月经县府批复,同意在本村旦下段选址建房,于1995年6月新村建成,41户189人全部迁入新村。现水源村共有4个自然村,即狗崽栋、上坪、江头村、水源。5个村民小组。中心村水源海拔750米,是该乡海拔最高的村之一,距乡所在地新桥6公里。该村山林资源较为丰富,是新桥乡笋干产量和毛竹砍伐量较多的村之一。还有相当多的珍稀树木--红豆杉,分布在该村山林之中,原际上自然村有两棵雄雌并列的银杏古树,据该村老人说,那两棵银杏树已有百余年,经目测,胸径分别为70公分和50公分,雄树高约30米,雌树高约25米,仍枝叶茂盛,每年还会挂果。该村生产的茶叶,均采自天然茶树,质好味醇,但产量不多。主要特产风蛤,一种类似癞-的两栖动物。   该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粮食产量低,村民口粮不足,每年吃返销粮5千公斤以上,1983年以后,水稻品种的改良,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粮食产量达到增产、稳产,村民粮食自给有余。   1986-1989年间,村办企业有,门帘珠、鞋木、槌子柄等木料加工厂,1989年后均停办,1993年创办清水笋罐头厂,年产清水笋罐头200余吨,该厂为个人合股兴办。2005年完成村公路硬化工程。该村地处峨嵋峰保护区内,2005年围绕保护区特色,开展创建“平安村”建设。   

大兴村

  大兴村概况   大兴村,位于乡境西部,西与建宁县溪源乡桐 荣村相连,东邻新桥村,南界水源村,北与大源村毗邻。村部所在地上王坑,海拔730米,是该乡海拔较高的村之一,气候较为寒冷,距乡所在地新桥10公里。有长岭、上王坑、下王坑、邓家地、中村地、邓家坑、山林下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94年、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批准命名县级文明村。   该村注重森林保护,尤其森林防火工作成绩突出,从解放以来未发生森林火灾,受到省、市、县多次表彰。农户科技管护竹山收到明显效益。被三明市评为“十佳毛竹村”,2004年又被市政府评为“竹业开发十佳村”,同时列为新桥乡笋竹两用林丰产示范片,是该乡毛竹生产最多的村,人均竹山14.6亩(以2005年竹山、人口数计算),居全乡之首。   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多种经营,1994年开始食用菌生产,品种有香菇、竹荪、杏孢菇等,竹荪效益较高。1997年栽种果树三大片(邓家地、下王坑、启岭),总面积200余亩,已成林挂果100余亩,2004年栽雷公藤50亩。   1985年至1988年村办企业有鞋跟厂,年创利万余元,个人办的企业有地板木、槌子柄等厂,1988年后均停止生产。1992年个人合股集资兴建清水笋罐头厂,年产300吨。   该村民风淳朴,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2002年2月群众自发修筑从邓家坑至建宁汾水3公里的村道,路面宽3.5米,群众捐资6万余元,投劳7000余个工日,于当年竣工通车;2004年3月修筑从上王坑至大源村公路5公里,路面宽5米,有大小桥梁5座,群众捐资20余万元,投劳达15000余个工日,当年7月1日剪彩通车。   原洋家际自然村,从1989年-1997年农户陆续搬迁至中村地建新居,该自然村现无人居住。上王坑大厝,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三厅九栋的明代古建筑,可供游览。   

大源村

  大源村概况   大源村位于新桥乡东北部,处闽赣交界,北接江西黎川县,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93人;耕地面积1090亩,林地14215亩,生态公益林2265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321元。   大源村历史悠久。村中戴氏、严氏2座宗祠已有280余年的历史,同邓植将军墓、石拱桥群、戴氏官厅一并被纳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南溪圣殿、州司马第、茶花隘、古驿道及清乾隆、道光年间修建的“永安殿”、“隆兴社”等古迹至今保存完好;如今还传承着有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傩舞及“赤膊龙灯”入选福建省第一批和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7月荣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成为三明市唯一一个拥有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荣获“三明市首批中央红军村”称号。   大源村山清水秀。在完好保存原始植被的同时,围绕乡党委、政府提出的建设“闽赣交界生态文化第一乡”的发展目标,大源村从环境整治入手:村内建4个垃圾池、购置8辆垃圾清运车,聘请3名保洁人员定期清运;结合“6·18”灾后重建,按照“七统一分一理事”方式建设30户新徽派建筑,硬化进户路、宅间道,主要道路安装路灯亮化;新建镇安桥、鹿林2个休闲公园,并对房前屋后、村部、古建筑旁的环境进行绿化。目前,全村森林及绿化面积达1.43余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极大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   今后,大源村将抓住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结对帮扶的有利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努力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   


坑坪村特产大全




坑坪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