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村简介
江边村位于上青乡西北部,距上青乡集镇3公里,村域面积12.3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296户,总人口1183人。全村现有党员42名,其中女党员7人。全村耕地面积2116亩,山林面积13350亩(其中毛竹林2260亩),烟叶、毛竹、特色养殖等是该村的主导产业。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591元。
特点:一是党建示范村。2012年换届,女致富能人刘培华同志书记、主任一肩挑,为我县首例。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实施“五双”工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力提升“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江边特色种养村发展。同时,加强同县水利局、县妇联等帮扶单位联系,充分发挥支部“联建共创”合力,积极争取农村产业发展项目和农田水利大修项目,农民的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特色农业村。围绕“一村一品”建设,鼓励党员示范带头,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引进台湾水蛭养殖项目,一年即收回投资成本,是该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同时,该村建设了五十亩稻田养鱼基地、百亩油茶种植基地、千亩毛竹基地、万羽乌凤鸡养殖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2013年新引进千亩黄栀子中药材种植基地及百亩珍贵行道树种植基地。三是生态文明村。村里加强同县农办联系,借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农村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美化村里环境,建好农民健身工程项目,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9201 | 365000 | -- | 查看 江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山村 |
东山村简介 上青乡东山村距集镇2公里,村域面积8.27平方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68户共1036人,党员36人,其中女党员6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286亩、山林面积5450亩。2012年村财收入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16元。 特点:一是新农村建设村。2007年以来,按照“五化一配套”(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文体卫设施配套化)要求,新建房屋61户,房屋改造83户,新建附属房48户,硬化环村路1650平方米、环村路、进户路、下水沟已全面联通,安装路灯30盏,新建沼气池28口,添置垃圾桶50个,绿化面积1880平方米,在下龙干自然村还新建400平方米休闲公园。2013年已完成上东山水毁桥修复,计划完成东林村环村路建设及村部完善建设。二是传统农业村。农民以种植水稻、烟叶等粮食作物为主。2013年在全村落实烟叶种植面积260亩,黄栀子面积300亩,油茶面积360亩。换届后,村两委带头落实“一村一品”工程建设,新引进50亩稻田鱼养殖基地和百亩优质小茶仔油种植基地,并力争在2013年引进金银花、杜仲、米仁等中药材种植项目,为村民开辟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三是党建工作推进村。换届后,在县计生局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投资5万余元对村部进行大力整修,完善相关基础设施设备。同时进一步规范全村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发展党员,特别是女党员的培养。培育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党员中心户的典型带动作用。 |
三地村 |
三地村简介 三地村位于上青乡西北方向,北邻邵武市和平乡,东邻朱口镇石辋村,南邻上青乡崇际村,西邻邵武市肖家坊,距乡政府12公里。全村总面积13.9平方公里,辖7个自然村呈线状分布,村民小组12个,现有人口349户1361人,党员45人,其中女党员7人。现有耕地2237亩,其中水田1879亩,旱地358亩,山林面积17350亩。2012年村财收入22万元,人均纯收入7341元。 特点:一是人口迁移村。三地村由于农业产业薄弱,全村外出人口较多多,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关务工,2010年“6.18”特大洪灾后,全村226余户搬迁至城里及杉城镇三里亭、丰岩、泰坑垅等安置,许多自然村成为无人村,目前常住人口仅92户136人。因此村里争取旧宅基地复垦项目(两个自然村共50余亩),目前新村片区已完成旧房拆除80%以上,正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兰田片区已拆除旧房50%以上。二是传统农业村。三地村以传统农业和林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林业方面主要种植杉木、毛竹、锥栗等,全村生态公益林8084亩,国有林543亩,乡有林1160亩,杉阳公司联营林场1097亩,毛竹3160亩,锥栗975亩,果林1405亩。村两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发展特色种养项目,种植油茶1500亩,带动十余名农户发展油茶产业的种植与销售;种植有机茶叶200余亩;发展土鸡、土鸭、土猪特种养殖户2户;新引进种烟大户一户200余亩。 |
崇际村 |
崇际村简介 崇际村位于上青乡南部,距县城18公里,距乡集镇3.5公里,区域面积为13.5平方公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有8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441户,1603人,现有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10人。全村现有耕地2957亩,山林面积2368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1000亩,竹山面积4370亩。旅游业、观光农业、林竹业、烟叶种植是该村的主导产业。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823元。 特点:一是旅游特色村。崇际村旅游资源丰富,上清溪、九龙潭、红石沟、落石湖等十大景点均座落在崇际村境内,近年来,崇际村紧紧围绕“生态靓村、旅游富村”的目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2009年,通过成立理事会,党员示范带头,发展家庭宾馆11家、农家餐馆3家、纪念品商店1家。二是生态文明村。2010年崇际村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县新农村建设精品村,按照“五化一配套”(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房屋美化、路街亮化、村庄绿化、文体卫设施配套化)要求,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完成“新徽派”建筑风格房屋改造60户,实现了全村禁柴改燃和垃圾集中处理;2012年5月崇际村投资20余万元建成全县首个村级文化广场。三是观光农业村。在立足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的同时,村两委全力打造崇际村生态农业观光产业,抓好“三园一基地”建设,即百亩珍贵植物观赏园、百亩药物博览园、百亩岩茶种植园及万羽乌凤鸡示范养殖基地建设,观光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该村还积极引进了美国竹柳种植、棘胸蛙养殖、稻田鱼养殖等项目,带动群众致富。2009年被三明市授予“平安家庭”示范村荣誉称号,2010年被县委、县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精品村,2011年,崇际村通过省级生态村验收。 |
三南村 |
三南村简介 上青乡三南村位于集镇南面,距集镇1公里,总面积约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68亩,林地6420余亩(其中竹林面积1680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村庄。全村有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76户,共678人,现有党员41人,其中女党员6人。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7173元。 特点:一是灾后重建村。“6.18”、“7.7”特大洪灾后,三南村村干部、党员带领群众修复农田、恢复生产,灾后重建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投资50多万元完成1.8公里的机耕道路面的硬化和100米防洪堤建设,工程于2011年11月份完成招标并开工,2012年2月已完工。截止2012年6月总投资250万元的我村水毁耕地复垦项目基本完成,438亩耕地已全部恢复耕作。二是特色产业村。发挥支部引领和党员示范带头作用,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种养,种植岩茶100余亩;蔬菜种植20余亩;药材种植200余亩,新培育养鱼、养猪、养鸭各1户,逐步把三南村打造成全乡特色种养示范村。三是党建示范村。三南村依托省冶金控股有限公司三钢集团挂钩扶贫的优势,大力推行“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完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员活动,打造全乡党建精品村。2011年村两委通过“向上争取一点、单位赞助一点、村里自筹一点模式”,投资30余万元完成村部修缮工作,做到支部、党员活动有场所。2011年三南村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2年三南村被县委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
上青村 |
上青村简介 上青乡上青村是集镇所在地,村域面积13.3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561户共2149人,党员54人,其中女党员10人。全村耕地面积2815亩,山林面积14235亩,其中毛竹林1130亩。2012年,村财收入36万元,人均纯收入7629元。 一是新农村建设村。“6.18”和“7.7”特大洪灾后,村两委带领导群众重建家园,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完善集镇建设和坝坵小区建设,全面完成了“四个一”工程(即一条主街道、一个小区、一处休闲广场、一个主题公园)的建设。完成坝坵小区120栋安置房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已有101户住户搬进了新家,下阶段将进一步完善小区功能,提升小区品味。二是文化特色村。上青村也是特色文化村,上青桥灯的发祥地,境内建有占地2000多平方米文化休闲广场,占地1800平方米文化公园,突显上青文化村特色。进村路口还建有集镇公园,公园内建有一座正面刻“上青”字样,背面准备刻上际青公路捐款单位和爱心人士名字的功德碑。随着公园建设项目的完成将大大提升上青的整体形象。三是传统农业村。农民以种植水稻、烟叶等粮食作物为主。2013年,全村落实种植烟叶面积480余亩,新种植黄栀子400余亩,全村劳动力转移达460余人。2013年新引进肉牛养殖基地并成立了农民合作社。 |
江边村 |
江边村简介 江边村位于上青乡西北部,距上青乡集镇3公里,村域面积12.3平方公里,辖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296户,总人口1183人。全村现有党员42名,其中女党员7人。全村耕地面积2116亩,山林面积13350亩(其中毛竹林2260亩),烟叶、毛竹、特色养殖等是该村的主导产业。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7591元。 特点:一是党建示范村。2012年换届,女致富能人刘培华同志书记、主任一肩挑,为我县首例。近年来,村党支部通过实施“五双”工程,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力提升“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力推动江边特色种养村发展。同时,加强同县水利局、县妇联等帮扶单位联系,充分发挥支部“联建共创”合力,积极争取农村产业发展项目和农田水利大修项目,农民的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特色农业村。围绕“一村一品”建设,鼓励党员示范带头,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引进台湾水蛭养殖项目,一年即收回投资成本,是该村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同时,该村建设了五十亩稻田养鱼基地、百亩油茶种植基地、千亩毛竹基地、万羽乌凤鸡养殖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2013年新引进千亩黄栀子中药材种植基地及百亩珍贵行道树种植基地。三是生态文明村。村里加强同县农办联系,借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农村居住环境不断优化,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美化村里环境,建好农民健身工程项目,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 |
永兴村 |
永兴村位于上青乡中北部,距乡集镇4公里,区域面积为 12.6平方公里,是全乡耕地面积最多的行政村。全村下辖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483户共1933人,全村现有党员62名,其中女党员10人。全村耕地面积3025亩(其中水田2598亩、旱地427亩),山林面积13950亩,其中竹山面积890亩。主导产业为茶叶、烟叶、林竹笋业等。2012年,村财收入34万元,人均纯收入7558元。 特点:一是农业产业化示范村。永兴村为传统型农业村,主要以水稻、烟叶、大豆、蔬菜等种植为主,村两委积极扶持种养大户扩大制种、优质稻、烟叶等传统农业种植规模,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共培育制种大户2家、种粮种烟大户6家,烟叶种植面积700多亩。二是打造油茶基地村。因地处上清溪上游,产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村两委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新路子,大力发展油茶、茶叶种植、林副产品加工等,油茶种植面积1000余亩、茶叶种植面积200余亩,进行科学化管理和高产改良培育,打造成我乡乃至我县油茶种植、生产基地村。 “6.18”和“7.7”特大洪灾后,村两委班子积极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灾后重建恢复生产,修建两座农业生产用桥、两条机耕路路面硬化,完成省级造福工程集中安置点(永兴村曹家坊肖家新村)建设等。该村2008年被评为泰宁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
川里村 |
川里村位于上青乡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村域面积11 .3平方公里,耕地1065亩,山林面积12715亩,其中毛竹山5560余亩。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192户,总人口732人,外出人口580人,现有党员32人,其中女党员4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笋竹产品和外出务工收入,2012年人均纯收入7378元。 特点:一是高山种养村。川里村平均海拔600米以上,耕地少、外出人口多,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两委班子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一村一品”建设,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党支部+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川里村高山资源,种植毛竹5560亩,打造成全乡的毛竹种植及笋竹产品深加工示范村;积极探索优质稻种植与稻田鱼特色养殖有机结合发展模式,发展高山稻田鱼养殖120余亩。二是劳动力输出型村。近年来,乡村两级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引导和鼓励村民从事非农产业,全村转移劳动力400余人,其中,到上海、江苏等地经商开店人员100余人,城区驾驶人力车30余人,外出务工200余人。 近年来,村两委大力发展民生工程,先后新建通村公路、村部、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2010年“6.18”洪灾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修复水毁农田50余亩,水毁道路400余米,水渠2000余米,使村民生活和人居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善。2012年被三明市环保局评为“市级生态村”。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