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坑村位于开善乡西南部,东邻将乐县万全乡,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31户,630人,有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3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名;全村耕地面积1908亩,人均3.03亩,山林面积5万亩,人均拥有责任山20亩,自留山10亩,林业产业是我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岩坑村过去一直以来素有“背靠大山要钱粮”之美称,是全县最早实现小康的先行村之一,曾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 省级卫生村”、“ 市级双文明村”等荣誉称号。90年代,由于大片青山无节制的滥砍滥伐,村集体的公信力、凝聚力日益低下,群众收入也愈来愈低,村各项事业每况愈下。
近几年来,岩坑村党支部通过深入实施“五双”工程,全力推行“168”党建工作模式,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我村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村财村民增收稳定化。通过较为成功的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逐步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2004年至今,林业产业实现村财累计增收200多万元,年固定收入16万以上。2009年,实现人均收入4956元,村财收入达20万元,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很好落实。二是各项职能运行制度化。村党支部根据村情,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评奖惩机制,促使村两委、八大员、党员中心户等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化。三年来,累计投入418万元,完成了自然村之间水泥路、饮用水工程、村部改造、路灯安装、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29205 | 365000 | -- | 查看 岩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余地村 |
余地村系位于泰宁县南部,与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接壤,距离县城30公里,距乡镇所在地8公里。该村共有山林1.46万亩,耕地1516亩,下辖5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12年全村人口共有562人167户,党员17名,女党员4名,村财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929元。 近年来,村两委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确定了“稳粮增烟扩竹”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引导村民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发展。 【物产经济】该村农业以水稻、烟叶种植为主,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年均粮食播种面积达1516亩,粮食总产620吨,2012年烟叶种植266亩,烟叶产量685担。该村设有2个村养猪场,共养殖生猪230余头。此外该村林地绿化良好,是我县较大的毛竹基地之一,共有毛竹面积3600余亩,盛产竹笋、冬笋、笋干,年产笋干35吨,此外还盛产香菇、红菇等野生菌类。 【村容村貌】该村通过向上争取资金、村民筹工筹劳等方式,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大力拆旧建新,配套基础设施,强化环境整治,2012年筹资38万元完成了杉林自然村通组路;2013年上半年投资40万元完成了际下到下地的1公里道路硬化。同时下半年拟投资30余万元将原仅3米的际下道路拓宽至4米;投资20余万元对村部进行改造。经过多年努力,该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全村各个自然村道路畅通,电、电话、电视、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98%。 【历史人文】我村历史悠久,姓氏较多,有伍、杨、廖、谢、余、江等几个大姓,最早由余氏于明朝定居,始称为余地村,随后诸姓逐步迁入,行成一个群居多姓,融合美丽的村庄。 |
岩坑村 |
岩坑村位于开善乡西南部,东邻将乐县万全乡,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31户,630人,有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3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党员6名;全村耕地面积1908亩,人均3.03亩,山林面积5万亩,人均拥有责任山20亩,自留山10亩,林业产业是我村的支柱产业之一。 岩坑村过去一直以来素有“背靠大山要钱粮”之美称,是全县最早实现小康的先行村之一,曾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村”、“ 省级卫生村”、“ 市级双文明村”等荣誉称号。90年代,由于大片青山无节制的滥砍滥伐,村集体的公信力、凝聚力日益低下,群众收入也愈来愈低,村各项事业每况愈下。 近几年来,岩坑村党支部通过深入实施“五双”工程,全力推行“168”党建工作模式,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我村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村财村民增收稳定化。通过较为成功的林权制度改革,林业产业逐步成为我村的支柱产业。2004年至今,林业产业实现村财累计增收200多万元,年固定收入16万以上。2009年,实现人均收入4956元,村财收入达20万元,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很好落实。二是各项职能运行制度化。村党支部根据村情,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评奖惩机制,促使村两委、八大员、党员中心户等工作得以有效开展。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化。三年来,累计投入418万元,完成了自然村之间水泥路、饮用水工程、村部改造、路灯安装、人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
池潭村 |
池潭村位于大金湖景区下游,距城区30公里。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17户、688人。现有耕地面积555亩,林地面积3.3万亩。近年来, 池潭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工业兴村、旅游富民”这一发展方略,通过大力推行“168”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五双工程”,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有效促进了该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特点:一是工业聚集村,辖区内拥有池潭、良浅两家省属中型水力发电厂,一家中型造纸厂(绿山大有),泰顺木业、永祥木业、康达木业等规模企业6家,2012年从业人数420余人,工业总产值达2.35亿元,工业聚集效应初步形成。二是新兴旅游度假村,成功引进福州“好日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接手原法兰西香榭续建项目,重新注册为泰宁县金湖乡榭,注册资金5000万元,总投资2亿元,现已完成红线图纸规划方案设计,该项目同时被列入市、县重点项目和市“10+5”重点跟踪项目。同时以金湖乡榭项目及南阳岗翼伞基地项目为契机,重新完善了五年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和带领南阳岗村民发展旅游配套服务项目;拟投资3200万元的池潭高档住宅小区已完成55万元土地平整项目,一期项目开始动工建设,规划建设23户,总投资1080万元。三是绿色生态村,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生态农业。目前,全村森林面积3.3万亩,覆盖率达89%,人均拥有绿化面积26平方米,且林内物种丰富,有名贵野生药材、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红豆杉等多种珍稀物种,是全县森林植被与物种保护最完好的行政村之一。另外,该村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已发展规模烟叶种植300亩,茶叶400亩,油茶1100亩,是村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四是特色文化村,因两大电厂物投资建设,三个自然村全部就地迁高,具有现代化的文明气息。每逢佳节仍保持传统的民谣、山歌,独有特色的舞龙灯、桥灯;尤其是具古朴原始气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跳神”舞蹈,气势澎薄,令人感觉置身世外桃源。 |
洋山村 |
洋山村系泰宁县开善乡西南面,距县城31公里,距乡镇所在地12公里,现全村人口566人,124户,党员28名,6个村民小组。在本村有白石条,历史悠久的红豆杉树,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已搬迁到池潭、洋山村村民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基本建了新房,实现入户道路的硬化,全村森林覆盖17000亩,群众生活大大提高,村容村貌有了改善。 近年来,村两委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确定了“稳粮增烟扩竹”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引导村民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全村年均粮食播种面积900亩,粮食总产630吨,烟叶种植120余亩,烟叶产量240担,全村有3500多亩的毛竹,笋干500吨,。2009年实现村财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
洋坑村 |
洋坑村地处开善乡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下辖谢坊、洋坑、水东、上地、下地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29户,830人,党员39名。全村有耕地面积993亩,森林面积1.8万余亩,2010年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6元。 2007年作为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整治村以来,通过大力推行“168”党建机制,深入实施“五双”工程,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村党支部凝集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科学发展得到有效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种养殖规模“大”。畜禽规模养殖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有规模以上养殖大户5户,年出栏鸡鸭10万羽,生猪2000余头,母猪存栏200余头。农业经济基础作物是该村的基础产业,该村土地肥沃,农田灌溉和机械化耕作水平较高。粮食、烟叶、毛竹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年均生产粮食360吨,烟叶1300担,毛竹1.2万根。二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广”。在巩固、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资金整合工作,切实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村基础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以及扶贫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方面加大力度,协调推进各项建设,努力使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乡风民风“纯”。洋坑村人杰地灵,依然沿袭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保存着良好的纯朴风情。村里文化爱好者经常自编自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群众自发加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
墩上村 |
墩上村地处开善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0.5公里;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71户,747人,党员25名。全村有耕地面积720亩,森林面积4000余亩.通过大力推行“168”党建机制,深入实施“五双”工程,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村党支部凝集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科学发展得到有效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种植规模“大”。规模种植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有规模以上种植大户5户。农业经济基础作物是该村的基础产业,该村土地肥沃,农田灌溉和机械化耕作水平较高。粮食、烟叶、毛竹生产是该村的支柱产业,年均生产粮食320吨,烟叶1100担,毛竹1.3万根。二新农村建设覆盖面“广”。在巩固、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加强规划和资金整合工作,切实在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农村基础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灾后重建以及扶贫开发、农村劳动力培训等多方面加大力度,协调推进各项建设,努力使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乡风民风“纯”。墩上村人杰地灵,依然沿袭中国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底蕴,保存着良好的纯朴风情。村里文化爱好者经常自编自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开展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群众自发加入到全民健身活动中,不断提高身体素质。 |
余元村 |
余元村位于开善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46亩,山林面积1.2万亩;下辖余源、布元、邹家塅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共有80户,328人,党员18名,常年外出务工116人。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5915元,村财收入达15万元。 2006年被确定为全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整治村以来,通过大力实施“五双”工程,发挥“八个方面作用”,村党支部凝集力和战斗力有效增强,村容村貌明显改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人居生态村。村两委结合“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全力推进村庄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全村绿化总面积1.25万亩。其中,村所在地公共绿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村庄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31%,总绿化覆盖率高达85%。二是竹锥特色村。拥有毛竹2300余亩,人均达7.1亩,拥有锥栗350余亩,人均达1亩多,农民人均纯收入50%来自竹锥产业。三是幸福康乐村。因地制宜建设了生活居住、文体健身、休闲息憩和学习议事四个功能小区,村民居住环境和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先后荣获三明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三明市“新农村建设整治先进村”,三明市“文明村”,连续三年获泰宁县“新农村建设整治第一名”,连续四年获泰宁县“文明村”等多项荣誉。 |
肖坑村 |
肖坑村座落在秀丽壮观的阁宝峰山附近,距县城约20公里,至乡政府1.5公里。总体面积约2.2平方公里,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现全村156户,633人,党员43名,人均收入约4500余元。 近年来, 肖坑村党支部通过大力推行“168”党建工作机制,深入实施“五双工程”,深化“创先争优”活动,有效促进了我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历史人文】肖坑村旧属泰宁县管辖,始祖至今约400余年,迄今为此出过不少文人、名将,为历史人物故居所在,具有不少古人风貌。 【建筑景观】肖坑村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施住房改造,系统完成现代新农村建设响应,提高村民的居家环境,实现全村道路基本硬化工程,保留地方农村风貌,增加不少文化设施基础,是个良好的居家旅游和投资场所。 【村容村貌】肖坑村属山区地段,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步伐下,依然保存着良好的农朴风情,村民依然沿袭中国的传统美德,文化底蕴,特别是具有农村文化色彩的桥灯,每逢春节,便是村民玩桥灯的时候,现场气势宏大,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火龙缠绕,象征今年的收获、明年的收成更加丰收。 【物产经济】肖坑村具有广阔的地方物资土特产,有红苕、锥栗、柑桔、笋竹加工等,其中我村状元梅为我村的地方特色经济,带动我村经济的发展,全村主要收入种烟,每年为我村经济带来巨大收入,还带来全乡“万担烟叶之村”的荣誉称号。 |
余上村 |
余上村位于开善乡东北部,距乡镇府所在地1.5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共257户,1021人,党员41名。拥有山林面积1.4万亩,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竹山面积2200亩。2009年村集体收入达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150元,是全乡烟叶种植历史最早,持续千担烟,百万元产值的行政村之一。近年来,我村按照“竹烟锥药,繁荣文明乡”的建设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构筑“田里粮烟菌,山上竹锥药,家庭搞养殖,集体建基地”的生产格局,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全村发展烟叶1050亩,占全乡种植的20%,产量达2700担,实现产值125万元。人均可以从烟叶收益1300元。以林权制度的改革为契机,重新承包竹山2200亩。开发锥栗220亩,雷公藤200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完成集镇至村部道路的水泥路硬化,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及农田灌溉渠道建设。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群体性-发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稳定。 |
儒坊村 |
儒坊村系泰宁县开善乡集镇所在地,位于泰宁县南部,距县城20公里,全村人口1688人,487户,党员53名,下辖余坊、上下坑、枫林和车下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近年来, 全村5个自然村全部实现“五通”目标,全面完成了环乡路、村部大楼、环乡路住宅小区等工程建设。在此基础上,以762省道改造和灾后集中重建为契机,村两委高起点规划,做好主干道的路面拓宽和硬化,人行道的铺设及绿化工作;灾后集中重建点安置受灾户25户,实行统一规划,采用4层新徽派建筑风格。村两委还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确定了“稳粮增烟扩竹”的产业发展路子,积极引导村民依靠科技推动产业发展。全村年均粮食播种面积1650亩,粮食总产660吨,烟叶种植1100余亩,烟叶产量120吨,生产毛竹1.9万根,笋干45吨,种植锥栗100余亩、雷公藤120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