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建宁县 >> 濉城镇 >> 长吉村

长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长吉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吉村简介

  长吉村地处城郊,距县城4公里,省道富下线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地理自然条件好,东至圳头村,西与水西村相邻,南与艾阳村相隔,北是水南村。村有林委苗圃一个及镇办茶果厂一个,民营电站厂两个,是发展经济占优势的好地方,全村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377户农户,1398人,866个男女劳动力,全村有党员38名,分为5个党小组,全村耕地面积2891亩(其中:水田1931亩,旱地960亩)山地面积1.9万亩,2011年村财收入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员96人,外出务工人员130人,个人大户16户。长吉村先后被授予县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美德在农家示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多个称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30100 365000 -- 查看 长吉村谷歌卫星地图

长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长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器村村

  器村畲族村位于福建省母亲河——闽江源头濉溪流域,地处建宁县东北部,海拔300米,东邻泰宁县大田乡鱼川村,西邻圳头村,南邻大元村,北邻黄坊乡武调村,位于泰宁池潭电站库区范围内,距县城12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库区移民村、建宁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村。器村始祖1533年自上杭县定居器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建国即设立行政村,2008年被认定为畲族基点村。全村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保持优良,交通便捷。建泰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距向莆铁路建宁火车站仅7公里。全村辖区土地面积23337亩,其中耕地1037亩,山地22300亩,其中划入生态公益林10533亩,毛竹林336亩,果山面积500亩。全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其中畲族村民小组一个)13自然村,204户799人。全村主要种植烟叶、水稻制种、莲子、黄花梨等经济作物。辖区内有县重点企业1家(器村电站)。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5410元,村财收入12万元。   

斗埕村

  建宁县濉溪镇斗埕村地处建宁城郊,距建宁县城5公里,省道富下线(建泰公路)穿村而过,福银高速公路建泰连接线向-莆铁路和已动工建设的建泰出省高速公路横贯全村,距在建的向莆铁路建宁站6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库区村。斗埕村地理自然条件好,建宁县翔飞工业园区坐落于本辖区内,目前有26家企业落实于园区内。    [ 自然村与村民小组]:我村有12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431户农户,1808个人口。    [山地耕地林地面积]:斗埕村境内水利、森林、生物物种等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3.2%。全村地势东南部以高山为主,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西北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约3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盛产主要种植水稻、果树、莲子、蔬菜、烟叶等经济作物。全村辖区土地面积31800亩,其中耕地2200亩,山地29600亩,其中划入国家级闽江源自然保护区18550亩,毛竹林1900亩,果山面积1500亩。斗埕村产业基础较好,产业特色明显。    [村财收入,村民收入]2012年村财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080元,是建宁县行政收较好的村。全村现有116人从事第三产业,432人在园区内务工,外出务工人员130人,个体工商业户40家,饮食业6家,食杂小卖部13家,运输业16家,全村小车近100辆。   [所获荣誉]:2008年被市授予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三等奖,2009年又被县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村。1991年该村获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村”称号;1996年在全省开展“家园杯”新型村镇建设决赛活动中被省政府授予“优胜村庄”;1997年创建市级小康村;1998年获三明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村”;2003年获县经授予“信用村”。   [建设规划情况]村内设有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农民休闲健身广场等,公共设施比较完善。斗埕村按照“产业工业化、规划城镇化、环境优美化、乡风文明化、管理民主化”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思路,着力打造“新型新兴工业化新农村”,逐步实现“城村”一体化、新农村规划和园区建设“一盘棋”目标。投资380多万元,完成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农民休闲广场、新村两条水泥路和入户道硬化8000平方米,改造了村自来水工程,新建了公路两侧排水管道2000米,景观步行道700米,新装路灯86盏(街灯22盏),建设了附属房700平方米等建设项目;实施“三迁”(边远山区搬迁+地质灾害点搬迁+园区建设拆迁)工程。自实施“三迁”造福工程以来,大坪新村已建设成为一个省级集中安置点,安置点现有住户300多户,1100多个人口,其中,大坪未尾窠百户精品农民住宅小区首期50户住宅已于2009年底建成并全部入住,排、供水、电等基础配套已完工,第二批60户园区搬迁户已完成土地平整;开展了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家园清洁行动”,整治了村庄环境,实现了有线电视县村联网。   同时,积极探索了城郊村和园区建设发展村的体制和机制,实施农村社区试点建设,以人口居住范围划分进行社区化小区式管理。推行“168”党建模式,成立了以“六大员”为主的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并组建了宣教、综治、文体、家政、村容整洁、扶贫帮困、卫生医疗等7支志愿队伍,推行了党员设岗定责活动。通过社区活动的运作,使环境卫生、村容整治、住宅建设以及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八个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地发挥,新农村建设有效扎实推进。我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村的各项带来长足发展,村设施较为完善,人心稳定,社会和谐,计生达标,多年来未发生群众-,村容村貌得到较大的改观,形成了干部群众一条心的大好局面。   

高峰村

  高峰村位于福建省母亲河——闽江源头濉溪流域,地处濉溪镇东部,闽江源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金铙山北麓,东与泰宁县大布乡接壤,距县城10公里,是革命老区基点村,库区村。全村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生态保持优良,交通便捷。全村辖有8个村民小组173户726人,其中党员23人(其中:男党员20人,女党员3人),有村两委干部6人。目前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100%,自来水入户率86%。村内设有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兰球场、农民休闲健身小区等,公共设施比较完善。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宜人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美丽富饶的高峰,境内水利、森林、生物物种等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82.3%。全村地势东南部以高山为主,植被垂直分布明显,西北以低山丘陵为主,平均海拔约400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主要种植莲子、烟叶、水稻等作物。全村辖区土地面积22212亩,其中耕地662亩,山地21550亩,其中划入国家级闽江源自然保护区18550亩,毛竹林3000亩,果山面积357亩。全村年平均气温为16.9℃,日较差8-10℃,年较差23.9℃,年活动积温5026℃,年日照时数1726h,年平均降雨量1860mm,相对温度82%,无霜期230-280d,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高峰村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夏交替明显,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   高峰村生态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一是高峰村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积累了一定规模和经验。几年来,全村建立了一批绿色建莲生产基地,烟叶生产基地。示范建设沼气池28口,为周边地区发展生态农业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二是全村环境质量较好。全村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率。   高峰村产业基础较好,产业特色明显,2009年村财收入25.7万元,是建宁县村财收入较好的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607元。近年来,该村依托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森林人家”、“农家乐”及“高峰千年古道”、“高峰漂流”、“生态农业观光”等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建成了高峰村生态旅游示范村。   

大源村

  建宁县濉溪镇大源村(大元村)海拔288米,位于建宁县金铙山脚下,濉溪镇下游,东临泰宁,南与高峰村交界,北与器村村相邻,西近圳头村,是全县最低行政村,位于泰宁池潭电站上游,属池潭库区移民村(库区移民889人,直补移民785人)。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共有8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农户326户,人口1326人,村干部6人,党员41人,预备党员2人,考察对象2人。全村有耕地1431亩(其中水田1320亩,旱地111亩),山地37130亩(包括联营林场和大元采育场及自然保护区31000亩),其中速生丰产林1300亩,果山1340亩(开采1020亩)。竹山850亩,距县城及濉溪镇政府12公里。    全村光照充裕,又有濉溪河及金铙山山泉水流域。灌溉方便,经济作物有建宁白莲、烟叶、种子、梨子,粮食等。其中,建宁白莲全村种植550亩,亩产80-100公斤,每公斤80元,产值8000元,高产可达150公斤/亩。烟叶因光照充裕,水源好,上等烟比例居全县上游。2012年全村完成烟叶1100担,实现产值85万元。201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80万元,粮食产量870吨,人均收入7200元,村财政收入11.2万元。村财收入以联营林场和大元采育场林地使用费,烟税返还为主。农户收入以莲籽,烟叶、制种、劳务输出为主。    大源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先后获得过以下荣誉:    大元村信用村;    第十届(2006—2008年度)文明村;    大元村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大元村2011年度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大元村党支部2010—2012年全县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村近年的发展。近年来我村在上级的关心下先后修建了通往各村民小组的水泥路共6公里。各小组通水、通电、通有线电视,电信网络因经济发展快,宽带网络不够使用。    优化美化生活环境,投资220万元,完成了肖家垅休闲公园、鹅卵石矮墙、环境整治、铺植草皮5800平方、亮化工程等项目。投资120万元完成了坪上机耕路硬化,水坝、水渠等项目。    人文历史:建宁县濉溪镇大源村原为洛阳堡管辖,在解放战争时期,在我村范围内,有著名的雪山嵊战役。1934年5月10日,-第十纵队汤恩伯部,在东线进攻建宁苏区的第四、十、八十八、八十九等四个师的兵力,占领挽州岭茅店后,其第十师和八十八师企图配合北线周洋元纵队伸延到洛阳堡左翼山头筑堡进犯建宁,下午二时许,汤部两个师全部进入洛阳之间,以一个师兵力占领洛阳附近一座小山峰作为前沿阵地,第十师师部带领两个团兵力跑步直抵雪山嵊山脚下,集中所有火力向雪山嵊两侧猛烈进攻,红军第三十四师和第一师第一团沉着应战,在对方猛烈炮轰后,红军以一个团兵力冲锋起直上雪山嵊山腰,进入短兵相接,使-的飞机大炮不能发挥作用,红军战士英勇非凡,杀得-军队鬼哭狼嚎,死伤八、九百人,幸存者狼狈渍败下山。红军第三十四师一部配合第十九师,由楮树下(我村民小组)向对方正面冲击,逼得-第十师一部分官兵在洛阳堡附近的田坝里,象一群被赶急的鸭子。拥挤乱跑,拿着手枪,大刀督战的对方军官有20多人被打死。残余的狼狈向茅店(泰宁县)方向溃逃。途中又被红军截击。-第十师师长李默庵匹马单身逃命,其一部份士兵窜入深山。由于夜幕降临,红军只把其部队围困在洛阳堡右面山上,未能把他们全部消灭。经过半天一夜的战斗,消灭了-先后部队,仅在三十四师就杀伤敌人一千以上,俘虏三百余人,缴获步枪三百余支、自动步枪六支、机枪五挺、子弹二万多发、迫击炮弹一担,手榴弹百余枚。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2月11日下午,人民解放军野军政人员从泰宁经袁庄、大元、楮树下、铺前、胡公桥、河东跨过万安桥抵达县城,建宁县正式解放。革命烈士:李林(1915年11月-1948年)出生在本乡大元村西山亭一个贫农家庭,1933年参加地方游击队,1934年3月在红军方面一军团当电台看护员,同时参加共青团,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在定边转为0员,历任二十一军连教练员,大队长等职,后转战陕北、河北等地,1947年辽沈战役中腹部受伤,几经治愈,1948年因伤口感染发炎,医治无效。逝于辽宁省北漂县医院,年仅33岁,葬于辽宁革命烈士墓。    1981年8月被池潭电站征用大元、器村两个大队耕地264.1亩(当时库区移民93户),移民安置用地58.5亩,合计用地322.6亩。从此我村被列为库区移民村。    发展规划:进一步改善全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拓宽思路,发展全村的经济,兴修水利设施,争取水渠现浇,机耕路硬化,农业机械化生产。   

圳头村

  建宁县濉溪镇圳头村地处建宁城郊,距离县城仅1公里,东与高峰村相邻,南面向水西村,西与城关村相隔,北是器村。是去高峰古道,金饶山索道的必经之路,地理自然条件好,风景优美,千年古刹报国寺坐落于本辖区内。   【自然村与村民小组】我村有19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81户,人口总数2023人,党员80人。   【山地,林地,耕地面积】全村有农田面积4560亩,其中水田面积4385亩,种烟面积500亩。全村林地面积33120亩其中果山面积3580亩。竹山面积2230亩。我村主要盛产种植果树,制种,莲子,烟叶,等经济作物,无患子培育基地也设在我村增家岭。   【村财收入与村民收入】2012年村财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8529元。   【所获荣誉】我村是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共建单位,是教育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点研究基地。   【建设规划情况】村内设有新建卫生所,老年活动中心,乒乓球室,公共设施比较完善,在2012年10月份改造了村自来水工程,也完成了上排新农村道路硬化入户工程,龙公桥新村建设也在2013年完成。   我村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人心稳定,社会和谐,村容村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观。   

水西村

  水西村位于福建省闽江源头,地处金饶山麓,濉溪河畔、海拔350米、是革命老区基点村,2009-2010年连续二年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距县城10公里,省道205线穿村而过,交通便捷。全村辖有16个村民小组,35个自然村,436户,总人口1800人。共有水田面积2960亩,林地面积59986亩(其中划入国家级闽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4658亩、毛竹面积6600亩),果山面积1860亩,森林覆盖率达91.8%,境内水利资源丰富,位于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海拔达1000多米的王坪栋水库是县城饮用水水源,水源地保护完好。   近年来,水西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争创省级生态村。几年来镇村两级共投入376余万元用于村环境建设,使村庄环境达到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的“五化”标准,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目前,村内拥有卫生所、农民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农民休闲健身场所等,公共设施完善。全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100%,电话入户率100%,自来水入户率100%。2010年人均纯收入7646元,村财收入50万元。   

长吉村

  长吉村地处城郊,距县城4公里,省道富下线穿村而过,交通方便,地理自然条件好,东至圳头村,西与水西村相邻,南与艾阳村相隔,北是水南村。村有林委苗圃一个及镇办茶果厂一个,民营电站厂两个,是发展经济占优势的好地方,全村辖6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有377户农户,1398人,866个男女劳动力,全村有党员38名,分为5个党小组,全村耕地面积2891亩(其中:水田1931亩,旱地960亩)山地面积1.9万亩,2011年村财收入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666元,从事第三产业人员96人,外出务工人员130人,个人大户16户。长吉村先后被授予县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民主法治示范村、美德在农家示范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多个称号。  

河东村

  河东村地处县城东郊,辖7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人口893人,耕地面积800余亩,果山100亩,党员人数31人。村两委干部6人,财政收入16万元,全村已形成以蔬菜、水果种植、务工经商为特色的城郊型经济,农民人均纯收入7800元。现在,河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建泰公路纵贯全境,各主要自然村实现了水泥路、电话、宽带、 闭路电视全覆盖。   

城关村

  城关村地处濉溪镇河畔,有7个村民小组,285户,人口1035人,全村耕地面积593亩,山地面积3300亩,果山350亩,百口莲塘是历代皇家贡品——建莲的发源地。   全村以种植蔬菜为主,已形成农业的主导产品。巩固发展金溪商务宾馆,西门综合楼店面,村户办企业及第三产业是村财政的可靠保证。2012年村财政收入达35.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7865元,各村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协调发展。   


长吉村特产大全




长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