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三明 >> 永安市 >> 西洋镇 >> 吉岭村

吉岭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吉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岭村简介

  吉岭村简介
  西洋镇吉岭村位于西洋镇西北角,距永安市区26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全村现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8人,支部党员26人。管辖面积31420亩,拥有耕地总面积1100亩,山林面积27800亩,其中:毛竹林610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417亩,经济林960亩。
  吉岭村立足村情,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里人和组织的作用,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竹、烟叶、水果、特色养殖及黄椒、鸡爪椒、西瓜、食用菌等农产品,扶持毛竹加工业。近年来,通过科学经营管理,我村毛竹产业产值有了较大增长,年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68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电话、电视普及率达90%。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改变了原来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匮乏、新村建设配套落后的面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481100 365000 -- 查看 吉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岭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吉岭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蚌口村

  蚌口村位于西洋镇西北部,东届葛州、福庄,西毗洪田镇的忠洛、燕南街道洛溪,南邻小螺、林田,北接燕南街道桂口、黄历;距永安市城区14公里、西洋集镇8.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3600亩,其中:耕地面积986亩,国有山林面积12550亩,毛竹林面积10026亩,共有8个村民小组,832人。村党支部现有党员31名。   种粮是蚌口村的主导产业,经济作物主要有柑桔、水蜜桃、、柿子、蔬菜、烟叶等水果。企业有电站2座,养鸭场2个和一口90亩的养鱼池,阿福农场休闲山庄一个。  

吉岭村

  吉岭村简介   西洋镇吉岭村位于西洋镇西北角,距永安市区26公里,镇政府所在地约6公里。全村现有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58人,支部党员26人。管辖面积31420亩,拥有耕地总面积1100亩,山林面积27800亩,其中:毛竹林6100亩,省级生态公益林417亩,经济林960亩。   吉岭村立足村情,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里人和组织的作用,围绕“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竹、烟叶、水果、特色养殖及黄椒、鸡爪椒、西瓜、食用菌等农产品,扶持毛竹加工业。近年来,通过科学经营管理,我村毛竹产业产值有了较大增长,年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68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电话、电视普及率达90%。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改变了原来村集体经济薄弱、资源匮乏、新村建设配套落后的面貌。   

西洋坑村

  西洋坑村位于西洋镇,村距镇政府所在地南面,交通便利,村外围四周是山、水自然,气候温和,有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8人耕地面积450亩,村林地面积6020亩,有150户,主要以农业为主。   

新街村

  新街村地处集镇中心,是西洋镇的农业生产及商贸村,总人口为681人,178户,五个村民小组(一个自然村),党员27名(女党员2名),村两委成员6名,全村总面积为45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545亩,山林面积2700余亩(其中果园2000余亩);粮食总产量250吨,水果产量为2000余吨,农业总产值(包括烤烟等)510余万元,第三产业(包括35部各类运输车辆)劳动力转移。从事水果贩卖等人员200名,收入近350万元,村财收入10.2万元,人均产值1.2万元,人均纯收入6987元;电话、电视、摩托车普及率达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100%,电脑普及率20%,家庭小车普及率为9.5%,沼气池占12%。现已基本完成本村的基础设施:有一栋三层砖混近1000平方米的村部,村道硬化1500米及路灯;达标水利设施4800余米,硬化机耕道480米,有夜校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及一处公益性公墓和一座80平方米的安息堂。  

旧街村

  旧街村地处307省道沿线,位于永安市南部,距永安市区19公里,东与本镇;岭头村、新街村交界,西与本镇西洋坑村交界,南与岭头村、吉岭村接壤,离镇政府所在地0.3公里,交通便利。全村总人口1162人,共330户,1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洪坑,大山)。共有党员55名,村民代表36名,全村总面积为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60亩,林地面积873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450亩,经济林2780亩,用材林3193亩,公益林307亩)。村民收入以种植业为主。粮食总产量450吨,水果产量为4350余吨,农业总产值(包括烤烟等)847余万元,从事水果贩卖等人员240名,收入近550万元,村财收入10.8万元,人均产值1.2万元,人均纯收入7186元;电话、电视、摩托车普及率达100%,参加农村合作医疗达99.7%,电脑普及率56%,家庭小车普及率为12%,沼气池占15%。现已基本完成本村的基础设施:有一栋三层砖混近540平方米的村部,村道硬化4500米及路灯;达标水利设施6850余米,硬化机耕道970米,有夜校及老年人活动中心,及一处公益性公墓。   

下街村

  下街村地处西洋集镇所在地,是西洋镇人口最多的一个行政村,全村556户,2054人,37个村民代表,分1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1100亩,人均只有0.5亩,山地面积11000亩,其中果园面积占了6000多亩,全村80%农户从事水果种植及果品流通。村党支部共有党员56人,辖4个党小组。建有水果种植营销协会、文体协会、老年协会等3个协会。2007年村财收入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12元。  

下洋村

  下洋村距永安市区16公里,是属西洋集镇范围内的一个行政村,鹰厦铁路和省道307线贯穿全线,泉三高速公路在境内设有互通口,辖区内有一个西洋火车货运站,交通十分便利。   【村落与居民】全村现有人口643人,172户,共有5个村民小组,村辖区总面积4884亩,其中耕地面积328亩,山林面积3385亩,其中生态公益林239亩,毛竹林180亩,经济林1760亩,果园1100亩。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800万元,实现村财收入18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136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果蔬种植、禽业养殖及企业务工、个体运输等。   【历史人文】民国时期,红军攻打永安曾驻扎下洋村,全村使用闽南方言一种,以苏为大姓和林、陈、刘、王等杂姓组成,65个姓氏。民风以庙会为主,在每年正月初九举办。   【村风村貌】下洋村在1976年通电,1990年家家有电视,1996年实现家家引用自来水和户户通电话,2008年被永安市评为“永安市级文明村”、西洋镇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精品村。2010年以来,在西洋镇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工作以来,村两委积极按照“三清六改”要求和“交通道路硬化、村居绿化美化、住宅楼房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能源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着力实施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目前,全村80%以上农户住进新房,村主干道和自然村道路水泥路全面硬化,村主干道已安装路灯96盏,自然村道路路灯54盏目前正在安装。种植绿化树种1500多株、草坪3500多平方米,居住区绿化面积达80%以上,全村共建沼气池57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73台,实现“上有太阳能,下有沼气池”。   【物产经济】下洋村拥有木材蓄积量达3852立方米,年可供松、杉、桉、杂木材1000立方米以上。特产主要有:水蜜桃、柿子、李子、蜜桔、木耳、笋干、红菇等。  

岭头村

  岭头村地处永安市南部,距永安市城区26公里,西洋镇集镇7公里,地处永安、大田、漳平三个市(县)结合部,鹰厦铁路,省道307线、208线和泉三高速公路贯穿全村,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永安“南大门”之称。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06人,支部党员42人,村两委成员6人。拥有耕地面积1209亩,山林面积20893亩,其中竹山4232亩,果树经济林4441亩,生态公益林6225亩,用材林4326亩,自留山1669亩。   岭头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等八个方面作用,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工业发展规模扩大,依托岭头香芯厂、机砖厂、华融鸭厂和竹胶板厂,引导村内富余劳动力到厂里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竹林产业后劲增强,通过林改,提高了林业经营效益。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林竹和水果两大产业及玉米、槟榔芋、鸡爪椒、西瓜等特色农产品,有效增加了村民收入。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充分发挥岭头交通便利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发展运输、汽车维修、餐饮、水果营销等第三产业,提高富余劳动力就业率,增加村民收入。2009年,岭头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0万元,村财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电话、电视普及率达95%。   近年来,岭头村先后被永安市授予“文明村”、“平安村”、“林改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永安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  

葛州村

  葛州村位于西洋镇北部,是永安市的革命老区村之一。距永安市城区11公里、西洋集镇5公里,307省道、鹰厦铁路和泉三高速公路贯穿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80人,支部党员43人,拥有耕地1501亩,山林14147亩,其中:生态公益林4147亩、毛竹山4700亩、经济林1200亩、商品林4100亩。   葛州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以-给八一村回信精神为动力,按照黄琪玉书记提出的建立“上下联动、党组织带动”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林竹和水果两大产业及烟叶、槟榔芋、鸡爪椒等特色农产品;依托葛福工业集中区,引导村内富余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居住集中区和307省道沿线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美化等“五化”工程,动员村民自觉参与“三清六改”村容整治行动,推广新型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建设“庭院式”新村。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4万元,村财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41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电话、电视普及率达90%。   近年来,葛州村先后被永安市授予“文明村”、“平安村”等荣誉称号;并被列为三明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和永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虎山村

  虎山村地处永安市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便利的交通环境,208省道贯穿全村,距西洋镇集镇23公里,距永安市城区45公里。东界西洋镇岭头村,西毗漳平双洋镇石坑村,南邻漳平新桥镇城口村,北接西洋镇银坑村,有1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76户,1109人,现有党员31名,预备党员4名。全村森林覆盖面积8万多亩,拥有耕地面积14279亩,村有林4.2万亩,其中毛竹林1.1万亩,经济林0.6万亩,用材林1.1万多亩,生态公益林1.35万亩。   虎山村认真按照“六步工作法”的要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党员等人和组织八个方面的作用,全面建立健全“上下联动、党组织带动”机制,采取组织“分工负责、分层落实、目标管理”和个人“设岗定责”、“亮岗履职”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村里各组织、各队伍发挥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200万元,工业总产值180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80万元,村财收入41万元,人均纯收入6911元。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1%,-接收率达100%,固定电话普及率达95%,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虎山村山清水秀,环境怡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两处古遗迹的建筑风格蕴含的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文化和观赏价值,正在积极申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围绕 “巨鞋”、节孝牌、龙兴岩观音庙、“石官印”和“古栈道”的生态旅游项目为主体的旅游业也正开发当中。   

三畲村

  三畲村位于西洋镇东北部,距城区20公里,东与桂溪村交界,西与桂0界,南与内炉村交界,离镇政府所在地20公里,交通便利。   【村落与居民】全村现有人口450人,141户,共有6个村民小组,村辖区总面积19254亩,其中耕地面积729亩,山林面积17200亩。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521万元,实现村财收入9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8452元,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毛竹种植、及外出务工、个体运输等。   【村风村貌】三畲村1976年通电,1984年家家在电视,1986年实现村民引用自来水,1996年实现户户通电话和完成村内主干道水泥硬化。2010年以来,在西洋镇创建省级优美乡镇工作的基础上,村两委积极按照“三清六改”要求和“交通道路硬化、村居绿化美化、住宅楼房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能源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着力实施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目前,村主干道和户间道水泥路全面硬化,村主干道安装路灯26盏,种植绿化树种500多株、草坪700多平方米,居住区绿化面积达70%,村部大楼进行重新装修和一处占地700平方米的农民休闲健身公园,全村共建沼气池60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5台,实现“上有太阳能,下有沼气池”。   【物产经济】三畲村拥有木材蓄积量达17万立方米,毛竹林面积8430亩。特产主要有:香菇、红菇、笋干等。年可供松、杉、杂木材5000立方米。  

桂溪村

  桂溪村位于西洋镇东北部,是永安市毛竹大村和革命老区村,又是一个汉回畲多民族聚居地和国家级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全村1506人,其中党员30人,分14个村民小组,居住在11个自然村,海拔从450米至1600米,共有林地面积41147亩,其中毛竹林32109亩,人均毛竹林约21亩,是全省毛竹林最多的一个行政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约5000元,村财收入31万元。   2005年以来,桂溪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优势,挖掘各种潜力,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文化卫生、党建与精神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发展生产方面,桂溪村狠抓林改攻坚,针对本村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林改方案,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终于顺利完成任务,并将取得的经验向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局汇报,得到上级的肯定。随着林改的深入,桂溪村竹业生产快速发展,去年新开竹山便道20多公里,新增丰产林面积4000多亩,全村来自竹业的收入达1200万元,户均约3万元。   在二三产业方面,全村现有竹业加工企业4家,水电站4座,养猪场2家,养羊场2家,商店12家,饭店4家,理发店3家,还有一个农贸市场,2家卫生所,毛竹运输车40多辆,以上从业人员120多人,另有18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全村基本没有多少剩余劳动力。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于近期完成了三畲至桂溪公路拓改工程,建成了永安市第一条5米路面的水泥村道,被评为市“农村路网建设先进村”,建设了洋面村和东坑头2个自来水系统,完成了通往上洋的合溪桥等3座桥梁工程,维修了约40公里的便道,实施电信管线下地工程,建成灯光篮球场,对村部附近实施绿化,种植桂花750多株,营造季季有花、家家有香的生活环境,对闭路电视网络进行改造,现要收看19套清晰的电视节目,新建3座农村客运候车亭,方便村民交通。   在社会事业和民主管理方面,完善村有林地合同管理,巩固村财收入基地,清理历欠近20万元。建立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全村参保率达80%,初步解决了农民病有所医的问题。建立了孤寡老人特困补助制度,每年拨出7万元支持中小学添置教学设备。   2006年,桂溪村将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与竹业和旅游有关的第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继续完善基础设施,重点是建立垃圾处理场,绿化美化生活环境,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净化社会风气,转变民风,力争各项工作再上台阶。  

内炉村

  内炉村系我省革命老区之一,距西洋镇10公里,全村共有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320个农户、1186人口,土地总面积47849亩,其中:耕地面积2323亩、林地面积34805亩、果园面积4254亩、毛竹林面积10273亩,用材林面积20314亩。主要产业有粮食、水果、烟叶、毛竹、小水电、养殖业。现有电站三座1650千瓦,华融禽业有限公司种苗基地1家。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36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56万元、农业总产值10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19元。  

下螺村

  下螺村地处西洋镇西北部,是永安市的革命老区村之一,距永安市区18公里,距西洋集镇6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05户,村民790人,党员33人,村两委6人。全村总面积12100亩,其中耕地面积1267亩,山林面积9298亩,果园面积1038亩,粮食产量787吨,水果总产量468吨,全村以粮食、烟草、水果生产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 6839 元,村财年收入8000元。   全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求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烟叶、水果两大产业及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引导村内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小螺公路沿线和新村点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美化等“五化”工程;动员村民自觉参与“三清六改”的村容整治行动;推广新型沼气池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庭院式”新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养新型农民,倡导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上螺村

  上螺村简介 永安市西洋镇上螺村位于西洋镇西南部,距镇政府6.5公里,全村共有192户,699人,现有耕地面积1108亩,山林面积5292亩,毛竹山1152亩,果园1346亩,人均纯收入8852元,是革命老区村。上螺村矿产资源丰富,有花岗岩、钠长石、高粘土等矿产资源。   

林田村

  林田村地处西洋镇西北部,是我市的革命老区村之一。距永安市区23公里,距西洋集镇11公里,交通较为便利。全村1561人、416户,有10个村民小组,劳动力525人,党员51人,村两委干部6人。全村总面积34623亩,其中耕地面积2276亩,山林面积21736亩,果园面积1772亩,毛竹林面积8839亩,农业总产值1445万元,粮食总产量2523吨,水果总产973吨,该村以粮食、烟草、水果、毛竹生产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 7834 元。以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求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烟叶水果两大产业;引导村内富余劳动力到企业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公路沿线和新村点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美化等“五化”工程,动员村民自觉参与“三清六改”的村容整治行动,推广新型沼气池清洁能源,建设“庭院式”新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培养新型农民,倡导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银坑村

  银坑村座落于海拔平均650多米的高山上,距西洋集镇约12公里,共有5个村民小组,189户,总人口721人,党员13人(其中60岁以上7人、40-60岁党员3人、40岁以下3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共有耕地1168亩,山林15800亩(其中竹林10600亩),人均竹林约15亩,村民经济来源主要以竹山为主。2005年银坑村村财收入约1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约5500元。该村两委共7人(含市人事局下派-1人)   2005年来,银坑村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充分发挥本村优势,立足本村实际,挖掘各种潜力,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管理民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经济发展方面,该村抓住村里林竹资源丰富的特点,多次聘请技术人员规划论证,确定了以竹致富的路子。同时抓住市里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机会,组织村民抓好竹业开发。全年全村共施毛竹专用肥130多吨,修建竹山便道3公里,现全村共有竹山便道近40公里,基本实现竹山“山山通便道”。竹林喷灌建设也取得新突破,现有喷灌池50口,可移动喷头168个,这些做法多次获得市委、市政府及省、市林业部门领导的表扬,该村也被评为永安市竹业开发先进村。2005年该村的竹林,还被市林业局列入科技示范园区。随着竹业开发力度的加大,该村村民人人参与竹林高效经营、争评竹业先进,村民精神面貌也得以大大改观,村民的心思都放在了竹山上,经营管理水平逐步提高,这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风气好转。 2005年度,该村在竹业开发、乡村道路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多次受到上级各部门的表彰。   在基础建设方面,该村2005年共完成乡村四级水泥公路建设6.4公里,该路已于2005年10月通过省交通厅的取芯验收,所取13个芯全部合格,在此基础上,该村两委发动村民筹工筹劳,并带头捐款4500元,使村民自愿捐款3万5千多元,建成三条通往村民小组的水泥路。目前,该村已实现每个村民小组都通水泥路的目标。据统计,仅路网建设一项,每年可为村民节省运费25万元。在公路建设的同时,该村又进行与三明移动公司联系,促使三明移动公司投入40万进行移动线路改造。银坑村被三明移动公司定为移劝明星村。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该村又进行路灯安装、老年活动室修建、垃圾池修建、医疗所整修、村部整修、沼汽池建设等工作。    在管理民主方面,该村支部借结合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契机,主动加强制度建设,规定重大决策要按程序和权限分别提交“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初步构架了民主议事、村民自治的政治制度。2005年着重加强党建工作。发展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5名,实现6年来党员发展零的突破。    2006年,该村将结合实际,着重做好竹业这支重头戏,在抓好粮食生产,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的同时,重点抓好科技兴竹,不断提高竹林的单位产值与效益,与此同时,做好竹制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公司十基地+农户”模式,力争实现“定单生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该村将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大对村民教育的投入,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村民,不断提高村民的素质,使村民更加体会政府的扶持与关怀,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更加自觉地建设和维护好自己的美好家园。  

福庄村

  福庄村位于建设中的泉三高速公路、省道307和鹰厦铁路沿线,距永安城区16公里,距西洋镇4公里,距离下洋高速公路出口不到2公里,交通便利。全村共205户,人口865人,拥有耕地1160亩,林地13000亩。其中,粮食300余亩,蔬菜300余亩,水果250亩,烟叶130亩;生态公益林4177亩,毛竹山660亩,经济林1600亩。年村财收入10万元,主要是林业及山林租赁。村民收入以林果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9000 元。  


吉岭村特产大全




吉岭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