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江苏省 >>扬州 >> 宝应县 >> 西安丰镇

西安丰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安丰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安丰镇简介

  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Xianfengzhen地处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距县城23公里,东临射阳湖,北倚绿草荡,十里荷香,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安流公路穿境而过,西邻-,北傍沂淮铁路,境内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与射阳湖镇、建湖县蒋营镇隔湖相望,南与射阳湖镇相连,西与曹甸镇接壤,北与淮安市楚州区流均、泾口2镇交界。辖集丰、南舍、天亭、朱郭、崔渡、花亭、林溪、张吉、苗圃、太仓10个行政村,1个西安丰集镇社区居委会,面积58.39平方公里,耕地2.54万亩,湖荡面积28.14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Xianfengzhen]地处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距县城23公里,东临射阳湖,北倚绿草荡,十里荷香,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西安丰镇
  安流公路穿境而过,西邻-,北傍沂淮铁路,境内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与射阳湖镇、建湖县蒋营镇隔湖相望,南与射阳湖镇相连,西与曹甸镇接壤,北与淮安市楚州区流均、泾口2镇交界。辖集丰、南舍、天亭、朱郭、崔渡、花亭、林溪、张吉、苗圃、太仓10个行政村,1个西安丰集镇社区居委会,面积58.39平方公里,耕地2.54万亩,湖荡面积28.14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政区沿革
  据曹镳《信今录》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吴楚七国反汉,吴王濞曾驻兵于此 西安丰镇
  ,太仓、安丰均为屯粮处所,取“平安”、“丰收”之意,故名安丰。1943年置安丰区,1958年撤区改乡,1960年改公社,因与兴化县安丰同名,1981年改称西安丰,1983年复改乡,1989年撤乡建镇。镇人民0驻地集丰村暨居委会。
  -历史文化
  西安丰镇有着千年历史,人文底蕴丰厚,民间群众文体活动长盛不衰,还素有“文体之乡”的美誉。每逢喜庆节日,全镇十多支舞龙队狂舞金龙,有莲厢、踩高跷等活动助兴 西安丰镇
  。该镇舞龙队曾代表扬州市组队参加全省舞龙大赛。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该镇还举办都天庙文化0。先后被江苏省命名为“群众体育先进镇”、“群众文化先进乡镇”、“科技先进乡镇”。  西安丰镇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淮宝支队在这里开展敌后斗争。1943年4月,淮盐宝办事处在此成立,5月,0宝应县委、宝应县0在此诞生。苏中党校、苏中公学、《苏中报》社、华中印钞厂都曾迁驻于境内。粟裕、陈丕显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1945年7月苏中地区青年代表大会会址就在固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8万人 58.39平方公里 321023110 225000 -- 查看 西安丰镇谷歌卫星地图

西安丰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天亭社区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天亭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安丰镇社区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西安丰镇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林溪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林溪村谷歌卫星地图
花亭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花亭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舍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南舍村谷歌卫星地图
崔渡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崔渡村谷歌卫星地图
朱郭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朱郭村谷歌卫星地图
太仓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太仓村谷歌卫星地图
苗圃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苗圃村谷歌卫星地图
张吉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张吉村谷歌卫星地图
集丰村 ·宝应旅游·宝应特产·宝应十大特产·宝应十景·宝应名人·宝应 0

----

查看 集丰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安丰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安宜镇

  安宜镇地处江苏中部,隶属扬州市,是宝应县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辖23个社区居委会,24个行政村(场)(其中,村居合一的有4个),全镇总人口26万,总面积15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5万亩、水产养殖面积3.2万亩。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亿元,财政总收入 2.8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30元。先后荣获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乡镇、全国千强镇、中国经济名镇等称号。   该镇区域优势显著,周边拥有扬州、南京、上海和连云港等港口,3个小时车程内分布着上海虹桥、南京禄口等机场;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和1小时车程的苏中机场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该镇始终突出工业强镇战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园区开发成绩喜人。全镇现有工业企业1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106家,初步形成了输变电、管件阀门、电子信息、新材料等4大支柱产业。2008年,实现工业产值75亿元,开票销售52.5亿元;招商引资10亿元,合同利用外资5800万美元,实际到帐1800万美元。美国森萨塔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瑞典ABB公司、全球第一大电缆制造商意大利比瑞利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先后落户安宜镇。   该镇现有安宜工业园和城南工业园两个工业园区。0累计投入3.5亿元,安宜工业园建成区已达6000亩,城南工业园建成区已达2000亩,共招引项目136个,投资总额52亿元。该镇还在全县率先建设了创业园,创业园占地面积500亩,建成标准化厂房20万m2,吸引项目落户80多个,2008年实现产值10亿元。目前已申报全国中小企业创业园示范基地。   该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高效农业,初步形成了水产、畜禽、花卉、优质稻米、蔬菜、林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宝应湖大闸蟹荣获“中国十大名蟹”称号,安宜牌大米、朗亭牌马铃薯等一批农副产品叫响国内外市场。运西有机农业开发区已成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开发试验区,并将成为全国唯一的有机食品批发市场核心区。该镇服务业和建筑业发展迅猛,2008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建筑业实现施工产值12亿元。   该镇自古重教兴文,劳动力素质普遍较高。现有广播电视大学1所,高级中学3所。其中,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光华职业教育集团投资2亿元的光华职业技术学校,已成为区域性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活力安宜,生机无限;苏中明珠,前景灿烂,我们殷切期望与海内外朋友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扩大合作,共赢商机,同创美好未来。   

氾水镇

  氾水镇是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畔的明星古镇,始名“氾水”,唐代集镇初具规模,自古就有“金范水”美誉。范水地理条件优越,-、淮江公路和金宝南线公路穿境而过,国家级重点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宝应站座落于范水境内。全镇行政区划面积172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0万人,辖22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是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镇、省重点中心镇、省百家名镇、省文明镇、市自然保护区。   集镇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万人,初步形成了工业区、商贸区、教育区、住宅区和文化娱乐中心“四区一中心”的总体布局。全镇工业企业近千家,形成了以电子电器、纺织、机械、车船配件和玻璃制品为主体的产业格局,特别是骏升科技公司为全球最大的遥控器生产基地。工业集中区是市级工业集中区,已建成面积3000多亩,进园企业近50家, 09年实现开票销售12亿元。   运河西岸的范光湖片区,作为运西生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荡密布,河网交错,土地肥沃,环境优美,被生态专家称为难得的一块“净土”、“活水”,泰基有机农场现有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近1万亩,是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命名的33个“国家有机食品基地”之一。   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亿元,工业总产值46.3亿元,综合财政收入8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346元,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是扬州市二十强乡镇之一。范水人民愿与各界人士携起手来,以各项优惠政策、完善配套的服务、舒适优美的环境,共创美好明天。   

夏集镇

  宝应县夏集镇东接兴化,南连高邮,西临金湖。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鱼米之乡”,位于东经119°06'32",北纬33°06'58",属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有明显的亚热带海洋季风型气候特点,雨水适中,日光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全年日照2188小时。年平均温度14.4℃。无霜期218天,常年降水量956mm,全镇现有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一个果园场,6.7万人口,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优势明显,-A13出人口连接界临沙公路、南水北调工程横贯全镇,西枕京杭运河,北与盐金公路相通。   

柳堡镇

  柳堡镇LiuBaoZhen位于江苏省宝应县城东南部,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9万亩、水面面积2.7万亩。常住人口5.6万人,1.7万户。镇人民0驻小尹庄人民东路,距县0驻地33公里。东与兴化市沙沟镇隔湖相望,南与夏集镇交界,西与范水镇接壤,北与小官庄镇、鲁垛镇、广洋湖三镇毗邻。辖迎湖村、郑渡村、柳堡村、团庄村、雍尹村、廷柏村、寿林村、王通河村、建设村、仁里村、张元村、新安村、联丰村、清元村、芦东村、邬阳村、塘新村等17个村和艳阳天、亚宝、芦村3社区居委会。   柳堡镇今境南部原属高邮县,清末属武宁乡二总,民国时属第五区,抗日战争期间,划入宝应县。北部 柳堡镇地图   历属宝应县,明代属三阿乡,清代属白垛庄,民国期间先属东三乡,后属第六区。1943年,宝应县抗日民主0成立,柳堡分属夏集区、陶林区。1958年建柳堡人民公社。1983年3月析分柳堡、小尹庄2个乡。柳堡乡迁驻郑渡。2000年4月柳堡乡与芦村乡、廷柏镇(1999年撤小尹庄乡改设)合并改为柳堡镇,驻地迁今址。柳堡原名留宝垛、留坝头。1943年新四军1师3旅7团曾驻此地,7团《战斗报》主编胡石言根据驻地军民鱼水情,写了一部小说。当时沿河长满碧绿的大柳树,“柳”字多情,“刘”便改为“柳”;“坝”字无兵味,“堡”有“战斗堡垒”之意,遂将小说定名《柳堡的故事》,柳堡因此而得名。尔后,小说改编并拍摄成同名电影,柳堡就名扬天下了。   -地理交通   全镇地处里下河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多在2米以下,西部陆地,东部湖荡水面。主要河流有南北走向的二横河、三横河、柳堡大河和东西走向的范柳河。柳夏公路、三横河公路、范柳公路交汇于境内,沪宁高速、“西气东输”从镇西穿过。主要河流皆可通航。   -概况   一曲《九九艳阳天》把"柳堡的故事"唱遍祖国大地。柳堡伴随着 柳堡镇   故事的传颂,铭刻在亿万人的心里。 柳堡镇地处-主席家乡扬州市北部,是江苏里下河地区的明珠。全镇5.6万人口,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9万亩耕地,3.5万亩水面。境内河道密集,水运发达,公路连网,交通便捷。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协调发展。柳堡镇是江苏省文明乡镇、江苏省卫生乡镇、江苏省发展乡镇工业先进乡镇。   -行政区划   柳堡镇建国前,南部原属高邮,清末属武宁乡二总,民国时属第五区。抗日战争期间,划入宝应。北部历属宝应,明代属三阿乡,清代属白垛庄,民国期间先属东三乡,后属第六区。民国32年,宝应抗日民主0成立,柳堡分属夏集区,陶林区。1959年建立柳堡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柳堡乡。2000年4月,柳堡撤乡建镇。 柳堡镇辖居委会(亚宝、艳阳天、芦村);村委会(迎湖、郑渡、柳堡、团庄、雍尹、廷柏、寿林、王通河、建设、仁里、张元、新安、联丰、清元、芦东、邬阳、塘新)   -自然条件   柳堡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 柳堡镇人民0   ℃,常年降水量956毫米。生态环境优越,水质、大气等环境指标优于国家标准。柳绿花红,小桥流水,柳堡有优美秀丽、旖旎迷人的水乡风光。  柳堡土肥雨沛,物产丰饶,是"鱼米之乡"。不仅种植水稻、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作物,而且蓄养丰富的鱼、虾、蟹、鳖等淡水产品。荷藕、茨菇种植历史悠久,属"中国荷藕之乡"宝应县主产区。全镇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较快,"柳堡"牌农副产品被评为国家绿色食品。柳堡的工业蓬勃发展。科技型企业、科技型产品是全镇工业经济的亮点和重要支撑,有5家企业被列为省、市科技型企业,有多项产品被评定为国家级新产品。工业上初步形成了以电工电器、绝缘材料、玻璃工艺、纺织、食品等为主导的产品系列,产品竞争力强,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工业的科技优势正逐渐转化为经济优势。   -地方名人   柳堡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富,从这里走出了10多位教授、博士和国家驻外使节。先后拍摄了电影《柳堡的故事》、电视连续剧《新柳堡的故事》和纪实轻喜剧《再唱九九艳阳天》。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闻名遐迩,是0中央宣传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宣传的典型,被评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和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一直与国旗护卫队和南京路上"好八连"保持精神文明"结对共建"活动, 道路设施   并在多次军事比武中夺魁,被誉为当代的"花木兰"。"柳堡"、"二妹子"的独特品牌正不断转化为经济品牌。  蚕豆花香飘千里,艳阳新曲传九州。柳堡热忱欢迎各方人士作客水乡,品特产赏荷莲,共享蓝天碧水。我们真诚希望有志之士到柳堡投资置业,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柳堡地名的来历   柳堡这个地方原来叫留宝垛、留宝头。群众当中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位状元南下赴任,因大运河上匪夷为患,改走东荡,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雨后开船把宝剑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宝。  柳堡镇人文荟萃。民国16年,现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演培在柳堡镇福田庵为僧。演培先后多次在海内外-、讲学、著书,1963年定居新加坡。演培特别热心于社会福利事业,在1986年和1992年两次被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授予公共服务勋章和公共服务星章。1995年5月,他随新加坡佛教界代表团访华,受到了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热情接待。  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柳堡镇有154名先烈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如今走进柳堡,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桥梁都冠有烈士的姓名。1992年10月,宝应县纪念建县1230周年时,《柳堡的故事》作者胡石言和电影中“二妹子”的扮演者陶玉玲(国家一级演员)重返柳堡时,胡石言介绍了《柳堡的故事》创作经过,为我们讲解了一段鲜为人知的 柳堡镇小学   故事。他说:“我写《柳堡的故事》完全是出于真人真事。1943年冬,我们新四军1师3旅7团在宝应开展抗日游击战。当时,19岁的副班长徐金成向我汇报:‘-,我很想开小差。’‘为什么?’我十分诧异。他说:‘我爱上了房东家的姑娘二妹子,她也很爱人,我不想跟部队走了,我想留下当民兵。’我说:‘军人不能和老百姓谈恋爱,你们约定没有?’‘没有,我怕哪天吃颗花生米,牺牲了,害她白等。’1945年9月,这位侠骨柔肠的小战士在丁蜀山战役中牺牲了。1949年南下,他的战友特意绕道刘坝头告诉老房东,姑娘这才出嫁。每想起这件事,我就不能平静。我想,我们的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不仅献出了自已的生命,也牺牲了他们的爱情。我决心用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便创作了小说《柳堡的故事》。”胡石言老人还说:“柳堡这个地方原来叫留宝垛、留宝头。群众当中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位状元南下赴任,因大运河上匪夷为患,改走东荡,行至此地突遇风雨,便在岸边插下宝剑系船,雨后开船把宝剑忘在岸上了,故名留宝。1943年我团驻军在这里时,名为刘坝头,沿河尽是大柳树。当时我任团《战斗报》主编,副班长徐金成是一营二连通讯组长。我创作小说认为这个故事的风格与标题应该既是战争的,又是抒情的。‘刘’便改为‘柳’,‘柳’字多情,但‘坝’字没有兵昧,所以改写成‘柳堡’。后来小说《柳堡的故事》于1956年拍成电影,导演王苹大姐问我柳堡是否真有其地,我说就是宝应的刘坝头,因而摄制组来这里拍了两个月的外景。”  柳堡镇,就是因《柳堡的故事》而得名的。一部文艺作品的名字,后来正式成为永久性的地名,这在中国当代还不多见。   -经济发展   经济以工业为主,2005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2.32、1.72、1.66亿元。柳堡镇有亚宝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天宝滑线电气有限公司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有亚宝绝缘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市科技民营企业。柳堡镇镇民营企业110家,个私工商户319户。出口产品有电子陶瓷、电工电器、绝缘材料、骨线吊具、玻璃工艺、盐渍藕、混合菜、冷冻虾仁、肉鸭制品等,远销日本、韩国、欧美市场。有2.5万亩无公害水稻、荷藕生产基地和1.5万亩无公害鱼、虾、蟹养殖基地,农特产有国家绿色食品“柳堡”牌肉鸭、黄鳝、蛋品,“柳堡”牌青椒、西红柿,江苏省无公害食品“文宁”牌鹧鸪等。  小尹庄集镇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主要路街有人民东路、人民西路、迎宾东路、迎宾西路、拥军路等街道,呈四横七纵布局。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轰动中外影坛,一曲《九九艳阳天》传唱至今。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被0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省委、省0、省军区分别授予“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等称号,是新时期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和爱国拥军的先进典型。柳堡镇连续获得省“卫生镇”、“学、教、做重点示范镇”等称号。柳堡镇中心初中为省级示范初中、县模范学校,柳堡中心小学为合格小学、市课改示范校、市素质教育先进校;初中普及率100%。有中心卫生院和自来水厂等设施。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福田庵有传统庙会。   -特色产业   柳堡镇建设村新建的肉鸡养殖小区近日传来捷报:首批出栏肉鸡9000只,仅饲养45天,便获利4.5万元,平均每只纯利达5元。据了解,这是柳堡镇实行投资人出钱建小区、养殖户搞养殖、食品公司保护价收购的肉鸡小区化养殖方式所取得的结果,2008年,柳堡镇还将兴建10个养殖小区,预计年产肉鸡在200万只以上。 柳堡镇肉鸡产业的兴起,缘于肉鸡产业的龙头企业——“二妹子”食品有限公司的落户。公司一期投入1000万元,于2007年9月正式投产,日宰杀肉禽近万只,这给柳堡肉鸡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柳堡镇以该公司为龙头,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肉鸡养殖模式,拉长产业链,推进肉鸡产业化进程。为解决养殖小区一次性投入大、养殖户缺乏资金的实际困难,柳堡镇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招来了一个又一个愿意出资兴建标准化鸡舍的投资人,走出了一条投资人出钱建小区、养殖户进场搞养殖、二妹子食品公司实行保护价收购“三位一体”的发展肉鸡养殖业的新路子。柳堡镇2008年将兴建10个养殖小区,年产肉鸡200万只以上,同时辐射专业养殖大户和农户,使其年饲养量也达200万只。   -平安建设   江苏省宝应县柳堡镇于2006年下半年开始创建“平安农机示范镇、示范村”活动,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平安柳堡”、“小康示范村”及“文明乡村”建设系列活动中,严格按照省、市、县平安农机创建要求,在6个村、144户中开展示范村、示范户的创建。借助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组织这一平台,积极探索,精心组织,注重投入,有效实施了全镇农业机械的全面监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构建平安创建长效机制。一是健全网络。柳堡镇0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村(居)成立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每村聘请农机协管员,专门负责日常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从而健全了农机安全生产管理网络。二是完善制度。建立和完善了上道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主要农业机械台帐,及农机安全生产目标考评、农机安全生产联席会议、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等10项管理制度。三是齐抓共管。建立了“0领导,综治牵头,农机为主,部门配合,多方参与”的联合共管机制。二、强化宣传,营造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一是组织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活动。通过集中咨询、有线电视、户外广告、过街横幅、印发农机安全操作常识等形式,面向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机手广泛宣传平安创建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使机手知晓率、群众知晓率分别达到95%以上、80%以上。二是利用典型案例增强宣传效果。选择事故案例,进行现身说法,增强宣传效果。三是举办安全知识讲座。邀请县农机局举办农机安全生产专题讲座。镇农技服务中心还利用以会代训、“安全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全镇农机手进行培训,大大地提高了机手安全生产的意识。四是开展农机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大力配合县农机监理机构多次深入镇中小学校、社区村组,张贴农机安全宣传挂图,开办农机安全知识讲座,广泛深入地宣传农机法律法规及安全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农民群众的受教育率。  柳堡镇  三、加大投入,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镇0、县农机局、镇农服中心多方筹集资金,先后投入6.8万元,共印制、发放各类农机安全知识和“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宣传材料等3580份,制作各类宣传标语、戗牌、警示牌、横幅等49个(块),组织农机安全知识等学习培训班8期参加农机手达342人次;给镇创建办公室和农机手活动室配备了电脑、投影仪、档案橱、音像设备、桌椅等设施。有效地改善了镇、村道路的交通安全环境,保证了“平安农机”创建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四、全面监管,确保“平安农机”创建取得实效。在农机具的监管方面,以“平安农机”创建为契机,以镇机插秧合作社为载体,积极探索未纳入牌证管理、涉及人身安全的纯农机具的监管方法。柳堡镇纳入机插秧合作社管理的小型农用拖拉机有158台,农用大中型拖拉机26台,联合收割机25台,插秧机64台。在上牌农机具的管理方面:一是广泛宣传抓普检。按照宝应县农机局、-的联合部署,精心筹划春季农机集中检审事宜。在集中年检的同时,由镇农服中心与全镇650名有机户签订了农机安全生产责任状,签约率达96%。二是深入源头抓补检。对未及时参加检审的拖拉机、收割机及驾驶人,逐一登记造册,专门建立人机台帐,逐人逐台上门。三是联合执法抓漏检。对部分法制观念淡薄、逃避年检的机手,镇创建办协调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007年,宝应县柳堡镇共开展联合检查6次,共检查拖拉机230台次,联合收割机52台次,排除安全隐患20多起,纠正违章行为40多起,处罚11人。全镇上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核发牌证率分别达99%、100%,年检率分别达95%、96%。   -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   以《柳堡的故事》主人翁“二妹子”而取名的柳堡“ 二妹子”   模范民兵班,是全国和全军重大爱国拥军模范典型。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叫柳堡女子民兵班,于1992年正式组建。92年,电影《柳堡的故事》主人公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陶玉玲重返柳堡,当时柳堡女子民兵班就以电影中主人公“二妹子”为原型正式更名为柳堡“二妹子”民兵班,陶玉玲任名誉班长。  “二妹子”民兵班先后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市县以上表彰,荣立集体三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2次。2001年4月,“二妹子”民兵班被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新长征突击队标兵”的荣誉称号,2001年12月又被江苏省委、省0、省军区联合授予“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的荣誉称号,2002年7月分别被江苏省妇联、扬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集体”,2003年3月被江苏省军区政治部授予“学雷锋先进集体”,2003年受到了-、全国妇联的表彰,同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系列荣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新闻媒体多次报道过“二妹子”民兵班的先进事迹。2001年12月4日被江苏省委、省0、省军区共授予“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荣誉称号,2002年7月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授予柳堡镇“二妹子”民兵班省“三八”红旗集体标兵的荣誉称号。2003年8月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2005年初被总政治部和民政部授予“全国爱国拥军先进集体”称号。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曾受到0中央政治局委员、-副主席、国务委员、-长-上将、南京军区司令员朱文泉上将等我军高级将领的接见。  “二妹子”民兵班历任班长13名,至今共培养了170女民兵,现有12名战士,其中党员2名,团员10名,平均年龄21.5岁。无论人员变动,形式变化如何,“二妹子”班爱军习武、拥军拥属、投身经济建设,扶贫帮困的光荣传统始终不变,对军人的深情厚爱不变。  

射阳湖镇

  射阳湖镇座落于美丽的射阳湖畔,地处中国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在江苏省中部,隶属于扬州市。   全镇总面积198平方公里,占全县1/7。辖3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9.8万人口。区域面积和人口规模均居全县农村乡镇之首。   射阳湖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历代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射阳湖碧波荡漾,风景秀丽,曾使众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一首脍炙人口的《过射阳湖》诗篇流传久远。   射阳湖物产丰富,五谷丰登,藕香蟹肥,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生态之乡”。荷藕种植面积5400公顷,素有“中华藕中央,江苏射阳湖”之美誉;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社会治安稳定,是扬州市新型小城镇、江苏省222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射阳湖是苏中地区一座快速发展的新兴工业乡镇,已形成铜制品、压力容器、食品加工、玻璃工艺、纺织服装、绳缆六大产业板块,并吸引了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落户投资兴业。   

广洋湖镇

  广洋湖镇隶属于江苏宝应县。与兴化市、盐城市交界,临近淮江公路、- 广洋湖镇   公路。全镇总面积92平方公里,水面滩地2500公顷。总人口4万人,镇人民0驻广洋湖兴洋路8号,距县城东端30公里处。辖辖鹤湾、严桥、葛庄、东进、兰亭、桥头、白鼠、肖家、蒯家、东溪、西溪、三联等12个村和1个兴洋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2000年被扬州市0认定为“小康镇”。是省科技工作先进镇、市级小康镇、市级体育先进镇、市级卫生镇。   -历史沿革   以湖名镇。“广洋”一片 汪洋之意,又名汪洋湖、桥头湖。湖名初见于明《嘉靖宝应县志略》:“广洋湖在县东南五十里,东通沈垛港,入博支湖。”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 广洋湖镇   ),广洋湖一直隶属射阳县,属临淮郡;  1927年(民国16年)属扬州府宝应县第六区;1941年(民国30年),广洋湖下辖8个乡(广洋、双楼、兰亭、大董、玉露、碧霞、瘳徐、油坊);1943年(民国32年)10月,在西决溪(今西溪村)成立射南区抗日民主政权,属宝应县射南区;1945年秋,属沙沟县射阳区;1947年1月,属宝应县射南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1958年9月23日建立广洋湖人民公社,机关驻地在鹤儿湾村;1959年12月1日更名为鹤儿湾人民公社;1960年重新恢复为广洋湖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更名为广洋湖乡人民0,驻地在一里村;1995年元月8日,撤乡建镇。   -社会建设   广洋湖镇属东荡圩区,地势低洼,地面高程1.8米左右,地形以正方形为主。境内河渠纵横,湖荡密布,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向阳河,芦范河贯穿东西,经盐城四港注入黄海。与京杭大运河相连。集镇面积0.96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7496人。南线路、西北路、广中路、兴洋路、式丹路等呈三横四纵布局。拥有3.5千伏变电所1座,日产1000吨的自来水厂1个,1所敬老院,1所中心 广洋湖镇   卫生院,13个村级卫生室。中心卫生院是一级甲等卫生院,市级爱婴医院、市文明卫生院、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集镇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有中心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和成人学校各1所,中心村完小3所。初中普及率100%。   -经济发展   广洋湖镇工业形成管件、食品加工、印染配件等三大行业。两管件企业均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论证,其中江苏兴洋石化管业股份有限公司系中国石化总公司的资源市场成员厂之一,被化工部、电力部、核电工程确定为定点生产推荐企业。2005年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分别为1.62亿元、0.99亿元、0.69亿元。 有江苏兴洋石化管业股份有限公司、扬州市管件厂等6家知名企业。兴洋牌管件为省品牌产品。盐渍藕、水煮藕、速冻保鲜食品等产品畅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建成2万亩无公 广洋湖镇   害荷藕生产基地,2万亩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前景广阔。全镇年产水产品1.6万吨,年产荷藕2万吨,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加工荷藕等农产品近万吨。  丰富的荷藕资源,为两家集贸工农一体化的公司提供了深度加工的条件,通过引进世界先进的果菜加工设备,提高生产加工技术,生产经营的盐渍、保鲜、速冻、脱水果菜等,畅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美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进一步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广洋湖建筑业、第三产业蓬勃兴起。全镇已有1万人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在流通领域中大显身手。拥有建筑业队伍2000多人,技术力量雄厚、装备精良、建筑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璜等综合配套能力较强,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西安、镇江、北京、上海等地创建了一批优质工程。运输业遍布全国各地,不断拓宽运输大市场。建筑市场不断开拓;形成了水产品批发、农贸、苗猪、宠物犬等一批专业市场。   -历史文化   据康熙-载,自汉帝以来,广洋湖隶属射阳古镇,汉朝项羽封 文化娱乐   射阳为国,项伯、刘经、樊丹皆封射阳侯,历经沧桑两千余年。广洋湖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灿烂的文化。《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宋代文学家范仲俺等众多的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踪影和脍炙人口的诗篇,传为千古佳话。广洋湖也是苏北地区著名的革命老区,陈毅、陈丕显、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战斗和生活过。  2002年至2007年,全镇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全县上游,连续六年在县局目标综合考核中获一等实绩,取得了“六连冠”,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洋湖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中心幼儿园分别于05、07、08年顺利创建成“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示范初中”,“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全镇还于2007年底高标准高质量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的创建验收。广洋湖镇教职工正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向着建设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而奋勇前进!  

鲁垛镇

  鲁垛镇位于扬州市宝应县东荡地区。镇域70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水面滩涂1.4万亩。全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7万人口,是与苏南鼎立的苏北刺绣之乡,省科技推广先进乡镇,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省广播电视先进乡镇,省“双拥”模范镇,市社会治安安全乡镇,市示范小城镇,市改水改厕先进乡镇。应对大改革大开放大招商的大势,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走势,勤奋朴实的鲁垛人正不断加快经济建设,扩大工业经济份额,热忱期盼中外客商来鲁垛镇合资合作,投资兴业,共创辉煌!    具有较好的投资环境: 鲁垛镇位于宝应东南,距离县城20公里,镇域面积70平方公里。    我镇水陆交通便利,西依京杭大运河,公路连网,-公路穿境而过,高速道口距集镇10公里,到达扬州1小时,到达南京2小时,到达上海3小时,到达北京8小时;距港口较近,到达连云港240公里,到达扬州港100公里,到达上海港350公里。外贸港0易十分便利。来我镇系全程高速,-和丹宝明公路可以承载汽20挂100的能力。同时,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和泄洪重要支流之一的三横河、宝射河交叉贯通。    二是典型的水乡特色。境内气候宜人,水域广阔,阡陌如绘,长堤环绕,绿树掩映,百鸟欢唱,生态环境秀丽宜人,集镇东首的“九龙口”和“大王庙”风景独特。    三是丰富的农副产品优势。属苏中平原地带,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农作物、瓜果作物和水生作物等,农作物可种植稻、麦、油菜、蔬菜等;瓜果作物有梨、草莓、西瓜、冬瓜等;水生作物有荷藕、菱角、茨菇、水芹等。境内丰厚的水产资源可供广泛的应用,水产品养殖主要有鱼、虾、蟹、甲鱼等,是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比较理想的原料基地。    具有较大的投资空间: 一是有起步较早的工业基础。鲁垛的乡镇工业始创于1973年。以消防水带为龙头的纺织产品,以智能织物风格仪为龙头的电子产品,以电热器材为龙头的电器产品,一度饮誉全国二十多个大中城市 和大型企业,被誉为苏北“水带之乡”、“电子之乡”。二是有知名品牌的特色产品。三是有丰足的土地存量和劳动力。鲁垛镇系农业大镇,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1.8万劳动力完全可以满足新进企业的用工需要。另外,110KV变电所落户镇工业园区,可以满足进园企业用电的一切需求。  

小官庄镇

  小官庄镇位于“鱼米之乡”江苏省中部,隶属扬州市宝应县,镇域面积50平方公里,人口3.5万,外来务工人员近万人;历史悠久,有着两千多年的人文积淀,发现多处汉代墓葬,出土了玉蝉、玉柱、铜镜等大量珍贵文物;产业兴旺,玻璃水晶工艺品、圣诞礼品是全镇的主导产业,产品畅销海外,“中国玻璃工艺之都”美名远扬全球,全镇有玻璃规模企业50多家,加工点500多个,从业人员12000多人,年生产加工玻璃工艺品近亿件,年销售10多亿元;园区发达,“一园三区”规划科学,功能不断完善,欧美、港台、浙江等地客商纷至沓来,美瑞华圣诞礼品、六堡玻璃、宝成玻璃、惠宝包装、旭达彩印、风顺制氧、华鹰纸业等玻璃相关企业落户兴业,天海滑线、怡中铜制品等非玻璃项目生机勃勃;民风淳朴,治安良好,是江苏省最安全地区之一,被评为扬州市安全乡镇;0崇尚诚信,服务规范,政策优惠,是海内外客商最佳投资福地。   

望直港镇

     望直港镇隶属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望直港镇镇名来自一个历史故事,传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大战张士诚,途中遇到一灵鸡,追赶灵鸡,一直追到现在的望直港,所以起地名“望直赶”,后因多条水道汇集,又渐渐演变成今天的“望直港”。望直港镇域面积90平方公里,6万多人口,辖1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近几年来,在0宝应县委、县0的领导下,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道路,到2009年年底,全镇工业产值突破40亿,规模工业销售32亿,产值达5000万的企业8家,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全镇财政总收入近1个亿,其中镇级可用财力8600多万元,全镇主体经济指标从2003年开始基本实现“两年翻番”(2003年工业产值10亿,财政总收入只有1200万),连续几年在全县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中获一等奖,并获“文明镇”称号。2008年,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考核验收。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工业化强镇、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城市化步伐。目前镇区面积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万人(2003年,镇区面积只有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00多人)。近几年来,我们累计投入近亿元用于集镇的规划和开发建设。目前已建成三横三纵的道路网架,并配套了上下水、绿化、亮化。集镇还兴建了垃圾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居民文体中心等一批公共设施。几年累计开发商品房40万平方米。   根据县委、县0在-东侧再造一座宝应新城的要求,我们正在规划一座占地25平方公里的宝应新城区。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按照“居住向集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路,全镇兴建了三个工业集中区:江苏耿耿工业集中区,集镇南边的汽车配件工业区,距离集镇向东10公里的食品工业集中区,全镇150多家工业企业全部落户在三个园区。江苏耿耿工业集中区是最大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园区规划面积10000亩,首期建设3000亩。园区于2004年正式启动建设,在宝应县委、县0的领导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分期推进的指导思想,几年来,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建成“三纵四横”道路网架以及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目前,进园落户企业已有78家,项目总投资16.8亿元。至2009年,园区工业产值已达28亿元,规模企业近32家,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5家,市高新技术产品36个,就业人数达到6800多人,年累计发放工资、福利、保险近1.4亿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下一步,耿耿工业园将按照“赶超发展、争先进位”的工作要求,继续拓展空间,计划再投入5000万元,高标准配套基础设施,并建设1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业园,争创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力争再用三年时间建成百亿元的乡镇工业园,努力实现“两年翻番、三年跨越”的目标。   

曹甸镇

  曹甸镇历史悠久,战国时期属楚地,名楚甸。据《曹甸镇忘》记载,三国时曹操与孙吴构兵,航海而南,屯兵楚甸,故更名为曹甸。    曹甸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40年10月-、陈毅、黄克诚等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曹甸战役;1958年4月陈毅为四零烈士墓亲笔题词;1944年6月粟裕任校长的新四军苏中公学在曹甸金吾庄创办。    曹甸镇历代人文荟萃,举人、秀才近百人。近代有0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力,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陈鉴远,旅居瑞典的物理学家郝方照,-元老郝柏村等。    勤劳朴实的老区人民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到曹甸投资兴业,愿曹甸这片热土成为有识之士投资的乐园、创业的家园  

西安丰镇

  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Xianfengzhen地处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距县城23公里,东临射阳湖,北倚绿草荡,十里荷香,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安流公路穿境而过,西邻-,北傍沂淮铁路,境内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与射阳湖镇、建湖县蒋营镇隔湖相望,南与射阳湖镇相连,西与曹甸镇接壤,北与淮安市楚州区流均、泾口2镇交界。辖集丰、南舍、天亭、朱郭、崔渡、花亭、林溪、张吉、苗圃、太仓10个行政村,1个西安丰集镇社区居委会,面积58.39平方公里,耕地2.54万亩,湖荡面积28.14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江苏省宝应县西安丰镇[Xianfengzhen]地处扬州、盐城、淮安三市交界处,距县城23公里,东临射阳湖,北倚绿草荡,十里荷香,自然生态环境优越。 西安丰镇   安流公路穿境而过,西邻-,北傍沂淮铁路,境内河网交错、沟渠纵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东与射阳湖镇、建湖县蒋营镇隔湖相望,南与射阳湖镇相连,西与曹甸镇接壤,北与淮安市楚州区流均、泾口2镇交界。辖集丰、南舍、天亭、朱郭、崔渡、花亭、林溪、张吉、苗圃、太仓10个行政村,1个西安丰集镇社区居委会,面积58.39平方公里,耕地2.54万亩,湖荡面积28.14平方公里,人口3.8万人。   -政区沿革   据曹镳《信今录》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吴楚七国反汉,吴王濞曾驻兵于此 西安丰镇   ,太仓、安丰均为屯粮处所,取“平安”、“丰收”之意,故名安丰。1943年置安丰区,1958年撤区改乡,1960年改公社,因与兴化县安丰同名,1981年改称西安丰,1983年复改乡,1989年撤乡建镇。镇人民0驻地集丰村暨居委会。   -历史文化   西安丰镇有着千年历史,人文底蕴丰厚,民间群众文体活动长盛不衰,还素有“文体之乡”的美誉。每逢喜庆节日,全镇十多支舞龙队狂舞金龙,有莲厢、踩高跷等活动助兴 西安丰镇   。该镇舞龙队曾代表扬州市组队参加全省舞龙大赛。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该镇还举办都天庙文化0。先后被江苏省命名为“群众体育先进镇”、“群众文化先进乡镇”、“科技先进乡镇”。  西安丰镇是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淮宝支队在这里开展敌后斗争。1943年4月,淮盐宝办事处在此成立,5月,0宝应县委、宝应县0在此诞生。苏中党校、苏中公学、《苏中报》社、华中印钞厂都曾迁驻于境内。粟裕、陈丕显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过。1945年7月苏中地区青年代表大会会址就在固晋。  

山阳镇

  山阳镇位于江苏扬州宝应县。下辖:   321023111001 121 山阳居委会   321023111002 122 万缘居委会   321023111200 220 兴同村委会   321023111201 220 龚陈村委会   321023111202 220 沿湖村委会   321023111203 122 金庄村委会   321023111204 220 春光村委会   321023111205 220 杨河村委会   321023111206 220 徐庄村委会   321023111207 122 合心村委会   321023111208 220 吴坝村委会   321023111209 220 大东村委会   321023111210 220 徐杨村委会   321023111211 220 中南村委会   321023111212 220 顺河村委会   321023111213 220 光辉村委会   321023111214 220 颂阳村委会   321023111215 220 公民村委会   

黄塍镇

  黄塍镇紧临县城区,总面积4273公顷,人口2.68万人。即将实施的东阻北路,将黄塍与江苏宝应经济开发区连为一体,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黄塍的区位优势日益明显,活力日益增强,已经融入宝应环城经济圈,成为经济圈上一颗闪亮的明珠。黄塍镇始终突出工业经济为主导位,优化工业要素,提练工业特色,增强重点工业,做大规模产业。目前已形成以阀门铜制品管件、服装辅料、塑料制品、电缆料等优势特色产业,镇内企业180多家,列统企业20家,紧邻县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水、电、路等硬件全部配套到位。县有极强的项目承载力。   黄塍镇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无污染源地,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建成花卉苗木果园和设施蔬菜两个特色基地,特产和蓄禽养殖具有一定规模。拥有10多个无公害家产品,“天之鸟”白鹅、“绿又仙”乌塌菜和“燕风”牌大米等农产品在市场小有名气。   黄塍是扬州有名的建筑之镇,施工能力强、技术等级高、资质齐全、拥有15个项目部。从业人员近万人,年承建“双包”工程在30万平方米以上,在北京、西安、太原、深圳等外埠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   黄塍在抓好工业、农业和建筑业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多项创建活动,先后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乡镇、扬州市信用乡镇、扬州市社会治安安全乡镇和扬州市新型小城镇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新时期黄塍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快速发展中的黄塍已成为县城工业和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县开发区和台资工业园北扩,加快黄塍融入环城经济圈的步伐,5万人的集镇规划已经开成。未来的黄塍必将成为宝应双百亿经济圈的主战场,集物流、服务、居住、娱乐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   

泾河镇

  泾河以驻地命名,泾河历史悠久,东汉三国时即有此河。据《淮安府志》载:明正统五年(1440年),修泾河坝,以通舟楫。景泰初,建闸置仓,交兑盐城清县漕粮。《山阳县志》中有“泾河铺”、“泾河东坊”、“泾河桥”、“泾河关”等名称。   泾河历史上均属淮安,1943年划入宝应,1949年设立泾河区,1958年建立泾河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2000年黄浦与泾河合并为泾河乡,2002年撤乡设镇——泾河镇。泾河镇现辖18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具体如下:   泾河村(由原泾河、丁集、翁庄合并);   泾农村(由原泾农、泾阳、沈大-庄合并);   钱庄村(由原双钱、张庄合并); 大同村;灶户村;   松竹村(由原松竹、祝阳合并); 陈桥村(由原陈桥、头坝合并);   张北村(由原娄黄、大陶合并); 蔡桥村(由原龙河、蔡桥、西湖合并);   左堡村(由左堡、白果塔合并); 黄浦村(由原黄浦、 庄合并);   台许村(由原台许、新胜合并); 虹桥村(由原虹桥、杨桥合并);   刘上村(由原刘上、宝丰合并); 曹坝村(由原曹坝、官田东合并);   刘家潭村(由原刘家潭、官田西合并); 东口村;陈东村;   泾河居委会、张桥居委会、黄浦居委会  

经济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江苏扬州宝应县。下辖:   321023400001 121 七里社区居委会   321023400002 122 金湾社区居委会   


西安丰镇特产大全




西安丰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