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曹村位于曹远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海拔290米。总面积8453亩,其中耕地面积491亩。明、清时期属二十七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贡川、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86户670人467个劳动力,分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黄、郑、江、吴、陈、赖等,其中黄姓占总人口的55%。
该村石灰石矿产资源丰富,年开采量达20万吨;有林地面积5445亩,其中毛竹林318亩,木材蓄积量2万多立方米,年采伐千立方米。全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2:45:23。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81105 | 365000 | -- | 查看 上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清水池村 |
清水池村位于曹远镇的东部,是中国航空先驱刘佐成先生的故乡,也是天平八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原红江水泥厂)所在地,距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海拔200米。总面积3849.2亩,其中耕地面积440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18户485人244个劳动力,设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刘、赵等,其中刘姓占总人口的68%。 该村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和区域优势,80年代就大力兴办企业,走工业兴村富民之路。兴办企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村财和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如今家家户户都喝上自来水和安装闭路电视,自1993年实施新村建设规划以来,已有75%的农户建了新房,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办起老人活动室、业余乐队,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关心教育,注重人才培养,解放至今已培养大中专生62名。 |
上墩村 |
上墩村位于曹远镇中部的九龙溪畔,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12747.2亩,其中耕地面积706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46户526人318个劳动力,设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个自然村,有张、陈、刘、赖等姓氏。该村土地肥沃,便于耕作。村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
下墩村 |
下墩村位于曹远镇中部的九龙溪畔,距镇政府所在地8公里,海拔180米。总面积9831.4亩,其中耕地面积688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71户648人421个劳动力,设5个村民小组,分布在5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邓、刘、林、陈等,其中邓姓占总人口的43%。该村土地肥沃,便于耕作和发展农业生产,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51:20:29。 |
富溪源村 |
富溪源村又名溪源村(因与罗坊乡溪源村重名,于1980年更名),位于曹远镇的西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海拔270米。总面积26837.6亩,其中耕地面积944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有168户658人475个劳动力,设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7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李、张、魏、阙等,其中李姓占总人口的58%。该村有丰富的木竹资源,森林面积15800亩,木材蓄积量7万多立方米,年采伐量1千多立方米;毛竹林面积5866亩,年产笋干52吨、采伐毛竹8万根。村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 |
前坪村 |
前坪村位于曹远镇的西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6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21140.3亩,其中耕地面积662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07户414人282个劳动力,设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5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林、罗、阙、杨等。 该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森林资源。煤炭贮藏量60万吨,年开采量2万吨;林地面积19000亩,木材蓄积量4.7万立方米,年采伐量上千立方米;毛竹林面积2000亩,年产笋干9吨。村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农业结构的调整,拓宽了村民致富的渠道。如今村通往市区的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化,家家户户安装自来水和闭路电视。 |
鸬鹚村 |
鸬鹚村位于曹远镇西部的永砂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22公里,海拔200米。总面积11744.1亩,其中耕地面积280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有49户209人140个劳动力,是全镇人口最少的村,设3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赖姓占总人口的99%。该村地处九龙溪畔,土地肥沃,有林地面积9282亩,木材蓄积量6万多立方米。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75:15:10。 |
丰海村 |
丰海村位于曹远镇西部的永砂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24917亩,其中耕地面积631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有145户541人282个劳动力,设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黄、陈、赖、江等,其中黄姓占总人口的50%。该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森林资源。林地面积19300亩,木材蓄积量11万多立方米,居全镇各村之首,年采伐量数千立方米。 |
下早村 |
下早村位于曹远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9公里,海拔240米。总面积33151.5亩,是全镇面积最大的村,耕地面积1004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211户820人497个劳动力,设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12个自然村,有陈、管、余、魏、阙等诸多姓氏。 该村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森林资源。已探明煤炭贮藏量1000多万吨,现年开采量达5万吨,贮量和开采量均位居全镇各村之首。森林面积1800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1500亩,年采伐毛竹上万根;木材蓄积量6.5万立方米,年采伐数千立方米,木材蓄积量和采伐量也都占全镇各村第一。1972年开通村公路,全长12公里,2002年投资420万元,将村公路全部铺上水泥路面。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了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如今,100%的农户安装自来水,闭路电视, 85%的农户盖楼房。 |
蔡地村 |
蔡地村位于曹远镇的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2公里,海拔520米,是全镇最边远、海拔最高的村。总面积31761.5亩,其中耕地1081亩。明、清时期分别属二十九都和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61户651人359个劳动力,设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10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罗、蓝、张、陈、林、詹等,其中罗、蓝姓人口占80%。 该村木竹和煤炭资源丰富。有林地3万亩,其中毛竹林6494亩,木材蓄积量和年采伐量及笋干产量均居全镇各村前列。随着村公路的开通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变资源为财富,年产木材上千立方米、毛竹数万根、煤炭3万吨。村民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发展,现从事一、二、三产业的劳力之比为47:40:13,1973年开通了村公路,全长11公里,近年投资260万元,实现村道全部硬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增加了村财和村民的收入。 |
埔头村 |
埔头村位于曹远镇中部的永砂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17745.5亩,其中耕地面积1273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曹远、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238户916人645个劳动力,设1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8个自然村。有赖、张、林、黄等诸多姓氏,其中赖姓占总人口的35%。有森林面积15000亩,木材蓄积量3万多立方米。该村地处九龙溪畔,土地肥沃,便于耕作,是曹远镇的产粮区。 |
汶四村 |
汶四村位于曹远镇的东南部、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4348.9亩,其中耕地面积418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03户406人248个劳动力,设3个村民小组,分布2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杨、刘、陈、赖等,其中杨姓占总人口的94%。 该村依托区域优势,围绕居民“菜篮子”做文章,大力发展种养业,积极发展二、三产业。 通过产业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实现部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拓宽农民的致富门路,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如今家家户户都喝上自来水、安装闭路电视,可收看47个电视频道。村庄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重教兴学,解放至今已培养大中专生48名。 |
坑边村 |
坑边村原名新村(于1980年更名),位于镇政府和福建水泥厂所在地,海拔220米。全村总面积9516.6亩,其中耕地面积448亩。明、清时期属二十七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贡川、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247户965人601个劳动力,设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3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俞、吴、罗、邓、黄等,其中俞姓占总人口的85%。 该村明、清时期就是永安通往汀州和明溪的必经之地,商业繁荣,店铺林立。其石灰石储量和年开采量一向居全镇各村之首,50年代末福建水泥厂在此落户,后又带动镇办企业在此兴起,成为永安市工业重地和曹远镇农贸中心,村民务工、经商相沿成习。现全村有58%的劳动力在企业就业,20%的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是全镇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比例最高的村。 |
霞鹤村 |
霞鹤村原名虾蛤村(1998年改名),位于曹远镇东南部的九龙溪畔,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离市区7公里,海拔160米,是全镇海拔最低的村。总面积7427.9亩,其中耕地440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78户288人190个劳动力,设3个村民小组,居住集中。主要姓氏有黄、李、余、张等,其中黄姓占总人口的67%。该村地处市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盛产板栗。村民既有从事农业,又有从事企业和进城务工的,其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4:33:33。 2013年来,霞鹤村以突出建设高尚休闲旅游度假新农村为目标,完成了《曹远镇霞鹤村休闲度假村详规》。 该村立足本村实际,做到规划先行。该村在现有16户花园式的别墅的基础上,规划用地面积600亩,建筑面积100900平方米,兴建高尚住宅430户。 该村积极发展城郊农家游,霞鹤草堂种植了1000多株桂花和珍稀树木,开发了烧烤等休闲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在市旅游开发区的指导下,对霞鹤公园重新规划设计,投资10万元,将公园面积扩大到20亩,修缮抗战时期印刷厂遗址,修建凉亭3座;投资60万元,新开发面积60亩的休闲垂钓场所和休闲山庄。同时,积极探索与桃源洞—石林旅游线路对接,带动村旅游经济发展,提升霞鹤村的旅游知名度。 该村还投资修缮村部,新建垃圾池、垃圾桶,安装自来水管、路灯,种植各类花草、草皮,进一步美化了村居环境 |
张坊村 |
张坊村位于曹远镇东南部,距市区10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7041.1亩,其中耕地600亩,林地5675亩。全村136户519人,党员15人,设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3个自然村。 近年来,张坊村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动村民采用 “玉米―稻―菜”、“豆-稻-菜”、“玉米-菜-菜”等新型种植模式,规模化种植糯玉米、台湾毛豆、莴苣、黄金瓜、日本甜宝等各类经济作物,建成玉米350亩、毛豆150亩、莴苣600亩种植基地,村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张坊村把沼气工程建设与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新村建设相结合,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沼气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发展沼-果、菜、稻等生态农业模式,全村已建沼气池65口,池上建禽舍,初步实现人、禽分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35台,基本实现创建生态农业村的目标; 实施总投资600余万元的撤渡建桥工程,进一步改善交通运输条件;新村建设规划用地面积4000平方米,已建房50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加大新村小区绿化力度,绿化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新建占地400平方米休闲健身公园、公民道德墙、老年活动中心、农民图书室、农民夜校和篮球场等,组建秧歌队、板凳灯队,经常性开展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
陈坑村 |
陈坑村位于曹远镇的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海拔300米。总面积6370.1亩,其中耕地面积668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99户378人307个劳动力,设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余、刘、陈、林等,其中余姓占总人口的60%。该村有山林地面积4500亩,其中毛竹林面积470亩,木材蓄积量1.6万立方米。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67:27:16。 |
上曹村 |
上曹村位于曹远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海拔290米。总面积8453亩,其中耕地面积491亩。明、清时期属二十七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贡川、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86户670人467个劳动力,分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黄、郑、江、吴、陈、赖等,其中黄姓占总人口的55%。 该村石灰石矿产资源丰富,年开采量达20万吨;有林地面积5445亩,其中毛竹林318亩,木材蓄积量2万多立方米,年采伐千立方米。全村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2:45:23。 |
东风村 |
东风村位于曹远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海拔280米。全村总面积7553亩,其中耕地面积637亩,森林面积1000多亩,木材蓄积量2万多立方米。全村有242户967人583个劳动力,设10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个自然村,主要姓氏有廖、黎、江等,其中廖姓占总人口的70%。 东风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目标要求,以-给八一村回信精神为动力,按照黄琪玉书记提出的建立“上下联动、党组织带动”机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烟叶、莴苣等特色农产品;依托大兴工业园区,引导村内富余劳动力到园区企业务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村民在企业就业200余人,外出务工90余人。劳动力从事一、二、三产业之比为38:34:28;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道路硬化、庭院净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和环境美化等“五化”工程,动员村民自觉参与“三清六改”村容整治行动,推广新型沼气池和太阳能热水器等清洁能源,建设“庭院式”新村。 |
大源村 |
曹远镇大源村位于曹远镇西北部,距曹远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海拔高度为250米,总面积2738亩,其中耕地面积260亩。全村设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总人口406人,102户,主要姓氏有廖、肖、等,其中廖姓占总人口的67%。党员20人。通过兴办企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村财和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大源村与清水池村、上墩村、下墩村、富溪源村、前坪村、鸬鹚村、丰海村、下早村、蔡地村、埔头村、汶四村、坑边村、霞鹤村、张坊村、陈坑村、上曹村、东风村、吴家坊村、樟林村、汶一村相邻。 |
吴家坊村 |
曹远镇吴家坊村位于曹远镇西北部,距永安市区10公里,距曹远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海拔高度为250米,总面积2738亩,其中耕地面积388亩。全村设6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总人口960人,256户,党员33人。吴家坊村依托丰富的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和毗邻福建建福水泥有限公司的区位优势,80年代就大力兴办企业,走工业富民之路,先后创办引进了惠鑫钢构有限公司、吴家坊加油站、吴家坊汽车修理厂、银河空心砖厂、天宇耐火材料厂、水泥构件制品厂、吴家坊胶合板厂等7家村办、联办企业,通过兴办企业,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增加了村财和村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
樟林村 |
樟林村原名曹岩,位于永砂公路旁,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海拔230米。总面积6690.8亩,其中耕地面积335亩。明、清时期属二十七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贡川、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223户878人478个劳动力,设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2个自然村。全村谢姓。 该村石灰石矿产丰富。50年代末,福建水泥厂来此落户;村里也陆续办起了石灰厂、砂石厂、采石厂、纸箱厂等企业,入股鸭姆潭电站,既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又增加了村财和村民的收入。现有210人在企业就业,70人从事个体运输,20人进城务工,近70%的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转移。 |
汶一村 |
汶一村位于曹远镇的东南部、福建纺织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所在地,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海拔170米。总面积2917.5亩,其中耕地面积487亩。明、清时期属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大湖区,1950年至1969年分别属安砂、大湖、坑边,1969年起至今属曹远。全村有113户469人332个劳动力,设3个村民小组,居住集中,皆姓罗。该村依托区域优势,在农业上认真做好“菜篮子”文章,大力发展种、养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引导和鼓励村民发展二、三产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