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房畲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三房畲族村位于永安市东南部,海拔720米,距乡集镇所在地7公里,分三房、乌坑两个自然村。全村六个村民小组,共301户,1323人,其中畲族人口7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总面积13397.6亩,全村有耕地面积1715亩,其中竹林面积1750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有经济来种植粮食、烟叶、蔬菜、玉米及养殖业,全村有4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是典型农业村。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8463元,村财收入4万元。
【历史人文】三房,原名“枫林祠”,据史载,宋代郑章光禄大夫于庆历二年(1042年)调征南闽,避隐避居与此,其三子分支到枫林(今三房),故村名三房,至今已有960多年的悠久历史。畲族钟姓约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从青水盖竹迁居乌坑,迄今390多年,“对襟衣”和“绣花五阔凤凰装”分别是男女性畲族传统最具代表性服装服饰特色文化。
【民俗文化新农村】三房畲族村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里人和组织的作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乡村文化美食,在不断壮大高山无公害蔬菜和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托民族村优势,大力挖掘、保护、整理民族文化,安仁桥戏馆“三月十五”民俗庙会节至今沿袭,是集宗教祭祀、民俗文化、戏剧演出、旅游观光的中心场所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黑狮、迎烛火灯、刺绣、剪纸、畲族山歌、编篾,文物古迹有钟氏宗祠,畲族福安堡、大月形、郑氏宗祠、兴贤祠。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481204 | 365000 | -- | 查看 三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东井村 |
东井村距集镇所在地7公里,海拔690米,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157户,户籍人口631人,共有0党员24人。全村林地面积6705亩,耕地面积1186亩,竹林面积312亩。村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种植水稻、烟叶、蔬菜、辣椒、茶叶、玉米等作物。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2020万元,人均纯收9528元,村财收入6万元。目前,全村自来水入户率7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9.5%,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6%。 【特色人文】 东井村因其土地耕作条件优越,林业资源丰富,吸引周边多地农民到此定居谋生,扎根繁衍,属移民村,村内有罗、陈、吴等个姓氏。先辈时期,各家都属他乡之客,虽互不相识,但有共通的情感,也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便往来频繁,大家共执信任和亲和,凡来访者皆尊之为客、携之为友、近之为亲,呼朋唤友,酒酣而归。如遇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更是热闹一番,几乎是全村同乐,不分彼此。由此也形成了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不分男女,世代沿袭。 【生态经济】自天宝岩东井谷生态旅游开发以来,该村紧紧抓住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机遇,以生态旅游服务为中心,在餐饮、住宿、土特产经营、旅游产品销售等方面施展拳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现有福建省乡村旅游品牌森林人家3家,生态产业合作社1个。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村宣传教育,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参加旅游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生态旅游蛋糕将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
际头村 |
际头村是青水畲乡九个畲族村之一,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131户,589人,林地面积2840亩,耕地面积838亩,海拔850米。 |
黄景山村 |
黄景山畲族村是永安市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距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海拔820米,地处乡政府正西面,位于秀丽的玉顶山麓下。全村有黄景山、梧桐坑、上光坑3个自然村,辖4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586人,135户,现有党员30人。全村现有土地面积3756亩,林地面积2822亩(其中毛竹林1384亩,经济林113亩,生态林808亩),耕地面积546亩,无村办企业,无矿产资源。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水稻、烟叶、食用菌、笋竹和反季节蔬菜的种植,村财收入主要来自烟叶回利、林地使用费两个方面,2012年村财收入约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0025元。 【地理优势】村里的玉顶山,海拔1312米,山后是广阔的草场,可牧养牛羊,风景优美,系旅游胜地,登上一望,那壮观的尖峰石柱及波浪岩的惊奇景观,尽收眼底,势如仙人骑鹤,高扦云表。其盛况令人震惊,因此而得称青水第一美景。故黄景山畲族村为旅游观光的场所之一。 玉顶山中景星洞,古香古色,赫赫有名,始建于宋末元初,钟、林二姓诚心祀奉。据说洞内马、杜、纪三位真仙能让祈福者如愿以偿,该洞香火极盛,尤其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一,洞内香火弥漫,洞外则搭台唱戏,村民大都集中于此以求昌盛兴旺,好运连年。 【民俗文化新农村】黄景山畲族村民俗文化浓厚,逢年过节都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的“大腔木偶戏”和七月初一在景星洞外“搭台唱戏”是该村的特色民俗文化、戏剧演出。 近来来,黄景山畲族村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以深化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两委干部的作用,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乡村文化美食,在不断壮大高山无公害蔬菜、烟叶玉米和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托民族村优势,大力挖掘、保护、整理民族文化。 |
青水村 |
青水畲族村地处畲族乡集镇所在地,是青水畲族乡经济、文化中心,是畲族聚居村,全村共6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426户,1827人,畲族人口占85%以上,现有山林面积10074亩(国有经营面积3600亩),其中毛竹林1746亩,果园200多亩,茶园120亩,耕地面积1760多亩,全村无村办企业和矿产资源,是典型的农业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农产品销售、从事运输业、小商品经营和劳务输出。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挂包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水畲族村不断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严格遵循“六步工作法”,有效发挥组织“目标管理”和个人“设岗定责”的良好机制,充分调动人和组织作用,全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历史人文】青水畲族村人口居住较为复杂,传说原有金、易、黄、蔡、王、郑、钟等姓氏,后相继迁走,现主要有钟、郑、陈等姓。语言较为丰富,但以青水话居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澄江永宁桥·古戏台是青水畲族村的一大民俗景观,距今有三百多年历史,独特的廊桥风格,罕见的戏台结构、灵验的宗教神象等潜移默化地牵连着畲汉人民的心,每逢初一、十五香火兴旺,农历三月初七、七月初一,盛大民俗庙会和重要祈祷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至今仍在沿袭。 【产业发展】立足本村实际,用足用活,用好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强农惠农政策,充分发挥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人和组织八个方面作用,带领全体村民着力实施“八大片区”烟叶、蔬菜基地,5000亩丰产林基地,和1800亩毛竹丰产林基地。近年来,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形式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通过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推广种植“烟-优质稻-莴苣”模式1000多亩,建立以发展优质莴苣、夏阳白为主的“绿色环保无公害”的优质蔬菜种植生产基地和优质订单烟叶生产基地,并通过祥云、永宁等蔬菜合作社的带动下,拓宽销售市场,降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基础设施完善】近年来,通过土地整理,烟基建设、水利建设、田间道路水泥硬化等惠农项目,农业基础设施、人民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建设集镇北区新村规划点,加大三清六改环境整治力度,现有垃圾池9口,沼气池70口,完成改水3处,改厕20个,改厨30户,改圈30个,建设集镇健身体育广场,居民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整合集镇优势,建成3000平方米农贸市场,共完成土地平整面积350多亩,水利建设6.3千米,使全村农田的防洪、防涝,引水,灌溉设施不断完善,为改善畲乡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提供了便利,为农民发展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截止2012年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100%,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4%。在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工作中,青水畲族村共发放宣传单1000份,张贴宣传海报30张,悬挂横幅5条,并在村广播上播放相关法规、政策、文件。 目前,青水畲族村在-会议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持续加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促进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
百芑坵村 |
百芑坵畲族村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公里,全村总人口160户707人,其中畲族人口占60%。现有耕地面积786亩,山林面积3150亩,其中竹林面积300亩,果园面积210亩。2012年村财收入3.1万元,主要来源于烟叶回利和林地使用费征收,各级支持帮扶资金 1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9380元,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烟叶、蔬菜、山地养鸡等。近年来,极引导农户种植烟叶、蔬菜、红辣椒等农作物,全村共种植烟叶289亩,产值105万元,种植飞桥莴苣、红辣椒等反季节蔬菜200亩,创产值70万元。2012年度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
汀海村 |
汀海畲族村位于青水畲族乡南端与大田泼水交界,海拔85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建设中的泉三高速公路桃源连接口8公里。全村分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142户592人,畲族人口占66%以上。村党支部共有党员28名。现有耕地面积667亩,大多为山陇田;林地面积有5329亩,其中,用材林面积4224亩,竹林面积720亩,小径竹150亩,果园面积235亩。在新农村建设中,汀海畲族村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充分发挥村党支部领导核心等人和组织八个方面作用,按照“六步工作法”程序,实行“一率七、七带一”,率领其他组织和队伍带动群众共同建设新农村。村里于2007年成立了饼业协会,全村50%的农户外出从事绿豆饼加工,遍布全国7个省,36个县、市,2012年实现产值800多万元,利润100多万元。种植莴苣、玉米等反季节蔬菜410亩,创产值164万元;2012年全村生产总值64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030元。 |
三房村 |
三房畲族村依山傍水,环境优美,是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三房畲族村位于永安市东南部,海拔720米,距乡集镇所在地7公里,分三房、乌坑两个自然村。全村六个村民小组,共301户,1323人,其中畲族人口7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3%,总面积13397.6亩,全村有耕地面积1715亩,其中竹林面积1750亩,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农民主要收入来源有经济来种植粮食、烟叶、蔬菜、玉米及养殖业,全村有400多人外出务工、经商,是典型农业村。2011年村民人均收入8463元,村财收入4万元。 【历史人文】三房,原名“枫林祠”,据史载,宋代郑章光禄大夫于庆历二年(1042年)调征南闽,避隐避居与此,其三子分支到枫林(今三房),故村名三房,至今已有960多年的悠久历史。畲族钟姓约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从青水盖竹迁居乌坑,迄今390多年,“对襟衣”和“绣花五阔凤凰装”分别是男女性畲族传统最具代表性服装服饰特色文化。 【民俗文化新农村】三房畲族村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里人和组织的作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乡村文化美食,在不断壮大高山无公害蔬菜和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托民族村优势,大力挖掘、保护、整理民族文化,安仁桥戏馆“三月十五”民俗庙会节至今沿袭,是集宗教祭祀、民俗文化、戏剧演出、旅游观光的中心场所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黑狮、迎烛火灯、刺绣、剪纸、畲族山歌、编篾,文物古迹有钟氏宗祠,畲族福安堡、大月形、郑氏宗祠、兴贤祠。 |
罗溪村 |
罗溪畲族村是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地处青水畲族乡东北部,海拔750米,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分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有165户、709人、党员20名,其中畲族人口占33%。现有耕地780亩、山林2.3万亩,其中竹林152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烟叶、高山无公害蔬菜及高山铁观音茶叶种植、家禽养殖、外出务工、经商等。2010年实现村财收入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7568元。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罗溪畲族村注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农村基层党建助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层党建的良好格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不断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严格遵循“六步工作法”,有效发挥组织“目标管理”和个人“设岗定责”的良好机制,充分调动村党支部等八个方面人和组织作用。近年来,完成机耕道硬化4.3公里,实现洋面中心村机耕道基本硬化,修建水渠4700米,全村烟叶种植面积232亩,水稻种植面积450亩,玉米种植面积470亩,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680亩(复种),在白岩旗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全村新植茶叶面积202亩。近年来,安装路灯72盏,建新房57幢,建成沼气池32口,大大改善村民生活、居住环境。 目前,罗溪畲族村在-精神的指导和鼓舞下,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持续加强,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以烟、菜、茶为一体的支柱产业。罗溪人正朝着“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工作业绩、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机制、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领导班子”目标迈进,争取走在全省前列的、文明的、富裕的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强村。 |
沧海村 |
沧海畲族村是青水畲族乡九个少数民族村之一,位于永安市东南部,距永安市城区46公里、青水集镇1公里。全村总人口553人由3个村民小组组成,畲族人口占90%以上,平均海拔700米,总面积4129亩,拥有耕地面积560亩,山林面积2956亩,其中毛竹林面积251亩。村民收入主要来源:蔬菜、烟叶种植、个体运输及外出务工等。 【历史人文】沧海畲族村历史悠久,早期住有“田、孔、杨、蔡”四大姓,后杨家大发,就想方设法进行改溪,由此“溪变田、田变溪”,船可舟游,成为沧海之势,故取名“沧海”。自此,沧海有“十里澄江下、一碧武夷水”之誉。现居住在沧海的畲族钟姓于清乾隆二十年由青水汀海圆安坂和际头城楼厝两村开枝来沧海积庆祠居住,至今约240年。具有悠久历史的沧海村民风纯朴,是民俗文化相对集中的地方,畲乡早期的民俗文化、山歌文化、饮食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在这里得以较好的保存。 【村风村貌】2009年以来,在青水畲族乡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的基础上,村两委积极按照“三清六改”要求和“交通道路硬化、村居绿化美化、住宅楼房化、饮用水无害化、生活能源化、种植高效化”的标准,着力实施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目前,全村主干道和户间道水泥路全面硬化,村主干道安装路灯6盏,建成了一处农民休闲健身场所和1个门球场,全村共建沼气池54口,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5台,实现“上有太阳能,下有沼气池”。实现了村居整洁、环境优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 【古民居民俗文化新农村】沧海畲族村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化提升“168”党建工作机制为抓手,充分发挥村里人和组织的作用发展古民居民俗文化旅游、特色种养、乡村文化美食,在不断壮大高山无公害蔬菜和烟叶主导产业的同时,依托民族村优势,加大古民居的保护和开发,大力挖掘、保护、整理民族文化,着力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在整合优化上下功夫,在宣传推介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一批具有畲族特色的项目,形成畲村特色旅游品牌。逐步把沧海畲族村建设成融现代农业、乡村休闲、避暑度假、人文体验为一体的畲乡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龙吴村 |
龙吴村是青水畲族乡最大的行政村,全村有光坑、龙塘、吴教三个自然村,十四个村民小组,467户,总人口2256人,党员64名(其中预备党员3名)。全村土地面积15748亩,其中林业用地10920亩,耕地面积2200亩,竹林面积630亩。保留有闽王王审知之母徐氏夫人墓,罗兜祠、崇德祠、龙兴祠、长庆堂等古民居,古建筑文化、开闽文化等保存较好,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多年来,我村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目标,充分发挥人和组织八个方面作用,依托农业合作社,建立3000多亩的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基地采用合作社社员投资,专人指导,农户直接参与种植的方式进行示范,主要开展蔬菜新品种及配套生产技术的引进与开发,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在示范基地取得效益基础上,将有关的种苗与配套技术推广、辐射到全乡,提高全乡农户蔬菜生产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适销对路的高山无公害蔬菜,销往闽南市场,并逐步打开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蔬菜市场,年销售量达到2万多吨。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治理、河堤修复加固、田间沟渠、机耕路配套等工程,并规划多个新村建设点,做好古民居保护,进一步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实现村民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 |
三溪村 |
青水畲族乡三溪村距乡政府北侧13公里,毗邻国家级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是永安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有四个村民小组,117户,人口514人,全村总面积17228亩,其中有耕地面积587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发展“烟—稻—菜”农业模式。近年来,为切实改善我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抓好烟叶产业为重点,巩固烟叶种植面积600亩,属全市烟叶示范基地。2011年全村实现经济收入713.83万元,村财创收31.7万元,全村实现烟叶收入322万元,发展玉米300亩,创收60万元,经营高效毛竹3250亩,产值160万元,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411元,建立有线电视城乡联网,入户率100%,安装宽带25户。2011年度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
大坵村 |
青水畲族乡大坵村距乡政府北侧11公里,毗邻国家级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全村有七个村民小组,177户,人口709人,全村总面积16657亩,其中有耕地面积1189亩,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发展“烟—稻—菜”农业模式。近年来,为切实改善我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抓好烟叶产业为重点,巩固烟叶种植面积479亩。2012年全村实现经济收入652.87万元,村财创收11.8万元,全村实现烟叶收入257万元,发展玉米479亩,创收95.8万元,生猪出栏3000头,产值300万元,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362元,建立有线电视城乡联网,入户率100%,安装宽带20户。 |
早安村 |
青水畲族乡早安村距乡政府北部7.5公里,毗邻国家级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共有110户、人口410人,分成5个村民小组,现全村党员20人。有上早安、下早安两个自然村,为苏坑溪上游主干,建永公路通过两个村中,海拔670米,土地总面积20992亩,含耕地720亩;林地12500亩,林木蓄积量83233立方米,竹林1550亩,果园面积130亩。全村以农业为主,新兴有禽畜渔、果树等专业户。2012年村财收入8.7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8367元,农民收入主要靠种植业,发展“烟—稻—菜”农业模式。近年来,为切实改善我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大力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抓好烟叶产业为重点,巩固烟叶种植的同时加大对高山无公害蔬菜、林竹、养殖业的培养,发展玉米650亩,创收270万元,经营高效毛竹2758亩,产值160万元,做好以上产业的同时做好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工作,目前,全村共有100多人在外打工,约占主要劳动力的29%,建立有线电视城乡联网,入户率100%,安装宽带37户。 |
丰田村 |
青水畲族乡丰田村是革命老区村,位于天宝岩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海拔1043米。全村有下地、上山洋、三百寮、丰田洋等四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33人、179户,党员23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263亩,林地面积28356亩,其中竹林面积约1.2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348元,主要收入来源于务工经商、家禽畜养殖、竹山养羊、林竹业等。 丰田村与东井村、际头村、黄景山村、青水村、百芑坵村、汀海村、三房村、罗溪村、沧海村、龙吴村、三溪村、大坵村、早安村、炉坵村、新村村、柯山村、谷坪村、龙头村、过坑村相邻。 |
炉坵村 |
炉坵村地处青水畲族乡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7公里,海拔600米。全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59人、301户,劳力85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710亩,林地面积16500亩,其中竹林面积620亩,果园面积170亩。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种植烟叶、甜玉米、莴苣,常年种植烟叶1500亩,产量3700担。近年来,该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持续做好优质烟叶种植,大力发展烟后甜玉米栽培,发展烟-玉米-蔬菜高效种植模式,全力打造现代烟草示范村。 【特色人文】炉坵村因其土地耕作条件优越,林业、水利、矿产资源丰富,吸引了槐南、大田、南安等多地农民到此定居谋生,扎根繁衍,属移民村,村内有罗、朱、洪、刘、陈等10多个姓氏。先辈时期,各家都属他乡之客,虽互不相识,但在一起生产生活,渐渐产生共同的语言“炉坵方言”,各姓氏相互通婚,形成了来自东西南北,但彼此都是“一家人”的亲情。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信任,由此形成了诚实善良、勤劳简朴、宽厚待人、热情好客的淳厚民风。 【高效经济】炉坵村是青水乡发展烟草种植的第一村,该村紧紧抓住这一支柱产业,争取烟基、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时项目,投入685万元改造沟、路、渠,改善了农民的耕作条件;同时按照优质烟生产目标,建设密集式烤房65座,推广镀锌管可拆卸棚36个,2013年全村烤烟产值588万元,人均4700元。在做好烟叶这一篇文章的同时,大力提高复种指数,发展烟后甜玉米种植,推广烟-玉米-蔬菜高效栽培模式,耕地年产值高达1万元以上。 |
新村村 |
新村村距离青水畲族乡政府所在地24公里,海拔650米,共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97人,65户,全村党员数11名,林地面积7176亩,其中毛竹林面积800亩,果园面积20亩,耕地面积576亩,有煤矿资源。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于烟叶等农副产品销售和外出务工。 新村村与东井村、际头村、黄景山村、青水村、百芑坵村、汀海村、三房村、罗溪村、沧海村、龙吴村、三溪村、大坵村、早安村、丰田村、炉坵村、柯山村、谷坪村、龙头村、过坑村相邻。 |
柯山村 |
柯山畲族村位于青水畲族乡的北部,2007年6月依法确立为少数民族村,是青水畲族乡较边远,又是国家级天宝岩自然保护区唯一的少数民族社区村。村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8公里,平均海拔860米。全村有柯山、北溪、蕉坑三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户352人,有党员13名,畲族人口126人。位于“将军山”与“天塘”雄伟壮观、风景秀丽的大山下,全村有山地面积25804亩,其中笋竹两用毛竹林6142亩,小径竹560亩,天宝岩辖区面积5094亩。 【特色人文】 柯山畲族村因其林业资源丰富,吸引周边多地农民到此定居谋生,扎根繁衍,属移民村,村内有蓝、魏、蒋、黄等姓氏。先辈时期,各家都属他乡之客,虽互不相识,但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便往来频繁,有了共通的情感。如遇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更是热闹一番,几乎是全村同乐,不分彼此。由此也形成了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不分男女,世代沿袭。随着畲族人口的增多,比例增加,于2007年6月依法申请确立为少数民族村。 【生态经济】该村紧紧依靠地理位置和林竹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科学的采伐毛竹,与合理的挖笋、做笋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高山村毛竹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一步将依托天宝岩社区村的优势发展旅游业,以生态旅游为主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
谷坪村 |
谷坪村位于青水畲族乡北部,地处青水高海拔山区,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南部,谷坪与莘口镇隔山相望。土地总面积9279.4亩,主要小溪流2条,溪流线总长约6公里,水域面积约100多亩。现有人口168人(201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户籍人口),户数共48户。全村1个自然村,分为2个村民小组。地形地貌及特征,地势属崇山峻岭,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为主,地貌类型种类齐全,植被丰富。耕地560.88亩,山地面积0.3万亩,其中森林面积0.32万亩,毛竹林面积0.23万亩,森林覆盖率96%,水源丰富。非林地种植桂花10户,面积93亩。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盛产水稻,适合种植高山有机茶叶、笋干和山珍等农作物产品,经济以农业为主。无法使用机械化。无种植烟草村。无种植蔬菜户。2012年农业总产值180万元,村集体经济自有收入3万元(主要毛竹山发包上缴3万),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8411元。现发展种植茶叶面积300多亩,在村部附近建设生产茶叶厂房2处,年成品茶叶产销量(散装)约6000斤。建设安全饮用水工程,全村农户已安装自来水, 2013年计划改造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文化遗产,发现“古石碑”一块,古民居2座。2009年,被青水信用社评为“信用村”称号。今后,谷坪村的区域优势和环境状况将得到提升和改善。在发展茶业、茶籽业、花卉业等项目有较好前景。 |
龙头村 |
龙头村地处青水畲族乡西南部,距离永安市区36公里,距青水畲族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平均海拔680米。全村4个村民小组,68户309人口,党员20个。全村土地面积29542亩,其中:耕地面积550亩、林地面积26152亩。近年来,该村开拓思路,创新观念,挖掘特色,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把生态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引入新资金、新思想、新风气,全力打造海西生态旅游村。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22.15万元,其中村财收入1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183元,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烟叶、旅游服务、外出务工等。 【特色人文】 龙头村因其土地耕作条件优越,林业资源丰富,吸引周边多地农民到此定居谋生,扎根繁衍,属移民村,村内有罗、陈、吴等个姓氏。先辈时期,各家都属他乡之客,虽互不相识,但有共通的情感,也为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便往来频繁,大家共执信任和亲和,凡来访者皆尊之为客、携之为友、近之为亲,呼朋唤友,酒酣而归。如遇逢年过节和喜庆之日,更是热闹一番,几乎是全村同乐,不分彼此。由此也形成了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不分男女,世代沿袭。 【生态经济】自天宝岩龙头谷生态旅游开发以来,该村紧紧抓住这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机遇,以生态旅游服务为中心,在餐饮、住宿、土特产经营、旅游产品销售等方面施展拳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现有福建省乡村旅游品牌森林人家3家,生态产业合作社1个。通过加强生态文明村宣传教育,组织相关从业人员参加旅游服务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升,生态旅游蛋糕将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
过坑村 |
过坑村地处青水畲族乡中部,距离永安市区67公里,距青水畲族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平均海拔720米,为永安市新农村建设推进村。全村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25户961人口,党员32名。201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10015元,耕地面积1185亩,林地面积7005亩。该村自来水入户225户,达到100%,现有户用沼气池61口,实行旱厕改造125户。为了村民医疗的需要,修缮了一个设备齐全村卫生室一个,2012全村合作医疗参合率100%。近年来,该村着力培育骨干产业,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历史人文】 过坑村历史悠久,现住有“陈、林、郑”三大姓。村内的林氏崇德堂始建于皇明洪武年间,系比干后裔林氏满六公所建,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子孙遍布各地。正房造型美观,正厅的两旁书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它激励着林氏的后人,并以此作为家训。崇德堂的屋后有棵千年水杉,高大挺拔,古人有诗赞道“参天乔木阴翁林,攫雾拿云黛色深。拔地根盘千岁古,团团如盖挺千寻。” 【村企共建新农村】过坑村主导产业以种植茶叶、烟叶和反季节蔬菜为主,目前,全村种植茶叶面积5000亩,烟叶780亩,反季节蔬菜680亩。村内现有三明市知名茶叶企业---天宝岩茶叶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办以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方式,带动了永安市青水周边500多户农民发展茶叶种植,面积达4000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