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头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前头社区系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一个行政社区, 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位于丰泽区东北部,在秀丽桃花山森林公园南面,东与洛阳江接壤,西靠安吉路,北距2008年农运会会馆约1公里,距区政府3公里。
【社区与居民】社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社区人口达1032人,258户,辖2个自然村(前头、东头),6个居民小组。拥有一流的社区管理;拥有娱乐休闲场所(桃花山休闲山庄);道路、给排水、绿化、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日趋配套;前头社区安置地新型住宅小区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和人文环境。
【社区风貌】前头社区拥有悠久的文体传统,社区现设有南音社、舞蹈队、腰鼓队、车鼓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其中舞蹈队、腰鼓队多次代表街道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社区篮球队在每年街道举办的春节篮球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
【建筑景观】前头社区在1887年间由蔡汉章集资建一座东门外唯一一所公办小学,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活动场地约250平方米,解放后改为东星中心小学。在1830年间前头村民集资建一座妈祖宫面积约85平方米,在0被破坏,于1979年重新修复一新。
【物产经济】前头社区物产丰富,近海养殖业是社区的支柱性产业,辖区内拥1000多亩的有近海养殖滩涂,专出产大蛏、海蛎及蛏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创收上千万;另外,前头社区还是一个龙眼之乡,社区家家户户种植龙眼,全社区拥有龙眼树上万株,年产量近百万斤。热情、开放的前头社区欢迎境内外客商和社会各届朋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展鸿图!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03006 | 362000 | -- | 查看 前头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屿社区 |
金屿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金屿社区系丰泽区城东街道最东边沿的自然村(社区),东边是洛阳江畔,西靠安吉路,南与凤屿社区相邻,北接万安开发区,距洛阳古桥只2公里,离324国道才1公里,处于一场一馆东北位置。 【村落与居民】社区面积2平方公里,原为一座孤岛,形似鲤鱼咀,居住分为三部份,即旧岛、黄屿山、过桥。居住董、何两姓,700多户人家,近3000人口,董姓约2500人,何姓约100多人,共分为6个居民小组。 【历史人物】董姓先祖世兴公,官任北宋期间柱国太尉,官号银清,有银清柱国之说。 【建筑景观】金屿社区现存的景观有盘光亭、盘光塔两处古建筑物。盘光亭是南宋宝佑年间,僧道询募建一桥名曰:“盘光桥”,盘光桥是一座梁式石墩建成的大石桥,共有八十四孔桥墩,比洛阳桥建筑时间早,后建成洛阳桥后,有“七十三八十四”之说,意思是说洛阳桥只有七十三孔,而盘光桥却有八十四孔之多,比洛阳桥还多出十一孔,同时与洛阳桥隔海相望,如两条彩虹,又有“洛阳双虹”之说,是原洛阳八景之一,原立有一石碑,刻有字径三尺余,字深二寸“盘光桥”三字,后建海堤时被毁,盘光亭是为当时过桥人休息所建造,现址尚在,而盘光桥建筑乌屿防海堤时被埋。盘光塔现定为市级保护文物,在社区居委会东面。 【物产经济】原村落居民以打鱼为生,因洛阳江畔多产鲫鱼,洛江鲫鱼肉肥味甜,含有丰富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固有“洛江鲫吃了爽半死”之说,即夸洛江鲫鱼的味美。70年代建造南、北两条海堤,且海水逐年污染严重,现居民大多外出务工。 |
泉铁社区 |
泉铁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泉铁社区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南部,地处324国道两边。西邻新前社区,北邻霞美社区,距离中心市区约7公里。 【居落和居民】生活区内占地面积42亩,居民居住集中,是典型单位型社区,共居住510户人家,总人口数1300人,划分8个居民小组。 【建筑景观】辖区内建筑是典型住宅单元楼12幢、有耸立公司机关大楼1幢,有居民健身路径一处,居民活动室一座,社区内环境优美、整洁,绿化面积达70%。 【社区获得荣誉】泉铁社区2004年被丰泽区委、区政府授予2004年创卫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被丰泽区环保局、文明办、民政局授予“绿色社区” 荣誉称号。2006年被泉州市环保局授予“绿色社区”荣誉称号。 【物产经济】泉铁社区属铁路运输企业,也是泉州唯一通往省内省外一条铁路。 |
东星社区 |
东星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东星社区系丰泽区城东街道辖区面积较大的社区之一,位于泉州市交通咽喉之地,坪山路、东湖街、324线国道在辖区内交汇,324线国道穿过玉塘小组,大坪山隧道连接线道路贯穿玉田、后园两个小组,高速公路贯穿刘墩、下石井两个小组,东与东海街道接壤,南联中心市区,北联火车站,邻接新前、埭头、霞美三个社区,距街道办事处1.5公里,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 【村落与居民】辖区面积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67人,842户,外来人口3600多人,辖6个自然小组,18个居民小组。 【居风居貌】东星社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积极拼搏、开拓创新,人民的生活水平日新月异,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道路基本达到硬化、亮化、绿化,小学、幼儿园、农贸市场、老人活动中心、警务室、卫生服务所、健身路径、篮球场、古榕树休闲场所等配套设施完善,腰鼓队、舞蹈队、什音队等各种文娱团队,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居民生活在一个和谐舒适的环境里。社区被市、区两级人民政府评为民主法示范社区,是丰泽区的文明市民学校示范点,泉州市优秀社区区警务室。 【历史人文】东星社区在明、清属晋江县三十八都及三十七都一部分。民国时期隶属晋江县东北乡,解放后自立为乡,于1958年撤乡为村,至今已有400多年。 【建筑景观】东星社区现留有清代晚期及民国期间古民居建筑10多处,砖雕、石雕、木雕资源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参天古榕,郁郁苍苍,蔚为壮观交融出村落特有的魅力。三棵古榕树纳入市园林保护,属二级保护植物,已有100多年。此外还有大坪山森林公园及桃花生态自然保护区,大坪山海拔高程130.8米,自然景观丰富,在大坪山南麓有成片茂盛的天然亚热带森林。山上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及灌木丛。雄伟壮观的郑成功青铜塑像,巍然峙立的大坪山之巅。登高远眺,西向俯瞰,整个泉州城区尽收眼底。桃花山,奇山异石众多,植被完好,动植物各类纷繁,具有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区系南北兼容,自然植被成为景区一大独特的景观,还是候鸟越冬迁移的栖息地,现已发现鸟类100多种。 【物产经济】东星社区现有传统产业树脂工艺、机械配件、服装、纺织,省级高新科技电子、电机、陶粒等企业多家,产品出口欧美及中东、东南亚30多个国家和地区。 |
庄任社区 |
庄任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本社区系丰泽区城东街道最大的自然村(社区),东至安吉路,西邻城东中学及华侨大学,南是海峡体育中心的一场一馆,北则为洛江科技园,沈海高速公路穿村而过,国道324线擦边而去。离泉州火车站只2公里,去泉州古刺桐港(后渚)汽车只半小时,公交车直达城区闹市。 【村容村貌】 社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居住着庄、林两姓,800来户人家,近3200人口,庄姓约300人,余者均林氏,划分为18个居民小组,此地自北向南伸入海中,形似半月弧状,古人谓之“锦蛇冲浪”。历代先民数次在半岛两侧围海造田数千亩,得以生息,今在这片土地上筑起高楼大厦,美景将显眼前。 【历史人物】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此地离古城仅6公里,南宋是泉州的鼎盛期,庄任也随之兴起,但没实录可查。庄氏较早定居庄任,古称浔阳、庄浔。明万历壬辰(1592)科庄志传登武进士、官、广西都司佥书等职;万历丙午(1606)科张朝纲登举人,丙辰(1616)科登进士,授丽水令等职,扣赠户部主事;正德六年(1511)曾、林、陈、许从漳州龙海九部徙居庄任,林遁斋是其中之一为庄任林氏始祖他的第七世孙林简士在雍正癸卯(1923)科登举人,乾隆丙长(1736)科登进士授国子监典簿加一级。 【建筑景观】 庄姓有庄氏的宗祠和神宫——真人所居,林姓也有自己的宗祠和全美宫。现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筑50多座,但都破落居多(现就)以张朝纲府第、林简士故居较为独特。二战后盖起的洋楼也颇有名气,如侨胞林料目的走马楼。改革开放后盖的三五层房比比皆是。 【物产经济】 童谣曰:洛阳桥好栏杆,庄任好大蛏,城里好美查某(少女)间。此谣显示出庄任盛产大蛏,蛏味极其鲜美,富含蛋白质,营养价值高,对人体健康大有益。 |
霞美社区 |
霞美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霞美社区隶属于丰泽区城东街道,位于该街道中部,北接国道324线,南临雪花啤酒厂、东星社区,东连浔美工业聚集区,西与泉州火车站机务段毗邻,距中心市区5公里,社区主要通道入口与324线衔接通往周边社区。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现人口1700多人,470户,7个居民小组。 【村风村貌】社区原村民古代以农耕为主,兼之从事手工劳动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村民勤劳聪慧,民风淳朴,子孙后裔秉承祖德凭藉才智,艰苦创业,繁荣家乡,社区风貌日渐更新。 【历史人文】霞美旧属晋江县管辖,旧称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三十七都皇迹铺龙美境下尾乡,简称泉州东门外下尾,建国时称东星乡下尾村,公社化时为下尾大队,恢复行政建制后定名霞美行政村。于2003年4月18日改制为现社区。霞美所在地的自然位置历史上系滨海僻地,历经沧桑,陆地延伸,遂为内陆。明代末期,济阳衍派之蔡姓,南阳衍派之白姓,颖川衍派之陈姓先后徒入启基繁衍,三姓后裔和睦相处,共同垦殖结为村落至今已三百余年。建国后,霞美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经济,重视兴办学校教育,文化素质普遍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逐年增多,其学成之后投身社会、报效国家,各有建树。为此霞美社会地位日高,社会面貌改观。 【建筑景观】霞美社区境内现存具有闽南建筑特色明清年代古民居十余座,系按闽南古民居“皇宫式”的“五开间”、“三开间”格制构建,坐落有序,层叠分明,接此邻毗,不失闽南乡村风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泉州啤酒厂、泉州火车站相继落成于霞美境内,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与经济幅射效果的促进街坊,店面、农贸市场应运而生,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甚是繁荣,原始的霞美村落走向繁华的生态型社区。 |
浔美社区 |
浔美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浔美村是泉州市丰泽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位于泉州东门外城东街道浔江之滨,这里地处清源迥龙余脉,依山傍海,山光水色,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浔美村历史悠久,唐宋时就已开发,至今已逾千余年。这里原与乌屿、庄任隔海向望,村东与后渚港隔海向望。 【村落与居民】浔美村于2003年4月完成“村改社区”,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现全社区常住人口2000多人,500多户,外来人口1万多人,辖11个居民小组。 【历史人文】浔美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海丝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内涵,作为一处人文荟萃、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古村,至今它仍然折射着耀眼的光辉。 浔美村在唐、宋时已开发,至今它有千余年历史。宋代浔美渡头铺、一铺管辖三个村落(浔美村、洋坑后村、霞路村)。 “文革”时,在洋坑后曾挖到洋人居住遗址,古时外国人曾在此居住过,从洋坑后经后巷街直延伸到普济桥渡。当时后巷街栈房林立,古代曾是中外商贸之聚散地,也是商贸海交重镇,是泉州港一个重要海外交通港口。 建于宋代的“美山青莲寺”,坐落在晋江三十七都渡头铺浔美海边,初名“观音殿”,宋初改为“普济观音寺”,南宋改为“美山青莲寺”。该寺原属泉州崇福寺管辖,据称,它与浙江南海普陀山有千丝万缕联系,寺里尚有楹联可为证:“浔海潮通南海水,美山地接雪山春。” 建于清代的“美山古地”,俗名“王公宫”。该寺由万初斋公建,十一世孙万正色再次扩建,后更名为“美山古地”,奉祀陈三五娘及其兄弟。万正色任福建提督时曾增建檀樾祠(现被定为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明代的“李晋澄祠”,俗名“老爹公宫”,奉祀李晋澄。宫前存有一石碑,由官任闽浙赣三省巡按、晋江下行村人、探花张瑞文撰文,地方官及乡亲为其立碑,碑名曰“晋澄李先生生祠碑记”(碑现存村口大榕树下,被定为泉州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宋代的“阿爷公宫”。历代以来(从宋至清末),宫前为人们每年八月十八日涨潮时的观潮处,诗人潘希逸有诗为证(浔江观潮诗)。 浔美村人杰地灵,从古至今,英才辈出,人才济济,是“宫保提督”万正色的故乡。康熙十七年万正色因平岳洲叛乱有功,受封“宫保提督”,万正色一生有三大功劳:一、修洛阳桥;二、疏浚八卦沟;三、建晋江会馆。现尚有《提督福建全军军务宫保万公惠乡碑记》存浔美村檀樾祠前(碑被定为泉州市第五批保护单位)。 【建筑景观】浔美村现留有唐代以来古建筑10多座,村中祠堂、老街、旧巷、古寺、洋楼散落于村落,有唐代“万仙妃庙”、“万氏家庙”、清代古大厝、海乾古大厝、万正色古大厝、普济桥渡等古建筑,现存古建筑精美至极,使人眼花缭乱。 【物产经济】浔美村依山傍海,水陆交通方便,以前主要以农业为生,兼讨海、种植果林。宋、元、明、清时浔美曾是福建省四大盐场之一。现在,随着泉州市城市东扩,浔美工业区的开发建设,社区居民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居民收入和集体收入迅猛发展,至2006年底,居财收入已达350万元,每年用于发放村民福利分红及老年人养老金达250万元。 |
前头社区 |
前头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前头社区系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一个行政社区, 交通便捷,区位优越,位于丰泽区东北部,在秀丽桃花山森林公园南面,东与洛阳江接壤,西靠安吉路,北距2008年农运会会馆约1公里,距区政府3公里。 【社区与居民】社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全社区人口达1032人,258户,辖2个自然村(前头、东头),6个居民小组。拥有一流的社区管理;拥有娱乐休闲场所(桃花山休闲山庄);道路、给排水、绿化、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日趋配套;前头社区安置地新型住宅小区给人们提供了优良的生活和人文环境。 【社区风貌】前头社区拥有悠久的文体传统,社区现设有南音社、舞蹈队、腰鼓队、车鼓队、篮球队等文体队伍,其中舞蹈队、腰鼓队多次代表街道参加市、区举办的各种活动、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社区篮球队在每年街道举办的春节篮球比赛中成绩名列前茅。 【建筑景观】前头社区在1887年间由蔡汉章集资建一座东门外唯一一所公办小学,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活动场地约250平方米,解放后改为东星中心小学。在1830年间前头村民集资建一座妈祖宫面积约85平方米,在0被破坏,于1979年重新修复一新。 【物产经济】前头社区物产丰富,近海养殖业是社区的支柱性产业,辖区内拥1000多亩的有近海养殖滩涂,专出产大蛏、海蛎及蛏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年创收上千万;另外,前头社区还是一个龙眼之乡,社区家家户户种植龙眼,全社区拥有龙眼树上万株,年产量近百万斤。热情、开放的前头社区欢迎境内外客商和社会各届朋友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兴业、共展鸿图! |
埭头社区 |
埭头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埭头社区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东南部,依山伴海,西接霞美社区,东临前头社区,南与桃花山接壤,北邻区级浔美开发区,分别距高速公路泉州入口处4公里,离泉州火车站2公里,距泉州市中心6公里,距后渚港5公里,距洛江区行政广场4公里。社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现全社区人口达1950人,540户,管辖3个自然村,4个居民小组。 【村风村貌】埭头社区是泉州市汽车配件产业的发源地之一,在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汽配产业的第一腾飞,带动周边一些村落的共同繁荣的局面,同时,埭头村也被评为省级文明村。如今,汽配、摩托车配件仍然是社区的经济支柱。 【历史人文】埭头旧属泉州府管辖,各自然村均有历史悠久的宫庙、宗祠、祖厝。居委会所在地玉兰村,现有80%的人口姓蔡,据说是建造洛阳桥的宋代政治家、文学家蔡襄大学士的后代,设有福建省蔡襄学术研究会玉兰分会,与海内外蔡氏宗亲有着密切联系。 【建筑景观】埭头社区依山伴海,南面的桃花山目前已建成了市级森林公园,景色贻人,是休闲的好场所。 【物产经济】随着大泉州东扩及城东商贸新区建设的推进,社区面临新一轮腾飞的历史机遇。 |
新前社区 |
新前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新前社区系泉州市丰泽区城东街道西片区域一独立行政社区,辖区毗邻324国道、泉州火车站,背靠风景优美的名胜景区清源山,地理环境优美,交通相当便捷。 【村落与居民】社区共有居民285户,总人口1081人,辖区面积2.8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5个居民小组。 【村风村貌】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街道党工委等上级的关怀支持下,在社区党支部的直接领导下,社区各项建设蓬勃发展,村容村貌得到大为改善,得到上级的肯定,获得了不少殊荣,二00三年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宽裕型文明村”。近两年的文明创建工作更是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先后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绿色社区”以及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第四届、第五届“文明社区”和“敬老模范社区”、“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等。社区建立了一个运行高效的组织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组织领导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和管理机制,形成了社区支部领导全社区干群同创共建的合力,统一认识,促进了文明社区的持续发展。 【历史人文】新前村的历史由来是,解放后1950年基层建政前由内山、黄林、玉塘、新埔、碗瑶、后路、新厝头、城东、前林、南埔等10个自然村组建新前乡人民政府,并成立农会。当时总人口达2000多人,乡政府办公地点设在新埔村和人大楼,隶属于晋江县第四区公所管辖,晋江县第四区公所于1951年从东尾村迁来内山村,借用内山村华侨三幢大楼为办公地点,至1958年晋江县第四区公所被合并到河市区。新前村长期以来的党支部书记均为黄林内山村人担任。随着社会发展和体制的改变,内山、黄林被划为独立的一个行政村并命名为新前村。二00四年八月响应区政府的号召,新前村作为区政府23个“村改社区”村落之一被改为现新前社区。 【建筑景观】新前社区历史留下的古建筑至今已不多了,由于近年的“人居环境大整治”社区原有的破旧房屋均被拆迁整治,社区原有的破旧房屋均被拆迁整改,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居民群众都自建新居。 【物产经济】新前社区系由新前村改制而来,目前尚有果树龙眼果林几十亩和林地六百多亩。 |
西福社区 |
西福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西福社区系丰泽区城东街道的一个社区,位于丰泽区城东街道北侧,与国立华侨大学、福建省二级达标城东中学为邻,有便捷的交通环境:324国道从社区西侧经过、福厦高速公路泉州入口处距离社区100米;5分钟可以到达泉州汽车东站、10分钟泉州火车站。 【村落与居民】社区面积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86人,598户,12个居民小组。 【村风村貌】村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明、清期间,就有村塾,即私塾,用以教育村中子弟。一九二八年,即创办鹤山小学,距今将有八十年的历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家乡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了文娱小组,南音小组,车鼓队、高跷队,配合各时期的政治中心任务进行宣传演唱,还几次到市里参加区组织的踩街活动,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西福背山面海,福泉古大道从左侧经过,自古以来,就是个风景秀丽、交通便利的好地方。原村貌地形呈眠牛状,西福祠堂大门对联为:“西周钜鹿光先世,福地眠牛裕后昆”。下联就把西福“眠牛”的地形嵌入。 【历史人文】西福魏氏始姐魏九郎乃唐朝名相魏徵的廿三世孙,入元,无兵攻陷兴化城,魏氏族人举义反元,蒙难。魏九郎逃入泉州,在晋江县东门外前林村肇居,后迁西福, 西福村即有魏姓。在魏氏入住之前,已有颜姓、吴姓、陈姓、邱姓等族姓聚居。后因战乱及时疫,逃的逃、死的死,至时朝中后期,除魏氏一部分人坚持留下艰辛发展外,其余各姓因人丁式微皆搬迁外地。村中至今留有颜厝厅、颜厝井、吴厝埕、陈厝墓、邱公妈宫等古迹。从此以后,西福仅存魏姓一族居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发展,现居住本村的居民已达二千一百人左右,成为城东的一个大姓。魏九郎墓原葬在华大校园,保护完好,二OO一年获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迁城东社区碗密自然村后的凤冠山。西福魏氏家庙建于明永乐年间,雄伟壮观,保护完好,也于二OO一年获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福建省及泉州市的名祠。明朝中期以后,西福魏氏人文蔚起,明、清之间,先后有十来人中进士及举人,在家庙立有牌匾。 【建筑景观】建筑景观可分为旧村与新村两部分,其建筑结构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时代特点。旧村,是清末民初建筑的古大厝,自上而下约有八九排,每排有十来座三开张或五开张的古大厝,间隔有序,层次分明。屋脊对屋脊,排列整齐,排水沟的设置畅通科学,一般有二米多宽,或明沟或暗沟,都便于疏通。现在站在村前,观赏这些建筑,整齐壮观,实合人叹为观止!旧村中矗立着大小不一的洋楼,约有十来座,那是抗战前及抗战后海外华侨在家乡建设的洋楼。新村,有数十座的现代化建筑的楼房,这些是村民因改革开放后生活提高,或国家建设动用旧宅迁建形成的,给西福显得焕然一新的新面貌。为了挡风,先人还在村后的风口处,种下榕树,现枝繁叶茂,已有三百多年的树龄了。 【物产经济】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00亩集体土地、2000多亩山林地、85亩城中村期待您来共同开发利用;还有良好的休闲场所:群生水库钓鱼区、400亩果树生态园、千亩半原始山林紧接国家级名胜清源山风境区。 |
凤屿社区 |
凤屿社区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凤屿社区系丰泽区城东街道人口第二大社区;地处洛阳江畔,北邻洛江万安开发区,西邻浔美工业区,南向后渚港。原是一个孤岛,现由城东南北海堤环绕社区,形成现在的半岛,海岸线3000多米,距离中心市区约6公里,风景秀丽宜人,是旅游休闲垂钓的胜地。 [村落和居民]社区土地面积2500多亩(含滩涂面积),现全社区人口2935人,784户,6个居民小组。 [历史人文]凤屿社区旧属晋江县管辖,旧称福建晋江县东门外38都万安埔金屿乡,(今城东街道凤屿社区——乌屿)。凤屿(王氏)始祖在明朝皇帝成化二十三年入闽,定居乌屿繁衍,至今已有500多年。凤屿社区为清代翰林——王式文的故乡。 [建筑景观]凤屿社区现留有明朝古庙一座,名曰“昭宝宫”,供奉唐朝名将张巡将军像(取名武安尊王)。 “继盛公”王姓定居乌屿岛(原小岛有曾、陈、杨、何、周、刘、董姓),曾姓有十八个大富翁(长者)曾磐亲手建造乌屿桥、亭、塔,另北堤桥头立一块大石碑刻三个大字“磐光桥”莆田书。亭柱刻四个大字“下马过桥”,还有举人庄俊元题词(官头庄人氏): 凤江常见水消消,磐光昼夜去还潮。 波江坪现鱼鸟动,浪里尚见拉舟摇。 只恨源山生不接,那堪隔断筑商桥。 于今亭塔风雨落,可怜曾公建此桥。 1972——1974南北两堤建成,现交通便捷。 [物产经济]凤屿社区原是省红蟹盛产基地。水产品还有洛江“子鱼”、蚵、蛏、海虫、血鱼等。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