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坪社区
东海街道大坪社区位于泉州市区东侧的大坪山上,登高望远,可鸟瞰泉州,将泉山晋水尽收眼底。辖区东连大小桃花山,西临灵山圣墓,与坪山路立交桥,南至千亿山庄,北与城东东星社区相连,面积约126公顷,由大坪、大山边两个自然村落组成,社区设五个居民小组,250户,常住人口927人,是丰泽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社区居民种植的“大坪小白菜”驰名于泉州市区。
随着泉州经济的繁荣发展,市区东扩步伐不断加快,大坪山在95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清源山风景保护区,相对制约了大坪工业的发展。当前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班子成员明确责任,坚持以-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在上级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结合社区实际,以即将建成的郑成功塑像和大坪山植物公园、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为契机,依托大坪山顶独特的观光地理位置,抓住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机遇,在山顶开发大排档、夜景、观光、休闲资源。同时引导居民走科学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的道路,打响“大坪小白菜”的知名品牌,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今日的大坪交通便捷,坪山路与324国道立交桥就在门口,离泉州火车站只有1公里,今年“村改居”后,社区加大资金投入到人居环境大整治中,对主干道进行绿化、硬化和路灯亮化等工程建设。丰富的社区文化,良好的治安秩序,为开发旅游休闲观光资源创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03007 | 362000 | -- | 查看 大坪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坪社区 |
大坪社区 东海街道大坪社区位于泉州市区东侧的大坪山上,登高望远,可鸟瞰泉州,将泉山晋水尽收眼底。辖区东连大小桃花山,西临灵山圣墓,与坪山路立交桥,南至千亿山庄,北与城东东星社区相连,面积约126公顷,由大坪、大山边两个自然村落组成,社区设五个居民小组,250户,常住人口927人,是丰泽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聚居地,社区居民种植的“大坪小白菜”驰名于泉州市区。 随着泉州经济的繁荣发展,市区东扩步伐不断加快,大坪山在95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清源山风景保护区,相对制约了大坪工业的发展。当前社区党支部、居委会班子成员明确责任,坚持以-精神为指导,努力实践“-”,在上级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指导下,结合社区实际,以即将建成的郑成功塑像和大坪山植物公园、森林公园规划建设为契机,依托大坪山顶独特的观光地理位置,抓住发展第三产业的良好机遇,在山顶开发大排档、夜景、观光、休闲资源。同时引导居民走科学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的道路,打响“大坪小白菜”的知名品牌,增加群众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今日的大坪交通便捷,坪山路与324国道立交桥就在门口,离泉州火车站只有1公里,今年“村改居”后,社区加大资金投入到人居环境大整治中,对主干道进行绿化、硬化和路灯亮化等工程建设。丰富的社区文化,良好的治安秩序,为开发旅游休闲观光资源创造了优越的投资环境。 |
后厝社区 |
后厝社区 丰泽区东海街道后厝社区地处晋江下游北岸,背靠东海滨城,辖区面积近壹平方公里左右,下辖五金、电镀、包袋、纸箱、树脂工艺等化工材料厂近50家以上,常住人口近800人,外来人口4000人左右,社区年收入达50万元以上,人均收入6400元,该社区交通、通讯便捷,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
宝山社区 |
宝山社区位于泉州市区东郊,北依桃花山,南、东、西、临宝珊花园、东海滨城、后渚港,全社区总面积6.3平方公里,辖10个居民小组,常住总人口3800人,党员81人,人均耕地面积0.2亩。 宝山社区在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建设、宽裕型文明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辖区内现有农业用地760亩,果林1500亩,一个农业观赏基地,其中:花卉、蔬菜、葡萄园150亩,10个禽畜、淡水养殖场。二个工业区(宝盖工业区、东宝工业区)引进企业63家,培育出联益、信益、华蓄、匹克、建邦等市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借助宝珊花园、东海滨城、疏港路沿街店铺引导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并形成以桃花山森林公园为载体,古刺桐港海丝人文景观、桃源山庄为一体的社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 在人居环境大整治中,完成了村间水泥道路37公里、完成自来水工程管道6公里、卫生设施、水冲式三化厕28座、卫生垃圾围56个、垃圾屋8个,垃圾埋填场1个,形成集清、扫、洗、运输、填埋的一条龙保洁体系。文化活动中心6座、公德堂3座、灯光球场7个、普通球场3个、10个风景池、15个花坛、一处休闲中心、5处林荫休闲活动场所,绿化环境面积6000平方米,实现了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环境优化,在全村各个角落建造,20座科教、文化、居务公开、活动宣传栏、12座公民道德宣传栏,构建形成“宣传、学习、教育、提高、服务”的文明传播网络。 今后宝山社区将加大社区环境整治力度,完善社区“六个一”工程,努力形成城郊型、田园风光型、生态型的新型社区。 |
法石社区 |
东海街道法石社区,俗称“石头街”,位于泉州湾畔疏港路中段,东至赖氨酸厂,西至沉州路,北至宝珊花园,南至中芸洲。辖区面积3平方公里,四个自然村民小组,2个新村,常住人口4389人,辖区内个体经济十分活跃,工厂企业100多家,流动人口近万人,是东海街道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社区。社区内拥有“海印寺”、“真武庙”、“文兴宫”、“长-”、“美山天后宫”等省、市级文明保护单位8处,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民俗文化资源,现被市政府定为“海丝”申报世遗的备考点之一,2002年向省政府申报为“历史文化名村”。 法石社区自2003年4月份挂牌成立以来,为推动“三大转变”的步伐,加强社区基础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社区内的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社区办公大楼设有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厅,健身房,室外健身路径;社区内有一所市级达标幼儿园,有幼托所、老人活动中心,有一所中学、一所大学,有商贸繁荣 的菜市场,有银行、超市、卫生保健所、医院,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社区。 法石社区设党总支部,党员近百人,同时还配套社区工会、妇联、共青团、老人协会、计生协会,组建社区治安巡逻队,城市建设管理组,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社区单位共驻共建的作用,逐步形成一个管理规范有序、治安秩序良好、环境整治优美、文体活动丰富、生活便利舒适的新型社区。 |
云山社区 |
云山社区 云山社区位于东海街道泉秀路北侧,因云麓山而得名,面积约3.5平方公里,包括企事业单位5个,1所中学、1所幼儿园、小集市3个,下辖3个居民小组,辖区常住人口、外来人口总数8200多人,党支部现有0正式党员67名,党员队伍性别比例、年轻化及学历水平都有较大改进。随着泉州市中心市区的东扩和城市基层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云山社区乘着机遇的“东风”,正不断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多年来,云山社区着力加强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院前、云鹿、田源3个居民小组及工业小区等的几条主干道路,进行各居民小组村间道路的硬化、排污、绿化等工程,并积极与市政部门协调,筹资建设了一条市政道路,配合形成社区境内泉州宝洲路、津淮街、泉秀路的交通网络。使呈“品”字型分布的3个居民小组,交通便捷,各居民小组均完成电网改造,大部分居民用上了放心电。现在水利改造工程正在紧张进行,社区的目标是让全部居民吃上放心水。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先后完成了东干渠、北渠、云鹿排洪沟的整治建设,为城市水利设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各居民小组改旧建新和村容村貌整治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云山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新一轮创业为动力,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地理和人文优势,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群众思想观念逐步革旧立新,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社会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在全面工作、经济指标、党建、计生、综治、调解、学习教育活动、居民文体活动等方面多次得到上级表彰。在迈向新的征程上,云山社区将继续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不畏艰难,开拓进取,不断增加适应市场经济和经营机制的能力。努力围绕营造“五种环境”,加快推进“三大转变”进程,着力于经济、物质、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着力于解决事关云山社区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课题,真正做到“戒骄戒躁找差距,拓宽思路求发展”。 |
云谷社区 |
云 谷 社 区 简 介 丰泽区东海街道云谷社区地处泉州市区东侧,辖区总面积2.6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6350人,8个居民小组;党总支部下设3个党支部,党员总数63人;内设居民活动中心、小学、幼儿园、便民商店、诊所等社区服务场所,建立物业管理服务中心、青年志愿服务队等配套组织。 八十年代前,云谷村还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没有一家上规模的企业,一幢像样的楼房,一条平坦的村道,全村工农业总产值不到300万元,村财政收入不足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仅500多元。九五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积极兴建工业园区、商贸市场,走工商贸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大力培育经济增长点。至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0.9亿元;工商总税1600多万元;财政收入1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7700元。近年来,结合“村改社居”改制工作,社区党总支、居委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和“-”重要思想为指针,结合实际,健全组织,分工落实,明确责任,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全面工作年年上新的台阶。强化管理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范监控系统,实现人均居住面积60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37%,道路硬化率达100%,积极塑造与现代城市相适应的人居环境,科教、文体、卫生、娱乐等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三个文明”建设繁花似锦。1998年至2003年连续三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六、七、八届“省级文明村”;2003年先后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宽裕型文明村”、“泉州市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1995年以来被省、市、区党委、政府授予各项荣誉达62次。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