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洛江区 >> 河市镇 >> 溪井村

溪井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溪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溪井村简介

  河市镇溪井村在乡驻地西北向4.9公里,东至溪山村,西至南安市四村,南至马甲彭殊村,北至南安四都,是洛江区河市镇,位于河市镇西部,距镇区5公里,东与溪山村相邻,西与南安市洪濑三林村交界南至四透山(海拔416米)北至乌潭水库与马甲镇彭殊交界。溪井村旧属晋江县四十四都,现有全村居住三姓,洪氏(400多年),林氏(250多年),丁氏(500年),泉州文物考古根据府志记载,二次到我村路亭考古挖掘砖瓦,在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规模不亚于开元寺杉植寺,溪寺创造人叫无尚,在70年代,村造水电挖渠道挖井石篙时代的石斧(粗、细二种)现存开元寺。清代古民居造筑现存15座五间张大屋,其中六座“三雕”景观资源比较丰富。本村委会境内山间有许多溪流,每条溪口都有坎井(防旱打井灌溉之用)形成溪多井少,人们便称此村为“溪井”。解放初与蛟南、溪山、南塘、岭客合为一个乡,1961年分开独立建队有下庵、溪口、井仔等六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溪口。现全村人口1050人280多户,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二个民族(汉、回)。主要种植,其次打工收入,本村是蔬菜基地,主要以蔬菜收入,现有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全村面积5000多亩,下属单位有溪口、后园、后土楼、尾新厝、井仔、陈西、下埯。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04102 362000 -- 查看 溪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溪井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溪井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庄田村

  河市镇庄田村在镇驻地东南向1.9公里,东至惠安县境,西至炉田村,南至溪头村,北至山边村,是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属中等行政村,位于洛江区中部,东与惠安连接,西与南安洪赖交界,南至本区的双阳镇连接,北与本区的马甲镇相邻大约距10公里,该村距离区有15公里,离泉州市区有25公里左右。清朝是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一都,民国末期是晋江县大猷乡联山保,解放初期为晋江县河市乡,-公社化时是晋江县河市公社庄田大队,1984年改属鲤城区河市乡庄田村。本大队原以丙丁村下庄小田,取庄与田为庄田大队名称。有下庄、芽豆、池仔尾,小田、四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在下庄。现有全村人口约1800人,400户,管辖有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村路面积大约1.8公里,下属单位有下庄、小田、池仔尾、芽豆。  

厝斗村

  【地名含义】:一九六一年分开建队,以主村厝斗村委会命名,村委会驻地小梧洋村,故名为厝斗村。   【历史沿革】: 厝斗原与新告合为一个大队,一九六一年分开建队,以主村厝斗村委会命名,村委会驻地小梧洋村。辖小梧洋、坑内、东寮、弯坵后、新寮五个自然村。   【人口、土地面积】:总人口547人。总面积7825亩,其中山地7500亩,田地325亩。   【概况】: 1、地理状况:河市镇厝斗村位于镇驻地北面9.4公里处,东至新告村根土,西至马甲镇坑头,南至新告村后厝、楼内,北至马甲镇梧峰村,是洛江区河市镇厝斗畲族行政村,位于名胜风景区“仙公山”北角,平均海拔457米,距镇区中心约15公里,东与惠安交界,西北与本区马甲镇相邻,南与河市镇新告接壤。 2、物产经济:村民经济支柱主要是种植中草药(麦文冬、乙金),现着手于铁观音茶叶栽培发展。经济以农为主:主产稻谷、大小麦、甘薯等粮食及部分森林资源。乡村公路在1986年扶贫时建,有少数民族学校一所、卫生所、厝斗果林场。 3、村风村貌:村民安居乐业,曾被评为省民族团结进步村。 4、建筑景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水泥道路的开通,村民的原始建筑楼式已彻底的改变,现已有三两层红砖楼房等现代楼层建筑。   【下级政区】:小梧洋、新寮、下厝、湾坵后、东寮、坑内。  

新告村

  新告村位于洛江区河市镇北部,东邻惠安兰田村,西靠马甲仙公山,北连厝斗村,是河市东溪的源头,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面积18平方公里,下辖17个自然村,2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88户,总人口3074人(其中畲族4个小组近500人,水磨据点村438人),是老区据点村和畲汉集居村。先后多次荣获镇级先进单位、洛江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泉州市先进妇女之家示范村、泉州市文明村、福建省生态村等荣誉称号。新告村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鸟关村

  河市镇鸟关村在乡驻地东北向5.5公里,东至惠安,西至山边村,南与惠安交界,北至新告村,位于河市北部山顶村。本村坐落东与惠安交界,西与新告溪东交界约3公里,南与惠安交界,北与新告村约4公里,距乡镇约8公里。原是鸟关因音化叫了关,以村命名,故名为鸟关村。1961年团体体制下放,即由山边大队,划出本大队,村委会驻地在后洋。有鸟关、草坂、顶辽、后洋四个自然村。人口全村人口559人,154户,4个村民小组,下属单位有后洋、鸟关、大坑、顶寮、草坂。  

市田村

  历史沿革]: 市田原与白洋合为一个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与白洋大队分开独立建队,1984年改为市田村委会。下古院为本村委会驻地,有市田,顶古院,下古院三个自然村。    [人口、土地面积]:现全村人口640人,176户,辖3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2平方公里。    [概况]: 1、河市镇市田村在镇驻地东北方向5.3公里处,东至新告村,西至乡草山场,南至山边村交界,北至马甲镇交界,市田村位于洛江区河市镇北部偏远山区,位于著名旅游休闲胜地仙公山下,东以新告村社头组交界,距离1公里,北位于仙公山下,南位于白洋村土领组,距离4公里,西位于白洋村领田组,市田村距离镇政府7公里。 2、村风村貌:森林茂密,山清水秀,奇石林立,百年榕村枝繁叶茂,洗心亭,旅游生态区和正在筹建的几家农家乐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将是市田村的特色。市田村是一个原生态自然村,具有奇石、古榕、古山寨、生态园与果园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沿村道直上,可以看到20多处形态各异的奇石,走进村里,到处可见各种榕树、生态果树,如巴西西番莲、美国红桃、泰国紫花芒果、日本甜柿、白枇杷等,还有各种中草药,人们都注重生态旅游,吃农家饭,休闲看特色景点。 3、物产经济:耕地327亩,山地4800亩,以农为主,种植水姜、芋头等经济作物为副,盛产龙眼、芋头、地瓜、花生和农家鸡鸭。有岩石、杉木等资源,市田小学、洗心亭、土地庙,村组公路从河市至洗心亭。   [下级政区]:下古院、上古院、大坪底、市田、市田口、同安。  

白洋村

  河市镇白洋村位于镇驻地北向2公里,东与山边村交界,西至南塘村,南至河市村,北至马甲镇新庵村,是洛江区河市镇第二大行政村,位于河市镇中北部,距区政府约14公里,距镇政府3公里,公共汽车经村通过。解放初,白灶与官洋合为一个乡,称白洋乡,清朝属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玉泉乡仙溪里弼佐社。民国属泉州府晋江大猷乡白灶保。1961年分开建队,白灶仍叫白洋大队,有白灶、后佘、坑仔、大路边、深边口、土岭、岭田、坂头、余格辽、土楼脚、飲坑、招岭十二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在白灶村。现全村常住人口达3201人,855户,辖1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村落面积约9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白灶、下叶、后佘、坑仔、大路边、史厝、招岭、深边口、土楼脚、佘格寮、岭田、饮坑、坂头、土岭、三峡库区移民组。   

山边村

  河市镇山边村位于乡驻地东北向2.1公里,东至本村亭竹岭与惠安东胡接壤,西至官洋村宫洋头,北至白洋村坂头,新告小溪渡槽,南至庄田村,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山边行政村,位于河市镇北部距镇区3公里,东至福船山连接惠安山,西至官洋村,白洋接壤,南至庄田村接壤,北至新告村乌关距离3--4公里。山边村是泉州房山岭(又名过岭)芋头原产地,今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资源是山地种植速生林,1000亩和龙眼、余甘等果树、花岗岩矿产可开采。山边村古建筑,东有自然景观福船山、大兴寨、西石寨、来叶寨、村路祖厝饲堂、古井及古树,溪沟3公里长,今连接俞大猷公园。本村村落处于山坡边,故称“山边”。清朝期间属泉州市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乡,民国时晋江县大猷乡官洋保,解放初晋江县河市区.1958年公社化河市公社山边大队,1984年起称河市乡山边,村委会以驻地山边村命村委会名,有山边、溪埔、莲坂、大石后、亭竹五个自然村。现全村人口1447人,403户,辖5个自然村,分别大石后、山边、溪埔、莲坂、亭竹自然村,计11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4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山边、大石后、溪埔、莲坂、亭竹。   

溪井村

  河市镇溪井村在乡驻地西北向4.9公里,东至溪山村,西至南安市四村,南至马甲彭殊村,北至南安四都,是洛江区河市镇,位于河市镇西部,距镇区5公里,东与溪山村相邻,西与南安市洪濑三林村交界南至四透山(海拔416米)北至乌潭水库与马甲镇彭殊交界。溪井村旧属晋江县四十四都,现有全村居住三姓,洪氏(400多年),林氏(250多年),丁氏(500年),泉州文物考古根据府志记载,二次到我村路亭考古挖掘砖瓦,在五代十国时期一个规模不亚于开元寺杉植寺,溪寺创造人叫无尚,在70年代,村造水电挖渠道挖井石篙时代的石斧(粗、细二种)现存开元寺。清代古民居造筑现存15座五间张大屋,其中六座“三雕”景观资源比较丰富。本村委会境内山间有许多溪流,每条溪口都有坎井(防旱打井灌溉之用)形成溪多井少,人们便称此村为“溪井”。解放初与蛟南、溪山、南塘、岭客合为一个乡,1961年分开独立建队有下庵、溪口、井仔等六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溪口。现全村人口1050人280多户,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二个民族(汉、回)。主要种植,其次打工收入,本村是蔬菜基地,主要以蔬菜收入,现有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全村面积5000多亩,下属单位有溪口、后园、后土楼、尾新厝、井仔、陈西、下埯。   

溪头村

  河市镇溪头村在乡驻地东南向3.7公里,东至惠安县虎堀村,西至梧宅村,南至洛阳陈坝村,北至浮桥村,庄田村。溪头村是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溪头自然村借施踉将军墓的南面,中间隔一座桥梁连接坑下自然村,坑下自然村靠梧宅小学,西埭自然村与惠安县陈坝村公里牌为界,与下堡村中间隔一座桥梁。本村位于洛阳驻入,惠安县境内的东岸,与惠安县交界,故称为“溪头”,溪边顶建村落,群众命名“溪头村”。小溪流头顶建厝,称为“溪头”。清末时是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乡爱玉里东垵村,民国时期是晋江县大猷乡梧宅保溪头村,解放初是晋江县第二区团结乡,1958年公社化于河市拆乡作为前洋乡梧宅耕作区,后来于双阳拆归河市乡梧宅大队,1961年于梧宅大队拆为;“溪头村”,有溪头,坑下,西埭三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坑下自然村。现全村人口1072人,共287户,9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2.1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溪头、坑下、西埭。   

河市村

  河市村地处洛江区河市镇政府所在地,隶属中心镇区,全村15个村(居)民小组,由5个自然村组成,常住人口3800多人,下辖河市街、土楼下、下河市、双边、禾格头5个自然村。现有可耕地面积400多亩,蔬菜基地200多亩。河市村历史悠久,山清水秀,民风纯朴,大部分村民以经商、做生意为主,商业氛围浓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下堡村

  河市镇下堡村村在镇驻地东南向4.3公里,东至溪头村,西至梧宅村,南至双阳前洋村,北至溪头村。是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位于洛江区北部,东邻惠安县,南至洛江区双阳华侨经济万亩开发区,西至梧宅村万虹路,北至溪头村。铁山宫(运史宫)古炼铁遗址于一九八四年为泉州市人民政府文化保护单位。清朝前统称吴宅社,民国时期梧宅社分为顶堡,中堡,下堡,下堡就一直延续至今。相传,明清期间,倭寇入侵,这一带村民自动,建堡联防,又因本村地势较低,故称:“下堡”。清朝为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乡吴宅社,民国为晋江县河市区梧宅乡下堡,解放初为晋江县第三区团结乡下堡村,后并为第二区梧朝乡下堡自然村,合作化时是河市乡梧宅耕地区,公社化时为河市公社梧宅大队。1961年底由梧宅大队分出为下堡大队。延续至1984年改为下堡村。现全村人口1163人,301户,7个村民小组,村路面积约1平方公里。   

炉田村

  河市镇炉田村在乡驻地,东南向0.7公里,东至庄田村,西至河市溪,南至河市村双边组和庄田村下庄组,北至官洋村涂厝。炉田村是洛江区河市镇行政村,位于洛江区西北部,在秀丽文笔的仙公山南面,东与惠安黄塘接壤,距区10公里,西与南安市四都镇交界,北连马甲镇南邻双阳镇。炉田村现有清代古民建筑15座,古民居“三雕”景观资源丰富,村落有祠堂古井、旧巷整个古村建设为同字型。本村在四、五百年前。是由安溪炉田移居到马甲炉田,尔后因子孙的繁殖旺盛,炉田王姓是明末嘉靖年间由马甲炉田再移居一部来此居住,故以祖籍地的名,取名;“炉田”,村委会驻地。为了区分两个“炉田”人们通常把马甲的“炉田”称为“顶炉田”,河市的“炉田”称为“下炉田”,(包括太源、下大厝、火烧厝三个自然村),清朝年代称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观羊育里炉田村,解放初期为晋江县河市区炉田乡,合作化时改称东方红高级社,公社后称炉田大队,后改为炉田村委会。有太源、下大厝、火烧、曾何、崎路、田中央、留厝、等五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炉田村。现全村人口为1596人,户406,本村下属有7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炉田、火烧、太源、崎路、留厝、曾何、田中央。   

官洋村

  河市镇官洋村在乡驻地东北向1.1公里,东至山边村,西至河市街,南至炉田村,北至白洋村坑仔后余,是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官洋行政村,位于洛江区北部,在秀丽的仙公山底下之龙际溪畔,东与童厝山西,与河市镇区交界1公里,北连山边村交界1公里,南至炉田村交界0.5公里,及万虹公路接壤,距泉州市中心15公里。官洋村现留有建筑古居民宅与古民居建筑古厝6处,景观丰富,村落中有古井、旧巷与民谣,现有村落有多处别墅各有各的特色,符合现代要求。村民以种植水稻、蔬菜、槟榔等为经济作物为主。清朝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乡官洋社,民国时晋江县大猷乡官洋保。解放后初期河市区官洋乡,-公社化时河市公社官洋大队,1984年鲤城区河市乡官洋村委会,现全村人口达1268多人,375户,辖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4.2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后园、郭山、吴厝、官洋头、五坑、涂厝。   

溪山村

  河市镇溪山村位于镇驻地西北向2公里,东至河市村,西至南塘村,南至蛟南村,北至白洋村,是洛江区河市镇第四大行政村,位于河市镇西边,有秀丽的山峰,美丽的西溪,东与白洋村接壤,西靠蛟南村,南邻河市村河格头,北连溪井南塘村。村路中有多座庙,祠堂及一些有闽南古大厝的建筑风格。我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是河市镇的蔬菜基地,种植水果有龙眼,芒果等等,因河市溪支流,流经境内,东西面又有大尖山,虎空山,大帽山,可谓有溪有山,故名溪山。1961年建队时,命名为溪山大队。1984年改为溪山村委会,有下大河、顶大河、后厝、杏墩、下官坪、均内、马辽、山边八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帮溪头。现全村人口达2535人,668户,辖8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532亩,其中耕地1446亩,山地3086亩,下属单位有帮溪头、尾寮、山边、下大河、均内、顶大河、赤石口、下官坪、杏墩。   

蛟南村

  河市镇蛟南村位于河市镇驻地的西向2.1公里,东至岭客村,西至溪山村,南至坛顶村,北至溪井村,位于河市镇西面,与南安四都交界,北临乌潭水库6公里,东距镇区2公里,西拥蛟蛟南,大磨山两峰矗立,气势磅礴。蛟南村现存明清古大厝10做座,胡氏厝后山上,有一颗数百年的树是专治皮肤的特效药,半山观音寺座落大磨山下,占地面积1980平方米,寺庙呈具有闽南建筑特色的古大厝状。该寺始建于明末清初,焕然一新,此处四周环绕,四时香火旺盛,观音三节香客如知,大磨山果林场,虽不再辉煌,但还能让人领略他60年代的风采。本村建成省蔬菜示范基地及泉州市农科所,主要生产无污染花菜,集科研、示范、生产为一体。因村委会西部的大帽山中有个蛟龙寨,而龙与南方言近音,人们称之为“蛟南”。原有坛顶、岭客、溪山、溪井、南塘、蛟南合为蛟南乡,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即分为两个大队。即蛟南大队及溪山大队。1961年体制下放,即再分为坛顶、岭客、蛟南大队,以寨命名。村委会驻地寨顶村。现有人口1618多人,448户,辖5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5.5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寨顶、顶官坪、墩顶、潘厝、水田、后井垄、宅顶。  

坛顶村

  河市镇坛顶村在乡(镇)驻地西南向 3.4公里,毗邻东至本乡霞溪村山界,西至南安洪濑镇大洋村,南至双阳农场朝阳管区宅仔坑四中央山界北至潘厝下岑客。坛顶村是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中等行政村,位于洛江区西部,四面环山,东与下溪村接壤,距区政府所在地15公里,西与南安市交界,北至蛟南村地界,南与双阳镇山界为限。村内设有五台寿、庙会增加本村民族景观。有龙眼园1500多亩柑桔园1000多亩,年产龙眼200吨柑桔500吨,可开发利用山地2000亩。古时,人们在村南高山上筑寨建坛,此山称为坛顶岭,至今旧迹犹村,岭下村庄亦称为“坛顶”村。该村落集居之地犹如天坛之上,自古以来均称之为“坛顶”从未变换过。1959年溪山、蛟南、岭客、坛顶合为一个耕作区,1961年体制下放即各自成为大队,坛顶村委会驻地在坛顶村,全大队只有坛顶村,九个生产队一个专业队。现全村人口达1700多人,452户,集居于一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4.6公里,下属单位有宫后、西坑、水槽、田墘、大厝、顶厝。   

浮桥村

  河市镇浮桥村位于河市镇东南部,东与庄田及万亩三期交界,西与霞溪下村交界(以万虹公路为界线)距河市镇两公里,南以“310”公路为界与梧宅村交界,北与河市双边村交界。明末清初从泉州新门外浮桥村迁来这里定居,起初人们称他们为“浮桥人”后来人口发展逐渐形成一个村落,即称为“浮桥”村。浮桥村委会驻地。属泉州府晋江县四十四都,民国时期属河市区溪园村,解放后,先后属晋江县河市(二、三、区)团结乡溪园村,1958年属河市公社霞溪大队,一九八四年改村名至今。以驻地自然村命名。村委会驻地浮桥。现全村人口1200多人,323户,辖一个自然7个村民小组,统一“陈”姓。村落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   

霞溪村

  霞溪村位于河市镇南部,在洛江万亩工业区范围内,与双阳街道毗邻,辖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5人,其中党员70人,村两委成员7人。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50元,村财收入12万元。全村土地总面积3842亩,其中工业用地2500亩,投产企业近60家,外来人口7000多人,年产值6亿多元的福建泉州大华集团有限公司就位居我村。2007年,我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五好先进党支部”、“平安村”,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计生合格村”。    2009年,我村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既是上级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推动,我们将以此为契机,高度重视,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个字”的总体要求,积极谋划新思路,制定发展新举措,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力求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推进民主管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梧宅村

  河市镇梧宅村在镇驻地南向4.1公里,东至溪头村,西至琯河公路北霞溪村,南双阳前洋北与林坑村交界,是泉州市洛江区河市镇一大行政村,位于河市镇南部,在泉州市区通往罗马河主干道万虹公路之侧,东与溪头村接壤,西与霞溪村交界,北连浮桥村至河市镇区3公里,南邻双阳社区距泉州闻名的旅游景区清源山10公里。据传,很早以前这里的居民,都姓吴,称为吴宅,后因战乱曾一度废村若干年后,其他姓氏搬来这里定居,他们忌讳用吴字命村名,便改为;“梧宅”驻地在后埕。清朝为泉州府晋江县四十一都玉泉乡吴宅社,民国期间为晋江县河市区梧宅乡,解放初,本大队为河市乡团结区,1961年因体制下放,由梧宅大队再分出下堡等三个大队,合作化时为河市乡梧宅耕作区。公社化时属河市公社梧宅大队延续至1984年为梧宅村。现全村人口达1935人,500户,10个村民小组,村落面积12平方公里,下属单位有后埕、中堡、田埂、下大厝、顶新厝。   

南塘村

  南塘村位于洛江区河市镇西北部,辖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42人,其中党员36人,村两委成员7人,村民收入以蔬菜种植和出外从事食品加工为主。全村耕地面积560亩,山地3600亩,无公害蔬菜大棚150个,无公害蔬菜年产量3850吨。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新农村办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切实把新农村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务整治、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得到充分落实,并取得明显的成效。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215万元,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45元,年均增长10.8%,村财收入7.5万元,年均增长36%。2004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宽裕型小康村”,2005年被评为市级“宽裕型文明村”,2006年被定为市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7年被市委授予“五个好”先进村党支部、2007年南塘村建设市“科普示范村”、2008年市级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村、2008年是区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8-2010年被评为泉州市“文明村”,被0洛江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福建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荣誉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交通安全宣传示范村”荣誉称号、2010年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  


溪井村特产大全




溪井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