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峰村简介
鸢峰村地处泉港山腰办事处沿海边缘丘陵地带,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是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又是少数民族畲族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318户1188人,其中正式党员43人。目前,经济收入主要以耕种农作业、养殖业、针织服装加工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民年均收入约6000元。村先后被市、区评为“计生先进单位”和“全民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文明村”。
鸢峰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任务,组织党员群众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立足本村村情认真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认真落实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施。鼓励和提倡以商业、服务业、加工业和引导劳动力转移,促进各项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落实各项民主制度,广泛宣传基层法律意识引导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及时把计生政策、救灾救济的发放、村民医保社保的办理以及村重大事项村民意见建议公示等内容对村民公开。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及时处理村级矛盾纠纷。村风文明逐步健康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05001 | 362000 | -- | 查看 鸢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回族龙山社区 |
回族龙山社区简介 山腰街道回族龙山社区位于泉港城市中心区,先后被评为市级“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区级“绿色社区”、区级“平安建设先进村居”、区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 龙山社区辖前郭、刘厝头两个自然村,面积0.65平方公里,北起驿峰路,南至海南街,东起公园东路,西至南北五路。共有居民807户,2650人,流动人口1230人,党员113人。辖区内有部队、机关、学校、银行、医院、大型超市等20几个企事业单位。 社区自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文明社区“五个好”为目标,努力营造一个“优美、温馨、舒适、和谐、文明”的新型社区。 积极组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队伍,先后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老年人腰鼓队、健身队、北管队、篮球队,组建了治安联防队、环卫队、义务-。 积极开展 “五好家庭”、“平安家庭”、“文明市民”、“学习型家庭”评选活动,开展经常性的“五爱”和“三德”教育,形成“做文明家庭、创文明单位、建文明城区、树文明新风”的浓厚氛围。 积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用于社区环境绿化、治安防护,建设了社区宣传栏、室外灯光篮球场、室外乒乓球活动场所、阅报栏等,设有警务室、文明市民学校、老年之家、图书室、文体活动室等。 |
锦祥社区 |
锦 祥 社 区 简 介 山腰街道锦祥社区成立于2002年12月,是泉港区成立的第一个社区。社区地处泉港城市中心区组团,辖区面积0.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9000多人,是泉港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亦是泉州市十佳社区之一,被誉为“泉港第一社区”。在这方欣欣向荣的热土上,云集了山腰拆迁户、三明市水库移民、区直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商贸人员等,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 自成立以来,锦祥社区居委会便注重结合社区发展实际,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社区建设经验,秉承“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服务理念,以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社区居委会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事业,解决居民生活急需问题;在社区中心设立了警务室、再就业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健身室、图书阅览室,并设立了家政服务、送米、修理、快餐等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成立了一支几十人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居民服务。本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社区不但成立了志愿者队伍,还组建了环卫队,努力营造一个“优美、温馨、舒适、和谐、文明”的新型社区。 为适应民众多层次文化需求,引导广大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成立了健身队、舞蹈队、腰鼓队、篮球队以及民间戏剧团、南音、北管等文艺团体。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 通过持久经常的活动,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用先进文化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高了全民的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文化素养。 在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建带创建,创建促党建,建立了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和共建活动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议事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中心户长》等规章制度。建立了由党员组成的社区服务志愿队伍,组织社区党员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做贡献活动,为社区居民大做好事实事,有效地发挥了党组织和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文明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创造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创建文明社区的基本条件。在加强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过程中,居委会还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和“社区协商议事会”和“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制定了《锦祥社区居民公约》,定期开展评选“文明市民”、 “五好家庭”、 “平安家庭”、 “文明楼院”活动,居民自治管理氛围浓厚,为我社区和谐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连续三届被评为“泉州市级文明社区”。 通过打造邻里互助、文体娱乐、老少关爱、社团交流四大平台,一个 “包容、参与、互助、共享”的和谐社区大家庭正在形成,锦祥社区连续被评为“区先进党支部”、“区十佳党支部”、“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区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优秀警务室”、市级“绿色社区”,被泉州市政府评为泉州市十佳社区之一。现在的锦祥社区可以说是“美中带新”、“新中衬美”,我们相信:随着泉港海西绿色石化港口新城建设的快速推进,锦祥社区建设一定会更上一层楼,更绿更美更和谐。 |
新宅社区 |
新宅社区简介 新宅社区位于山腰街道西北部,处于繁华地带,东临泉港商业中心金山街,南与山腰街道办事处接壤,北临“明恒集团”、“宏力鞋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辖区有正规划建设集休闲、宗教、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美丽的塔山公园。这里交通便捷,驿峰公路贯穿全境,各个自然村承接着驿峰公路开辟的村道纵横交错。社区面积25平方公里,辖有新宅、山前、土庄、西蔡等4个自然村,下辖15个村民小组,全村987户共3003人。 新宅社区秉承 “以人为本、服务村民、共创和谐”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组织为保证、以居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努力创建“和谐社区”。 目前,辖区各自然村均有老年协会、老年活动中心;有新宅小学、山腰中学等教育机构;有山前南音社等民间社团;泉港区民政局、泉港区海关等行政机构;;有15家企业单位。 社区服务功能逐步完善。共有3支服务队,居家养老服务人员5人,志愿者队伍2支(包括共青团和义工队伍各1支),主要提供村日常事物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设有服务大厅、居家养老办公室、日间休息室、娱乐活动室、助餐室、电视室、洗漱间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可满足居民与居家养老对象的需求。在医疗保健方面,主要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免费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测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服务并建立老年人医疗服务档案。 文体娱乐生活动逐步丰富。注重利用社区娱乐文体活动较为活跃的优势,依托老年学校开设了时政、卫生保健、音乐舞蹈等学习班,为丰富居民和老年人的文化业余生活创建平台。社区共有279名老年人参与学习和活动。 未来,社区十二五规划将以泉港区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以驿峰公路沿边的旧村改造为载体,进行分期分批、规划开发,壮大社区集体经济。 |
荷池社区 |
荷 池 社 区 简 介 社区概况。荷池社区位于泉港城区中心、泉港区委、政府所在地。社区总人口3670人,由14个居民小组和4个住宅小区组成。面积0.85平方公里。社区两委成员共13人,其中6人为交叉任职;支部书记郑锡亮,主任郑碧清。全社区0党员103名,分为3个党小组和1个企业党小组。1996年以来,有30个建设项目入驻本社区,其中有区委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政法机关、工商企业、文化医疗、金融邮政、公园文体、房地产开发等。泉港大开发大建设给古老的荷池带来勃勃生机。 历史渊源。荷池社区(荷池村),古称何厝村,居民姓郑。郑氏,乃中华望族,周朝郑恒公后嗣。郑恒公第56代裔孙----唐朝太府卿郑露等三兄弟碾迁至莆田南湖居祖,在莆仙一带传播儒学。何厝村鼻祖郑谷弦乃郑露(福建中原文化奠基人)后裔,于明洪武初年由莆田徙迁惠安古八都蔡林铺狄林社牛坑村(明朝行政建制,现已废村),后转邻地何厝村,至今繁衍24世,近600年光景。因何厝地理风水与蜘蛛结网和乡村对面莲花山之风水有关,故民国未年将何厝更名为荷池,该地名沿用至今。2003年6月经上级政府批准撤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 名胜古迹。1、《天妃宫》:建筑面积226平方米,系闽南唯一一座敬奉着三尊妈祖且传承香火最早的宫宇。民间相传郑氏原本不奉敬妈祖。由此可见,何厝鼻祖移居此地后并非建造《天妃宫》,这与何厝族谱记载天妃宫系郑人居此之前何厝宋朝薛氏家族所建相吻合,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天妃宫》对研究妈祖文化在泉港乃至闽南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2、《狄林社》: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何厝为古八都蔡林铺狄林社,狄林港(现为荷池溪)未端与沙格至黄崎门40里水路中部接壤处有一片浅水海域(现为荷池埭埔地)。荷池《狄林社》是一份探索和研究闽南沿海地理变迁和文化脉络的永久历史标本。3、《观音宫》:尊奉观音菩萨,为泉港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观音宫之清源庵》成为闻名遐迩的社会慈善机构,每年接纳众多海内外同胞和人士的捐助,为泉港区的慈善事业作出积极贡献。4、《郑氏宗祠》------泉港区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明天顺年间,建筑面积1061平方米,为四进五开间硬山式屋顶结构,气势宏伟。土地革命战争、国共合作、解放战争期间,《郑氏宗祠》两度成为0惠安县委特支驻地,0地下党员唐言福、李秀、朱汉英等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现立革命纪念碑一尊。《郑氏宗祠》对研究0泉州惠北地下党斗争史有一定价值。 名人秩事。郑耀星,明崇祯庚午年(1630)第38名举人,累官至“卿进士通仪大夫、山西道监察御史、内阁中书、监军”。何厝郑氏族谱记载:“李自成打入京城后,崇祯皇帝慌恐不安,郑公作为朝庭内阁中书,对明皇忠贞不二,拥戴有加。郑曰:君恐,臣岂可安心!明皇闻之大喜,加封之“监军”,遂托太子于郑公;后崇祯自尽于北平煤山,明灭;郑公耀星墓葬于坝头古县山。郑应耀,字世贤,清光绪庚寅年(1890)进士(郑氏家谱记载系清光绪新科武进士)。官授“补中军府、钦点营用守备”。郑应耀墓葬于仙游县新郑镇。 环境经济。荷池社区四周公路环绕,高楼林立,交通方便,为泉港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商投资最佳地段。社区居民以传统手工作业为主。随着开发建设不断深入,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逐年提高。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赋予社区迅速兴起的强劲动力。社区6家居办企业,具体是:荷盛房地产、山腰钢窗厂、美贵家具厂、炳山石材加工厂、育龙床垫厂、平宝综合食品厂等,年上缴国家税收320万,平宝综合食品厂是全区最大的面包糕点生产批发厂商。社区第一期52亩旧城改造已获区政府批准,现正在进入调查摸底,初步规划阶段。 计生工作。全社区育妇1203名,其中已婚759名,未婚444名,第一季度双查对象348,其中查孕102名,查环246名,本年度已完成结扎10例,上环22例。目前尚有3户计划外生育征超费未缴交,合计金额为13万,其主要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交付。全社区二女结扎户45户,独生126户。本年度计生工作难度并不比往年轻松,随着本社区征地和拆迁工作的深入,计生工作方面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况且,符合计生条件的生育户之经济收入也不好,由于整体性经济水平不高,作为占社区任务重大分量的计生工作由于社区经费不足显得极为艰难不言而喻。 综合治理。社区设置治保、调解和护村队三套社居配套组织,并设置11名平安中心户长,肩负维稳和调解民间纠纷的重大责任。全社区仅综治工作每年投资均在5万元以上。今年已调解民盾21起,成功率为100%。社会治安稳定,群众情绪基本平和。 |
海滨村 |
海滨村简介 【经济社会】 海滨村区域面积为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5亩,辖两个自然村,即埕边自然村与崇福自然村。下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70户1200余人,旅居侨胞300多人,外来人口1000多人。海滨村以菜农经济为龙头,发展了多种经济,周边有皮革厂、雨伞厂、纺织厂等企业十多家。村民多数到工厂就业,出租房比比皆是,村内有海滨超市、菜市、酒家等商店经济收入大幅度增长,村民年人均收入数千余元,大大地搞活了市场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海滨新村部于2008落成,屹立于驿峰公路北侧,立交桥边。雄伟壮观,共投资100多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潮中,全村新建楼房50多座,域内有老人活动中心、老年协会、五七小学(已拼入前黄小学)、海滨卫生所。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随着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深入发展,该村先后于99年被肖厝党工委授予文明单位;于2006年被肖厝党工委授予计生工作先进单位;98年荣获埭港镇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于2002年荣获泉港区服务重点先进单位;于2006年荣获山腰街道办事处年度平安建设合格村等称号。随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深入,海滨村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地名含义】 海滨村座落-之滨,正南方是大海,又是前黄盐场及钟厝工业区的产盐之地。古时候,海水流经埕边与崇福交界的大港直至三朱村的昆山脚下,曾为船只停泊之地,海滨也因临海而得名。 【历史沿革】 始建制于晚唐年间,其鼎盛时期曾为“万人烟”,几经风云变幻而一度衰落。民国年间属山腰区公所辖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于1954年属惠北超先公社前黄乡埕边村,崇福村属普安辖区,1957年属山腰公社海滨农场(即国营海滨农场),1967年隶属山腰盐场(原名为五七农场),1999年隶属埭港镇海滨村委会,2001年隶属山腰镇海滨村委会,后挂牌为山腰街道办事处海滨村委会。 【地理位置】 海滨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我区公路铁路运输的集结点,也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在改革开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动下,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其紧依大海,东临前黄火车站,西靠口岸粮仓及后亭山脉,北傍前黄山脉,南达集控开发区。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工厂林立,商机无限。驿峰公路与漳泉肖铁路交叉而过,横贯海滨,立交桥(即天桥)如彩虹凌空飞架,跨越铁路,构成海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乃是一处较有人文价值的海滨旅游胜地。 【气候与物产】 海滨村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在区20℃-22℃,年平均降雨量1300毫米。本村以菜农经济为龙头,发展了多种经济。 |
锦山村 |
锦山村简介 锦山村地处山腰街道中心城区,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锦水为环,塔山为屏,依山傍海,地貌东西较长,层次错落有序,山腰街道商业街贯穿南北,商贾云集,旺铺连片、形似巨人着金甲。区域内座落区级文物保护——山腰祠堂,传承“三角汇”、“五堂”、“六埕”、“七星井”之特色。古宅祖厝、庵堂交叠生辉;北管戏仔芗剧争相辉映。每一寸土地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甚称山腰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山腰庄氏繁衍播迁、旅居海外侨胞的发源祖籍地。全村现有人口5365人,辖有2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12户,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由宅内、细房、后沟、北头四大自然村落组成。主要经济以经商创业务工为主,农耕为辅,山海并举,多种经营。浅海滩涂盛产海蚵,更有 “顶乡”海蚵七叶比他乡蚵多一叶之传说,其佳肴“蚵仔煎”味道新鲜入口酥而闻名著称海内外。 |
叶厝村 |
叶厝村概况 【叶厝概况】 泉港区山腰街道叶厝村位于泗洲与菱溪水库下游,与惠安东北部辋川镇交界,是泉港区最南端,向东可望渠埕规整波光点点的山腰盐场,西南方向是烟波浩渺的辋川大海,村旁农田畦畦泛青,就是当地村民所称的曾炉埭。全村陆地面面积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近600户3200人,(其中有100多户共1200人口,落口隶属于于邻村钟厝村),有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近560亩,滩涂面积200亩。 【历史沿革】 叶厝村是于元朝末年芳山始祖七七公由仙游古濑移居而来。土改前叶厝与小山、郭宅、下江、赖厝合为五峰乡。土改中五峰与鸢山(钟厝)合并名为鸢峰。城镇划分行政区时叶厝钟厝以鸢峰村之名归山腰管理,约于1980年拆分为现今的叶厝村。 【物产丰富】 叶厝村主要种植稻谷、花生、地瓜大豆等。主要特产花蛤、蛏,销往外地。 【文物保护】 ●曾炉寺冶铁遗址,系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启于南宋时期,1976年调查,铁渣散布范围2000多平方米,其中一条约300米长的田间车道,皆用铁渣混着泥土筑成。因遗址的大部分被开辟为农田,铁渣深埋于田底,犁田时常被翻出,在沟渠穿过的断层中,可见厚达1米左右的铁渣堆积,有稀疏木炭屑夹杂其中。 ●曾炉寺,别名三宝寺,因其地曾设铁炉故名曰曾炉寺,系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始建时间碑鋕因遭明季兵毁无从查证,入清朝康熙年间有僧净悟再始重修。时至文革期间遭全面毁坏。后至2005年来由于释达芳法师进住,整修。 清朝时期中国著名画家曾珏出家至曾炉寺颂经传教,圆寂后再由徒弟勇志从福州古山寺来继传教。乾隆丁亥年,泉州马付司考文未中,去文就武中了武状元,诸绅往来,早期同曾珏交为好友,常留恋山水苍翠人文,视曾炉寺境地风景美貌独特,唱和题咏,在寺院后一块丛立大石壁上挥笔作题“云影涛声”四个大字,每字高三尺,每笔阔三寸世人不绝常到寺院境貌游赏。 1943年至1949年曾是闽中地下党惠北地下组织先后七次革命聚会的活动场所,集中参加解放惠安,接管伪党部(昆山风云记载)解放后曾炉寺的佛教文化与文物遗产的独特境貌,虽已随时际运动人为与风化而改变;但它的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和文物遗产的光辉景观,激励后人轮换津新,乡谊永传,铭留千古。于1982年经泉州文物考古专家考鉴,首批为惠安县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再次由泉州文物考古专家综合考鉴,首批为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泉港政(2001)综合292号文,泉港区人民政府现场授立碑鋕庆典, 【古今名人】 叶吉甫:北京河涧府经历司 叶时蓁:江西抚州府金溪县正堂 叶向日:龙岩州儒学正堂 叶德富:福建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正高级 叶传忠:博士,现在美国从业 叶传捷:网络、电脑、软件高级工程师 叶传勇:教授、鲤城政协副主席 正高级 叶传贤:泉港二中高级教师 副高级 叶元金:泉港二中副校长 副高级 叶碧辉:高级兽医师 副高级 叶集水:省档案局办公室主任 副处级 叶元南:宁德市水电局调研 副处级 叶元安:辽宁省电子工业局局长 副处级 叶武文:宁德市港务局局长 副处级 叶清河:漳州市农校- 副处级 叶碧海:省科技厅 副处级 叶益泉:三明市第一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正高级 叶 军:龙岩市林业局局长 副处级 叶再春:福建林学院教授 副高级 叶宝聪:集美大学教授 副高级 叶桂春:全国经济贸易师(新疆) 副处级 叶剑煌:厦门中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 副处级 叶文伟:厦门同安国税局局长、博士 副处级 叶天水:华侨大学 副高级 |
锦联村 |
锦联村简介 【锦联概况】 全村人口1570人,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0亩,辖4个自然村有石桥村、四房角村、大路窟村、官边村,下设7个村民小组。村内设有老人活动中心和老人协会。锦联村1997年被泉州市评为百佳党支部;2004年被泉州市评为宽裕型文明村;1995年被惠安县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2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4年、2006年、2007年、三年被泉港区评为文明村;2000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六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计生单位; 2001年被泉港区评为先进民兵营。 【历史沿革】 锦联始设立于元朝时期,明清属七都,舖号“安埕”。解放初,与现埭港村合并为“锦石乡”。1959年公社化级、盐农分开拆为“新民大队”。文革后恢复锦联大队。1986年实行行政村建制再改为锦联村委会。 【文物●石桥古大厝群】 石桥古大厝群由四十多座大小不等的古大厝组成,登高俯瞰,屋连屋、瓦接瓦,蔚为壮观,全部为闽南古大厝“皇宫起”特色。 其中以小三房古大厝最有代表性。它是由山腰第十五世祖庄大东创建于清朝乾隆丙辰年(1786年)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仿皇宫式的三进五间张的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两面护厝之侧又建有文武馆,共占地约2000平方米,总65间房间,砖木抬梁式构造,硬山式屋顶,飞檐双翘脊,双层瓦盖,屋沿配以圆形,三角行瓦当。大门两侧墙壁用立体木雕,门廊侧壁平面砖雕,人物吉兽,线条飘逸,栩栩如生,其时造屋的木制槁尺一支,长1.8丈,至今保存完好。 与之相呼应石桥东侧另一座太老房古大厝,距今也有二百多年历史,占地约一千多平方米,面阔五间,三进三厅三天井。硬山式屋顶,飞檐双翘脊,中厅高度都高于前厅和后厅,俗称“扛轿起”。晚清时期,十七世祖庄景贤考中武举人,在埕前立有旗杆,现还保存旗杆夹。中厅曾挂有“年高德邵”字匾,现已失传。 每间古大厝都流动着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每一位创建者的传奇。 |
钟厝村 |
钟厝村简介 钟厝村地处山腰街道西南端,与惠安辋川接壤,是个少数民族村。全村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亩左右,辖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25户,常住人口6011人,其中,钟姓少数民族人口5000人。村两委成员8人,党员总数151人,小学1所,中学1所,幼儿园3所,卫生所5所。 钟厝自明朝嘉靖六年(1527)由安溪善坊三房可仰公移居惠安海墘开祖以来,历经400多年,传22代,其主要经济收入以农耕及海产收入为,从农耕文明逐步向工业文明转化历经200多年的风风雨雨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全村已有国营退休盐工620名,在职盐工484名,村民经济收入相对稳定,衣、食、住、行等都得到较大的改善,近几年来村民年均收入均保持在8100元以上。村于2004年、2005年被泉州市委和市政府评为第九届、第十届文明村。于2006年被评为“泉州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曾多次被区、街道党委和政府授予“经济工作先进单位”“计生工作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建设合格村”等荣誉称号。 |
埭港村 |
埭港村简介 [行政隶属]:埭港村隶属于山腰街道办事处,位于其东南,距区政府1公里。东傍陈庄村,南临菜堂村,西接锦联村,北毗陈庄前埕。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辖三落、后楼、四房角、长房、面前山、石桥等6个自然村,共12个村民小组;全村2280户,人口10683人(含盐工),基本姓氏为庄;60岁以上老人1032人,其中80岁段52人,90岁段22人,百岁老人1人。村庄地理优越,背靠塔山,左傍东海,盐田万亩;前展大埭,良田千顷;遥对大雾山,坝头大溪从村前大埭流经白石大港,汇入东海。 [历史沿革]据查《惠安盐业志》及《桃源锦绣·山腰庄氏族谱》,清朝时期,属忠恕乡德音里七都安埕铺,民国时期属惠安县山腰联保的锦石保。1942年,山腰盐场的后埭、后港盐务所合并,称埭港盐务所。解放初期,称为锦石村、锦岩村。由于盐区历来盐农合一,政企合一,1953年互助组、初级社时期称为埭港场务所,1959年,山腰盐场转为地方国营企业时,称为埭港工区,1966年“文革”时期改名为跃进工区,1977年复称埭港工区,1996成立埭港镇,政企分开,成为埭港大队,1999年并入山腰镇,改制为埭港村民委员会至今。 [人文历史]海外华侨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以及台湾、澳门、香港等地。爱国华侨名人庄右铭、庄重文、庄绍绥、庄德枝、庄宝的故乡就在埭港村。中国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亚洲病毒理学会理事、中国病毒理学会理事长庄志雄博士的故乡也在埭港村。村有在职中高级科技人员、党政-中层领导干部100多人;在校清华、北大、厦大、福大、医大、华大、军大、师大等院校大学生200多人;有退休员工785人,退休干部120多人;埭港小学师生400多人;有北管乐队、南音乐队、民间剧团、秧歌队、军乐团10多家,艺人200多人;辖区店商200多家;外出务工经商1000多人。 有史以来,埭港村就是山腰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体育、戏剧的重地。山腰古今的重大历史事件,均与埭港村有关。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龙见宫”、“望海楼”和“革命老区据点村——后楼村”就在此地。1949年8月18日,在0惠安县工委领导下,后楼庄晚芳、庄祖荣、庄绍林等策动山腰盐署警大队起-放。山腰埭港村成为泉州市最早解放的乡村,并配合地下游击队于8月23日解放惠安县城。埭港村人杰地灵、英贤辈出;古今中外,代不旬人;历史古迹,传奇趣说,灿古辉今,系名传中外的名村。改革开放以来,更是新楼林立,水泥路连通,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物产经济] 埭港村人多地少,盛产地瓜、水稻、大豆、花生等;特产海蛎、青蛏、血蚶等远销外地。 [现代名人] 庄顺发,埭港工区管理干部,石桥村人,1969年10月1日,作为福建省代表,晋京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 庄圆头,埭港工区工人,长房村人,1963年省政府授予工业交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生产者。 连宝珍,女,三落村人,埭港幼儿园教师,于1979年、1983年两次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 庄炳奎,石桥村人,2000年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 庄碧能,长房村人,1985年、1986年荣获“省五一奖章”;1988年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 庄绍山,长房村人,1998年,荣获“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 庄珠萍,女,后楼村人,1979年,省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 庄志雄,长房村人,亚洲毒理学会理事,中国毒理学会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荣获国家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庄瑞明,烈士,石桥村人,于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壮烈牺牲,安葬于广西靖江县烈士陵园。 庄景峰,烈士,石桥村人,在重庆追捕逃犯中英勇献身,-、民政部颁发“公安英烈”匾额。 |
菜堂村 |
菜 堂 村 简 介 菜堂村,地处山腰街道,东临泉港化工厂、山腰盐场南海工区;西邻锦川驿峰路;南至普安开发区、山腰盐场菜堂工区;北毗邻后港溪。全村地域面积1.7平方公里,人口4803人,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8个,小学1所,0党员122人。 菜堂村俗称山腰埭,地势低洼,潭井众多,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偶尔,逢台风暴雨,洪水肆虐淹没大埭,造成重大损失,有待大溪拓宽,涵闸增多,迅速排洪,避免水淹。有弊也有利,菜堂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淡水资源丰富,居住分散,素有“养殖专业村”之称。全村共有6个养鸭专业户,养殖蛋鸭25000只,年产蛋600吨,可满足供应整个山腰地区食用。 菜堂人,勤劳俭朴忠厚,每年有外出劳务人员1500多人,为菜堂村创造了数以万计的财富。菜堂村地杰人灵,人才辈出,涌现出许多企业家,这些著名的企业家,热心公益事业,慷慨解囊,捐资铺设乡村水泥路、修筑桥梁、安装路灯、安装自来水管,扶贫助学,捐献电脑、课桌椅、篮球架,改善菜堂小学办学条件,捐建菜堂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等。乡贤们造福桑梓、功德无量、可歌可泣。 菜堂村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现有处级干部二人、科级干部20余人;工、农、商、学、兵行行有精英。初步统计教授二人;高级讲师、中学高级教师、高级技师、高级农艺师、国家注册建筑师、造价师等高级职称共20多人,拥有中级技术职称的有80多人。他们开拓创新,爱拼敢赢,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尽忠报国。 勤劳朴实的菜堂村民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党支部全体党员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面貌,高昂的斗志,向小康村目标挺进。 |
普安村 |
|
锦塔村 |
锦 塔 村 简 介 锦塔村位于泉港区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为2150人,总户数650户,共11个个村民小组,党员总数103人:正式党员94人,预备党员9人;辖前埕、陈庄、土岩头三个自然村,居住较为分散。辖区内有泉港二中、山腰中心幼儿园、华侨医院、山腰综合市场、山腰电影院、山腰文化站、山腰综合商店等单位。 东倚泉五路,西临山腰旧街,南与陈庄村、埭港村交界,北接壤锦祥社区;主干道硬化率达95%,交通便捷,距街道办事处与区政府均在1公里以内。辖区道路整洁、社会安定、民风纯朴、居民安居乐业,锦塔村先后被授予综治先进单位、宽裕型文明村、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解放后,锦塔村与陈庄村、新宅村隶属惠安县十三区锦塔乡。-期间,陈庄村划为山腰盐场管理,锦塔村辖锦塔、新宅。1961年3月分别拆为锦塔大队和新宅大队至今。 1996年泉港(肖厝管委会)开发建设,我村大力支持泉港开发,村部分土地先后被征用于城区建设。建成道路:泉五路、海南街、新民街、金山街、驿沙路;事业机关单位:公安分局、边防大队、港务大厦、农行金穗大厦、中行、烟草大厦、妇幼保健院、泉港实验幼儿园、泉港汽车站、新华书店;商贸住宅:庄园农贸市场、锦祥安置区、新港大酒店、莲洪花园、逸涛广场、投总大厦、泉港口岸园区、庄园明珠、万州、南亿花园、逸涛小区、龙庄、昌茂、嘉华大厦…… |
锦川村 |
锦 川 村 简 介 [村名由来] 山腰古代称“锦绣”、“锦绣传芳”,锦川村属山腰的组成部分,因地处山腰大埭,一片平川,因此“锦川”取山腰的“锦”和一片平川的“川”而得名。 [历史沿革] 设立于民国36年(1947年)2月,称锦凤乡,建国后于1955年5月属山腰区山川乡,1958年10月,撤销区乡政府成立人民公社,称山腰公社锦川大队,1984年10月1日起改为山腰镇锦川村委会,2000年4月成立泉港区人民政府后称为山腰街道锦川村委会。 [地理位置] 锦川村位于泉港区政府的西角面,东经118度41分至110度01分,北纬25度03分至25度15分,与前黄镇的前黄村、凤南村接壤,与福州、厦门分别相距100多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辖区简况] 区域面积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有450亩,辖灰窑脚、二田、三田、溪南、溪北、屈尺、官路、前土埭、后港、什川、顶埭、十四份、大派园13个自然村,共有19个村民小组,全村1656户4639口人,旅居海外侨有300多人。域内有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人协会等。 [气候经济] 锦川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凉适度。主导风向是东北风,夏季多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20度,降水量134毫米,村里以发展养殖业外,还有宏兴服装厂、祥法手套厂等,村民年人均收入6000元。锦川村正沿着党的十七届五、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美丽、和谐、繁荣的新锦川。 [交通便捷] 锦川村距泉港汽车站1公里,距公交车站0.5公里,乡村道路经硬化后中小型汽车可直达汽车站、公交站,且驿峰公路横贯于锦川村境内,可谓是交通四通八达,纵横交错。 [特色文化] 山腰礼拜堂创办于光绪18年(1892年),文革期间因“破四旧”礼拜堂,-停止-并被当时的大队作为办公场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礼拜堂重新归教会所有,并开始了-礼拜至今。因-人数逐率增多,主会场容纳不了矢多信教群众,后经多方集资在锦山村地域里,新建一座场所大,庄严宏伟且交通方通的礼拜堂。 [工作成绩] 锦川村于2004年2月被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宽裕型文明村”、2007年10月被泉港区委、区政府授予“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2008年2月被山腰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评为“服务重点项目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陈庄村 |
陈 庄 村 简 介 陈庄村位于泉港中心城区,是泉港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五大改造片区之一,区域位置作用日趋凸显。辖区总面积0.86平方公里,共有1615户,常住人口5716人,下设陈庄、前埕、海沙3个小区和7个村民小组,0党员150人,辖区内有多家区、街道级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机构,街道村卫生服务中心1所,村老年学校1所,是泉港区群众性文体综合活动较为活跃的村居之一。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心指导下,陈庄村本着“以人为本、服务村民、共创和谐”的服务理念,坚持以组织为保证、以村民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沟通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参与为导向、以满意为标准、以和谐为追求,努力朝着“陈庄村是我家,温馨和谐靠大家”的工作目标迈进。 【村服务队伍逐步健全】村共有5支服务团队,其中两委成员12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5人,志愿者队伍2支20人(共青团、妇联各10人),义工队伍1支。主要提供村日常事务和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村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村设有服务大厅、居家养老办公室、日间休息室、娱乐活动室、助餐室、综合活动室、电视室、洗浴室和居家养老服务网点7家,可满足村民与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医疗保健方面,主要为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免费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测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服务并建立老年人医疗服务档案。 【村文体活动逐步丰富】注重利用村文体活动较为活跃的优势,依托老年学校开设了时政、卫生保健、气门球、音乐舞蹈等学习班,成立6个兴趣小组,为丰富村民和老年人的文化业余生活搭建平台。村里共有350多名老年人参与学习和活动,村民自行组织排练的四季秧歌、扇舞、柔力球、太极拳、太极剑、广场舞等节目经常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文艺演出,得到上级部门肯定和群众好评。 【村十二五规划】以泉港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为契机,计划用五年时间将陈庄小区250亩区域分三期进行“三旧”改造,一期规划用地67亩,前期工作基本完成,正进行优化设计方案。 在村全体工作人员以及村民的努力下,村相继获得街道2010年“服务重点项目工作”、“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区级“先进老年学校”、“示范校”等荣誉。 |
鸢峰村 |
鸢峰村简介 鸢峰村地处泉港山腰办事处沿海边缘丘陵地带,总面积约0.8平方公里,是一个革命老区基点村,又是少数民族畲族村。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318户1188人,其中正式党员43人。目前,经济收入主要以耕种农作业、养殖业、针织服装加工业和外出务工为主,村民年均收入约6000元。村先后被市、区评为“计生先进单位”和“全民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文明村”。 鸢峰村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要任务,组织党员群众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立足本村村情认真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强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认真落实在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实施。鼓励和提倡以商业、服务业、加工业和引导劳动力转移,促进各项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落实各项民主制度,广泛宣传基层法律意识引导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及时把计生政策、救灾救济的发放、村民医保社保的办理以及村重大事项村民意见建议公示等内容对村民公开。认真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及时处理村级矛盾纠纷。村风文明逐步健康发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