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镇峰前村地处泉港区港口物流园区前沿,毗邻福建炼油厂10万吨油码头,人口2322人,党员98人。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集体收入60多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06-2007年度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组织,计生、综治、信访、基层思想文化建设年先进单位,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05102 | 362000 | -- | 查看 峰前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栖霞社区 |
栖霞社区系福炼一体化项目拆迁安置小区,涉及8个村庄的群众动迁,其中原南埔镇外厝,西枫2个行政村举村动迁6个。 该小区安置在后龙镇区域内,北面与泉港区东西六路,东面与南北二路,西面与南北三路及南面的南龙路围和而成,占地面积约400多亩。 小区内楼幢共有85幢,其中安置房76幢,其他配套设施有农贸市场,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后龙镇中心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安置房共有2300多套,可居住1万多人口。 小区内主干道安装路灯,区内有灯光篮球场,门球场,其他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区内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绿意盎然,使小区人们诗意地栖居在美丽的家园里。小区内的行政机构设有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以及老人协会等配套组织。 |
柳亭村 |
柳亭村是少数民族(回族)村。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总人口2626,82.3%为回族。分为后吴、后亭、后柳三个自然村。位于泉港区泉二路两侧,国家级石化基地东南部,地理提天独厚(东进,南拓,靠海)。区城市主干道贯穿全境,交通十分便捷,是泉港区实施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区域,是泉港区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行政村。 柳亭村秉承着先民的勤劳、俭朴、善良、勇敢、好学、民风淳朴的传统美德。多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全村人民充分发挥优势,把握机遇、开拓进取,用好用活少数民族优惠政策,以强有力的措施搞好水、电、路、通讯等,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是泉港开发建设最活跃、最有利的黄金宝地,处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柳亭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坚持以人为善、崇尚科学、文明诚信、遵纪守法、弘扬正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是一个和谐、安定、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后田村 |
后田村位于泉港区福炼一体化东北部,地理位置良好、依山傍水,东西两侧平坦宽阔,开扇形,呈祥和安逸之灵状,村庄坐北朝南,村前有正古溪及二级公路环绕,恰似别了一条金腰带。此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植被繁茂适合居住,是闽南旅外侨亲的祖籍地之一。随着一体化工程的开工建设,周边的道路不断得到开阔硬化,南北三路延伸段也经过我村,四通八达的公路为我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今后我村将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行政村。 行政隶属: 后田村的先人独具慧眼选址于此,带领族人开垦种植,在此繁衍生息,孕育后代。据前惠安县志记载,后田村于1985年6月由原旧土坑大队分割出为行政村,属老区据点村。东与前厝村山沟流水交界,西与高仙峰渠道为界,南与二级路为界,北与岩山最高点为界。方圆约2平方公里,归后龙镇管辖。 村落和居民: 村村落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600户2080人,平均分布在铁坑、后田、邦企、窑里四个自然村。耕地面积350亩,近年来被“延伸路、排洪渠”等工程征去100亩。主要种植红薯、花生等农作物;山林间以种植极具经济价值的龙眼树为主。部分村民外出经商务工;本村民风纯朴、山川秀丽、文脉悠远、名士荟萃、人杰地灵,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后田村人自古勤劳吃苦、有着发奋无畏的拼搏精神。后田村的土地塑造了后田人善良的秉性,后田村的山水养育着后田人独特的风范。也因此造就了后田人自己的“上山下海”样样精通的生活方式。 后田村现仍然保存着许多特色的“古大厝”,还有常见的石头房及新式的小洋房。各具特色的各式新老建筑共同谱出一个发展中的新后田的美好未来。 |
后墘村 |
后墘村位于泉港区东南沿海村,东面有屿仔壁停靠码头,北边比邻依靠岩山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山傍水,东西两侧平坦宽阔,呈祥和安逸之灵状,东面环有沿海大通道穿越,西有二级路(油码头专用路),别有一番“出将入相”之威,坐北朝南,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海陆交通便捷,1路公交车经达我村,距离泉港车站仅5公里,距离肖厝码头仅2公里,距离福炼一体化厂仅2公里,距离生活区仅有2公里,交通方便发达,是今后泉港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潜力的行政村。 行政隶属: 后墘村的先人以犀利的眼光选此人间福地,赐予子孙万代繁衍生息,大展宏图,功德无量。后墘村南邻于割山行政村,北邻许厝行政村,东至上屿岛海域,西邻后田、土坑行政村,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2公里,辖区约3平方公里,是个人多地少的行政村。于1985年从后龙公社土坑大队拆出后,成为现后龙镇后墘村。由于福炼一体化的开发建设,2004年福炼一体化排洪渠河沟有1公里贯穿后墘、梅林、林里三个自然村,好象一条活龙,真是锦上添花。 村落和居民: 后墘村全村人口3230人,近890户。分布在四个自然村(分别是:后墘、竹头、梅林、林里),分为7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近300亩,已被“沿海大通道”、“福炼一体化排洪渠”征地80多亩,主要种植红薯、花生等。滩涂面积6000亩,其中养殖花蛤900多亩,村民以耕农、耕海、外出务工经商为生。民风纯朴、山川毓秀、文脉悠远、名士荟萃、人杰地灵,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后墘村人有勤劳、俭朴、发奋、无畏的美德,后墘的山山水水养育着后墘人可贵的秉性和风范,也造就了后墘人所建树的滨海风俗文化,村民的住宅以及建筑风格都独具闽南特色。 |
割山村 |
割山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地处泉州市泉港区后龙镇中北部,三面环山,东面是海,属丘陵地带。由于历史原因和班子问题,2009年我村被区委组织部定为不适应村。为进一步做好割山村整顿转化,区、镇两级高度重视,分别抽调区管副科级后备干部、区直部门干部下派到割山村抓好整顿转化工作。 1、人口结构 全村总人口3805人,总户数1200多户,村民小组14个,村干部12名。全村博士7人,在全国各地任副县级、团级以上有17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教师)有19人。全村共有84名党员,其中外出党员占37%。 2、产业类型 耕地面积约127亩,浅海滩土面积较大。产业结构单一,渔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大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靠近海捕捞,养殖紫菜和牡蛎,一小部分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是靠外出打工。村民增收缺少增收点和增收潜力。 |
东山村 |
一、地理位置、历史沿革 东山村位于泉港区后龙镇东北部,东临土坑,后田村,西与南埔镇仙境村交界,北侧是福炼一体化新厂区,南紧临福炼生活区商住繁华带。泉港区陆地交通主动脉“西海路”贯穿村间800米而过。交通便捷,地理位置繁华显要。 东山村是二战时期革命老区基点村,由东山、新厝、白石安、蔡岭四个自然村组成,历史渊源系土坑刘氏0开十八村的其中四个小村庄,村民姓刘居多。二战时期,以蔡岭村刘马锡(1926-1972)为主的革命群众数人,以本村为地下工作据点,他们和土坑地下革命人士一起,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参加了抗抓壮丁,抗征粮,抗苛捐杂税革命斗争。在生活、政治环境十分恶劣的形势下,渡过了-时期,坚持革命斗争直至惠安顺利解放。解放后,惠安县人民政府把土坑列为二战时期革命老区基点村。2007年7月,泉港区人民政府正式授牌“东山”为革命老区基点村。 解放后至1956年隶属北海区岩山乡,1957年后归后龙公社土坑大队,称土坑大队第四片区,设东山片分支部。1984年从土坑大队分开,取村名“东山”成立东山行政村,现归后龙镇管辖。 二、村情和村民经济发展回顾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以前,东山村是靠山无山、靠海无海的贫困村。交通环境简陋,村民多以肩挑犁锄耕作为生。为摆脱贫困,青壮年多数去拜师学艺,从业于泥瓦匠、搭棚架、石匠、采矿、木工。因而各混得一手好艺,奔赴全国各地搞建筑业。有了这些能工巧匠,东山堪称“建筑之村”。这帮手艺人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主流。其次是:村民利用土地大力种植蔬菜,搞畜牧养殖,开发传统豆制品小作坊。充分开发土地利用价值,打造绿色产品,占据田里、宏安两大农贸市场。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靠一技之长和敢于奋斗、开拓进取的意志,一步步走向小康。眼下,村民人均收入逐年快速增长,一座座砖混楼房拔地而起,排列有序,建筑风格独具闽南特色,村民居住环境优化。 三、人文环境、平安村居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貌 东山村共有408户,人口1259人,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呈丘陵地貌。辖区内有刺山、牛头山二座小山峰东西对峙,一株百年古榕屹立在村东头,常年枝叶繁茂,象征吉祥。近年投资建设村庄水泥道路2000米,老年人活动中心门球场400平方米,标准化篮球场一座。党支部把平安村居工程列为重要项目来创建,至08年3月底,辖区内完成了路灯亮化工程建设1800米,西海路安置小区闭路监控系统,户户联防报警系统工程建设,环境卫生垃圾集中清运处理设施建设。辖区内环境优化,村容村貌整洁可观,民风淳朴,社会秩序安定稳定,村民的文化素质、法律意识普遍提高。全村受到大学以上教育人数达四十多人,全村涌现出中小规模的企业家多人,他们是促进社会文明、带动村民发展经济的牵引力。 |
田里村 |
泉港区后龙镇田里村 尚书府耀光辉——泉港区文物保护单位蓝田陈氏家庙侧记 尚书府——蓝田陈氏家庙坐落于田里村。 宋末,朝廷不振,胡元叛乱。兵部尚书陈泰公,避地离居,携眷入闽,隐于泉府地区,历览山川,抡择胜地,卜居蓝田,谓蓝田开基一世祖。遂命次子元材公于公元1352年(大元至正十二年),肇建尚书府、蓝田陈氏宗祠,迄今已近七百春秋,墙栋倾圯,坍塌成墟。1996年间筹谋,仿古依旧,原址重建,1998年冬竣工,定名蓝田陈氏家庙。占地广袤约七百平方米,实建面积三百二十平方米,实木结构,二进中天井,燕翼翘脊,飞檐雕栋,三大门同向并列,勒有“派衍颖水源流远,族聚蓝田世泽长”念本思源大门联,门楣上方,悬有“陈氏家庙”,醒目“庙匾”。门庭宽敞,旗杆耸立。府第大厅正中高悬“兵部尚书”大匾,两侧横梁“仕宦匾额”罗列,石柱缀满异彩纷呈联文。透过联文,灼见宦门之后,科甲蝉联,人才辈出,有过一门两户部,四代双进士的辉煌史迹。让世裔观瞻,领略先祖威名之显赫,抒发怀古之情思。 纵观尚书府——蓝田陈氏家庙,气势高昂,巍峨壮观,秀丽雅致,具有典型的闽南传统“祠堂”特色,尽享名门望族之殊荣。 宦门之后,人文昌达。聚居本地区与仙游县的裔孙有20多个自然村,近二万男女。如今,博士、高级职称人才、团处级以上干部相继涌现,大专院校毕业生甚众。他们分布于祖国各地与海外地区,为社会服务,粉线青春才华,颇受各方赞誉。 旧社会教育落后,农村小学设施空白。高大、宽敞、明亮的尚书府——蓝田陈氏宗祠,一度辟为山川小学校舍。让“山川区域”内外(涵盖现在的田里、后龙、坑仔底、鹳山四个建制村及毗邻相关村庄)的20个自然村,大批青少年有入学读书的机会。学校规模空前,办学成绩优异,而扬名“惠北地区”。 抗日战争后期,0惠安县委特派员(县委书记)陈纯元同志,接任以尚书府——蓝田陈氏宗祠为校舍的山川小学校长,并于此成立惠安县早期的“0山川党支部”,以办学任教为掩护,以宗祠为据点,开展地下革命工作,培养一批革命青年。成为抗日战争时期0惠安县委地下党组织在“北海”地区的中心据点,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卓越,功载史册,誉满四方。“2001年12月7日,泉州市泉港区人民政府公布‘蓝田陈氏家庙(原宗祠)’为文物保护单位——抗战后期0惠安县地下党中心据点旧址。”使尚书府——蓝田陈氏家庙增辉生色,闪耀革命光环,成为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坑仔底村 |
后龙镇坑仔底村属纯农业地区,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11个自然村,20个村小组,全村总人口6753人。 【地名含义】 坑仔底古代称“坑人底”,因村后有大埔、有山,坐落较低,由此得名。后人将“人”字,加个“子”旁,从此改名为“坑仔底”。 【历史沿革】 明、清属九都梅峰铺,民国属梅东乡三川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八区(坝头)、九区(南埔)、十区(山腰)、十二区(郭厝)三川乡。1958年属超先公社置和星大队。1961年拆分成立后龙公社和星、和东大队。1965年仍并为和星大队。文革期间改称备战大队。1977年恢复和星。1980年改称坑仔底大队。1985年改设为坑仔底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东至南北三路,西至南山公路,南至柳亭村,北至东山村。政府驻地坑仔底村部。 【人口、土地面积】 坑仔底村区域面积 4平方公里,人口6000多人。 【物产经济】 坑仔底由三大坑洋:北头坑,村前坑,蔡塘坑。皆是肥沃之良田,盛产花生,大豆,甘薯。果林,以龙眼为主。传统手工业,以砖瓦厂为主。大量的砖瓦从这里源源运出,几百年来为本地建筑业做出贡献。 【村容村貌】 坑仔底由蓝田陈泰公第九世祖佛讳公徙居后坑仔底开基。继之向外扩展,开发,彭厝、胡石两村。并有一部分移居在企塘扬厝后、头前窑、柳山头、西张等自然村。 坑仔底始祖,时为本埠巨富,良田千亩,积谷万石。他独具慧眼,远见单识,认为此地山青源足,乃天赐良土,必万人之居,遂连夜挑灯奠基,建成了一座五开间,三进厅二天井,古式大厝,面积达千平方米。当时为独一无二的古大厝。供后人祭祀之所。 坑仔底素有一山一水一大埔之称。山:即大石山,奇石嶙峋,形状奇异,有神鸟石、猪母石、雄狮石凳。水:即村前溪,发源于仙境,经邱厝流入奎壁海,大埔即是著名的林果场。 今日之坑仔底可谓是“绿色之乡”一望无际的龙眼林,几平方公里的绿化带,拥抱着村落,房前屋后,绿树掩映,花繁草绿,“楼隐绿林里,人居繁花中”。 【设立年份】 1984年 |
土坑村 |
土坑村地处泉港区后龙镇中部,东邻碧霞湾、南毗福炼生活区、北与南铺镇接壤,面积约1.6平方公里,总人口3900多人。2003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确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也是泉港区革命老区据点村之一。 土坑山川水丽,气脉纡舒,世代蕃衍旺盛,地灵人杰,村内共有古民居27座,但倒塌毁坏近半,现保存较完好的古大厝有15座,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庭院式砖石木结构。古民居雕塑繁多:按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和透雕;按内容分有山水、人物、化鸟、楼阁。雕塑线条鲜明,姿态万千,具有闽南建筑特色,在四周现代建筑的环绕下更添吸引力。其中刘百万的古居更具独特,是传统建筑的典型,深得古建筑专家学者的青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区政府将其建设成为民俗文化陈列馆,为土坑村又增加一道古文化特色。 村北的岩山是泉港名山之一。惠安县志载:“涂山岩容幽胜,象卷潮之势”。村南的“白石宫”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宫内供奉海上女神妈祖,宫中雕刻有人物、花鸟、虫鱼等,塑雕栩栩如生,反映了当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地高超的雕刻艺术。村东有古戏台和数棵古榕树,树龄均逾过百年,茎壮根粗,枝叶茂盛,尤如一把攀天大伞,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土坑人文荟萃,人才辈出。据清代谱牒载,中榜进士、晋升仕者高达70多人。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人物有刘端弘、刘端瑜和刘开泰等人。刘端弘和刘端瑜二者为明未清初土坑开族第十二世祖,刘端弘从事海上运输和贸易,成为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刘端弘在许厝港开设杉行成为巨商,两人发家致富后,在涂山大建宅院群,兴建文武学校.刘端弘兴建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兴建北文武馆“凌云斋”,鼓励族人学文习武。刘开泰为清代进士,后授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清朝期间,惠安县共出九个总兵,刘开泰为其中之一。 主要人文景观: 【古民居群】土坑刘氏始祖刘宗孔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莆田迁居土坑。明朝嘉靖年间,惠安知县叶春及编著的县志中记载:“涂坑府(土坑村古称‘涂坑’),会得人,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可见当时的土坑居民就已成规模,且错综繁复,外人入村容易迷失方向。如今古大厝坍塌近半,保存较完好的有15座,占地面积约有26860平方米,形成古民居群落。 【刘开泰祖厝】刘开泰祖厝亦称总兵府:为时任南赣总兵的刘开泰荣归故里后兴建的府邸。刘开泰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十九岁中举,咸丰年间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当时惠安共有九个提督,刘开泰为其中之一。咸丰五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攻陷南赣,刘开泰叔侄三人连同他身边的一百多位刘姓族亲同时殉难,咸丰皇帝谥赐为“两世三忠”。 总兵府门前曾有高大的旗杆座、练功石、铠甲、石敢当和圣旨牌,府内大堂上挂有朝廷-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的“两世三忠”牌匾、刘开泰用过的80多斤重的长柄大刀等。可惜历经战乱和文革“破四旧”浩劫,大部分牌匾、书画或毁或失。仅有石圣旨牌现还存于祖祠之中,牌为辉绿岩所制,高约1米,两侧雕有“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隶书“圣旨”二字。 【凌云斋】凌云斋位于土坑村北,也称北文武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东面为二层楼房,西面为厅堂和庭围墙,门前有宽敞的砖埕。据说门前原植有榕树十八株,但现仅存五株,树高30多米,枝叶茂盛,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成为土坑村一道天然屏障。 【选青斋】选青斋位于土坑村南,也称南文武馆,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斋馆为庙堂建筑式样,边上有一处小巧精美的鱼塘拱桥,迄今有二百多年历史。门前有一株高达二十多米的攀枝花树王,叶落时花满树,花谢时叶满枝。据说是族人刘肇元中进士时,皇帝御赐的树苗,刘肇元回乡后种植的。 |
许厝村 |
一、交通位置: 许厝村位于东南沿海中部,鲤鱼尾库区峰前村的西边,与后田村接壤,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依山傍水,埭北自然村有数棵百年大榕树,一年四季披罩着绿装,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东面有顺南中学,西面有顺南小学,是闽南旅外侨亲的祖籍地之一,陆海交通便捷,通往油码头的二级路贯穿我村,1路公交车经过我村,交通十分方便,是今后泉港社会发展最具有潜力的行政村之一。 二、行政隶属: 许厝村的先人以犀利的眼光造就此人间福地,赐予子孙万代流芳百世,大展宏图,功德无量。据前清惠安县志记载解放前立名为梅峰埔鲤峰乡,解放后至1958年本村隶属后龙公社,1987年更名为许厝村,现归后龙镇管辖。 三、村落和居民: 许厝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340人,近1000户,分布在7个自然村,早称“七社”(分别是埭北、前厝、许厝、顶伍错、顶庄、下庄、隔壁自然村),划分为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20亩,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等作物;滩涂面积1600亩,其中养殖花蛤苗200亩,海带200亩,紫菜200亩,对虾、蟹养殖200亩,牡蛎800亩。以脚手架为第三产业。民风纯朴,有山有海,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许厝人蕴含的勤劳、俭朴、奋发、无畏和创业的美德,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地发展和提高。积极创建安全文明村活动,坚持“打防结合、重在治本”的方针,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加大普法宣传教育力度,确保我村的社会安定和稳定,营造“平安许厝人人共建,许厝平安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 |
峰前村 |
后龙镇峰前村地处泉港区港口物流园区前沿,毗邻福建炼油厂10万吨油码头,人口2322人,党员98人。201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2000元,村集体收入60多万元。村党支部、村委会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06-2007年度文明村、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区委、区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组织,计生、综治、信访、基层思想文化建设年先进单位,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
上西村 |
后龙镇上西村位于湄洲湾南岸,是福建炼油公司十万吨油码头所在地。全村810户,人口2806人,12个村民小组,党总支下辖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8名,三面环山、一面靠海,耕地面积142亩,人均耕地面积0.05亩,是一个人多地少的沿海小渔村。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西村党总支深入贯彻落实“168”党建工作机制,立足实际,积极研究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确立了海水养殖业和近海捕捞业为村民收入主导产业,精心实施“四大工程”,在增加群众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上西村先后被评为“福建省文明村”、“福建省卫生村”、“福建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福建省敬老模范村”、泉州市历届“文明村”、泉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是泉港区的一个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老典型村。 近几年来,通过全村上下的努力,老典型加上创新思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目前村里经济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齐全,社会环境舒适整洁,社会治安安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日常管理规范有序,人们生活健康向上,一个普通的小渔村已逐步建设成为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后龙村 |
后龙村位于泉港区东部沿海系后龙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东至沿海大通道,连接五里海滩;南邻柳亭村、驿峰路东段、沿海大通道;西面紧靠一体化栖霞安置区;北接与东西六路、田里、割山村相邻;是泉港区沿海天然港湾风光旅游休闲胜地。 村落与村民:后龙村辖区面积3.8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1.8平方公里,全村总人口5226人,共1368户,由坑头、后龙、后龙港、礁头四大自然村,分为15个村民小组,一个安置小区,耕地面积720亩,已被南龙公路、一体化栖霞安置区、东西六路、洋屿片区安置小区等省、市、区重点项目征用480亩。主要种植红薯、花生等农作物,滩涂面积20050亩,其中牡蛎养殖18000亩,蛏养殖630亩,紫菜380亩,村民耕农亦耕海及出外经商,民风纯朴、山川毓秀、文脉悠远、名士荟萃、人杰地灵,每一寸土地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交通位置:后龙村随着项目建设的开发,南龙公路、东西六路、驿峰路东段、沿海大通道都贯穿整个后龙村地界。各自然村都铺设了水泥硬化道路,交通方便,以及镇区改造项目在后龙村正在启动,是后龙镇经济文化最具有潜力的行政村。 后龙村民具有勤奋、俭朴、发奋、无畏的美德。后龙村的山山水水养育着后龙人可贵的秉性和风范,在项目建设的推动下,后龙村前景无限美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