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县螺阳镇霞光村位于惠安县城南郊区、螺阳镇镇区所在地。霞光村区位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信息灵通,324国道、崇黄公路、惠安世纪大道贯穿全境。辖区内企业集中区有城南工业、新霞工业区;商贸集中区有五洲建材家私水果市场、中国雕艺城、惠明商城、时代城、伟华大酒店等;教育文化休闲区有惠安嘉惠中学、霞光小学、海滨文武学校、惠安少体校、惠安体育中心、溪滨公园等。商住区有滨江国际、溪畔阳光、税务商住、鑫源地产、世纪大道南拓工程安置区北区等。
〈村落与居民〉霞光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3443人,有洪厝、甲场头、茂前、竿林、竿塘、后窑、东园、后埔、后亭等九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有许、王、谢、张、陈、洪、郑、吴、李、谷等姓氏。
〈村风村貌〉霞光村的村风村貌因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政府的多次开发建设使全村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民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2年、2004年分别被泉洲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富裕型小康村”等称号。
〈历史人文〉霞光村九个自然村解放前属“霞莲铺”。“窑下四乡许”等四个自然村村民于宋朝年间从石狮石龟许徒居霞光村繁衍至今,因当时定居时建有十八座烧制陶瓷窑洞而得名,这些陶瓷窑洞遗址1984年惠安县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8月,0地下党员许惜今、许火东奉福建省委指示,回到惠安县开展革命工作,他们以祖籍地霞光村(后窑自然村)为根据地,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队伍,领导群众反“三征”,组建惠东南党支部,迎接惠安的解放。游击队长张渊水(霞光村竿林自然村人)在一次侦察敌情时被敌人发现,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张渊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后被民政部确认为革命烈士,其烈士陵园被定为福建省德育教育基地。1982年福建省政府确认我村为“革命老区村”。
〈经济状况〉霞光村辖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23家,主要行业有印刷、服装、包袋、食品、运输、金木雕、石雕、影雕等。大红埔商贸区有店铺500多间,主要批发及零售建筑材料、水果、副食品、服装布料、石雕制品等。2009年我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1800万元。
〈旅游景观〉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在我村征地建设中国雕艺城、惠安体育中心和溪滨公园,现在三大工程已如期竣工,成为惠安旅游观光景点。村民可以到中国雕艺城参观栩栩如声的雕艺作品;到
惠安体育中心锻炼身体;到溪滨公园呼吸清新空气,观偿美丽的景色。
〈展望未来〉因霞光村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世纪大道南拓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城市中心南移,城市新区建设全面启动,霞光村即将成为未来县城政治文化中心,霞光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1101 | 362000 | -- | 查看 霞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盘龙村 |
盘龙村地处惠安县螺阳镇西南部,国道324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行政辖区2个自然村,总户数411户,人口1486人,现有党员59名,村两委4名(其中2名交叉任职)聘用干部2名。全村耕地面积763亩,山地面积1620亩,区位优越、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其中尤以盛产惠安“白麻”花岗岩而闻名中外。我村始终坚持把村民公开民主管理贯穿于村民自治全过程,创新务实“公开”工作,规范民主议事制度,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村民公开、民主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霞光村 |
惠安县螺阳镇霞光村位于惠安县城南郊区、螺阳镇镇区所在地。霞光村区位优越,交通十分发达,信息灵通,324国道、崇黄公路、惠安世纪大道贯穿全境。辖区内企业集中区有城南工业、新霞工业区;商贸集中区有五洲建材家私水果市场、中国雕艺城、惠明商城、时代城、伟华大酒店等;教育文化休闲区有惠安嘉惠中学、霞光小学、海滨文武学校、惠安少体校、惠安体育中心、溪滨公园等。商住区有滨江国际、溪畔阳光、税务商住、鑫源地产、世纪大道南拓工程安置区北区等。 〈村落与居民〉霞光村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全村现有人口3443人,有洪厝、甲场头、茂前、竿林、竿塘、后窑、东园、后埔、后亭等九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村民均为汉族,有许、王、谢、张、陈、洪、郑、吴、李、谷等姓氏。 〈村风村貌〉霞光村的村风村貌因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政府的多次开发建设使全村的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民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2年、2004年分别被泉洲市政府授予“宽裕型文明村”、“富裕型小康村”等称号。 〈历史人文〉霞光村九个自然村解放前属“霞莲铺”。“窑下四乡许”等四个自然村村民于宋朝年间从石狮石龟许徒居霞光村繁衍至今,因当时定居时建有十八座烧制陶瓷窑洞而得名,这些陶瓷窑洞遗址1984年惠安县政府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47年8月,0地下党员许惜今、许火东奉福建省委指示,回到惠安县开展革命工作,他们以祖籍地霞光村(后窑自然村)为根据地,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武装队伍,领导群众反“三征”,组建惠东南党支部,迎接惠安的解放。游击队长张渊水(霞光村竿林自然村人)在一次侦察敌情时被敌人发现,双方发生激烈枪战,张渊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解放后被民政部确认为革命烈士,其烈士陵园被定为福建省德育教育基地。1982年福建省政府确认我村为“革命老区村”。 〈经济状况〉霞光村辖区内有规模以上企业23家,主要行业有印刷、服装、包袋、食品、运输、金木雕、石雕、影雕等。大红埔商贸区有店铺500多间,主要批发及零售建筑材料、水果、副食品、服装布料、石雕制品等。2009年我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1800万元。 〈旅游景观〉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先后在我村征地建设中国雕艺城、惠安体育中心和溪滨公园,现在三大工程已如期竣工,成为惠安旅游观光景点。村民可以到中国雕艺城参观栩栩如声的雕艺作品;到 惠安体育中心锻炼身体;到溪滨公园呼吸清新空气,观偿美丽的景色。 〈展望未来〉因霞光村特殊的地理位置特别是世纪大道南拓工程的顺利开工建设,城市中心南移,城市新区建设全面启动,霞光村即将成为未来县城政治文化中心,霞光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锦水村 |
锦水村地处螺阳镇与张坂、东园交界处,属螺阳镇管辖范围,风景秀丽,民风纯朴。全村2829人,党员52人,村民主要以农副产品、鞋服加工、建筑工等为经济来源,目前有企业5家。至03年下半年以来,建设后溪桥,铺设梧宅至水枧幼儿园、通长箱尾自然村、溪仔头至上塘土堀水泥公路,锦东至锦水桥头及村间道路等多条水泥路;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建设上塘篮球场、宫口篮球场、后埔埕篮球场及购买健身器材;在锦锈路安装了路灯96盏、配备两部巡逻摩托车,有效地减少了治安犯罪案件的发生。改旧建新、环境绿化、清洁家园,使我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于2007年被评定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
锦东村 |
锦东村地处螺阳镇南部与张坂镇交界,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有三个自然村(前崎坑、东山、后崎坑),共有686户,人口2263人,9个村民小组,村两委4人,党员52人,其中预备党员1人,3个党小组。全村有耕地760亩,山地2121多亩,主要以服装业、外出打工及农业为主要收入,人年均收入8736元。 锦东村前崎坑境内有灵山仙境风景区,是闽南佛教文化名山之一,景区怪石林立,风景秀丽,峰峦叠翠。惠安县志有“平山寺钟声传灵山”的记载。明末惠安知县陈玉成“御赐进士”,弃官出家,于灵山寺题下“孝泣幽明”四字,这里的“醉观音”、“通天路”、“风动石”、“天马驭仙”、“神龟听经””等传说更为神奇。 |
梧宅村 |
梧宅村位于螺阳镇南(东、西、南、北)端,是一个耕地面积达380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374户1447人。有耕地面积380多亩。梧宅村,地处福厦公路东侧。2003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3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200亿元,人均年收入达6800元,村财政收入39.2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上坂村 |
上坂村位于螺阳镇南端,是一个面积350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1127户4447人,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现有党员75名,村两委成员6名,聘用干部1名。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完善。几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人均收入达890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溪西村 |
溪西村地处惠安县螺阳镇西南部与洛阳镇交界,国道324线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捷。行政辖区5个自然村,总户数603户,人口2351人,现有党员48名预备党员1名,村两委5名聘用干部1名。全村区位优越、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其中尤以石雕加工而闻名中外。我村始终坚持把村民公开民主管理贯穿于村民自治全过程,创新务实“公开”工作,规范民主议事制度,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村民公开、民主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侨群村 |
侨群村地处惠安县螺阳镇东南部,东靠上坂村、西近溪西村、南莅蔡厝村、北临联群村,国道324线擦边而过,镇道溪上路穿村而行,交通十分便捷。行政辖区4个自然村,总户数574户,人口2217人,现有党员40名,村两委4名(其中2名交叉任职)聘用干部3名。全村耕地面积838亩,山地面积162亩,区位优越、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扎实,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其中尤以盛产“古山红”花岗岩而闻名全县。我村始终坚持把村民公开民主管理贯穿于村民自治全过程,创新务实“公开”工作,规范民主议事制度,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群众对村民公开、民主管理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密切了党群、干部关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
洋坑村 |
洋坑村地处惠崇路边,与螺阳镇政府毗邻,全村人口1954人,共505户,分设6个村民小组,全村地域面积100万平方米,洋坑村有实验小学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技术学校,村委会办公大楼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村内环境卫生,电话,电脑普及,村道四通八达,社会治安状况良好。地理位置优越,西临福厦路,北依惠崇路,南靠城南工业区,且路路相通,大红埔繁荣带,县级水果市场,建材批发市场,惠安钱塘火车站,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前景喜人。经济以企业石材加工业为支柱产业,另有服装,磨具,运输,机修,商业等产业,茶叶。 |
锦丰村 |
锦丰村位于螺阳镇南部,东与张坂交界,西隔林辋溪支溪与上板村交界,南与锦东村相连,北与后田村交界。共有两个自然村,分别是前康自然村和官宅自然村。村委会设在前康,与螺阳镇驻地直距5.4公里,总面积4.5平方公里。 全村768户,分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数2676人,耕地面积863亩,山林面积1700多亩,全村收入主要以工业为主,农业、第三产业为辅,现有企业厂家8家,全年工农业总产值超6800万元。 现有锦丰小学(原小)一所,附设幼儿园,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 |
锦里村 |
锦里村位于螺阳镇东北端,距县城1.5公里,全村人口2320人,耕地面积1153亩,是以农业为主的行政村。锦里村民,勤劳善良,民情纯朴,以农为主,以工为辅,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群众搞好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相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带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
东风村 |
1、地理位置 东风村地处林辋溪北支上游,为螺阳镇第一行政村。位于县城南2.5公里,从属县城新区规划范围,东连城南工业区和火车站战前公路,国道324街福厦公路和惠安世纪大道南北贯通,交通便捷。 2、村容村貌 ①东风村由山前、前窑、岭下、沈厝、山村、前宅、厝斗、前吴、后厝,蔡庄等10个自然村组成,辖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26人,1643户。324国道,世纪大道,南环路,西苑路和各自然村水泥村道构成四通八达交通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安县城南移,世纪大道南拓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东风村前窑、厝斗、岭下、后厝、蔡村、前宅、上村,部分村民居住房屋被拆迁,形成了世纪大道南一、南二、南三安置区的建设区域,村民新建楼房林立,村容雅观,环境优美。 ②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的沈厝的雄伟狮山矗立平川,有圹坑山、石头坑山、王公宫山、科仑山等10多个山头,山地面积2500多亩,海拔最高185米,东南的山前、前吴、后厝近溪洼地,其地势居高望远,真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杰地灵。 【东风村历史沿革】 1932年以前神权统治时期,上村、沈厝、岭下、前窑四个自然村归属霞莲铺;山前、前吴、厝斗、前宅、后厝、蔡庄等6个自然村归属盘龙铺。 1932后实行保甲制为“狮山保”。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改为狮山乡,辖狮山、庄林柄、溪钱、竹脚、后新厝等村。1955年合作化时期改称狮山高级社,1958年公社化后又改称狮山大队。1960年体制下放狮山大队划分为山前、狮山、前吴3个大队,1966年文革开始再实施三分归一,成立东风大队。80年代中期更改为东风村委会至今。 【历史人文】自1488年—1881年历时393年,历经明朝嘉靖、永乐、崇祯和清朝顺治、康熙、光绪年间的科举制时期,沈厝自然村黄汉、黄森、黄道藩、黄学员、黄颜标、黄克济、黄克淮、黄俥等人先后科举成名,高中文林卿、三位进士、举人、解元、会魁和武举人等封衔,官至工部、户部、礼部主事、骠骑将军、知府、知县、太平府教授,立碑坊,树旗杆,显宗耀祖。解放战争时期,0闽浙赣省委成工部派许惜今同志回桑梓任党支部书记,发展组织开展地下革命斗争。1983年惠安县政府授予东风村为“东风革命老区村”并树立纪念碑,颂扬革命前辈丰功伟绩,以昭后人发扬革命光荣传统,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物古迹】 1、1999年县文体局在东风村上村山唐墓挖掘青铜器2件,陶瓷品57件,刊载《惠安文物志》(P15第2节古代墓群—螺阳上村山唐墓)其历史悠久、文物上村,有书为鉴。 2、沈厝村现存有黄汉、黄俥等人在科举时代,人杰辈出,备受帝王诰封的匾牌,志铭至今犹存。 3、东吴亭、清代建的迎官亭,现虽改建但部件和牌匾犹存。 4、一座石坝据推算500年以上历史,纯属古代石建筑,名臣“坝桥”。 【建筑景观】东风村现存有历经二百多年风雨的清代闽南古民居25座,300多年一座(沈厝祠堂),是典型的闽南皇宫式大厝。一般为二进至三进,五间张七间张双护厝。多数古民宅经修葺至今保存完好,为闽南古建筑一道亮丽风景线,以此相辉映的尚有上千座二至六层的小楼房民居。还有一座现代化的东风中心小学和中心幼儿园,一座功能齐全的老年活动中心,集老年人“学乐为教锻”于一体的活动场所。 【企业兴农】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到农村,使东风村发生巨大变化,村民以小型家庭作坊式企业为起步,具有规模以上企业有8家,一是服装、石材、金木雕和城南开发区属地管理为主要支柱;二是农业深加工和高科技、服装、石材、金木雕、家私家具等外向企业;三是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年来被评为亿元村,总产值4.48亿元,人均纯收入7450元,村财收入68万元,外贸出口1.3亿元。外贸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为契机,组织开展以《纲要》为主要内容的灯谜竞猜、歌咏比赛、南音会唱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推进为我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村民讲文明、讲礼貌、讲信誉,勤俭持家,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团结友爱。结合我村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的实际,深入发掘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引导青少年爱国爱乡,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同时深入开展“诚信村”建设,引导村民各企业树立“诚信从我做起“的主体意识,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我村还充分发挥村老人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健全社会监督,提高道德建设水平。加强文化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村财并不富裕的条件,村委会积极发动侨亲、企业捐资,并把每年移风易俗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改旧建新以来,我村共投入资金45万元,兴建了老人活动中心,乒乓球活动室、老人棋艺室和读书中心等,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我村还利用中秋、国庆、春节等传统节假日,举行如棋牌赛,南音、气排球、门球、地掷球等形式多样的问题活动,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提高文明村创建水平我们以创建文明乡镇竞赛活动为契机,通过制定《东风村村规民约》、深入开展以“六提倡、六反对”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活动等,积极推进文明村建设。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见义勇为、扶贫济困蔚然成风。同时,我们通过评选一批“文明家庭”“文明户”,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在全村逐步形成健康、科学、文明的风气。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在文明村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主要是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上规模的企业较少等。我们相信,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东风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
钱塘村 |
钱塘村概况 本村地处城南工业区中心,分上乡、下乡、塘乾、苏坑4个自然村组,共占地面积2095亩,耕地718亩,全村668户,总人口数2562人,党员数74人。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领导下,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着力加强理论进基层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人民;进一步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健全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务实构建和谐社会思想基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优化农村文化环境,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将我村精神文明建设报告如下: 一、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民主集中制建设:以政治坚定、团结协调、勤政为民为目标,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认真贯彻《干部任用条例》和相关规定,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主线,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上级决策部署坚决有力,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科学民主,党内各项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完善,保证和监督作用发挥好,积极探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举措,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和促进发展的综合本领。 二、基层组织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的建设的意见》以及相关工作部署,着力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大在职村干部学历教育工作力度,加强村务专职工作者和农村“六大员”队伍建设,促其增强素质发挥作用。 三、党员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各项基本制度落实有力,党性党风教育扎实有效,党员队伍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认真制定并落实发展党员年度工作计划,已发展新党员7名,8名预备党员顺利转正,后备干部4名。重视并加强对党务干部的培养、管理和使用,争取每年对党务干部的培训,切实加强对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的关心照顾,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抓好先进性教育活动,解决党员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扣紧保持先进性教育这个主题,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的好经验,健全落实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在抗震救灾活动中,我村党员起到先锋带头模范作用,共缴纳特殊党费6130元,以实际行动彰显0员先进性。围绕如何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学习交流,做好总结。在镇组织的历次检查评比中取得较好成绩。 四、经济社会事业与安定稳定工作: 几年来,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和“三农”工作,严格按照上级部署,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解决整改项目的落实,推动当前的各项工作。三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可观,有征地统筹款及房屋出租收入约75万余元,用于建设家乡公益事业。开展文明建设及为民办实事活动。 (1)翻建前塘小学危险校舍作为村部办公场所顺利搬迁并添置有关办公设施、铺设幼儿园操场并在校舍内打一口深机井,解决师生及校园周围困难群众的饮水问题。 球场;建造无害化公厕一座、垃圾围3个、成立一支清洁队伍。 (3)顶乡小组、下乡小组铺设水泥路500米,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拓宽锦站路钱塘火车站路段,消除安全隐患。 (4)2008年申请复办钱塘小学(城南实验小学分校),方便了本村及外来工子女就学。 (5)与工业区联系安置部分失地农民就业,逐步解决就业问题 (6)为38户困难群众办理最低生活保障。 (7)做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工作,最终参合率达到100%。 (8)配合工业区整体工作,规划建设,做好鸿圣扩建、韩国项目及324复线征地及地上物处理、下乡社公宫迁移建设安置工作。 |
村下村 |
村下村位于惠安县机场东侧,全村氛围村下、梁厝、赤厝、高厝、庵兜、后底六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29户,总人口3319人,耕地面积1240亩,全村总劳动力1560人,是典型的人多地少村,经济发展历来是男外为工,女内为农的模式进行,主要以石、木等手工业为主。一直以来,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进去,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在保持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在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 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高度。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村级多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我村始终以党支部为核心,充分发挥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等群众团体组织的作用。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是重视抓好村委会成员理论学习,认真开展贯彻落实四个保持0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组织村委会成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理论和“-”重要思想,组织大家进行理论学习和讨论,教育大家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观察新形式,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使思想和行动更符合客观实际、更符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二是提高对于-提出的各项任务的认识,要求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广大群众的重视代表,忠诚为群众谋利益;三是抓好组织建设,努力提-部素质。认真抓好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建设,加大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教育力度。有计划的对班子成员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进行“充电”,进行政治理论和业务技能的教育培训;四是严格教育管理,做到向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努力为群众服务,办实事,办好事;为使坚持群众评议,做到有计划的在村民代表大会对村委会成员进行评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不断改进作风。 二、 切实抓好农业和农村建设我村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争取资金,增加投入,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做到思想到位,精力集中,工作不松懈,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一) 抓好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村“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增产、增收、增效益”为目的,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经过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粮食增产的关键措施落到实处,确保全村粮食生产稳中有升,0完成镇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二) 抓农业综合开发,积极鼓励和引导群众以种养为主体经济,大力发展副食品生产,切实抓好“菜篮子”工程。全村生猪存栏均在600头以上、养猪专业户已达10多户。 (三) 抓好水利建设和防汛工作。由于我村地处林辋溪中下游,临林辋溪沿岸达一公里。全村农田供水大部分依靠林辋溪,既有利又有弊。弊的是村里年年受汛情影响,溪岸、溪闸已严重受损,村委会及时组织人员进行修复加固整治工作,总计投入经费十多万元。 (四) 抓好村级财务管理,认真做好村务公开制度的健全工作,坚持执行财务审查制度,聘请村民代表、老协会长作为村务公开监督员,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汲取村民代表意见,同时及时送报村财务收支情况,如实滚动村务公开栏,设立村务公开举报箱,把村务公开置于广大村民的监督之下,让群众对村务放心满意。 (五) 抓好廉洁自律思想工作。村委会一班人能集合学习《条例》和《准则》,树立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公仆意识,始终以一个0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能不折不扣执行镇党委、政府做出的各项决定,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自觉维护班子团结,班子成员均无出现违纪违法行为。 三、 其他几项工作。 (一) 计生工作。在镇计生办关心指导下,以创建计生合格村为动力,并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村两委分工抓落实,坚持”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加快“两个转弯”的措施下,我村的计生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落实节育措施及时率达100%。“两查”全部到位,不存在政策外生育。 (二) 综治工作,我村认真落实《关于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的决定,齐抓共管,群防群治,充分发挥治保会、调委会作用,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措施得力,方法得当。年初及时与每个单位签订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进行分解。抓好普法教育,特别市抓好中小学和青年人的普法教育,把预防放在首位,做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对民事纠纷做好调解工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严防矛盾激化。 (三) 做好公益事业。完善了村下小学逸夫楼、大门、围墙及教学设备等附属设施的扫尾工程,总投入资金138万。经多方集资完成村下村六个自然村中五个自然村的主干道水泥路面硬化建设,总硬化达八公里,计投入资金一百多万元。 (四) 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八精神文明建设罗东纳入我村总体规划中进行安排部署,加大创建文明单位工作力度,并抓好文化建设。 (五) 共青团、妇代会组织,能积极配合村委会搞好村内一切事物,妇代会积极为全村妇女办实事,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和宣传“计划生育”,妇女“自强、自立、自爱”教育,开展妇幼保健、新婚知识学习讲座,积极配合村委会的工作。 |
蒋吴村 |
蒋吴村位于惠安飞机场边,丰星路贯穿我村全村总人口为4236人,耕地面积1650亩,15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215户党总支部下设有7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07名,有5家非公石村企业,村集体收入微薄。多年来村班子成员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我村坚持以富民强村为目标,艰苦奋斗、真抓实干、努力工作全面完成我村党的建设,经济发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各项指标。 主要做法: 1:认真细致做好党内关怀工作每年精心组织春节及“七一’走访慰问困难党员,离退干部,五十年党龄党员的活动。 2: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村两委一班人“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来抓好非公支部运转,几年来非公党组织从企业生产发展,党员发展,安全生产,流动人口管,家乡事业建设,社会安定稳定工作都起了很大作用。 3:以民为本积极为群众办实事,首先是关弱势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积极采取帮扶政策。 4:关心群众健康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积极宣传不断扩大我村新农合的覆盖面,几年来全村群众参合率达到100%。 5:积极宣传计生政策和计生法律法规,每年认真做好慰问计生困难户,二女结扎户的关心工作……………….. |
工农村 |
工农村下辖社坝头、顶堡、下堡、溪边、杜厝、陈林柄等6个自然村,现有人口4875人,其中社坝头1400人,顶堡680人、下堡435人、溪边540人、杜厝1030人、陈林柄790人。全村原有耕地面积约1900亩,因城南工业园区建设需要,已被征用土地约1350亩,现仅剩溪边、陈林柄、杜厝等3个自然村土地约545亩。近几年来,随着城南工业园区的发展和辐射带动,我村在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取得一定成效,村风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
松星村 |
松星村位于惠安县螺阳镇东部,毗邻涂寨镇,漳泉肖铁路、惠崇公路从本村通过。下辖7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965人,766户,村落面积5平方公里。村党支部下设3个党小组,党员共47名。近年来,我村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乡贤、企业家的积极性,努力在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加强社会保障和推进旧村改造上下力气、求实效,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
松光村 |
螺阳镇松光村位于镇政府东南方,距惠安县城约4公里,东与涂寨镇毗邻,西至漳泉肖铁路,南至金山边村,北至工农村。村委会座落于漳泉肖铁路桥涵洞口边,从县城坐2路公交车到终点站或乘坐县医院―尾透专线到松光村委会即可。全村共有六个自然村:青晚田、草柄、涂潭、尾厝、后苏、宫兜,10个村民小组,1174户,4149人,总劳动力2560人。经统计,共有耕地面积1050亩,农作物总播1350亩,粮食总播1350亩。早稻350亩,产量1000吨;晚稻200亩,产量800吨;甘薯1050亩,产量2800吨;其它粮食作物80亩,蔬菜(类)20亩,花生900亩。我村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有水稻、花生、地瓜、小数量的龙眼等果蔬,有民营企业:锆厂一家、电焊条材料辅助厂一家、金钢锯片厂一家、服装厂一家,还有多家鞋业素料加工厂、服装素料加工厂、毛纺织厂,另有几十家小型养猪专业户。 |
尾透村 |
螺阳镇尾透村基本情况 我村地处惠安县螺阳镇的东南面,东与涂寨镇庄内村接壤,南与五音村相邻,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小山村。全村共有718户, 2962人,全村妇女1164人,占全村41%。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村两委成员4名,其中妇女2名。全村党员52名,其中妇21名,占党员总数38%。村民小组和村民代表45名,其中妇女26,占57%左右。全村的耕地面积879亩。 由于城南开发区从我村擦肩而过,村里有阿阳铁件加工厂、美光焊接辅料厂和几个鞋业小加工点,是一较为典型的小农经济自然村,因地处山丘地带,农作物增产增收,人均整体收入12000元,村集体经济较弱。大部分的妇女同志边耕作农业边做手工业,家庭主要经济收入还是靠男子外出打工。 |
五音村 |
五音村,距县城十二华里,地处崧洋山麓。原名“康边村”,后以谐音“坑”字,称之为“坑柄村”。后又因“五音石”命名为“五音村”。五音村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地理优越,环境优美,地处惠安中部偏东。四面环山,村落平地,犹如盆地。土地面积辽阔,人丁旺盛,是旅游观光度假的好去处。同时也是明代泉州郡享有三峰盛名之一的康朗的故乡。五音村本属惠邑东门外前康铺,由螺城镇公管辖,现属螺阳镇管辖。该村东邻大坪、奎坑,西界竿林、陈坑底、金山边,南毗邻前康、院东、后田,北连接尾透、刘厝。毗邻村落,互相尊重,邻里友好,和睦相处。五音村民,勤劳善良,民情纯朴,以农为主,以工为辅,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群众搞好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行生产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百业俱兴;农业、林业、畜牧业、交通、商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事业等,相继而上,欣欣向荣。五音公路,横贯东西,东至崧洋山麓,这里既是文物胜地,又是引人向往的风景点。西至竿林,交通较为方便。大小车辆,日夜奔驰,笛声隆隆,震动山谷,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熙熙攘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