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仁村地处紫山镇镇区范围,全村人口2782人,715户,共有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总面积7.0km2,其中耕地面积0.9 km2,山林面积4.8km2。全村范围内共有11家中小型企业,32家小型家庭式作坊,1所中学,1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
美仁村坚持以“-”重要思想及党的“-”精神为指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结合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要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形成“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负责任,党员做模范,各界做贡献,群众为主体”的工作格局,积极引导发动群众支持,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努力为紫山镇建设惠安县县城后花园贡献本村的一份力。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1103 | 362000 | -- | 查看 美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村口村 |
村口行政村隶属于紫山镇,林口行政村位于惠安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公里,距紫山镇政府3公里,东于石码村道列与螺城镇接址,南与螺阳交接,西与黄塘镇交界,北与美仁村交界,林口村是通往黄塘与紫山的交通隘口,交通非常便捷,县城进入福厦交通公路位于村中,距我村4公里,距在建福厦高速铁路惠安西站只有4公里。 村落与民居:林口村范围面积4.5平方公里,辖2个自然村,一个建林口自然村,一个是南坑自然村,分设10个村民小组,全村户数564户,人口2006人。 历史人文:林口置村于1513年,至今已有494年,村民纯朴,自来宗尚忠孝礼义,祠堂是有悬挂褒扬先祖的三块牌匾,有褒扬厚吓多人忠厚的“权国蒿仁”牌匾,有赞扬挂吓的多人表率的“邻里齿尊”的牌匾,有颂扬孙梅节孝行为的“生表节孝”牌匾。村民以有这样的祖德宗尚感的光荣,道以多学习榜样、弘扬光大,因此,近几十年来,层出不穷了很多优秀人才,让周围村民刮目相看,道称林口是“文化村”。 村风村貌:林口村是个丘陵地带,龟山是村中的主要山,山林茂盛,水源丰富,林辋溪就发源于此(林口——辋川简约林辋溪),在龟山脚筑座“工农水库”,库容70万立方米。林口村是周围村落的中心村,解放后所有片区建制都设于林口:林口村民善于务农经商,解放前及初期是惠安西区商贸的集散地。现村里主要道路基本铺上水泥路面,路灯齐全;垃圾统一收集管理,做到卫生整洁,村中建筑有序,楼房林立。林口村得到各级各类的荣誉有: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单位、省市文明村、县基层组织先进单位、多次被县评为农村工作先进单位、示范村等荣誉。 物产经济:林口村民收入大部分靠务工收入,农业收入占总比重不大。林口山地丰富,既有集体龙眼2500多株,已进入结果高峰期,但有待于加强管理,使之发挥效益,境内的企业有达利集团、泉工艺、服装厂、万安陵园等20多家上规模企业,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1亿元,占紫山镇总产值的85%。人均年收入达7100元,上缴国家税收8000万元,村财政收入2万元。紫山镇2个工业小区位于我村两边,现正在蓬勃发展中。 |
美仁村 |
美仁村地处紫山镇镇区范围,全村人口2782人,715户,共有11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总面积7.0km2,其中耕地面积0.9 km2,山林面积4.8km2。全村范围内共有11家中小型企业,32家小型家庭式作坊,1所中学,1所小学和2所幼儿园。 美仁村坚持以“-”重要思想及党的“-”精神为指导,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以及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结合上级的有关政策和要求,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形成“党组织为核心,村委会负责任,党员做模范,各界做贡献,群众为主体”的工作格局,积极引导发动群众支持,合理安排,因地制宜,务求实效,努力为紫山镇建设惠安县县城后花园贡献本村的一份力。 |
尾山村 |
尾山村位于紫山镇西端,是一个面积为6.8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485户1758人。有耕地面积1092多亩。2006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式农业生产总值达到0.2148亿元,人均年收入6750元,村财政收入16.12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官溪村 |
紫山镇官溪村位于惠安县西北部,全村共有16个村民小组,共有761户,总人口2878人。拥有山地26000多亩,耕地2000多亩,林果园12000多亩,其中余甘9000多亩,龙眼2000多亩,柿、桃、李等杂果1000多亩,经济林油茶300多亩。现有5个村集体林果场:1、乌石林果场约1780亩,以杉木、余甘、油茶等为主;2、前沈林果场约870亩,以巨尾桉、杨梅、李、桃、龙眼等果树为主,以及养殖业(猪、羊、鱼、鸡、鸭等);3、尾田林果场约600亩,以余甘、黄花梨为主;4、村小组林果场、陈兜林果场各约150多亩,以黄花梨、余甘等为主;5、尾岭柑桔场约300多亩,以饲养牛、羊及放养蜜蜂为主。 近年来,村委会引导群众发展养殖业致富,全村以养猪为主养殖户100多户,并建造沼气池90多座。重点扶持发展初具规模的种植、养殖专业户。如种茶专业户方中蕃;养牛专业户王振阳,年饲养黄牛40多头;生猪养殖专业户肖建辉;陈清枝淡水养殖20多亩,韦鸿彬淡水养殖15亩。 同时,筹建水泥路(3.5米宽)5公里左右,修建防火林带20多公里,有效地防止山林火灾发生。为防止水土流失,引导村民在山地余甘果园进行坡改梯改造1000多亩。 “十二五”主要科技示范内容: ①建设科技示范场。重点扶持前沈林果场申报建设泉州市科技示范场。 ②建设科技示范户。扶持余甘专业户韦鸿彬、余甘加工专业户杨朝阳、养殖专业户王振阳、养猪及沼气专业户肖建辉、黄花梨专业户-平,申报泉州市科技示范户。 ③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以官溪村9000亩余甘果园作为示范基地,聘请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郭玲珑高级农艺师作为技术专家顾问,建设泉州市科技特派员优质余甘示范基地。 ④成立余甘协会。组织余甘专业户成立余甘协会,聘请余甘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咨询服务和讲座培训;提供科技信息,指导市场营销等。 ⑤建设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村。申报建设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村,建立泉州市远程科技培训节点(星火培训课堂)和科技文化活动场所,配备1名管理人员,聘请2~3名信息员。每年组织3~4次村民科技培训,培训人数300~500人次。 ⑥培养农民技术员2~3人,星火科技带头人3~5人。 ⑦组织申报实施中低产余甘果园综合技术改造;余甘精加工技术;龙眼高接换种丰产栽培技术;黄花梨优质丰产栽培技术;黑山羊、猪、山鸡、土番鸭等畜禽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等科技示范项目。 2014年,预计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000万元,村财收入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45元。 |
半岭村 |
半岭村位于惠安县紫山镇西北部,是一个面积13平方公里的村庄,全村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设党支部1个,2个党小组。有村民827人,山地面积24000多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1337亩。耕地面积736亩,最高海拔752.5米,半岭村地处泉港、洛江交界处。距离镇区10公里,县城19公里。 村风村貌:半岭村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社会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建筑景观:半岭村有始建于东晋的笔架寺,有县级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邱二娘起义遗址(半岭宫)和宋代蔡襄的石刻题字“清晖”等古迹。 特产经济:半岭村山高林多,生态环境优美,物产丰富,盛产蜂蜜、山茶油、黑山羊。名优水果 龙眼、余甘、红柿。中药材地鳖虫。 一村一品:蜂蜜、山茶油。 旅游景点:笔架山仙公寺 丘二娘起义遗址 蔡襄题词“清晖石” 张岳官道 千年古油衫 母女情深树 百年松树 神龟背印石 鸳鸯石 |
光山村 |
光山村地处紫山镇中部,距离县城9公里,辖4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现有耕地947亩,山地面积516亩。全村人口2057人,595户,党员42人,村两委5人。村民多以种地、打工为主,全村没有一家象样的小企业,是紫山镇经济最为落后的行政村,2009年7月被县委确定为经济欠发达村。光山村群众经济收入来源单一,靠农业收入和大部分群众依靠外出打工收入,村集体每年收入不足万元。 |
南安村 |
南安村位于惠安县紫山镇西北端,地处黄塘溪上游,西侧紧临坝下村,东北侧毗邻螺城镇,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0多亩,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广,全村下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共445户1452人,现有党员30名,村两委5名,有郑、张、彭、胡、林、任、黄、成等主要姓氏,村域全境在科山公园辐射范围内,自然环境优美,建于明代的天然石洞室古寺宇——一片瓦寺坐落于此。 近几年以来,我村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各项方针,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完善机制度、优化机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努力在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公益事业、加强社会保障和推进旧村改造上下力气、求实效,村容村貌有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
紫山村 |
【地名含义】 古时,此地山头生长紫竹,故得名紫山。紫山村又名“山仔村”。 【历史沿革】 元代属惠安县黄田铺紫山乡。建国后至1954年为惠安县第七区,后来改为九区管辖。1958年属惠安县东红公社,后改黄塘乡政府管辖属红星大队,后拆于1980年改为紫山村委会。1999年析出黄塘镇,建立紫山镇,紫山村属之。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紫山村位于惠安城西北部,三面依山,一面溪流,山清水秀,北面依秀丽笔架山,半岭尾山村龙帮山,东与光山村,西与赤土龙石村,距县城10公里,南邻紫山镇1.5公里。 【人口、土地面积】 紫山村区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全村人口1600多人,429户,4个自然村(顶、中、下、邓厝)11个生产组。 【历史人文】 紫山村又名“山仔村”。系以姓加“山”而名,“山”为居住地俗称,如“山仔边”意为先祖开家发业,环围于整座山边建厝定居,传闻在元朝年间属杂姓居住,人稀地多,于明正德年间,山东岛县令南迁,朱妈由埔塘迁居山仔边定居,为孙氏开居,后来杂姓传末“山仔边”姓孙。 【建筑景观】 历史悠久,有万年宝珠石(又名月石)约高25米,宽24.8米,据说国内属球状体托盘体巨石,独一无二,举世罕见,相传明正德年间,天子游江南挥笔题字“万岁山”现刻存于摩崖石壁上。40年代末山仔边为闽西游击队联络据点村,解放惠安主攻惠安西门入城,紫山村现留有清代古屋建筑11座(皇宫式)面积7000多平方,单一栋最大800平方(又名大六落五关张)古民居,有“浮石雕”“浮木雕”“灰堆雕”“油画”等,景观优美,村落中有祖厝、宫庙、典当巷及旧街仔,庙会交融出山村,独特的魅力,文革破坏有“稳龟桥”、“字纸亭”、“石马槽”古典,损失严重。有中绿公司,盛产的中国产品绿色远销世界各地,资产以列入福布斯名内。 【联系电话】0595—87292002 |
龙石村 |
龙石村位于紫山镇西北端,是一个面积5103.33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790户2637人。有耕地面积1635多亩。龙石村,地处紫山镇西北部。2008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美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基本达到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0.254亿元,人均年收入达到6564元,上缴国家税收100万元,村财政收入2538.4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福建省农村经济水平。 |
蓝田村 |
1地名含义一千多年前,本地一湾河水直通大海,可以行船,故此地名俗称“田船”。后来,因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村民围垦造田,使河变溪。因此,先辈有识之士以本地地理环境联想唐诗,“蓝田日暖,玉生烟”句,摘取“蓝田”为村名至今。 2历史沿革元、明代时属惠安县行满民安里十七都。清代时属黄田铺十七都。民国时属民安方蓝田保。建国初期至1958年9月属惠安县黄塘区蓝田乡。1958年10月属惠安县东红公社。1961年冬改为黄塘公社蓝田大队。1985年1月改生产大队。1999年从黄塘镇析出成立紫山镇,置蓝田村委会至今。 3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蓝田村系惠安县紫山镇第一大行政村, 位于惠安县西部山区,与洛江区河市镇接壤,周围群山连绵,层林叠翠,中间是狭长的盆地,形状似船,故村名俗称“田船”,距县城15公里,交通方便。 4人口、土地面积全村面积16.2平方公里,现全村1228户,4771人,分布在21个自然村,按就近、方便原则,组成2个村民小组。 5物产经济拥有天下一流的余甘资源,“田船余甘”名扬天下。 1987年被认定全国“名、特、优果品”。同年3月9日,美国《侨报》赞誉它是“世界余甘珍品”。1993年林业部评为“名、特、优果品”。 6域内设施域内有蓝田小学、红星幼儿园、村卫生所、村图书室、老年人协会、门球场、地掷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 7村容村貌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款式时装代替了破旧的粗布衫;白米饭(粥)代替了薯渣糊;高耸的楼房代替了简陋的平屋;平坦的水泥路代替了崎岖不平的土路;摩托车、汽车代替了肩挑背负。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文明村风也在形成,先后荣获县授予的“村容村貌大整治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合格村”、“敬老模范村”等等荣誉称号。 8旅游景点 蓝田村面积虽小,但人文景点却可观。村中公路旁有一座革命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周围有“石青蛙”、“皇帝甘”、天然“石佛”、石“文房四宝(残缺)”、“官才石”、石皮“天书”、七丘山战场、“石狗”、“开弓石”。还有三座坐南向北的顶堡宫、中堡宫、下堡宫。这些景点大多有民间故事,神话故事、民谣传说。现己整理部分,有的已见诸报刊。 村落中有古厝、古井、祠堂、老街、宫庙等。尤其是西店自然村三座一字排开的规格、式样、材料都一样的“五间张” 大厝,有神话、民间故事色彩而引人注目。还有东行下自然村一座独立的五间张大厝比较典型。 9下级组织下辖:墓殊、加冬坑、桥内、西店、尾厝、洋内、涂楼、大社坪、后坑、东墘、东墘下、大路、大竹、北坑、上溪、铁坑、黄靖、亭前、白花宫、后垄、吾其仁21个自然村,为21个村民小组。 10邮政编码362101 |
赤土村 |
赤土村位于紫山镇西北端,是一个面积2.5平方千米的村庄,有502户村民、1946个人口。有耕地面积1632多亩。有赤土、仕尾、坑边、温厝、破坪、见头尾6个自然村。2006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969万元,人均年收入达5896元,村财政收入69.77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油园村 |
惠安县紫山镇油园村位于惠安县西北部紫山镇镇区,东傍美仁村,南傍黄塘镇后郭村连接岩山寺风景区,西系山清水秀的紫山溪,北靠风景秀丽的新城区人工湖一水之隔。现有6个自然村,共13个村民小组,685户,2350人,党员55人,面积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50亩,山地25亩。 近年来,油园村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168”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即:建立一套村党支部领导下的组织“目标管理”、个人“设岗定责”制度,实行征求意见、议事决策、任务分解、公开承诺、组织实施、考评奖惩的“六步工作法”,发挥村级各类组织和各支队伍的“八个方面作用”),通过实施“168”机制,实现了党务与村务、支委和村委、治理与自治、能力与合力的有机融合。 在“168“机制的推动下,油园村引进了苗圃公司和石狮、石雕小件加工;以及受城西片区改造的辐射作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认真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提高全村群众的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人均收入突破万元以上,做好农贸市场的建设来增加集体收入。做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力争在2-3年时间使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