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惠安县 >> 东桥镇 >> 南湖村

南湖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南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湖村简介

  清朝末年,属于泉州府惠安县东门外32都结庄铺,解放后属惠安县东岭三区,1957年由珩山乡折出,并入飞跃公社梅庄乡东桥管区东星大队海滨连,后改称东星大队,60年代由东星大队折出,改为东岭公社南湖大队,1976年改为东岭镇南湖村公所,1984年10月改为南湖村民委员会,1996年由东岭镇折出成为东桥镇南湖村委会。
   南湖村位于惠安县东部沿海地区,东与珩山村粗坑自然村毗邻,西临东桥村地雅自然村,南邻东桥村山头自然村,北隔海与泉港区山腰镇想望,距县域16公里左右,离镇政府1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总人口2383人,耕地701亩,主要农作物为地瓜,花生,以前村民多数以讨小杂海、挖贝壳、养海蛎为生,后来因外走马埭围垦工程的建设,现在村民多数以加工海蛎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生活来源。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1111 362000 -- 查看 南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南湖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南湖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湖村

  东湖村位于福建省惠安县东部,约于北纬24%59,东经118%53,北属湄洲湾南岸,南与埔殊村接连,东与梅庄’散湖畔邻,西与南星’五柳为邻.地属沿海丘陵地带.解放前辖称福建省惠安县三十三都东门外梅庄铺东湖村,民国时曾归属辋川区辖,解放初为辋川区东湖村,1952年转属东岭区管辖,现为惠安县东桥镇东湖村.居民900多户,3000多人口.. 东湖的堂号”鉴湖”.鉴湖是一个湖泊之名称,位于浙江省绍兴县南,亦名镜湖,长湖,太湖.庆湖,跨山阴会嗜二县. 鉴湖地灵人杰,名人源源不断.毛泽东主席于1961年纪念鲁迅80诞辰诗日: 鉴湖越台名士多, 忧仲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氛亹入诗囊.   

散湖村

  散湖村是惠安县东桥镇一个沿海行政村,北为国土资源部重点开发项目----泉州外走马埭围垦工程,东与镇政府所在地毗邻,北界中化重油深加工基地,是福建炼油厂与斗尾港的中心地带。散湖取“湖多而散”之意而取名,有顶店头湖、下店头湖、店头湖、三斗、湖仔内、西湖、北湖、白泉湖、姓林湖、候生湖等自然村。总面积1.5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公里,户籍人口数3192人。散湖村背地临海,一马平川,一条沿海大通道像巨龙贯穿于散湖。这里有古朴的文化和淳厚的民风。建于清代且颇具规模的古建寺庙海美宫,坐落于西湖自然村北海岸边,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里面供奉着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几百年来香火不绝。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散湖人,村民思想解放,艰苦创业,开拓进取,造就了一批青年企业家,他们带动了乡亲自力更生、发家致富。原有的破旧农舍被美观别致的小别墅所代替。村村道路硬化、宽阔平坦、通往四乡八邻。全村经济注入了强有力的生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济小康、生活安逸、社会和谐。   

埔殊村

  埔殊村地处惠安县东桥镇政府西部,东毗邻东桥镇梅庄村,南与东桥镇屿头村相接,西接辋川镇五柳村、涂寨镇瑞东村,北与东桥镇东湖村相接。全村有埔殊、下桥、顶桥、东蔡、后溪五个自然村,总人口2765人,有十三个村民小组,主要由王、黄、任、杨、庄、余、陈、林姓等组成。全国重点职业中专——开成职业学校座落在本村,学校规模大,生源多,自办学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许多的建筑人才。交通方便,一条连接东桥与惠安县城的道路从我村经过,每半小时都有公交车来往于县城与东桥之间。现有耕地面积1200亩,主要种植甘薯、花生、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山地种有大量的龙眼树等经济果树。本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男人在外打工赚钱,女人在家种田搞副业,具有丰富的劳动力。人民安居乐业、家庭幸福美满,这就是和谐安康的农村生活。  

屿头山村

  屿头山村位于东桥镇西端,是一个面积950多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769户2787人。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屿头山村,地处邱邻。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上亿元,人均年收入达4596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梅庄村

  梅庄村背靠湄洲湾,村前公路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捷。面积1.8平方千米,下辖两个自然村:后许自然村与前庄自然村。后许村住着姓氏“庄,林”氏,前庄村均姓“庄”。这两个自然村下辖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200多人。辖区内有中学,小学,幼儿园各一所。拥有两个县文物保护单位,即“溪龙寺”和“庄氏家庙”。溪龙寺位于前庄村东,最早可能建于元末明初,现总面积2150平方米,总建800平方米,1987年公布为全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庄氏家庙”建于明代崇贞年间(1628年-1644年),1998年由企业家庄汉波先生独资70万元全面翻建。家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55平方米,二进硬山屋顶。于2006年6月10日列入县级文物保护。    梅庄村被县市评为“文明村”。村老人协会几年来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2004年荣获泉州市老龄委评为“先进协会”。1998年-2000年荣获县委县政俯评为“先进学校”。老年学校被县老年教委评为“示范校”“先进单位”。村关工委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2002年被惠安县老龄委办公室,县民政局,县文明委办公室评为“敬老模范村”。   

坑尾村

  东桥镇坑尾村位于惠安县东部,地处丘陵盆地,惠东工业区北面,东靠羊角山(东山头)邻于东岭镇深水坑村,与 埔脚村相隔于涂斗公路,西与屿头村相邻,南向面前埔与东岭镇石井村接壤,北倚后山头与莲塘村为邻,涂斗公路南北贯穿坑尾村东部境内,长约1252米,小溪东西横卧村前,顶坑尾和浯水边两自然村的出行主要走村前砼道路全长1200米,村中的次干道也较好,通行方便,人们外出都往涂斗公路旁搭乘公交车,西面十多公里是惠安城区,往南至泉州市区四十公里。村落面积约2平方公里,是个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地理优越的地方。村委会设在顶坑尾,下辖顶坑尾、吾水边、下坑尾、东坂四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655多人,920户,坑尾村民主要姓氏由许姓、张姓、林姓 ,许姓和部分林姓主要分布于顶坑尾和浯水边两自然村, 张姓主要分布于下坑尾及东坂村,全村的的经济结构主要于工业、农业、为主,现有耕地 1120 多亩,主要种植大麦、小麦、花生、甘薯、大豆、高粱、玉米等,山地种有大量的龙眼树等经济果树。    据考证,明清时期,坑尾村属三十三都梅庄铺,民国时期隶属东岭乡斌峰保,1951划分为第三区斌峰乡,1955年属燎原高级社,1958年划属飞跃人民公社燎原大队,1961年拆分为东岭公社东桥管理区,1962年改了东岭公社坑尾大队,1983年改为东岭乡坑尾大队,1988年东岭乡改为东岭镇,1996年东岭镇拆分出东桥乡,坑尾归东桥乡,2000东桥乡改名为东桥镇,成为东桥镇坑尾村。   

香山村

  香山村在东桥镇政府驻地东部7公里处.村委会设在香山尾自然村.有坑尾,小坑黄,香山尾3个自然村.聚落散布在惠安县东部.全村有12 个村民小组,有村民700户,2605人.香山村委会以一座香山命名,解放前为延寿乡,1955年为延寿乡,1958年公社化时期后为西湖大队,1984年改为香山村委会.内有耕地1030亩,主种花生,地瓜农作物.村里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还有一座留有胡子的观音庙,虽算不上名胜古迹,但很有特色.乡村路连接涂斗公路.   

官岭村

  官岭村系泉州市惠安县东桥镇十八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惠安县东部,湄洲湾南岸,东与香山村接壤,西与大吴、净峰镇交界,南与净峰镇厝头村相邻,,北接西湖村,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我村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正处于斗尾港开发项目的辐射区。   【村落与居民】现全村总人口3041人,近700户,辖7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这里的村民世代以勤劳俭朴为家风,热情大方、淳朴善良、勤劳致富。改革开放以来,男人外出务工,主要以建筑业、石材业为主;女青年则以大部分进厂搞手艺,其余则在家务农,搞些滩涂养殖。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思想上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变化。在2006年本村企业家张清中先生投入8万元创办了小学电脑室,并提供了1万元做为奖学奖教基金;后又投入6万元捐助公路建设。另一位企业家张清辉先生也在教育和公路建设等事业上投入10多万元。在他们的带领下,全村的有识之士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道路建设等公益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村的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   【历史人文】:官岭村由坂后、五家、下湖、竿岭、后坑、后埯等六个自然村组成的。官岭村纯属一姓张氏,是张坑始祖考乾公的后裔,为曲江衍派。康熙年间向北海迁移村坐北朝南,距西头五华里,北朝隔海辋川海、山腰盐场,遥远相望。   【物产经济】:这里地势平坦,一年耕种两季,花生和地瓜。主要的特产是:花生、地瓜、蚝、蛏,蚝干、蛏干,畅销海内外,颇受人们的青睐   

珩海村

  珩海村位于东桥镇东北部,面临湄洲湾、斗尾港。全村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东与西湖村相邻,西与珩山村为邻,南土地与大吴村连接,北向海、现是外走马埭围垦工程,辖路竹下、吟兜、坑底、竿坑、内墓五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890多人,1020户,辖区内小学1所,幼儿园2班,文物保护1处名称虎母宫。全村水泥路有5.3公里,五个自然村都有水泥路,通行方便,公交车从村部直接通往惠安,村前有一条河流名称东港。全村面积约3.5平方公里,是个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地理优越的地方。村民主要姓氏全部王姓 ,全村的经济结构主要于建筑业、农业、滩涂养殖业为主,农业主要种植花生、甘薯、大豆、玉米等。珩海村几年来先后被授予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新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宜居示范村、省优秀人民调解委会、省先进妇代会,市文明村,县文明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大吴村

  东桥镇大吴村位于惠安县东北部,距东桥镇政府3公里,北距外走马埭沿线围垦1公里,南临沿海大通道,东邻西湖村,西接西坑村,母亲河东港溪流经我村1公里,涂斗路二级途经大吴村1公里,与村道连接,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县内公交客运从村中穿过,省內市内客运在我村设停靠站,交通便捷,通行方便。   大吴村行政区域面积约4.5平方公里,是个人杰地灵、交通便利、地理优越的地方。村委会设在村中,下辖大吴、后港两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500多人,1184户,大吴村民主要姓氏吴氏,全村的的经济结构主要于工业、农业、为主,现有耕地 1100 多亩,主要种植大麦、小麦、花生、甘薯、大豆、高粱、玉米等,2010年土地流转耕地600亩,主要种植甜瓜.西瓜.蚕虫等多种经济作物,伴随神舟八号遨游太空的闽架豆不久将落户我村。   几年来,通过旧村改造村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村道两侧商店,超市鳞次栉比,路面硬化夜间路灯高照,区域内有大吴中学,大吴小学,大吴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福泉宫,特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延陵吴氏开闽始祖祠。目前全村拥有大专以上学历300多人。    据考证大吴村由来,延陵季扎族裔的南后,尊吴仁禄为开闽始祖,仁禄为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官国子博士迁户部大司徒,因“耻冉受乱朝爵命”,唐末由河南光州府固始县入闽,居晋江县十六里白马庙东(今惠安县东桥镇大吴村),寓意祥光大发,为记念族姓,故名大吴村。清朝属三十二都吉庄铺,民国时期隶属东岭乡大吴保,1949年起先后属三区,东岭区大吴乡,1958年属飞跃人民公社大吴生产大队,1985年改设东岭乡大吴村民委员会,1988年东岭乡改为东岭镇属之,1996年东岭镇拆分出东桥乡,大吴归东桥乡,2000年东桥乡改名为东桥镇,成为东桥镇大吴村。   

西坑村

  西坑村系泉州市惠安县东桥镇十八个行政村之一,位于惠安县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约3公里。我村地理位置重要,交通方便,正处于沿海大通道旁。    【村落与居民】现全村总人口大概3564人,近800户,辖西坑、西楼、南坑、铁塘、西埕沟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    【村风村貌】:这里的村民世代以勤劳俭朴为家风,热情大方、淳朴善良、勤劳致富。改革开放以来,男人外出务工,主要以建筑业、石材业为主;女青年则以大部分进厂搞手艺,其余则在家务农,搞些滩涂养殖。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村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思想上也得到了根本性的变化。   

珩山村

  珩山村位于东桥镇北部,依山傍海。全村总人口4605人,总户数1206户。设14个村民小组,分布在8个不同角落。耕地面积865亩,党员55人,其中预备党员4人,设有3个党小组。  

南湖村

  清朝末年,属于泉州府惠安县东门外32都结庄铺,解放后属惠安县东岭三区,1957年由珩山乡折出,并入飞跃公社梅庄乡东桥管区东星大队海滨连,后改称东星大队,60年代由东星大队折出,改为东岭公社南湖大队,1976年改为东岭镇南湖村公所,1984年10月改为南湖村民委员会,1996年由东岭镇折出成为东桥镇南湖村委会。    南湖村位于惠安县东部沿海地区,东与珩山村粗坑自然村毗邻,西临东桥村地雅自然村,南邻东桥村山头自然村,北隔海与泉港区山腰镇想望,距县域16公里左右,离镇政府1公里左右,交通十分便利。   全村总人口2383人,耕地701亩,主要农作物为地瓜,花生,以前村民多数以讨小杂海、挖贝壳、养海蛎为生,后来因外走马埭围垦工程的建设,现在村民多数以加工海蛎和外出打工为主要生活来源。   


南湖村特产大全




南湖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