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峰村位于净峰镇南端,是一个有村民1060户4750人的村。有耕地面积980多亩。3个自然村,地处镇区南。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75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1112 | 362000 | -- | 查看 莲峰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墩北村 |
墩北村位于净峰镇北端,是一个面积2.68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452户1929人。有耕地面积437多亩。墩北村,地处湄洲湾东南部。1年来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褡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0.754亿元,人均年收入达5600元,上缴国家税收尚无,村财政收入5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湖街村 |
泉州市惠安县净峰湖街村概貌:湖街村位于东海之滨净峰钱山之“七里湖畔”,属集镇区中心,东与小乍镇接壤,北距斗尾港8公里,南临大港湾与崇武大乍相望,离县城25公里。境内面积2.7平方公里,全村现有809户4085人,下辖4个自然村(口湖、西邱街、中湖街、下湖街),划分12个村民小组。涂(寨)(小)乍公路从境内通过,湖(街)莲(城)公路直达斗尾港,交通十分便捷。湖街村在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一都山前铺,民国属净峰乡净东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1958年属飞跃人民公社净东大队,1961年属净峰公社湖街大队,1985年改为湖街村委会。清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年间,先后有吴氏、邱氏、陈氏、艾氏、黄氏、林氏等迁至“七里湖”畔,围滩筑堤,开垦定居,以姓氏及所处地理位置而命名为“西邱街”、“中湖街”、“下湖街、”“口湖”等村落,今统称为湖街。湖街村自1990年至2010年共11次被惠安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定为“宽裕型小康村”,2006年被县委、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曾被市、县、镇及有关部门评为“五个好党组织”、“精神文明建设”、“农村工作”、“征兵工作”、“综治工作”等先进单位,多次被授予“民主法治村”、“敬老模范村”、“平安村居”、“先进妇女组织”等荣誉称号。目前,村水利设施完善,村间道路硬化率达100%,村容整洁,民风纯朴。 |
山前村 |
净峰镇山前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山前村系净峰镇山前行政村,位于斗尾港南部的十公里,距惠安县城22公里,是净峰镇政府的所在地。东与坑尾亭自然村和口湖自然村相望,西与净南村相邻,南与湖街村和莲峰村相接,北与洋边村和赤土尾村毗邻。2公里长的明秀街贯穿全境,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600人,姓氏居多,还有姓杨、胡、曾、林、梁、刘等六姓计1040人。全村辖7个自然村,10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山前村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一都山前铺,民国属净峰乡净东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1958年属飞跃人民公社净东大队, 1961年属净峰公社山前大队,1985年改为山前村委会。姓陈始祖陈塞于清乾隆年间从净峰镇莲峰村的围仔内迁居山前,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王姓大部份是从净北村的西坑自然村迁居山前,距今已有106年的历史。山前村现留建筑景观有基督教堂和山前渡头宫。山前基督教堂(原名福音堂)是由塞公嫡孙陈水于1866年引入设置山前基督教堂,是惠安县继驿板后的第二堂,开惠安基督教之先,享受过英国伦敦远东代表万多马的津贴。2001年4月11日经市政府批准折旧翻新,扩建为新圣殿,同年11月新堂建成。山前渡头宫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当时规模少,宣德五年(1340年)倒塌再扩建,1948年复修,1962年再重。当时建宫是为奉敬元兵殉难之将沈、林、庄三名明宦,而延属至今。渡头宫还保存有一对文笔柱(现已散失一根),联对“渡通乍峡安登岸,口口头举渡述津。” 惠安县净峰镇山前村 负责人电话 0595-87806356 邮编 362142 |
松村村 |
净峰镇松村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松村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松村行政村,位于惠安县东北部、湄洲湾南岸。东与杜厝毗邻,西与后龙隔海相望,南与城前村接攘。距县城32公里,距镇所在地8公里。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8.9平方公里,全村人口4997人,1210户,辖3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斗尾、苔圃自然村搬迁到青兰山和镇区两个安置区居住)。历史人文松村,旧名上仓,元时属文质乡温陵里,明清属惠安县三十二都东周铺,民国属净峰乡奎峰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1958年属飞跃公社莲城大队,1961年属净峰公社松村大队,1985年改为松村村委会。古时村有“五沟植榕”之说,现松村入口处一棵榕树已列入县级保护文物,至今已130余年。松村始祖仲发周公于明朝(1445年)自莆田入惠,定居松村繁衍,至今已有562年。周氏宗祠被列入泉州市《泉州名祠》。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0领导下的惠安武装-海上交通站站址。 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松村村 负责人电话 0595-87811210 手机 13959878110 邮编 362142 |
杜厝村 |
杜厝村位于净峰镇东北突出部,北邻湄洲湾斗尾港,耕地面积450多亩,有2个自然村。全村设15个村民小组,969户,总人口3917人,村民世代以渔业生产为主。共有党员75名,村民代表54名。目前村两委成员5人,计生管理员2人,聘用村干1名。同时设置完善工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营、计生协会、老人协会、关工委等配套组织。几年以来,村两委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村强民建设滨海特色新渔村,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达到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4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860元。几年来,先后被县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村级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农村组织建设先进单位。县文明委、县老龄委表彰为敬老模范村,县综治委授予平安村居,村团支部被授予惠安县五四红旗团支部,县政府、县武装部授予民兵营建设先进单位。 |
城前村 |
惠安县净峰镇城前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城前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的行政村之一,位于惠安县沿海东北部莲城半岛最前沿。东、南二面临海,背连松村村、杜厝村。距泉州市36公里,距惠安县城24公里,距乡所在地5公里,全村面积2.2平方公里,海岸线8公里,人口达3642人,总户数为902户,辖4个自然村(东莲村、珍头自然村、交口自然村、水头自然村),11个村民组。交通便捷,二级公路通往该村,乡村公路3条,每10分钟有通往县城的中巴一班,每20分钟有通往泉州的大巴一班。村容村貌:城前村于2004年被惠安县人民政府授予革命老区村;2006年度被0惠安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被惠安县社会治安综合委员会授予“平安村居”;2007年1月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试点村。历史人文:城前村元时属文质乡温陵里,明清属惠安县三十二都东周铺,民国属净峰乡奎峰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1958年属飞跃公社莲城大队,1961年属净峰公社城前大队,1985年改为城前村委会。城前村背靠莲城卫城南门。莲城卫城始建于明洪武廿年(1387年)为防倭患而筑城,全城周长520m、高47m、城墙厚1.1m,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是惠安县沿海四个石城之一。莲城寺座落于卫城之中。建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海内外善男信女,前来行香,寺庙香火旺盛,热闹非凡。于1985年十二月被惠安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惠安县净峰镇城前村 邮编 362142 村委会电话 0595-87818836 |
净北村 |
净北村位于净峰镇西端,是一个有村民582户2486人。有耕地面积965多亩。5个自然村,地处镇区。2008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7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5600元,村财政收入28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墩南村 |
惠安县净峰镇墩南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墩南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的行政村,位于惠安县东部,东面临海,南邻东洋村,西与净北村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距县城23公里。【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89亩,现全村人口达4100多人,1050户,下辖后型、后楼、后康、新后型四个自然村,分为13个村民小组。【历史人文】墩南村居以王、黄、李三姓为主,旧名后王,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一都山前铺,民国时属净峰乡净西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净西乡,1958年属飞跃人民公社,1961年属净峰公社墩南大队, 1985年改为净峰乡墩南村委会。是著名高僧王道询的故乡。王道询净峰后王人,北宋天禧间(公元1017年)建庵障海为田,岔其高处以为庵址。在獭窟候渡时,遇了角髯道人,劝其造桥,道询和他的徒弟用船运石,造獭窟桥七百七十门孔。后座化于白沙寺,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赐号灵应大师。李哲该村后康人,明洪武贡生,任江西省兴国县教谕。【建筑景观】墩南村现留有清代古民居“翘脊”建筑10多座,古民居“砖雕、木雕、石雕”景观资源丰富。村落中祠堂、古井、旧巷具有独特的魅力。古老的妈祖宫,整修一新,每年三月廿三日,妈祖诞辰,舞龙弄狮,踩高跷,村民们沉浸在传统的妈祖文化的欢乐氛围里。 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墩南村 邮编 362142 |
郭中村 |
郭中村位于净峰镇东(东、西、南、北)端,是一个面积2.6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1020户4374人。有耕地面积685多亩。5个自然村,地处斗尾港南侧。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0.82亿元,人均年收入达5850元,村财政收入30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莲峰村 |
莲峰村位于净峰镇南端,是一个有村民1060户4750人的村。有耕地面积980多亩。3个自然村,地处镇区南。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90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4750元. |
上厅村 |
上厅村位于净峰镇东端,是一个面积1.76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1679人,耕地面积226多亩。上厅村地处东周半岛。多年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三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30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达5800元。村财收入1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坑黄村 |
坑黄村位于净峰镇西北端,是一个面积2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560户2230人。有耕地面积650多亩。3个自然村,地处山坡地带。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相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带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 |
东洋村 |
东洋村在净峰镇政府驻地东北部。是一个面积1.163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554户2173人。有耕地面积339多亩。多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289.2万元,人均年收入达6600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洋边村 |
洋边村位于净峰镇东端,是一个有村民550户2843人。有耕地面积475多亩。八个自然村,地处净峰镇区,净峰寺山脚下。2008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5500元,村财政收入25万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位居福建省农村经济前列。 |
赤土尾村 |
赤土尾村位于净峰镇东端,是一个面积300 平方千米的村庄,有村民805户总人口有3434人.有耕地面积1000多亩.赤土尾村,地处沿海地区.一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为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的工作重点,牢牢抓住建设海崃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领导班子,理清思路,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局面,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的公益事业的快速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努力争取早日达到泉州市小康水平,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4800元, |
净南村 |
惠安县净峰镇净南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净南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第四大行政村,位于惠安县东部,距县城23公里。东与山前村接壤,西连前炉村,北接净北村,南依莲峰村,距镇所在地约一公里。村落面积2.6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4132人,860户,辖四个自然村,共分15个村民小组。村风村貌 1996年,净南村被省政府授予“优胜村庄”,市级“文明村”,1999年被市政府定为“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试点村,2006年县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年进入“泉州市魅力乡村”20强。 【历史人文】 净南古时分西邱、前申两个村。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一都山前铺,民国属净峰乡净南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1958年属飞跃人民公社净南大队, 1961年属净峰公社净南大队,1985年改为净南村委会。净南村邱氏始祖于宋朝自河南入闽,定居净南繁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净南村辖区内的净峰寺始建于唐代,后经历代维修扩建,至今尚保存了古代建筑风格。整座山繁荫庇护,清凉沁人心脾,有古诗“曲径道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寺内供奉八仙中的李铁拐大仙,香火绵延不断。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挂锡寺内,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净峰寺是2001年被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物产与经济】 净南村,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惠安著名建筑之村,华东地区最大的黑熊养殖基地,就在该村,金熊公司是全省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 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净南村 负责人电话 0595-87802152 邮编 362142 |
前炉村 |
惠安县净峰镇前炉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 前炉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人口较多的大行政村,位于惠安县东部,东与净南村毗邻,南与五群村接壤,西与坑黄村,北与东桥坑尾村相连,距县城20公里,距镇区2公里。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2.5平方公里,全村人口3366人,816户,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 【历史文物】 前炉村取其前吴、炉内二村之首字命名前炉。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一都山前铺,民国属净峰乡延寿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东岭区)1952年属第四区(净峰区),1958年属飞跃人民公社延寿大队, 1961年属净峰公社炉内大队,1985年改为净峰乡前炉村委会。潘厝村民中,有部分是辋川后潘移居而来,炉内原由顶炉和下炉两个村落组成。大部分是由棋杆脚、西头、上宅、南尾等地村民迁入。前吴全部姓吴,前炉村现辖有前吴、炉内、东坑、潘厝四个自然村组成。嘉庆年间,各自然村先后创建了以各自房族为首的宗祠十多处,群众所信仰的佛庙近十座。其中被公众信奉的万善公宫和佛祖白莲寺至今香火不断。 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前炉村 负责人电话 0595-87816045 手机 27899658 邮编 362142 |
五群村 |
惠安县净峰镇五群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五群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所辖行政村之一,因此地有“山边、村边、后张、山后、杨厝”五个村庄串成一群而得名,该村位于惠安县东部,东以莲花山、烟墩山为靠,西以东岭镇西埔村相邻,距县城20公里,南临大港湾,北邻涂斗公路,距镇政府所在驻地4公里。 【村落与居民】 村落面积3平方公里,现有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796户,全村人口达3394人。 【村风村貌】 五群村村风文明,民风淳朴,多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单位”、“平安村居”等荣誉称号,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 【历史人文】 五群村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都黄坑铺,民国属净峰乡莲峰保,1949年冬起先后属三区、四区莲峰乡,1956年并属东岭区彭城乡,1958年又与莲峰并属飞跃公社置五群大队, 1961年拆分为净峰公社五群大队, 1985年改为净峰乡五群村委会,1992年乡改镇属之。五群村属下的山边自然村,明代陈姓村民从惠安山霞山尾村迁此,建居在小山头缓坡地,故得名。村边村据传明代康氏村民从闽东海域捕鱼随风飘流于此定居,从姓氏取名为康村,沧桑变幻,梅、杨二氏村民相继来此,建居在原村之旁,故称为村边。后张自然村,明代康氏村民从山腰后张迁此建居。依原村名称之,清末王氏村民从东岭西埔辜厝迁此聚居仍沿用此村名。山后村始祖于明末由晋江县蚶江莲塘村迁此。杨厝则于明代从晋江后杨村迁此建居,故以姓氏取名为杨厝,山后村一先祖蔡道宾曾于嘉庆年间被授予“御国医”。先祖蔡兰芳字兹畹,清乾隆壬午举人,历贵洲安平知县湖南益阳、山东淄洲知县。子蔡为 字直夫,道光举人。现保存文物较完整的有乾隆年间被授予“兄弟儒学正堂”之匾额。民国时期其祖祠曾为惠东地下党活动之联络据点。 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五群村 负责人电话 0595-87812282 手机 87163232 邮编 362142 |
狮头村 |
惠安县净峰镇狮头村概貌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 元时属文质乡延寿里,明清属三十一都山前铺,民国属净峰乡延寿保,1949年9月属第三区、四区、东岭区延寿乡,1958年属飞跃公社延寿大队, 1961年拆分为净峰公社置狮头大队,1985年改为净峰乡狮头村委会。狮头村系泉州市惠安县净峰镇行政村,位于净峰镇西北部,直距镇区4公里,东与厝头村接壤,西与东岭镇涂厝村相接攘,南东岭镇前厝村相接壤,北与东岭镇官岭村接壤,属农业区域。 【村落与居民】 全村耕地面积800亩。现全村人口2370人,570户,下辖西头、旗杆脚、塘头、西塘4个自然村,均姓张,共有8个村民小组。 【历史人文】 张岳,学维乔,号净峰。明弘治五年(1492年)十月出生于福建泉州府惠安县张坑延寿乡(今净峰镇西头村)。正德八年(1513年)举乡试解元;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以右副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又以兵部左侍郎总督湖广川贵军务。为保疆卫国屡建殊勋。嘉靖三十二年(1552)十二月廿四日病逝于沅州任上。嶂太子少保,谥襄惠。张岳为官清廉简俭,两袖清风,其高风亮节,崇德重望。在其任职过之省州县之地方志书均有记述。福建省志、泉州府志及惠安县志载有专篇。是历史上享有“一代名臣”美誉的杰出代表。著作《张襄惠公文集》等。 【建筑景观】 1、张岳家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永乐十五年(1417年)扩建,嘉靖二十五年(1545的)时住顺佥都御史,两广总督张岳再加扩建,清嘉庆间进士张向辰重修。家庙坐西朝东,由门厅、天井、西廊和祀厅组成。建筑面积399平方米,前有两层砖埕。祀厅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抬梁穿斗混合结构,硬山式屋顶。现存匾额6方,石狮一对,花鸟浮雕壁堵两幅,古井一口,为我县富有明代建筑特色的家庙之一。1998年11月被惠安县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龙山书院系元昭信校尉张性祜(1300—1368)所建,明洪武间(1368…—1398)张彦宗扩大规制,购书万卷充实。清朝末年重修。1940年,核特理学家张文裕之父张碧泉复倡修。书院毗邻张岳家庙左侧,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在落,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抬梁结构,硬山式屋顶,是惠安县身心迄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书院之一。书院曾培养出进士近十人,举人十余人,贡生数十人。最富盛名者当推惠安唯一载入明史列传的张岳。该书院于2001年2月被惠安县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厝头村 |
厝头村位于净峰镇西(东、西、南、北)端,有村民550户2405人。有耕地面积600多亩。3个自然村,地处镇区西部。2008年以来,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
塘头村 |
惠安县净峰镇塘头村概况 惠安县净峰镇塘头村坐落在烟墩山下,依山傍海,地处福建省斗尾港南岸,背靠泉州造船厂,西倚外走马埭围垦开发区,南临即将兴建的高速公路、铁路,东望海峡西岸经济开发区。惠斗二级公路自南向西北搭肩而过。1999年前隶属大墩北村,2000年从原墩北村分离后独立为一个行政村,下辖塘头、上坑街两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452户,全村总人口1950人,村落面积约3平方公里。2005年以来多次被惠安县委、县政府授予“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村”、“平安村居”、“计划生育合格村”、“计生优质服务先进村”和“先进民兵营”等光荣称号。 据老人们口传:塘头自然村最早在公元1680年左右是由启明、启宗二位兄弟从后边迁徙而来建基繁衍成下厝、顶厝二支,灯号为“紫云衍派”;现顶祖厝中厅尚挂着民国十五年的福建省省长萨镇冰为黄在中先生(字少白,知名爱国人士)夫妇题的“慈孝允昭”四个金字牌匾。中厝则由其他地方迁移而来,其灯号是“江夏传芳”。姓氏皆同。尔后陆陆续续有少数叶、周、陈姓等从外地移居。上坑街自然村则于19世纪初从净北后园迁至,皆康姓,现占全村总户数16﹪。 塘头村仰仗外走马埭(面积5、1万亩,海堤长14公里)的开工建设而出名(海堤东面的起点是塘头村)。四通八达的国道324线至惠斗二级公路便捷的交通,凸显了村区域位置的优势。途经A、东桥——辋川——惠安;B、东龄——涂塞——惠安;C、东龄——山霞——崇武;D、斗尾——沿海大通道——泉州。四条通往斗尾港区的公路线把塘头村和各地连得更快更紧了。通讯网络也不甘示弱,村旁耸立着“移动”、“联通”两痤电话发射基站和四个小灵通发射塔。固定电话几乎走进各家各户,为了随时和出门在外的亲人联络沟通,七、八十岁的老太婆带着手机早已不是新鲜事。 塘头村周边有惠安县东周中学,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家家户户出高中生或大学生。村民们敦厚善良,民风淳朴,助人为乐,;还是建筑之乡。工人们长年在外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大江南北。他们随隅而安,适应能力特强,能承受种种艰难困苦,攻关夷险。他们凭着坚韧的性格和精湛的手艺,成为名扬遐尔的“惠安师傅”。国内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尤其是石彻工程、大型建筑物,都有出之他们灵活之手。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当中的不少人,经过磨爬滚打,敢拼会赢,成为优秀的大企业家、大工程师。他们致富不忘国家,乐善好施,他们福泽梓里,是塘头村的佼佼者,一笔宝贵的财富。 1200多亩的西海海域,给塘头村的水产养殖业增添了不少秀色。水产品加工的科学化、深度化和产品附加值的增加,更是塘头村的强项。滩涂养殖的品种有吊蚵、淡菜、蛏、紫菜、海带等。目前正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海西建设”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弘扬创新、创业、创造精神,为全面实现宽裕型小康村而努力! 当代村貌展风彩,塘头村明天会更好!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