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岩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因地处安溪和长泰交界处,山岭陡峭,地势险峻,从前走小路需越过险峻的山荇,故称路荇,雅称罗岩,沿用至今。清康熙《安溪县志》载:“连乎新溪者,新康也,离县西北五十里。西抵崇信,北抵龙兴,南接漳、同,有罗岩、大屏高山之险矣。”故古时官府曾在该地设在磨枪隘。村委会设在福灶,辖10个自然村,农耕点小坑、大垵和官埔。罗岩溪有百丈漈瀑布,飞瀑高程258米,潭深16米,水飞流直泻,珠滚玉抛,大小圆珠滚落龙潭,无数水雾象霞霭点缀其间,奏出一曲轻柔委婉又刚劲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其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惜因水电开发而湮没。林朝阳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历任潮州府同知,潮州府粮捕,潮州府海关税务官,被称为“潮州林三府”,功绩颇丰,获清廷钦赐“绩著韩江”、“克襄王事”匾。村民主要为林、詹、黄、陈、魏姓。上浦洋 在大寨山东麓,罗岩溪畔。该地相对平坦,又在溪边,按方位称上浦洋。包括大楼、龙脚垵、福灶、上尖、三落5个自然村。浦 尾 紧邻上浦洋,按方位在上浦洋南部,湖尾山北,故称浦尾。包括蜂腰、赤坑、五房、龙头山4个自然村。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4108 | 362000 | -- | 查看 罗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福井村 |
在镇政府驻地北部5.1公里山坡地,海拔430米。原名洋山、后井。因后井的地名与剑斗镇后井村相同,加上该村王姓居多,故取其福安祖宇的“福”字代替“后”字,于1981年9月改称福井。村委会设在大厅寨,辖19个自然村。该村村落分散,溪流坑沟较多,有林尾 溪、后产溪、雷岭溪、陈利溪、酒瓷溪、云尾 坑沟、虎深尾坑沟、大坝口坑沟、险峻坑沟、盘古坑沟等。村民主要为王、林姓。 |
湖东村 |
在镇政府驻地东0.8公里处,海拔170米。原属湖邱村,1961年析出,因位于湖邱东部,故名。村委会设在新楼,辖10个自然村。境内的圭峰山有著名的洪恩岩风景旅游区,岩中供奉显应祖师,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岩前右侧有百丈漈瀑布。村民主要为林、谢姓。 |
湖西村 |
湖西村原名由山后和水办合成。山后由明朝崇祯年间为山厚又名山候,清朝年间改为山后。村址座落后面是山后尖峰山。山后突显在山前。明、清属积德乡新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新康乡湖坵保,1952年属第二区湖坵乡,1958年成立西坪公社湖坵大队,1961年从湖坵大队析出,1965年随虎邱公社从西坪析出仍称湖西大队,1984年改为虎邱镇湖西村委会。人口1861人、面积3.92平方公里。解放前夕,我村有支游击队,由二十多人组成,参加解放大县城--安溪,有一名队员光荣牺牲,追为烈士。有的安排县政府工作。回乡务农者现享受国家津贴。现健在者数人。村委会设在山后,辖14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林姓。 |
竹园村 |
在镇政府驻地偏南3.7公里河谷小盆地,海拔220米。原称卓源。据说竹园周氏源出衡阳苏姓,先祖苏结于宋嘉祐五年(1060年)由同安徙居安溪衡阳。宋元丰八年(1085年)诸子分居,长子九郎分居东阳,传至七世苏可安徙居漳平卓安。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可安的后裔卓周复返安溪,定居卓源,搭寮养鸭为生,后于寮址破土建宅,似有人言:“卓周、卓周,此地非你所有,如欲得地,必须姓周。”卓周遂改苏姓为周姓。因所在地周围山麓竹林茂盛,“卓源”与“竹园”又谐音,民国后遂改为竹园。村委会设在竹园圩,辖33个自然村。因竹园溪由南向北将该村分为两大部分,故有溪东与溪西之称,溪东有前垵、寨仔仑、猪母额、岐田、溪岩、山格、新店、大金、长埕、圆质、南金、楼仔、田洋、香洋、庵村、下崎自然村;溪西有仁仔、芹前溪、蒲草巷、仁头、后垵、寨尾、前墘、新墘、陈厝、上乌石、下乌石、西山、大份、庄后、恒份、北墘、坝口自然村。 陈秀梅为中国帆船运动健将,曾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大赛,多次荣获金牌。村民主要为周、高、卢、陈姓。永圈寨 宋朝年间,竹园是一片森林。永圈寨位于村东南小山头,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易守难攻。西面有一寨门,是山寨的通道。后来,山寨被强盗占领,扰乱村民,烧杀抢夺,民不聊生。乡人欲攻山寨,却难以攻取。后得知山寨最缺的是日用品。有一天,一人化装为货郎挑到寨前叫卖,骗开寨门,乡人攻入山寨,消灭强盗。是时,死者无数,血流成河,血水流入竹园溪一口深潭,潭水变红,后人将此潭称“血池潭”,该寨称为“杀人寨”。今寨的墙基遗址尚存。 |
芳亭村 |
位于虎邱镇西南部,距镇政府4公里,海拔225米,207省道穿过村庄,与西坪尧阳相邻有南山、八卦山,与竹园交界有长仑山。原称下林东和半岭。相传当地陈氏祖先由漳州南院迁厦门殿前,再迁仙游枫亭,后由枫亭迁居于此,用枫亭的谐音取芳亭为地名。村委会设在中嵌,辖3个自然角落,芳亭、半岭、苗后,14个村民小组,全村2800多人。该村民以茶叶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己有30多年历史的乌龙茶铁观音培育技术,一年可培育5000万株优质茶苗,芳亭晒烟远近闻名,尤以苗后晒烟最为著名。该村还早在500年前就开始种植桂花,远近驰名,到了开花季节,全村像花园,让人心旷神怡,又名桂花村。村民主要为陈、吴姓。该地吴氏西苗始祖定居于此,故名。半岭相传该地陈氏定居时,梦见猛虎作窝在半山坳,故称。 |
金榜村 |
在镇政府驻地北面1.7公里处,蓝溪右畔。古时此地森林茂密,尤以樟树居多,取名樟坂。明代林文斗考中解元,为显耀乡誉,改称金榜。清代又称宫坂。村委会设在旧圩中,辖10个自然村。境内牛眠山麓还保存有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嗣环的墓葬,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侨乡。马来西亚著名实业家林木荣,1977年获雪州苏丹封赐太平局绅(J、P)及P、J、K有功勋衔,1981年3月再获封赐皇室拿督D、K、R、S勋衔。村民主要为林、魏姓。 |
林东村 |
林东村基本情况 林东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福建省第二批(2007.8-2010.8年)省级重点帮扶村;地处安溪县南部,虎邱镇西南部,距县城32公里,距镇政府8公里,省道207线贯穿全境;全村面积1.5万亩,是安溪铁观音、本山等名茶的主产区域,现有茶园面积1090亩,耕地1150亩,林地1.1万亩,年产茶叶120吨;全村11个自然角落,20个村民小组,人口3669人,村两委7人,党员41人;幼儿园、小学各一所,在校师生近500人(其中小学362人,幼儿园100人),卫生所3所;茶叶生产企业2家,茶叶初制加工大户20家,茶叶专业生产合作社1家。全村80%以上村民从事茶叶生产,20%村民从事贸易经商。 近年来,林东村抓住省级重点帮扶的有利契机,紧紧围绕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现代山水茶乡目标,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科学发展,凸显茶叶支柱产业为基础,充分挖掘茶产业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致力于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先后被评为“泉州市文明村”、“安溪县社区建设示范村”,村党支部在2008、2011年度先后被0安溪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多年被0虎邱镇党委、虎邱镇人民政府评为“农村农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等。 |
湖邱村 |
虎邱镇政府驻地,海拔180米。古称姚区,后因该地四面环山,似湖,故称湖丘,后雅化为湖邱。当地林氏肇基祖林源孙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此建林氏家庙,以官桥上苑土塘林氏家庙为大宗,曰龙蟠祖,以姚区林氏家庙为小宗,曰湖邱祖。村委会设在草坂头,辖11个自然村。该村有前溪、后溪2条小溪,圭峰山初坑小溪流入前溪,有“九鲤入湖”之传说。村民主要为林姓。为侨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林挺生曾任-中常委、为台湾台北市大同公司董事长,在台湾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
文美村 |
明朝初,姓谢的居住在文斗山角落,姓陈的居住在苍美角落,同一个流域同一个水口,在61年成立大队时各取文斗和苍美两个自然村各一个字为当时大队名字,所以取名为文美大队。明清金田乡兴一里,民国三十五年属尚卿乡洋山保,1952年属第十区洋山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文美大队,1965年随虎邱公社从西坪析岀仍称文美大队,1984年改虎邱镇文美村委会。在镇政府驻地北偏西6公里处,海拔495米。村人口2348人。面积3.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角落16组。3个自然村落,文斗山,苍美,水莲美。 |
石山村 |
清顺治四年(1647年)修造祖祠即定名为石山祖祠。在此之前石皮坑的石皮二字,曾被外乡人氏误读为破字,因此,石山高氏先辈。即以全村两个自然民区—石皮坑和山前的前一个字定名为石山村。据史书记载,解放前后隶属西坪区林东堡所辖的石皮坑,1961年改为石山大队,1965年合并林东大队,1982年至今为虎邱镇石山自然行政村。石山村别名石皮坑,隶属安溪县虎邱镇。位于虎邱镇西北部。东西南北与芳亭村,高村村,林东村,西坪镇南岩村为邻。人口986人、面积20.78平方公里。石山村高氏系北宋时晋江安海人,兵部尚书高惠连公始祖的后裔,十七世积篑公由安海迁至大坪安居,经多年繁衍,大坪祖以上下派共13房,部分向周边发展。三十世炅习公在石皮坑定居发展至今。村委会设在石山小学校园中,辖3个自然村。该地产名茶铁观音,有“石皮坑铁观音”之称。村民主要为高姓。 |
美亭村 |
在镇政府驻地东北2公里处,蓝溪南畔,海拔200米。村名由美林和望亭两个自然村各取一字组成。村委会设在望亭,辖8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林姓、施姓。美 林 在蓝溪南北两畔。因该地位于五音山森林尾部,故称尾林,雅化为美林。包括美林、后林、五音埔、吾音、望亭、跳头、三宝庄7个自然村。明清属积德乡新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新康乡金榜保。1952年属第七区金榜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金榜大队。1960年从金榜大队析出,成立美亭大队。1965年随虎邱公社从西坪公社析出。1984年改为美亭村委会。 |
仙景村 |
仙景村位于安溪县南部,距镇政府3公里左右。 处在蜿蜒秀丽的飞凤山脉,雄伟壮观的柏叶山脉与一封独秀的金光闪环拱之间。南流清溪纵深把村庄分为东西两畔,莲花桥、校滨桥、悟趣桥三座桥梁分别于上游、中游、下游将村落连成一体。村庄东与官桥镇石岩村接壤,西与西坪镇柏叶柏溪村交界,北连本镇福井村,南邻本镇金榜村。全村面积约4平方公里,有20个村民小组,650多户,3000多人,村民有林、李、王、蔡姓。 宋代中期,始有本区域,明、清隶属新康里,民国时期属虎邱乡金榜保,临解放时属西坪区金榜乡仙林保,解放初属第七区(西坪)管辖,1958年属西坪人民公社金榜生产大队,1961年初,独立建制为西坪区仙景大队,1964年末,隶属虎邱公社仙景大队,1984年至今为虎邱乡(后改镇)仙景村村民委员会。 仙景村,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林氏先祖林文养由柏叶迁入开辟该地时,见该地山明水秀,犹如仙人之景,故称仙景。境内有始建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年)的骑虎岩,因地形结穴“飞凤朝天”,古又称“飞凤岩”,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丰富。二十世纪末,重建其岩,列入县级保护文物,有“仙凡界此”,“游子亭”、“醉仙石”、“出水芙蓉”、“天壶”、“铁索桥”、“罗汉洞”、“三星岩”、“开天辟地”、“福地洞天”、“凌霄亭”、“拳头埔”、“听泉谷”等园林景观。飞凤奇观,骑虎神韵美不胜收,其古代神奇传说,有没的自然景观,高品位的文化层次,令游览者得到历史的回眸,文化的熏陶,心灵的净化。瑞和古厝群、善苑楼是仙景古代建筑的象征,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不管是设计,建筑方面都很有考究,结构严密兼顾,选料上乘,制作精细,有防雨的柏叶窗,通风的柳丝窗,内在文化含义深刻,集很多能工巧匠之艺术,可以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目前瑞和古厝群成为观光旅游的“农家园”,被有关单位列为旅游景点。 仙景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四季不甚明显,夏季东南风,冬季偏北风,雨量适中,气候怡人。仙景村属人多地少,单一发展粮食耕种,村民很难维持生计。80年代初,村领导根据党的富民政策,带领全体村民种植茶叶,发展茶产业经济。几年下来,村民们尝到甜头,认为茶叶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这样人们不断地研究、探索、发现、发展、发明、开拓、创新,孜孜不倦地追求着。如今可谓物产丰富,茶果飘香,茶产业成为仙景村的主导产业。曾治愈瘟疫,名噪一时,现遍布永春的“佛手茶”就发源在此!茶农制茶技术精湛高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提高,精益求精,制出的茶叶品质优秀,令人称赞,在每每参赛中均获佳绩。 仙景村先后荣获县级“先进党支部”、“文明村”、市级“文明村”的称号,仙天飘玉带,景地展宏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3000多村民奋力打造,一个富裕、文明发展的村庄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
高村村 |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7.5公里处,欧村尖山(海拔1057.3米)山腰。古时森林茂密,是香菇产地,原名菇村。明清时隶属上林东,称高春。民国时期改为高村。因菇与高谐音,地处山坡,故名。解放后属林东,1982年4月从林东村析出为独立村。村委会设在土楼,辖6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郑姓。高村村 格内、大埕、玉山、石狮、玉斗、山腰仑。 |
双格村 |
双格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1.1公里山坡地,羊角尖山东侧。原称土楼格。村委会设在大墘头,辖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村民主要为高、曾、林、黄姓,另有少量他姓。嘉 美(2.3组) 该地原由陈姓居住,村里有一座似靠背椅的山体,故称交椅(闽南方言)。明正德元年(1506年),曾仲华从漳平县和睦里西埔迁居此地,因曾姓始祖为曾参,是山东嘉祥县人,嘉美又与交椅谐音,故称嘉美。山仔头(4.16组) 该地高姓原由大坪乡山仔仑迁入,故以山仔头命名。刘 坑(11.12组) 在乌石坡西南麓。传说该地最早开发者为刘氏,因坑甚长,遂称刘坑,包括上刘坑、下刘坑,谐音留坑。大墘头(7组) 原称竹篙仑。该地高姓原系大坪乡大墘祖祠分支,故名。土楼格(8.9组) 从前村里有一座土楼,故称,也称土格。沙 溪(1.15组) 以前邻近溪流有沙,故名沙溪,又名双溪、双魁。苏姓。圆潭尖(10组) 位于羊角尖山东麓,是双格村最高山峰,海拔1240米。故称圆潭尖。 另有桥仔头(6组),双尖(5组),枧坑(13.14组)等10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双 坑 在大林山南麓,高婆实格东南,九垵林西侧。该地有两条坑较长,故称双坑。包括湖尾格、楮林、山斗、三板、福板、内洋6个自然村。 |
罗岩村 |
罗岩村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因地处安溪和长泰交界处,山岭陡峭,地势险峻,从前走小路需越过险峻的山荇,故称路荇,雅称罗岩,沿用至今。清康熙《安溪县志》载:“连乎新溪者,新康也,离县西北五十里。西抵崇信,北抵龙兴,南接漳、同,有罗岩、大屏高山之险矣。”故古时官府曾在该地设在磨枪隘。村委会设在福灶,辖10个自然村,农耕点小坑、大垵和官埔。罗岩溪有百丈漈瀑布,飞瀑高程258米,潭深16米,水飞流直泻,珠滚玉抛,大小圆珠滚落龙潭,无数水雾象霞霭点缀其间,奏出一曲轻柔委婉又刚劲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其壮丽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惜因水电开发而湮没。林朝阳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历任潮州府同知,潮州府粮捕,潮州府海关税务官,被称为“潮州林三府”,功绩颇丰,获清廷钦赐“绩著韩江”、“克襄王事”匾。村民主要为林、詹、黄、陈、魏姓。上浦洋 在大寨山东麓,罗岩溪畔。该地相对平坦,又在溪边,按方位称上浦洋。包括大楼、龙脚垵、福灶、上尖、三落5个自然村。浦 尾 紧邻上浦洋,按方位在上浦洋南部,湖尾山北,故称浦尾。包括蜂腰、赤坑、五房、龙头山4个自然村。 |
美庄村 |
在镇政府驻地西南18.8公里处,海拔540米。原属罗岩村,1961年析出成为独立村,村委会设在内村,辖7个自然村。该村是名茶黄金桂的发源地。村民主要为林姓。 美庄地处丘陵地带,山青水秀,四季分明,1961年设立,故称美庄。意为美丽的社会主义村庄。明清属积德乡新康里,民国三十五年宝山乡罗岩保,1952年属第八区罗岩乡,1958年山西坪公社罗岩大队,1965年随虎邱公社从西坪析出,同时从罗岩析出美庄大队,1984年改建委虎邱镇美庄村委会。美庄村位于安溪南大门,南靠长泰,西邻华安,属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而其交通十分便利。207省道途径本村。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人口1548人,298户,面积2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积20000亩,茶园面积5000亩,耕地面积827亩,美庄地处丘陵地带,海拔600米。 |
双都村 |
双都村地处虎邱镇西南的山区革命老区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南部26公里处,海拔580米。全村总人口1650人,4个自然角落,9个村民小组,全村耕地面积800亩,茶园面积1500亩,(主要种植:雪梨,黄金桂,铁观音,等安溪名茶)。林地面积14000亩。主要姓氏; 李, 林, 陈, 周, 高。村两委5人,党员47人, 小学一所,在校师生180人。茶叶专业合作社2家,全村80%以上村民从事茶叶生产。 近年来,双都村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大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认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使广大村民要有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思想,特别是广大党员要作出表率,敢为人先,树好榜样。其次,两委班子要发挥好带动作用,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发挥村支两委班子的示范带动作用非常关键,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加大农民职业技能教育,一是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充电蓄能,改善劳动就业环境。二是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个青年农民掌握一项农村实用技术,依靠新技术和诚实劳动致富。三是加强农民文化知识教育。利用农家书屋工程,更新知识,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农民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在乡创业,扎根家乡建设的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动家乡建设、发展经济的“领头羊”。 |
少坑村 |
在镇政府驻地北7.2公里处,银双尖东南坡,海拔315米。该村分为两个片,俗称上少坑、下少坑,又称少卿。村委会设在中心,辖10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王姓。少坑村角落为 下少坑、赤皮岭、新墘、中心、福苑、郁楼、许厝头、仑美、上山园、后沟垵。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