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安溪县 >> 芦田镇 >> 招坑村

招坑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招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招坑村简介

  以前的招卿有一个历史传说,建招卿时这个名称是由一朝廷名官所题名。后周显德年间,始祖王直道约内史兄詹敦仁登天山(大墓山),择此地定居。敦仁曰吾地多卿,今此名招卿,亲谊既笃,乡名略同,后音讹为招坑。招坑村早在解放初前是叫招卿,到初解放,是属龙涓公社管辖,招坑是属三乡大队,招坑是一个自然角落,在1960年后,因芦田要成立茶场,才成立芦田茶场招坑大队,至1984年由大队改为行政村至今。全村人口有851人,7个村民小组,人口分散,分为头堀、中堀、尾堀三个自然角落。招坑村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水利资源充足,面积5.68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6084亩,耕地面积640亩,茶园面积858亩,森林绿地面积覆盖率大。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4109 362000 -- 查看 招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招坑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招坑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三洋村

  元、明、清、民国时期:泉州府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三洋坊景兜保。1949年西坪区管辖,1956年玳瑅区管辖,1962年珠洋区管辖,1965年西坪公社管辖,1975年芦田茶场管辖,1991年芦田镇管辖。三洋村位于安溪县西北部,距芦田镇10公里,海拔803米,高山盆地,四面环山,形如鼎,云雾缭绕,气候凉爽,适宜种植各种茶树,是梅占茶的发源地。三洋村人口3552人,面积2平方公里,地处偏远山区,30年前只有几条小道,行走十分不便。由于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加上人民素质提高,路况得到了改善。目前,村落的主干道都铺了水泥路,各个角落的道路旁安装了路灯,大大改善了居民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   

云山村

  解放前称上乌土,解放后有位县领导来本村考察,发现该村群山环抱,云雾缭绕,遂取名今天的云山村。云山村设立于明清时期,属安溪县金田乡还一里,建国后,属兰田乡茶场管辖,现由兰田镇人民政府管辖。明、清属积德乡崇信里。民国三十五年属西洋乡三洋保。1952年属第八区乌土乡,1958年成立西坪公社乌土大队,1965年划归芦田茶场称云山大队,1984年改为云山村委会。全村人口1178人;余姓独居,党员25人。分上堀、下堀及外村三个自然角落组成;云山村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 ,山地面积6159亩,水田805亩,耕地面积350亩,茶园面积800亩。   

石盘村

  石盘村,古代称玉盘头,在石盘外堀社尾,地名早称为石壁皮,现王水木建屋右边横路外,有一块大石头,石头面半,圆如盘,据传说古人把这块石头称为玉;因此玉盘头由此改名,在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后,此石被村民毁掉取用于建筑材料。解放初期,石盘隶属芦田公社,后于1961年从芦田划出称玉山大队。随后,由于区域划定隶属西坪公社,更改为石盘大队,辖内堀、外堀、西山等三个自然村落,于1971年上级区域划定隶属国营芦田茶场,再于1984年隶属芦田乡,更名石盘村委会,仍然管辖内堀、外堀,西山三个村落,共11个村民小组。   

福岭村

  南边山脚有蓝溪主支流流过,溪流弯曲多漈潭,故而古称“福潭”而不叫“福岭”。古称福潭,解放初期设“福岭乡”后沿用。解放初期,珠洋八区福潭建福岭乡,辖福潭、百福、湖岭、后格等18村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福潭划归芦田茶场管辖,称“福岭大队”,1984年由芦田乡人民政府管辖,称“福岭村”。 全村有2个角落,福潭是陈氏,大德角落是林氏,现有人口1126人,7个村民小组,党员29人。福岭村面积5.63平方公里,现有林地6340亩,耕地面积400亩。   

朝阳村

  1974年从三洋大队析出,成立大队时,以初升的太阳之意,定名朝阳。1958年属西坪乡三洋大队。1965年建芦田茶场三洋大队。1974年从三洋大队析出,建为朝阳大队。1984年改为朝阳村委会。朝阳村区域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2247人。   

内地村

  明清、民国时期,内地村属于泉州府清溪场积德乡崇信里。解放后属安溪县西坪公社三洋大队管辖,1961年设为芦田茶场内地大队,后来设为芦田镇内地村。内地村位于安溪县芦田镇的西北部,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东北依三洋、红村,西与龙涓吉山、钱塘接壤,东南与芦田、招坑相连。全村分为两个自然村落(内地、内辽)。两个自然村都背依巍巍的猴公山,左右分别是虎头山、云山的紫云山。在这个海拔810米的山村里,居住着姓杨家族,现有人口887人,226户人家。内地村地域辽阔,面积7.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8600亩,毛竹地面积1500亩,耕地面积665亩,森林绿地面积覆盖率大。是闽南少有的原始森林风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原始生态环境,现有生态公益林4500亩。   

招坑村

  以前的招卿有一个历史传说,建招卿时这个名称是由一朝廷名官所题名。后周显德年间,始祖王直道约内史兄詹敦仁登天山(大墓山),择此地定居。敦仁曰吾地多卿,今此名招卿,亲谊既笃,乡名略同,后音讹为招坑。招坑村早在解放初前是叫招卿,到初解放,是属龙涓公社管辖,招坑是属三乡大队,招坑是一个自然角落,在1960年后,因芦田要成立茶场,才成立芦田茶场招坑大队,至1984年由大队改为行政村至今。全村人口有851人,7个村民小组,人口分散,分为头堀、中堀、尾堀三个自然角落。招坑村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水利资源充足,面积5.68平方公里,拥有山地面积6084亩,耕地面积640亩,茶园面积858亩,森林绿地面积覆盖率大。   

鸿都村

  鸿都村刘---四十三郎于天佑三年、开平二年(公元906年)入“皇都”(后称黄杜)桥头保。隶属于福建省南安县小溪场。(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四十三郎是肇安入户第四户先民”。)五代时期,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属清溪县积德乡崇信里。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隶属于安溪县第9都。元、明初,隶属于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入籍龙涓里称黄肚乡。清仍属安溪县积德乡龙涓里,称洪都乡。(黄道乡、鸿道乡)民国初期沿用清制。民国21年(1932年)10月,隶属新崇龙区龙涓里。民国29年(1940年)6月,实行县、乡(镇)制,隶属于第四区龙涓乡。民国34年(1945年)隶属于龙涓乡玳堤保(埔兜保)1952年7月,隶属于安溪县第九区(属玳堤),1955年6月,区域更动,第九区增设5个乡(其中鸿都、招坑合称“鸿坑乡”。)1956年6月,隶属龙涓区下洋乡,称“鸿都初(高)级社”。1958年11月,隶属于龙涓人民公社,1961年8月,隶属于龙涓区下洋公社,称鸿都大队。1965年12月,隶属安溪县芦田茶场。称鸿都大队(鸿都大队革命领导小组)。1984年8月,隶属于安溪县芦田乡,称鸿都村村民委员会。1991年,隶属于安溪县芦田镇(沿用鸿都村村民委员会)至今。鸿都村面积1.5平方公里,拥有水田680亩,农地24.2亩、茶园335亩。全村268户,人口1357人。设8个村民小组,旅居海外侨台、港胞约6000多人。   

芦田村

  明洪武初年(约1371-1381年),当地林氏先祖林尚孙由长泰林墩迁入。称原有一片森林地为胪传,寓意子孙繁衍兴旺之意,后谐音称炉田。1960年建茶场,因草木茂密,遂改称为芦田。别名芦传。明清时期芦田村属安溪县崇信里积德乡。时名芦传,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由芦田畜牧场国营芦田茶场管辖。80年代初由芦田乡人民政府管辖,现由芦田镇人民政府管辖。全村共有人口2341人,党员60人。全村区域面积约10平方公里。芦田村地处安溪西部山区,山地辽阔,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有山地面积7800亩,耕地面积1430亩。其中茶园690亩,柑桔面积300亩,森林覆盖率大。   


招坑村特产大全




招坑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