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位于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为霞川谐音成霞春。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属乐德乡霞春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霞春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春大队,1979年由霞春大队拆出,仍保留原名为霞春村。1984年改为感德乡霞春村委会。霞春村在感德镇驻地东北3.3公里处,石门尖山麓,海拔394米。下辖谢增、土楼、溪尾、登贤、英仔前、坑仔口、兜斗边、山坪尾8个居民小组,人口3100人。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4110 | 362000 | -- | 查看 霞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槐川村 |
因村民为陈姓,故取槐植的“槐”字与陈姓郡望颖川之“川”字,合称槐川村。槐川村属感德镇的一个行政村,而感德为金田乡感德里,明、清为感德里,民国之后属长坑区。1952年改为13区。1956年划1区长坑乡。1958年改为感德公社,1960年与剑斗合为感德公社。1965年与剑斗分开。1982年前属槐植大队,1982年4月拆为独立村。1984年为乡建制。1991年11月改为镇建制1982年4月拆为槐川、槐东、槐植、槐扬四个行政村,村名沿用旧称,村委会在后格口,村民为陈姓,槐川村辖福溪洋、厦道、后格口等自然村,设14个村民小组,535户,人口2435人,面积250平方米。 |
龙通村 |
龙通古代称“林东”在古代凡去赶圩桃舟、一都都要从龙通村经过,因此四通八达,后雅称为龙通。民国期间与石门村合并,为仙门保,1952年从仙门保拆出为石龙乡属十三区辖。1958年11月从石龙乡拆出为龙通大队。1984年改为龙通村委会。在镇政府驻地北5.7公里处,莲花山东南坡,海拔692米。龙通村东连石门村,西接大坂南与洪佑,北毗永春美岭春。村委会设在洋中。村民主要为许姓,还有李、吴、汪、苏、王、黄、郑等姓氏。全村至2008年辖区有洋中、和尚坂、莲山,西洋、虎豹岭、福堂等6个角落组成。 |
石门村 |
学校东南面有个天然石洞,人可通行,是由四块巨石构成谓之“石门”也。巨石上有古代大书法家张瑞图的真刻“石门,真人古地”的真迹。自子惠公从剑斗迁居石门开基,于宋、元、明、清时期为清溪县金田乡常乐里石门保之称,建国后与龙通村合称石龙乡,地址设在石门;1952年实行小区,小乡制,石门村划为第十三,至今仍属感德所辖。位于感德镇政府驻地的北面5.7公里处,位于石门尖峰东北坡,海拔832米。村地域面积158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6公顷,生态茶园176公顷,林地1335公顷。下辖3个自然村落(卧龙、大坪尾、文理前)共有24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3089人,605户。全村村民以农为主,茶叶加工为主道。 |
岐阳村 |
据传安溪第一任县长詹敦仁,辞职归隐,溯溪而上,在该村双溪口村民家中午餐,主人备酒热情接待,并求诗留念,詹吟曰:“地僻双溪口,村深低舍稀,主人如旧识,淘粳作午饮,洗勺开春酝,春风吹酒醒,翏剑又追随”。一直流传至今。因从双溪至歧阳村中,其间一段山深林密的隘道,而后是一片开阔地,挨双溪口隘道内,而取得名内洋。至于而今的歧阳,却无从稽考。在镇政府驻地东4.2公里处,鼓仔旗山西麓,岐阳溪畔。漳泉铁路从村西入境穿村东而去,至村东北出口。歧阳村全村人口3660人,面积4570亩。村民主要为王姓。下辖:后蟹角落、潮坂角落、中洋角落、顶洋角落、坂仔角落等。 |
霞庭村 |
引用“霞春”的“霞”字及该地一个比较出名的古圩场“三角庭”的“庭”字,合成“霞庭”,得名“霞庭村”。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乐德乡霞春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霞春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春大队,1979年11月拆出为独立村,属名为霞庭村委会。 1984年改为感德乡霞庭村委会。霞庭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2.7公里处,罗城寨山麓。与歧阳村接镶,西邻洪佑村,南毗槐植村高山角落,北至霞春溪。全村3780人,850户,面积1600亩,辖有山地面积207.7公顷,耕地面积59.7公顷,茶园面积70公顷。 |
潘田村 |
安溪县感德镇潘田村,位于安溪的西北部,面积6500亩,距县城80多公里,海拔850米,分为洋中、寨格、角垵、大格四个自然角落,全村23个村民小组、862户、3466个人口。 自2004年起因灾害移民,涉及移民对象共2685人,679户,分两处安置,其中龙凤都城潘田小区安置2400人,606户;龙湖富华林美花园安置240人,53户;剩余130户541人仍居住在大格角落。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矿产业、茶产业 。 相传“潘田”最早是由“潘”姓开发,故得名,现并无姓“潘”的村居,“吴”姓于明洪武年间居住至今,已有630多年历史。潘田民国期间称为感德里大格乡潘田保,解放期间,与华地大坂、下格合为华地小公社。1955年称为感德公社潘田大队,后随着乡镇变革改为感德镇潘田村。在镇政府驻地西6.5公里处,尖武过山东麓,海拔890米。原来村委会设在洋中,移民后村委会设立在城厢镇龙凤都城潘田小区,另外在大格角落也建了一座办公楼。 |
华地村 |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华地村系安溪县感德镇所辖行政村,位于安溪县西北部,东至洋山,西与桃舟,南与潘田,北与大坂,距县城90公里左右,距镇政府所在地17公里。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300多人,346户,管辖3个自然角落,10个村民小组。 特产与经济:华地村属感德镇北部山区,由于村落海拔750米高处,是生产种植铁观音之地,因大部分茶叶品质较好,香气宜人,入喉甘爽,回味无穷,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是我村村民特色产业。 |
大坂村 |
大坂村委会于1961年8月自潘田村拆出独立,村址设在加纳坪,原石碧溪自然村改为大坂,村名遂以大坂命名。 1961年8月自潘田拆出成独立大队,大队部设在加纳坪,属感德公社大坂大队,1984年大坂大队改为大坂村委会。 大坂村委会位于感德镇西北部,大雾山的山坡处,地形分散,海拔900米之高,方圆5公里。村委会设在加纳坪。 大坂村全村宗族均为吴氏。辖有四个自然村(大山湖,区林,加纳坪,石碧溪),10个村民小组。人口1510人,面积1.3万亩。 |
福德村 |
福德吴氏肇基始祖吴国睿(号居竹)是潘田磐山肇基始祖吴敬斋七世孙,从潘田移居福德。福德吴氏金钩堂祖祠始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楹联:“派分磐山 溯委寻源 祖德流辉开金钩 宇启兰谷 培根植本 孙支挺秀基上远。”福德村位于感德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镜面山东南麓,四面环山,峰峦重叠,海拔540米,东与岭西村相连,南与祥华乡毗邻,西与福田乡接壤,北与福田乡丰田林场交界。福德村现有人口1000多人,171户,辖有8个村民小组。拥有土地面积3092公顷,耕地37公顷,茶园60公顷。主要姓氏为吴姓。 |
霞春村 |
因位于感德溪下游,故名下村,雅化为霞川谐音成霞春。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属乐德乡霞春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霞春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霞春大队,1979年由霞春大队拆出,仍保留原名为霞春村。1984年改为感德乡霞春村委会。霞春村在感德镇驻地东北3.3公里处,石门尖山麓,海拔394米。下辖谢增、土楼、溪尾、登贤、英仔前、坑仔口、兜斗边、山坪尾8个居民小组,人口3100人。 |
岭西村 |
岭西村古代“三坑仔”有三条小溪流经村中,因此“三坑仔”由此得名,后人将“三”字改为“西”字,因此地处政府西部,取名岭西村。岭西村约300年前,从福春西岭小队迁居到此,建国后属福德村, 1952年属第十三区福德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福德大队,1982年从福德拆出称岭西大队,1983年拆出为独立村,1984年改为感德乡岭西村委会。岭西村村民主要为上官姓。属老区基点村。辖西坑仔、尾园、石古坑、大岭兜、霞场、香岺、公林头7个角落,人口1215人,面积25000亩。。 |
霞中村 |
现霞中、霞云、霞春、霞庭四个村原称霞春大队,于1979年拆村引用“霞春”的“霞”字又因位于霞春的村庄之中有汪氏“洋中祖宇”故取“中”合成“霞中”得名“霞中村”。霞中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北3.2公里处,笔架山东麓,海拔410米,村委会设在深仔洋,与霞中小学相邻。霞中村至2008年底全村共645户,2785人,人均收入7722元,下辖:旗杆脚、石古潭、洋中3个角落,20个村民小组。面积2平方公里,辖有林地面积207.7公顷,耕地面积51.2公顷,茶园面积43.7公顷。村民主要为汪姓。主要与茶产业为主,特产安溪感德铁观音。 |
大格村 |
古称石迈乡和大格乡。因位于南山格,故称。解放后,分别隶属于槐植、五甲大队,1962年拆为独立村。大格村位于感德镇西南部,尾园尖山东麓,距离镇政府驻地5公里,海拔560米。东与槐植相连,西与潘田村接壤,南与岭西村、槐扬村毗邻,北与五甲村交界。村委会设在内石迈。辖外石迈、尾园、内石迈、禾枫头、大格内5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458户,2100人。面积20000多亩,有耕地55.8公顷,山地1066.7公顷,其中生态公益林65.3公顷,竹林33.3公顷,茶园140公顷。村民以茶、林为主要经济来源。有苏、吴、上官等姓氏。 |
五甲村 |
五甲村设立于1961年8月,当时是从大格拆出为独立村,村委会设在五甲角落,所以就定为五甲村。1961年8月从(现)大格村拆出称为感德公社五甲大队。1984年改为感德乡五甲村。五甲村位于感德镇政府驻地西1.7公里处,海拔465米,群山环绕,东有中心仑,西有拱桥仑,南有南山,南山格,北有岭头,北山。五甲村全村有帮圳角落、南山角落、五甲角落、尉斗仔角落、北山角落等5个角落,20个村民小组,662户,2448人。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58.1公顷,山林面积73.3公顷,茶园面积68.4公顷。 |
洋山村 |
洋山村在高海拔的山区上,四面环山,位于洪佑北面德山顶小盆地故称洋山。民国时期为潘桃乡感德保,建国后,1961年属感德乡洋山大队,1984年改感德乡洋山村委会。洋山村距镇区6公里,海拔732米,东连洪佑村,南至大格村,西与华地村毗邻,北靠大坂村。村内总户数514户,人口1830人,全村面积2平方公里,有山地面积1250亩,耕地面积1150亩。洋山村辖5个自然村,岭头,后坪、中点,陈桥头,大山,设1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学校设在中点,村民有王、苏、陈、汪等姓。 |
洪佑村 |
洪佑村概况 洪佑村位于中国茶叶第一镇、感德镇镇中心,是革命老区村之一,也是感德镇最大的一个村。全村有4个自然角落、32个村民小组、1385户,人口6174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050亩,山地面积9600亩,其中茶园面积2880亩。据《林氏族谱》载:当地林氏始祖林志明于明朝中期从上杭县白沙里塘背乡迁入,为纪念祖籍地,沿称洪佑。又说此地原名为花树桦仔林,盛产红柚,后谐音为洪佑。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潘桃乡感德里。1952年属第十三区感德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洪佑大队。1984年改为感德乡洪佑村委会。1991年改为感德镇洪佑村委会。现村人口6119人,面积11.92平方公里。村委会she在九斗,辖中甲、垵仔、下包坑、杏树、敲刀尾、溪坂、巷口、大横等12个自然角落。境内有质量较好的稀土矿。村民有王、龚、章、徐、林等姓。 |
尾厝村 |
尾厝古称“美厝”,民国时期称为“美富”解放后称“尾厝”。宋属金田乡感德里,明清时称美厝;民国时期称美富,分属达新保、桃舟保;解放后称尾厝;1958年分属桃舟大队,福德大队,1959年,尾厝、新田坪、小舟三合一组建尾厝大队,1961年改属感德区福德公社,1965年4月改为感德公社直辖大队,1984年7月改为村建制,村委会设在尾厝。现村人口1569人,面积50000多亩。 |
槐东村 |
原属槐植村,因村民为陈姓,取槐植的“槐”字与陈姓的“东”字旁为槐东。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潘桃乡左槐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槐植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槐植大队,1981年从槐植大队拆出称槐东大队,1982年拆分为独立村,1984年改为感德乡槐东村委会。槐植村在镇政府驻地南3.2公里处,风过尖北坡,海拔435米。村址设在仙宫垵口。槐植村2007年,下辖:青草洋、溪坂、拱仔头、福溪洋、秋尾坑5个角落, 16个村民小组,735户,3070人,面积3.2平方公里。 |
槐植村 |
槐植古称佐槐,方言为左为、左围,民国时属潘桃乡槐植保,亦称鳌头保。感德为金田乡感德里,明清为感德里,民国之后属长坑区。在镇政府驻地东南3.5公里处,霞鸡山山坡,海拔500米。槐植村辖贡瑞、埔上苏、忠心洋、后厝、刨树脚、田房、隆忠路、竖圳子、琼池9个自然村,设19个村民小组,790户,3300人,面积13.95平方公里。1984年4月拆分为槐植、槐东、槐川、槐扬四个行政村,村名沿用旧称,村委会设在峨眉山黄厝。村民姓氏为黄、苏、周氏。 |
槐扬村 |
槐扬村原属槐植村,1982年4月拆出为独立村,该地村民为杨姓,故名槐扬。明清属金田乡感德里,民国三十五年属潘桃乡槐植保,1952年属第十三区槐植乡,1958年成立感德公社槐植大队,1982年从槐植拆出称槐杨村委会。在镇政府驻地南5公里处,南边山、土壁山北麓,海拔525米。现村人口1500人,面积3000亩。村委会设在军营,辖9个自然村。铁观音茶乡。村民主要为杨姓。 |
霞云村 |
霞云村北有天然尖山(石笋云峰)海拔九百多米,村内有明、清年代创建的云南坝祖宇,是历代习俗佛事和文娱活动的中心场所。1979年本村原是霞春村辖下角落是年刈划分行政村时,取义于始祖沿用的霞春的“霞”字与“云”字,组成霞云村名。 霞云村在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石门尖山南麓。东邻霞春村,西接桥仔头石古潭、南接云南坝洋中心、北倚尖山(石笋云峰),其西北侧水泥硬化公路,通往石门龙通村,路段长达五公里。本村址设在平埔与小学相邻。2007年底霞云村全村总人口2125人,456户,辖区有洋中、古石潭、集体厝、灰山脚等四个角落,设16个村民小组,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2公顷,茶园65.3公顷,有林地865亩。 |
炉地村 |
古代在炉地角落设炉炼铁。又一传说是因福春平水宫飞来一香炉而得名。传说没有安溪县就没有炉地“郑”。清属安溪县金田乡感德里。1981年前属感德公社福德大队,1981年从福德大队拆出为炉地大队。1984年改炉地村。炉地村全村面积1.6万亩,人口1410人,341户,辖亚口角落、西坑角落、领富角落、炉地角落,设14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1066.7公顷,其中生态林169.2公顷,竹林26.8公顷,茶园47公顷,耕地35公顷。炉地村是感德镇主要林区之一,境内有镇办福德林场。村民主要为吴姓。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