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垅格古代称“大龙格”,是大龙经过之格而得名。后人将“龙”字改为“垅”字,“大龙格”从此改名为“大垅格”,别称有“龙格”或“岱格”及“垅格”。明朝洪武年间立赤水为崇信里。赤水忠和寨关公炉下,由大垅格王氏、赤水郑氏、三垵杨氏、马石詹氏四个字姓共奉。原大龙格是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赤水保大龙格,建国后,1956年属员潭大队所辖,1978年拆出为独立大队,1984年改为大垅格村委会。大垅格村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9亩,全村人口1105人,253户。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大垅格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位于安溪县中南部大宝山西北山下,与宝山、宝潭、赤水等村相邻。明洪武年间,赤水归属崇信里,辖七社、仙湖岩、七社岩旧址、赤水忠和寨、炉下,王、郑、杨、詹四姓是其中一社,时为积德乡崇信里赤水保大龙格。民国时期,大垅格属宝西保,解放初期属珠洋乡所辖,人民公社年代,隶属西坪人民公社员潭大队,1975年析出自立一村即大垅格村(时称大队)。向东经赤水、尧阳公路,可至西坪镇区(17公里),向西经宝山转北经宝潭公路直通西原(13公里),向南经留山公路可至罗岩或龙涓。
【村落与村民】
全村人口1065人,均姓王。辖有8个村民小组,分为格坵头、格坵尾、大垅厝、坑仔头、林脚等五个自然村。历史上还有南边、圳仔头、许厝后等角落,南边大部分移居台湾,许厝后大部分移居马来西亚。其他角落均有外迁至海外或台湾。1975年,王姓宗亲为缅怀先祖,在台北市建立王氏大宗祠,出版三十周年特刊,有记载“安溪县赤水大垅格王氏昭穆誌。”
【历史人文】
大垅格地名的由来与龙有关。相传大宝山下西北侧之格,是大龙经过之格,所以旧时村名为“大龙格”。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将大龙格写成代格、岱格或玳格。今标准地名为“大垅格”。大垅格王姓为王审知派后裔,衍传至今四十世,为太原郡望。宋光宗年间,王审知的十四世孙王仲敏中进士,钦命为漳郡推官,建祖祠于长泰县武安镇西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王继晋的十八世孙王真治(讳君仁)游医至安溪西坪盖竹,后定居盖竹,后裔王良泉、王明秀、王介硕移居大龙格坑仔头南边。
【自然和建筑景观】
大宝山,海拔1163米,在本村的正南部,为晋江与九龙江水系分水岭之一,原名“大雾山”,因山势高峻,云雾常年笼罩山顶而得名。山顶有座杨郎三师、土地公庙,每年农历8月15日晚有许多人到山顶,让仙人指点未来的前途、财运等,犹如入仙境,让人陶醉和托梦。极目远望,一览众山小。四周林木茂盛,满山皆茶树,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美誉。
【物产经济】
大垅格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叶品种丰富,有铁观音、本山、黄旦、梅占等优良品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4112 | 362000 | -- | 查看 大垅格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西华社区 |
西华社区成立于1998年,下辖西华街、香茗街、东溪巷、开发区等。社区人口492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56人,占总人口数的11.4%,独居老人有8人。社区的事务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社区的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社区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关爱老年人、助老服务为重点,于2012年10月正式成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并挂牌,设有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书报阅览室等,帮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成立以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充分发挥社区资源,进而更好逐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
平原村 |
古代平原村为崇信里产地乡和培田乡,近代为宝山乡之宝西,1949年属崇新区。解放后(1954年)改为平原村,1958年属西坪人民公社平原大队。1984年改为西坪乡平原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8月改为西坪镇平原村委会。位于安溪县中南部,在大宝山与内灶尖之间,与本镇留山、珠洋村,虎邱镇罗岩、双都村,龙涓乡内灶、举溪、长塔村相邻,距镇区19公里,有水泥路通往本镇、龙涓、虎邱等地。 【村落与村民】 平原村区域面积10.3平方公里,平原全村总人口2436人,有王、郭、唐三姓,其中王姓2121人,郭姓197人,唐姓12人。辖区有13个村民小组,分为5个自然角落,培田为1、2组,顶社为3、4、5、6、8组,下社为8、9、10、11、13组,仙景头为7组,水口洋为12组。解放时期,王兆畿及若干兄弟迁往台湾,此外还有不少村民迁往外地经商谋生,其中以迁往泉州、厦门、漳州为主。 【历史人文】 平原村王姓均属王审知派系。唐末,王审知三兄弟自河南入闽,王审知有五子,芦田王氏招坑、外洋派均出自王审知四子王延政,王延政传六子:继成、继昌、继达、继元、继重、继晋。其中坝田(培田)王氏派出芦田外洋,属王继成支系。产地王氏属王继达(直道)支系,先祖自芦田招坑迁入,居产地自然村。郭姓居住仙景头,何地何时迁入待考。 自安溪开发以来,平原人才辈出,清朝时产地的王承恩、王严龙,培田王国鉴、王宗尼都是当时名仕,其中王承恩、王严龙为清代进士。 民国时,产地王兆畿任--、中央代表,大陆解放时,其跟随蒋介石到台湾任职。还有仙景头郭宗在解放前曾任安溪民军团长。 【自然和建筑景观】 培田土楼为王省建造的培田映宝楼,该楼已于2002年被县文物馆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此外,仙景头郭宗建有土楼一座,墙体尚存,为石结构。产地有基督教堂一座。 【物产经济】 平原村主要以农业为主,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茶叶生产。目前,茶叶生产已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此外,平原拥有地理气候优势,茶叶品种繁多,优良品种有铁观音、本山、黄金桂、奇兰等。随着改革开放20多年来,本村已逐步建设绿色无公害茶园。 |
西坪村 |
西坪村隶属于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为清溪县积德乡崇信里西坪景社,位于安溪县南部,镇区北部,海拔310米,与西原、内山、百福、后格、阳星、福林、龙地等村相邻,县道342从本村自东往西贯穿。 【村落与村民】 全村总人口3017人,有林、詹、王、戴四姓,其中林姓2970人,詹姓34人。王姓10人,戴姓3人。辖18个村民小组,分7个自然角落:割边(1、18组,林、詹、王、戴)、溪东(2、3、16、17组)、沙堀(4组)、后坪(5、6、12、15组)、土楼(7、8组)、潮内(9、10、13、14组)、格坵(11组)。村民有很多人迁徙外地谋生,以浙江居多。 【历史人文】 西坪村林姓有金紫林与柏叶林(溪东角落)两派系,金紫林又分为景社派与敬宗派(割边角落)两支派系。金紫林始祖金紫公,名珊,号二郎,唐光化元年(公元898年)偕父一郎公自永春桃源移居小溪场(今安溪)西头井兜(今莲兜美)开创屋宇。长兴元年庚寅(公元930年)正月十五日以武功晋升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上柱国(后父同子职)。自景社始祖五十一郎公“自大宋而来”迄今已800多年。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林柏苑(名艺,号晞庵,福建陆军毕业)受民军杨汉烈委任为“安溪县县长”。林伯苑之子林成章(号少晞)毕业于燕京大学,在解放战争中林文顺、林良南(原名林家粟)等二人因公牺牲,林建岭,1951年9月2日在朝鲜临津江东战斗中牺牲。被《安溪县志》列入“烈士英名录”。 【自然和建筑景观】 象广祖宇:位于西坪村象广,明初由先祖林复茶始建,为西坪景社林氏宗祠。 白水漈瀑布位于西坪村北部,在尼炉尖与柴梳雾二山之间,漈高五十多米,周边有二千多亩的省定生态公益林。漈下于2005年建成一个天然水游泳池,游泳池周边有一百亩铁观音生态茶园,是夏天旅游、健身的好去处。 【物产经济】 西坪村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有三百多人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庄,其次是藤铁加工。茶树品种丰富,优良品种有红心铁观音、本山、桃仁、大叶黄旦等。桃仁香气醉厚,是茶树中的稀有品种之一,原产于西坪村后坪。 |
阳星村 |
阳星原名扬第,其始祖由山紫后迁此定居,认为“地虽偏小而实团圆,山水秀媚,龙穴回环,白马山叠峦而下盖,也胜地也”,故称洋地,后建祖宇,号“扬第”,村名也改“扬第”。解放后改称“阳升”,含有人民翻身作主,如太阳东升之意,后谐音写成“阳星”(标准地名)。 阳星吴氏为吴源荣-吴盾支系(称为岭后吴氏)。吴源荣于宋开宝年间(968-975年)迁入安溪吴埔(今吾都),吴盾及吴源荣之孙后迁居还集里岭后,子孙先后播迁祥华、尚卿、龙涓等地,吴盾有四世孙吴哲迁住多卿坑内美仓厝。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吴哲的十七世孙吴镗(号逊谦)由多卿山紫厚移基西坪阳星(原称兴一洋地)。阳星林姓为莲林金紫井兜派系,属林敬宗-林尚孙支系。莲林尊林一郎为金紫一世,七世林仲麟生五子,长敬宗,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林敬宗四子林仕灼与长子林尚孙由龙蟠移居漳州善代里林墩,肇基上林大祖。明洪武初,林尚孙与长子林明由林墩复迁崇信里胪传乡东山肇基,建东山祖祠。明崇祯五年(1632年),胪传林氏七世林稳塘的长子林振扬迁居洋地,肇基跨头顶祖祠。后裔分支有厦门集美东孚、同安钟楼脚。 |
内山村 |
原名梨仙,三面环山,山地广阔,山上梨树到处可见,故名。解放初,因谐音混淆为内山,沿用至今。明、清时期属积德乡崇信里,民国三十五年属西洋乡西原保,1952年属第七区西坪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圆潭大队,1959年从圆潭大队析出称内山大队,1984年改为西坪乡内山村委会。内山位于西坪镇的山区,海拔600米以上,距西坪镇区5公里,西邻宝潭村,交通十分便利。东至西原,西至宝潭,南至百福,北至松岩。内山村区域面积为2.5平方公里,人口1072人。 |
尧山村 |
原上尧村、南岩村、尧阳村、尧山村,解放前叫尧阳乡,解放后为尧阳大队,60年代初拆出,我村地处南山尖山峰脚下,故称尧山村。明、清时期属积德乡崇信里,民国三十五年属西洋乡尧阳保,1952年属第七区尧阳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尧阳大队,1961年从尧阳大队拆出成立尧山大队,1984年改为西坪乡尧山村委会。尧山村共有人口2445人,面积4.5平方公里。 尧山村与平原村、西坪村、阳星村、内山村、后格村、松林头村、上尧村、南岩村、尧阳村、湖岭村、西华社区、留山村、赤石村、赤水村、珠洋村、柏溪村、大垅格村、宝山村、西源村、龙坪村、龙地村、柏叶村、内社村、盖竹村、百福村相邻。 |
后格村 |
后格村隶属于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为清溪县积德乡崇信里湖洋保,后改为后格保,在历史上被地理先生认为“宝地”,能出朝卿、师侯之格,故称“侯格”,因“侯”与“后”为谐音,所以后来称为后格。别名侯格。后格在明朝时期,系属赤土崘乡,畲山庵乡,湖洋保。清朝时期改为后格保,民国时期为福岭保,均属积德乡崇信里,解放后(1952年)属第八区(驻珠洋)(1955年)属珠洋区福岭乡,1961年8月从福岭乡析出归属西坪管辖至今。后格村系西坪镇西北部,人口3020人,全村总地域18.2平方公里。 |
松林头村 |
松林头村地名之由来,源于安溪芦传魏氏五世祖功熹公啟建“松林头居”而得名,因宅宇位于松柏林头兼托意孙支此松柏成林,且松柏四季常青,树龄长,有松龄鹤寿之雅名,故松林头地名得以长期沿用。五代后周显德二年置清溪县松林头(贺厝)属之北宋宣和三年改清溪县为安溪县,贺厝乃属之。南宋时期因金人入侵有贺姓先期入住本村,故称贺厝,属积德乡崇信里,至清初康熙年间改称松林头,乃属崇信里至公元1957年,其间1954年魏宜罗创办“松岩互助组”, 1956年升为松岩初级社,1958年全村改为松岩高级茶农合作社,同年改称松岩大队至1984年改为松岩村,一直沿用至今。 |
上尧村 |
上尧村原与南岩村、尧阳村、尧山村统称为尧阳乡,1961年从尧阳乡析出,因其地理位置处于尧阳乡的上方,故称为上尧村。历史上属于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尧洋乡,解放初期称为“松尧乡”,1956年成立高级社,称为“尧阳乡松尧第二高级社”,1958年改称为西坪人民公社上尧大队,直至西坪乡成立后就称为上尧村民委员会。上尧村区域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4150人。山地面积5000亩,村民以茶叶作为主要经济收入。 |
南岩村 |
南岩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位于安溪县南部,在南岩峰(海拔1002米)山间,与上尧村、尧阳村相邻,距西坪镇区6公里左右。全村总人口2668人,有王、李两姓。南岩王氏为王审知派王继成支系,属芦田王氏外洋派,明正德二年(1507年)王毅庵由芦田外洋迁入西坪尧阳,传衍至今二十多世,后裔衍播南岩、上尧、尧山等村。李姓居住南岩李厝埔,渊源待考。 王士让,字尚卿,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镇南岩村),童年读私塾,安贫励志,致力经学,雍正十年(1732年)以五经应试中副车,据传乾隆元年(1736年)春,士让奉调入京时随带家乡岩岩名茶,馈赠侍郎方苞,方苞转进内廷,乾隆召见士让询问之后,以茶之色泽乌润,沉重似铁,遂赐名为“南岩铁观音”,乾隆六年(1741年),士让奉调入内阁,在三礼馆分修《仪礼》,告成评定成绩列一等,授博学鸿词。十年,士让任湖广黄州府蕲州通判,惜文到时士让已殁三日矣。著有《六经训解》。 王新整,西坪南岩,1918年出生,暨南大学毕业,曾任安溪县县长,0福建师大历史系总支书记,0福建省委落实地下党政策办公室副主任。 王瑛,西坪南岩,曾任福建省化工局2组负责人。 南岩峰,海拔1002米,位于安溪县南部,南岩村境内,与菡淡峰相邻,山峭石多,曲径通幽,前有滚滚不息的蓝溪上游,后有羊肠小道可溯山巅,土地除适合种茶外,不宜水田生产,茶园依山开垦,有2660多亩,占耕地2875亩的92%以上,在南峰山腰处有一打猎将军殿遗址(又称打猎尚书),据传打猎将军名良,因他生得黑黑的,由此得名黑良,因闽南方言同音的缘故,这就是乌龙茶名称的由来。 南岩村以茶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树品种丰富,在本地最著名的是铁观音、其次有本山、黄金桂、奇兰、肉桂种、佛手种、梅占、乌良等等。 |
尧阳村 |
系1956年西坪区尧阳乡总称,原尧阳乡包括尧山村、尧阳村、南岩村、上尧村,原因尧阳村地处四村中心,故称尧阳村,全村均姓王。宋、元、明、清隶属崇信里,祖先王毅庵于明朝正德二年(1507年)由芦田外洋迁入,传衍至今二十多世,后裔衍播尧阳、尧山、南岩、上尧等村。尧阳村是铁观音的发源地,王士让(1687年)生于本村,本村村民以茶产业为主,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种丰富,有铁观音、本山、黄金桂、奇兰、肉桂种、佛平种、梅占、乌良及新培育的金观音,王文礼(铁观音第13代传人)创办了全国最大的铁观音制造业——八马茶业。 |
湖岭村 |
湖岭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为安溪积德乡崇信里湖坑乡及还一里半岭乡、楼安乡。湖岭村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位于西坪镇西北部,在凤髻山与紫云山之间,东与后格村相邻,西与芦田镇云山村、石盘村相邻,南与芦田镇福岭村相邻,北与蓝田乡山内寨和下乌土村相邻,距西坪镇区12公里,县道穿过村庄,可与芦田、龙涓等相通。因村庄四面高山,居住地似湖,在山坡上,故名湖岭。 【村落与村民】 全村总人口1753人,有郑、余、王、肖四姓。辖有9个村民小组,分为5个自然村:半岭(1、2、3组,余、王、肖)、门口垅(4、5组,郑)、林口美(6组、郑)、山坑(7组、郑)、留垵(8、9组,余)。村民有不少人迁往外地谋生,清代就有郑、余二姓数人往台,大陆移居浙江平阳(郑氏)、温州(余氏)居多。 【历史人文】 1958年10月属西坪人民公社湖岭大队,1984年改为西坪乡湖岭村村民委员会,1992年8月改为西坪镇湖岭村委会。 湖岭村开发历史悠久,早期居住此地姓氏有郑(湖坑,即林口美、山坑、门口垅三个角落)、余、王(半岭)、颜、林(邱厝)、余、吴(留垵)。 郑氏源自剑斗班内,为郑凝远支系,先祖郑正冠康熙廿五年到湖坑拓荒置业至今传衍廿三世。郑氏昭穆为“桐光培锦藻彩焕增,锡源树烈基钟鸿荣”。中举后另起昭穆为“耳乃超朝廷国学士,吾其望子孙尽贤良”。郑重,湖岭村人,清代乾隆戊申年(1788年)举人,任台湾府正堂,墓葬于湖岭篮饭格山地。 余氏源自芦田云山村,十五世余天佑始入湖岭,至今衍廿七世。余邦彦,湖岭村人,清代乾隆廿五年(1760年)举人,现存清代石碑刻有:“金魁,乾隆庚辰科乡试中式举人”。余氏昭穆为:“开紫智仁礼义,信忠君世泽芳,荣华光昌大,富贵绍贤宗。” 【自然和建筑景观】 紫云山:俗称鹅角髻,位于村庄西边,海拔1341米,山势陡峭,裸石林立,形态奇特,有龙藏岩、石壁船棺、山鹿洞、仙殿等景观。 郑重墓,碑刻:皇清,碑文左写:显考乡进士出身敕,右写:授修职郎讳重云溪。尚坝祖厝树有旗官石碑。郑重墓与旗官石碑均为研究闽台关系的重要古迹。 【物产经济】 湖岭村以农业、林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竹木器加工、制作。茶叶品种有铁观音、本山、黄金桂、毛蟹、白牡丹、奇兰等。龙潭头山出产野生红菇,高坪美林产有苦竹笋,具有清热降火功效。因村农林产品丰富,历史上曾在湖坑设立墟市。 |
留山村 |
由于本村四面环绕着大山,即由此地理位置而得名。设立于元袭宋制,明为积德乡崇信里,建国后为宝山乡,1958年10月设西坪人民公社留山大队,1982年9月与赤石分开,1984年改为西坪乡留山村民委员会,1992年8月改为西坪镇留山村委会。留山村位于西坪镇西南部的山区,海拔650米以上,距西坪镇区14公里,在大林山(海拔913米)与大宝山之间。东至赤石村,西至珠洋村,北至宝山村,南至平原村。留山村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2158人,全村耕地面积为1100多亩。 |
赤石村 |
赤石古代称碧石,耕地上面一层土可以耕作,土下面埋有暗石,石头呈草绿色,坚韧无比,可以砌壁、盖房子砌地基,加工,用途比较大,碧石由此得名,后人将碧字改成赤字,从此改名赤石,别称碧石。 赤石村位于西坪镇西南部的山区,海拔650米以上,距西坪镇区16公里,东至赤水村,南至羊角尖,西邻留山村,北至大宝山,地形山地为主,交通十分利便,四通八达。赤石村共有人口1098人,面积是4.5平方公里,山林地11134亩,耕地577亩,工农业总产值569万元,人均收入6200元。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慈善总会,有老人协会和文化活动场所。有乡村夜景照明,有文化古迹土楼、有海拔1400米“羊角尖”和1160米大宝山,盛产乌龙茶,铁观音,金观音,竹叶青奇兰,有一处较有价值的旅游之地。 |
赤水村 |
赤水村隶属于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清溪县崇信里碧水乡,原名“析水”即北之水流入蓝溪,汇入西溪,南之水流向九龙江,溪水在此分流,故称“析水”,延改“碧水”,清朝后改赤水。宋元时期析水保,明朝属碧水保,清朝属崇信里积德乡赤水保,-时期属珠洋区留山乡赤水村,建国后属龙涓区留山乡赤水村,1961年属西坪公社赤水大队,1984年改西坪镇赤水村委会。赤水村区域面积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10亩,茶园1300亩,山地面积3850亩,全村人口2639人,575户,旅居海外侨亲有3700人。 |
珠洋村 |
明朝洪武年间,本村祖先在盖竹定居后,分支繁衍至珠洋,以滴水成珠而命名,洙洋后更改为珠洋,珠洋地名而延用至今。珠洋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为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位于安溪县东南部,在大宝山羊角尖之西,北面与盖竹村接界,东与宝山村留山村相邻,西面与龙涓长塔村连界,距离西坪镇政府15公里。珠洋村全村人口1927人,面积22平方公里。 珠洋村与平原村、西坪村、阳星村、内山村、尧山村、后格村、松林头村、上尧村、南岩村、尧阳村、湖岭村、西华社区、留山村、赤石村、赤水村、柏溪村、大垅格村、宝山村、西源村、龙坪村、龙地村、柏叶村、内社村、盖竹村、百福村相邻。 |
柏溪村 |
据传,该村溪流将村落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搭一木桥,村名称桥溪,后演变为石头溪,今桥溪为该村村名。原属柏叶,1962年从柏叶拆出,把柏叶的“柏”字与该村的石头溪的“溪”字作为村名,称相溪,又称碧溪。柏溪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历史上为安溪县新康里柏叶乡。在大中昌山山下,东与虎邱金榜村交界,西与柏叶村相邻,北与虎邱镇福井村交界,南与柏叶村相邻,西距西坪镇政府6公里。 柏溪村与平原村、西坪村、阳星村、内山村、尧山村、后格村、松林头村、上尧村、南岩村、尧阳村、湖岭村、西华社区、留山村、赤石村、赤水村、珠洋村、大垅格村、宝山村、西源村、龙坪村、龙地村、柏叶村、内社村、盖竹村、百福村相邻。 |
大垅格村 |
大垅格古代称“大龙格”,是大龙经过之格而得名。后人将“龙”字改为“垅”字,“大龙格”从此改名为“大垅格”,别称有“龙格”或“岱格”及“垅格”。明朝洪武年间立赤水为崇信里。赤水忠和寨关公炉下,由大垅格王氏、赤水郑氏、三垵杨氏、马石詹氏四个字姓共奉。原大龙格是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赤水保大龙格,建国后,1956年属员潭大队所辖,1978年拆出为独立大队,1984年改为大垅格村委会。大垅格村区域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9亩,全村人口1105人,253户。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大垅格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位于安溪县中南部大宝山西北山下,与宝山、宝潭、赤水等村相邻。明洪武年间,赤水归属崇信里,辖七社、仙湖岩、七社岩旧址、赤水忠和寨、炉下,王、郑、杨、詹四姓是其中一社,时为积德乡崇信里赤水保大龙格。民国时期,大垅格属宝西保,解放初期属珠洋乡所辖,人民公社年代,隶属西坪人民公社员潭大队,1975年析出自立一村即大垅格村(时称大队)。向东经赤水、尧阳公路,可至西坪镇区(17公里),向西经宝山转北经宝潭公路直通西原(13公里),向南经留山公路可至罗岩或龙涓。 【村落与村民】 全村人口1065人,均姓王。辖有8个村民小组,分为格坵头、格坵尾、大垅厝、坑仔头、林脚等五个自然村。历史上还有南边、圳仔头、许厝后等角落,南边大部分移居台湾,许厝后大部分移居马来西亚。其他角落均有外迁至海外或台湾。1975年,王姓宗亲为缅怀先祖,在台北市建立王氏大宗祠,出版三十周年特刊,有记载“安溪县赤水大垅格王氏昭穆誌。” 【历史人文】 大垅格地名的由来与龙有关。相传大宝山下西北侧之格,是大龙经过之格,所以旧时村名为“大龙格”。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将大龙格写成代格、岱格或玳格。今标准地名为“大垅格”。大垅格王姓为王审知派后裔,衍传至今四十世,为太原郡望。宋光宗年间,王审知的十四世孙王仲敏中进士,钦命为漳郡推官,建祖祠于长泰县武安镇西门,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王继晋的十八世孙王真治(讳君仁)游医至安溪西坪盖竹,后定居盖竹,后裔王良泉、王明秀、王介硕移居大龙格坑仔头南边。 【自然和建筑景观】 大宝山,海拔1163米,在本村的正南部,为晋江与九龙江水系分水岭之一,原名“大雾山”,因山势高峻,云雾常年笼罩山顶而得名。山顶有座杨郎三师、土地公庙,每年农历8月15日晚有许多人到山顶,让仙人指点未来的前途、财运等,犹如入仙境,让人陶醉和托梦。极目远望,一览众山小。四周林木茂盛,满山皆茶树,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有“高山云雾出好茶”之美誉。 【物产经济】 大垅格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主要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叶品种丰富,有铁观音、本山、黄旦、梅占等优良品种。 |
宝山村 |
宝山村原名高山,1979年设行政村名为宝山,全村人口2089人,为梁房闽系凤翼派,全村姓萧,下辖三大自然角落:玉斗美(包括分流隔、过溪)、石草池(包括莲花池、丰田、大墘、埔尾岭)、高山洋(包括玉坂、田玖垅、上培洋),村址、宝山小学设在村中部福柏山。宝山村萧氏与泉港萧厝、晋江萧下、安海、泉州市区萧氏是同族;都是在宋元至明初徙居各地的兄弟分派。明末至清道光年间,据族谱载记有两百多名萧氏村民先后迁徙台湾淡水等地定居,已繁衍近万人;明末清初有数十名村民,直徙或经长泰、泉州等地,迁往浙江处州府定居;已繁衍有两万多人。清时有多人徙居三明,龙海等地;也繁衍近千人。 【历史人文】 宝山村萧氏肇姓祖:萧大心:系商殷微子启之十一传,因功封萧国,裔以国为姓;大心十九传至萧何,辅汉功高,封鄼侯;尊为萧氏一世祖;居河南。三世萧彪居蘭陵;七世萧望之:太子太傅,汉儒宗,徙杜陵。子萧育号原圭(为浙江和高山手抄谱一世祖)。二十世萧整:汝南淮阴令,徙居蘭陵(今江苏丹阳);系南朝齐·梁朝祖。廿五世萧衍受齐禅,建梁国为武帝。廿九世萧珣号珩,南海王,弟萧瑀相唐朝至遘,凡八人入相,世称“八叶传芳”;三十三世萧华为玄宗开元宰相,封徐国公;三十四世萧悟为大理司直,子官岭南随任,初入闽。三十八世萧坤号曦为刺史,中和元年(公元881年)立廟于泉城,时闽审知称王·多族附之,独曦以祖耀,不冒固始;以曾祖已先入闽称之为荣(又谱尊为入闽祖)。四十二世萧仁宪任安溪县令,弟萧大盛遷居温陵(今泉州)·为温陵派祖。四十七世萧潢号宗为户部郎中,入莆老居莆岱。四十九世萧绍字大振为司法参军,绍兴五年护高宗至明越二州,后归乡扫墳·呈家谱高宗御览,高宗御书“忠孝”两字于谱端,为“凤翼家谱”之佳篇。五十二世萧颉任安溪县丞。其年间有宗祖萧草先入安溪。五十三世萧继发号和,登陈文能榜进士,謫泉州授教,居温陵为泉州公;五十六世萧老松(徙泉港萧厝),石松(徙晋江安海·东石岑兜),雪松,韦松(徙晋江萧下·侯萧),朴松五兄弟,因时之需。或上山,或入海,各分居发展。雪松自留守故家萧厝园。五十七世萧添仔兄留守温陵,添仔自遷安溪新溪里,新康里柏叶山兜与族人聚居;雪松老随之。五十八世萧本号性本:有志严泉,喜清溪崇山骏谷之胜慨,于明洪武廿五年(1392)正月初八日,是日风和日暖;性本自柏叶山兜·龟山后启程,卜居崇信里高山,为现(宝山)高山萧氏始祖。至今已传至廿三世(即萧何的第八十世)。 |
西源村 |
西源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为西坪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蓝溪西滨,海拔310米,因位居蓝溪之西部溪域,俯视状如平原,故称西原,与内山、尧山、龙地、西坪等村相邻,是西坪镇政治、教育、文化、经济、贸易、交通中心。历史上属于积德乡崇信里赊内乡。 全村总人口3500人,有林、詹、王、李、方、周、苏、魏、施等姓。其中林姓约占75%,其次为詹、王、方、李、施、魏、苏等。辖有17个村民小组,分为三大自然村:赊内、圩顶、安美。赊内又分内赊、外赊、观音路,墟顶分坛内、岭脚、圳古脚、寨顶、池塘头,安美分安美、石狮、大片尾、南割、墩东、安平路。村民有不少人迁移外地谋生,大陆以厦门、泉州、广东等地为主。 西原村地处西坪镇区,为安溪南线商品集散地,在此地居住姓氏多而杂,近现代改姓又多,就其渊源而论,早期居住此地以林、詹、李、方为主,因西坪墟市繁荣,到此地做生意留居者姓氏甚多,从其他乡里迁入有:王、周、肖、郑、苏、胡、魏、施、白、翁、许。 西原林氏渊源复杂,大致分为四个派系: |
龙坪村 |
龙坪古代称刈草坪,耕地上面可耕作,下面为白泥土,粘性强,晒干后坚硬,可烧瓦,古代自取土烧瓦盖房子,现存的瓦房均为自制自烧,后称刈草坪为龙坪。龙坪村位于西坪北部山区,村设卫星定位737米,其余高低不等,距西坪10公里,村与尚卿乡福林村,虎邱镇文美村相邻,东至白叶村,西至金面后,南至福林隔界,北至龙地村;只有一条通往西坪的路,交通相当不便。龙坪村区域面积2.7平方公里,人口1380人,山地1120亩,均属生态林,人均收入6000元,耕地596亩。 |
龙地村 |
其地由数条山脉组成,形似蛟龙,故名“龙地”。设立于元袭宋制,明为积德乡崇信里,建国后属西坪人民公社龙地大队,1982年9月划分龙地村,1984年改为西坪乡龙地村民委会,1992年8月西坪乡改为西坪镇龙地村委会。东至柏叶村,北与龙坪村接,南至西源村,西至烧酒员。全村总人口3024人,有林、郑姓,其中林姓2718人,郑姓306人。面积为5.5平方公里。 龙地村与平原村、西坪村、阳星村、内山村、尧山村、后格村、松林头村、上尧村、南岩村、尧阳村、湖岭村、西华社区、留山村、赤石村、赤水村、珠洋村、柏溪村、大垅格村、宝山村、西源村、龙坪村、柏叶村、内社村、盖竹村、百福村相邻。 |
柏叶村 |
据传,宋淳祐十年(1250年),大田梓溪林戴惠的第六子林常春,讳乾,到此打猎,日暮宿柏树下,梦见白头翁与他语口:“大帽山前,麋运鹿眠,金鸡玉犬,是你良缘。”醒闻鸡鸣犬吠,心念金玉之应,且复周览该地,愈觉环拱奇好,决意筑居于此,遂口中诗:“大帽山前地隐然,麋运池上即鹿眠,自今伊始吾为主,来自儿孙亿万年。”指柏为号,曰柏叶山。村以山名。村内面积2.5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220人。 分为后尾坑角落、廖内角落、顶兴角落、前廖角落、西洋格角落、西腰角落、加走林角落、赤土崙角落8个自然角落,设19个村民小组。 |
内社村 |
关于内社名称的由来,有下面两种现实情况:其一:1989年前是属圆潭大队管辖的1个角落,因本角落四面绕山,在圆潭大队西部,统称为内社。其二:1989年割分为一个村落,就先由原内社角落编为内社村。内社村位于西坪镇西南部,离镇区8公里,位于西宝公路下游。内社四面绕山,全村面积1400亩,拥有耕地面积371亩,茶园500多亩,山地面积500多亩,1051人。 |
盖竹村 |
盖竹,明洪武年,五真治长泰西行武安世德堂到安溪行医,这里有不少的竹林,因此缉竹做棚而居,故号盖竹。明、清时期属积德乡崇信里。民国三十五年属西洋乡福岭保。1952年属第八区福岭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福岭大队。1978年从珠洋大队析出成立盖竹大队。1984年改为西坪乡盖竹村委会。石盘村区域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1160人。 盖竹村与平原村、西坪村、阳星村、内山村、尧山村、后格村、松林头村、上尧村、南岩村、尧阳村、湖岭村、西华社区、留山村、赤石村、赤水村、珠洋村、柏溪村、大垅格村、宝山村、西源村、龙坪村、龙地村、柏叶村、内社村、百福村相邻。 |
百福村 |
百福村隶属安溪县西坪镇,原称“百尺”,1961年8月从福岭析出设立百福大队,历史上为安溪县积德乡崇信里柏尺乡,近代曾与福潭村合称福岭乡。村名取自“百尺”和“福潭”各一字,称百福。明、清时期属积德乡崇信里,民国三十五年属西坪乡福岭保,1952年属第八区福岭乡,1958年属西坪公社福岭大队,1961年从福岭大队析出称百福大队,1984年改为西坪乡百福村委会。百福村全村人口1340人,工农总产值887万元,人均收入6800元,面积7.44平方公里,耕地576亩,山林地3100亩。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