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垵古代称“双坑”,因群山环抱,村庄地形呈“双”字形,因此得名“双坑”。新中国成立后,后人将“坑”字改为“垵”字,“双坑”从此改名“双垵”,别名“双坑”。双垵村地处安溪县西北部,距安溪县城100多公里,北接祥华乡,东毗邻感德镇。双垵村辖有4个村民小组,120户,567人,村民多为陈姓,以茶叶生产经营为主要经济来源。区域面积约0.8平方公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4210 | 362000 | -- | 查看 双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白桃村 |
白桃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福田乡,在乡政府驻地东7. 5公里处,大佛尖山北坡。该地林氏族谱载:“清溪碧水,玉笋峥嵘。”故原称碧石。因有长2公里、宽1公里的含石英角闪辉长岩,故称白石,其岩体为椭圆形,村称白桃。村民有林、李、郑姓。福田乡白桃村地处安溪县西北部,位于东经117°30′,北纬25°12′,西与漳平市交界,南和华安县接壤,东邻祥华乡,北毗感德镇。属于“高山反平洋”地带,地势开阔,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气候凉爽,有“自然空调”之美称,更因茶山秀丽,绿色无边,土壤以红壤和黄壤为主,空气、土壤、水质均无任何污染,具有发展茶叶生产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是安溪名茶的原产地。茶山形态优美,景色秀丽,民居建筑既有古老风格,又有现代化气派,被碧海波涛般的茶园包裹着,构筑成一幅茶园画卷,令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白桃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社会治安稳定,全村上下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息,处处显示着新农村的优越性。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共同为海西经济发展做贡献。 |
丰田村 |
丰田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福田乡,在乡政府驻地南9.5公里处,丘陵山地。原称珍田,清末扩大耕地取得丰收,改称丰田。村委会设在尾坂洋,辖10个自然村。为全县主要林区之一。 村民主要为陈姓。 丰田村山清水秀,有原始森林,森林有各种珍贵的动植物。 村民以种茶叶为主,村里有着全国最好的原生态铁观音茶叶。香飘四海的铁观音,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商人来采购。 丰田村还有一种价值极高野生红菇,这种野生红菇极为珍贵、罕见。这里的村民热情好客,过着简朴而又幸福的生活 |
双垵村 |
双垵古代称“双坑”,因群山环抱,村庄地形呈“双”字形,因此得名“双坑”。新中国成立后,后人将“坑”字改为“垵”字,“双坑”从此改名“双垵”,别名“双坑”。双垵村地处安溪县西北部,距安溪县城100多公里,北接祥华乡,东毗邻感德镇。双垵村辖有4个村民小组,120户,567人,村民多为陈姓,以茶叶生产经营为主要经济来源。区域面积约0.8平方公里。 |
尾洋村 |
因该村2条小溪发源于双髻山与天马山,至中游汇合在一起,山峦叠嶂,形状如羊角,故称美羊,也称美洋、堵洋、尾洋。尾洋村原属丰田乡管辖,1996年丰田乡与福前农场和丰田国有林场合并为福田乡,现为福田乡的一个行政村。1973年设立尾洋村委会。尾洋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127户,638人,村民多为陈姓,以茶叶生产经营为主要经济来源。区域面积约3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约245亩,茶园面积500亩,生态茶园面积200亩。 |
丰都村 |
丰都村原称庵兜村,以飞凤山为主龙脉,面向云中山之峰,漳泉铁道贯穿北面,东与感德镇福德村毗邻,西与福前农场毗邻,南与尾洋村毗邻,北与感德镇尾厝村毗邻.丰田中学坐落在我村中部,属福田乡文化活动中心.全村有五个自然角落,11个村民小组,现有231户,1351人。土地面积7平方公里,地广林多,土地肥沃,水源丰富.主要以经营茶叶和毛竹等经济作物.全村经济总量不断增长,村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