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头村在永春县五里街镇中北部、天马山南麓,东邻永春名山大鹏山下;西与石鼓镇吾江村;南与西安村接境;北与高垅村为邻,位于东经118.16°,北纬25.21°,海拔145米,桃溪支流霞陵溪,五德公路贯穿线村中部,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素有“金埔头银达埔”之美誉。全村分为13个村民小组,880多户,3251人,耕地面积900多亩,山地30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2007年被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治村,2008年被列入全县文化示范村。
埔头村文化底蕴浓厚,人杰地灵,养贤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培养出博士生,技术人员,潜艇专家等。有清末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封为“烈王三千岁”林俊的故居。有永春县保存最完整的古书塾之一的“玉峰祠堂”建学堂,现为老人活动中心。大宗山的古瓷品及古老的500多年林氏大宗祠。我村又是永春县革命老区之一,1949年0在养贤小学成立0晋,南,永第一分支部。临解放,我村民兵多次参加剿匪工作。林天喜烈士时任闽粤赣边纵队八支队四团三营十七连连长,于1949年8月剿匪时英勇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工农业,成为福建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和永春县最大的农村产品基地。全村现有蔬菜基地550亩,每年可向本地市场供应蔬菜1375吨,其中“五里香”韭菜远销泉州、三明、福州等地。近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落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两个基本点的要求,以埔头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创办企业,现辖区内有四家较大企业,一座超市,两座水电站,一家纸箱厂,五个生猪养殖场,两个名木花草种植场,多座芦柑外贸点,以解决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由于我村种植的芦柑受黄龄病传播,大面积死亡。原有每年对财有20多万元收入降至现有只有7万多元。但是我村加强班子建设,团结一致,党支部村委会多次被市、县、镇评为先进单位。
我村一贯坚持在每季度做好村务公开公布状况,内容包括党建,村财收支,计生等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5101 | 362000 | -- | 查看 埔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华岩社区 |
华岩社区地处五里街中心地段同,是五里街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3569人,分为9个村民小组,流动人口8600人。辖区面积1.6平方公里。党员94人,下设企业、农业、离退休等三个分支部。 |
仰贤社区 |
五里街镇仰贤社区地处县城西北部,西边与桃城镇的环翠社区相邻,南边与儒林社区相邻与县城连成一片。社区主要由山美、辜厝两个自然村组成。现境内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在校学生300多人,还有闽南土楼之称的巽来庄、林氏十房、仰贤水库等旧迹。现有全村设16个村民小组,全村1123户,人口4266人。社区居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主要种植菜豆、空心菜、茄子等;和鸡鸭贩卖、务工等。 几年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把主要工作集中到壮大集体经济和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谋福利的工作上来,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村两委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努力争取对社区进行规划早日把社区融入大县城。社区克服地处城区受县城规划限制,因地制宜地发展,在社区内铺设了水泥路、架设了路灯等设施,方便了社区居民。社区的老人协会、共青团等社团群众组织依托社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活跃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 |
儒林社区 |
儒林社区位于闽南商贸五里街镇的东部,与风景秀丽的永春桃溪紧紧相依,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积淀的社区,充满活力的年轻社区。社区成立于2002年,辖区面积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万多人,有14个居民小组。社区内有人民会堂、仓满体育场、棣兰体育馆、县行政服务中心、县妇幼活动中心、儿童公园、老人大学、永春一中,有县级的文化保护单位的0永春县一大会址辜氏宗祠。近年来一批商业住宅区如水岸第一排、阳光豪庭、阳光新城、儒林苑等也在我社区落成。社区内有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在校学生800多人,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服务。 社区坚持以发展经济、群众增收为第一要务,努力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现有企业楼5栋,面积近10000平方米,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近150万元。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把壮大集体经济的资金转化到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群众谋福利的工作上来,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区的老人协会、共青团等社团群众组织依托社区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活跃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近年来,社区先后荣获省军民共建先进单位,省敬老模范先进社区,市宽裕型文明社区,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30多项荣誉称号。在2009年度被市委、市文明办评为“泉州十佳和谐社区”。 |
五里街社区 |
五里街社区成立于1981年3月,现有9个居民小区,住户1522多户,常住人口4025人,流动人口200。辖区主要单位有:永春中医院、永春医药公司、永春实验小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1个,个体商业网60家。 |
高垅村 |
高垅村地处县城西北部,距县城5公里,离镇区3公里,s区位优势明显,是通往吾峰镇及介福乡的交通要道。长龙公路的出口处,全村现有11个村民小组,人口2574人,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支委5人,村委2人,党员61人,耕地面积1435亩,山地总面积9356亩,农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及外出务工。2009年农村人均纯收入7000元。 |
埔头村 |
埔头村在永春县五里街镇中北部、天马山南麓,东邻永春名山大鹏山下;西与石鼓镇吾江村;南与西安村接境;北与高垅村为邻,位于东经118.16°,北纬25.21°,海拔145米,桃溪支流霞陵溪,五德公路贯穿线村中部,土地肥沃,水源丰富,素有“金埔头银达埔”之美誉。全村分为13个村民小组,880多户,3251人,耕地面积900多亩,山地3000多亩,农民人均收入6500元。2007年被县政府确定为新农村建设整治村,2008年被列入全县文化示范村。 埔头村文化底蕴浓厚,人杰地灵,养贤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培养出博士生,技术人员,潜艇专家等。有清末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封为“烈王三千岁”林俊的故居。有永春县保存最完整的古书塾之一的“玉峰祠堂”建学堂,现为老人活动中心。大宗山的古瓷品及古老的500多年林氏大宗祠。我村又是永春县革命老区之一,1949年0在养贤小学成立0晋,南,永第一分支部。临解放,我村民兵多次参加剿匪工作。林天喜烈士时任闽粤赣边纵队八支队四团三营十七连连长,于1949年8月剿匪时英勇牺牲。 改革开放以来,我村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城郊型工农业,成为福建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和永春县最大的农村产品基地。全村现有蔬菜基地550亩,每年可向本地市场供应蔬菜1375吨,其中“五里香”韭菜远销泉州、三明、福州等地。近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落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两个基本点的要求,以埔头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创办企业,现辖区内有四家较大企业,一座超市,两座水电站,一家纸箱厂,五个生猪养殖场,两个名木花草种植场,多座芦柑外贸点,以解决劳动力,增加村民收入。由于我村种植的芦柑受黄龄病传播,大面积死亡。原有每年对财有20多万元收入降至现有只有7万多元。但是我村加强班子建设,团结一致,党支部村委会多次被市、县、镇评为先进单位。 我村一贯坚持在每季度做好村务公开公布状况,内容包括党建,村财收支,计生等等。 |
大羽村 |
福建省永春县五里街镇大羽村位于永春县五里街镇西北部,距县城3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中囯特色村、福建省省级卫生村、泉州市精品村和宽裕型文明村、永春白鹤拳文化特色村。全村有4个村民小组,95户,391人。地域面积2.76平方公里,耕地251亩,山地870亩,有芦柑485亩,人均芦柑产量5’5吨,还有80多亩大桔、赤花梨、橙等国内外名优特水果基地和百亩茭白基地。 大羽村是名闻四海的永春白鹤拳的故乡,武术文化底蕴深厚。永春白鹤拳于明末清初由方七娘所创。清康熙年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在金峰山设馆招徒授艺。永春白鹤拳以其独特的健身、防身功用和“以德制武”、“学仁、学义、学武功”的训诫,造就了一代代风靡世界、德艺双修的高徒。经过“前五虎”、“后五虎”、“七传人”等几代人的传播,到清朝中叶已传至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逐步传至东南亚一带。清乾嘉年间,在闽东一带演化成宗鹤、鸣鹤、飞鹤、食鹤、宿鹤五种分支流派,同时由福州传入曰本,在日本演变成空手道刚柔流。同期广东演化成咏春拳(永春拳),1929年,由永春白鹤拳名师潘世讽、潘孝德率领的“闽南国术团”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巡因表演献技,传播拳艺,加速了永春白鹤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如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永春白鹤拳的传人。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地的武术团体、个人纷纷前来大羽村交流武术,各地永春白鹤拳社团、传人也纷纷前来寻根谒祖、以拳会友氛围曰趋浓厚。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永春白鹤拳武术文化,搭建以武术促交流,以交流谋发展平台,2007年,大羽村投资180多万元,兴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2008年3月,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组团参加第六届“迎奥运杯”香港国际武术节,在传统南拳、南器械比赛中获得一金三银四铜的好成绩,掀起新一轮武术文化交流的热潮。 2007年,大羽村被福建省泉州市委、市政府定名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所建项目全部完成。专门聘请福建省社科院为大羽村制定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组织发展规划、特色文化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调整完善了中心村“六图一书”规划,并按规划组织实施。村两委会、支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确定了“一个目标、二个工作思路、谋划三篇文章,立足四个高,做好五项工作”的工作计划,力争使大羽村的新农村建设更上一层楼。一个目标:即建设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生态园林式新农村;两个工作思路:即建设品牌村和精品村;谋划三篇文章即:一是保芦柑品牌。二是扩大大羽大桔种植面积,提升大桔质量,唱好大桔品牌。三是投资180万元兴建白鹤拳史馆,打响传统文化牌。立足四个高:即高起点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高标准打造强村富民工程,高规格建设生态家园,高效率完成新农村建设项目。做好五项工作,就是切实做好全村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一年多来,投入资金25万元,组织开展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整治工作,完善“门前三包”制度,建立环卫队伍,做到全曰保洁,实现道路、沟渠畅通。村民自来水使用率10侧,旱厕改造率100呢。投资10万元,做好中心村、庭院、周边山坡的绿化工作,完成2公里通村公路的路边绿化带。投资3万元,完成中心村路灯安装的基础上,釆取统一配装灯、线、电费自负和自愿的原则,在各个角落、庭前屋后全部实施亮化。投资5万元,完成中心村的排洪工程,同时成立乡村物业管理委员会,切实抓好城郊型新农村的物业管理工作。在做好家园清洁行动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投资20万元,做好柑桔黄龙病防治和促产增收工作,保住芦柑品牌;投资25万元,种植大羽大桔80亩,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大桔质量,唱好大桔品牌;投资10万元,种植茭白80亩、赤花梨等名优水果30亩,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投资180多万元,兴建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 2008年,大羽村又着手社区文化建设,投资10万元,进行宣传栏、服务室和志愿者服务队建设,并着手建设800米“百曲千瓜”长廊,即种植各种观赏瓜果和搭建“闽南民间歌谣”长廊,集农业观赏和民俗文化薰陶为一体,开发生态农业文化项目。谋划成立大羽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构建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和世界永春白鹤拳文化交流中心,该项目占地300多亩,投资2,5亿元,目前正在规划设计和招商之中。 2009年,大羽村将申报省级农家乐旅游示范点和中国绿色村庄,争取加入中国绿色村庄网。今后,大羽村将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努力把大羽村建设成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文明富裕和谐的生态园林式新农村。 |
吾边村 |
吾边村位于五里街镇最边远的山区,东至桃城洋上村,南至吾东村,西至天马山果农场,北至蒋溪,境内有346县道,交通便捷。 全村有7个村民小组,398户,1540人,全村耕地面积864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面积1100亩芦柑,300亩茶园。 辖区内有一座五一水库。五一水库是为了纪念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而取“五一劳动节”中的“五一”作为水库的名称,即永春县“红五一水库”得名由来,后更名为永春县五一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 |
蒋溪村 |
蒋溪村地处永春县五里街镇东北角,距镇区12公里,是一个山多田地少的边远小山村,全村人口883人,236户,设5个村民小组。有党员22名,全村面积3.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2亩,人均0.5亩,山地面积5124亩,人均5.8亩。 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蒋溪村干部群众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自己的家园,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种植业,现全村芦柑种植面积1000多亩,年产量6万担,茶园300多亩,年产优质茶叶250担,青赤花梨种植面积300亩,年产量约1万多担,近年来村两委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种植食用菌。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85万,农民人均纯收入4580元,低于县镇平均水平,村集体年经常收入为零。 几年来,在上级帮助下,村两委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部署,加快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步伐,硬化了村主干道3公里,兴建新村部一座。如今,全村正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大胆创新,积极进取,为全面建设小康村而努力奋斗。 |
吾东村 |
吾东村地处五里街镇西北部天马山下,距县城6公里,“五德线”是贯穿全境,全村分为4个自然角落,19个村民小组,935户,3494人,党员52名。全村土地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12亩,林地面积7391亩,名优水果2802亩,(其中芦柑2500亩),年产水果达5100吨,60%村民从事农业生产,35%村民从事外出经商务工,5%村民从事其他产业,拥有海外侨亲近万人,遍布世界各地。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5660元,村集体收入12.2万元。吾东村是我县种猪养殖基地,有大中养殖户20多户,年出栏12000多头。为了治理农业污染,我村积极推广“猪—沼—果”模式,06年被定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后,我村以加大沼气推广力度在全村推广“畜—沼—果蔬”,新建改建猪圈沼气场地,其中新建改建猪圈32座,新建户用型沼气35座,场用型2座校用型1座,新增沼气池1500立方米。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生态村建设,同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吾东村有设有幼儿园和小学,在校学生560多人。在整合教育资源后吾东村、蒋溪村和吾边村3个村的学生均在此上学,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