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永春县 >> 达埔镇 >> 楚安村

楚安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楚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楚安村简介

  楚安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公元1907年刘氏一族长刘经中为追念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籍楚地而兴刘,遂以楚安为地名。
  【历史沿革】
  楚安村最早叫草垵,明朝正德年间刘姓始祖刘鸿璋由八都大坂路(今达德村东洋角落)迁进草垵,随原居住地“大坂路”而称之。公元1907年刘氏一族长刘经中为追念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籍楚地而兴刘,遂以楚安为地名。宋至清属九、十都辖区,1936-1939年属达西实验乡楚安保,1946-1949年与达理合为达里保,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区、第七区达中乡、达理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楚安大队,1984年改为楚安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大坂路。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楚安村位于达埔镇政府驻地西北部3.6公里,距达埔街道500米,境内达玉线公路,省道“三郊线”公路贯村通过,分别与环村连通,交通便捷。东邻达德村,西靠溪源村,南接达理村,北连前锋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楚安村行政村区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下辖中窟、大坝边、顶洋、后格四个自然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00多户,人口302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5亩。
  【村容村貌】
  楚安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风光瑰丽、景色怡人,境内达玉线公路和省道“三郊线”公路分别与环村路、分支民宅道路连通,交通十分便捷。几年来,通过新村建设,电水利设备已基本完善,住房规划区正在建设之中,吸引了外地人口购地建房,推动了本村的经济和各项工作的进展。2009年被镇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气候与物产经济】
  楚安村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凉,但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20摄氏度,年降水量1450毫米,村民从事种植业、建筑业、工匠作业、经商、劳务、运输、加工等行业,盛产水果有芦柑、香蕉、桃、枇杷、草莓、甘蔗等,林业有杉木、松树、毛竹和杂木,有蘑菇、草菇等食用菌,还有大量的各种蔬菜,有从事培育各种花卉及苗木,兴办茶叶加工厂及服装来料加工厂、神香厂。永春县达埔新达水泥有限公司、永春县蔑香工业城入驻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009年7339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5105 362000 -- 查看 楚安村谷歌卫星地图

楚安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楚安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汉口村

  汉口村位于永春县中部腹地,方圆1.3平方公里,仅有耕地600亩,山地300亩,全村812户,3170人,人多地少,基础薄弱,又缺少资源。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60元,是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1994年组建党总支,下设1个农业支部,2个企业支部,村两委带领全体党员干部群众敢闯敢拼艰苦创业,走上了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多年来,汉口村先后获得 “全国模范村民委会”、“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五个好党总支部”、省市“文明村”、“明星村”等殊荣。2008年全村社会总生产值2.7亿元,上缴税收400万元,村财收入1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8760元,全村集体办理村民医疗保险;并建立了福利制度,规定凡60岁以上老人分年龄段享受养老金每年总计16万,五保户在上级补助基础上每月增发给生活费150元,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全体村民享受过节费每年计15万;同时重视发展教育事业每年投入15万元。现在的汉口村各项综合实力指标均列居全县前茅。   汉口村的发展,就在于成功地唱出了“三部曲”。   第一部曲:艰苦创业,发展集体经济。从1979年贷款2万元创办神香厂扩大发展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1800多万元的集体制香厂,并在厦门设立办事处,年创出口产值4500多万元,创税利450万元。多年来,神香系列产品质量好、规格全、信誉高,远销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受到海内外客商的赞誉,成为村办企业的拳头产品。   第二部曲:一业引路,走向共同致富之路。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以制香业为龙头,引导带动神香专业户、联合户、个体户、等经济成份多轮驱动,达到村富民也富,共同致富。制香业从原来家庭作坊发展到现在已成为规模型企业30多家,年创产值2.3亿元,形成了一业带动全村,一村一项目的生产格局。   第三部曲:一业带多业,滚动发展经济。经过几年来的拼搏,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推动了其他产业发展。现在集体企业由单一的产业滚动发展到多种产业结构,拥有制香厂、纸箱厂、电厂等多家骨干企业,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年创产值上亿元,集体经济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如今的汉口村,村容村貌整洁,村风民风淳朴,到处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全村有98%以上的农户住进了新建楼房,家家殷实,户户宽裕,全村村民安居乐业,过着宽裕小康的好日子。集体事业大家出力,社会公益人人捐资,汉口人敢闯敢拼,遵纪守法,勤劳致富的精神在步步升华。在汉口村,一条建设新村新貌的康庄之路在延伸,一个美丽富庶守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腾飞。   

洑溪村

  洑溪村概况   【地名含义】   村里有一条溪,村民们在溪两岸生活,故取名洑溪。   【历史沿革】   宋至清属十都。1949年前称达东乡泮洋保,洑溪保,达埔乡,洑溪保,新中国成立后称第七区洑溪乡,1958年公社化为洑溪大队,1984年改称洑溪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洑溪村东邻石鼓镇,溪接光烈村,南依新溪村,北接东园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洑溪行政村区域面积约6.5平方公里,下辖泮洋、炙德、圳古、大仑、尾厝五个自然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全村共998户,人口358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3100亩。   【村容村貌与物产经济】   几年来,村民大多从事种植业(茶叶、食用菌、芦柑)农民人均纯收入约6700元,通过逐步推行旧村改造,大多数村民都住起楼房,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村道两旁有商店,超市,推动本村的社会经济和各项工作的进展,2008年被评为镇先进单位。   

光烈村

  光烈村概况   【地名含义】   光烈古称旸谷,南靠舟山,北临桃溪,山水之间形成一片谷地,曙光初照,风景优美,因而得名。旸谷古属里仁乡。1946年区划改变,旸谷与深坂,水垢垅以达理为界,合为一保。因天马蔡山有南宋进士蔡兹(字光烈)墓,改名光烈保。1949年解放仍为光烈。   【历史沿革】   明、清民国为里仁乡旸谷里,1946年为光烈保,1949年为光烈乡,1955年为五星社,后与东园、岩峰合并为岩峰乡,1958年冬与新溪,洑溪合为光烈乡,1959年为光烈大队,1961年以姚姓聚居划为光烈大队,以颜姓等多姓聚居另立金星大队。1984年,公社解体,设光烈村。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光烈村位于舟山岩山,天马山白岩尖山,三面依山,一面临桃溪,境内一条横穿全村的水泥公路,可连接S306泉山高速公路,交通便捷。东至白岩尖北坑,西至金星村天马山,北至桃溪,南至洑溪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光烈行政村区域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7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全村739户,2602人,一户黄姓,其余都姓姚。   【村容村貌】   十几年来通过推行旧村改造,村民由狭小破陋瓦房变为沿水泥公路两旁多层水泥结构楼房,村民从事农务,大部分整年去外地经营生意与打工。   

金星村

  【地名含义】   1961年成立大队时,命名金星,即金光灿烂之意。   【历史沿革】   金星村原属永春第十都,1936-1939年属晹深保,系从晹谷、深板各取一字而得名,解放初期属光烈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光烈大队,1961年从光烈分析出,叫金星大队。1984年改为金星村委会。晹深保后改名为光烈保,系由太平洞对面龟山蔡光烈尚书墓而得名,金星村名称延续至今。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金星村位于达埔镇南部,村委会建在全村中心点。境内有达新公路贯村通过。东至光烈村,西至磨石坑,南至圳古,北至岩峰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金星村区域面积14.20平方公里。下辖深坂、大坑、溪墘、水垢垅、朱内、达墘、东坪、坑尾墘、天马、磨石坑,有10个自然村,共1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838户,人口306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00亩。   【村容村貌】   几年来,通过逐步推行旧村改造,在达新公路两边建设新村规划,旧房变小区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推动本村的社会经济和各项工作的发展。2010年3月被评为金星村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东园村

  东园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东园村名,该村是吴姓聚居地,吴氏始祖吴天赐入闽进永时首驻卓埔吴田寨,后为扩大耕地面积,跨越岭头亭格下,开发大片的平洋园地,变荒山为良田,并在此居住,此地又处于卓埔之东,故取名东园。   【历史沿革】   宋至清属十都,1949年前属达东乡东园保,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七区岩峰乡,1958年公社化称岩峰大队,1961年从岩峰大队划出成立东园大队,1984年改称东园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在下吴。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东园村位达埔镇距离靠东1公里左右,坐北向南,境内306省道贯通本村,泉三高速公路通过本村交通便捷。东邻石鼓镇洑江村,西邻本镇岩峰村,南至溪,北邻本镇狮峰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东园村土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下辖顶吴、下吴、高坂3个自然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650多户,人口2400多人,外来人口200多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00多亩。   

岩峰村

  岩峰村简介   岩峰村位地处达埔镇东部,是镇政府所在地,三郊线、泉德线贯穿整个村庄,交通便捷,全村有1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组,总人口3798人。村集体有三座水电站,装机总量为400多千瓦。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汽车运输业、劳务、来料加工、维修业、种植花圃、食用菌等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现人均收入全村达9250元,达到小康村。   岩峰村地灵人杰,是革命老苏区和根据地,涌现出李南金、李素明、李雪英、李金垫、李剑光、李世金等十多位英杰,献身于安南永德的革命斗争中。   岩峰村也是侨村,如全国侨联副主席李铁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发动华侨商人组织经济捐献抗日经费100万元,支持东北抗日义勇军。改革开放以来,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华侨,他们为家乡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我村现有支部委员5人,党员95人,村委会成员2人,主任1人;多年来受到市、县、镇多次奖评,授予我村“基层党组织先进单位”和“文明村”等称号。今年将对公路两侧进行光化、绿化、人行道修通及排水、排污、排洪等整治工作。同时对公路两侧未完成的住房进行改造。   

达中村

  达中村概况   【地名含义】   因地处达埔中心谓之达中。   【历史沿革】   古时属九十都,1949年前属达西实验乡达新保,达埔乡达中保,新中国成立后为第七区达中乡,第五区达中镇。1958年公社化时称达中大队,1984年改称达中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在达玉路。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达中村位于达埔镇政府驻地西北1.8公里,三面环溪,境内有达玉路和306省道(三郊线)贯村通过,又与206省道(泉德线)连接,交通十分方便。东邻汉口、岩峰、金星,南邻达理,西至达理、惠安,北至达德。   【人口与土地面积】   达中行政村区域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下辖后坑、下荇、旧街、田内四个自然村,共有22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1592户,5384人,外来人口55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730亩,村民年人均收入8052元。   【村容村貌】   几年来,通过旧村改造,群众居住楼房林立,商店,超市鳞次栉比。村内主要通道都架设路灯,方便群众的夜间出行。由于村内有历史遗留的达埔街道,乃地理位置之优势,即市场贸易中心。是村民生意经营的主要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从事有服务业、修理业、餐饮业、摆摊、小商贩,次是从事种植业、劳务等行业。   

新琼村

  永春县达埔镇新琼村地处永春县中部,四季如春,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境内有泉三高速出口,305省道贯穿全村,全村现有4300人口,现有县规划工业园区1700亩,欢迎有识之士来兴业发展。   

达德村

  达埔镇达德村位于永春县北部,距永春县城19公里,省道206线及国家高速--G72(泉南高速)公路贯通全村,区位条件优越,辖区内溪流流域系晋江上游山美水库的主要支流之一,水资源丰厚,民风、民情纯朴。全村现有23个村民小组,1114户,总人口4106人,耕地面积950亩,林地面积1800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36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是一个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生态资源得天独厚的秀美山村。村民主要以种植业、外出务工为主,全村现有芦柑、香蕉等名优水果650多亩 .    全村分为23个村民组,分布于7个自然村落,聚居在桃溪上游东西两岸。自然村落分为:溪西;东洋;七房;石碎;玉树垅;蕉溪;山后。   

新溪村

  新溪村概况   【地名含义】   当年因大暴雨山洪暴发,洪水冲刷了全条洑溪,全条洑溪焕然一新,所以另立小乡,因溪流变新而得名新溪。   【历史沿革】   新溪村原属洑溪,原洑溪有泮洋、炙德、尾厝、后丈林、大仑、圳古、中洋、内洋、湖坵、溪园、丰后、岱山等十二个自然角落。1949年前属洑溪保,1949年后属洑溪乡,解放后1952年,因洑溪乡角落分散不便管理,欲折成二个小乡,1952年从洑溪拆出成立新溪乡,1958年公社化称新溪大队,1984年改称新溪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新溪村地处安溪、南安、永春三县交界,公路畅通,交通便捷。东邻仙夹乡,西至舟山尖,南到南山、安溪,北至洑溪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新溪村区域面积9平方公里,人口3053人。有七个自然角落组成。有黄、陈、郑、姚、林、兰六个姓氏。各姓氏均有他的历史渊源和传说。又有黄、陈、郑、姚四姓,本村各姓氏历来均有旅居异乡及海外谋生,遍及新、马、港、台。   

狮峰村

  狮峰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气候条件优越,在1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溪源村

  溪源村位于永春县达埔镇西部猛虎山下,东邻本镇前峰村,西与蓬壶镇联星村接壤,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全村分成路内桥、溪后头、内洋、湖坪、青峰五个自然村落。全村现有人口1768人,分成九个生产小组。现有0员39人。村民大部分姓潘,(潘氏开漳八世四房世贵,号银胡因战乱于元末年间从浮桥迁入永春达埔卓口,后迁溪源村定居,并建永春桃源潘氏祖宇,是为桃源潘氏始祖),还有叶、王、颜姓。村民大部分以种植业、外出经商、打工为主。村里现有茶场一个,种植铁观音、佛手、水仙茶等名茶,共有200多亩。芦柑场一个,水力发电站二座,装机200千瓦。我村交通方便,省道三郊线从我村南边经过,村里机耕路已于2000年铺设水泥路面, 2009年水泥路旁已经架设了路灯,村容村貌整洁。  

达理村

  达埔镇达理村地处永春南安安溪交界处的高边远山区,系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的县级老区革命基点村,全村辖18个村民组1310户5167人,耕地面积2200亩,山地面积8550亩,柑桔面积1200亩,柑桔年产量3万多担。达理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村依据村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充分发扬民主,切实配备一套战斗力强的好班子,更新观念,选准路子,加快发展,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组组通公路,改变了交通闭塞的状况,交通十分便利。现驻村企业主要有一级水电厂,永春达埔粉末冶金厂,点石服装厂,碎石厂等。我村设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南音社,新农村书屋,丰富了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在村支部书记陈清华同志的带领下,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我村连续多次被上级党委、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楚安村

  楚安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公元1907年刘氏一族长刘经中为追念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籍楚地而兴刘,遂以楚安为地名。   【历史沿革】   楚安村最早叫草垵,明朝正德年间刘姓始祖刘鸿璋由八都大坂路(今达德村东洋角落)迁进草垵,随原居住地“大坂路”而称之。公元1907年刘氏一族长刘经中为追念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籍楚地而兴刘,遂以楚安为地名。宋至清属九、十都辖区,1936-1939年属达西实验乡楚安保,1946-1949年与达理合为达里保,新中国成立后属第五区、第七区达中乡、达理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楚安大队,1984年改为楚安村民委员会,村委会驻地大坂路。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楚安村位于达埔镇政府驻地西北部3.6公里,距达埔街道500米,境内达玉线公路,省道“三郊线”公路贯村通过,分别与环村连通,交通便捷。东邻达德村,西靠溪源村,南接达理村,北连前锋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楚安村行政村区域面积约18平方公里,下辖中窟、大坝边、顶洋、后格四个自然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00多户,人口3026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345亩。   【村容村貌】   楚安村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风光瑰丽、景色怡人,境内达玉线公路和省道“三郊线”公路分别与环村路、分支民宅道路连通,交通十分便捷。几年来,通过新村建设,电水利设备已基本完善,住房规划区正在建设之中,吸引了外地人口购地建房,推动了本村的经济和各项工作的进展。2009年被镇评为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单位。   【气候与物产经济】   楚安村境内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凉,但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20摄氏度,年降水量1450毫米,村民从事种植业、建筑业、工匠作业、经商、劳务、运输、加工等行业,盛产水果有芦柑、香蕉、桃、枇杷、草莓、甘蔗等,林业有杉木、松树、毛竹和杂木,有蘑菇、草菇等食用菌,还有大量的各种蔬菜,有从事培育各种花卉及苗木,兴办茶叶加工厂及服装来料加工厂、神香厂。永春县达埔新达水泥有限公司、永春县蔑香工业城入驻我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009年7339元。   

建国村

  建国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1956年组织初级社有琼中社、琼国社、琼林社。1957年合并组织高级社就名建国社,建国村名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1950年土改革时与新琼村合并为新琼乡,于1956年组织初级社为琼中社、琼国社、琼村社;1957年组织高级社更名为建国高级社,人民公社化后隶属达埔公社建国生产大队,1984年10月改为建国村委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建国村东邻达德村,西至前锋村,南靠楚安村,北邻蓬莱新琼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建国村区域面积1平方公里,人口1900人。年青人大部分外出经商或打工。   【纪念地遗址、名胜古迹】   辖区内有:儒林祖祠、莘山宫、福缘堂、莘田桥亭等景观。   儒林祖祠被列为福建省地方文化古迹研究单位。   莘山宫中供奉神农大帝和玄天上帝。宫中现存石金炉造于乾隆丁亥年,牌匾书帝德广运,同治甲子年。   福缘堂是角落“红白事”的聚集地方。   莘田桥亭内立碑,镌刻重建莘田桥乡贤捐资芳名录。   亭柱有李世山先生题联:振兴梓里务同心,架筑新桥赖从志。小甜东西来往客,坐论今古舜尧天。   【物产经济】   农业主要以水稻水果,花苗为主。水果主要以早桃为主,早桃在农历三月下旬就可以上市,现有果园一百多亩,年产约三千担。   

蓬莱村

  蓬莱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古名扶内,是“驸莱”的谐音。在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2年)尤存忠在军中工作派守“蓬莱”,为纪念尤氏始祖尤恩礼驸马都尉,而得名“驸莱”,尤存忠是蓬壶尤氏十三世裔孙,后来人们为纪念尤存忠由蓬壶迁来,而改称“蓬莱”。   【历史沿革】   宋至清属八都。1949年前属达西实验乡蓬莱保。达埔乡延寿保,新中国成立后称第七区延清乡,蓬壶区延清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蓬莱大队;1984年10月改为蓬莱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蓬莱村位于达埔镇政府驻地西北五公里。域内有蓬莱至壶口桥公路。本村村道四通八达,全部硬化,交通便捷。东邻建国村,西连延寿村,南接前峰村,北与蓬壶镇交界。   【人口与土地面积】   蓬莱村下辖尾庵、祖厝脚、海坑垵、扶内坪、岭脚、五保庵、洋中7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675户,人口2468人。全村耕地面积650亩。   【物产经济】   村民从事花卉种植业、工匠作业、小商贩劳务等行业   

前峰村

  前峰村位于达埔镇西南部‘距离镇政府驻地4公里。全村人口3765人,分为15个村民小组。境内主要有备同,内前峰,外前峰3个自然村落。域内有前峰小学,延清小学,延清中学,教育条件非常优越。乡村道路与三郊线接轨,交通十分便利。多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坚持以-重要思想为代表,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开展工作,村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延寿村

  延寿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宋末皇帝端宋逃难至此恰逢生辰,大臣为之祝寿,后敕封寺院为“延寿禅寺”,故以此寺庙命名之。   【历史沿革】   宋至清属八都,俗称院后,1949年前称延寿保,新中国成立后属延清乡,延寿乡。1958年公社化时称延寿大队,1984年改称延寿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延寿村东邻蓬莱村,西北与蓬壶镇交界,南连前锋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延寿村行政区域面积5平方公里,下辖:坂垅、大后、院后、西坪、道场五个自然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52户,2230人,全村现有耕地面积850亩   

达山村

  达山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达山村名,因地处山区,四面环山,又多个自然村组成,遂取名达山。   【历史沿革】   在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时,将桂地,御史格等6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达山大队,后在1984年改为达山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达山村位于安、永交界处,四面环山,距三郊公路4公里交通方便。东至蓬壶连星村,西至下镇,南乌石村,北至玉斗镇白珩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全村区域面积14.04平方公里,全村1100户,人口5178人,现有耕地面积3000亩,人均纯收入6016元。   【纪念地遗址、名胜古迹】    辖区内有:桂地革命旧址、思成堂、龟后山祖屋、榜地洋祖宇、新楼坂堂、大坂堂、后洋谢厝、桂地岩尖等纪念地遗址、名胜古迹。   桂地革命旧址设立在桂地新厝子门外处,有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思成堂属桂地林氏祖宇。龟后山祖屋因地形似龟,所以取名龟后山。   大坂堂于1405年兴建,后经多次维修,最后一次在2006年翻建,资金由御史格郑氏宗族集资,现是御史格自然村郑氏宗祠。   桂地岩尖因在桂地自然村内,此山中建有一佛庙,故而得名桂地岩尖。   【域内设施】   村内有达山小学、卫生院,又是革命老区村之一。   【下级组织】   下辖:后洋、平地洋、御史格、桂地、上达、龟后山6个自然村,共24个村民小组。   【邮政编码】362612   

乌石村

  乌石村委会概况   【地名含义】   乌石村内岩石散块而得名。   【历史沿革】   解放前属分乌石上石、下石保和达山保其中富厚、水堀头、白芒坑自然角落,解放后分乌石乡属永春县第七区和达富乡,至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合并为乌石大队属达埔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乌石村民委员会。   【行政隶属与地理位置】   乌石村地处达埔镇西南部,与安溪湖头镇下坑村,金谷镇东溪四村为毗邻,海拔660米,最高900米,系属偏僻山区交通不便。东至达理村,西至安溪白濑林场,南至安溪下坑村,北楚安村。   【人口与土地面积】   乌石村区域面积30平方公里,下辖乌石堀、富厚、白芒坑、水堀头、高坪、新田、林头、大吕8个自然村,2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约6800人。   【物产经济】   乌石村耕地面积3780亩,山地32000亩,柑桔、茶叶生产颇多,经济收入以外出务工居多,解放前旅侨东南亚等国谋生,可为侨乡之村。   

洪步村

  洪步村位于永春县中南部的马寺山南麓的革命老区,全村共分为3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258人,共有68名党员,由于地理因素,曾经一直是贫困山村。让人民感到欣慰的是,经过村委会上下多年来的努力,该村村民目前已几乎实现脱贫,部分村民还提前步入小康生活。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关心和村级班子坚强有力、团结协作,发挥出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队作用下。率先坚持事前民主听证,事中民主监督,逐步推进民主监督规范化、程序化。建立了每月村务公开制度,定期向村民公开村务事项,主动接受村民监督,村民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先后被泉州市-评为先进集体,永春县委、县政府授予“1999年度安全村”等称号。    洪步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经济发展迅猛,经济总量不断提升,村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社会治安稳定,村民安居乐业,文明礼貌蔚然成风,上下处处洋溢着和谐气息,处处显示着新农村的优越性。如今的洪步村在领导班子团结领导下, 始终紧跟形势发展步伐,带领群众发扬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调整产业经济发展结构,使经济发展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路子,为海西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竭诚欢迎海内外各界有识之士到洪步村来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铸洪步村辉煌的明天。相信不久的将来,凭借着交通枢纽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势,洪步村发展空间不可限量。   


楚安村特产大全




楚安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