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永春县 >> 东关镇 >> 金城村

金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金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城村简介

  金城村位于东关镇东南端,,有村民103户382人。有耕地面积80多亩。金城村,地处与南安交界处的山坳中。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5114 362000 -- 查看 金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金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金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北硿社区

  北硿社区前身是北硿华侨茶果场北硿管理区,成立于1954年,先后安置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归侨,是东关镇的归侨聚集社区。社区坐落于龙门滩水库边,距离镇区12.5公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依山伴水环境优美,犹如世外桃园。 社区面积6210亩:其中茶园621亩,年产毛茶60吨;芦柑园800余亩,年产芦柑1250吨;林地4000多亩;社区有135户,400余人,有国企职工236人,已退休140人,在职96人。  

龙坑社区

  龙坑社区由龙坑管理区和小湖洋管理区合并组建设而成,辖4个居民小组,分为龙坑、苗圃、小湖洋3个自然角落。现有总人口431人,其中职工150人。社区土地总面积10561.6亩,其中柑桔480亩,茶叶630亩,其它水果270亩,水田26亩,林业面积6000多亩。居民多以茶果种植为业,2008年人均纯收入6500元。  

东华社区

  东华社区地处东关镇集镇中心,于1998年华侨茶果场改制建镇时,在原东关管理区的基础上组建而成。辖区现有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有1385人,大部分人属于非农业人口。两委班子成员5名,其中支部委员4名,居委会委员3名。社区现有生态茶园831亩,柑橘园500亩。社区中归侨侨眷达1238人,占总人口90%的居民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文化生活习俗,群众自我戏称是“联合国社区”。社区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居民收入以外出打工和经商收入为主。社区的种植业因受到芦柑黄龙病影响后无大发展,已逐步向其他产业转移。   

东关村

  东关村地处永春县东关镇西部,晋江东溪干流桃溪从境内穿过,全村现有人口1707人,516户,分成衙内、顶池、大路三个自然角落,有12个村民小组,全村面积7235.9亩,生态公益林3259亩,耕地面积929.5亩,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建立了800多亩的冬瓜示范基地,2008年成立了冬瓜专业合作社。  

东美村

  东美村位于永春东南部,距县城十公里、镇区一公里,在桃溪和湖洋溪的交汇处,交通便利。东与东关镇外碧村相连,南与南安九都镇交界,西与美升村隔溪相望,北与镇政府所在地、东华居委会相邻。具有千年历史的文物古迹通仙桥矗立于本村中心,辖区内有刘京吊桥、永春小水电展览馆、印尼风情园等旅游景点,环境优美,风光宜人,属我县生态旅游村之一。全村有六个村民小组,分为三个自然角落。现有418户,总人口1360人。由于山美水库库区扩蓄、公路征地,我村现存耕地仅80多亩,是一个人均耕地非常少的村。农业主要以芦柑、冬瓜、茶叶等种植业和水产业为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变化,规划意识不断提高,我村90%以上迁建新居,且布局合理,整洁有序,通村道路和角落道路已基本完成硬化。群众的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溪南村

  溪南村地处永春县东关镇西南部,晋江东溪干流桃溪从境内穿过。全村总面积4.23平方公里,耕地581.7亩,其中水田449.5亩,农地132.2亩,茶果园共1184.1亩。全村现有616户1966人。有山围塘1座,灌溉100亩以上渠道3条,电站2座,总装机180千瓦。   

美升村

  美升村位于永春县东部山美水库上游,海拔120米,距永春县城10公里。三郊公路贯村而过,属县工业走廊范围内。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453户,1407人。全村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0亩,园地60亩,林地399.4亩,系人多地少的自然村。随着山美扩蓄移民安置,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环境优美,正稳步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山城村

  山城村地处永春县东部与南安市交界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坳里,海拔400多米,属高边远山区。全村总面积2990亩,林地1114亩,耕地247亩,柑园500亩,茶园600多亩,全村总人口460人,分二个村民小组,农民大都以种养业,劳力输出等为主要经济收入。主要特色: ①山城村有十二家茶叶加工厂,是重要的乌龙茶生成加工基地,邻近几个乡镇以及隔壁县的茶叶大都集中在这里加工生产,为外贸出口准备了充足的原料。 ②由于海拔较高,日照充足,所采摘的柑桔个大,色泽鲜艳,大部分都是外贸出口产品。 ③海拔较高,空气好,无污染,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④山城村的农民,大多勤劳,憨厚,热情好客,远近有名。  

金城村

  金城村位于东关镇东南端,,有村民103户382人。有耕地面积80多亩。金城村,地处与南安交界处的山坳中。村两委坚持以“-”主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富村强民这一工作重心,牢牢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历史机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理清思路,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全村经济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向前推进,全面达到并超过泉州市宽裕型小康村标准,“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外碧村

  外碧村座落在永春县东关镇东南部,全村现有总人口2067人,分为十四个村民小组,主要分为溪西、溪东、大山,形成了三大自然角落。现有耕地面积622亩,山地面积10500亩,其是村集体山地面积4500亩,现有种植桉树丰产速生林面积达到1000多亩。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种植业,其中芦柑年产量可达4万担,酸梅产量可达1万担,是全县唯一的酸梅基地。2008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年可达8万元以上。现有村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道路亮化率达到95%以上,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并有一座外碧村部办公大楼和老人会活动大楼,两座华侨侨亲投资捐建的刘氏、陈氏家族大楼。外碧村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村党支部在2002年度被县委评为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2004年度被县委、县政府评为2002—2004年度文明村称号,2006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同年又被县委、县府评为侨务工作先进集体,2007年被县委评为“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推动了我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和谐、同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内碧村

  内碧村,前称内碧溪,与外碧溪相应,因山青水碧而得名。如今内碧村系永春县东关镇辖下的一个行政村,地处该镇中部,距县城17公里,东与国营碧卿林场接壤,西邻北硿居委会,南接外碧村,北界湖洋镇上坂村。    内碧村四面环山,一溪碧水与胡洋溪在村中交汇后顺南而去,把这一美丽的村庄自然地分成三个村落。在青山碧水间,依山傍溪居住着590户人家1900多人口。    内碧村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贯穿村中的湖东战备公路在村东南一公里处与三郊线连接,北上福州南下泉州都十分便捷。    内碧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二万多亩的占地面积中,林业占地面积一万五千多亩,农田面积七百多亩,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今,山上遍植林、果、茶等各种植物,村里也出现了饲养牛、羊、猪、鸭等各种养殖专业户,种养业的发展,大大地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南美村

  南美回族村位于永春县东关镇东北部,距离镇区23公里,全村幅员3平方公里,总人口836人,分散居住在南村、塔尾、后龙三个自然村落。200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0元。南美村的现状和村情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村。全村回族村民606人,占全村人口72.5%,是永春县两个少数民族行政村之一.回族村民于明末由泉州迁移到现居住地,距今近500年,已生息繁衍20代。二是山多地少。地处偏僻山区,全村山地2900亩,耕地仅432亩,人均不足0.6亩。三是生产结构单一。村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以种植芦柑、茶叶为主,全村现有柑桔园600亩,年产品1.3万担;茶园320亩,年产优质茶叶650担。四是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30多亩芦柑园的承包款,近几年来受柑桔黄龙病的影响,村集体经济收入锐减,2008年村财收入仅剩1.2万元。几年来的主要情况几年来,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帮助下,在有关部门和民族宗教界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优惠下政策、扶持措施为动力,团结和带领群众立足山区实际,艰苦创业,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好成效。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民族宗教、企业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设通村公路、水利工程、小学校舍、电网改造、有线电视线路架设等基础配套设施,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2、农业生产成效明显。认真制定和实施远山用材林、近山生态林、低山茶果林的规划,保护和经营好山地资源。全村已发展柑桔600亩,茶叶200亩,用材林近1000亩。其中村集体种植针叶、阔叶经济混合林300亩,种植油茶200多亩,培育村级收入来源。 3、劳动力有序转移。针对本村生产结构单一,特别是近年来柑桔黄龙病的为害,现有芦柑生产面积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大胆走出去,闯市场,努力增加非农收入。目前,全村到泉州、晋江等地开办小型超市、便利店近70多家,外出务工300多人。 4、村容村貌得到改观。认真制定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规划,按照1个中心村庄和2个自然村落的合理布局,引导群众有序建设住房。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洁,实施亮化工程,改善村容村貌。修订村规民约及安全、文明、计生、卫生等自治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形成良好的民风,体现少数民族村的独特风貌。  


金城村特产大全




金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