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村
石鼓村地处浔中镇北部,由相垵、垵坑、石鼓等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74亩,林地4017亩,果园面积207亩,有8个村民小组,华侨l 100多人。1999年有359户1377人,党员26名,工农业总产值496万元,村财收入7.15万元,人均收入3530元。
石鼓村地处城郊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550米,气候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9℃,年降雨量1750—1800毫米。
石鼓村在清代与石山村、仙境村、祖厝村等合为科荣社,隶属新化里,民国后属浔中镇,其间曾与祖厝村、仙境村、石山村合为仙荣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仙荣大队,姓氏大部分为曾姓。
该村多年来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两大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目前,石鼓村是浔中镇食用菌种植、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境内有石笋寨,是我省仅存的两个石笋寨之一(另一个在武夷山风景区),石笋寨内有向天狮、下水狮和25平方米左右的石室,寨的半山还有两个大石洞。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注重以科技为先导,无论在种植面积、养殖数量以及质量、产值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明显加强,经济发展较快,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现有完全小学l所,村级卫生所1个,交通发达,通信便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6100 | 362000 | -- | 查看 石鼓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富东社区 |
富东街 富东街曾用名东关市、岳尾街、子超路、东风街,位于德化县城关东部,现为浔中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镇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街区总面积0.7l平方公里,居委会下设5个居民小组。1999年末有725户2526人,华侨1450余人,党员43名,工业产值140万元,居委会财政收入16.5万元,人均纯收入4710元。 富东街地处城关,平均海拔440米,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 8~19%,年降雨量1750~1850毫米。 富东街原属城关镇(龙浔镇),1963年5月 设立居民委员会,1997年城关两镇区域重划后归浔中镇。 富东街境内有龙浔山(又称驾云亭山),主峰海拔549米,现已开辟为龙浔公园,园内花木葱郁、树木繁多,有多种珍贵林种、花卉,是游客、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境内还有始建于公元1276年间的聚星宫等多处名胜古迹。 1997年7月至1999年5月,该街进行了县城第四期旧街改造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街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1999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居委会筹集资金购置了2套套房作为办公场所,解决了“有址议事”问题,并建立了“富东街物业管理中心”,通过加大对街区卫生、治安等的管理力度,优化两个文明建设环境,居委会多次被市、县授予“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目前,该街治安状况良好,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 富东街民风淳朴,团结友爱,素有扶贫爱幼、邻里和睦、互助互爱等优良传统。 |
凤池街村 |
凤池街 凤池街地处城关浐溪北岸,是德化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0.53平方公里,分6个居民小组,有华侨近千人。1999年末有1576户5385人,党员69名,工业产值30万元,居委会财政收入27.5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217元。 凤池街平均海拔450米,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 8~19℃,年降雨量1750~1 850毫米。 凤池街原属城关镇(龙浔镇),街居委会成立于1958年,原隶属龙浔镇,曾称红卫街、西门街。1997年德化县城关两镇区域重划后隶属浔中镇,为县级“安全文明片区示范街”、“青年文明号示范街”。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该街于1996年成立了“凤池街安全文明片区理事会”,组建了6支队伍(移风易俗督导队、社会治安联防队、环境卫生督导队、计划生育服务队、业余文体活动队、社区志愿服务队及1所文明市民业余学校),1998年6月11日成立街道“三协学校”,拥有50平方米的活动场所,广泛开展文体活动。成立了社区服务中心和物业中心,并由县、镇、居多方筹集资金200多万元,兴建“茶花一条街”,建造2座公共厕所和1个治安岗,设18个不锈钢果皮箱、30个封闭式垃圾桶、8个阅报栏。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治安联防队积极与派出所配合,加强社会治安工作,深人群众,化解纠纷,消除隐患,并大力开展评选“五星文明户”、“五好家庭户”、“青年文明号”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第二实验小学、城关幼儿园、青少年宫、少体校、县医院、县影剧院、德化宾馆、瓷都酒店以及一些政府机关单位均在辖区内,是德化政治、文化的中心。 |
世科村 |
世科村 世科村位于德化县城关西部,紧靠凤池街,浐溪从其中部蜿蜒而过。全村总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0亩,林地面积4953亩。1999年人口1170人,有6个村民小组,有华侨2318人,0党员28名,工农业总产值438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1 87万元,村财收入14.1万元。 世科村曾称世安村,民国后属浔中镇,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世安大队,姓氏大部分为郭姓。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 8.5`20℃,年降雨量1700~1850毫米。 世科村紧靠城关,境内文物古迹众多,其中驷高石塔建于清嘉庆年间,为石砌实心结构,高14米,底围10.3米,共5层,呈六角形,每层都有密檐角并雕有凤鸟,上部为六角攒尖式石顶,是本县现存较完整的三座石塔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世科村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点,依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陶瓷业,经济及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5年基本实现了小康,农民人均纯收入4912元。 几年来,世科村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全村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分别达67%、89%,世科道路正在加紧施工中,预计年内可以竣工,该道路与省道305线连接后对该村的经济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该村正在规划建设依山傍水的别墅型新村,不久的将来,世科村将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的新型农村。现有完全小学1所,村级卫生所1个。 |
土坂村 |
土坂村 土坂村位于德化县城关西郊,群山环抱,浐溪从其中部蜿蜒而过。全村土地总面积6.09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有华侨1200多人。1999年末全村人口2100人,有0党员264名,工农业总产值442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075万元,村财收入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51元。 土坂村又名蒲坂村,宋、元、明属归德乡,清时属在坊里,民国后属浔中镇,成立人民公社时为土坂大队,姓氏主要有李、邓。 土坂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9~20%,年降雨量1700~1850毫米。 土坂村是本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境内古迹众多,现存较为完整和珍贵的有始建于南宋、长廊屋盖梁式结构的登龙桥(原名惠政桥);清雍正五年,该村学子邓启元在应礼部会试中第9名,殿试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武英殿纂修等职。 改革开放以来,土坂村在巩固发展农业的同时,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运输业、陶瓷业及其配套加工业,经济及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5年基本实现了小康,1999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亿万元,成为浔中镇第二个亿元村,还涌现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冠峰耐热陶瓷有限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福康牌耐热陶瓷煲”被评为1998年度国家级新产品,1999年产值达5500万元。 几年来,土坂村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列为村两委的工作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全村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分别达62%、84%,德阳公路已经竣工,省道305线改造工程已接近尾声,以新村部为中心的20幢新楼正在加紧施工建设中,石山至城关漂流旅游项目已经着手规划。现有完全小学1所,村级卫生所1个。 |
石山村 |
石山村 石山村位于距离德化县城13公里的浔中镇北部,省道305线从中部穿过。全村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 179亩,林地11119亩,有村民小组15个,1999年有563户2055人,有党员29名。工农业总产值607万元,村财收入6.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 石山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50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7.5~1 8.5℃,年降雨量1750毫米。 石山村在清代时与石鼓村、仙境村、祖厝村等合为科荣社,隶属新化里,民国后属浔中镇,其间曾与祖厝村、仙境村、石鼓村合为仙荣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仙荣大队,姓氏大部分为曾姓。 石山村自古以来出名人,北宋时任内省侍使的曾宏及其曾任德化县令的四世孙曾穆、明嘉佑年间任明朝宰相的曾公亮均为石山人。曾宏墓至今保留完整,其墓碑刻有“宋内省侍使三世祖宏墓”字样,故人称其为“宰相墓”。 石山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村民基本上务农,大部分年轻村民已进城打工。改革开放以来,石山村立足本村实际,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大搞农业综合开发,目前该村已是浔中镇重要的竹业基地,与龙岸村连片营造的万亩竹林已经形成,油柿基地也已初具规模。省道305线的改造无疑对该村的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将赋予它极大的潜力。 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该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几年来,相继建设了村部和小学,有完小1所,村容村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计生工作稳步提高,1999年计划生育率达99.27% |
祖厝村 |
祖厝村 祖厝村位于距离德化县城约10公里的北郊,全村总面积3.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69亩,林地面积6062亩,有8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总人口1215人,有0党员24名,工农业总产值409万元,村财收入1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9元。 祖厝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5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约17.5~18.5℃,年降雨量1700毫米左右。 祖厝村在清代与石山村、仙境村、石鼓村等合为科荣社,隶属新化里,民国后属浔中镇,其间曾与石鼓村、仙境村、石山村合为仙荣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仙荣大队,曾改名为红星大队,姓氏大部分为曾姓。 祖厝村境内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其中西天寺远近闻名,该寺建于宋代,清代重修过,为悬山式木质结构,寺内除存有清代康熙二年进士李道泰等捐铸的铁钟、雍正十年的牌匾和明代天顺年间、清代乾隆年间的题刻木板楹联外,还有古檀木牌、地藏王佛、铜香炉等。为加大祖厝村及邻近各村的经济发展步伐,浔中镇规划了西天寺生态旅游项目并开始实施。随着西天寺生态环境旅游项目的实施,该村的经济发展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祖厝村的经济以发展农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祖厝村在大力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的同时,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业”战略,不断巩固发展以油柿种植为主的水果业和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进程,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继建设了新村部,改造了村小学,修通了往西天寺的公路,为该村经济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仙境村 |
仙境村 仙境村位于浔中镇北部。距县城5公里。现有4个自然村落,6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6.69平方公里,有华侨1550人。1999年有337户1421人,党员23名,工农业总产值490万元,村财收入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513元。 仙境村地处城郊,平均海拔550米,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l 8~19℃,年降雨量1750~1850毫米。仙境村在清代与石山村、仙境村、祖厝村等合为科荣社,隶属新化里,民国后属浔中镇,其间曾与祖厝村、仙境村、石山村合为仙荣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仙荣大队,曾改名红星大队,主要姓氏有曾、温。 仙境村1950~1960年属仙荣乡,1960年后分出建红星大队,后改仙境村。村部海拔630米,地势除山仔林外其它属山区丘陵地带;农业是仙境主要产业之一,以种植单季稻,收成后种植马铃薯、蔬菜为主,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仙境于1986年试种食用菌成功后形成一定规模,是全县食用菌主要栽培地和集散地之一。 仙境村经济以农业和从事劳务活动为主。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该村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建立了食用菌、油柿等农业基地。仙境村现与石鼓村联合办有完全小学l所,已建甲级卫生所1座,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仙境交通便利,305线从该村通过,各自然村落都通了公路,电力、水利资源丰富,程控电话可直通海内外仙境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岑山角落有高100米以上的瀑布,境内有绿草成荫的平地,红星水库可供钓鱼、观光,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
石鼓村 |
石鼓村 石鼓村地处浔中镇北部,由相垵、垵坑、石鼓等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总面积4.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74亩,林地4017亩,果园面积207亩,有8个村民小组,华侨l 100多人。1999年有359户1377人,党员26名,工农业总产值496万元,村财收入7.15万元,人均收入3530元。 石鼓村地处城郊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550米,气候冬暖夏凉,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5~19℃,年降雨量1750—1800毫米。 石鼓村在清代与石山村、仙境村、祖厝村等合为科荣社,隶属新化里,民国后属浔中镇,其间曾与祖厝村、仙境村、石山村合为仙荣乡,成立人民公社时为仙荣大队,姓氏大部分为曾姓。 该村多年来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两大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目前,石鼓村是浔中镇食用菌种植、畜牧业的重要基地。 境内有石笋寨,是我省仅存的两个石笋寨之一(另一个在武夷山风景区),石笋寨内有向天狮、下水狮和25平方米左右的石室,寨的半山还有两个大石洞。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在种植业、养殖业上,注重以科技为先导,无论在种植面积、养殖数量以及质量、产值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明显加强,经济发展较快,生活已基本实现小康。现有完全小学l所,村级卫生所1个,交通发达,通信便捷。 |
龙岸村 |
龙岸村 龙岸村位于浔中镇东北部,南连浔中村,东与雷峰镇朱紫、蕉溪村接壤,北依国宝乡厚德村,东北紧挨雷峰镇潘祠村,西边毗邻仙境、石鼓村。全村有龙岸、彭洋、西漈内4个自然角落,总面积9.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43亩,林地9692亩。有11个村民小组,有华侨千余人。1999年有374户1573人,党员22名,工农业总产值468万元,村财收入3.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8元。 龙岸村地处城郊,平均海拔550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18.5℃,年降雨量1750~1900毫米。 龙岸村曾称上翰,清代隶属新化里,民国时期称龙岸村,隶属锦福乡,解放后一直隶属浔中镇 (乡、公社),姓氏有甘、陈等。 龙岸村境内有梁伞寨山、金鸡山、鸡冠寨山、十八格山等,多山的地形赋予了该村众多的名胜古迹,最为出名的当属建于元泰定元年间的通驷桥,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德化县至今保留最完整、最古老的单拱卵石块块砌石拱桥,高8米,长11.7。该村人杰地灵,古代曾出过许多的举人、岁贡,如甘九畴(曾任古田县令)、甘重熙(康熙十一年举人)、甘汝和(嘉庆十八年钦赐举人)等。 龙岸村境内资源丰富,瓷土、银等矿藏正在开采中,瓷土矿年产量达5千吨,此外还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其中落差50米的龙岸角落长下坂及西漈角落的暗坑溪,是建设水电站的良好场所。境内多山,赋予了该村发展林业的有利条件,多年来该村立足当地实际,大力发展林业,现已营造林地10422亩,其中竹林1230多亩,成为浔中镇的毛竹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竹笋200吨。现有完全小学1所,村级卫生所1个,交通、通信都较以前有7较大突破,发展较快。 |
隆泰村 |
隆泰村 隆泰村位于德化县城关东部,现有乐陶、后所、凤阳自然角落,泸溪从其中部蜿蜒而过。土地总面积16.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0亩,林地面积15188亩,有村民小组15个,1999年末总人5633人,0党员73名,工农业产值8078万元,村财收入5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947元。 隆泰村平均海拔4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19℃,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 隆泰村在清代隶属在坊里,民国后属浔中镇,其间曾分为乐陶、风阳,解放后一直合并为隆泰村至今,成立人民公社时为隆泰大队,主要姓氏有陈、孙、曾、何、李等。 隆泰村是本县进行陶瓷生产较早的村之一,著名陶瓷艺术大师何朝宗就是该村后所人。该村境内还有众多古迹,其中龙图宫为清代遗物,内有清光绪年问壁画和柱梁画。 改革开放以来,隆泰村在巩固发展农业的同时,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陶瓷业、竹木加工业、蔬菜种植业等适宜本地发展的行业,并积极引进外资,经济及各项事业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1999年企业总产值超亿元,成为浔中镇又一个亿元村。境内有正在建设中的全县最大的外资企业——泉州隆泰化工有限公司,该公司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成为本县经济的又一重要增长点。 几年来,隆泰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新建了五层共800多平方米的新村部,开通了凤阳至后所的公路,规划了凤阳新村建设示范点,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目前全村电话、有线电视普及率分别达52%、8l%。现有完全小学3所,村级卫生所4个。 |
浔中村 |
浔中村 浔中村位于浔中镇东部,全村面积5.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34亩,林地3079亩,辖15个村民小组,有华侨近3210多人。1999年有996户3512人,党员67名;工农业总产值4.2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4.1765亿元,村财收入112万元,人均收入5150元。 浔中村地处城郊,平均海拔440米,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8~19℃,年降雨量1750~1 850毫米。 浔中村自成立村级机构以来就一直隶属浔中镇(公社),曾并入农场,也曾与宝美村合并为浔中大队,1984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时与宝美分开。由于该村地处城关,流动人口较大,姓氏比较复杂,现人口较多的姓氏有林、曾、庄、李、郭等。 浔中村文化教育发达,现有德化一中、德化五中、浔中中学、浔中中心小学、浔中幼儿园、县成人教育中心、镇文化技术学校、村老年学校及即将兴建的“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等均在本村范围之内 浔中村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清代曾有进士李道泰、王必昌等,当代有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授蔡尚思等。 浔中村的经济建设与新村建设已迈出了可喜的步伐。1999年末有企业187家,企业产值63504万元,并已建立了城后、东头等工业区,内西墩工业区已完成规划正着手开发。浔中村资源主要是瓷土矿和竹木。 浔中村综合办公大楼正在建设中,随着“大城关”战略的实施,浔中村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正日趋完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