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村位于三班镇的中北部,属三班镇址所在地。西北与奎斗村、浔中镇宝美村毗邻,东与泗滨村、东山洋村隔溪相望,南与永春县接壤,距县城10公里。全村面积5.14平方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分后房街、产玢、草埔、大兴、虎子山、蕉坂、上寮7个自然村,1999年全村人口3953,0党员79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628亿元,农业产值969万元,村财收入30.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
三班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是三班镇的中心。三班村旧称硕杰,唐末郑昭祖到此开基。宋代属归德乡归化里,清代属在坊里硕杰社,民国为三班联保硕杰保,解放后属三班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三班村民委员会。
海拔700多米的纱帽峰、观音岐分别卧于三班村南北,大云溪、小云溪横贯中部,形成数块平坦的小腹地。平均海拔500多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这里依山面水、地灵人杰,哺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始祖郑昭祖继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敕封翊顺候;郑轮、郑轸两同胞兄弟同为进士;还有被称为“天下六君子”的科顺天榜举人郑沛;近代有革命烈士郑德威及卢森堡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德力博士、留学西德的郑苏氏博士等。
农业是三班村的主要产业之一。现全村拥有耕地1920亩,1999年粮食总产量1255吨。现有企业83家,1999年工业产值0.97亿元,企业产值1.3104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三班村的交通便捷,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公路通往各自然村。现有小学1所,新的三班中学就建在三班村的茂林山下,1997年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设有村级卫生所3处,文化、广电等机构均挂牌办公。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6102 | 362000 | -- | 查看 三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三班村 |
三班村位于三班镇的中北部,属三班镇址所在地。西北与奎斗村、浔中镇宝美村毗邻,东与泗滨村、东山洋村隔溪相望,南与永春县接壤,距县城10公里。全村面积5.14平方公里,有16个村民小组,分后房街、产玢、草埔、大兴、虎子山、蕉坂、上寮7个自然村,1999年全村人口3953,0党员79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628亿元,农业产值969万元,村财收入30.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20元。 三班村的政治、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是三班镇的中心。三班村旧称硕杰,唐末郑昭祖到此开基。宋代属归德乡归化里,清代属在坊里硕杰社,民国为三班联保硕杰保,解放后属三班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三班村民委员会。 海拔700多米的纱帽峰、观音岐分别卧于三班村南北,大云溪、小云溪横贯中部,形成数块平坦的小腹地。平均海拔500多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这里依山面水、地灵人杰,哺育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始祖郑昭祖继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敕封翊顺候;郑轮、郑轸两同胞兄弟同为进士;还有被称为“天下六君子”的科顺天榜举人郑沛;近代有革命烈士郑德威及卢森堡中国银行副行长郑德力博士、留学西德的郑苏氏博士等。 农业是三班村的主要产业之一。现全村拥有耕地1920亩,1999年粮食总产量1255吨。现有企业83家,1999年工业产值0.97亿元,企业产值1.3104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三班村的交通便捷,文教事业稳步发展。公路通往各自然村。现有小学1所,新的三班中学就建在三班村的茂林山下,1997年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设有村级卫生所3处,文化、广电等机构均挂牌办公。 |
岭头村 |
岭头村位于德化县最南端的天马山北麓,东南与永春县介福、吾峰接壤,西北与桥内、儒坑、锦山相连,距德化县城15公里,全村面积6.38平方公里,分岭头、半路供、状元港、秋尾洋、尖尾崙、土楼、新厝、格丘后、石狮、灰墓口10个自然村落,分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609人,0党员18人,工农业总产值364万元,村财收入1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3元。 据史载,清康熙十年原三班硕杰郑民达徙居于此进行开发。苏十万曾驻此抗元的圆山堡就位于境内。岭头在宋代至清代均属硕杰社,民国三十年(1944)属桥内保,1950年建政属锦桥乡,1961年自建政为岭头大队,1995年撤销大队建立岭头村民委员会。 岭头村平均海拔650多米,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年降雨量1850毫米左右,无霜期280天左右。大云溪支流——石厝巷自天马山脉北面穿岭头村中部沿桥内而下。 农业是岭头村的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459亩,以种植单、双季稻和马铃薯为主,现有柑桔园287亩,养羊、养猪大户10多家,1999年水果产量1 130吨,农业产值达340万元。 交通、通讯方便,通往镇区水泥路于1999年正式通车,现有电话近百部,文教事业稳步发展,于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 |
儒坑村 |
儒坑村位于三班镇西南方、天马山北面,与桥内、岭头、龙阙、锦山相接壤,全村面积2.32平方公里,分湖口坂、院内、南园坂、仲仁、叶厝5个自然村,分3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541人,0党员23人。工 农业总产值360万元,村财收入1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 据史载:明洪武年间江西省饶州府按仁县(今余江县)陈和徙居儒坑,而后,清乾隆年间永春吾峰大垅叶氏又迁入,据传当时尚有黄、马、史三姓在此居住。儒坑明代属归德乡,清代属在坊里蔡径社,民国时属蔡径保,1950年4月建政属锦桥乡,1961年建政为儒坑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儒坑村民委员会。 海拔千米的天马山横卧于儒坑村北部,天马山支流分别从东西两面汇于境内中部,水质清洌,年平均温度17 ℃左右,年降雨量1 800多毫米,境内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历代涌现了许多优秀人才,有清代举人陈之捷,当代有中国医学科学肿瘤研究所硕士陈金栋等。 农业是儒坑村的主要产业,全村拥有耕地466亩,以种植单、双季稻为主,1999年粮食产量383吨,现有水果面积600多亩(包括承包天马山果园),人均近1亩,成为三班镇的种果大村,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达360万元。 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精神文明工作稳步发展。1998年按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拓宽改造铺设了柏油路面,使货柜车可直达村部;设有完小1所,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计生合格村”。 |
锦山村 |
锦山村位于三班镇西边,分别与永春县吾峰、龙浔镇高阳村接壤,距德化县城16公里,距镇政府8公里,全村面积3.01平方公里,分湖上、文上格、大路脚、席草洋、格仔、深蚯头、金龟洞7个自然村落,有12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1709人,0党员34人。工农业总产值7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90万元,村财收入1.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10元。 锦山又名湖上,相传元代时庄氏细哥自河南巩始县徙居锦山,宋代属归德乡归化里,清代属归德乡在坊里高卿社,民国期间属高阳联保锦湖保,1950年4月至1960年属浔中公社锦桥乡,1960年自三班建政后改为锦山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锦山村民委员会。 锦山村平均海拔近700米,德化与永春交界的古代军事要冲——虎豹关位于境内大山寨西边,天马山横卧南边,这里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无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1 800毫米左右,流水潺潺,绿竹翠柏,山间云雾缭绕,空气格外清新,历代涌现了许多贤人,有清代岁贡、科思贡庄道享,其子庄克家由廪贡任尤溪县教谕,还有由廪贡署侯官县教谕、长汀县教谕的庄庆元等。 农业是锦山村的主要产业。现有耕地面积l506亩,果园面积853亩,毛竹1000多亩。毛竹加工是锦山村的一项传统工艺,早期以生产筐箩、簸箕、筛子等而著名,近年来,生产出形式多样的竹编工艺品,倍受客商欢迎,1999年竹器加工产值达165万元。 锦山村还有丰富的瓷土矿资源,位于境内湖岭头瓷土矿是德化县少有的露天矿。 基础设施与文教事业稳步发展。1999年拓宽改造铺设了村级水泥路,交通便捷,学校布局合理,尊师重教风气浓厚,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 |
龙阙村 |
龙阙村位于三班镇的西北部,与龙浔镇高阳村接壤,全村面积6.7平方公里,分后厝格、肖田、北山、寨尾山坂、水尾、九蚯、桥下、湖岭、枫坑、新墓墘、后头厝、三坵12个自然村落,分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1189人,0党员26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l万元,村财收入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 据谱载,明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上涌半林桃源赖氏子英迁入龙阙,而后江西抚顺临川的卢氏发保于洪武廿四年迁到肖田(属龙阙),后庄氏也徙居于此,共创龙阙历史。明代属归德乡,清代属在坊里蔡径社,民国时属高阳联保蔡径保,解放初属高阳乡,1960年为浔中公社蔡龙大队,1961年为三班公社龙阙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龙阙村民委员会。 龙阙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650米,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300天左右,年降雨量1800毫米左右。这里群山环抱,风光秀丽,人才辈出,据谱载有:明代拔贡登顺天榜赖天与,清代实授都督佥事卢显一,解放后有原泉州军分区团级干部,被中组部授予“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卢祥栋等等。 农业是龙阙村的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942亩,以种植单、双季稻为主,现有果园782亩,种植食用菌200多平方米,1999年粮食产量649吨,水果产量848吨,农业产值445万元,企业产值500万元。现有从事陶瓷生产的人员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主要到镇区和城关从事陶瓷生产。境内有较为丰富的铅锌矿藏。 现有小学1所,1997年教育“两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甲级医疗所1处,已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交通十分方便,通讯便捷。 |
蔡径村 |
蔡径村位于三班镇西部,分别与三班村、桥内村、龙阙村相连,北与龙浔镇接壤,距县城3公里,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面积4.06平方公里,分下洋、上洋、洞上、过路屈、水尾、湾桥、大坂7个自然村落,5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人151133 1人,其中0党员39个,工农业总产值317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60万元,村财收人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 据谱载,冯莱孙、徐毛俚于元末相聚在此开发,明代属归德乡归化里,清代属在坊里蔡径社,民国时属三班乡高阳联保蔡径保,解放初为高径乡,1960为浔中公社蔡龙大队,1961年为三班公社蔡径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蔡径村民委员会。 蔡径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600米,境内小溪贯穿南北,水源充沛,年均气温17℃,年降雨量1800毫米,这里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境内有古庙宇紫云洞。据史载,较出名的有清代岁贡漳州教授、省志作训导徐乔中,钦赐副贡冯峻德等,近代有曾任0德化工委书记、民主政府县长的徐志荣,电子工业部工程师冯秀国,革命烈士冯其昌等等。 农业是蔡径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全村拥有耕地847亩,以种植单、双季稻为主,1999年全村粮食总产量达660吨;有果园1060亩,主要以柑桔为主,1999年水果产量957吨。 陶瓷业是蔡径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境内洞上月记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蔡径生产的柿壶打响了国内外市场。现有企业10多家,全村从事企业生产人员占劳动力的90%,1999年全村企业产值3201万元。1999年蔡径村又积极协助建设紫云开发区,紫云开发区通往县城的水泥路正在抓紧施工中,通往镇区的水泥路已正式通车,自来水工程也在建设中,通讯设施较为发达。 现有小学1所,办学条件较好,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设有医疗所l处,已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
桥内村 |
桥内村位于三班镇中南部,东与三班村,北与蔡径村,西与岭头村、儒坑村、龙阙村分别相连,东南与永春县接壤,距县城12公里,全村面积3.52平方公里,有李厝洋、大垅、山斗、大观、尖山、田中洋、三落、石蛇、丁厝洋、中崙坂、后所坂、区尺子、佳春岭、仙人骑鹤14个自然村落,辖有12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人口2260人,0党员47人,工农业总产值190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00万元,村财收入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5元。 相传硕杰郑昭祖第三十世裔孙于公元1621年到 此开基。唐代属归德场,清代属在坊里,民国时属三班联保桥内保,解放初为锦桥乡,1958年至1984年冬为桥内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桥内村民委员会。 桥内南朝天马峰,西迎尖山,发源于天马山麓的大云溪经儒坑贯穿南北,桥下溪、九董溪、仙人骑鹤、龙阙坑仔等支流汇集于中部,形成数块小盆地。这里环境优美,贤人辈出,有清代举人郑兼才,近代有爱国华侨郑荆召、郑荆仑两兄弟,还有国家级桥梁设计专家郑玉銮,留美博士郑培忠,北京医科大学副教授、博士郑俊华等。 农业是桥内村的主要产业之一,1999年粮食产量1065吨。陶瓷业是桥内村一大支柱产业,红壤土加工业成了桥内村一个新经济增长点。1999年全村工业总产值1200万元企业产值1799万元。 桥内村交通便捷,货柜车可直达桥内,现有医疗所2点,已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有小学1所,于1997年宣布实施初等义务教育。 |
奎斗村 |
奎斗村位于泉州市龙门滩水库上游,三班镇的东北部,距德化县城5公里。全村面积16.2平方公里,分徐厝、陈厝、外洋、含待4个片区,辖1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2972人,0党员65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6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10万元,村财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0元。 清朝时期,奎斗村属在坊里良太社,民国时属浔中区奎斗保,1950年至1956年建政为奎斗乡,1958年10月实行政社合一制为奎联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奎斗村民委员会。 大云溪在该村汇入浐溪,有数块小盆地,泉州市有名的垂钓胜地——龙门滩水库、红洋水库均属奎斗村辖区。奎斗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据《奎斗徐氏族谱》载,较有影响的有:民国时的徐飞龙;解放后,有曾任国家建材处处长、江西南昌江东机床厂厂长的徐翔,有能文能诗、能书能画的徐其中以及原华东海军卫生部部长徐杰三等。 奎斗村以种植双季稻为主,全村耕地面积1484亩,水果面积2897亩,素有“鱼米之村”的美称,是三班镇的粮食和水果大村,也是德化县“五大粮仓”之一。1999粮食总产量1083吨,水果产量2776吨, 奎斗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80年代,奎斗村曾以“奎斗汤匙”名扬全国各地。现有较大规模企业4家,1999年全村工业产值2258万元,企业产值2785万元。 奎斗村是省新村建设100个精品村之一,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目前新村建设已初具规模,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村建设典型村”。交通方便,水力资源丰富,建有村级发电站1座;1996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县村有线光纤联网,基本实现通讯无盲区,建有甲级村卫生所l处,现有完小2所,初中1所,1997年教学“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 |
东山洋村 |
东山洋村位于三班镇东部,东南与永春接壤,东北与奎斗相连,西与泗滨村隔溪相望,距德化城关11公里,全村面积5.29平方公里,分溪尾、下村洋、北宅、祖厝、寿内格、巷洋6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2441人,0党员61人,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015万元,农业总产值850万元,村财收人2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97元。 据东山《郑氏族谱》记载,元末上涌桂格郑氏十四迁来东山。清属硕杰社,民国属东山保,1950~1954年合泗滨硕杰为三班乡,1960年为三班大队东山点,1984年冬改为东山洋村民委员会。 东山洋村的地势有东南、东北高、中部、西部低的特点,四面群山环抱,依山面水,东南有连瀛峰,南有纱帽峰,北有狮尾贡,大云溪穿过境内,山川秀丽,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0~1 850毫米,居住区海拔500米,年平均气温18.3℃。这里人杰地灵,有清朝受封赠匾“天朝硕望”的郑秋卿,有任漳平教谕举人郑鸿儒等,近代以来,优秀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农业是东山洋村的主要产业,现有耕地1134亩,1999年粮食产量793吨,是泉州市“菜篮子工程”基地之一,每年为国家提供生猪上千头。 陶瓷业是东山洋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全村现有企业36家,其中陶瓷企业31家,有省内少有的无铅镉花纸厂1家,1999年全村工业产值6165万元,企业产值7445万元,东盛陶瓷有限公司1997年研制开发的仿青铜、黑陶系列产品荣获泉州市’99侨乡商品展销会金奖。境内矿藏丰富,紫砂矿的质量与储量在全县位居前列。 文教卫生事业稳步发展,现有小学1所,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已实现有线光纤入户,有村级卫生所1个。 |
泗滨村 |
泗滨村位于三班镇中部,距县城10公里,东与东山洋村相望,西南与三班村毗邻,东北与奎斗村、浔中镇隆泰村交界,西北与浔中镇宝美村接壤。全村土地面积3.65平方公里。分南岭、中崙、三港厝、南岭头4个自然村,有15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3733人,0党员63人,有华侨1700多人,是德化华侨最多的村之一。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315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10万元;村财收入33.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9元。 相传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前后,河南温县颜芳入闽徙居至此。清代属在坊里硕杰社,民国期间属第一区三班联保,解放初为泗东乡,1961年建政为三班大队泗滨点,1984年冬改为泗滨村民委员会。泗滨人杰地灵,历代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开基始祖颜芳受金员外聘为西宾并开馆讲学,同时也精心培育子孙;唐末颜仁郁任归德场长官;唐国子监博士颜化綵所著的《陶业法》是我国史载最早的陶瓷专著;革命战争年代涌现了颜湖、颜泗德等革命烈士。 泗滨村三面临溪,大云溪环绕而过,环境优美,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700~1850毫米,居住区平均海拔500米,年平均气温l 8。3℃。 陶瓷业是泗滨村的传统支柱产业。境内有丰富的高岭土矿藏资源,制造陶瓷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宋元明清的古窑址有十多处。清初瓷业十分兴旺,据《颜氏族谱》载“千余丁仰给裕如斯”,可见当时的泗滨村已是德化较大的一个陶瓷产区。据统计,现有大小厂家100多家,陶瓷从业人员近2000人,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泗滨现有的陶瓷产品达700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1999年全村企业产值1.543亿元。 基础设施较为配套,现有小学l所,幼儿园l所,村部大楼1座,常规机构均挂牌办公。村街道路已于1992年铺设水泥路,交通方便,通讯便捷,有线电视普及率达80%,有村级卫生所2个。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