磻坑村位于龙门滩镇西北部,东邻霞碧村,西接石室村,南连苏洋村,北毗雷峰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3.2公里。土地总面积6.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1亩,林地面积5847亩,果园面积375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176户664人,其中男342人,女322人,劳动力235个。该村设有1个党支部,1999年底全村共有正式党员15人,预备党员2人,其中女党员2人,有独立的村部。
磻坑村解放后属霞碧乡二区管理,后改名石石番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成立磻坑大队,1984年改为磻坑村。村水尾百年“荣关桥”是通往雷峰镇交通要道,刘厝天然飞来石、石狮、石鳖、石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
磻坑村海拔600米,气候温和适中,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资源有毛竹林,经济作物以马铃薯、甘薯、芥菜为主。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105.6万元,工业产值75元,企业产值100万元,村财收入10.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8元。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及小量的农副产品销售。
近年来由于小学生人数变化较大,大部分适龄儿童到外地就读,该村只办一个复式班,生员15人。
磻坑村1987年开通连接县道的公路,1999年铺设1.2公里的片石路面,有效解决行车难,1999年开通各片农田的机耕路6公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6103 | 362000 | -- | 查看 磻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苏洋村 |
苏洋村地处龙门滩镇西北部,离县城11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68亩,林地11588亩,果园3500亩,共4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517户2349人,其中男1193人,女1156人,劳力876个,大部分人口在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加工业等。该村设有1个党支部,有党员56名,其中女党员4名,并以4个自然村落组成4个党小组,有独立的村部。 苏洋村境内有双寨山,村分内外两洋,又名双洋,传为苏姓聚居地,衍称苏洋。明属归德乡惠民里,清隶在坊里茅岐社,后改为文兴社。民国编人石室保,解放后隶属第二区、第七区、苏洋乡、霞碧乡及浔中公社、霞碧公社、雷峰公社等。 苏洋村海拔610米,气候温和适中,经济作物以蔬菜(反季节蔬菜)、柑桔为主。1999年农业产值1214.7万,工业产值1000万元,企业产值1500万元,村财收人28.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40元。 苏洋村以“稳粮增收奔小康”为主线,村党支部一班人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导群众抢抓机遇求发展,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优势,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线,优化果、菜、牧、粮,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城郊型商品生产专业村。同时,创办1家农副产品经销公司,解决了菜、果农产后销售难的后顾之忧。加快以整治村容村貌为主的新村建设步伐,改变“脏、乱、差”生活居住环境。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氛围。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是全县的先进典型村,多次受到市、县的表彰。 |
磻坑村 |
磻坑村位于龙门滩镇西北部,东邻霞碧村,西接石室村,南连苏洋村,北毗雷峰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3.2公里。土地总面积6.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1亩,林地面积5847亩,果园面积375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176户664人,其中男342人,女322人,劳动力235个。该村设有1个党支部,1999年底全村共有正式党员15人,预备党员2人,其中女党员2人,有独立的村部。 磻坑村解放后属霞碧乡二区管理,后改名石石番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成立磻坑大队,1984年改为磻坑村。村水尾百年“荣关桥”是通往雷峰镇交通要道,刘厝天然飞来石、石狮、石鳖、石棺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景点。 磻坑村海拔600米,气候温和适中,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全村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资源有毛竹林,经济作物以马铃薯、甘薯、芥菜为主。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105.6万元,工业产值75元,企业产值100万元,村财收入10.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8元。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及小量的农副产品销售。 近年来由于小学生人数变化较大,大部分适龄儿童到外地就读,该村只办一个复式班,生员15人。 磻坑村1987年开通连接县道的公路,1999年铺设1.2公里的片石路面,有效解决行车难,1999年开通各片农田的机耕路6公里,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基础。 |
石室村 |
石室村位于龙门滩镇西北部,东邻磻坑村,西接苏洋村,南连霞碧村,北毗雷峰镇,距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土地总面积5.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4亩,林地面积5986亩,果园面积560亩,设7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222户1028人,其中男534人,女494人,劳动力396个。该村设有一个党支部,1999年底共有正式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3人,有独立的村部。 石室村解放前隶属碧坑区公所管辖,解放后由霞碧乡管辖。在进村的公路上有个岩尖,岩尖的下面有个岩寺,寺里是正觉祖师佛,此寺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石室村海拔600米,气候和温度适中,主要经济作物以马铃薯、甘薯、柿为主。经济总量小,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打工和少量农副产品出售。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235.3万元,工业产值150万元,企业产值200万元,村财收入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石室村交通状况差,近两年来开通了通往两个自然村的公路,开往蕉溪的公路也在进行,但整体路况差,还待改造。该村修建完小1所,涌现出一批有文化的人才,现有中、小学教师20多人,分布全县各地。 |
霞碧村 |
霞碧村地处龙门滩镇西北部,东与碧坑、湖景村相邻,西毗石室村,南邻苏洋村,北接磻坑村。土地总面积11.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87亩,林地面积8851亩,果园面积2083亩,共2个自然村,设15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有491户2100人,其中男1081人,女1019人,劳动力844个。设有1个党支部,1999年底共有正式党员67人,其中女党员7人,有独立的村部。 霞碧村原为龙门滩镇政府所在地。民国时期属碧霞乡,霞碧村也称为碧霞村。解放时期属第二区,1956年下半年属雷峰乡。1958年10月隶属霞碧人民公社,霞碧村改为霞碧大队。1960年并人浔中公社,1961年后属霞碧公社,1984年10月改为霞碧村。霞碧村海拔65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双季水稻区,平均气温在18℃ ~20℃ ,年降雨量1900毫米,土地肥沃,为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极其有利的环境。 霞碧村大力发展农业综合开发,走“种、养、加”三结合道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发展藤编工艺。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356.2万元,工业产值450万元,企业产值600万元,村财收入41.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0元。现有果园主要以柑、梨为主栽品种,有毛竹林面积1600亩,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碧潭与安格的腊石矿纯度达80%以上。并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如全县罕见的树龄达300年的桂花树王、霞碧宫及历史悠久的桥亭等。霞碧村人灵地杰,人才辈出,古有彭庆公佐洪武有功其修略护国济民,彭万模明广东惠州府淡水盐大使,温高修明特思进士,今有彭云峰留美博士。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霞碧村的教育、经济、交通等各方面都取得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有很大的变化,顺利通过省、市教委的“两基”验收;4公里多的境内水泥路铺设已全部完工,并通过交通局的验收;全村共有程控电话65门,分布各自然村;村部装修一新,新村建设正在规划实施之中。 |
碧坑村 |
碧坑村地处龙门滩镇东部,距镇政府所在地11公里。土地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6亩,林地面积12818亩,果园面积806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205户861人,其中男430人,女431人,劳动力299个,一半人员到外地打工、经商。碧坑村设有1个党支部,正式党员27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3人,1999年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该村连续5年被县评为“计生合格村”。 解放初期,在碧坑村建立区公所,管辖碧坑、碗坑、内洋、湖景、村兜、朱地、枣坑等村。碧坑村自然风景美丽,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的碧坑桥亭被县列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碧坑村海拔390米,气候温和适中,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袋栽香菇、水果(柑桔、青梅)、槟榔芋。在粮食生产稳中有增的基础上,发展香菇8万筒,造竹500亩,槟榔芋50亩,脱毒马铃薯100亩,巴西蘑菇3000平方米。1999年农业产值342.2万元,工业产值110万元,企业产值150万元,村财收入1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5元。养殖业以曾宪泉的愚公万羽养殖场为龙头,带动全村养殖业的发展,如竹林养山羊,现已发展50多头。其他以加工藤草工艺为主,年产值20多万元。 1980年建造1座50多米长的碧龙桥,1989年建造1座600多平方米的钢筋混凝土的碧坑小学,1996年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1997年开通碧潭至碗坑沿溪公路4.9公里,1998年开通东山岭至山苹洋的机耕路7公里,开通尾墘至九斗的机耕路5公里,2000年计划配合县开通碧坑至塔兜的沿溪公路。 |
硕儒村 |
硕儒村为龙门滩镇政府所在地,东邻霞山、湖景村,北至西与霞碧、苏洋、三班镇奎斗3个村接壤。土地总面积26.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620亩,林地面积27369亩,果园1549亩。1999年底全村共有290户971人,其中男493人,女478人,劳力310个。设有1个党支部,正式党员22人,预备党员2人,其中女党员1人。 硕儒村海拔485米,气候温和适中。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294.3万元,工业产值2650万元,企业产值2700万元,村财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40元。全村劳务年收入100万元,运输业年收入80万元。横山、柳坑角落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加工业,以草、藤加工成产品,年产值15万元。拥有中幼林15000亩,人工造林4000亩,毛竹1200亩,新造毛竹700亩,笋用竹120亩。经济作物有马铃薯、水果(柑桔、桃、李、酸梅、蜜柚、黄花梨、油柿)、茶叶、槟榔芋等。有以陈德钦为主的蔬菜专业户10多户,种植蔬菜10亩,年产值8万元。养殖户陈大尹养殖南江黄羊和本地山羊100头,带动了全村养殖业的发展,成为全镇的养殖大户。硕儒瓷厂生产日用瓷及工艺瓷器,年产值20万元。在1999年建设一幢35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村部办公楼,总投资16万元,解决了无址议事的问题。全村安装程控电话50多部,80年代开通硕儒至横山、柳坑、碗坑、后寮4.5公里的机耕路。交通通讯的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作用。 硕儒村风景优美,气候温和,人杰地灵,是渡假和旅游胜地,景区内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四季如春,风景点有水上吊桥、混凝土大坝、龙门峡谷、湖尾涤瀑布、龙门寨,更有双乳峰、猴尾戏水、金龟探海等。 |
湖景村 |
湖景村位于龙门滩镇东部,与内洋、硕儒村接壤。土地总面积5.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2亩,林地面积6131亩,果园面积473亩。1999年底全村共有87户364人,其中男180人,女184人,劳动力155个,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出外打工。设有1个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9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2人,有独立的村部。 解放初期,该村隶属于碧坑区公所,解放后由霞碧公社管理。海拔660米,气候温和适中。经济作物以柑桔、黄花梨、柿为主。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146.3万元,工业产值30万元,企业产值50万元,村财收入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03元。全村以发展农业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量143.5吨,肉类总产量11.45吨,蛋产量2吨。1999年铺设水泥路1公里,现有1所面积120平方米的小学,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大溪村 |
大溪村地处永春、德化、仙游三县交界处,是全镇仅有的少数民族村,也是革命老区,距镇政府所在地18公里。土地总面积40.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32亩,林地面积52257亩,果园面积2334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485户2256人,有畲族648人,其中男1192人,女1064人,劳力505个,大部分人口在家务农。该村设有1个党支部,1999年底共有正式党员34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5人,有独立的村部。 大溪村明属归德乡惠民里,解放前,编人大溪保,解放后,经属大溪区、大溪乡、七联社、大溪大队、大溪革委会。 大溪村海拔300米,下辖湖坂、大地、黄洋、上坪、双坑、下庶、伍丘7个自然村,有5万多亩的林地,林竹资源丰富。大溪村经济以发展农业为主,并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加工业。经济作物以茶叶、柑桔为主。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1025.1万元,工业产值500万元,企业产值700万元,村财收入28.0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现有茶厂1家,电站1座。1995年新建一座1100平方米的小学,现有生员287人,教师15人。 |
霞山村 |
霞山村位于德化东南部,与永春县湖洋镇毗邻,土地总面积35.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05亩,林地面积38529亩,果园面积2305亩,共5个自然村。1999年末全村共有455户1943人,其中男964人,女979人,劳动力845个,大部分人口在家务农。1998年建1座570平方米的村部,解决了无址议事的问题。该村设有1个党支部,1999年底全村共有正式党员34人,预备党员3人,其中女党员5人,该村党支部曾受多次受到表彰。 解放前,该村为霞山保,因当时交通不便,又霞山屯居住人口较多,故称之。解放后,历时互助组、初级社。人民公社化后,该村系霞山大队,1984年改为霞山村,队址、村址均设立在相对较中心点的霞丰角落即今日的霞山村的村址。 霞山村海拔650米,气候条件好,土壤肥沃,适宜插播早、中、晚稻。全村有3.8万多亩的山林地,为发展林业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作物有马铃薯、水果(以芦柑为主)等。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880.2万元,工业产值2750万元,企业产值2800万元,村财收入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2元。境内有冶炼厂、竹木加工厂等企业,为全村的劳动就业提供了良好条件。还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村两委意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霞山小学由一个初级的单人校发展到现在的7班10名教师,有200多名学生的规模学校(总校)(下山屯3班3员,白石3班3员),由于支部对教育的重视,因此,每年都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的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大多成为国家栋梁。该村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力度,新村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 |
朱地村 |
朱地村地处龙门滩镇东南部,与南埕镇枣坑村、仙游县西苑乡接壤,距离镇政府所在地28公里。全村土地面积26.1平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20亩,林地面积37040亩,果园面积460亩,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立木蓄积量8万多立方米。1999年末全村共有 101户446人,其中男234人,女212人,劳动力190个,85%的人员外出学习、经商、打工。该村设有1个党支部,正式党员20人,其中女党员1名,1999年被镇评为先进党支部。 解放初期,隶属于碧坑区公所,解放后由霞碧公社管理。该村海拔650米,气候怡人,风景秀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生态旅游点。 朱地村以发展农业为主,1999年农业产值168.2万元,工业总产值30万元,企业产值50万元,村财收入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主要经济作物有马铃薯、柑桔、李、槟榔芋,矿产资源有瓷土、工艺石、铁矿等。今年该村计划在大坑口建造一座100千瓦水电站。 该村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
内洋村 |
内洋村 内洋村位于龙门滩镇东部,与湖景、村兜村接壤。土地总面积11.2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4亩,林地面积15455亩,果园面积360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93户440人,其中男232人,女208人,劳动力240个,一半以上的人口出外打工。设有党支部1个,现有正式党员16人,预备党员1人,其中女党员2人,有独立的村部。 解放初期,内洋村隶属于碧坑区公所,解放后由霞碧公社管理。康熙年间,江标因战功累迁陕西西安府右营参将、山西大同府总镇,-“怀远将军”,康熙皇帝御赐“阁上麒麟”扁额。 内洋村海拔750米,气候温和适中。经济作物以水果、蔬菜为主,主要矿产资源有叶腊石、泥煤、白瓷土、铁石等,1999年农业产值103万元,工业产值30万元,企业产值50万元,村财收入1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10元。 现有1所380平方米的小学,文化卫生事业等不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村兜村 |
村兜村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龙门滩镇东部的七台山脚下,分村兜、埔尾、上围、水头4个自然村,设有7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24.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8亩,林地面积30587亩,果园面积699亩。全村共有171户750人,其中男374人,女376人,劳力291个,一半以上人口出外打工。 村兜村解放前隶属于碧坑区公所,解放后由霞碧公社管理。海拔650米,气候怡人,是个水美、山美的好地方。在海拔1090米的七台山上是翠-流、满目苍绿的风景林,站在高顶处,一派风光收眼底。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