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德化县 >> 雷峰镇 >> 格后村

格后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格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格后村简介

  格后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全村土地面积8.58平方公里。四面峰峦突兀,风景秀丽,气侯宜人,年平均气温15~19℃,一年有300天左右属无霜期,雨水充足,年降水量大约1700毫米左右。共有201户,人口789人,劳动力345个,皆为汉族,设5个村民小组。
  格后原属雷峰村辖管,也曾与如今的溪美村同属一村,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设立了格后村。格后以林姓为主,还有危、罗、陈姓氏,其中危姓为现今南埕镇前锋村迁居而来,罗、陈姓从潘祠村迁入。
  格后同雷峰村相毗邻,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林地面积10393亩,其中果园面积221亩,森林覆盖率达67.1%,是全镇的重点林区之一。
  农业是格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耕地面积805亩,大部分为水田,农作物可耕种两季,以种植水稻、马铃薯、蔬菜及甘薯为主。近年来,该村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垦复毛竹林,大力发展毛竹生产。同时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鼓励一部分人出外打工,增加农民收入,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5万元,村财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
  近几年来,格后的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现已建成3层砖混结构小学校舍1座。开办了文化技术学校。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规模得到控制,人口素质提高。移风易俗成效明显,改革了丧事大操大办的不良现象,实行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交通便捷,电信发展迅速。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6104 362000 -- 查看 格后村谷歌卫星地图

格后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格后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李溪村

  李溪村与国宝乡南斗村接壤,海拔710米。土地面积6.4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6亩,林地面积2867亩。全村分为3个自然村落,9个村民小组,有206户889人。   明朝嘉靖34年迁入的陈姓,原居于国宝南昌自然村落,现为李溪村的主要姓氏。景泰年间,从国宝格口自然村落迁入部分林姓,分居梅坂。   李溪村风光迷人。村头的虎贲山有虎贲岩、虎贲寨、风穴、石书房和蝙蝠洞等景点。明朝年间,德化县苏坂里的李道泰,居住于石书房攻读诗书,后中进士。至今,该山的石壁上还留有多处其刻的字迹。   李溪村文人辈出。清朝为陈华、陈金道;当今有马来西亚陈春福等较为知名的文人。   林业、矿业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867亩,其中毛竹1800亩、美国松750亩、杉林300亩。矿产资源主要以瓷土为主,还具有一定数量的稀有金属。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经济作物以种植水稻和甘薯为主。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200万元,村财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117元。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教育方面,投资20多万元新建小学与村委会综合办公楼1座。水电方面,投资160多万元,兴建兰溪电站1座,装机容量200千瓦。交通方面,雷峰至国宝柏油路横穿境内,交通较发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连续几年保持社会的安定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团支部、民兵营等工作都保持较好的成绩。   

格后村

  格后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部,全村土地面积8.58平方公里。四面峰峦突兀,风景秀丽,气侯宜人,年平均气温15~19℃,一年有300天左右属无霜期,雨水充足,年降水量大约1700毫米左右。共有201户,人口789人,劳动力345个,皆为汉族,设5个村民小组。   格后原属雷峰村辖管,也曾与如今的溪美村同属一村,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设立了格后村。格后以林姓为主,还有危、罗、陈姓氏,其中危姓为现今南埕镇前锋村迁居而来,罗、陈姓从潘祠村迁入。   格后同雷峰村相毗邻,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共有林地面积10393亩,其中果园面积221亩,森林覆盖率达67.1%,是全镇的重点林区之一。   农业是格后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耕地面积805亩,大部分为水田,农作物可耕种两季,以种植水稻、马铃薯、蔬菜及甘薯为主。近年来,该村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垦复毛竹林,大力发展毛竹生产。同时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鼓励一部分人出外打工,增加农民收入,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5万元,村财收入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8元。   近几年来,格后的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现已建成3层砖混结构小学校舍1座。开办了文化技术学校。认真贯彻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规模得到控制,人口素质提高。移风易俗成效明显,改革了丧事大操大办的不良现象,实行婚事新办、喜事简办。交通便捷,电信发展迅速。   

潘祠村

  潘祠村位于德化中南部,距德化城关15公里,分3个自然村落、8个村民小组。共有262户1160人(其中男591人,女569人),劳动力522个。土地总面积7.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41.7亩,林地面积11626亩(其中果园面积150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75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55万元,工业产值200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村民人潘祠开发始于唐朝,历代人才辈出,如民国时期的著名文人罗信尔,现代杰出代表人物著名音乐家罗浪(又名罗南传)。   潘祠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林业、矿产资源丰富。自从1976年以来,村民已开发荒山种植杉、松、竹1千多亩。矿藏以瓷土矿为主,目前正处于开发之中。   潘祠村经济以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蔬菜。近几年,种植业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经济作物有桃、李、柑桔、茶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潘祠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69年兴建了溪心大桥;1971年兴建40千瓦电厂1座,于1998年扩容至160千瓦;近年来,建成小学教学楼1座,面积600平方米;1999年完成了蕉溪至潘祠4.5公里的水泥路面的铺设。   

双芹村

  双芹村位于雷峰镇西北部,距离德化城关约40公里左右,地处戴云山脉,海拔980米左右,是雷峰的边远行政村。   双芹村由后芹和前芹两个自然村落组成,全村154户,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73人,劳动力345个。土地面积15.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1亩,林地面积22602亩(其中竹林面积4300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423万元,村财收入约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6元。   前芹陈氏是宋朝时从戴云山迁居而至,至今已有800多年;后芹周氏为大田县迁居而来,约有900年。1948年前双芹村属瑞上乡,1950年土地改革时属雷峰二区,1952年属上涌四区陈溪乡,1954年属后宅乡,1956年为雷峰二区荐解乡,1958年从属许厝公社荐解大队,1959年属上寨大队,1984年独立建村。双芹村景色秀丽,年平均气温10~18℃,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700毫米左右。   双芹经济以农、林为主。1953年开通山笋到前芹角落一条约5公里长的水渠,解决了农业灌溉问题。双芹村资源丰富,矿藏有铜锌、硫磺、硫铁等亟待开发,林业资源有毛竹、松、杉、杂木等,蓄积量居全镇前列。   双芹村地处边远山区,大多数劳动力是从事劳务输出。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1989年开通了荐解至涵兜溪公路。1995~1996年,投资30万元开通了涵兜溪至双芹村部长约5公里的公路。1997年建成小学教学楼和涵兜溪小水电站。   

荐解村

  荐解村地处戴云山脉东麓,海拔650米,地势为丘陵山地,山峰连绵起伏。全村土地面积18.03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人口1147人,约有海外华侨200多人。   荐解开发源于河南省贡州固始县,自唐朝光启三年,王审知来到福建,延移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开入德化。初始在朱紫,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迁移双芹,明朝正统年间,迁居荐解。荐解,原名诗卫,后议为荐解。清朝时称清泰里华安保,解放前属瑞上乡荐解保,建国初第二区称荐解乡(包括今南埕镇的新雷峰、许厝、枫坑)。1958年改称雷峰公社荐解大队,1984年改为荐解村。   荐解村景色宜人,奇峰兀立,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自定居后,就以毛竹为原料进行造纸,名为云鼓纸,远销各地。历史上在溪南埕自然村落曾有一个繁华小街市,如今还流传这么一句话:“小小泉州城,不值溪南埕”,足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荐解自古名人辈出。1992年,三位马来西亚爱国侨胞周旋乡、周金星、周金清,热心助学助教共投60多万元,捐建荐解小学新校园,并在城关购买1间店面,将其租金收入作为奖教助学基金。同时捐资帮助开通乡村公路3公里。   全村竹林面积3724亩,毛竹的销售、加工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荐解村还有珍稀的林木、丰富的水利资源及尚待开发利用的生态旅游资源。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564万元,村财收入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148元。   改革开放以来,村办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建有竹木加工厂、水电站。邮电通讯事业有较大发展,全村已开通程控电话26门。各个自然村落都通简易公路。科技文化事业不断进步,开通简易有线电视,创办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三协会,建成甲级卫生所,丰富了全村人民的文化生活。   

上寨村

  上寨村位于雷峰镇的北部,土云岐山脚下,距镇政府22公里,海拔93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15.18平方公里,有2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80人(其中男300人,女280人)。   上寨村景色秀丽,奇峰兀立,气侯宜人,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常在260天左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上寨村林业、矿藏资源丰富。山地总面积22500亩,其中森林面积14377亩,林木蓄积量44250立方米,毛竹3117亩。   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村现有耕地面积420亩,其中水田359亩,农作物年可耕种1至2季,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薯。1998年由市投入资金2万多元创建了美蛙养殖场。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1.5万元,村财收入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5元。   如今的上寨村,交通方便,通讯发达,程控电话用户已达30多户。1998年投入近20万元兴建了引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历史上每逢干旱和冬季时的缺水困境。   

溪美村

  溪美村位于雷峰镇东南部,与龙门滩镇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约10公里。全村土地面积1.81平方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68人,110户,劳动力273个。   早在公元前1434年,维八公定居于溪美一山之隔的西山村。其子孙到溪美开荒种植,为了方便就在溪美建厝定居。1958年,成立了溪美大队,隶属雷峰公社。   溪美村经济以农、林为主。溪美森林资源丰富,林木蓄积量超过7000立方米,现有毛竹林面积1800多亩。1992年与县营林公司联营,毛竹林发展前景乐观。矿藏以叶腊石矿为主,正在开采。现有耕地面积502亩,其中水田380亩,农作物每年可耕种1至2季,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等,1999年粮食产量95吨。经济农作物以柑桔为主,水果产量20吨,农业产值320.5万元,村财收人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4元。   溪美村现有小学1所。已开通程控电话,平均每10人拥有门。公路建设由于该村人口少,底子薄,资金投入有限,目前还很不改善。其它社会事业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坂仔村

  坂仔村位于雷峰镇西南部,毗邻镇政府驻地。土地面积2.16平方公里,设4个村民小组,有110户451人。   坂仔村气侯宜人,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260天左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800毫米左右。   坂仔村民先祖自宋代由莆田梅峰迁入定居。宋、明时属德化永宁乡清泰里,建国初期坂仔为雷峰村的自然村落之一,曾是第二区畜牧场。1959年坂仔从雷峰大队拆出,成立坂仔大队。   坂仔村口的方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十七年,因屋后有棵百年古榕树,状如华盖,村民尊称为“华盖祖厝”。坂仔人杰地灵,曾有担任过民国政府德化县知事方如玉。现有大中专以上文凭20多人。在坂仔村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农业和建筑业。全村现有耕地面积554亩,其中水田386亩。农作物年耕种1至2季,主要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及蔬菜。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柑桔,现有柑桔园120亩。全村约有1/3劳动力从事建筑业。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555万元,村财收入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2元。   坂仔村交通便捷,现开通中心村主干道水泥路600米。境内具有优质的山泉水资源,镇政府已投资建设镇自来水厂工程。电讯事业发展迅速,现有程控电话30门,移动电话10部。   

长基村

  长基村位于戴云山麓东南部,成不规则样形分布,沟沿狭窄,海拔500米,有4个自然村落,340户1598人。土地总面积18.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17.9亩,林地面积23605亩(其中果园面积1048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907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6万元,农业产值701万元。村财收人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4元。   宋期(977年)苏奉礼藤基石城,当时,雷峰、肖坑、土坑尾、长基等村都归属于石城。宋末,公元1120年至1200年,封建帝制,朝纲-,民军纷纷起义造反。苏十万起义-,达七年之久,后因寡不敌众,自杀于霞碧水府,后民众为纪念他,建宫祀之,所以苏十万又称苏王。明成化六年(1470年),张英大开基石黾堂,清康熙年间(1674年)开基石城,还有张姓、刘姓开基大玢、池溪。   农林生产稳步发展。农业方面,1999年,粮食总产量722吨,涌现一批种粮大户,如张天顺,收稻谷480担,受到县政府表彰。林业方面,有林地面积22750亩。1980年,被县授予“万亩林”称号。村两委加大林政管理力度,林区秩序趋于稳定。   企业快速发展。投资600多万元,建成长潭、双港、溪心、长溪电站,总装机1700千瓦,年发电量750万千瓦时,年售电收入150万元,人均收入近千元。竹木深加工有新的发展,石城竹木加工厂生产的茶盘底座远销厦门、福州、泉州等地区,年产值30万元。打包带厂产值10多万元,玩具厂产值5万元,也已在基建中。企业的发展为撑大长基经济总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1999年,投资55万元铺设1.9公里水泥路面,大大改善了该村的交通状况。投资30多万元,兴建小学校舍与村部综合楼1座。邮电通信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开通程控电话50多门。   

肖坑村

  肖坑村,地处省道103线两侧,东与南埕镇毗邻,西距县城20公里,交通便捷。全村256户,总人口1110人,分布于3个自然村落10个村民小组。全村土地面积11.7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94亩,林地面积13929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64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546万元,工业产值100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3元。   肖坑开发始于唐末,原居住者姓肖,故取名肖坑。明代洪武年间王氏迁入居住,至今已有600多年。现中心村大部分姓王,其他自然村有邱、危、范等姓氏。宋、明时期肖坑隶属永宁乡清泰里,清时设肖坑社,1935年隶属第二区西南乡肖坑保,解放初期属第二区(雷峰区)肖坑乡,管辖长基、石城、大玢、蕉坑等自然村,1958年成立公社后改为肖坑大队,1961年长基从肖坑拆出另立大队,1984年雷峰改乡后为肖坑村。   肖坑山清水秀、环境幽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气候温和。肖坑经济支柱为农、林二业,历来是雷峰镇四大粮仓之一。林业是村财收入的主要来源,现木材蓄积量3万多立方米,毛竹林3000多亩,年可收益10多万元。企业有石材、竹木、农副产品加工,还有藤草编织、竹器等家庭手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肖坑历史悠久,古今人才出类拔萃。明代有江西云和县令王雍,清代有拳师王然,贡生举人数十人,民国有王土碧、王捷登等知名人士,解放前有王捷雅等地下游击队员、接头户等“五老”人员8人。肖坑被县府定为“革命老区基点村”。现代有王朝亨、王义炳教授,而今大、中专生、科级干部层出不穷。   肖坑文化生活独具一格。自清光绪年间创办戏班以来,延年不断、长盛不衰。现有高甲戏剧团2个、演员60多人,木偶戏剧团2班,经常到安溪、大田、永春、南安、泉州等地演出,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添光彩。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村小学教育设备配套齐全,供电、电话通信、有线电视设施完善,1999年投资60万元铺设连接省道103线至中心村水泥路2公里,新村规划建设正在加大力度组织实施。   

瑞坂村

  瑞坂村地处雷峰镇西北部的戴云山下,海拔732米,土地总面积约27.1平方公里,距雷峰镇政府9公里,距县城24公里。全村分为一中、二中、三中、四中片区(解放土改时分编),9个自然村落(即:下洋、中洋、风格、新田、草洋、大德坂、义民、山美、移美溪),20个村民组。1999年全村540户,人口2468人,以汉族为主,其中畲族120人。汉族于明朝年间移入定居,而畲族则早于汉族移人。现有企业包括股份制瓷厂1家,机砖厂1家,水电站1座,草编厂1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农业、林业、种养业和外出劳务等收入。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01万元,村财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87元。   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全村现有耕地面积1902亩,其中水田1450亩,主产水稻、甘薯,现已改变了原缺粮之难的状况,每年出售粮食50万斤以上。1991年引进种植袋栽香菇,现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种植香菇25万至50万筒,最高年产值达150多万元。村办柑场种植蜜柑、芦柑320亩,年最高产值达30多万元。1996年由大埕组等村民承包30年改种黄花梨(种柿150亩,杂果50亩,黄花梨200亩),现已成为全县的典型基点场。1997年度,该村被县评为经济发展先进村、文明单位、科技工作先进村。1999年下洋村民组陈志强投资6万元,试验养殖美蛙7万多只,产值10万多元。   林业是瑞坂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村有林地33950亩,其中工业原料林23112亩、毛竹林5000亩。1996年与县林业局合股联办石鼓崎林场,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企业以陶瓷业为主。在1944年陈其太(1990年任县政协副主席)等人在中洋头祖厝创办陶瓷厂,后续发展为瑞坂瓷厂,年产值最高达200多万元;1993年由陈建阳等人合办股份制瑞龙瓷厂,年产值200万元。全村现有陶瓷业工人700多人。1996年由陈金枝、陈顺政等人合办股份制瑞顺机砖厂,年产值100多万元。1997年由陈贵栋筹建草编厂,年产值30万元。瑞坂村水电站建于1972年,年发电量30万度。1988年,在虎形墓下实施新村规划用地1000多平方米,1997年在堤前规划新村用地1200多平方米。   文化、交通、通讯事业不断发展。1987年投资22万多元新建瑞坂小学教学楼,建筑面积1324平方米,于1990年投入使用。1996年村投资5万元,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在村两委积极带动下,群众集资6万元,建成电视有线转播台。1998年l0月县、镇、村投资200多万元,修通雷峰至瑞坂村9公里柏油路。1999年村两委发动全村群众义务投工,并得到台胞郑点金先生捐资6.5万元,修通瑞坂村到戴云寺6.2公里简易公路。   

蕉溪村

  蕉溪村地处雷峰镇南部,离城关仅10公里,省道103线贯穿该村腹地。现设18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落。土地总面积14。2平方公里,人口2535人。蕉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全县“五大粮仓”之一的美称。闻名瑕尔的温泉就分布在蕉溪的溪涧两侧,水质优良,水温高达75℃。“人云源石始温泉,炎液流黄然不然,盥沐无劳烟火力,他年应继七汤传”等名诗佳句流传至今。1997年县投巨资开发地热资源,把蕉溪温泉引入城关,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境内历史遗迹众多,有县文物保护单位乾隆年间的蕉溪支涧石拱桥,还有清末响应太平天国的林俊起义和陈拱反盐税斗争、解放德化游击队革命纪念地等。   改革开放以来,蕉溪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狠抓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千亩食用笋”基地初具规模;美国青蛙养殖量居全镇首位,养殖数量达20万只;柑桔、德化梨等水果基地已形成。1999年农业产值达4049万元,村财收入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375元。全村现有5座水电站、2家造纸厂、数家瓷厂、砖厂、木材加工厂及全县最大规模的温泉养殖鳗鱼场等一批企业,工业产值3282万元。形成了“高优农业”、“水产养殖”、“水电”、“造纸”等支柱产业。   如今的蕉溪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4.5公里的村级水泥路、移动电话基站相续投入使用,现有电话用户150户,有线电视用户323户。农民新居整洁有序。几年来,新建住房120多座11000平方米,80%以上村民住上砖混结构的房子。蕉溪小学环境优美,配套齐全;宽敞明亮的村级甲级卫生所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新村部建设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朱紫村

  朱紫村位于雷峰镇西南部,距县城6公里,是全镇距离城关最近、接受城关辐射最广的村落,具有交通便捷、信息资源丰富等优势。全村230户,人口974人,7个村民小组。土地总面积10.1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l136亩,山地面积14500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856万元,村财收入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734元。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名列全镇前茅。   朱紫村以林姓为主,还有温、张姓氏。其中林姓从惠安十里迁来。林氏宗祠坪中堂于明朝西卯年梅月林驯德重修。明朝有林道起、林际春分别担任过广东嘉善县大尹和四川德庆州知州。今有林玉城,现任泉州市鲤城区检察长。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村现有大中专毕业生20多人。   朱紫村遍地是红土,村人利用红土加工烧成建筑红砖销往各地。全村共有20余家红砖生产厂家,建筑红砖为该村的支柱产业。近年来着力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以及美蛙养殖业,多轮驱动,全面推动产业规模化、一体化发展。   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该村实施了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即通过优惠政策,把本镇或外镇偏远村落的农民迁入。到目前为止,已接纳200多人。   1998年,朱紫村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百个新村建设示范村”之一。经过两年的建设,朱紫新村已初具规模。极具特色的农民别墅错落有致;投资36万元、占地400平方米的村部于2000年元旦投入使用。电讯事业发展迅速,现已开通程控电话100多门,移动电话50多部。   

雷峰村

  雷峰村位于德化县中南部,为雷峰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德化县城关1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1.02平方公里,分3个自然村落,12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人口l868人(其中男964人、女904人),居住集中,是全镇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雷峰村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平均气温在16~20℃之间,无霜期常在260天左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升,海拔620米,属丘陵地形。交通、通讯便捷,现已开通程控电话100多门,镇区新开的18米水泥大道年底即将完工,是个新兴的小集镇。   雷峰村方、林、郭三姓均是宋时移入定居繁愆至今,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如清朝举人方以镇、县长方清芳,民国期间方如玉。解放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才更多,现有大中专毕业生120多人,研究生、博士生多名。   雷峰村有丰富的高岭土资源,土质良好,还有大量泥灰土及丰富的林业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全村企业有瓷厂、砖厂、藤木工艺厂、水电厂、粮食加工厂等。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44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960万元。现有耕地面积1691.6亩,农作物一年二熟,主要种植水稻和甘薯、马铃薯,粮食总产量932吨,农业产值585万元,村财收入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8元。   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事业的蓬勃发展。现有的小学配套设施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开通有线电视;建有卫生所,卫生保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建有计生服务室,村自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村基层组织健全,共有党员39名。   


格后村特产大全




格后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