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垵村
梓垵古称“梓安”,以阮、黄两姓为主,少数姓赖、陈,起源于南宋时期。清代前属永宁乡泰里,宝安保。民国至解放初期,属瑞上乡上寨保管辖,51年属第二区(驻雷峰)上寨乡管辖,1952年8月属第九区(驻久住)蟠龙乡管辖。1955年1月至1956年7月属第九区(驻久住)设梓垵乡。1956年8月至1958年9月属水口区蟠龙乡管辖。1958年10月设梓垵大队,隶属水口公社。1984年设梓垵村,隶属南埕乡、镇。现全村206户869人,均为汉族,分布于上林、梓垵、西山岭、苦格、张岭脚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梓垵地处南埕镇西北部,位于雪尾尖山(1360米)、土云岐(1587米)山下,海拔在670~1600米之间,距德化县城67公里,东连蟠龙村,西南与桂阳乡梓溪村、雷峰镇上寨村接壤,北邻水口镇久住村,土地面积31.07平方公里。地形呈盆地状,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梓垵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有毛竹、松木、杉木、杂木等。全村有毛竹林9800多亩,蓄积量达180万支。每年可出产毛竹6至8万支,笋干15吨,冬笋20多万斤,产量居全县首位。一棵400多年的桂花树,被县列入重点保护之名树。
设立0党支部1个,有0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2名。全村有大中专毕业生21人,行政干部6人,其中科级干部2人。
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等,特产有茶籽油、板栗、冬笋等。有村办企业2家,主要生产香芯,产品销往永春、厦门等地。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农业、毛竹、劳务输出等。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52万元,村财收入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333元。
建有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小学校舍1座。全村开通公路主干线15公里,支线8公里,有电话66部,摩托车12辆,客、货车5辆。1994年被县评为文明村,1997年被县评为计生合格村。村民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主要有摄影、南音、三冬鼓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6105 | 362000 | -- | 查看 梓垵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梓垵村 |
梓垵村 梓垵古称“梓安”,以阮、黄两姓为主,少数姓赖、陈,起源于南宋时期。清代前属永宁乡泰里,宝安保。民国至解放初期,属瑞上乡上寨保管辖,51年属第二区(驻雷峰)上寨乡管辖,1952年8月属第九区(驻久住)蟠龙乡管辖。1955年1月至1956年7月属第九区(驻久住)设梓垵乡。1956年8月至1958年9月属水口区蟠龙乡管辖。1958年10月设梓垵大队,隶属水口公社。1984年设梓垵村,隶属南埕乡、镇。现全村206户869人,均为汉族,分布于上林、梓垵、西山岭、苦格、张岭脚5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 梓垵地处南埕镇西北部,位于雪尾尖山(1360米)、土云岐(1587米)山下,海拔在670~1600米之间,距德化县城67公里,东连蟠龙村,西南与桂阳乡梓溪村、雷峰镇上寨村接壤,北邻水口镇久住村,土地面积31.07平方公里。地形呈盆地状,四面环山,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梓垵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有毛竹、松木、杉木、杂木等。全村有毛竹林9800多亩,蓄积量达180万支。每年可出产毛竹6至8万支,笋干15吨,冬笋20多万斤,产量居全县首位。一棵400多年的桂花树,被县列入重点保护之名树。 设立0党支部1个,有0党员25名,其中女党员2名。全村有大中专毕业生21人,行政干部6人,其中科级干部2人。 村以发展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等,特产有茶籽油、板栗、冬笋等。有村办企业2家,主要生产香芯,产品销往永春、厦门等地。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农业、毛竹、劳务输出等。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52万元,村财收入1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333元。 建有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小学校舍1座。全村开通公路主干线15公里,支线8公里,有电话66部,摩托车12辆,客、货车5辆。1994年被县评为文明村,1997年被县评为计生合格村。村民文化生活比较丰富,主要有摄影、南音、三冬鼓等。 |
蟠龙村 |
蟠龙村位于德化县东北部,土地面积21.48平方公里,距县城48公里,海拔800米,东邻水口镇祥光、樟镜村,西接梓坡,南连连山,北隔水口久住村。分蟠龙格、山后、太阳、龟洋、白荇、三板洋6个自然村落,16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427户2001人。约450个劳动力从事林业生产、开采石材矿和农业生产,约380人到外地务工。 农业、林业为蟠龙重要经济支柱。村民除种植单季水稻、甘薯和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外,还积极发展林业生产。近年来已深翻抚育毛竹7500亩、油茶2500亩,垦造杉林4000亩、杂竹林3000亩。成立蟠龙合作林场,木材已开始采伐销售。村有丰富的天然石材矿:辉长岩、辉绿岩,储量310万立方米,已开采5年。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470万元,村财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4元。 开通村内外交通公路、林业公路52公里,大小桥梁7座,安装程控电话60门,有线广播电视连通家家户户。1999年村为镇定新村建设的重点村。新建村部l座550平方米、小学校舍500平方米、村民住房60套13000平方米、铺设水泥路250米。 基层组织健全。有党员43人;大中专毕业生11人;科级、副处级干部各1人。 |
连山村 |
连山村位于南埕镇西南部,四面环山,中央为小盆地,土地面积15.43平方公里。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2公里,海拔670米,年平均温度18%,最高达36℃,最低-2℃,环境优美,居住集中。1950年解放后,隶属三区(水口)与蟠龙合一为蟠山乡。1953年隶属第九区(水口久住)连山乡。1956年撤区拼乡,合为蟠山乡。1958年隶属水口公社,1961年隶属许厝公社,1965年许厝公社撤拼后,隶属南埕镇至今。全村409户,1842人,均为汉族。有各类大中专毕业生132人,公职人员90人。村级组织机构健全。 全村劳力685个,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同时大力发展毛竹、食用菌生产。耕地面积1664.5亩,林地面积18844亩(其中果园992亩、茶园353亩)。除了搞好农业生产外,村民还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人员达215人,发展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劳务收入每年大约260万元。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54万元,村财收入3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0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也蒸蒸日上。建有村部1座,面积370多平方米;合作医疗所1座近百平方米;小学教学楼、宿舍楼各1座,共790多平方米;卫星地面接收站1个。开通村道公路3.8公里。村民兴建砖混结构住宅98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住宅1750平方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村民安居乐业。 主要景观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华山宫”。 |
望洋村 |
望洋村地处戴云山的东面,石牛山西面的丘陵地带,距南埕镇区5公里,土地面积11.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约为630米。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现有5个村民小组,134户554人。分为望洋与旺内2个自然村落,有程、王、黄3个姓氏。全村林地面积15790亩,耕地面积645.5亩。森林资源丰富,有竹林近3000亩,柑桔、芙蓉李等近千亩。经济作物种植以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蔬菜为主。有相当数量的石英石、泥碳土等矿产亟待开发。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839万元,村财收人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16元。 望洋村1957年前属水口区南埕乡(其中的一个自然村,有一段时间为樟镜乡管辖)。1957年至1961年属水口公社南埕大队管辖。1961年至1964年成立高涤公社时望洋成立大队。1964年后至今属南埕公社(今南埕镇)。 望洋村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交通方便,南梓公路贯村而过。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电力供应充足,1座装机500千瓦的水电站即将建成。基层组织健全,学校、村部、会场、医疗保健等设施完善,社会治安秩序良好。 望洋蝉联1994~1995年、1996~1997年两届省级文明村。 |
许厝村 |
许厝村位于雪尾山下,分布3个自然村落(许厝、新雷峰、枫坑),有周、张、陈3个姓氏的人口941人,209户,均为汉族。土地面积20.9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8074亩,耕地947.67亩。许厝、新雷峰周姓,从荐解村开基而来,约540年历史;枫坑张氏从西山村寨尾开基而来,约有600年历史;陈氏从双芹村前芹开基而来,约有700年历史。建国后至1955年许厝村属新雷峰区荐解村,1956年至1957年属许厝乡,1958年至1960年属雷峰公社荐解大队,1961年至1964年属许厝公社,1965年以后划归南埕公社(今南埕镇)管辖。 许厝村与雷峰镇肖坑、长基、荐解、上寨村毗邻,与本镇望洋、连山、梓垵村接壤。海拔处于440~1480米之间,年气温在35℃至零下2℃之间,雨量较多。 许厝村现设8个村民小组,村级组织机构健全。有0党员26名,其中女党员1名。有大中专毕业生28人,副科级干部2人。 经济以发展农、林、竹、果、养殖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蔬菜(共1144亩),发展柑桔350亩、德化梨650亩、其它果树100多亩。村民积极发展养殖业,该村已成为南埕镇塞北兔重点村。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90万元,村财收入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80元。村民生活比较宽裕,社会秩序良好。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全村公路里程22公里,拥有电话30部、摩托车30辆、货车1辆。 |
枣坑村 |
枣坑村位于南埕镇东部的石牛山腰,东与仙游县的西苑乡、仙西、仙山、仙东村及凤山乡交界,南与龙门滩镇朱地村相邻,北与水口镇榜上村的分水洋为界,土地面积64.13平方公里,海拔800多米。 由于枣坑村是地广人稀的偏僻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又处于石牛山腰,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民国25年和28年,十九路军先后两次进入枣坑,烧杀抢掳,给枣坑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1942年至1948年,0先后派地下工作者杨宗焕、郑静、林金榜3位同志到枣坑村,以教书为名进行革命宣传。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枣坑组织成立农会,共有25人参加。1951年,枣坑民兵在荇头参加剿匪,取得胜利。从此,枣坑人民过上幸福的日子。 现村设一个0党支部,党员33名,占总人口的4.56%,其中女党员2名。全村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林业、养殖业以及外出劳务等。农作物主要种植单季水稻、甘薯、马铃薯等。主要资源以林、矿产为主,紫砂瓷土矿储量较多,有待开发。还有丰富的水利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枣坑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已通电、通上程控电话,新建了小学、村部,部分村民建了崭新的钢筋楼房,购买了摩托车,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05万元,村财收入1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3元。 枣坑村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众多的风景名胜,主要有石牛山、石壶殿、石龙溪、龙钻瀑布、龙啸瀑布、以石龙溪两岸为主的原始森林等等。有许多国家保护动物,主要有蟒蛇、山羊、云豹、金钱豹、山獐等。名贵药材主要有“黄豹刺’’、“金线莲”、“银线莲”、“十大功劳”等。 |
塔兜村 |
塔兜村位于南埕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土地面积19.68平方公里。人口613人,140户,分布在浐溪两岸5个自然村落、5个村民小组。海拔350米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全村同宗为张姓,汉族。祖先原籍仙游大济,洪武初年(1368年)捕猎为业来到塔兜洋暂居为生,后来又搬迁到举口半月沉江、湖尾坑居住。1980年前,塔兜和桌村2个小队属南埕大队,湖尾、举口、内寮3个小队属前锋大队。1980年冬增设塔兜大队。村民大部分在家务农,外出劳务者80多人。 经济以农、林、竹、果为主,立足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坚持以竹兴村,以果富民方针,发展农村经济。对现有森林加强管护,采、育结合,良性循环。加强竹业生产,实行科学管理,每年进行一次毛竹林的全面深翻抚育,并建立毛竹科技示范片。果树以芦柑为主,成立果树活动小组协会,互相交流经验。全村1998年产柑100担以上者有8户;1999年达10户,共产柑2500担。近年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年稳粮增收。村民的生活日渐富裕,社会治安稳定。建有小学校舍1座,家家户户享有7套有线电视节目,开通电话60部,50%的农户用上液化气。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552.5万元,村财收入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7元。 村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沿溪山青水秀,风景独特,桃仙溪蜿蜒的溪水川流不息,清澈见底游鱼悠闲。主要景点有:龙潭瀑布、桌村情人树、割云湾“翻船”、割云温泉、塔兜双溪口等。 村级组织机构健全。现有党员27人。大中专生35人。 |
南埕村 |
南埕村位于天平城下,浐溪、芹溪交汇处,土地面积22.13平方公里。气候温和,交通方便,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正如俗话所说“南埕、南埕,好象县城”。现全村296户,人口1190人,均为汉族。有郭、陈、张、李、林、王、黄、曾、任、章等姓氏,分布于8个自然村落,9个村民小组。解放前,南埕街有商店100多间,是德化山城三大街之一,因1936年的兵灾,1945年水灾洗劫,才毁于一旦。 民国成立后,南埕村由当时满清政府管辖的南埕里改名为南埕保,属-德化县政府西南乡公所管辖,其范围有望洋、旺内、均田洋、南埕、青安、胡内、大南埕、垅边、苦坑、塔兜等11个自然村落,编为11甲。1949年10月1日后,由南埕保改为南埕村,属德化县第三区水口管辖。 全村现有耕地1300亩,经济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桃、李、柑等。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4618.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618.1万元,人均纯收入3532元。现有村办企业2个,柑场50亩。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618.1万元,村财收入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32元。 改革开放以来,南埕村社会事业发展较快。现有完小1所,学生320多人。全村现有大学生19人,中专生23人。已开通公路5公里(其中水泥路1公里、桥梁3座),建成砖混结构村民住宅76座,面积26620平方米。新建小学校舍l座,面积1340平方米,村部2座(其中石木结构1座520平方米、砖混结构1座1150平方米)。有电话70部、摩托车150辆、汽车3辆。 自然景观有天平城、大南埕二顶寨、大洲宫、桃花岛、桃仙溪和枫垵不老涤瀑布等。 |
半岭村 |
半岭村位于石牛山的西北侧,戴云山脉的东南方,海拔550米,四周群峰环绕,东至天平城,西至小溪,南至南埕,北至高漈,距镇政府所在地2公里多。分为半岭、双交林2个自然村落,共有章、陈2个姓氏,现有人口647人150户。土地面积2.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68亩,林地2120亩(其中毛竹林600多亩)。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夏长不酷暑,冬短少严寒的优势,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种植。 半岭村章氏开基久远,明万历18年间(1590年)始祖腾公字文旺,从龙岩迁入。半岭人才辈出,古有颖公字茂献,进士出身,任太原府侍升、御史,礼部尚书。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与高涤合为高漈大队,1961年又从其拆出,1965年合拼为南埕人民公社半岭大队,后改称为半岭村。 基层组织健全。全村有16名党员,其中女党员2名。农民除了种好农作物(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蔬菜)外,还积极想思路、找门路,大力造竹种果,增加收入。如有一户村民种植了16亩600多株的蜜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大部分年轻人往广州、深圳、上海、泉州一带承包建筑装璜、搞运输等劳务,增加了农民收人。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42.5万元,村财收入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2元。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村现有东风牌货车2辆,小车3辆,摩托车10辆,电话20门。1995年投资24万多元合建村部及小学综合楼1座3层,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1997年3月投资2万多元开通了l公里的村级公路,同年10月投资2万多元开通了有线电视。 |
高漈村 |
高漈村位于南埕镇西南部,东与半岭、塔兜交界,西与雷峰镇肖坑、长基相邻,南与西山、前锋接壤,北邻望洋、许厝。土地面积14.2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7104亩,耕地面积1395.3亩。分为大湖、内洋、水库、外洋4个自然村落、9个村民小组,现居住户数28l户,总人口1272人。村址内洋海拔550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省道103线环绕村境6公里,村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 根据《德化县地名录》记载,1961年高漈大队属高涤公社管辖,1965年许厝、高漈两社撤销后隶属新成立的南埕人民公社。高漈地势险峻,高低起伏,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今龙船寨、顶寨、尖山寨、乌光寨为宋末陈蔚抗元屯兵遗址,现已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据记载原迁入高漈的有陈、林、苏、邢、廖、王、罗等七姓,现有罗、王、林、庄等四姓,罗姓占70%。 经济收入来源于农业、林业、养殖业、矿产、水电以及外出劳务等。农作物主要种植单季水稻、甘薯、马铃薯、槟榔芋等。主要资源有森林、矿产、水利等。森林覆盖率为65%,竹林面积2000亩;矿产有东风水库的瓷土矿和铀矿,储藏量较大,有待开发;水利资源丰富,有装机容量125千瓦,年发电量40万度的漈美电站及8000KVA的高涤变电所。 特色水产养殖初具规模,现有养殖面积80多亩,主要饲养草鱼、鲢鱼、鲤鱼、倒刺鲃等。水果面积、产量逐步增加,食用菌生产稳步发展,油茶基地渐成规模,蔬菜种植规模日益扩大。农民发展经济、开拓市场意识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高漈发生了巨大变化。各自然村落都通电、通程控电话,大部分村民用上液化气,购买了摩托车。近年来,加大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力度,新建了高漈格新村和村部、小学,村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57万元,村财收入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 |
西山村 |
西山村 西山古称狮山,因西与狮方言同音,邑志作西山。西山有四姓世居浔东新化里,明时属嵩平里,肖坑社,道光年间改奎光社,民国期间属西南乡西山保,土改时属雷峰区,设西山乡(辖前锋、溪美、高漈、半岭、内寮、湖尾、举口),1958年属雷峰公社,1961年属高涤公社,1965年撤高涤公社,后归属南埕公社,今属南埕镇。西山村位于南埕镇西北部,东至龙船寨,南至烟脂岭,北至深海格苟拇三段,西至炉白格,东接前锋村,西连溪美村,北抵高漈村,南邻龙门滩镇碧坑村。西山整个地形呈方形,总面积8.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736.26亩,竹林近1000亩,油茶林500亩。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230~250天),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左右。主要矿藏有铜、银、锡、叶腊石。1998年规划新村建设用地7200平方米,深海新村已完成一期工程,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铺设水泥路3578平方米。省道103线贯穿深海格,交通便捷。 西山有四姓,均为汉族,张姓:明朝嘉靖十六年由大田上京迁入(1537年);范姓:明天顺七年(1464年)迁入;蔡姓:明洪武二十八年拨军迁人;郑姓:民国二年迁往官坑。共有西山、尾丘、铜锣区、草埔仔、大板洋、深海格、高村、炉白8个自然村。1999年底总人口1337人,其中农业人口1252人,占93%,非农业人口75人,占7%。改革开放以来,西山村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及劳务的收人是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农业以种植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水果、蔬菜为主,村民还大力发展香菇、巴西蘑菇等食用菌生产和竹鼠养殖。村民有着传统的藤草制作手艺,藤草工艺品远销海内外。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46万元,村财收人2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5元。 基层组织机构健全。现有0党员32名,其中女党员4名。 现已铺设水泥路1公里,片石路2公里,机耕路36公里。开通通讯光纤3公里,电话57门。建有完小一所,面积696平方米,在校师生156人,幼儿园1所,入学率100%,全村基本扫除文盲。1995年建成有线电视网络,可收看8套节目,装机223台。1998年建成村部和甲级卫生所各一座,群众文化生活有摄影、南音、手鼓、车鼓、花鼓、鼓队。西山人才辈出,现有大中专以上学历66人。 |
前锋村 |
前锋村东接塔兜村,西连西山村,南与龙门滩镇碧坑村相邻,北与高漈村接壤,土地总面积9.35平方公里。分为前锋、寺内2个自然村落:1350年左右明军到前锋屯田垦荒,由泉州前枋巷直接到此开基;1365年军士到寺内屯田,由泉州前枋巷到永春,再到寺内角落开基。前锋村土改时属西山乡,1958年属雷峰公社,1961年属高漈公社,1965年属南埕公社,今属南埕镇。 村现有5个村民小组,99户420人,由危、王两姓组成,均为汉族。全村林地面积12536亩,耕地面积769.5 1亩。林业是村的主要资源,有毛竹850亩,经济林330亩,目前正处于投产高峰期。出名的大烟寨,海拔700多米,是夏天的避暑胜地和旅游胜地。在割云对面的翻船形,浐溪两侧有数处的天然温泉(其中一处最高温度达到90多度),有待开发。 该村属亚热带气候,四季温差不大,海拔500米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种植,现主要种植单季水稻、马铃薯、甘薯等。村民除了抓好农业生产外,还勤于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3.1万元,村财收入1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1元。 村级机构健全。现有0党员18名,其中女党员5名。有大中专以上学历18名。 1986~1987年,开通了深海格到寺内6.4公里的乡村公路,被县交通局评为一级公路。1992年又开通了从寺内到汤潭的林业公路5公里,在浐溪上建成一座平坂桥,总投资16万元。1995年开通了大池格到胭脂岭的林业公路,便于油茶林的生产、运输和人工造林管理。1995年建成1座3层的小学兼村部综合楼。近年来,致力于旧村改造、新村建设,鼓励村民到公路两侧建房,改变了过去的“脏、乱、差”现象。如今大部分村民装上电话,有的还购买了摩托车,收视8套节目的有线电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