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德化县 >> 上涌镇 >> 桂格村

桂格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桂格村谷歌卫星地图)


桂格村简介

  桂格村位于上涌乡西北部,与本乡的云路、传豪、桂林、西溪村、大铭乡的大铭村、赤水镇的铭爱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共有446户2001人,其中0党员32人。
  据史载,在唐玄宗12年间(大约1000多年前),仙游县郑二公在此地开基定居。早期称为桂格堡,土改时称云路乡,1961年称桂格大队,1985年为桂格村,俗称半林格。
  相传唐朝开元期间,在九仙山顶拓墓起建石室(即灵鹫岩),在乾隆期间公元1736年,郑瑞麟在京邻赐翰林博士国子监学号,一次返乡带回一株京树,种在本村寨上,至今200多年,枝青叶茂,树冠覆盖地面几十平方米。如今经修建的九仙山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还有建于唐代的灵鹫岩寺,安放邹公祖师和五石佛像等。在桂格中心附近有罕见高瀑布景点,溪流清澈优美,山青水秀,是桂格村又一大景观。
  农业是桂格村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1555亩,1999年粮食总产量800多吨,果园面积2712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925.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5.7万元,村财收入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
  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现有小学1所,建筑面积为915平方米;村级卫生所1所;程控电话100门以上。两年来,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也取得很大进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6108 362000 -- 查看 桂格村谷歌卫星地图

桂格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桂格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西溪村

  西溪村位于戴云山的西南面,九仙山东面,与赤水镇的铭爱村、本乡的桂格村、云路村相毗邻,是个典型的人少地多居住分散的小山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5.81平方公里,有西溪、卢智、石门头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245户1006人,有卢、林姓氏。   该村耕地面积1294亩(其中旱地98亩),水稻播种面积1168亩,林地面积21729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47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74.7万元,村财收人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2862元。   西溪村海拔780米,地势陡峭,森林茂盛,山青水秀。林业资源丰富,现有竹林500多亩,杂木林1000多亩。矿产资源有铅锌矿,储量30万吨,目前正探采之中,预计年可增加村财收入2万元以上。   西溪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赤葛线柏油路穿村而过。全村拥有程控电话31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现有小学2所。社会治安、计生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黄井村

  黄井村位于戴云山北麓,地处河谷、盆地交错的杏仁街(乡政府所在地)周围,土地总面积4.62平方公里,有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297户1214人,其中0党员36人。   黄井村以张、蒋姓氏为主。张家祖宇新建于永东乐九年,座落黄井村南面的凤凰山而得名“凤振堂”。   黄井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繁荣。历代以来培养不少优秀人才,光绪年间,张维屏传授修职郎岁贡元候铨训道,现有教授1人,硕士生2人,博士生1人。   黄井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936.8亩,林地面积4831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206.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06.10万元,村财收入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50元。   工业发展较快。1998年引进外资投建紫砂陶厂(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年创税利达100多万元),还有碾米厂、煤场等小型工业企业,1999年工业产值80万元。   教育文化卫生设施比较完善。座落在黄井村的上涌中心小学规模较大,设备齐全,设有13个班,学生505人,教师37人,校舍建筑面积达1702平方米,校园面积8924平方米;上涌卫生院占地13亩,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全村拥有电话59门,有线电视与县光纤联网;村部设有老人活动中心,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社会治安、计生工作开展有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刘坑村

  刘坑村位于德化的西北部,属乡政府所在地,东与本乡的上涌、黄井村相望,西与传豪村接壤,南与下涌村毗邻,北与云路村相连。距县城4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54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3l8户1336人,其中0党员38人。   解放以来,刘坑村一直隶属上涌乡、上涌公社。村名初称刘坑初级社,后改刘坑大队,最后定为刘坑村。它是上涌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村有刘、林、陈姓氏。   刘坑村土地平坦,人口集中,是一个人多地少、山青水秀的行政村,大部分人口居住在上涌溪的西侧。解放以来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优秀人才有100多人,研究生有2人。   农业是刘坑村的主要产业之一,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75亩,年产粮食540吨。全村拥有3家砖厂。商业较为发达。村民以经商、外出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730.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0.1万元,村财收入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2935元。   刘坑村交通方便,公路直穿村中而过。刘坑小学建筑面积375平方米。全村共有电话120门,户户拥有有线电视,交通通讯设备配套逐步完善。   

云路村

  云路村位于上涌乡南端,东邻黄井村,西与桂格村接壤,南与西溪村相望,距离县城4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4.46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共有345户1430人。   解放前,云路村称云路乡杏仁村,1958年改云路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云路村民委员会。   云路村属低山丘陵地带,海拔760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8℃,平均降雨量1800多毫米。全村地势平坦,四周群山环抱,风景优美,小河贯穿其中,历来就有大排出海之美称。笔直的水泥路贯穿境内。   农业是云路村的主要产业,全村耕地总面积743亩,以种植单季稻为主,1999年粮食产量370吨。现有果园面积950亩。1997年把100亩的旧柑场改种黄花梨,现成为德化县黄花梨示范点,1998年黄花梨在全省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99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96万元,村财收入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   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云路村交通便捷,1997年改造铺设水泥路2公里。现有完小1所,建筑面积690平方米,学生202人。有线电视与县光纤联网,拥有电话120门。1996年被省政府授予“家园杯”新型村镇,1997年被泉州市评为“五好”党支部,1998年被县评为计生合格村,1999年被泉州市-授予先进治保会。   

辉阳村

  辉阳村位于戴云山脚下,距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东邻后坂村,西连黄井村,南靠戴云山,北接上涌村,海拔80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5.9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5.8亩。有5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184户835人。   辉阳村原名东坑洋,解放以后先后定名为辉阳村、辉阻农业社、辉阳大队、辉阳村。   辉阳村具有市场信息灵通、地形比较集中的特点,有利农业生产。农业是本村的主要产业。近年来开山种果,尤其柿、梨、桃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成效明显。1994年5月13日《泉州晚报》还专题报道了辉阳村种植各种果树人均达一亩以上的信息。   传统稻田养鱼和鲆化鱼苗等技术也成为村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供应本县外,还出售到永春以及三明地区等毗邻县、乡。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1.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1.8万元,村财收入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2910元。   矿产资源有铁、煤、瓷土等,目前正组织开采仙亭铅锌矿,据测该矿品位较高、储量较多。   辉阳村历来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解放前办有三座私塾学堂,1951年创办初级小学,近年来已发展为一所建筑面积346平方米的完小。全村拥有电视174台,电话25门,村里还成立了老年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老年学校等组织。开展“五个老有”事业,取得一定成效,辉阳村老年学校是我乡唯一受到泉州老年协会表彰的一所老年学校。基层组织建设逐步加强,1994年被评为全县农村十佳党支部、文明村。社会安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下涌村

  下涌村位于上涌乡的北部,距县城50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4公里,北靠曾坂村,西南与汤头乡接壤,东邻后坂大仙岐。全村土地总面积18.84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村23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828户3423人。   下涌村海拔650米,地势平坦,四面群山环绕,属亚热带季节气候,年均气温16℃左右。全村耕地总面积2818亩,林地面积3855亩,农业以种植中季杂交水稻、马铃薯、水果等为主,粮食产量年均达1200吨,系全县“五大粮仓”之一。现有碾米厂5家,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400KW)。目前,在下楼坑处兴建装机容量400KW的下楼坑水电站,预计利税近50多万元。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48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88万元,村财收入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5元。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城关至汤头、葛坑乡和尤溪县等地区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方便。现新建集小学校舍、村部及计生服务室为一体的综合大楼1座,面积1721平方米。全村拥有程控电话188门,有线电视250台。1999年底投资兴建涌泉水泥公路0.6公里,年初投入使用。村容村貌得到很大的改变。   

曾坂村

  曾坂村位于上涌乡的东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南靠下涌村,东北与葛坑乡湖头村接壤,西北与汤头乡草村村相连,东南与桂阳乡桂阳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0.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2亩,其中水田630亩,旱地72亩;林地面积10904亩,其中竹林面积432亩。全村有曾坂、党洋、山茶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共有320户1189人。   曾坂村地处莲花峰山东麓,海拔665米,群山环抱,属中亚热带气候,年均降雨量1600~1900毫米,年均气温17.2℃。   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果树以黄花梨、油柿、桃等为主。人工种植红菇、蘑菇等规模不断扩大。畜牧养殖业的科技含量有很大的提高。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463.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313.2万元,村财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8元。   曾坂村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石灰矿品位达到97%,符合生产白水泥的质量参数标准,还有丰富的深层天然煤矿资源,储量100多万吨。   曾坂村的工业较为发达。现有2家水泥厂,1家煤矿,1座水电站(装机容量850KW)。企业自营运以来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9年工业产值4150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992年铺设的城关至葛坑柏油路从曾坂村中部穿过,交通方便。全村拥有电话165门。1984年兴建小学校舍751平方米,1997年重建集小学、村部及计生服务室为一体的综合大楼l座,建筑面积1051平方米。   

上涌村

  上涌村位于戴云山北麓,上涌乡的东北部,与后坂、辉阳、黄井、刘坑、下涌村相接壤。海拔6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平均降水量1600~1800毫米。全村土地总面积6.4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438户1817人,其中0党员46人。   据史载,林氏家族于明朝从杨梅乡大蛇迁往上涌。原有郑、周、詹姓氏在此居住,后迁往别处。上涌村在民国时分三保(下楼保、涌洋保、种龙保),1951年建政涌洋村,1960年建政上涌大队,1984年撤销大队,建立上涌村民委员会。   历代培养许多优秀人才,有明代举人林润曾任桂林府永福县县官。现在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150多名。   农业是上涌村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1200亩,粮食以种植单季杂交水稻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量767吨;现有粮食加工企业13家。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77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79万元,村财收入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000元。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筹建3.5公里水泥路铺设工作和新村建设规划工作进展顺利;现有全日制完小1所,1997年通过教育“两基”验收。全村拥有电话179门,有线电视实现与县光纤联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后宅村

  后宅村位于戴云山北麓山沟之中,上涌乡的东部,东与雷峰镇双芹村相隔,西北与后坂村毗邻,东北与桂阳乡东溪村相接,距县城60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有东溪、上林、后宅、仁金番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262户1171人,其中0党员32人,有肖、黄、卢、陈、蒋5个姓氏。   1963年定名为后宅大队,1965年定名为上林大队,1966年撤销上林大队,建1963年定名为后宅大队,1965年定名为上林大队,1966年撤销上林大队,立后宅大队,1985年建立后宅村委会。   后宅村地处低下山坡地带,海拔500多米,东有复鼎山、芒仔蓆,西有尖峰山(海拔1038米)、后头山、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南有尖贡仑、环立四周的莲花池山脉。森林茂盛,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空气新鲜,四季如春。   全村以农业、林业为主要产业,耕地面积1460一亩,林地面积36194亩,其中毛竹面积6000亩、果园面积311亩。引进技术扩大畜禽养殖规模。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33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35万元,村财收入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   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后宅村是个偏僻又边远的山村,1992开通上涌至后宅公路12公里,现有卫生所1所;1998年新建小学教学楼1座,建筑面积913平方米,教学配套设施逐步完善,顺利通过“两基”达标验收。几年来,培育了大专生3人、中专生13人等一批优秀人才。1998年架设电话线路达20多公里,1999年村东、西两测都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加强,社会治安保持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门头村

  门头村位于上涌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北靠北山并与汤头乡交界,南面九仙山,东倚东山村,西接下村村,是一个天然小盆地。全村土地总面积5.19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共有179户861人。   门头村在民国时期称门头保,解放初期成立门头乡,后与桂林村合称桂林乡,1956年改为门头大队,1984年建立门头村。该村历代哺育许多优秀人才,有清代举人赖其瑛、赖锦寨等。   门头村海拔800米,年均温17℃左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农业是门头村的主要产业,耕地面积731亩,以种植单季稻为主。近几年来,门头村大力发展果林经济,现有果园面积555亩,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4.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14.7万元,村财收入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方便,全村拥有电话31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现有小学l所,占地面积595平方米,办学条件得到改善。1998年度被县政府授予“计生合格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发展。   

传豪村

  传豪村地处九仙山北麓,海拔900米,是个偏僻山村。全村土地总面积3.83平方公里,有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241户1047人。   传豪蒋氏祠堂“桃源堂’’始建于唐朝昭宗年间,历史以来数次遭乱匪焚烬,重建于明万历,是座高10米的木结构,有36间房的古代风格建筑物,至今仍矗立于原址,厅堂内明、清两朝官赐匾额大部分保存完好,12合精湛镌刻金字厅堂围屏一套完好无缺,埕间左右两边树立的一对石雕旗杆夹仍然存立。   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08.5亩,林地面积2977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305.6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6万元,村财收入1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650元。村建有小电厂、粮食加工厂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开通村级主干道近3公里,铺设简易公路7公里。通讯设施逐步完善。三十年来社会治安稳定,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桂格村

  桂格村位于上涌乡西北部,与本乡的云路、传豪、桂林、西溪村、大铭乡的大铭村、赤水镇的铭爱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3.29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1999年全村共有446户2001人,其中0党员32人。   据史载,在唐玄宗12年间(大约1000多年前),仙游县郑二公在此地开基定居。早期称为桂格堡,土改时称云路乡,1961年称桂格大队,1985年为桂格村,俗称半林格。   相传唐朝开元期间,在九仙山顶拓墓起建石室(即灵鹫岩),在乾隆期间公元1736年,郑瑞麟在京邻赐翰林博士国子监学号,一次返乡带回一株京树,种在本村寨上,至今200多年,枝青叶茂,树冠覆盖地面几十平方米。如今经修建的九仙山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胜地。还有建于唐代的灵鹫岩寺,安放邹公祖师和五石佛像等。在桂格中心附近有罕见高瀑布景点,溪流清澈优美,山青水秀,是桂格村又一大景观。   农业是桂格村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1555亩,1999年粮食总产量800多吨,果园面积2712亩,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925.7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25.7万元,村财收入1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   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稳步发展。现有小学1所,建筑面积为915平方米;村级卫生所1所;程控电话100门以上。两年来,新村建设旧村改造也取得很大进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东山村

  东山村地处九仙山下、上涌乡北部,东与下涌村接壤,西与中洋、门头村相望,南与传豪、桂林村毗邻,北与汤头乡福山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是一个山高、路远、地处偏僻的贫困山村,全村土地总面积3.58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3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123户534人,其中0党员12人。   据史载,东山村在民国间为东胜寨保,解放后属桂林乡管辖,1961年分开自建政为东山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东山村委会。   东山村海拔980米,地势高,道路崎岖,年平均温度17℃左右,年降雨量2000毫米,境内风景优美。   农业是东山村的主要产业,全村耕地面积578.5亩,以种植单季稻为主,1999年粮食总产量250吨,当年被乡评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林地面积2459亩,其中果园面积880亩。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0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0.8万元,村财收入1.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基础设施,文教卫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稳步发展。铺设了桂林至东山水泥路面3.5公里。全村拥有程控电话16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现有集村部为一体的小学1所,建筑面积283平方米。1999年被县评为“计生合格村”。   

中洋村

  中洋村位于九仙山北麓,与大铭乡接壤,是桂林片的中心,系原桂林乡公所和红星高级社的所在地。距县城5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31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164户640人。   中洋村海拔650米,地形狭窄,人口密集。桂林粮站、桂林供销社、桂林小学、桂林卫生所均是改制前的遗留机构。公路与汤头、大铭相连,交通方便。座落在中洋村中心“英显庙”俗称“王宫”德化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相传宋绍定1230年)间,乡人张谟、张烈因“捍汀寇功”荣,膺宋主动封为聪灵威正侯王,赐额“英显庙”,泉州韩琦侍郎奉旨颁诏督造,悉依王府20多尊,形象逼真,乃为闽南诸郡瞩望(乾朝府县记载),虽经二度维修,吉物尚存,其神诞之日,即农历二月十一日,亦是本地农贸之期,闽南各地商贸纷至,香客不断,迄今不衰,堪称九仙山旅游区的一道靓丽景观。   农业是中洋村主要产业,现有耕地面积380亩,林地面积899亩,其中果园面积426亩。盛产优质大米和品种繁多的水果和茶叶,是个山青水秀,茶果飘香的好地方。几年来,中洋村积极推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精品粮、精品果为突破口,以开发矿产资源和水利资源为龙头,以改善交通为重点,多种经营并举,大力发展经济,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70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0万元,村财收入7.1万元。村民以农业和发展畜牧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中洋村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优质的锰铁矿和瓷土矿等。久负盛名的冶炼场,明代的瓷窑等遗迹,显示着丰厚的历史内涵。   桂林小学,原为华山书院,是留日学者赖雄西于1928年创办,系当时德邑寥若寒星的启蒙学堂之一,为民主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如赖金山、赖启栋等)。建国后,小学扩展到附中,开设4届高中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学者和企业家(如赖怀猷、赖明志、赖桂勇等)。1999年全村拥有程控电话28门。现有完小1所,建筑面积达442平方米,配套设施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桂林村

  桂林村位于九仙山北麓,上涌乡北部,海拔800米,与中洋、传豪、桂格村毗邻,距县城50多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2.83平方公里,有2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241户981人,其中0党员22人。   人民公社以前,桂林村、中洋村、下村村、门头村、东山村统称桂林乡,1984年11月建立桂林村民委员会。   桂林村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面积835亩,粮食总产量322吨,林地面积1430亩,其中果园面积641亩,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9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8万元,村财收入6.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89元。   基础设施方面有较大发展。完小1所,建筑面积662平方米,校园面积1113平方米,5个班级,教师6人;1999年兴建桂林村部,建筑面积250平方米,解决了党建、计生、老人活动中心等工作场所;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有程控电话50门,社会各项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发展,社会治安稳定,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下村村

  下村村地处九仙山下,上涌乡西部,距县城57公里,离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5.37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165户645人。   1950年下村村属桂林乡门头村,1956年成立人民公社划分为下村大队,1968年至1978年与中洋合并成红村大队,1980年撤销划分为中洋村、下村村,1984年建立下村村委员会。   据史载,历代有许多优秀人才,清朝时代有赖吉脑、赖承池、大儒全赖思苍。民国期间赖承慰任过大田县师爷。现有硕士生、教授、军官各1人,研究生3人。   下村村耕地面积673亩,林地面积5637亩,其中竹林面积300亩、果园面积455亩。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0.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60.9万元,粮食产量306吨,村财收入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0元。   本村处于大张溪发源地,地形崎岖,海拔680米,落差大,集雨面积广,水利资源丰富,已开发的有装机容量400KW的日月潭二级电站,年创利税近50万元,可开发的还有日月潭一级电站,预计年创利税40万元。矿产资源丰富,有北山的锰铁矿、下林炭的低温石瓷土矿、石英石矿和石材原料等,发展矿业潜力较大。   下村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村现拥有电话20多门,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有1所集村部为一体的小学,建筑面积460平方米。   

后坂村

  后坂村地处戴云山北麓,上涌乡的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3公里,东与后宅村相连,西与上涌村接壤,南靠辉阳村,北与下涌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4.68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1999年底全村共有184户811人。   后坂村海拔850米,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大仙岐、尖峰子。宋代上涌十班15702人合建一座通济宫,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后坂经济以农业为主,历来就有“后坂粮仓”之称,耕地面积1329.5亩,农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主要的农业经济作物有茶叶、油茶,果树有柑桔、黄花梨、柿、桃等。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272.4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72.4万元,村财收人1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0元。   后坂村自然资源丰富。1998年开始对该村矿产调查,初步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前湖尾五彩玉、黑石板材矿(储量67500立方米),前湖尾、美南洪瓷土矿;大坑里、矿山岐铅锌矿;下坑里低温瓷土石矿、还有陈田铁矿等。后坂村地处山区,林业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17795亩,杉木、松木和毛竹是后坂村的主要的用材林。   后坂村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上涌至后宅的公路穿村而过;全村拥有电话48门。1997年新建小学校舍448平方米,新建村部及计生服务室132平方米,解决了该村无址议事的问题。   


桂格村特产大全




桂格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