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德化县 >> 葛坑镇 >> 漈头村

漈头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漈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漈头村简介

  漈头村位于葛坑乡东部,与桂阳乡涌溪、洪田、彭坑村,杨梅乡安村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8.5l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8亩,林地24674亩,毛竹林2644亩,果园170亩,油茶500多亩,共2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179户750人,均系汉族,其中男399人,女351人,劳动力383个。
  漈头村地势高低不平,海拔658米,块状聚落,境内气候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650毫米左右。主要经过溪流为涌溪,牛坪仑山脚下是涌溪水库。史载,李乾龙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从永泰溪峙迁入繁衍族居之传33代,至今全系李姓。村内古迹有古仓,位于下尾洋拱桥内,石状似仓,高丈系,半凿小洞塞一石,摇之能动不能出,传为李公、李泗(讳<乾龙>)封存法器处,称李公仓。十字格是0闽中特委地下革命斗争时期活动区之一,设有秘密交通站,1944年6月成立0十字格支部,支部书记李吓鸾于1947年被-政府杀害,1951年被追认为烈士。
  漈头村有丰富的林业、矿藏等资源,经济以农业、林业和矿产开采为主,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52万元,企业产值10万元,村财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499元。食用菌、水果、油茶等农业综合开发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林副产品有茶油、红菇等。漈头村是葛坑乡的三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来,加大矿藏资源开发力度,把黄金开采作为突破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1995年开通洋山格至漈头长8公里的公路,新村建设也初具规模,共新建住房20座,邮电通讯实现程控化,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现拥有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普及率100%,有1所完小,并设幼儿班,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6109 362000 -- 查看 漈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漈头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漈头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邱村村

  邱村村位于葛坑乡东部,与下玲、漈头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6.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3亩,林地19145万亩,果园150亩,共5个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210户837人,均系汉族,其中男422人,女415人,劳动力517个。   邱村村曾称“科山”,1944年改为邱村。据载,祖先世居仙游,莆田黄石于1024年开基德化大传村居住(属杨梅乡管辖)约410年,于1434年迁往阴山居住约57年,1491年迁往邱村至今已500多年。解放初期划归光明乡,1959年划归葛坑公社,同年建立邱村大队,1984年改为邱村村。   邱村村地势较高,海拔860米,年平均温度18℃ ,年降雨量1700毫米。现有名胜古迹:(1)仙亭,位于邱村最高山峰,海拔1085米,在明朝期间建立后毁于山火,于1987年捐资重建,称“神农氏庙”;(2)有古宫庙两座、祠堂一座,在文革-拆毁,1988年进行修缮,于1995年复建;(3)在长达1873米的客鹊岭中有一座亭,名日“客鹊亭”,亭内供有“四州文佛一尊。   邱村村拥有林业、矿藏(金矿)两大资源。经济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1999年末全村工农业总产值5521万元,企业产值7339万元,村财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2元。盛产水稻、甘薯、马铃薯,林副产品有毛竹、木材、油茶等。在1993年发现黄金矿并开采,大大促进了德化经济的发展。境内省双旗山金矿,是采用金精矿生产999成品黄金的企业。立木蓄积量8万立方米,乡办“七五”林场有三分之二属邱村管辖。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拥有柏油路6.146公里,程控电话80多部;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有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普及率100%;卫生医疗条件有所改善,新村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大正村

  大正村地处葛坑乡西部,距乡政府5公里,东邻富地村,西连汤头乡岭脚村,南接汤头乡草村村,北毗龙漈村。全村土地总面积4.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2亩,林地4026亩(葛坑国有林场占地1473亩),果园409亩,竹林400多亩,共4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185户727人,均系汉族,其中男368人,女359人,劳动力332个。   据载,宋代宝庆三年(1227年),陈念三从大田迁入,取名“保障寨”,至清朝更名为“大众寨”,此寨为以前人们为了安居乐业而兴建的,四周用石头砌成,寨门成弯弓形,四面陡峭,易守难攻,故有“大众寨”之称,此寨至今仍完好无损。建国初期,大正村属富地大队管辖,1962年从富地大队分出成为大正大队,1984年改为大正村。在本村漈林有一棵古老的杉树,胸围6.25米,高25.2米,称为“杉树王”,被政府列为保护植物。   大正村海拔800米,地势起伏,沟谷纵横,以大众寨为主体四面群山环抱。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适宜水稻生产、水果种植、林木生长等。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232万元,粮食总产量290吨,村财收人1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040元。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的努力下,开通了大正通往龙涤、龙塔的大龙公路,1999年基本完成了水泥路面的铺设;全村有三分之一的村民装了程控电话,电视覆盖率100%;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完小l所,卫生所1所及老年活动室。   

漈头村

  漈头村位于葛坑乡东部,与桂阳乡涌溪、洪田、彭坑村,杨梅乡安村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8.5l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58亩,林地24674亩,毛竹林2644亩,果园170亩,油茶500多亩,共2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179户750人,均系汉族,其中男399人,女351人,劳动力383个。   漈头村地势高低不平,海拔658米,块状聚落,境内气候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650毫米左右。主要经过溪流为涌溪,牛坪仑山脚下是涌溪水库。史载,李乾龙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从永泰溪峙迁入繁衍族居之传33代,至今全系李姓。村内古迹有古仓,位于下尾洋拱桥内,石状似仓,高丈系,半凿小洞塞一石,摇之能动不能出,传为李公、李泗(讳<乾龙>)封存法器处,称李公仓。十字格是0闽中特委地下革命斗争时期活动区之一,设有秘密交通站,1944年6月成立0十字格支部,支部书记李吓鸾于1947年被-政府杀害,1951年被追认为烈士。   漈头村有丰富的林业、矿藏等资源,经济以农业、林业和矿产开采为主,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252万元,企业产值10万元,村财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3499元。食用菌、水果、油茶等农业综合开发得到较快的发展,主要林副产品有茶油、红菇等。漈头村是葛坑乡的三大黄金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来,加大矿藏资源开发力度,把黄金开采作为突破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也逐步完善,1995年开通洋山格至漈头长8公里的公路,新村建设也初具规模,共新建住房20座,邮电通讯实现程控化,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现拥有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普及率100%,有1所完小,并设幼儿班,全面实施了义务教育,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96年基本实现小康。   

龙塔村

  龙塔村位于葛坑乡西北部,距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东邻龙漈村,西连尤溪县坂面乡,南接汤头乡汤垵村,北与大岭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13.6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67亩,林地17007亩,果园2110亩,共4个自然村落(其中卓立崎为少数民族聚居地),设5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237户1111人(畲族413人,占全村人口数的37.2%,是我县少数民族村之一),其中男593人,女518人,劳动力458个。   龙塔村地势较低,海拔400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地形分散,呈长龙形,故称“龙塔”。村内有下甸溪流经全村,最后注入闽江。龙塔村原属胜利乡和岭脚乡,1958年并入葛坑公社设龙塔大队,1984年改为龙塔村。   龙塔村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0%,立木蓄积量9万立方米,还有丰富的高岭土和黄金矿藏资源,全村以种粮为主林业为辅,人均拥有2亩果园,1999年建立龙塔千亩果园基地,水果总产量500吨,是葛坑乡的主要水果生产基地之一(主栽品种有芦柑、梨、栗、李、桃、?等)。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1万元,企业产值60万元,村财收入1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01元。   龙塔村交通方便,村内已铺设水泥路面,公路直通尤溪县,拥有程控电话25部、1所小学、2所卫生所、l座42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2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和2套电视发射机,电视覆盖率95%以上。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蓝田村

  蓝田村位于葛坑乡西北部,距葛坑乡政府所在地2公里,与葛坑一水相连,同富地一山相隔,东近水门,北邻大岭。全村土地面积4.0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6亩,果园135亩,林地3367亩,共2个自然村,设5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196户844人,均系汉族,其中男432人,女412人,劳动力342个。   蓝田村古代俗称洪田,曾居过梅、刘、唐、颜、王、张、潘等姓,于明成化年间,苏氏洪五公由梅岭迁居洪田,偶得一梦示日“富地蓝田面世”,尔后改称蓝田,后故有洪田、蓝田通称。年久外姓陆续外移,后纯属苏姓定居至今。在清代年间称梅上里,辖下甸、岭脚苏姓人口,至民国年间改为洪田保,下辖大安、卓地、美洋漈、下甸、岭脚、浮洋、章功等甲;解放后改编胜利乡洪田会议室;1958年划入葛坑大队;1961年从葛坑大队划出,改名蓝田大队;1984年改为蓝田村,毁于1967年的慈济宫、水美宫于1987年复建。   蓝田村地势高,气候偏冷,群山环抱,海拔870米,年平均气温15℃,年降雨量1650毫米。通往大岭、水门的公路贯穿境内,蓝田小溪从西向东注入葛坑溪。   蓝田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231万元,村财收入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75元。改革开放以来,村民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养殖业迅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1987年新建校舍50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8年村主干道铺设水泥路面;有线电视与县联网,电视普及率100%;拥有程控电话40多部;完成新村建设整体规划,村容村貌整治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跃上新台阶。   

湖头村

  湖头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4公里,东邻桂阳乡彭坑村,西接上涌乡曾坂村,南连桂阳乡禄城自然村,北毗葛坑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0.5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2020亩,耕地449亩,果园85亩,设4个村民小组,分湖头、李田2个自然村。1999年末全村共有174户712人,均系汉族,其中男363人,女349人,劳动力344个。   湖头村海拔620米,属山区低谷平地,以地形而得名。发源于戴云山的涌溪流经全境,村民大多居于河流两岸。湖头村历来民风淳朴,尊重文化,元代至正年间,梓溪霸王郑宽永曾在李田设考棚,选拔文武人才。明代在香林寺设“香山学社”招收青年学生,授予《四书》、《五经》,出过进士、举人。原属上涌公社曾坂大队,1962年从曾坂分出。德化四大名寺之一的香林寺,始建于公元955年,座落于村北麓,迄今已有千年之久,1979年失火烧毁,1995年在当地及香林寺所属13个自然村落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下,投资90多万元重建了祖师殿,1996年完工,并于当年6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古迹有“放生龙潭”、“莲花峰”、“香林塔山”,现在已逐步成为德化西半片的旅游中心。村东边有一棵500多年的古银杏和一片罗汉松,最大的直径有1.5米;在李田有一株300多年的倒栽的罗汉松(树根朝天),至今仍枝叶茂盛。   湖头村农业以种植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境内有丰富的石灰石,已探明储量200多万吨,现年开采8万吨。煤、高岭土资源也相当丰富,县于1974年在村内设德化煤矿。水利资源也得到充分开发,总装机2000千瓦的霞溪水电站就引水于本村。森林资源丰富,立木蓄积量1万多立方米。1999年末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84万元,企业产值575万元,村财收入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6元。   德化通往尤溪的公路贯穿全村,改革开放以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修造桥梁4座,1999年铺设了从煤矿到香林寺的水泥路,大大改善了交通环境。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设有完小1所,新建了小学教学综合楼和村部办公楼,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开通了有线电视;邮电通讯得到较快发展,电话普及率达14.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卫生医疗事业也逐步发展,拥有1座医疗所;正在建设中的李田110千伏变电站,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电能提供了保证。   

富地村

  富地村位于葛坑乡西部,村部所在地——太保格距乡政府所在地葛坑村仅2.5公里。东与湖头村相连,西与龙漈、大正村毗邻,南与上涌乡曾坂村、汤头乡草村村接壤,北与葛坑、蓝田村交界。全村土地面积7.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16亩,旱地173亩,林地6428亩,果园465亩,共7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有482户1940人,均系汉族,其中男988人,女952人,劳动力920个,全村外出务工达300多人。   富地村地势北高西低,海拔800多米,年平均温度20℃,年降雨量1600毫米,主要山峰有笔架山。富地村村落分散,分别居以苏、凌、陈、连诸姓。据史载,宋末苏启昌从雷峰石城迁入,明朝进士凌辉(监察御史)故居一一田地,原有御史楼(文革期间拆除)、碑坊等建筑,现仅存遗迹。1951年设立胜利乡,辖富地、大正、龙漈等村。1984年改为富地村,市属国有葛坑林场在富地村境内。富地村拥有较丰富的林业、水利、矿藏(瓷土、红土)等资源。经济以农业、林业为主,兼以劳力输出。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365万元,企业产值150万元,村财收入9.5万元,粮食总产量53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101元。盛产水稻、甘薯,林副产品有毛竹、油茶,畜牧产品主要有白鸭、番鸭、生猪。田地下徐瓷土矿是明清两朝周围制瓷业原料供应中心。全村60%以上的村民户有0.5亩以上的杉木、毛竹、油茶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大安、卓地、田洋仔三地的村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养殖业,成为葛坑乡的养殖基地。现已建成水电站1座,装机容量160千瓦,拥有机砖厂1个。   改革开放后的富地村各项事监变化明显。境内赤葛公路已铺上柏油路,各村落有简易机耕路;架空通讯网已延伸到各村落;全村拥有完小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电视普及率达70%,其中田地角落已开通有线电视;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已建成甲级卫生所1座。   

龙漈村

  龙漈村位于葛坑乡西部,东邻富地,西毗龙塔,南连大正,北接大岭,距乡政府10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72亩,林地面积5679亩,果园1438亩,共2个自然村,设6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236户914人,均系汉族,其中男474人,女440人,劳动力382个。   龙漈村原属美洋漈系胜利乡,属于中山山区,是德化革命先辈苏亿故居。美洋漈自然村落海拔580米,气候温和,年均气温在20以上,因高山狭谷,两涧水从浮洋下泻成漈,云雨之间,变幻于风雷之际,涤水清涟,故美其名之。坑口自然村原属团结乡,海拔400米,地广人稀,现居人口152人,有陈、林、黄、赖、徐、苏等多姓同居。土质属中酸性土壤,土地肥沃,拥有龙漈村70%的耕地。经济以农林为主,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328万元。企业产值36万元,村财收入15万元,粮食总产量43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380元。拥有以芦柑为主的果园兼种梨、李、柚、桃、枇杷、乌梅、杨梅、美国李等,号称葛坑乡果园基地。产品远销省内外各大城市。主要矿藏有黄铁矿和铜矿。有村办发电站装机125千瓦,国营林场分设坑口工区。柑桔场,更有胜迹二处,一日行流坑,崖壁如刀削,高宽各40多米,盛水期瀑布如挂帘,有仙境之称;二日霸王桥,地势险峻,建于清初,条石作拱,桥下深潭水帘洞,有霸王殿传奇。龙漈村有完小1所、甲级卫生所1所,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有线电视覆盖率达90%,全村拥有程控电话30部。   

水门村

  水门村位于葛坑乡西北边陲,东与杨梅乡白叶村交界,西连大岭、蓝田村,南接葛坑村,北与尤溪县坂面乡肖坂村接壤,距乡政府所在地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8.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20亩,林地面积8976亩,果园180亩,共16个自然村,设12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275户1194人,均系汉族,其中男607人,女587人,劳动力368个。   水门村地形分散,境内群山起伏,山高涧深,海拔750米,土质以粗骨性黄壤土为主,气候偏冷,年平均温度18℃,年降雨量1600毫米。经济以农业、林业为主,1999年工农业总产值13243万元,企业产值12992万元,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8元。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木薯、蕉菜等。经济作物有大豆、笋、生姜、香菇、西瓜等。拥有丰富的林业、矿藏(黄金、黄铜、瓷土)等资源。境内建有省双旗山选矿厂、德化黄金冶炼厂等企业,年产值在亿元以上,是德化县的黄金生产基地之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也逐步完善起来。全村每个角落都通了公路,其中葛坑至章功13公里公路已铺设水泥路面;拥有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普及率100%;通讯实现程控化;1999年在水门坑新建村部办公大楼l座;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卫生医疗保健水平逐步提高。   

下玲村

  下玲村位于葛坑乡偏东,与葛坑村接壤,毗邻湖头、邱村村。全村土地总面积7.9l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49亩,林地9228亩,果园94亩,共6个自然村落,设7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有233户1011人,均系汉族,其中男510人,女501人,劳动力546个。   窄小的下美溪穿村而过,故有“下川”之称,俗称:“下称”。史载,明朝永乐二年由湖北省麻山县分支。清代分属梅中里中央保,1950年初属解放乡(葛坑乡)管辖,1955年从葛坑乡分出设为下玲乡,1958年又并入葛坑公社设为下玲大队,1984年改为下玲村。   下玲村山势起伏,坑谷纵横,四周有铁钉尖、笔架山、仙公仑环抱。地势较高,海拔800米,气候偏冷,年平均气温18℃,年降雨量1600毫米。   下玲村拥用丰富的林业、水电、矿藏(石灰石、瓷土)三大资源。经济以农业、林业、水电为主,盛产水稻、甘薯、马铃薯,林副产品有毛竹、木材、油茶等。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415万元,企业产值150万元,村财收入13.5万元,粮食总产量352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33元。下美溪水流长,落差大,发展小水电潜力大。现已建成一级、二级电站,装机容量2640千瓦,并入县电网,三级电站(德化恒发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3200千瓦,预计2000年底可竣工发电。石灰矿和瓷土史上有名,明清时代“下村”瓷器名扬省内外,远销台湾、东南亚各地。   下玲村是葛坑通往杨梅、尤溪必经之道。改革开放后,下玲新村规划建设列入县10个典型村之一,通讯实现程控化,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拥有完小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卫生医疗条件逐步改善,新建甲级卫生所1座;新村建设初具规模,新建村部综合办公楼,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1996年获全省“家园杯”优胜奖。   

大岭村

  大岭村位于葛坑乡西北部,与尤溪县毗邻,距葛坑乡人民政府6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9.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481亩,林地面积20821亩,果园275亩,共10个自然村落,设12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568户2530人,皆为汉族,其中男1282人,女1248人,劳动力717个。   德化往尤溪的古道从大岭村贯穿而过,是通往尤溪官田的必经之道,贸易畅通。宋代设有官井关,明朝设油竹隘。据传说,北汉乾祐右元年(公元948年即南唐保大元年),尤溪与德化争议县界,互约二县县官相向步行,至大岭脚相遇,于此,立德、尤石刻界碑,遂称“大官岭”,今俗称大岭。明属常平乡梅中团,清属梅中里葛坑社,民国间编为大岭保,解放后属六区,先后为胜利乡、大岭乡。1958年编制葛坑公社,为大岭大队,1984年改为大岭村。   大岭村山势起伏,坑谷纵横,海拔860米。四周有十八灶、石狮旗、三星望旗等山峰环抱,地势较高,气候偏冷,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600毫米。在大岭村龟洋境内的“十八灶”岩山重叠,地势险要,两侧有茂密的松、杂木林。林副产品有野生红菇、杂菇、金线莲、银线莲、石橄榄等。   大岭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水稻、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309万元,村财收入1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3元。年上缴国家征购粮(原粮)15万斤,占全乡四分之一,是葛坑乡的粮食生产重点基地。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拥有龟洋、大岭2座小学,1座甲级卫生所。邮电通讯实现了程控化,电视普及率达98%。1998年完成了葛坑至大岭村部公路的水泥路面铺设,新村建设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葛坑村

  葛坑村是葛坑乡政府所在地,也是德化通往尤溪的重要交通要道。全村土地总面积9.4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86亩,林业用地9333亩,果园600亩,有葛坑、湖书、长徐3个自然村,居住着陈、黄、徐三个姓氏,均是汉族。1999年末全村有840户3249人,其中男1637人,女1612人,劳动力1548个。设有党支部1个,党员48人,其中女党员5人。   葛坑村因盛产葛薯而得名,据传后汉乾祐二年(949年)由尤溪县划归德化县管辖,宋、明属常平乡杨梅中团,清属梅中里葛坑乡,民国编为葛坑保。1950年分属第四区,1958年设大队,1984年改为葛坑村。葛坑村海拔86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一条连接蓝田溪的小溪从洋中流往下玲村。四面青山环抱,东有海拔1104米高的仙公仑,南有海拔1138米高的笔架山,西北方的麻公仑山建有陈茂康烈士墓,村内包格有3株高大的古椿树。气温偏冷,年平均温度16℃,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适宜于水稻、甘薯等农作物的生长。   葛坑村经济以农业、林业和矿藏开采为主,1999年末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80万元,企业产值2471万元,村财收入1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30元。葛坑街是邻近乡村的集墟场所,每逢四、九日各地农副产品汇集寨头坪墟场交易,促进了葛坑交通运输业和小商品经营业的发展。在抓好农林业生产的同时,利用丰富的电力和瓷土资源,集资600多万元兴建了日盛陶瓷建筑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葛坑村于1994年开始新村建设规划,进行了溪流改直和造桥工程,铺设了贯穿中心村长3.8公里宽12米的水泥路,安装了140多盏照明路灯。沿公路两侧新建8万多平方米砖混结构商住房,同时加强卫生管理,定点安放垃圾箱,1999年被县评为“新村建设先进村”。   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全村拥有程控电话400多部,实现有线电视与县联网,电视普及率100%;1994年新建l座4层的村部,1995年新建了1座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的4层中心小学综合楼,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1997年成立了葛坑村老协,制度健全,活动场所充足;村级卫生所建设进一步完善,计生协会工作成效明显,被市评为先进单位。   


漈头村特产大全




漈头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