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福建省 >>泉州 >> 德化县 >> 桂阳乡 >> 王春村

王春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王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春村简介

  王春村位于桂阳乡政府西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东北耸大帽山,西屏大仙岐山,形成沟谷地带,分9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4.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3亩,林地面积1.6万亩,果园面积530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249户1168人,其中男597人,女571人,劳动力560个。现设有党支部、村委会及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调解会、民兵营。
  王春村宋属常平乡贵湖里,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民国23年编为第三区桂阳联保王春保,1928年后属桂溪乡、桂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第四区桂涌乡,1952年属第四区桂阳乡,1958年成立王春大队,属上涌公社,1961年属溪洋公社,1981年溪洋公社易名桂阳公社,1984年改为王春村。王春村原为王姓开发,称王村,又称王春。元至正廿八年(1341年),黄启大由上涌黄厝埕迁入,改名黄树,民国23年编保甲复名王春,沿用至今。现存遗迹有古刹天湖窒和清代陶瓷窑址二处。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水电、副业及瓷土矿开采,主要资源有优质瓷土矿、林竹、水电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柿、竹笋、蘑芋等。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368万元,工业产值18万元,企业产值218万元,村财收入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2元。王春村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经济发展较快,现已基本脱贫。有小学、甲级卫生所各1所,有村部,开通了有线电视,拥有程控电话48部,村内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0公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50526204 362000 -- 查看 王春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春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王春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王春村

  王春村位于桂阳乡政府西南部,距乡政府3公里,东北耸大帽山,西屏大仙岐山,形成沟谷地带,分9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4.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3亩,林地面积1.6万亩,果园面积530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249户1168人,其中男597人,女571人,劳动力560个。现设有党支部、村委会及共青团、妇代会、治保会、调解会、民兵营。   王春村宋属常平乡贵湖里,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民国23年编为第三区桂阳联保王春保,1928年后属桂溪乡、桂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第四区桂涌乡,1952年属第四区桂阳乡,1958年成立王春大队,属上涌公社,1961年属溪洋公社,1981年溪洋公社易名桂阳公社,1984年改为王春村。王春村原为王姓开发,称王村,又称王春。元至正廿八年(1341年),黄启大由上涌黄厝埕迁入,改名黄树,民国23年编保甲复名王春,沿用至今。现存遗迹有古刹天湖窒和清代陶瓷窑址二处。   主要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林业、水电、副业及瓷土矿开采,主要资源有优质瓷土矿、林竹、水电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柿、竹笋、蘑芋等。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368万元,工业产值18万元,企业产值218万元,村财收入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2元。王春村通过几年来的扶贫攻坚,经济发展较快,现已基本脱贫。有小学、甲级卫生所各1所,有村部,开通了有线电视,拥有程控电话48部,村内公路四通八达,总长10公里。   

梓溪村

  梓溪村位于桂阳乡政府东南部,地处梓溪两岸,东南与南埕镇、雷峰镇连界,西与上涌乡接壤。全村土地总面积17.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10亩,林地面积2.3万亩,果园面积686亩,共6个自然村。1999年底全村共有201户915人,其中男474人,女441人,劳动力380个。现设有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共青团、民兵营、计生协会、治保会、调解会,村委会设在下洋梓溪北测溪畔谷地,小学、甲级卫生所、桂阳供销社梓溪分社均在此地。   梓溪村宋属常平乡贵湖里,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民国23年编为桂阳联保梓溪保,民国36年划入第二区瑞上乡上寨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属第二区上寨乡,1951年属第四区陈溪乡,1955年成立梓溪乡,1961年为溪洋公社梓溪大队,1981年属桂阳公社,1984年改为梓溪村。   梓溪村地势低下,四面环山,海拔500米。冬春温和,夏秋炎热,因梓溪横贯全境,因此为村名。自然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林木、毛竹、水电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柑桔、桃、李、油柿、油茶等。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288万元,工业产值3万元,企业产值83万元,村财收入7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30元。村民都以农为主,兼劳务输出。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富民政策,梓溪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各自然村落均通电、公路、电话,村民生产、生活方便。   

陈溪村

  陈溪村位于桂阳乡南端,地处覆鼎山,东与南埕镇毗邻,西与上涌乡接壤,包括陈后祠、黄村里等自然村落。全村土地总面积8.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13亩,林地面积11000亩,果园面积470亩。1999年末全村共有153户684人,其中男342人,女342人,劳动力254个。   陈后祠,位于大寨尖东南坡山地,原为陈、胡两姓开发生息,合称“陈胡屿”。明洪武二年(1369年),肖君达由县黄石林迁入,改称陈后祠,别称陈头祠。1989年村民复建通兴岩,面积300平方米,祀清水祖师、朱公。黄村里,位于陈后祠东南侧,覆鼎山北麓,石马格半岭边斜坡地,山高岭陡,有简易公路通往梓溪、陈后祠,昔为黄姓开发,故名。明洪武三年(1370年),周伯至由雷峰上寨徙此繁衍。   陈溪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溪发源于陈后祠,向北流入梓溪,一简易公路经梓溪至桂阳乡政府。陈溪村盛产松脂、土纸、笋干、红菇等林副产品,还有双宝花、黄花金桂、灵芝草等中草药。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214万元,工业产值3万元,企业产值53万元,村财收入1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5元。村有小学、村部、甲级卫生所。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大多外出打工,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涌溪村

  涌溪村位于桂阳乡政府东北部,距离乡政府10.5公里,东与洪田村相接,西同安章村相连,南与水口镇久住村毗邻,北与葛坑乡漈头村接壤,地处银瓶山北麓。全村土地面积13.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17949亩,耕地25亩,果园115亩。1999年末全村有85户256人,其中男96人,女160人,劳动力148个。   涌溪水自西北向东南穿流而过,故以涌溪为村名。宋、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部分属梅中里葛坑社;民国23年编人第三区桂阳联保;1928年后属桂溪乡、桂涌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至1951年属第九区光明乡,1952年至1957年属洪元高级社,1958年属葛坑公社洪田大队;1960年改属上涌公社,1961年属溪洋公社称涌溪大队,1981年属桂阳公社,1984年改为涌溪村。   村民农林兼营,林副产品有笋干、茶油、香菇、红菇、松脂、林果等,并兴办竹木加工厂,加工瓷器配套产品等,还有双宝花、杜仲、灵芝、金线莲、银线莲等中草药材。199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35万元,企业产值263万元,村财收人3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1995年涌溪三级电站开始建设,1998年5月村民开始搬迁,约有150人迁往城关居住,其余在锄山集中建新村。现涌溪村分布为3个自然村落,各村落都通公路,已开通有线电视,全村拥有程控电话35门。   锄山新村是村部所在地,公路西通安章至桂阳,东通洪田至水口。村部、小学并排,雄伟壮观,移民民房统一规划建设,美观实用。新村总建筑面积约7500平方米,均为砖混结构,位于水库西南部,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前面临近水库,真是“屏山临碧水,华夏映朝晖”之胜境,人人赞颂为一流新村。南山坑自然村落,位于村委会之南,距离村部1.8公路,南依银瓶山,形成山坳坡地,地势坐南向北,故名南山坑。龙直坑自然村落,位于村委会西部,距离村部1公路,溪谷狭长弯曲似龙,故命名为龙直坑。   

洪田村

  洪田村位于桂阳乡政府东北部,距离乡政府18公里,西与葛坑乡连界,北与杨梅乡接壤,东与水口镇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2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8亩,林地面积29274亩,果园面积453亩,共4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313户1258人,汉族,全部李姓,其中男614人,女644人,劳动力470个。   明嘉二十年(1541年)李胜旺由漈头徙居启基。村民农林兼营,林副产品有松脂、笋干、茶油、红菇等。大洞坑、下坂、牛车坪黄金边角矿开采,是全村人民经济的来源之一。同时,洪田也是米粮竹富庶之村。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396万亩,工业产值791万元,企业产值1001万元,村财收入4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4元。牛车坪、牛畲两地是闽中特游击队地下革命时的基点之一。村东北部有莲花山,自然村落散布于莲花山西麓山坡谷地,涌溪水流经村西南,有涌溪三级电站水库座落于此,可开发为旅游风景区。现村有小学、卫生所、会场、娱乐部。桂阳至水口公路经洪田村,交通十分方便。   

安章村

  安章村地处银瓶山脚下,与溪洋、彭坑、涌溪、梓溪、久住村接壤,分为安章、下不老、大地3个自然村,全村土地面积14.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25亩,林地19766亩,果园19l亩。1999年底全村共92户411人,其中男194人,女217人,劳动力154个。   安章村宋代属永宁乡善均里,清代属清泰里不老社,民国相继属桂阳联保、溪洋保、桂涌乡。解放后,相继属桂涌乡、溪洋乡、上涌区、溪洋大队,1961年从溪洋大队析出成立安章大队,1984年改为安章村。村部安章,有杨姓368人(其中在外77人),汉族,早年为张姓开拓,称“章里”。元延祐元年(1314年),杨得名由永福后溪紫山迁入,取名“安章”,寓安居章里之意;下不老、大地自然村除罗、赖姓各一户外皆林姓,汉族。   安章村海拔750米,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蔬菜等,盛产松、杉、阔叶树、油茶、毛竹等,还有许多名贵药材,种有桃、李、梨、柿、杨梅等水果。农民以农为主,兼营林、畜,部分外出打工,家畜主要有牛、羊、猪、狗、鸡、鸭、兔、竹鼠。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13l万元,工业产值33万元,企业产值133万元,村财收入9.8万,农民人均收入2968元。   安章村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1985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小学综合楼l座,1998年改为初小。有卫生所、碾米厂、榨油厂,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现已建成装机250千瓦的小电站l座。彭坑里瀑布高近220米,宽约30米,甚为壮观,可为旅游景点。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矿、瓷土矿。下过路有清代陶瓷窑址一处。新近在村部所在地的水尾旧拱桥处建石拱桥一座,村头新建钢筋混凝土平板桥一座,全村3个自然村均已通公路,拥有电话程控48门。   另有风景点银瓶岐山峰,形似银瓶,山峰上有省托管测量标志一处,有仙妈亭旧址一处。   

彭坑村

  彭坑村位于桂阳乡政府北部5公里处,与湖头、涤头、邱村村毗邻。全村土地面积15.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34.5亩,林地面积19523亩,果园400亩,共8个自然村,设8个村民小组,村部、小学座落在中心点许厝角落。1999年末全村共有251户990人,其中男509人,女481人,劳动力262个。   彭坑村原属尤溪县常平乡,五代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划归德化县,宋属常平乡贵湖里,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民国23年编为德化县第三区桂阳联保彭坑保,民国28年后属桂溪乡、桂涌乡。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第四区桂涌乡,1952年改隶第五区(驻久住)设立彭坑乡,1955年并入溪洋乡,1958年成立彭坑大队,属上涌公社,1961年属溪洋公社,1981年属桂阳公社,1984年改为彭坑村。   彭坑村有林、邱、陈、许、连、章姓氏同居,和睦相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兼发展木材、毛竹。村内富藏瓷土、花岗岩石材,还有零星金矿。水利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湿,宜林宜果。彭坑村民勤劳朴素、喜文求进,涌现出大批大中专人才。1999年末全村农业产值305万元,工业产值3万元,企业产值83万元,村财收入1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   彭坑村逐步建设混凝土、砖木结构民房,有崭新的小学教学楼、村部,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通讯实现程控化;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有一座县级文物保护名胜古迹叫蔡岩寺,祀郑道微祖师。   

溪洋村

  溪洋村位于桂阳村东北侧,全村土地总面积6.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925亩,林业用地8101亩,果园面积199亩,共4个自然村,设9个村民小组,村委会设溪头洋,距桂阳乡政府仅1公里。1999年底,全村共有188户843人,均为汉族,林姓居多,其中男429人,女414人,劳动力252个。   溪洋村宋属常平乡贵湖里,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属梅上里桂阳社,民国23年编为桂阳联保溪洋保,民国28年后属桂涌乡。解放后,1950年属第四区桂涌乡,1952年属第五区,设溪洋乡,1956年归上涌区,1958年成立公社时,改为溪洋大队,属上涌公社,1961年属溪洋公社,1981年溪洋公社改桂阳公社,1984年改为溪洋村。   溪洋村地势平坦,四面环山,海拔940米,桂溪直流其境,公路沿溪南畔下坡入村,并由此分道,北往彭坑村,东往安章村。因溪头洋历来是行政建制之地,所以村名取“溪洋”二字。境内遗存溪头庵古庙一处,金紫堂林氏祖宇后有古椿13株,前厝洋有二级天然瀑布,长百余米,颇为壮观。   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263万元,工业产值93万元,企业产值243万元,村财收入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3元。溪洋村林、张、黄三姓同居,民风淳朴,村民农林兼营。设有小学、卫生所,拥有2家竹木加工厂,还储藏有丰富的泥碳土、白泥土。因溪洋村地近桂阳市场,村民大都上墟场交易,村内商贸不兴盛。   

桂阳村

  桂阳村为乡政府所在地,是全乡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村土地总面积11.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50亩,林地面积1.3万亩,果园面积400亩,设8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共有280户1248人,其中男649人,女599人,劳动力435个。   桂阳村昔多桂树,地势向阳,故得名桂阳,又名官厅洋。明末年间曾建官厅1座,元末年间在村西侧建太平寨。桂阳村海拔990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适宜水稻、蔬菜、林木及各种亚热带植物生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和煤;盛产杂木、松、杉、毛竹、油茶和野生动物。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398万元,工业产值88万元,企业产值439万元,村财收入2.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   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有中心小学l所,设10个班级,在校学生39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获得国家督导题词:“桂阳山区一枝花,办好教育人人夸”。全村装有程控电话86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全村,并与县联网;初级卫生保健通过市验收。   建国50年以来,桂阳村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村两委围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中心目标抓住地方特色,培育典型,内联外引,扬长避短,全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村提供土地开发接马坪开发区,配合乡政府建好农贸市场和自来水工程,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人均住房面积2l平方米,整个中心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秩序稳定。   


王春村特产大全




王春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