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坑村
上坑村位于盖德乡南部,海拔800米,距城关1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5.3亩,林地面积1397.1亩,其中果园面积132亩。2004年农业产值252万元,村财收入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1元。上坑村主要发展杉、松、毛竹等林业资源和油柿、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
上坑村大部分农民以种田、造林、种果多种经营为主。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多数人从器彩绘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完小1所,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6205 | 362000 | -- | 查看 上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吾华村 |
吾华村 吾华村位于德化西北部,海拔950米,距县城19公里,村部设在吾华口。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约280天,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全村土地总面积14.02平方公里,按自然村划分为格内、贤村、吾华口、五华,4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全村共有199户704人,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80多人。 吾华历代属宴林口,民国时属上林乡公所。解放后,归属林地大队,1960年分开建立吾华大队,1984年改为吾华村。 全村耕地面积891.2亩,林地面积14729.2亩,林木蓄积量403119立方米,毛竹面积1129亩15万株。境内树种繁多,珍贵有的红豆杉、柳杉等。矿产资源有铁矿、高岭土、泥煤等。2004年农业产值203万元,村财收入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全村均通公路,计12公里;建吾华小学教学楼420平方米。 吾华村风景幽美,人文荟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重要景点有:格内卓笔峰,贤村溪头唐前“奖者”石拱桥,溪尾“猪母夹”;吾华口金冠崎、溪头漏米石。吾华有唐建五华寺,村庄形似双凤朝牡丹,寺旁有端午泉、参天古木、虎蹲岩、坐化台、唐前“奖者”古桥以及山上神农仙亭等景物。村中高山出平原,夏天非常凉爽,是开发避暑的好场所。著名人物有:林孔觉,清康熙年间在江西吉安为都督将军;林其明,解放初期参加抗美援朝战役,曾立一等功;林志高,曾任军官,现为国家二级检察官、国际检察联合会会员、国务院文艺研究员及中央人民日报通讯员等职,并主编和出版《诗选》,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级大奖,传略及作品载人多种版本的中外名人辞典。 |
仙岭村 |
仙岭村 仙岭村位于盖德乡北部鸡冠山山麓,海拔650米左右,距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全村土地总面积2.98平方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199户704人。2004年农业产值203万元,企业产值5万元,村财收入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元。 解放前,仙岭又称仙岭大队,解放后并人格头乡(岐山乡),后经多次变更,以自然村落建为行政村,改为岐明大队,1978年全县地名普查时,又恢复原名仙岭村。 仙岭村耕地面积618.9亩,林地面积2464.8亩,其中果园面积282亩。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制约矿业发展。耕地基本以梯田、山墘田为主,三分之二是望天田(缺水),平均亩产600斤左右。商业人才尤为突出。该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较方便;现有完小1所,卫生所1所;全村拥有14门程控电话。计划生育率100%。 |
林地村 |
林地村 林地村位于盖德西部,南与大墘,东与山坪,北与仙岭、吾华,西与上地、美湖乡相邻。该村地形复杂、村民居住分散。德阳公路、盖德至吾华、仙岭公路穿村而过。林地溪源自吾华、上地、苦坑仔,穿过林地村流向谚溪。全村土地总面积6.66平方公里,有花桥、东墘、土楼、阁丘、下厝、中洋、溪尾、谷坪、岭头、枣坪10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485户1728人。 林地又名宴林口,早时林姓人从永泰迁人居住,因是林姓人居住之地,故名林地,为德化五口林之一。宴林口桥、迎仙宫、林氏祖厝等文化古址被县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是宝贵的旅游资源。 林地村海拔470米,平均气温22℃,一年四季如春,适宜种植农作物。现有耕地面积1624.3亩,主种水稻、蔬菜、马铃薯等农作物。林地面积4391.4亩,竹木资源较丰富,竹木除对外销售,还加工成普通竹木用具出售。矿产资源主要有石英石、瓷土等。至岭头石英矿的道路开通后,可形成规模性开采,一年开采量4000吨,创产值24万元。全村601个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占4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占15%以上,主要从事商业、种植业、运输业等。村里有1家年产值100万元的瓷厂,村办电厂1家,在建水电厂1座,预计年可发电量130万度,2004年企业产值8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2元。有小学1所,幼儿园1班,老师8人,校园宽敞,教学设备齐全,为村里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现各自然村落都通公路、电话。 改革开放以来,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先后成立了老人协会、计生协会、团委会、妇代会、治保会。 |
大墘村 |
大墘村 大墘村地处于盖德乡西北部北,北与林地、山坪村相邻。西与三福村、上地村接壤,是个群山环抱、地形分散、较为边远的村庄。德阳公路穿村而过。全村土地总面积4.28平方公里,有4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420户1415人。 记史载,在乾隆壬申年间,科中举人林光言公字和宗沸鼎梅任南平县儒学正堂加三级留任侯升,(闽林)开基发源长林、开闽、洑口、宴林口、大墘;(大墘)开基泉州、山坪、浔中西墩。 大墘村现有耕地面积973亩,林地面积2773.2亩,其中果园面积467亩。2004年农业产值356万元,企业产值1000万元,村财收入0.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23元。村内有牵狗寨瓷土矿、稀土矿及水空口石矿等矿产资源。现有1家瓷厂,2家养殖专业户。社会事业向前发展,1995年3月在大境祖厝脚新建大墘华集希望小学1所,可供150多位学生学习的完小。社会治安稳定。 |
上地村 |
上地村 上地村位于德化的西北部,东接大墘、林地,西靠永春县桂洋,南邻三福,北与美湖乡和赤水永嘉村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23.72平方公里,有3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483户1800人。 解放前上地村称大上地,人口600多人,原有苏、杨等姓氏,林氏从宴林口迁居上地落户,逐渐以林姓氏为主。解放前曾出任-正规军团长1人。 上地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312.2亩,林地面积9477.1亩。2004年农业产值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3元。 上地村海拔800~1000米,境内有储量丰富的瓷土矿,年可开采10多万吨,大部分销往城关、晋江等地。 上地村成立了离退协会、老人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矿产采掘业和运输业等。 上地村积极发展经济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海拔较低的苦坑仔建设水果种植某地;开通上洋至下洋、村部至坑子2条公路。同时着手搞新村建设。 |
上坑村 |
上坑村 上坑村位于盖德乡南部,海拔800米,距城关1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5.3亩,林地面积1397.1亩,其中果园面积132亩。2004年农业产值252万元,村财收入0.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31元。上坑村主要发展杉、松、毛竹等林业资源和油柿、柑桔、茶叶等经济作物。 上坑村大部分农民以种田、造林、种果多种经营为主。剩余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多数人从器彩绘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有完小1所,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 |
三福村 |
三福村距乡政府所在地6公里,北有五代寨,前接上地村,后靠金钟山,系通往凤山、上坑、有济、福阳四村的必经之地,公路可直通永春县的新岭、天湖和蓬壶。源于溪内山、金钟山内麓的云际溪直穿内、中、外洋。自宋、元年间,莆田徐姓广荣支迁入三福定居。全村土地总面积6.87平方公里,有内洋、中洋、外洋、云济4个自然村。2004年底全村共有611户2162人。 三福村海拔682米,山势险峻,层峦迭翠,风景幽雅,为闽中道教发源地之一。元至正年间,修建金液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中亚热带季风区,海洋气候,气候温凉适中,雨量充足。 三福村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878.7亩,林地面积3796.9亩,其中果园面积1091亩。80年代以来,水稻、马铃薯推行一年两熟制,兼营饲养、经济作物种植及竹木加工。杂粮主要有甘薯、蕉芋、木薯、马铃薯等。矿产资源较丰富,有铁矿、稀土、辉绿岩、花岗石等。现有2家瓷厂。2004年农业产值536万元,企业产值950万元,村财收入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 三福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三福小学校舍已竣工并投入使用。3公里的村级水泥路铺设完工,开通云济到金液洞的公路,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 三福村在军政科教文卫经济领域都不乏成绩斐然的人才,一些身居海外的三福子孙心系故土,支持三福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
凤山村 |
凤山村 凤山村位于德化县西南部盖德乡西隅,海拔950米,东接本乡上坑村、福阳村,西靠永春县桂阳文太村,南接永春县锦斗云路村,北与上地村相毗邻,距乡政府所在地12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8.60平方公里,有三安、石牌、南徐3个自然村,2004年底共有734户2550人。 凤山村在宋、元、明属集贤乡新化里,清属在坊里上林社儒山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奉令推行保甲制度,先属长一区儒林联保。1952年8月属第八区三凤乡,1955年划为第八区凤山乡,1961年属盖德公社凤山大队,1984年称凤山村,系省、市认定的革命老区。 凤山村属中低山、丘陵地貌。在戴云山脉西南段,与永春县交界线山峦隆凸,地势由东南向西南倾斜。沿两县边界,海拔在千米以上的山有溪内山、三台山、船形寨等,风景迷人,风光无限。气候属中亚热带气候,旱雨季明显,海洋性、大陆性兼备,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之间,有利农、林、牧生产。 该村耕地总面积1682.8亩,林地面积7123亩,2004年农业产值646万元,企业产值450万元,村财收入0.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77元。 凤山村矿产资源丰富,有三台山的铁矿、沉质沙岩、磨石、铅锌矿及大门坑、吴宅山的瓷土矿等。林业资源有杉、松、竹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柑桔、柿子、桃、油渿、青梅及其他杂果等。 三福至凤山公路水泥路面铺设已竣工,电话总线已分布各角落。现有完小1所。新村部综合楼1座。 |
福阳村 |
福阳村 福阳村位于盖德乡西南部,距县城18公里,海拔850米,东临有济村,西靠胡仔山并与凤山村、永春县云路村交界,南接永春县呈祥,北与三福村相依。该村土地总面积3.02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363户1322人。 该村耕地面积975.9亩,林地面积2321.3亩,其中果园面积410亩。农业以种植单季稻为主,种植甘薯、木薯、蕉芋、马铃薯等为辅。兴于70年代的竹器加工业,主要有竹椅加工、藤条编织,产品远销西欧。2004年农业产值359万元,企业产值170万元,村财收入1.6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25元。 福阳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村开通上坑至本村公路6.3公里,建有4座水泥桥梁。1987年架设三福至福阳高压线路。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 福阳村文教事业成绩斐然。1969年初小改为完小,分别在1983年、1984年、1987年、1989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单位和先进集体;1989年0德化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等称号;1990年度0泉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1998年徐志诚资助20万元,改建建于70年代的土木结构校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平顶楼校舍。该村还努力抓好新村建设工作,改变村容村貌和村民居住条件。对村部进行改建,崭新的村办公楼也落成并投入使用。 |
有济村 |
有济村 有济村位于盖德乡南部,座落在芹山脚下,东连龙浔镇英山村,西接福阳村,南靠永春县,北通盖德村,境内地势平坦,群山环抱,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盆地形村庄。全村土地总面积6.38平方公里,有外洋、内洋、溪坂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663户2426人。 有济村俗称九涤,村民以吴姓居多,自吴氏祖先迁入该地始,繁衍生息。内外洋交接处的济虹格桥建于明朝,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有济村丰富历史的见证。 有济村经济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面积1824.3亩,粮食以种植水稻为主,春秋季节种植马铃薯,杂粮有木薯、甘薯、蕉芋等。有济村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20℃左右,适合发展农作物。近两年来,该村外洋的反季节蔬菜栽培取得成功2004年农业产值612万元。建有一个蔬菜基地大规模栽培反季节蔬菜,以此带动有济村的农业综合开发。改革开放以来,有济村创办集体、私营企业4家,解决了本村及外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为本村及整个乡的经济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该村有丰富的瓷土、铅、锌等矿产资源,现已逐渐开采并加工生产。2004年企业产值680万元,村财收入0.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85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济村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1999年年底开通了科树格公路,改善了有济通往英山及城关的交通环境;2000年开通移动通信基站,解决了有济村通讯差的问题,推动了有济村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
下坑村 |
下坑村 下坑村位于盖德乡南部,与下寮、上坑、有济村相邻,距城关7公里,海拔80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2.21平方公里,有6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184户639人。 该村现有耕地面积469.3亩,茶果面积654亩。2004年农业产值170万元,村财收入23.28万元。村民收入以种养业为主,外出务工为辅,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420元。 该村现有小学1所,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逐步改善了教学环境。坚持抓好计生工作,被县评为“计生合格村”。 |
下寮村 |
下寮村 下寮村距县城4公里,接近省道305线,全村土地总面积3.71平方公里,2004年底共有325户1134人。 下寮村海拔500米,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现有耕地面积904.6亩,以种植水稻、蔬菜和饲养业为主。林地面积2167.8亩,其中果园面积1215亩。2004年农业产值300万元,村财收入31.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 下寮村现有劳动力600人,从事农业生产的占总劳动力的30%;外出务工占65%,其中大部分以从事瓷业生产为主。 下寮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方便。文教卫生发展较快,现有完小、卫生所各1所。该村治安、计生工作良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
山坪村 |
山坪村 山坪村位于盖德乡北部,海拔750米,气候宜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23平方公里,有3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159户569人。 山坪村耕地面积546.9亩,林地面积768.9亩,其中果园面积415亩,2004年农业产值160万元。瓷土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交通方便。1969年投资8万元,创建一台五一登山水轮泵;1977年投资13万元,改造登山轮泵,成为具有3个装机、总装机容量290千瓦的电厂。2004年企业产值350万元,村财收入16.55万元,农民人均纯人4088元。1983年投资2万元新建面积240平方米二层的村部办公楼1座。1987年投资8万多元新建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的二层混凝泥土结构校舍1座。建国以来,山坪村文教事业成绩有所发展,有研究生1人。几年来,该村狠抓治安、计生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
盖德村 |
盖德村是盖德乡政府所在地,位于德化县西南部,距县城6公里,海拔550米。全村土地总面积5.61平方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共有523户1814人。 该村耕地面积1625.3亩,林地面积2960.2亩,其中果园茶叶面积911亩。2004年全村农业产值450万元,企业产值17050万元,村财收入1.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75元。 盖德又名厚德,地处山涧溪谷丘陵地带,四周群山环绕,中部较为平坦,宋、元时期瓷业兴盛,工艺精制,产品畅销海内外。盖德古瓷窑址、昭灵宫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盖德村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大力发展果园、笋用竹、食用菌、毛竹、蔬菜等农业生产基地;工业小区外引内联成效明显,先后创办了纸箱厂、瓷土加工精制厂、陶瓷工艺厂等企业,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交通通信方便,德阳水泥公路贯穿境内;公路两侧居民小区逐步完善,新村建设初具规模。基层组织、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现有村委会办公大楼1座,教育综合大楼l000多平方米,师资、教育器材配备齐全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