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铭村位于闽南著名游览名胜九仙山的西麓,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土地总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1亩。平均海拔820米,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大铭村有洋头、中洋、丁地、良昌、下村尾、产洋6个自然村落,划分为13个村民小组,共有488户1735人。全村有林、张、苏三姓氏.均系汉族。全村劳动力823个,主要从事种养业和劳务输出。
大铭村历史悠久,境内文物较多,有清代的古瓷窑,有建于雍正八年的铭新桥。大铭村土地肥沃,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23086亩,竹林面积2198亩,立木蓄积量达3964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3%。水资源较丰富,现有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1635千瓦。
近年来,大铭村充分利用山区优势,根据亚热带气候特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粮食、林竹、水果、蔬菜、养殖等一定规模的农业综合生产基地。果园面积1619亩,主要品种有桃、李等。2004年,全村农业产值562万元,工业产值516万元;企业产值799万元,村财收入2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大铭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村每个角落已通公路,中心村已铺设了2公里水泥路。并完成绿色、亮化工程建设。镇区已建成自来水引水工程。全村共有程控电话342多门,有线电视覆盖率100%。集镇新村建设发展迅速,沿街店面建设日趋完善,学校、村部办公大楼功能不断健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两基”通过国家验收,幼教、成教并驾齐驱,九年一贯制教育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350526208 | 362000 | -- | 查看 大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琼溪村 |
琼溪村位于大铭乡东北部,地处九仙山脚下,与上涌乡接壤,是历史文化村。全村土地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3亩。琼溪村有桶盘仑、唐格、祖厝、竹格垅、下洋、黄山6个自然村落,划分为6个村民小组,共有195户643人,现有劳动力356个。境内平均海拔850米,地势较陡,四周群山环抱,溪流蜿蜒。全村一个姓氏——赖,在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就定居于此,是大铭境内最早的姓氏,系汉族。 琼溪村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如明末清初翰林赖垓等。境内赖垓祖厝现今保存完整,并留有多处赖垓古迹。 琼溪村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16621亩,立木蓄积量4208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5%,果园面积382亩,以青梅为主。气候资源得天独厚,可大量发展反季节蔬菜。可开发的水资源丰富,现建有电站1座,装机容量160千瓦。 近年来,琼溪村立足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闯出一条适合本村经济发展的路子,各项事业蓬勃发展。2004年,全村工业产值207万元,农业产值216万元,企业产值276万元,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41元。1998年已基本实现小康。 现在全村每个角落均能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公路硬化正在进行中,有线电视网络廷伸至各个角落,村办公楼等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如今,生性好客、民风淳朴的琼溪人正立足实际,加快发展速度,努力把琼溪建成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新农村。 |
琼山村 |
琼山村位于大铭乡北部,与汤头乡接壤。全村土地总面积8.8平方公里,海拔750米。全村有长山、百称尾、蜈蚣岭、枣格、三厢仔、石碑洋、清洁寨、上六坑8个自然村落,划分为8个村民小组,全村248户799人,系汉族,皆姓赖,现有劳动力364个,主要从事种养业及劳务输出。 琼山古称长山,在清代就建有瓷窑生产瓷器,是德化县古代瓷业产地之一。米粉加工具有悠久历史,是传统手工业。境内清洁寨是明末清初翰林赖垓的隐居地。 琼山村有耕地面积99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甘薯、马铃薯等。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11279亩,立木蓄积量3021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5.4%。境内常年空气湿润,水源充足,具有水果生产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现有果园面积633亩,主要品种有德化梨、柑桔、油柿等。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石英石等,现有一已探明的高岭土矿正在开采。 近年来,琼山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抓好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粮食、水果、油茶、毛竹、米粉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业综合开发生产基地。2004年,全村工业产值248万元,农业产值238万元,企业产值355万元。村财收入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91元。 琼山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通村部水泥路4.6公里正在铺设中,实现全村每个角落通公路;现有电站1座,装机800千瓦;开通程控电话105门;完成了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村综合办公楼、甲级卫生所等公共设施配备齐全。新村建设初具规模,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后,琼山村将继续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 |
琼英村 |
琼英村位于大铭乡北部,北与汤头乡接壤,西连春美乡。全村土地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海拔600米。全村有山后、上坑、下山、东坛、小村仔、前格6个自然村落,划分为9个村民小组,全村263户890人,有赖、苏二姓氏,均系汉族,现有劳动力373个,主要从事种养业及外出务工。 琼英村手工业极为发达,早在明朝,东坛已开始铸鼎,现今留有古迹,境内有多处炼铁炉古迹可考。 琼英村土地肥沃,适宜种植各类经济作物。全村共有耕地面积918亩,盛产稻谷、甘薯、马铃薯以及蔬菜、水果、花生等;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16910亩,立木蓄积量达4524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9%,还有上百亩的珍稀阔叶树(察木)和上千亩的竹林,是个特色的“林业村”;此外,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山谷支流遍境内,流量大,落差高,宜开发电力业。该村还有储量丰富的高岭土等矿藏。 近年来,琼英村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小水电建设与开发步伐,筹建东坛电站一座,改造琼英电站,农业已摒弃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初步形成粮食、水果、毛竹、以及“南戴杂交羊良种繁育”、水牛养殖等生产基地,其中果园面积1160亩,主要品种有德化梨、柑桔、油柿、酸梅等。2004年,全村工业产值275万元,农业产值220万元,企业产值408万元,村财收入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55元。勤劳智慧的琼英人,过上了衣食丰足的小康生活。 琼英村交通便利,大铭至尤溪公路横穿境内,大铭至琼英10公里水泥路已在铺设中,全村每个角落均开通公路,通程控电话达134门,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各个角落;全村现有电站4座,装机容量3080千瓦。琼英新村是山区新村建设、人口转移的成功实践,具有地方特色。现已完成村部、人饮工程、有线电视网络等公共设施建设。全村有小学l所,甲级卫生所1座,文化生活比较丰富,社会治安稳定。如今,琼英村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正加快发展步伐,努力建设宽裕型的小康村。 |
上徐村 |
上徐村位于大铭乡西南部,与春美乡相邻。全村土地总面积8.4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绵亘起伏,海拔约877米,常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上徐村有不者、内洋、外洋3个自然村落,划分为5个村民小组,全村141户473人,有李、苏二姓氏,均系汉族,现有劳动力261个,大部分外出务工。 上徐古称上儒,清代中叶至民国期间因地方不宁,人口大量外迁而渐衰。史载李氏迁往顺昌、沙县、建宁等地就有110多人,到台湾、南洋谋生者20多人。 上徐村耕地面积742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马铃薯、甘薯等。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10204亩,毛竹面积857亩,立木蓄积量2825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9.6%。全村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经济作物有黄花菜、魔芋、生姜、槟榔芋等。有丰富的石英石矿产资源。 近年来,上徐村立足资源优势,开发并合股建设小水电;种植毛竹、早熟水蜜桃、黄花菜等已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成为主导产业。现有果园面积472亩,主要品种有早熟水蜜桃、西蕃莲、油柿等。2004年,全村工业产值166万元,农业产值174万元,企业产值208万元,村财收入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92元。 上徐村基础设施已得到进一步改善,现全村各个角落实现“三通”,通村4公里水泥路正在硬化中,程控电话装机61门,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大部分村落。上徐村民今后将努力唱好“山歌”,加强三个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全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
金黄村 |
金黄村位于大铭乡西南部,西与春美乡接壤,南和美湖乡毗邻,全村土地总面积2.8平方公里,有金竹园、黄莲坑2个自然村落,划分为3个村民小组,共有82户281人,是个袖珍村。全村一个姓氏——苏,均系汉族。全村现有劳动力117个,主要从事种养业和劳务输出。金黄村平均海拔1000米。 金黄村解放前称金竹园,属双翰大队,1962年改为金黄村,隶属大铭公社,全村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是典型的农业村。全村有耕地面积339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马铃薯、黄花菜为主。森林资源较丰富,房前屋后均有茂密的毛竹林,至今还有原始次森林,全村林地面积3494亩,毛竹面积900多亩,立木蓄积量963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4.2%。解放前手工造纸业比较发达。 近年来,金黄村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积极参与电站建设,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4年,全村工业产值196万元,农业产值208万元,企业产值273万元,村财收入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 全村每个角落均开通公路,全村共有程控电话35门,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大部分村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扎实推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初级保健。今后,金黄村将立足实际,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向宽裕型小康迈进。 |
联春村 |
联春村位于大铭乡东南部,南与美湖乡毗邻,东与赤水镇相接,全村土地总面积10.7平方公里,海拔850米,省道305线穿过境内,是大铭乡的“南大门”。联春村有内春里、堀仔、睦联堂、白马坑4个自然村落,划分为9个村民小组,全村385户1358人,均姓苏,系汉族。全村劳动力626个,主要从事种养业和劳务输出。 联春村名由来春、睦联各取一字为名。高岭土早已开发,清代就建有瓷窑生产瓷器,是德化县古代瓷业产地之一。联春窑的釉下彩青花云龙纹碗、盘等产品曾销往国外。境内有多处古窑址和炼铁炉古迹。 联春村人杰地灵,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全村有耕地面积1343亩,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马铃薯等。森林资源丰富,主要有松、杉、毛竹等,林地面积12843亩,竹林面积1256亩,立木蓄积量12413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6%。全村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目前,粮食、水果、养殖等产业已初具规模,家禽饲养得到较大发展。果园面积650亩,主要品种有黄花梨(德化梨)、柑桔、桃、李等。 近年来,联春村立足实际,加大农业经济项目引进与推广,2002年村财投资10万元合股建设东坛电站,现每年均有固定的村财收入。如今,各项事业取得较大发展。2004年,全村工业产值394万元,农业产值258万元,企业产值784万元,村财收入3.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54元。 境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实现每个角落通公路,全村共有程控电话153门,移动通讯信号覆盖大部分村落。小学、村部综合楼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如今,联春村正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提高经济总量,加大发展力度,努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宽裕型小康进程。 |
大铭村 |
大铭村位于闽南著名游览名胜九仙山的西麓,是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土地总面积1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71亩。平均海拔820米,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大铭村有洋头、中洋、丁地、良昌、下村尾、产洋6个自然村落,划分为13个村民小组,共有488户1735人。全村有林、张、苏三姓氏.均系汉族。全村劳动力823个,主要从事种养业和劳务输出。 大铭村历史悠久,境内文物较多,有清代的古瓷窑,有建于雍正八年的铭新桥。大铭村土地肥沃,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马铃薯为主。森林资源丰富,拥有林地面积23086亩,竹林面积2198亩,立木蓄积量达39648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3%。水资源较丰富,现有水电站3座,装机容量1635千瓦。 近年来,大铭村充分利用山区优势,根据亚热带气候特点,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种养业为主导产业,初步形成粮食、林竹、水果、蔬菜、养殖等一定规模的农业综合生产基地。果园面积1619亩,主要品种有桃、李等。2004年,全村农业产值562万元,工业产值516万元;企业产值799万元,村财收入2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00元。 大铭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村每个角落已通公路,中心村已铺设了2公里水泥路。并完成绿色、亮化工程建设。镇区已建成自来水引水工程。全村共有程控电话342多门,有线电视覆盖率100%。集镇新村建设发展迅速,沿街店面建设日趋完善,学校、村部办公大楼功能不断健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两基”通过国家验收,幼教、成教并驾齐驱,九年一贯制教育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